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实用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德育方法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德育方法1
关键词:德育;途径;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95-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使德育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德育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内外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取长补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强调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给人以机械灌输、空洞说教的印象,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是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德育课程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应试工具,应有的教育价值渐渐丧失。虽然近年来,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开始不断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但大体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路径仍是以“灌输法”为主导模式,运用课堂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
高校的两课设置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内容上,各高校实行统一的德育大纲,具有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并将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积极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再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不断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中。
(二)课外德育
为了弥补课堂德育教育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我国高校还注重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教育的延伸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高校的课外德育通常运用正面的、直接的方法,经过周密计划、组织和安排,有步骤、有效果地安排活动。其采用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1.注重高校辅导员工作育人职责
辅导员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广大老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2.重视共青团、学生社团工作
共青团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任务。
3、重视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积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把优秀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并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国外的德育方法及途径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物质基础不同,开展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相同,但普遍在德育的培养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严格务实的管理渠道来展开。许多国家都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名目各异的与德育有关的课程。美国在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开设的德育类课程主要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英国的德育教材将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处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思考、谈论、评论,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日本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讲解、谈论、看录像、演出剧目、唱歌、辩论等,形式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韩国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规定不获此门课程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目的是为了要制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
(二)社会的德育教育
西方国家除了在校内开展德育教育外,还十分重视社会德育教育工作,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1.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德育教育
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大众传媒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渠道。政府、政党通过电视、报刊书籍、广播、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宣传其道德主张,并通过这些媒体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同时并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工具来开展德育教育。
2.宗教教育
西方国家普遍把宗教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宗教活动有机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信仰结合起来。他们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组织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统治者的意志变成上帝的语言,把民众的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把资产阶级政府变成了民众的上帝。
(三)家庭的德育教育
任何人都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个人的思想和最起码的行为规范首先是在父母、家人的教育、管理和影响中形成的,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并对子女今后在社会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许多国家也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加坡,家庭价值被视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家庭教育受到特别关注,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来维护、推动家庭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国家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条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把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抑制、消除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消极因素。
三、借鉴国外经验切实加强德育的有效性
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吸取西方德育的预防为主、建立广泛的防范体系,应该把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注重发挥德育的渗透性、寓他性,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注意继承传统德育的对道德认知,强调“好学善思,学思结合”,重视道德情感的培植,在道德意志上主张立志有恒、逆境磨炼,在道德行为上要求受教者知行并重,在手段上采取因性而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特别注重德育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双向交流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公共事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自己学习的领域,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已经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选择。德育教育要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制性工作格局,应通过德育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流动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赢。西方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注重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个人的义务。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国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所以我们在以后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讲究真情互动,注意增强德育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在实施过程中,增强互相交流和双向互动,增强平等氛围,使德育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
过去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和对象上不注意层次,新的德育教育要注意研究人的思想和心理规律,编写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对目前的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现实,把学校德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的轨道上来,帮助学生养成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放置于一定的认识情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处事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固定思想基本思维模式,提高他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三)进行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式教育
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简单而言就是指利用新的载体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改革和更新。注重德育的艺术性,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我国目前应该运用“面向社会、双向参与、内外开放、齐抓共管”的模式来加强德育工作。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不拘一格。在课外要通过各种社团、社会组织实践,参观展览等形式进行德育的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家庭在开展德育方面的作用,教育的方法丰富灵活,形式生动活泼。同时立足长远,未雨绸缪,抢占网上信息制高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德育宣传的力度,学会利用因特网作为德育工作的新武器,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强影响力。
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者要顺应时展趋势,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正面临着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而教育观念的变革必将促进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在现阶段要借鉴国外德育的优秀经验和方法途径,继承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加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切实使我国高校德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立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新思路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德育方法2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德育方法3
我班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一个专题活动来实现的,这个活动就是我们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进行的“德育10分钟”活动。开展这个活动最初是因为我自己在读一些文章时很受教育,有所感悟。希望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于是拿到班里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纷纷要求坚持下去,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德育10分钟”。在“德育10分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摸索了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教师主讲。主要是班主任老师选择一些短小的,有启发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或者具体、感人、生动的文章作为教材来讲读。学生主要是听、记、议。如:我们学习过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的一些内容;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教育动态等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其次要讲的有深度、有意思使学生听后有收获,最好使这些素材与班中的一些现象对上号,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第二种形式是围绕德育主题,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讨论,谈自己的观点、认识等。如:我们在高一进行“尊重”这个德育主题时主要采用了这一形式,因为对于尊重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深刻,教师不讲,他的认识程度不会有大的提高,我们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文章,先了解尊重的内涵,介绍了“尊重”的五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开展这一主题的意义,通过几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请每个同学谈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个主题同学平时接触多,感受也多,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懂得了尊重的相互性,懂得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从尊重别人开始,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讲,同学参与讨论。如我们高二的德育主题“学会负责”,主要采取了这种形式“。学会负责”这个德育主题是我们继“三谈情商”和“学会尊重”之后进行的,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比较熟悉,关键是在这个领域再有新突破,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放手让同学来搞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把这个主题交给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的热情比我想象的还高,广泛收集素材,还买了有关的德育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第四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持,全体同学参与的小型辩论会和演讲比赛等。如我们高二进行的德育主题“个人与集体”就采取了这一形式。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演讲比赛,每个同学的参与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其中还不乏讲的深刻、感人的,这样教育性和感染性就更强了。当然随着“德育10分钟”活动的发展,它的形式也不会拘泥于此。渗透式教育特点是通过环境育人,通过生活育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它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德育方法4
平等互动性原则
体育教学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又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识、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中,会使师生产生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从而能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在良好的情感的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热身运动、一起练习,甚至一起进行比赛,输的一方必须接受赢的一方的惩罚,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平等、公平、公正竞争的体育精神,又能有效地让学生积极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集体荣誉感
学生在班集体中经常会意识到个人在班级中的地位以及自己所处的班级在学校中的地位,从而产生荣誉或羞愧、自觉或气馁等情绪体验。其中荣誉感会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形成向心力、亲和力,减少离心力。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促使班集体的每位成员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班级的满意度,鼓舞同学们的士气,从而有利于每位同学积极地投入到班级的各项事务中去,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努力。因此,班级的凝聚力是每个班集体的共同追求,而这在体育课上更容易达到。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练习、游戏还是比赛,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很强,他们一般都不愿和其他班级的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而且对于那些上课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来说,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练习。所以我在上课时利用班级凝聚力,多安排一些集体合作的练习,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团队意识,让学生以团荣我容、团耻我耻,同舟共济、劈浪向前为目标,做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人。
及时利用突发事件
体育教学进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对鼓励、强化好的思想作风,抑制不良现象,提高学生对是非的识别能力,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集体作风等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能心悦诚服地认识自己,改正缺点,从而教育学生关心集体和他人,在集体中发展个性,施展聪明才智。例如有一次在做热身运动时,有一个学生不但不认真跑步,竟然还偷偷地对同学下绊子,害得同学摔了一跤不算,还在旁边幸灾乐祸,对于这件事情,我当即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了他,说明了这件事情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让他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别人也对他这样该怎么办。看到他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主动向同学道歉,请求同学的原谅,我就对大家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请同学们记住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现象。”
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习惯
体育道德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类摒弃野蛮、崇尚文明的表现,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品德的基本反映,所以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例如,在运动中尊重同伴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不独占场地和器材;在体育比赛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实践良好的行为,不故意伤害对方;在比赛或游戏中,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的判罚,注意和同伴默契配合,加深同伴间的相互了解,营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气氛,为将来的交往和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观看比赛时,做文明观众,遵守场馆规定,注意环境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把遵守纪律这一良好习惯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法制观念,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发挥体育明星效应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闭幕,全中国人民都记住了那些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像刘翔、姚明、郭晶晶等,都为他们的那种献身祖国体育事业,不到最后决不放弃的执著精神感动不已。由此,我教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看到他们为祖国赢得荣誉而兴奋不已,向学生说明这些都跟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是分不开的,从中可以让学生懂得国家的荣辱就是个人的荣辱,要有历史使命感,懂得国家的稳定、繁荣、富强系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奋斗中,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将来要为国争光。
德育方法5
为此,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德育技术,再通过实验应用完善我国现有的德育方法。现选择介绍几种经实验证明应用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移情训练法
1991年,韩兰、琚贻桐在参考美国“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一套“幼儿移情——亲社会行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移情训练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技术简便易学,教育活动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采用移情训练法的教育活动一般可分为三步,现结合《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这一教育活动作一说明。第一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技术,组织幼儿回忆、联想、讨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并鼓励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上述活动中首先要求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生病时是什么样子的?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引导幼儿追忆自己的体验,从而为下一步理解他人心情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第二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促进幼儿设想他人观点、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上述活动中要求幼儿进一步考虑:××小朋友生病在家会怎么样?会怎么想?等等,从而促使幼儿设身处地地替“生病的小朋友”着想,并鼓励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第三步,向幼儿展示假设的社会性情感情境,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同时,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技术,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移情训练法共包括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子方法,其主要作用和心理效果如下:
认知提示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同伴——老师等),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巩固深化是对上述活动的延伸,它引出“人不应只想到自己,还应考虑到别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幸福、高兴和快乐”的概括性主题,其作用在于把幼儿引向更高的层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情境表演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并鼓励情感反应。其作用在于强化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之正确地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并进一步促进促儿设想他人观点和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
通过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可以使幼儿从更高的社会认知层次上去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强化其正确的行为技能,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并作出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还得考虑其同伴的动作、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1992年,徐彩华、李辉设计了“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这种旨在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的教育模式,并将它们与传统的教师说教分析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模式的教育训练能使幼儿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社会概念,而说教分析法则做不到这一点。这一方法若和角色扮演法等常见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则效果会更佳。如《小羊过桥》教育活动,就是通过讲故事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两只小羊同时都要过桥”,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和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求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诱发社会认知冲突的客观情境,并且不急于向幼儿陈述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争论、辩解和表演(即社会认知冲突)中去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办法。在经历了冲突和解决冲突之后,教师的总结概括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可以让孩子考虑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冲突情境:只有一个苹果时是给爷爷吃还是给自己吃?车上只有一个空座,是自己坐呢还是给抱孩子的阿姨坐?只有一台电视机,自己想看动画片,爸爸想看足球,到底该怎么办?等等,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扮一扮,促使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孩子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他们付诸行动,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即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他人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角色扮演训练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角色承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其角色转换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从而相应地习得该角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幼儿扮演某一个社会角色,从而掌握该角色所应具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幼儿普遍活泼好动、缺乏耐心、怕吃苦、畏难,老师就可以让孩子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赛,“看看谁是个好哨兵”。当然,一定要强调好哨兵的标准,即保持固定动作越久越好。一开始,老师最好故意“输”给孩子几次,以激发其兴趣和勇气,等孩子接受了,习惯了玩这个游戏以后,就可以把这种要求迁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孩子时刻以哨兵自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于无意中习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如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和道德要求(如坚韧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等)。这是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另外还有一种开放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它一般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故事情境,这故事没有结尾,是让幼儿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并尝试以自己的行为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早晨,小朋友在排队做操,小明往后退时不小心踩了小海一脚。做操结束了,小海趁小明不注意,也狠狠地踩了他一脚,并转身就跑。小明愣了愣,赶紧去追小海”。老师可以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然后把结局表演出来。老师可以协助扮演,并启发幼儿想出一个好的结尾。幼儿亲自“表演”出来,才不易忘记,而且以后可以落实到行动上。
四、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他们对社会活动和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其实质就是让幼儿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动,“分析”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揭露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和别人进行价值观念的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该方法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的特点。
1995年,冯根据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幼儿特点的“幼儿价值澄清训练方案”,实验研究证实,该方案能够明显提高幼儿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水平,改善幼儿道德行为,提高其道德认知——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该方案围绕《幼儿园品德教育大纲》,确定了“一是帮助幼儿澄清价值观;二是帮助幼儿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等两个活动目标。根据这两个活动目标,每一主题教育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上一篇:展望我的2035征文4篇
下一篇:感恩老师的诗歌经典(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