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山中访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仿写山中访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仿写山中访友1

那是一个皎阳似火的夏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边作文:模仿《山中访友》,并对我们说:“这次这篇作文主要是让你们在美文里提取一些好词好句,放心的用,是借,不是抄。”

于是,我在这个双休日里左思右想地挑选这篇作文的题目,不知选什么才好,后来经过妈妈的提醒,我决定写《公园访友》。我为了让作文的内容更有创意,更生动,更具体,就认真观察,仔细读文章。同时,我也去参考一下爸爸妈妈的一些建议,别看我弟弟才四年级,但他特别喜欢给别人家提建议,挑缺点。在我的作文要登上作文本时,我不知让爸爸妈妈弟弟看了无数遍了。收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甚至连都要想一下,看通不通顺。

星期一,我把作文交了上去。

过了很多天,老师把作文发了下来,并说,我的作文写的很好,我的作文被投上了广播站,并选上了;我把作文发上了岭南论坛;老师还说要把我的作文投上学习报。在那一刻,我就像八月里的石榴一样快乐的合不上嘴。

仿写山中访友2

一、抓住精彩片断,模仿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文本中的许多片断特别精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片断的精彩之处,体会文章是怎样写生动形象的,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探究文本的核心价值,然后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作者的表达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进行迁移、运用,最终达到掌握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从而在训练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指导学习《山中访友》的语段“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让学生说说作者将山中的景物联想成什么,读后自己有什么感悟。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个语段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真诚问候,还发现了语段隐藏着“你好,的!你,。”的语言现象。此时,我不失时机,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式说说山中其他的“朋友”。这样,有了文本例句的引路,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再加上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就会写得兴趣盎然,精彩之极。请看,“你好,古老的榕树!你撑起一把绿色大伞,是要我在树下乘凉吗?”“你好,美丽的花朵,你那风中的优美身姿,多么想和你共舞一曲。”“你好,高大的松树,你那快乐的歌声,激动了多少人的心呀!”“你好,碧绿的小草!你娇弱的身影,让大地充满生机。”“你好,勤劳的蚂蚁,你急急忙忙的身影,是想提醒我们,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句子,让我惊叹不已。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模仿练笔”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剂良药。

二、掌握写作方法,转换迁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构思新颖,叙述方式独具匠心,写作特色鲜明,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对于这一类的文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比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构思新颖,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上,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同时,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首尾呼应及总分总的方式,使文章更显脉络分明。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这些都是应该领悟的写作特色。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这些内容之后,让学生仿照稳重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石拱桥或是家乡的小溪。有了范文的引路,学生定会写的精彩动人。

又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细读探究,了解文本是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来描写母亲对“我”的深情,及通过我的动作与心理描写透露出的对母爱的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然后进行转换迁移,让学生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件事。在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了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在不知不觉中真正体会到“怎样写”。

三、借助文本留白,想象练笔

古代有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三个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个学生画了四面高山、悬崖峭壁,中间有座寺院;另外一个学生画了峰峦起伏、松柏挺立,并有古寺一角;唯有第三个学生未画山也未画寺,他画了数节石阶通向小溪,一个和尚在挑水,古寺藏而不露反而跃然纸上。三个学生面对相同的考题,所描绘的画面却大不相同。虽然构思有优劣之分,但画面却是他们对考题发挥不同想象获得的独特创作。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启示:面对具体言语对象,放飞想象的翅膀,会获得对言语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文本留下的空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仿写山中访友3

1951年7月,我志愿军姚庆祥排长,在朝鲜开城谈判巡逻时,遭敌人袭击而牺牲。追悼会上,布满了苍松翠柏,挂满了花圈挽联,我谈判代表团仍认为难以表达人们对美国侵略者的愤慨之情。李克农对乔冠华说:“老乔,还是请你想一想,写一幅更为醒目的挽联吧。”

乔冠华不愧为一代才子,只见他紧锁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不一会儿,一幅挽联便脱口而出:

世人皆知李奇微,举世同悼姚庆祥。

一个是美国侵略军的总司令――李奇微,一个是为抗美援朝而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姚庆祥,把这二人的名字放在同一联中,令人叫绝。这年8、9月初的朝鲜半岛,秋意渐浓,早晚天气颇凉。乔冠华一行离开北京时,正值盛夏,未估计谈判竟会拖到冬天,由于大家未带寒衣,冻得实在受不了。为此事,乔冠华挥笔给外交部办公室主任王炳南写了一首打油诗催索寒衣:

炳南兄左右:开城秋深矣,冬装犹未至。

东北在咫尺,奈何非其事?既派特使来,

何以不考虑?吾人忍饥寒,公等等闲视,

口惠实不至。难道唯物论,堕落竟如此。

日日李奇微,夜夜乔埃事,虽然无结果,

抗议复抗议,苦哉新闻组,鸡鸣听消息。

嗟我秘书处,一夜三坐起,还有联络官,

奔波板门店,直升飞机至,趋前握手见,

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

大家不满意。记录虽闲了,抄写亦不易,

如果错一字,误了国家事。警卫更辛苦,

跟来又跟去,万一有差错,脑壳就落地。

千万辛苦事,一一都过去。究竟为谁忙,

四点七五亿。遥念,常挂,

寄语有心人,应把冬衣寄。

这首打油诗写得浪漫非常,风流倜傥。读起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

1971年,叛国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乔冠华得悉“折戟沉沙”,仿卢纶《出塞曲》而创作一首讽刺的诗:

月黑雁飞高,夜遁逃。

不用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后来郭沫若读到此诗,赞不绝口,书言赠乔冠华:“唐人卢绾有《塞下曲》四首,其第三首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知乔冠华同志仿它,另成新曲一首,巧合无间,妙不可言。嘱题小幅一轴,欣然应命,以示奇文共欣赏,好事相庆祝也。冠华同志座右,望常拍案惊奇。”

与乔冠华同在外交部工作,两人感情笃厚,亲密无间,性情相投,无话不谈,结为至交。1972年1月,病逝,乔冠华闻之十分悲痛,作《怀人》诗一首,以表示对的悼念:诗云:

去年出国时,萧瑟门前柳,落花下长安,痛饮黄花酒;今年出国时,景物仍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这首诗是仿拟欧阳修的元宵节诗而成。欧诗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乔冠华步欧诗原韵,巧改欧诗22个字,写成悼念的《怀人》诗一首。

两诗相比,欧诗清新明快,乔诗哀怨缠绵。欧阳不见情人,“泪湿青衫袖”;乔冠华不见开国元帅,“泪湿青衫袖”。这样,泪的价值观就大不相同了。

1971年11月9日,由乔冠华为团长率领中国出席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飞机到上海。、等政治局全体成员到机场送行。叶谆谆告诫代表团,任重道远,务期出色完成任务。乔冠华为这样热烈隆重的送行场面所感动,信手写出下面一首打油诗。诗曰:

我辈乘机将歌行,忽闻黄浦淌歌声。

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

这首诗是乔冠华步李白《赠汪伦》诗的原韵,巧改原诗的13个字而成。这首诗植根于李白名篇的肌体之上,因而极易为人传诵。

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心情难以平静,于是援笔写下了题为《心事》的一首诗:

离都喧阗地,天高夜寂寥。倦极不能寐,

心事如波涛。万人争握手,一语动群僚。

帮腔虽有人,主犯终难逃。黄发小儿何足道,

徒识挥拳其咆哮!苏修胡言其可耻,美帝软弱亦可笑。

独有堂堂中国敢讲话,一百多个国家同声讨。君不见,四海翻腾云水怒,犁庭扫穴看明朝。

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嬉笑怒骂皆入诗中。

1972年,乔冠华领代表团回国时,顺道访问了英国和法国。11月14日,他在从纽约赴伦敦的飞机上,写下了题为《纽约楼》的诗,用以勉励代表团诸同志。诗云:

何处望寰球,无限风光纽约楼。四海翻腾多少事,何愁?粪土当今万户侯,奋起古神州?高举红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能敌,帝修!不斩楼兰誓不休!

这是仿拟南宋陆游《南乡子》的词写成的一首词。这首词气势恢宏,刚劲有力,展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不消灭世界上的邪恶势力决不罢休。

11月14日,乔冠华到达伦敦,又写了一首题为《访英》的诗:

大雨倾盆离纽约,万家灯火到伦敦。

问君何事最难忘,革命情谊比海深。

同年11月17日,乔冠华在伦敦拜谒了马克思之墓,写下了如下诗句:

束发读君书,今来谒君墓。

四顾皆荒凉,独自多花朵。

有花无花小事耳,人心向背事才大。

八十九年如逝水,唯有君思翻帝座。

红旗招展古神州,非君之故更谁何?

我亦从君四十年,论君涕泪双滂沱。

大错小错千千万,赤胆忠心信无过。

迟早终得见君去,促膝畅谈当有所。

来日方长吾即归,且献鲜花寄微慕!

这首诗既对马克思作了哀思,又对自己作了解剖;既对马克思主义的威力作了颂扬,又表白了自己的赤胆忠心。

1973年4月,韩叙赴华盛顿组建中国驻美联络处,同时美国政府派助理国务卿詹金斯来北京商谈建立美国驻华联络处之事。

乔冠华与美方詹金斯的谈判比较顺利,他在高兴之余,顺手写了三句打油诗,诗曰:

八月樱花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

欢欢喜喜詹金斯,……

首句中的廖公子指廖承志访日,第二句中的韩大哥指韩叙前往美国组建中国驻美联络处。第四句一时未想出合适的,他便向友人征求填补第四句的意见。有的说“喜上眉梢乔老爷”,有的说“洋洋得意乔老爷”。乔都说不好,一时搁置下来。

后来,得知此事,笑着说:“乔老爷,去掉第三句,我来给你填后两句: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你看如何?”

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都说主席这两句填诗真高明!

1973年9月,乔冠华赴纽约参加联大第28届大会,他在会上激情地批评了两个超级大国: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高声呼吁亚非各国要提高警惕。乔冠华的发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事后,他仿陆游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写下了一首《联大三年》的诗:

前年来此射长蛟,白浪如山意气豪。

去年来此风稍静,归时但见天山高。

今年来此意颇懒,谁知遇敌犹能叫。

虎子不易得,虎穴经常捣。

地球尚年轻,人生惜易老。

帝修未灭心不平,青眼望尔曹。

乔冠华三次来联大,三次的心情都不一样。作者用诗的语言,把三次来联大的心情历历在目地摆在读者面前。一为作者一来联大的豪情欢心;二为作者二来联大的心静开心;三为作者三来联大的意懒惊心。当时认为,帝修还未灭,虎穴还应经常捣。这是摆在面前的重任,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1974年5月,乔冠华陪同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访问西安、昆明。在昆明他想起了10年前随同、出访亚非14国归来,曾与同游西山滇池,现在已作古,触景生情,遂写了题为《重游滇池》的诗,以表达对元帅的深切怀念。诗曰:

滇池依旧映西山,千字长联绿竹间。

遍地山花诚可喜,旧游零落亦心酸。

滇池、西山、绿竹、长联、山花,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由于元帅驾鹤西归,诗人看到这些美丽如画的景物,触景伤情,足见诗人与元帅之间的感情何等深厚。

同月,乔冠华陪同希思又游览了广州的白云山,赋诗一首《重游白云山》。诗云:

白云山上白云飞,白云山下爬乌龟。

乌龟不知何处去,白云依旧笑朝晖。

这首诗是仿拟两家诗而写成。一家是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另一家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毛诗的前两句是:“白云山头白云立,白云山下枪林逼”;崔诗的后两句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1975年5月,乔冠华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巴黎期间,吟诗一首,题为《游来抱山》:

来抱群山里,小中别有天。

虎狼迹不到,谈笑夜灯前。

这首诗的意境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何等相似。此诗通俗易懂,文笔生动,饶有风趣。

1975年10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第30届联大。一天,纽约天气晴朗,乔冠华在友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纽约郊区的各景点,一月来的疲劳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乔冠华当时心情十分舒畅,赋诗一首:

一曲新词唱正欢,当年天气旧池垣,

种桃道士不回还。三十五年如反掌,

八千里路看谁先,人间正道是沧田。

这首诗是仿拟晏殊的《浣溪沙》而写成的。它告诉人们,在时间易逝、沧海桑田面前,不要显得软弱无力,而要奋起直追,和时间赛跑,而且要一路领先,这就是强者,这就是胜利。

同年9月,乔冠华陪同邓小平副总理接见朝鲜金日成首相,他专程赴辽宁丹东迎接金日成来访,写成《重到丹东》一诗。诗云:

廿载又到丹东市,重到丹东春意浓。

烽火狼烟何处有,隔江遥望郁重重。

这首诗写出了两个画画,一个是丹东市的春意盎然,一个是邻国朝鲜的郁郁葱葱,显示了两国人民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日子来得多么不易啊!

1976年,乔冠华到成都去迎接来华访问的尼泊尔国王,闲暇时和友人逛了杜甫草堂、都江堰等名胜古迹,写下了《都江堰》诗两首,以此消遣。

其一

岷江之水峨山来,绕过成都头不回。

赖有李冰挥巨斧,平川千里万花开。

其二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何如一李冰,秋谷万千筐。

诗人用李白杜甫衬托李冰,把李冰置于更显要的位置,表示李冰功劳齐天,永世不灭。

1976年9月9日,一代革命伟人与世长辞。身在巴黎的乔冠华惊悉这一噩耗,悲痛万分,写下了《悼主席》一首小诗,表达了对主席的无限哀思。诗曰:

巴黎依旧秋光好,旧客重来心境殊。

独立小国寒意重,无言还寝泪如珠。

一边是秋光好,一边是寒意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引申出诗人的无限哀痛,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刷刷落地,这泪水表明诗人对的高尚感情。

1976年9月,乔冠华赴美第六次参加联大会议,在他离京前夕,又写了一首诗,诗云:

五年来去意昂然,赖有吾师作主张。

今日灯光何黯淡,岂缘魔怪又猖狂。

1971――1975年,是乔冠华的政治生命进入辉煌的高峰时期,五年来五次参加联大的心情是:春风得意,气宇轩昂。1976年,是乔冠华的政治生命进入黯淡的低谷时期,他蒙受了冤屈,遭到多次批判与斗争。这一年,他参加联大的心情是:忧郁、迷惑、沮丧。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六次参加联大的不同心情,读来令人伤情。

1977――1978年,乔冠华受“”问题的牵连,长达两年受审查,他和夫人章含之被隔离开来,乔被软禁在家里,章被关在外交部,二人不能见面长达785天。在这期间,乔冠华有上百万字的材料,多次向上级领导申诉自己的冤情,但皆为石沉大海,无人过问。乔冠华写了一首《有感》的诗,托人捎给章含之。诗曰:

长夜漫漫不肯眠,只缘悲愤寒心田。

何时得洗沉冤尽,柳暗花明又一天。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年轻的人来访,问乔冠华:你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一生廉洁,忠心耿耿,却被整得那么惨,你不对你的信仰动摇吗?为此事,乔冠华写了一首《诉衷情》的诗,给这位年轻的访问者作为纪念。诗云:

先烈忠贞为国仇,何曾怕断头?而今祖国红遍,江山靠谁守?虽未终,鬓已秋,长驱倦。你我后辈,忍得夙志,付与东流?

这首诗具有双重意义,既是个人思想总结,又是善言劝诫。诗人16岁离家,为了寻求真理,到过日本,到过德国,研究过康德、黑格尔,研究过马克思,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诗人表白,不管遭受多么大的磨难,都不会改变他的初衷。另一方面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开花结果,马上得天下易,但马下守天下难。诗人谆谆告诫年轻人,要守住红色江山,莫使先烈之血付之东流。这是一首多么现实主义的好诗!

1980年秋,乔冠华正在家中养病,一天,外交部忽然送来了一个“改正“通知,说:1958年,批判乔冠华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是批错了,撤销当时所给予的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尽管这个对乔冠华来说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诗人心里还是十分高兴,于是顺手仿唐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一诗,改写了一首述怀诗。诗曰:

百亩园中半是苔,艾萧未尽兰花开。

边缘战士今何在?前度乔郎今又来。

全诗采取暗哈手法写成。“百亩园中:暗喻中华大地;“艾萧”是无观赏价值之花,暗喻无才思的无能之辈;“兰花开”暗喻好的迹象已经出现;“边缘战士”暗喻自己已离开外交部,“靠边站”。“今又来”暗喻诗人不久将会再度走马上任。诗中的“又”字用得特别好,不仅强烈地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表达了对诬陷他的人的蔑视与嘲笑。

1980年的8月,乔冠华的好友李颢得知乔冠华病愈出院,特地派他的次子来探望乔冠华。乔冠华很是高兴,在李颢次子离开乔冠华家之前,乔冠华特地写诗一首《怀李颢》,并写成条幅,让李颢的儿子带回去。诗云:

长忆寒山寺,江枫映火明。

何时一杯酒,促膝话生平。

这首诗是乔冠华与李颢终生友谊的象征。多年来李颢一直珍藏着这首诗,以表明人间自有真情在,乔诗佳名传千古。

1983年月1月,乔冠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同年9月22日,一代才华横溢的诗人乔冠华病逝,葬于苏州东山之下,后人吟诗凭吊:

外交才子乔冠乔,风流文采惊联大。

仿写山中访友4

莫言与周刊颇有渊源。2007年9月,莫言到山东省图书馆做客“大众讲坛”,本刊副总编辑解永敏前去采访。当时,省内多家媒体记者在那里等着采访,莫言还要去国外,时间特别紧,演讲完就得立刻回京。莫言便邀请解老师一起帮他签名售书,顺便采访。

就这样,在签名售书、上厕所的间隙,采访顺利完成。几年后,说起这事,莫言开玩笑道:“你是在厕所里撒着尿采访了一只兔子。”

之后,莫言与周刊的关系密切起来。2012年年初,莫言获得《齐鲁周刊》主办的“齐鲁十大精英人物”称号,受邀到济南参加颁奖典礼。颁奖之前,我和解老师陪莫言去爬千佛山。虽是山东人,但济南对于莫言来说相对陌生,多次前来,都是过客,这是他第一次去千佛山。

一路走着,莫言讲述最多的,还是文学、文坛。到了兴国禅寺,莫言好久不说话,后来在书法家蒋维崧题写“舜典”的碑刻前驻足许久,直叹字好,气大。解老师说他的字也写的不错,博客里留的左手书法很有味道,他说没练过毛笔字才用左手写,如果用右手写那看上去和钢笔字就没有多大差别。

我的电脑里还有莫言站在千佛山顶,俯瞰济南城的照片,颇有风度。大作家小眼一眯,仿佛通晓古今。莫言接受“齐鲁十大精英人物”颁奖时,我们所写的上榜理由中有一句话: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作家。没想到仅隔十个月,莫言便真的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那一年年后的正月十一,我和解老师前往高密,再次采访莫言,请他谈“高密四宝”。两天时间,他谈了很多,也很本色地聊小时候和伙伴们偷瓜摸梨的事,以及小时候怕自己长得丑找不到媳妇的事。吃饭时,见他吃得特别兴奋,解老师和他逗笑:“莫言老师,你的胃口真好!”他笑笑说:“小时候没这么好的东西吃,现在有了就得好好吃。为等你们吃这顿好饭,我可是留了一天多的肚子啊!”

高密到处是莫言的痕迹。位于高密一中校园内的莫言文学馆,收藏了大量与莫言有关的照片、杂志、书籍。馆长毛维杰多年来不辞辛苦,从北京莫言的家里把一摞摞杂志运到这里。我们就餐的饭店,主打红高粱文化,莫言左手写的书法作品挂满墙上。

那年10月,莫言获诺奖后,我再次被报社派往高密采访。那时候,高密成了全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宣传部的朋友们忙得焦头烂额。我坐上一辆班车,前往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平安庄,在他的旧居里参观。院子里种有一些胡萝卜,一个中年男人拔起一根胡萝卜,擦干净塞进兜里,大言不惭道,“这可是莫言家的萝卜啊。”被在场的媒体同行写进报道,一时间,莫言家的胡萝卜成为焦点。

紧接着,一年一度的红高粱文化节开幕,我和解老师又前往高密。此时的莫言,和以前大不相同,文化节现场,莫言发言后参观工艺品展览。无数人前呼后拥,有的摊位被挤倒了。忽然想起《笑傲江湖》里的一个镜头,任我行独霸天下后,逐渐享受到当年东方不败所享有的膜拜,令狐冲远远看着,觉得自己离剧中人是如此之远。

最近一次见到莫言是在扬州。今年3月21日,我与马军、刘子亮三人赶往扬州鉴真图书馆,莫言几乎和我们同时到达。在第二天的“扬州论坛”演讲中,他谈了自己与星云大师的交往,以及对佛教的看法,并痛斥当今社会的人性之恶。演讲前夕,我们去拜访他,给他带了专门制作的莫言相册。他谈起了两年前的济南往事,问了周刊的现状。得知2014年是《齐鲁周刊》创刊15周年,他把我们带到房间,为本刊题写“在这里阅读齐鲁”。

65 1669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