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专业【通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冶金工程专业【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冶金工程专业【第一篇】
关键词:高职;冶金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92-0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就是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与教学改革有效结合。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不仅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职业、专业标准提升,还能够有效融合学生所需技能、知识及素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促使人才综合发展,使高职教育更加有效并具有开放性。我院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在加强内涵建设方面,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体系。从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对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展开全面培养。
一、建构高职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导向要从高等教育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目标改为“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相应专业课程体系时加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二)多元整合的原则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体系着重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复合人才。要求建构课程体系时打破学科壁垒,以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工作情境中实际需要的任务为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交叉重复,强调“必需”与“够用”,突出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元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三)强化实践的原则
工W结合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确保理论联系实践,就要强化实践意识,将从理论到实践的思想贯穿于每门专业课程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是以就业为导向,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突出其培养融“生产、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功能。在建构高职课程体系时应两者统筹兼顾,既加强技能训练,又注重实践教学,理论部分应与技能训练模块相适应。
二、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支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通过行业和典型企业调研,选择典型冶金生产任务作为学习的主线。经过实际调查、比较分析与论证,确定以炼铁工艺、炼钢工艺、连铸工艺的生产项目作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进行《高炉炼铁操作与控制》、《转炉炼钢操作与控制》、《连续铸钢操作与控制》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
2.分析典型冶金生产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冶金生产任务为载体,对各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冶金操作、工艺、检验、生产管理四个职业方向和岗位群所对应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培养岗位技能的同时,融入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职业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的实施以分段式教学模式运行
1.第一阶段基本素质培养。本阶段主要通过《军训》、《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等课程的实施,进行基本素质培养。
2.第二阶段基本素质培养与职业感性认知。通过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基本工序,获得对职业岗位工作及要求的体验和认识,在生产实际环境中体验并初步培养职业意识。同时把安全意识、守时意识、遵守规范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企业参观实习》课程教学过程。
3.第三阶段校内多技能拟岗训练。主要是根据冶金生产过程各工序、岗位所需技能标准,实施《金属学与热处理》、《高炉炼铁操作与控制》、《转炉炼钢操作与控制》、《连续铸钢操作与控制》等核心课程教学,边学边练,理实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冶金生产安全培训,为学生后续进入企业的实习奠定基础、扫清障碍,通过这一阶段课程的实施和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企业冶金基本生产的岗位技能与素质。
4.第四阶段企业多渠道顶岗实习。按照择岗后的职业方向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就业型顶岗实习。校企双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顶岗实习要求,根据学生在不同企业顶岗的具体职业要求,分别设计相应的实习任务,主要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本阶段,以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为依据,以企业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实现顶岗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按照以下课程体系构建程序:
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分析各学习领域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编制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各学习领域教学活动设计
我们完成了“冶金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由上述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55项典型工作任务,将55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出8个职业行动领域,根据职业特征确定本专业6个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为:“烧结与球团生产操作与控制”、“高炉冶炼操作与控制”、“转炉炼钢操作与控制”、“电炉炼钢操作与控制”、“炉外精炼操作与控制”、“连续铸钢操作与控制”。
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本专业其他课程,并开设国家要求的基础课,得到冶金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效果及主要特色
建立了对应钢铁生产岗位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课程体系由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而来,保证了课程体系与钢铁生产过程的对应性,保证了课程设置与钢铁企业生产单元的对应性,也体现了钢铁生产工艺、设备的特点,为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打下了基础。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过程中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了实习实训评价方式。
五、进一步修改调整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计划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切实可行的,具有鲜明的特色,执行效果良好。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我院的“十三五规划”中冶金技术实训中心的建立,适度调整教学方案,进一步加大实训力度,把冶金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保证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向高、精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杨俊林,肖卫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冶金工程专业【第二篇】
为了保证这门职业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我院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和冶金、冶炼企业的行家、专家一起,对冶金领域各分析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所需的岗位能力、专业知识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并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开发,将用人单位对未来职工的知识结构期望和教育单位的培训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4],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课程建设内容
(一)合理取舍、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本着“贴近岗位”原则,课程组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冶金行业专家、行家的指导下,并通过对分析专业08-11级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目前确立了6个学习模块,27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这些以典型冶金分析为载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分别与相应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相吻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冶金工业分析的课程教学流程按照一个化验员的工作过程,即按照“布置任务、检验准备、检验实施、测后工作、总结反馈”的流程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模块中教学任务进行。教师先将真实任务呈现出来,师生共同对项目任务背景、目的、意义进行分析。学生学习小组通过文献调研、样品信息调研与讨论,确定项目完成的解决思路,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交指导教师进行审批后,进行项目方案的实施,并通过课内实践、校外实践获取冶金分析检验技能。(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高职院校职业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3]。结合分析专业的特点和该门课程的性质,我们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突出优点在于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均与实际工作一致,保证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1.工学交替进行教学教学全过程校内教师、学生学习小组、企业兼职教师三者联动,教学过程工作与学习不断更替。表现在:学生在开始每一个模块的校内实训之前,企业兼职教师同时布置学生去相关对应的企业岗位实践;学生在课内得到项目实训的同时,节假日去企业实践;完成每个模块的课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后,即进入下一个模块,从而形成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循环。同时,我们根据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反馈的信息,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5]。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模块中工作任务展开。教师先将真实任务呈现出来,师生共同对项目任务背景、目的、意义进行分析。学生接到工作任务后,通过文献调研、样品信息调研与讨论,确定项目完成的解决思路,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交指导教师进行审批后,进行项目方案的实施,通过课内实践、校外实践获取冶金分析检验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6],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各模块的学习任务与内容不同,针对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探究式、实证法、案例教学等。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分析专业的工作流程特点,我们将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小组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全程。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在共同努力下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为讨论式、探究式学习创造基本条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除了加强建设,保障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外,我们同样利用网络课堂不受时间和教学环境限制的特点,开通了冶金工业分析课程网站和4a教学平台,有效共享包括课程标准、学习指南、职业技能自测题库、国家标准等知识内容,通过网站实现师生互动、学生讨论、自测自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环节比例冶金工业分析作为分析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且该课程所需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学生在前续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中都已学过,因此我们将冶金领域的技能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技能训练课时比例设置到整个课程课时比例的70%以上。(四)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且多为终结性考核,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门课程的考核综合考虑到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各因素,并将考核主体由单一的专职教师改成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方法见表2。
三、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冶金工程专业【第三篇】
关键词:化工;湿法冶金学;考核模式;过程考核;客观易操作性
根据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化工专业中开设了湿法冶金学这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从化工领域拓展到化工冶金领域,不仅要了解湿化学工艺在常见无机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金属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等。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更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在本专区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自课程开设以来,笔者就一直在思考能够与本课程特点相符合的适当的课程考核模式。
一、课程考核模式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课程考核。通过考核指标的大小,可以评估教学方法、思想、手段等是否适合本门课程,也可以评价学生学习课程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应用相关知识能力的强弱。因此,考核是一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合理性及其与课程本身特征的匹配性至关重要,决定着能否真实有效地反映出课程执行的好坏。湿法冶金学在课程开设之初执行的是唯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当时的及格率勉强达到了60%。这不能不令笔者深刻思考其中原因。本课程尽管与化工专业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但毕竟属于冶金这一学科领域,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学生感觉是比较陌生的,从而产生了一定畏难思想,这是其一。在课程内容上,湿法冶金学的授课内容从基本理论开始,以工艺方法、流程为主,可以看作另外一类的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最终能够进行工艺方法的理解、应用与设计分析,这是其二。湿法冶金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繁杂,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大,并且能够将老师指定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应用起来,这是其三。有鉴于此,不得不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由闭卷改为开卷,由开卷的唯一方式改为过程与期末笔试结合。然而时至今日,在湿法冶金学的考核方式上仍然感觉难以真实有效地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过程考核过于肤浅,笔试考核过于主观难控。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两类考核,使得整个课程考核能够最终地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客观、全面、公正、公平,避免教师过多个人主观因素掺入其中,避免教师的出题意向因不能被学生正确把握所导致的对于学生的偶然性的考试失误,同时又能使整个课程考核操作性强,操作简单,教师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都尽可能的少。笔者认为除了重视并合理化过程考核之外,也应当适当改变期末笔试形式。
二、重视和加强过程考核
目前湿法冶金学的考核尽管已经加入了过程考核环节,但为了避免毫无意义的主观评价方式,仅采用了对学生的出勤、迟到、作业情况进行衡量,显得过于肤浅了。为了减少学生负担,本门课程的作业次数极少,只要学生在态度上不至于太过放弃本门课程,学生的平时成绩部分一般都是高分甚至于满分,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不显著,只是变相地将学生成绩整体地抬高一个等级而已。因此,目前的过程考核仅相当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评价形式,而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课程进行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来。故而,必须在过程考核中增加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内容。
必须将学生的出勤、迟到等考核作为过程考核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并且易于操作的客观指标,坚持这一项考核也是一种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一种督促。这一方面其实涉及到三个具体的规定:缺勤、迟到和请假。当然还有一个关于早退的规定,不过既然考虑迟到就不能考虑早退,如果迟到和早退都作规定的话,大大增加了考勤的工作量,不利于操作,并且仅仅考虑早退的话也显得不是太公平。但在最终进行统计时,这是一项指标,因此将迟到和请假都按学校的制度规定进行折算为缺勤。另外,考勤指标要起到督促的作用,其在过程考核中的比例不应太小,建议为20%~40%。
将阶段性学习效果训练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部分,这是作为过程考核作业部分三部分组成之一。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如下几大块:基本理论(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浸取过程、分离净化(萃取和液膜分离)、电解过程、海洋冶金。按块设计和编撰平时训练作业,每一大块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对学生进行训练测试。这一部分作业是数量上最多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学生的常规训练作业也要兼及全面训练的功能,并且是教师作业批改工作量的主要部分,因此在作业的形式上应有所选择。这一部分作业题应全部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完全客观性题型,既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训练考核,又便于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也便于教师在更短的时间内核算成绩,给出结果,进行评讲。但这一部分要求建设一个较好的题库,并且要求题库有一定的自动化功能,可以自动随机组卷,使各个学生的作业题存在一些差异,并且还能够自动给出成绩。利用现有的一些办公软件,这些简单功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这一部分作业题根据要求最好能够全部在网络课程或网络学堂中来实现则更为方便和实用。关于题库建设和运行将会有专文阐述。这一部分建议占过程考核的30%左右。
重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考核。综合应用能力是指综合应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相对独立的实际问题(科研或工业应用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属于题库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作业也是过程考核作业部分之一。学生在完成这部分作业的时候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求较高的完成质量,对教师批改的要求也较高,作业批改时存在着较大的主观任意性,因此这部分作业的数量控制在最少水平,每个学生要求至少完成一道综合应用能力题。为了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较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题目可以在课程开始不久就布置给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批改和成绩评定。为了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有必要准备大量这种类型的题目,以尽量使各学生题目不同,因此必须得建设相应的题库。该训练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籍和其它相关资料,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一部分建议占过程考核的20%左右。
提高能力的训练考核。湿法冶金学作为化工专业的方向课程之一,也要为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就业等打下基础。在本门课程中,对该方面的训练主要以主题论文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指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的一系列主题,甚至可以由学生自主拟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明确要求,学生自行根据主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综述论文。对论文作业应作三项原则性要求,一是论文篇幅,字数不宜过少;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参考文献原则上应是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性资料而非综述性资料,并且文献数量不宜过少;三是最终正式提交的作业应是电子版和打印版,从而可综合训练学生电子文档编辑能力。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包括文献查阅、文献阅读与信息采集、资料组织与科技综述论文写作、常用文档软件及工具的应用、文档编辑等。这种训练考核完全是主观性,在成绩评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需要学生和教师都投入很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故而论文题目的数量也应最少,只需要一题即可,但却应严格要求,不应流于形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提供必要的指导,随时纠正学生执行该题目的方向。题目应在课程开始后不久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非常充足的时间完成题目,并于课程结束之前进行作业评阅与成绩评定。同前一样,为了避免学生有机会抄袭从而使该训练考核流于形式,应使各学生有不同的题目。本部分建议也占过程考核的20%。
过程考核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部分是客观指标,占总过程考核的60%,其余两部分是主观性的,但仅占少部分。在题目考核中,除了论文作业外,其余两部分都能够在笔试考核中体现出来,因此也相当于期末笔试的训练,对学生获得较好的期末笔试成绩是有利的,毕竟期末笔试在整个课程成绩的评定中也占大部分。
三、改善书面笔试考核
期末书面笔试是课程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或多或少地主动去处理课程的知识内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掌握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和确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是在一个更为公平公正、更为客观的层次上对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程度进行评估,无论是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还是临时抱佛脚,这都是需要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实施,也能体现出学生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怎么改善,书面笔试不可或缺。但书面笔试与以前相比,应在题目的客观性上大大加强,因此笔试考核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客观基础题和综合应用题。
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但为了兼顾题型的多样性,可以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目和判断(是非)题。这些题目答案唯一,具有纯粹的客观性。选择题目上建议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因其在难度上要比多项选择题小得多。至于有较强客观性的填空题,由于其答案有时候并不是唯一的,存在一定的主观任意性,会增加教师的阅卷时间和所需投入的精力,因此并不适合作为客观题题型。为了满足提高客观性的要求,客观题的比例至少应占到60%,但也不宜超过80%。并且单项选择题单题分值设计为2,即可避免题目过多或过少的问题。由于着重在基础知识层次上,因此客观题所考核的知识面是最宽泛的,凡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都应设计客观题,而至于对大纲中的掌握、理解、了解不同层次的要求,则体现为题库中相应层次客观题数量的多少,掌握要求的题数最多,而了解则相对较少,这样在随机选题组卷的时候,也会体现出不同要求题量的差异。客观题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核,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与复习,其知识点的来源应以教材为主,讲义(或课件)为辅助,避免涉及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本学科发展所引入、引申的一些非教材和非课件内容。
综合应用题以已经采用多年的设计题为主。鉴于题型多样化和不同难度的要求,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有两种:独立的计算题和独立的设计题;将计算题结合于设计题之中形成一种题型。前者是目前正在采用的形式,但两者的分值比例很大,达到了50%以上。故如前所述,应适当降低其比例,比如计算题20%,设计题20%等。尽管这两种题型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计算题型还是比设计题型容易控制。而设计题具有完全的主观随意性,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仅仅能够提供指南性的批改原则,所以可控性不强。后者是在设计题中引入相应的计算环节,增加了基础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和难度,是对学生更高水平的要求。由于将两种题型结合一起,可以适当增加单题分值或者将题目数量增加,使分值比例达到30%~40%。为了增加学生对该题型的适应性,应在过程考核中使学生得到提前训练。
笔试考核不可或缺,其形式采用开卷,并大大增加客观题比例,提高主观题质量,改善主观题的科研或工业实践针对性,从而使笔试考核建立在更为合理实用的基础上。
四、结束语
考核对于一门课程而言至关重要,无论采用什么模式的考核,总应体现公平、公正、简单、有效。不但要避免“一考定乾坤”的弊端,考虑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而且要能够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减少教师在此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客观性,加强基础的掌握,重视和强化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参考文献:
冶金工程专业【第四篇】
[关键词]冶金工程 课程设置 学分制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24-03
《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是对在其中受教育的人施加教育影响,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帮助其实现个人目标。大学教育是完全意义的专业教育,重视人的品质、素养形成、重视“完人”教育。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冶金理论,掌握冶金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知识,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原来的学年制转变为现在的学分制,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经过了多次修订,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太多,导致自由选修课学分少。虽然课程设置数目多,但是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小,难以实现“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大学本科教育实际上是高等基础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的课程设置应该以让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实现终身教育为目标进行设置。
一、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专业学科的合并和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但是新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原二级学科培养模式的思维,轻金属冶金、重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以及钢铁冶金等专业界限明显,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的分量太重,选修课程的设置太多、过于凌乱。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课程安排上,前两年主要是公共课程和大类课程的学习,公共课程和大类课程是根据教育部和学校要求设置的课程,与大多数的工科专业课程基本类似,从第三学年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四年中共要求修满最低18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专业主干课(必修课)要求的学分为42学分,包括必修主干课程17学分和必修实践课程25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其中必选课程占了10学分,自由选修课程只有6学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太低。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自由选修课程达到24门,学分超过48学分,而学生对自由选修课的需求总共只有6学分,由于课程开设太多,太过凌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设置中分为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三个模块,在有色金属冶金模块中又设置了重金属冶金学、轻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模块设置了钢铁冶金学,这四门课程又分为I类和II类,I类课程设置了4个学分,II类课程设置了2学分。I类课程为必选其一,另外可以选修II类课程,但选修I类课程的学生不能选修同门课程的II。这种课程的设置还是根据原来传统专业思想,存在几个弊端:1.不适合于现在学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思想要求;2.占用了更多学时,减少了学生选择其他课程机会,不适合学校“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培养原则;3.知识体系过于单一,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缩小了选择的范围。
二、学生进行课程选择的问题
大学课程主体趋向多元化,终身教育思想对于高等教育及课程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中,现在要求“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制订原则”,学分制就是为了适应这些教育理念而实行的。
由于我国初等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观念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的转变。现行高考制度是“应试教育”最得力的指挥棒,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惨遭扼杀。进入大学后,学生往往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认识不到位,学生经常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现在部分学生在选课时,由于缺乏具体科学的指引,导致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部分学生为了能尽快修满学分,只考虑该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分是否容易拿到,多数学生不能规划自己的课程框架,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结构和系统性的考虑,选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现行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自由选修课要求的学分少,而课程设置数目太多,学生选课随意性更大,在学期中以各种理由要求退选或放弃某门课程,导致部分课程开设一段时间后不能继续进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学分制的本质就是要实行选修制,这是学分制的灵魂,强调个性的发展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但是学分制也要实行目标的管理,相对学年制的过程管理,学分制实行目标管理,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地实施过程管理也是有必要的。
(一)设置冶金工艺学课程
现代冶金工程教育应着眼于“大冶金”,以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本,教学重点应由冶金工艺转向学习冶金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善学习、会思考、勤探索、能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因此除了冶金原理等必修的基础课程外,取消冶金工程概论课,把冶金工程概论和选修课程中的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和钢铁冶金学设置为冶金工艺学。冶金工艺学课程安排应避开原轻重稀和钢铁冶金的思维,按照冶金工艺方法重新编排课程。
(二)必修课程的设置
必修课程设置应以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来设置。冶金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可以设冶金原理、冶金工艺学、冶金设备和冶金课程设计四门课程,前三门课程的学分设置为每门课3-4学分,冶金课程设计为2学分。前三门课程可以涵盖冶金的原理、工艺和设备,是冶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第四门课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训练的课程。通过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即可以了解冶金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原来必修课中的材料科学基础和传递过程原理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设置在大类课程中,每门课的学分设为2学分。由于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冶金工艺学,因此取消原大类课程中的冶金工程概论。
冶金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对冶金工作者来说,改进现有的冶金过程并探索新的冶金过程,确定最佳工艺,必须进行冶金工艺过程的研究。因此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是冶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在冶金过程控制和冶金工艺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分析检测技术,因此掌握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也是冶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可以把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课设为必修课,学分设置为每门课2学分。必修的实践环节“文献检索与选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总学分为25学分。这样,专业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仍控制在42学分左右。
(三)选修课程的设置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说“创造性是一流大学之魂”,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也提出“精简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目前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太多,加上许多课程是限选课程,学生自由选修的空间比较小。因此除了必修课程外,取消限选课程,把其他课程都设为自由选择课。根据专业特点,精简选修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在学分设置上,没有实验的课程设为2学分,有实验的课程设为不超过3学分。根据学生的兴趣,把原来的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和钢铁冶金学设为选修课程,但是在冶金工艺学中出现的内容不再出现在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中。对其他的选修课程进行精简整合,选修课的安排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能力为目标,避免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课堂学习课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空间,选修一些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课程,应该是学分制的灵魂。
(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院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向来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使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双结业”培养模式多年来得到了发展和实践的检验,但是由于“双结业”的工作量大,也出现了“双结业”环节影响毕业论文的情况。而且在专业面拓宽、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学时数由于基础课的加强和教育投资的不足而受到削弱。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应加强实验的学时,能开设实验课的科目应开设实验课。改革“双结业”的培养模式,开设实验类的选修课,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就进行“双结业”或实验选修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工作能力。
四、设置本科教育导师制
由于招生人数的扩大,高校加强了辅导员或班导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和班导师大多是从事管理岗位的老师或优秀的研究生补充到这个队伍中,因为专业知识或教育经验不足,难以指导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
国外的本科教育中,导师制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在国内,虽然很多的学者建议完善导师制,但是实际上实行还不够全面。应参考研究生导师的经验,给本科生配备导师。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在学生入学后两年内,指导学生制订培养计划和进行课程的选择,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在试行的冶金工程试验班导师制是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的有益探索,但是在工程试验班的导师制中,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而几乎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导师应指导学生制订培养计划、指导安排学生的课程框架和每个学期的学习计划,避免学生学习的课时过度集中,指导学生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之余,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渠道。
[ 参 考 文 献 ]
[1] 肖朗,陈家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范例[J].教育研究,2006,(9):19-24.
[2] 蒋亦华。大学课程实施: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0,(4):103-109.
[3] 中南大学教务处编。冶金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方案[M].中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2008版),2008:47-55.
[4] 李硕豪。论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现代化,2010,(3):12-16.
[5] 卢国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再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0,(5):81-86.
[6] 高淑贞,李守义。高校学分制与大学生受教育权[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1):88-92.
[7] 张尧学。改革创新促发展特色强校创一流――在中南大学三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中南大学新闻网,2012-2-29/2012-3-19.
[8] 滕明,戴曦。一个初见成效的实践:传统工科本科生“双结业”培养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3,(3):78-80.
[9] 张雪。美国学分制探析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6):93-94.
[10] 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147-149.
上一篇:我的姐姐结局(实用3篇)
下一篇:揭牌仪式流程及主持词【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