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记录(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组讨论记录(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小组讨论【第一篇】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确实需要合作交流的地方,就要给学生合作的机会。为了保证小组合作中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可能无从讨论交流;如果问题太简单,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应该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因此,精心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讨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1.在分组实验活动前,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率。如,教学《小车的运动》(苏教版四上)时,在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各小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研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关系到小组成员的分工,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安排等多个方面,如果不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是无法展开的,只有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毋庸置疑,这样的讨论肯定是有效的。2.在“拓展应用”环节,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彼此启发,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内容。如,教学《杠杆》(苏教版五下)时,当学生了解了杠杆省力的原理的后,随即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它们都省力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物品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认识到,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物品,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有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良好的讨论习惯,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能够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1.善于表达的习惯。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与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小组合作才能才能有成效。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习惯,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理清思绪,梳理语言。当小组讨论交流开始后,要求学生做到音量适中、发音清楚,不能七嘴八舌,要依次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2.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讨论中最忌讳的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七嘴八舌。有效的小组讨论应当是,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能知道别人说了什么,才能有针对性进行讨论。养成这种认真倾听的习惯后,学生在讨论中既可以获得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又可以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并且能彰显小组讨论的价值。3.勇于创新的习惯。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老是重复别人的观点,缺少个人独特的想法,这是缺乏创新的表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学生自主性的重要体现,是小组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头脑中强化“答案不止一个”的理念,能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拓宽思路、打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搭建讨论交流的平台

小组合作讨论议题【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系统利用组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优标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绝大部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或闲聊,或冷场,或好生讲、差生听。从这些问题中透析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淡薄。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假设: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觉的主体意识,协作的团队意识,合理的评价意识。让小组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潜能开发理论:脑科学研究证实。每个人都是富有潜能的创造者,中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时期,只要教育恰当,引导得法,完全有可能把青少年头脑中蕴藏的智慧潜能进一步开发出来。

2、合作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3、主体性学习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讨论,在交往中质疑,在合作xxx同进步。

2、鼓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尽可能地贯彻鼓励为主的原则,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潜能。鼓励学生人人都要树立“我能行”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3、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时,要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小组的互帮互助、合作竞争、相互督促等意识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情感性原则:积极的情感体验能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人的动机和意志,从而提高人的认知效率。因此,在实验中一定要加强教育者与学生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使教学情感化,使之成为促进主体性发展、激发小组自主学习的支柱和动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不同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

(2)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

2、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方法”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如何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3)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4)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

(5)课外如何有机渗透“小组合作意识”?

3、探索合作竞争机制的引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

(2)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

帮助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掌握学生真实的发展变化规律。

七、课题研究步骤:

20xx、9——20xx、2组织准备阶段:学习理论,积累资料,制定方案,组织论证。

20xx、3——20xx、2研究实施阶段

20xx、3——20xx、7总结评估阶段:完成研究报告,组织结题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及管理:

1、成立校“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方法的培养”实验领导小组及课题组。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实验研究工作制度

建立每月例会制度,学习最新教育动态,交流各自实验的进展情况,商讨下阶段工作计划及具体安排。

3、课题研究成果体现:

(1)研究报告

(2)优秀教案集

(3)研究论文集(包括个案)

(4)公开课展示

小组讨论心得体会【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在“活动单教学”实施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小组讨论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和冷静、理智的思考,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使一些小组讨论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有的所提的问题虽值得交流讨论,但学生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或还未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组内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要么不知从何说起,要么一哄而起,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这些都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摆设”,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3)团结协作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

二、合适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1、实施多维、立体的评价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小组讨论意见【第四篇】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1)独立思考的习惯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3)团结协作的习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

二、合适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观点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巩固和扩大讨论成果。允许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评比,看一看哪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1、实施多维、立体的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65 2916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