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宫俊的诗十首【汇集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李宫俊的诗十首【汇集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李宫俊的诗范文【第一篇】

《长恨歌》的主旋律是以“情”为中心,并以之统摄全诗。诗人把“情”作为写作与歌颂的对象,那种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以其独特的人性之美奔涌倾泻于作者的笔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歌用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杨玉环的美丽与娇媚。正因为此,才引发了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唐误国之举。“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悲剧的序幕拉开了,剧情进一步发展。“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马嵬坡生死离别的动人一幕,使大唐帝王李隆基完全转化为爱情悲剧的男主角,他真正的爱情生活也划上了最后的句号。日后的李隆基便处在一种不尽的悲痛、怅恨、留恋之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便是这种余痛在心,无情无绪心态的真实写照。我们知道,唐玄宗之后的唐肃宗听信宦官李辅国之言,把唐玄宗迁于西宫,实际上等于软禁。此时的李隆基寂寞忧思,孤灯难眠,真是“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诗人抓住了悲剧男主人公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裂肺的“情”,用酸恻动人的笔调来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梦牵魂绕、哀婉缠绵、孤寂伤感的相思之情,读来真是令人荡气回肠,慨叹不已。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对爱情无奈的叹息,是对爱情受命运捉弄,被政治伦理摧残的深深痛惜,此恨之深,穿越时空,永恒回响。

那么,迁居西宫的李隆基,虽说过上了“软禁”的生活,难道真的是到了“落叶满阶红不扫”的悲惨境地吗?我的猜测有三:他一人孤独地生活,无人侍候,无人清扫;他无情无绪,没心思让人清扫;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己不愿意扫,也不让人扫。

知道些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的皇亲国戚被看押于“专府”――宗人府。宗人府是中国古代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赏罚、祭祀等项事务的机构。例如:明初设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称宗人府,以亲王任宗人令,其后事权归于礼部。清代宗人府沿袭明制,设于顺治九年(1652年)。长官改称宗令,由亲王或郡王内选充。宗人府负责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据《光绪会典》规定,本府及所属各单位共有职官219人。清代宗人府位居内阁、六部之上,以抬高皇族成员的身份。试想宗人府那里对犯戒的皇室子弟尚且有宫中官员专门伺候,何况李隆基居住的是皇宫中的西宫。就是“软禁”,那里自然也会有“失势”“失宠”的前朝太监、宫女的侍候,更不用说还有一群前朝的妃嫔等的陪伴。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排除前两种猜测,而第三种正是我们所要共同探讨的。李隆基失去杨贵妃之后的心情,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悲痛、怅恨、留恋、哀婉孤寂的无限相思。“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作者对李隆基思“ 情”伤“恨”的宣泄性描写已大大超越了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甚至诗人主观的理想成分也一览无余。

物是人非,心何以堪。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那片片“落叶”不正象征他们过去甜蜜爱情生活的岁月与日子吗?那地上的“落红”也就是落花,不正象征着永远失去的艳妃杨玉环吗?“落叶满阶红不扫”不正是风流帝王李隆基对他的宠妃杨玉环以及他们过去爱情生活的全身心投入的回忆、陶醉与纪念吗?

历史上文人所写的诗中,有关“落叶”与“落红”的诗句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屈原《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勰《文心雕龙》中“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孙逖《淮阴夜宿二首》中“木落知寒近,山高见日迟”;郎士元《送别钱起》中“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陆游《北窗》中“北窗鸣落叶,愁绝夜迢迢”。这些诗中的“木叶”或“落叶”就是时光流逝,令人感伤,生活如片片叶子的象征。

元稹《行宫》诗中“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欧阳修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晏几道的诗中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名句。《红楼梦》中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透过这些诗词中的“落红”或“落花”,我们想象到的不仅是枯萎的鲜花,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的背后是指如花一样的人,即曾经艳丽无比使人赏心悦目,最终又枯竭了生机失去了生命的美丽女子。“落叶满阶红不扫”也正形象地展示了唐明皇李隆基的情感世界:回忆与感伤曾经如叶片般的活力四射的日子,迷恋于珍惜如鲜花般的倾城倾国的艳妃杨玉环。写花名词“花开犹是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花开寂寞红”。古人对花与女子的巧妙联系已是早成定论,在此我不再细说。“落叶”总让人想到生命的流逝,怀念过去曾经拥有过的日子。“落红”总让人产生一种伤春惜玉的绵绵情思。龚自珍不是也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吗?

李宫俊的诗【第二篇】

一、宫廷生活之作

(一)叹惋宫廷生活同是写宫词,相较于杨皇后之宫词,花蕊夫人的宫词无疑更具有文学价值。自古蜀中都是出才女的地方,汉代卓文君,唐代薛涛,及后蜀花蕊夫人皆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文学史上认为花蕊夫人有二,此处当属后蜀孟昶的妃子,其生平较为特殊,生于晚唐,卒于宋,也有著作将她归为唐代诗人,甚至连《全宋诗》中都没有收录她的诗作。《宋诗纪事》载:“夫人姓徐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宋,备后宫。”(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明确两点,其一是夫人基本生平,后蜀亡国后夫人入宋,《后山诗话》中说:“伪蜀降,太祖召花蕊夫人,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云。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耳。”(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这就是著名的《奉召作》(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来源,诗歌如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再无一个是男儿。夫人以此驳斥了他人对自己红颜祸水致蜀亡的诋毁,所以从作品来看,夫人与宋不无关系,而她的宫词虽大量作于后蜀,但入宋后也有部分作品,我们不能将其某首作品准确归为是某一时期所作,因此还是从她所作宫词整体入手。其二则是夫人宫词风格效仿王建。后世多认为夫人宫词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艺术成就来看,都高于唐人王建。王建的宫词虽也很著名,但都是以宫外人的身份模写宫内,而花蕊夫人则身处宫廷,对宫廷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她笔下的宫廷、宫女无疑更显生动。相传花蕊夫人作宫词百首,但今天看来,只有三十首为信,其余都是后人为拼凑至百首而填补,甚至有的已不见宫词面貌,还有唐人所作宫词也被移花接木至夫人名下。夫人的宫词中,宫女有“内人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两岸飞”(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欢乐;有时有“跪到玉阶犹带露,一时宣赐与宫娃”(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悲苦;有时哀叹“翠眉不及池边柳,取次飞花;入建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有时充满对自由的渴望:“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就连得宠时也有:“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悲辛无奈。夫人宫词对宫女心理的刻画真实而深刻,着手点颇多,而她对于宫女苦痛生活的描绘,是杨皇后宫词中最为缺失的。此外,花蕊夫人的宫词中还描述了帝王的奢侈生活,如:“离宫别院绕宫城,金版轻敲合凤笙。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夫人之宫词可谓宫廷缩影,诗风婉约流丽,清新自然,感情充沛,极富思致。陆昶赞她:“所作宫词清新俊雅,具有才思,想其风致,自是一出色女子。”(清•陆昶《历代名媛诗词》卷七)。

(二)闺怨与悼亡李宸妃所作《卜钗》(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一首:玉钗未断识君恩,甘让前星泪暗吞。他日九重流涕问,深宫尧母尚无门。从诗作字面来看,这无疑是一首闺怨之作,此诗与李氏悲惨身世不无关系。李宸妃,宋真宗章懿皇后李氏(987年—1032年),因其曾被册封为宸妃,历史上一般称其为李宸妃。李宸妃为宋仁宗赵祯生母。初入宫廷为刘德妃侍婢,一次得到真宗临幸而有了身孕,真宗得知后宠爱更甚,一次随驾游玩,同登台砌,忽然玉簪坠落,真宗私下祝愿,如若李氏所怀为男,则玉簪不断,后宫人从台阶下捡起玉簪,果真完好无损,真宗甚为高兴,也对李氏刮目相看。后李氏果然诞下男婴,朝内朝外一片欢庆,李氏也被册封为顺容。刘德妃此时已是皇后,但她始终未育,一听说李氏诞下男婴,便将此男婴作为自己的亲生抚养,当时刘后在朝中颇有权势,李氏虽怒但不敢进言,后被刘后安置于宫廷之中软禁,她由于思念娇儿,怀念圣恩,孤苦无依,因此每日以泪洗面,这首《卜钗》应为此时所做。诗作中,句句悲辛哀怨,从遥想当年“玉钗未断”而感念君恩,到如今的星泪暗吞,不禁渴望重见君颜,定要问问君心,只可惜“深宫无门”,君心也已荡然无存。李氏渴望“流涕问”的心愿致死也未能实现,公元1022年,真宗驾崩,当年仁宗继位,因年龄太小,所以刘太后垂帘听政,掌握着实际朝权,摄于刘后权势,官吏们也选择了避谈此事。而此时的李妃依然软弱箴默,独居冷宫,也因长期压抑,病情日益严重,有大臣向皇帝提及李氏侍候先帝勤勉,如今将薨、应再提升,至此李氏才被册封为宸妃。几天后,宸妃含恨而终,致死未能得见自己亲生骨肉,刘后归天后,仁宗才得知宸妃才是其亲生母亲,下诏自责不识生母之过,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曰“庄懿”。也才于宸妃之墓得见生母容颜。李宸妃的一生不禁让人唏嘘不已,而作为宫廷女子,如她这般悲辛哀怨的妃子实则并不少见,君王圣恩正浓时当然万千宠爱,但君恩何时以,这就是这些女子们无可奈何的了,再加上宫廷中的权力之争往往延及,有些女子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入党庭之争,而面对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很多时候都不得不以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了却残生。另有张夫人的一首《哭魏夫人》(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香散帘帷寂,尘生翰墨闲。空传三壶誉,无复内朝班。此诗为悼亡之作,魏夫人,朱熹曾将其与易安并称,而魏夫人又早于李清照半个世纪,因此,魏夫人应该是宋代词坛第一位女性词人。她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小令,其十四首小令每首都写得恬淡、明丽、婉柔,语言也是以清新淡雅为胜。而张夫人自六七岁起,便跟随魏夫人学习诗书,她的这首悼亡之作,以无限深情,缅怀了这位词坛巾帼,也一度成为研究魏夫人的重要依据。

二、国亡家危的悲辛之作

政治、经济构成的大的社会环境,无疑是文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素地,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人生理想、道德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及社会心态和生活情趣等众多方面。1126年“靖康之变”造成的宋王朝南迁,宋氏王朝偏安江左,经济和军事上的双重灾难,无疑也影响了宋之宫廷女性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以及创作倾向。但由于宋代前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提升了女性创作群体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国仇家恨面前,如李清照等的女性创作主体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爱国诗词佳作。作为这一时期的宫廷女性诗人,面对生活境遇的突然变故,生存环境的天壤之别,被迫随宫廷南迁,背井离乡,因此她们的诗作往往在感叹国仇家恨的同时,还有不少怀想赠别之作。

(一)送别亲友从王清惠的《送水云归吴》并序中我们可以大体知道这些诗歌创作的背景,汪水云为宫中琴师,宋亡后跟随宫人入燕,后又请求归南,《西湖志余》载:“临行,与故宫十八人,酣酒城隅,鼓琴叙别。不数声,哀音哽乱,泪下如雨。”(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这些诗作有的表现出对汪水云此去的难舍之情,如王清惠:“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钟为君劝。”(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为了拖延分别的时间,不惜劝酒千钟,此一别,再逢便不知何年何月了。而叶静慧“今宵且向穹庐醉,后夜相思无此怀”(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的诗句更是将此别视为诀别。有的对水云此去表达了美好的期望与祝愿,如陈真淑写:“明日马头南地去,琴边应是有文君。”(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慰藉水云他日一定会再遇知音,而袁正淑的“十里西湖明月在,孤山寻访种梅人。”(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及方妙静的“君今得旨归故乡,反锁衡门勿轻出”(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则是希望他南归后最好归隐山林,洁身自好。同时,还有希望他不要忘记沦落于此的这些朋友们,周静真的“他时若遇陇头人,折寄梅枝须一一”(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和蒋懿顺的“他日倘思人在北,音书还寄雁来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都是这样的情感表达。还有的述说了此情此景于严寒异域饯别的苍凉无奈之感。黄慧真:“高垒燕山冰雪劲,万里长安风雨横。”(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陈真淑:“天山雪子落纷纷,醉拥貂裘坐夜分。”(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体现了这些亡国宫人的惨淡处境。而方妙静的“万里秦城风淅淅,一望苏州云幂幂”(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更是通过自然环境的对比,表现出一种今时往昔的悲凉无奈之感。这些作品或明示或隐喻的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宋之宫女亡国之后沦落异域的悲苦,她们可以王维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每人取一字为诗,且不乏效仿林逋“十里西湖明月在,孤山寻访种梅人”及引用“陈抟”“李泌”典故之作,说明这些宫人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思敏捷,但论艺术成就来看,这些诗作不及同一时期的词作,因此历来并不被后世重视。

(二)爱国怀乡宋代无疑是内外战争发生较为集中的朝代,尤其是南、北宋交替之时,北宋覆灭,南宋政权动荡,金人频繁入侵,国家陷入危难,此时正是深刻考验民众民族自尊心的时期,这时的诗人对于整个文学的关注点发生变化,对于文学所必须承载的精神,有了更高且更深刻的追求。这种内在精神的转变,直接反映在这一时期诗歌题材、内容及风格的转变上。大量的爱国诗人和爱国诗作涌现。这些诗作中的经典之作不乏女性书写。宋王朝历经磨难,宫廷女性多沦落他乡,遭受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她们不满于统治者一味投降逃跑,渴望重回故土,在诗作中表现出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还有的女性哀叹统治者无能,迫使柔弱女子在这动荡年月只得以死来捍卫贞节与民族气节。说到慷慨激昂抒发爱国热情的诗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较之于慷慨激昂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来说,宫廷女性所作诗歌多表现为更为含蓄地哀叹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及怀念家乡之作。上到钦宗朱后,下到美人、宫女,诗作无不令人动容。拿朱美人《袖中遗诗》(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为例:不免辱国,幸免辱身。不辱父母,免辱六亲。艺祖受命,立国以仁。中兴南渡,计三百春。身受宋禄,羞为北臣。大难既至,劫数回轮。妾辈之死,守于一贞。焚香设誓,代书诸绅。忠臣义士,期以自新。丙子五月吉日泣血书。据记载,朱美人为宋度宗嫔妃,宋亡之际,宋帝及后妃和大批宫人、朝臣被押解北上,度宗嫔妃美人朱氏、才人陈氏及两名无名宫女,在进入元都朝见元世祖之后,相继以死殉节,并留下《袖中遗诗》,此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也一度被文人儒士所赞颂,甚至影响了后世的观念。对此事记载者颇多,如元杨踽的《山居笔记》、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等,朱美人等自缢而死,是宋王朝灭亡后首例以死殉节的事件,而这首《袖中遗诗》写得果断激切,警郁深沉,在表达了自己誓死守护志气的同时,又不忘讽刺宋王朝那些投降卖国的奸佞小人。诗作前四句为全篇总领,阐述自杀原因,亡国之辱已经在所难免,还好贞洁还在,为了不让家人蒙羞,所以毅然决定以死殉节。其后六句回忆了宋朝建国直至南渡的历史,同时谴责宋臣面对国难却袖手旁观,甚至屈辱卖国,愧对先祖的高官厚俸。最后八句再次以表毅然之志,国难当头,作为臣民已回天乏术,亡国之事已是在劫难逃,愿以死殉节,为国殉难,只希望能唤起南宋诸多朝臣的躬身自省。诗作中“身受宋禄,羞为北臣”“忠臣义士,期以自新”两句如一柄利剑,直刺卖国求荣者的丑恶嘴脸。钦宗朱后在病故之前有两首《怨歌》,陆昶赞其:“怨歌二首,前一首泪痕兼滴,后一首哭声欲绝也。事何可说,恨何可雪八字,千古为之酸鼻。”(清•陆昶《历代名媛诗词》卷九)诗中通过今日与往昔的对比,哭诉飘零身世,慨之沧桑变故,心下明了此生已无回转机会,如今“屈身辱志”只求速死,以保女子贞洁及民族气节。而王清惠《诗一首》“愁到侬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实为怀乡之作,而怀的则是那个已经覆灭的大宋王朝。王清惠为南宋末年女官,公元1276正月,元兵攻入临安,宋理宗谢后,宋度宗全后不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反对,带领年仅六岁的宋恭帝出降。三月,王清惠随恭帝及帝宫三千人作俘北上。诗作为北上途中所作。抒写了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感伤。

三、分析与小结

李宫俊的诗【第三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汉朝情结

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世人心中经常把汉唐并举,作为一种大国和盛世的代称。在我们阅读唐诗时,经常能看见诗歌中出现汉朝的什物、人物或是直接以“汉”来指称唐,这样一种现象几乎贯穿整个唐诗的创作过程,也几乎存在于唐代各个体派和各种风格的诗人之中。李白作为盛唐名噪一时的大诗人,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此类现象。

一、汉朝情结的引入与表现

汉、唐两代之间相隔近四百年,然而唐朝诗人对汉朝不但没有因时间距离而产生疏远感,反而在诗中时时反思、呼唤着它,唐代文人与汉朝有着复杂而又真切的情感联系。他们有的直接评议汉事,有的借用汉代人事来赞扬或讽刺唐人唐事,有的甚至直接以“汉”来代称本朝。在此,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心理学派的一个概念——情结来解释这种现象,称其为“汉朝情结”。

笔者翻检《李太白全集》发现,李白诗中约有130余处涉及“汉”字眼的词汇,有约80余处用汉代历史人物的典事。通过整理掌握的资料,将李白集中指涉汉代(出现“汉”字,但非指涉汉或唐代,如河汉、江汉等此处不讨论)的诗歌作一个粗略的分类:

第一、指称汉代,这里的“汉”就指汉朝。在这类诗歌中,“汉”字基本上不带任何情感或感彩较弱,只是写作中的称谓或提及,指涉的对象往往是汉代宫室、皇帝、疆域或汉朝。如《宫中行乐词》(其三):“卢橘为秦树,蒲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这里的汉宫即指汉代宫室,显而易见,此处感彩较弱,此类诗歌还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其二)、“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等。

第二、咏史怀古中的“汉”,此类诗歌多是咏史抒情之作。“汉”字在此处情感色彩较浓,乃有意而咏。如《苏武》:“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此处“汉”也指汉朝,但在情感用意上却有明显的褒扬意味,以“汉节”来凸显和歌颂苏武十年流放而忠存汉庭的精神。此类诗还有:“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王昭君二首》)、“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商山四皓》)、“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塞下曲》)等

第三、以“汉”喻唐。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李白的酬答、奉赠、送别诗中,且多以汉庭、汉皇、汉代的历史人物来喻指唐庭、唐皇、或酬赠送别的权贵和友人,此时的“汉”所寄寓的情感就更加强烈,情感内容也更丰富,有对友人的夸赞、对朝廷的眷恋、对渴望被援引的期盼、对自身失意的排遣等等。如《别韦少府》:“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这里的“汉皇”亦指唐代皇帝,可确定为唐玄宗,表达出自己的一种矛盾心理:遍访名流仙山与入朝施展抱负之间的矛盾。更确切地说,是在入朝受阻而无法施展抱负之后不得不入山访道的一种苦闷与无奈。

二、李白“汉朝情结”的原因

“汉朝情结”作为唐代文人间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某个诗人角度来细论这一文学现象,那么创作主体的自身原因也值得我们深究。

(一)统治阶层的宗汉心理与社会环境

在中国封建社会,某种文学思潮和社会心理的出现往往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或者这样一种现象最先是统治者所倾向的。纵观整个古代文学史,如汉武帝对铺陈扬厉、气势恢弘的辞赋的喜爱,使得汉大赋光耀一时;南北朝时期,齐梁纤弱浓艳、采丽竞繁的诗风、文风与齐梁皇帝的审美倾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隋代文风渐趋朴素、自然也与隋文帝提倡文风改革息息相关。

李唐王朝的建立与汉朝有着某种历史的相似感。由于这种历史的敏感性,李唐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将唐与汉相比附,从唐高祖李渊开始,唐朝统治者对汉朝积极的政治措施都秉持着钦佩、效尤的心态,产生了浓厚的宗汉心理。统治阶层的宗汉心理必定会在整个唐代社会引起积极响应。随着这种心理从上层权贵向下层文人的扩散发展,使得唐代文人在其诗中展现的“汉朝情结”也随之深化。

(二)唐前社会崇汉的影响

从秦代至唐代,唯有汉朝维系了近四百年的江山,而魏晋南北朝或是偏安一隅,或是受尽异族侵略。几百年间,中原社会一直是政治动荡、边患频传,区域内又战火不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多数文人都怀念汉代的国富兵强,幅员辽阔,有志之士都呼唤能有大汉一统的政治环境以安邦济民,能出现像汉代萧何、霍光与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贤臣良将来辅佐君王、平定边患,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感,这样一种崇汉心理一直延续至隋唐。

(三)李白的个性气质与人生经历

讨论单个作家的创作心理或某种习见现象,必定离不开作者的个性气质及其人生经历。李白一生都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而他却得不到皇帝的真正重用,又遭权贵嫉妒、排挤,满腔热情与壮志只能寄情山水、寻仙访道,他的心中时时“犹恋汉皇恩”。据前人研究材料显示,李白诗歌用贾谊典15处,用司马相如典14处,用扬雄典10处,用韩信典9处,用张良典7处,用剧孟典7次,用李广典6处,此外还有5处以下的如萧何、严子陵、窦宪、马援等。

这些汉代历史人物典事的使用,一方面表达对他们功成名就、施展抱负的羡慕与颂扬,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壮志未酬、才不为用的感慨与无奈。如他与司马相如都有文名,也都有天子相迎加恩的经历,故诗歌中常常借相如来抒发感慨之情:“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李白自己有向玄宗献《明堂赋》之举,故他在诗歌中也多次提到扬雄献赋以自比:“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答杜秀才五松见赠》)。在流放夜郎的那段时期,诗中常常典用文帝时贬至长沙的贾谊,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这种情感的共鸣,产生共同的流放飘零之悲。

三、结语

文艺作品大都是把一种心情寄托在一个或数个意象里,有时候也借与创作主体在创作时有相似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他人来表达这种心情。作为一种创作心理,诗歌中“汉朝情结”的出现是创作主体在创作时联想起汉代人物、事物而抒发相似的情感或寄情于典,使得诗歌显得委婉含蓄,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的温柔敦厚、含蓄典雅的诗学观。李白诗歌中的这种“汉朝情结”,是唐代社会宗汉心理的大背景与作者自身的生平经历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诗人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李宫俊的诗范文【第四篇】

沙宇馨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沙河街小学六(1)班 《桂林龙脊梯田行》

宋乐乐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南校区四(2)班 《梦醒红楼》

朱泯烨 浙江省台州市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六(4)班 《倾听花开的声音》

袁梓翔 四川省乐山市柏杨小学六(1)班 《青鸟之树》

李海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六(5)班 《六年春天》

二等奖

李芊芊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气化街小学六(1)班 《赤红色的梦想》

闵奕达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504班 《非凡之声》

谢 君 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民生小学四(6)班 《屋后一角》

洪洲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香草文学社五(7)班 《心中的那缕芬芳》

杨 可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六(1)班 《丁香之韵》

高炜涵 浙江省瑞安市民建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小学五年级 《叶碑》

侯 延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二校六(3)班 《回到中世纪》

李雨融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楼村小学五(1)班 《春天的童话(组诗)》

王欣瑶 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六(6)班 《等待车铃响起》

卢 果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 《王者归来》

三等奖

辽宁省 马俊伟 《一生的绽放》

山东省 李春丽 《我眼中的诸葛亮》 宫一馨 《悠悠之旅糖果梦》

山西省 周伊清 《我用魔法为你编织一个童话》 赵家琪 《我是明星》

樊圭圻 《这一年 那一年》 凡昱璇 《放飞的灰雀》

赵浩楠 《捡钱风波》 张昱萱 《雨雪中的温暖小窝》

河北省 郑 璐 《美丽的雁翎公园》

河南省 赵梓睿 《“泪如泉涌”为哪般》

吴桐雨 《麻!辣!烫!》 李梦雨 《我让妹妹露笑脸》

阮丹宁 《我想……》

安徽省 史可欣 《春天的秘密》 王欣怡 《雪》

汪思仪 《读书也有“四味糖”》 马 晓 《月光・薰衣草・蝶舞》

江苏省 陈雨果 《校园寻芳》 薛可可 《都是眼镜惹的祸》

李惠文 《春天的礼物》 肖泽青 《雪天里的那份感动》

周静宣 《草丛中的发现》 刘子群 《午夜惊魂》

浙江省 邱紫怡 《乐》 黄羽西 《飞天松鼠》

冯乐言 《回首又见清明宫》 杜苒印 《拥有翅膀的天使》

陈 诺 《风信子》 仝一涵 《妈妈的童年》

陈 霄 《享受自由》 叶寒菁 《赏花》

刘昕宇 《想想追梦》 陈子豪 《特殊的插班生》

江西省 李恒嘉 《童年趣事・停电》 陈梓婕 《14°》 叶鲡男 《老弟拔牙》

贵州省 周禹峥 《如果有来世》

四川省 郭雨竹 《荷花开花的日子》

重庆市 郭忻蕊 《校园・往事》 吕寒影 《春天的气息》

广东省 朱雨涵 《〈狐狸和乌鸦〉新编》

福建省 郭俊 《是谁在泄密》 岳诗琪 《捐书》

曹婧楠 《用心倾听》 张舒心 《幸福就在我身边》

苏钰雯 《那份韵味,让我陶醉》 卢张钰 《流淌在逝去岁月的温馨》

黄宇豪 《让阳光照进心里》 陈柳璇 《约翰与体重机》

优秀指导奖

白素珍 张玲飞 陈瑾玲 周海燕 王庆芳 蔡海萍 徐良杜

景保华 喻富纯 高泉印 钟华奇 戴利华 林巧铃 蔡芳本

优秀奖

北京市 阮欣宜 王 茜

黑龙江 吕芸若 刘子萱 李博念

吉林省 白玉洁 李小惠

辽宁省 梁 卉 于林卉

内蒙古 高芷兰 张怡然

山东省 曹文慧 王正阳 于 泓 周雅馨 刘妍锦

山西省 刘秦文 崔俊雅 宋锦泓 李嘉慧

河北省 徐辰 李潇雅

河南省 张一涵 冯晰悦 李乐雨 阮千骥 郑翔玮

天津市 郑伟航 秦悦天 马静晨

陕西省 石思源 宋乐宜

青海省 叶朴君 吴 楚

安徽省 刘欣雨 郭成燕 万荪仪 李美月

湖南省 崔子潮 冷 秋 何 格

湖北省 熊丹青 常雨霏

上海市 戴璐瑶 刘东娜

江苏省 瞿瑞辰 张 靓 赵新诚 顾怡婷 吴奕文 史思羽 张子勋 钱铖屹 覃小芳

杨鸿金

浙江省 黄舒曼 洪俞凯 徐 安 陈芷汀 朱梓俊 王雨欣 洪渝凯 汪东霖 丁玲真

苏欣妍 张梓萌

四川省 肖阳琳 李诗琪 罗雨思 陈俊男 李涵韬 倪悦宸 刘奕江 李梓银 李世豪

重庆市 叶俊樵 范雅欣

江西省 李骏飞 彭雅欣 万飞宇

云南省 祁原野 孟飞宇

贵州省 丁佳威 吴 寻

广东省 李宗耀 陈 骏 曾凯澄 高 瑶 梁凯琪

李宫俊的诗【第五篇】

1、《宫》由杨幂、冯绍峰、何晟铭、佟丽娅等主演的古装穿越爱情剧。该剧讲述一个现代少女洛晴川,穿越到清朝,经历古代的宫廷生活,经历一番宫心计和男女情爱之后,回到现实中,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故事。

2、《步步惊心》该剧由李国立执导,由刘诗诗、吴奇隆、郑嘉颖、袁弘、林更新等人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现代白领张晓因车祸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她看透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结局,身不由己地卷入九子夺嫡的纷争的故事。是一部值得反复去看的电视剧。

3、《穿越时空的爱恋》由徐峥、张庭、万弘杰、刘莉莉等主演。该剧讲述了文物盗贼小玩子和女警张楚楚在明朝文物展览中因文物游梦仙枕而发生争夺,结果一起穿越到明初,分别与朱允文和朱棣相恋的故事。剧情以喜剧为主线,是穿越剧的代表作。

4、《太子妃升职记》由张天爱、盛一伦于朦胧、江奇霖、郭俊辰等主演。该剧改编自鲜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本来是个男儿身的现代人,穿越成了女儿身的太子妃热血闯荡皇宫,一路顺利升职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65 3145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