我的叔叔于勒原文范例精编3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我的叔叔于勒原文范例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科幻故事作文1
这是一千年后的某一天,由于地球污染严重,天空不再是蓝蓝的了,而是灰的;由于天空也被污染了,所以,连下下来的雨都变成灰的了。
你看,开始下雨了:从天而降的“灰珍珠”把车染成了“灰”车;把行人、衣服和雨伞染成了“灰”人、灰衣和灰伞。
从天而降的雨点中,有两颗是刚出生的。哥哥叫霹雳,妹妹叫啪啦。它们在空中哭泣,啪啦边哭边说:“呜呜,刚出生,就这么脏,呜,以后,我怎么,去见人啊!呜呜··· ···”霹雳也边哭边说:“在天空就这么脏,地上,还不更脏嘛!呜呜呜······”
话还没说完,啪啦就已经掉在了大马路上。先别说这地有多脏,爱美的啪啦刚掉在地上,就被车子压了一下,搞的全身都是泥。而霹雳呢,掉到的,还不是地上,它刚掉进了垃圾堆里,就被所谓的环保工人用扫把给扫了一下。
霹雳和啪啦互相掺扶着起来。认路的霹雳发现这里是杭州,就兴奋的对啪啦说:“啪啦,这里是杭州耶,我们可以去看看西湖啦!”啪啦也很兴奋,对霹雳说:“哇!可以看西湖了!”可是,等他们跑到西湖边一看,这儿哪有什么西湖?眼前明摆着就是一个黑湖吗!啪啦伤心地哭了起来:“呜呜,为什么地球人不好好保护地球?!”,霹雳也无奈地说:“咳,由于地球污染太严重,西湖的水质已经变差啦!”
霹雳和啪啦乘着风来到了遥远又“美丽”的青海湖,可是,青海湖的情况和杭州西湖一样,也是死鱼漂浮在湖面,大整片的垃圾盖住了水的表面,草原变成沙漠,使人无法想像它的曾经有的美丽。霹雳无奈地叹气说:“为什么的地球这么脏?!”
霹雳啪啦来到了科学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里的科学家们总算还有点良知,至少也在书海中寻找如何尽快改善地球环境的最佳答案;霹雳啪啦找到一本《地球的环境》,翻阅了起来。书上说道:地球在20xx年全球变暖加剧,使得冰山以每秒1平方千米的高速度融化;同时,海平面也在以每100年15厘米的速度在上涨;臭氧层也在损失;水体浑浊,能见度不足1厘米;而森林面积则以每年9。999····%的速度缩小。现在人类吸的是人造氧,喝的大多是人造水;威尼斯已经淹到了水底下;我们住的高地也在不断下降··· ···
看了这本书,霹雳和啪啦很伤心,他俩呼吁:“为了我们和人类的绿色家园,请保护地球!”
我的叔叔于勒原文2
关键词: 文本内部 文本之间 细节比较 比较阅读
尽管小说头绪纷繁复杂,但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比较阅读教学重在设置比较点,比较点的准确选择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豁然开朗,求同求异,把握本质,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初三复习小说时,笔者主要以以下三个步骤为主进行教材内文本的比较阅读,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复习《孔乙己》、《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和《故乡》4篇小说为例,简要谈谈相关具体做法。
一、文本内部比较,加深作品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每篇小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由无数个细节组成。小说往往通过对比写法凸显人物个性特征,反映社会尖锐矛盾。在单篇内部进行比较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以全局观念深入复习课文内容,还能由点及面,由突破一点挈带全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同样是吃牡蛎、盼于勒、见于勒,菲利普夫妇两人的反应虽颇为相似,但比较下来,还是有许多区别。见到于勒,丈夫是“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妻子骂于勒是“贼”、“讨饭的”,还说:“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在语言比较中,妻子比丈夫显得更为精明、镇定、冷酷无情,菲利普先生和于勒毕竟还有血缘关系,因此面对此情此景,还略带一些不知所措。
不仅人物形象之间可以比较,教师还可以从人物前后、环境、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与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时的“颓唐仰面答”、“低声说”、“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人物神态对比之中,孔乙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至死不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通过孔乙己的悲惨一生,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旅行初上轮船所见海面之景和最后离开哲尔赛岛的“紫色的阴影”,一富一贫,一喜一悲,环境比较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更充分表现出这对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笔者以为,通过文本内的比较,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识别事物本质特性的能力,又对语文素养培养有很大帮助。
二、文本之间的基本比较,把握小说主旨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的特征[2]。教师可以选取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主题思想、语言运用及写作技法等作为比较点,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知文学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
(一)从文章的人物性格选取比较点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周围事物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足见文学阅读中比较之重要性。
小说主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反映社会矛盾。同一时代的人物尽管有许多共性的地方,但通过相互间的比较,他们的个性才能愈加分明地表现出来。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他们虽然都是可恨的,但可恨的角度完全不同。孔乙己,一个完全丧失了营生能力的迂腐又善良的读书人,鲁迅先生对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同情的一面;而范进,为了博取功名,已经达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一旦中举,迅速由之前的猥琐懦弱摇身变成虚伪城府,其嘴脸是丑恶的,吴敬梓对其态度是嘲讽的。
(二)从文章的主题思想选取比较点
比较,不仅可以是小说文本内的纵向比较,还可以是文本之间的横向比较。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别。
在初三小说复习中,主题思想的把握是其中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看到每篇小说的内在本质,而通过比较,寻求两者之间的共性,事物的属性自然“浮出水面”。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文主题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范进和孔乙己都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冷漠的关系。只是两文组织材料的方式各异,前者通过“我”这个线索人物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与酒客等发生的故事进行分段式组材,后者则直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展开叙述。
(三)从语言运用及写作技法选取比较点
传统小说复习课,教师往往零散地复习每篇文章的人物形象、谋篇布局、主题思想、写作技法等,虽面面俱到,但往往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了无印象,而且耗时耗力,一节课最多只能复习几篇文章,几乎等同于快节奏地将文章又上了一遍。这种“炒冷饭”、“一叶障目”式的复习方式,以“死记硬背”代替“理解应用”,对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可能管用,但是对一些已经熟练掌握课文要点的优秀学生而言,不啻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浪费,他们的思维完全被束缚,又谈何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的提升?
通过比较阅读式复习,进行目标明确的阅读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压缩所学小说的容量,做到书越读越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进而形成完整的体系,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针对初三语文教学课时相对紧张的现状,在同等教学时间内复习两3篇文章,既能增加教学容量,又能节省大量教学时间。
以语言运用和写作技法为例,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中人们对范进中举而疯的“笑”是不尽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们把孔乙己当做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表现了人们的冷酷无情。而范进的疯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说中旁人对范进疯态的讥笑,不乏阿谀奉承的色彩。
其二,从写作的人称上看,《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鲁迅巧用小伙计“我”作为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用小伙计轻视孔乙己的态度更能表现整个封建社会人们的冷酷无情。而莫泊桑则通过若瑟夫的同情心反衬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漠、金钱至上、六亲不认。
其三,从环境描写角度来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有对社会环境的展示。《孔乙己》安排的环境是咸亨酒店及众酒客,而《范进中举》交代的是范进家里、街上及邻人。不同的是,《孔乙己》一文还通过自然环境渲染悲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当然,如此操作,比较阅读教学对教师的复习备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而且必须跳出文本,对同类文本进行综合剖析与整合。这样备课涵盖面广,深度加大,不仅能提高教师备课质量,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本之间的细节比较,斟字酌句,明晰解题思路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作品样式,它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纵观历年苏州市中考试卷,小说阅读理解频频出现,小说比较阅读题已成为一种“时尚”。如2014年的《故乡》中的省略号内涵挖掘、2013年的《故乡》中杨二嫂先后的巨变探析、2010年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两个“终于”的诠释、2008年的《故乡》中省略号包含的潜台词等。细看诸多考题,主要是对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主旨、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考查,然而学生面对这些题型往往无从入手,得分率普遍较低。如何让初三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较为高效地深入把握每篇小说的重点内容进而明确答题方向、理清答题思路呢?
(一)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之比较
在比较阅读中,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这些词语往往是一些普通常见的副词、动词、形容词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文本的形象刻画与作者的内在情感。这样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发展新课堂,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充分、深刻,提升学生阅读的思考深度,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最后我父亲终于说……”和《故乡》中的“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两句中的“终于”看似意思相似,但是反映两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不同。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只得东拉两扯,又急于想转入正题,“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闰士见了“我”满心欢喜,很多话欲言又止。但是,生活的“凄凉”和彼此身份的差异使他感受到了与“我”的隔膜,对“我”的称呼最终变成了“老爷”。“终于”表现了他内心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由此可见,此类题型往往是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人物主人公心理的剖析能力。再如《孔乙己》中“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和《台阶》中“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看出她在哆嗦”和《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等。答题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小说的情节陡转、环境变化、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理解分析。
然而,形成这种分析运用能力绝对不是一日之功。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全面多角度地观察文本中的各种“细节”,深入把握事物的内涵。既要能整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主旨,又要从细处品味文本的语言、艺术手法。
(二)同一标点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之比较
小说中的标点符号往往是学生阅读最容易忽视的细节,而实际上,标点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从标点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物潜在的心理,还可以体会到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深刻意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王思斯在《论新课程下的比较阅读教学》一文中认为:“要对语言材料进行有效分析,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把文本众多元素一并进行解剖,进而探讨这些元素形成的原因,从本质上把这些材料的属性元素找出来。”[3]
如《故乡》一文中省略号的使用较为频繁,但在不同语境中,所指内容完全不同。如“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鹑鸽、蓝背……”“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等。尽管三段文字说话所指对象相同,但说话人的背景完全不同,第一段文字是二十年后闰土和“我”初次见面,第二段文字是回忆二十年前的闰土,第三段文字是母亲叙述如今闰土艰难窘迫的生活。因此,探讨省略号潜在的内涵应紧扣说话人背景。如第一段文字,二十年后的闰土已经是一个麻木、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苦难农民形象,他的一句“老爷”自然是当时既兴奋又凄凉心理的真实反映,而“我”早已隐隐感觉到与闰土存在的隔膜,因此省略中蕴含诸多复杂心理,同情、怜惜、难过、惊诧、尴尬,各种情感,可谓五味杂陈。
不仅《故乡》,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菲利普夫妇认出眼前卖牡蛎的人就是朝思暮想的于勒,发财梦瞬间破灭时,文章中也有省略号,如“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教师可以以此进行文本之间的省略号比较,把握说话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分析往往能让学生不仅走进文本,更高层次地跳出文本鉴赏,高屋建瓴地感悟文本。同时,鉴于这种赏析探讨的内容比较新颖,对班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他们更愿意聚精会神、静心思考,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而这样的复习课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并不局限于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破折号等其他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比较思考。教师唯有在课堂上多多训练学生这种“比较”意识,才能使学生在以后具体问题的剖析中得心应手。
当然,在进行比较阅读之时,教师应逐渐将学生的目光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得法与课内,运用与课外”,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愿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即让优等生“锦上添花”、中等生“恰到好处”、困难生“雪中送炭”。课堂中的“比较”切记走过场、流于形式,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比较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的叔叔于勒原文3
关键词:李叔同 油画 印象派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李叔同是一位具有开拓型的画家,作为第一批把西方绘画带到中国的留日学生,在中国绘画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筚路蓝缕之功。很多人为此给他冠以绘画领域的“第一”、“始祖”等诸多头衔,如:“第一个到日本学习西画的中国人”、“广告画始祖”、“版画先行者”等等。纵观李叔同的绘画历程,国画、油画、水彩画、漫画、广告画、版画他均有涉猎,其中以油画成就最大。
李叔同开始油画学习是在留学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后,1906年李叔同考入该校时,正值黑田清辉担任西洋画科主任兼主讲教授。黑田清辉是当时日本著名画西洋画的画家,曾留学法国巴黎学习绘画,他将法国学院派技法与印象派完美结合创立了日式印象派绘画,并把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带回日本,在学校广泛推广。李叔同就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时的指导教师是谁,限于资料的缺乏,已无从考证,黑田清辉虽不是李叔同的直接指导教师,但从广泛意义上讲,作为科主任兼主讲教授,他也是李叔同的老师,并且早在考入美术学校之前,李叔同就表现了对黑田的敬仰,潜心研习他的绘画,因此黑田倡导的印象派对李叔同油画创作风格的走向以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李叔同绘画作品真迹中以油画最多,见诸于记载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停琴》、《朝》、《昼》、《静物》、《自画像》及《出浴》等。
进校后第一幅油画作品“海边拄着拐杖的老人”,是李叔同早期油画作品,真迹已散失,李叔同曾将这副作品赠给学生李鸿梁。李鸿梁在1983年发表在《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的回忆文章《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中这样评价这幅作品:“画的是以大海为背景的一个扶杖老人,意态有点像米勒的《晚钟》,不过色彩比较淡静、调子也比较柔和。” [1]李鸿梁是李叔同的高足,李叔同称他是“最像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李叔同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曾推荐他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自己代课。李鸿梁在国画、油画、水彩画、绘画理论上各有造诣。李鸿梁对李叔同这副作品的评价应算中肯,这幅作品和米勒的作品“意态有点像”,有一定的渊源,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农民画家,与巴比松画派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个画派有重要的影响。黑田清辉的老师科兰师承纪绕姆,而纪绕姆与巴比松画派的一些画家交往密切。米勒的绘画影响了巴比松画派,巴比松又影响着纪绕姆,进而影响到黑田清辉,而黑田倡导的绘画又给了李叔同重大的影响,所以在李叔同的作品中感受到米勒的意味,也是自然的。
《停琴》、《朝》、《昼》和《静物》是李叔同油画创作中值得关注的四副作品,曾分别入选当时日本著名的西洋画美术团体白马会1909年和1910年的年展。白马会由黑田清辉创建,是当时代表日式印象派的美术团体,推崇印象派绘画,主导日本近现代油画的发展,李叔同的作品能入选白马会,其油画创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同时也可以由此推测李叔同的油画风格走的是印象派路线。
《停琴》入选1909年白马会年展,因没有资料影印,作品内容不详。《朝》、《静物》、《昼》入选1910年白马会年展,其中《朝》具有典型性,被收录在《庚戌白马会画集》里,在当时的评价中,有记者在《都新闻》中这样写到:“李岸氏的《朝》,用笔、用色都很大胆,只是用笔原非清国所擅长的笔法,好像是刚刚学来的。然而,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清国人,如此新奇独特的画法,倒是很有意思的。” [2]说明当时李叔同已抛弃了中国画的绘画技法,进入了油画创作状态。《朝》描绘的是一个穿和服的女子,依窗而坐,神态恬静、悠闲,背景是阳光下的一片树林和绵延的远山。整幅作品让人联想到黑田清辉的《湖畔》,《湖畔》以绿山和清澈的湖水为背景,描写一位少妇手持纨扇,身着皱绸浴衣,神态安然的坐在岸边岩石上。《朝》和《湖畔》从用笔技法、色彩表现、构图到主题内容及要表现的人物神态都很相似,画中人物刻画的严谨和精细,显然来自学院派的古典主义绘画训练,然而两位画家都未停留在学院派的老路上,画家们分别抓住晨光与夕阳对环境的影响,着重光与色的处理,使画面充满了暖洋洋的明媚温馨之感,同时通过宁静的背景与悠闲的姿态衬托出人物安然自如的神态。《朝》这副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黑田清辉的影子,也看到了印象派在李叔同作品中留下的烙印。
《出浴》是李叔同在校期间另一幅保留下来的油画作品,1920年发表在由他的学生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创办的《美育》杂志上,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浴后的少女,眼睛微闭,全身裸露慵懒的倚靠在椅子上。裸女的题材是当时日本油画界喜欢的主题,以此抵制来自传统艺术复兴运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对西洋画的内在阻力,黑田创作的以写生为据的没有背景环境的女裸体三联画《智慧、印象、感伤》就是这样的作品。李叔同追随黑田步伐,创作了这幅同样以裸女为题材的作品。在技法与构图上,将这幅作品与黑田的另一佳作“坐在椅子上的少女”做一比较,两者的相同之处也一目了然:人物沉静的神态,构图与造型的均衡准确,注重光与色的变化。
还有一幅值得探讨的李叔同油画作品,即在东京美术学校时的毕业创作《自画像》。这幅《自画像》让我们看到他在毕业时的创作更加大胆了,在写实的基础上直接综合了法国新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多个画派的用笔用色技巧。新印象派主张废除在调色板上调色,把原色一点点用科学的规律排列在画面上,让人眼的水晶体去混合色彩,从而产生对色彩的感觉,《自画像》借鉴新印象派提倡的点彩技法,整幅画面留下了明显的点彩笔触,但李叔同并未完全追随点彩画法作纯粹的光色表现,而在写实的基础上综合线描,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人不禁联想到梵高的《自画像》。
通过上述作品的解读,让我们看到李叔同确实是当年东京美术学校所流行的准印象派风格的忠实实践者。也正如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家姜丹评价的李叔同的油画风格属于印象派:“上人于西画,为印象派之作风”。中国画家去欧美留学的不比去日本留学的晚,但中国画家对印象派的了解与接受,主要还是通过日本美术教育这一环节展开的,因此紧追黑田清辉画风的李叔同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接受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画家。
参考文献:
[1]《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 《弘一大师全集 附录卷》.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法律文书范例【通用5篇】
下一篇:凤凰花开的路口范例(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