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规划设计范例【优推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农贸市场规划设计范例【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范文【第一篇】
一、 全区农贸市场建设基本情况
全区登记在册农贸市场20家,无证农贸市场(临时便民交易场所)32家,总计52家,分布在全区各街道、乡镇。其中省级文明示范市场10家,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1家,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3家,一星级文明规范市场2家。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多层次、多品种和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交易市场网络,为搞活流通,促进农产品的生产,繁荣市场,振兴经济和方便群众生活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农贸市场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__年全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现场会在黄岩召开,王建满副省长高度肯定了黄岩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区里专门成立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领导小组,主动将市场改造提升与“多城同创”等政府中心工作对接。在具体职责分配上,工商部门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标准、市场摊位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市场制定经营户准则及其他管理制度。发改部门参与市场建设规划的编制,负责对市场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或备案,参与项目的综合验收,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市场补贴资金和奖励资金的预算,并及时足额到位。国土部门审核新建、改建、扩建市场用地方案。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审核新建、改建、扩建市场的选址和建设方案。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市场建设项目的消防设计审核,参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取缔力度。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市场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二是制定政策,支持提升发展。20__年,黄岩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__年,区政府印发了《黄岩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补助奖励办法的通知》,加大奖补的力度,对规定时间内通过省文明示范市场验收的市场给予每家20万元奖励,并明确了新建类(迁建类)、改造类市场每平方米补助250元、180元以及仪器设备的补助金额。为确保城区中心菜市场改造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区财政预支经费400万元用于中心菜市场改造提升。同时,财政、国土、建设、规划、行政执法、消防、乡镇(街道)等部门密切配合,落实相应政策,帮助解决了市场建设中遇到的大量困难。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改造升级。根据各个农贸市场位置、功能、人流量等特点,实行“一场一策”,量身制定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和目标任务。严格对照“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和“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的创建要求,对即将改造的市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设计摊位结构。为确保顺利完成改造任务,注重设计、招标、土建、信息化等关键环节,合理倒排工期,全力提升进度。同时,实行上下互动机制,区农提办、各责任乡镇街道、市场举办者和区工商分局安排专门联 系人,实行改造提升工作进度月报制,及时反馈问题和困难,并第一时间解决。
四是严格管理,保障规范安全。一是自“多城同创”活动启动以来,全面开展市场整治“铁腕行动”,对经营户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保洁不到位等问题及消费者违章停车、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已组织1000余人次集中整治农贸市场30余家。二是创新推行“业务指导员制”,全区每家农贸市场均配备一名工商干部担任工商业务指导员,每日至少一次实地巡查指导,三是以奖罚金形式优化市场进出机制。对固定摊位经营户采取“奖罚金”,由市场成立考核小组,若违规视情节按不同金额从保证金中扣除罚金;如经营户全年无违规行为,市场年底对其予以奖励。四是开展各项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开展市场食品检测,形成了以商品质量检测为中心、市场巡查为纽带、经营者自检为基础、消费者送检为补充、工商部门抽检为保障的市场食品质量监督体系,指导12个农贸市场建立检测点。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农贸市场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贸市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区农贸市场分布不够合理。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存在旧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多而乱,新建小区未建配套设施的现象。人口密度大的旧城区农贸市场周围形成自发的马路市场,严重影响交通和城市文明形象。村镇及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临时疏导点多为大棚式市场,场内除摊位外几乎没有其它设施,排污能力差,经营、购物环境差,吸引不了人气,而所在/,!/的村集体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
(二)农贸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仍然无证的农贸市场,场内管理、硬件设施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存在一定距离。目前,市场管理中心没有市场外部管理的职能,而有外部管理职能的一些部门管理不够到位,造成农贸市场外停车位缺乏、流动摊贩堵塞交通等现象。一些较小的农贸市场内部卫生较差,地面多水易滑,存在环境脏、乱、差现象。部分群众反映一些熟食和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需有关部门加强日常巡查检测和重点抽查。
(三)经营者和管理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完善的服务理念。个别经营者文明卫生意识较差。管理者还停留在收收税费、租金的较低级的管理层面,不能立足于根据市场需求而对集市进行适时改造和完善的层面。
三、 下阶段工作建议
农贸市场建设是一项牵扯面广、较为复杂的工程,建议政府将市场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
(一)加强统筹规划,引导市场合理布局。为建立健全全区市场网络和流通体系,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调整增量,改造与新建相统筹,业态升级与优化相结合”的总体思路,认真抓好规划布局,从源头上为农贸市场建设预留足够的空间。通过规划的编制,改善农贸市场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在做好存量农贸市场盘活、调整、改造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老城区的网点补充和新发展城区的网点扩展工作,以解决部分地区设点不足的问题。新建市场则要按照规范化市场的标准,适当超前,立足长远。
(二)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农贸市场建设是项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事业,是服务于群众生活的菜篮子工程,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逐年投资建设一批新的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每年给市场安排适当的维修经费预算。另外,在用地、税费等方面,政府也应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农贸市场的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既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又要鼓励民间融资,争取银信部门支持,形成共同开发格局。鼓励社会各方面采取自筹、集资、借款、贷款、股份、外资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兴建市场,促进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第二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民办实事为原则,扎实推进全区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和管理规范化,使农贸市场购物环境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协调,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公平、卫生、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
二、工作目标
围绕“五年工作三年完成”的总体目标,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整合一批”的工作思路,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新建5家农贸市场,以及对区内现有31家农贸市场实施新一轮改造提升的目标任务,切实改善一批重点农贸市场的现状,为居民群众提供一个环境舒适、购物方便、食品安全的消费环境。
三、工作重点
(一)围绕布局合理化,新建一批市场。按照人口集聚规模和区域特点,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建设规模等因素,原则上按每2—万人、设置距离不低于1公里配置1个农贸市场的标准,开展农贸市场的规划和布点,重点在太湖新城、蠡园经济开发区、胡埭镇等地推进新建市场建设,完成新建农贸市场5家以上,其中苏南水产城要打造成我区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龙头市场和示范市场。
(二)围绕设施超市化,改造一批市场。对我区现有的28家有证市场,根据市场的设施老化程度、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等因素,择机进行新一轮“商场化”改造提升。按照“超市化”的改造要求,参照商务部《农贸市场建设标准》、《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和市政府制订的《市市区农贸市场新建和改造提升验收标准》,所有涉及改造提升的市场须同步启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和放心豆制品工程建设。
(三)围绕管理规范化,整合一批市场。对现有3家无证市场、疏导点,根据过渡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建市场的规划布点,按照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需求,逐步推进无证市场、疏导点的规范整合及改造提升,方便周边居民的购物消费。
四、组织实施
1、申请报告;
2、农贸市场依法设立的批准文件和证照;
3、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
4、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
5、竣工验收报告或相关证明;
6、建设项目合同;
7、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8、工程付款情况(发票、收据、设备材料清单);
9、领导小组规定的其他资料。
申报材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再申请市相关部门进行实地验收。凡列入年度计划的农贸市场,未完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和放心豆制品工程建设的,验收不予通过。
五、政策扶持
区财政局每年统筹安排资金,对通过验收的市场按照市级标准给予补贴,补贴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具体标准为: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最高可按照实际投资额的10%进行补贴,5000平方米(含)以上最高补贴50万元,2000平方米(含)—5000平方米最高补贴30万元,2000平方米以下最高补贴2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最高可按照实际投资额的5%进行补贴,5000平方米(含)以上最高补贴80万元,2000平方米(含)—5000平方米最高补贴60万元,2000平方米以下最高补贴40万元。
区补贴资金在验收当年年底兑现,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拨付至相关农贸市场的主体。资金分两年拨付:第一年拨付50%,剩余50%作为“回头看”保证金,在第二年复查合格后再予拨付。对改造后获评省级星级市场荣誉的市场,按照《区关于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中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的有关规定另行给予奖励。同时,对通过市级验收的农贸市场,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申请市级补贴资金。
六、推进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与改造提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区商务局和工商分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财政局、建设局、商务局、卫生局、环保局、城管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由区商务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造提升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进等工作。
(二)加强督查考核。区政府每年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对列入年度计划的农贸市场所在镇、开发区和街道进行工作考核。相关镇、开发区和街道要提高思想认识,建立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和措施,认真抓好组织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强化跟踪,定期督查,全程掌握改造工程进度。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第三篇】
论文摘要: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同双刃剑,善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发展出攻克外国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在考察、总结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我国利用、应对和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机制。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技术性壁垒 战略 机制 一、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做法 1.美国的主要做法 (1)技术标准。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技术性标准壁垒体系,主要分为常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有机食品标准体系两大部分。常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类。行业标准是美国标准的主体。“有机食品”标准主要包括有机生产加工处理系统计划,土地法规,土壤肥力和作物营养管理标准等。 (2)评定与认证程序。美国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机构、民间组织都可以开展农产品合格评定与认证工作,虽然农产品认证管理体制自由分散,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有关安全、健康方面的农产品要进入美国的市场,必须经美国权威部门检测、评定,认可后才能入境。 (3)检验检测体系。美国根据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的需要,建立了两类检测机构,即分农产品品种的全国性专业检测机构和分区域的大区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同时,各州也根据需要,建有州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沟,主要负责监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产地质量安全。美国的检测检验体系还负责对食品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通报。 2.欧盟的主要做法 (1)技术标准。从总体来看,要进入欧盟市场的农产品必须至少达到三个条件之一,即:①符合欧洲标准,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②与人身安全有关的农产品,要取得欧共体安全认证标志CE;③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09000合格证书。同时,欧共体还明确要求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凡涉及欧共体指令的,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欧洲统一市场流通。 (2)评定与认证程序。欧洲以外的国家的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除了IS09000和1S014000国际标准认证外,还确立了统一的产品质量认证(包括农产品),如CE认证、HACCP认证等。 (3)标签和包装。欧盟一直通过产品包装、标签的立法来设置外国农产品的进口障碍。CE标志是欧盟1985年开始制定的系列安全合格指令,世界任何国家的产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加贴CE标签。 3.日本的主要做法 (1)技术标准。日本的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个层次。国家标准即JAS标准,以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和油脂为主要对象。行业标准多由行业团体、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制定,主要是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和技术储备。企业标准是由各株式会社制定的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 (2)认证体系。日本的认证制度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类。强制性认证以法律形式执行,认证的对象主要是电器产品、液化石油器具和煤气用具等。自愿性认证由企业自愿申请,适用于强制性以外的产品。日本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可以分为常规农产品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两种。常规农产品认证是指JAS认证。JAS是一种自愿认证制度,生产者可以自愿申请,经认证合格后被授权使用JAS标志,另外就是有机农产品的认证。 (3)检验检疫。日本检验检疫制度从内容方面看包括三个方面,即动物检疫、植物检疫、食品卫生防疫。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分为三种检测类型,即命令检查、检测检查和免检。 二、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 1.美国的应对机制 (1)政府与企业间沟通顺畅,配合默契。美国产业界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意识很 强,而美国各类行业中介组织在为企业提供国外贸易壁垒信息服务,游说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攻击性极为突出。美国的经济实力超强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以其经济实力为依托其贸易壁垒应对机制也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从301条款明显的单边性强制措施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3)有效衔接单边调查程序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301条款允许美国个人、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作法进行投诉。并可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从而有效衔接了单边调查程序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 2.欧盟的应对机制 欧盟先后于1984年和1994年颁布了《新贸易政策工具》和《贸易壁垒规则》,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 (1)《新贸易政策工具》。《新贸易政策工具》目标是在遵守当时的国际义务和程序的前提下回应第三国的不正当贸易做法,并消除该做法对欧盟利益带来的损害;同时,确保欧盟依据多边规则对第三国的贸易做法充分行使相应的权利。它的颁布标志着欧盟初步建立起贸易障碍调查程序规则。 (2)《贸易壁垒规则》。《贸易壁垒规则》在贸易政策领域为欧盟维护其权益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程序规则。当欧盟产业和企业遭遇贸易壁垒,从而影响其进入第三国市场或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时,其可依据该程序规则建立起的机制,要求欧委会对相关不公平贸易措施开展调查,并通过双边磋商、WTO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 3.日本的应对机制 日本国主要采取两类措施进行应对:第一种措施便是自助式,单独或者纠集它国进行集体制约,包括单独采取对等或者报复措施、或者形成战略集团进行攻守同盟;第二类措施则是他助式,即通过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凭借后者的权威和有效的集体制裁机制,对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国家或者地区施加压力,以迫使后者限制或者取消此类贸易壁垒。 三、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 1.美国的促进机制 (1)组建强大的促销组织机构。美国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美国还有上百个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 (2)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国际市场拓展计划,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优质样品计划,新兴市场计划,特定农作物技术支持计划。 (3)建立完善的信贷担保制度。美国政府启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措施,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信用担保计划,强有力地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 2.欧盟的促进机制 (1)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 Advisory System)。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 (2)加强农村发展。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从2005年开始实行。 (3)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支 出12亿欧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欧盟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欧盟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了其综合竞争力,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有针对性。 3.日本的促进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出口促进体制。日本政府成立“农林水产品出口推广协会”,协会内设由政府各部门主管官员和主要农业组合负责人组成的干事会,并在农林水产省内设事务局。 (2)加强品 牌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一方面提供财力支持开发DNA品种鉴定技术,另一方面,争取各国立法保护海外的日本农产品品种。日本农林水省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农业食品知识产权保护本部”,加大对这项工作领导力度,一是控制优良品种种苗的外流,二是通过DNA检测控制在海外生产的产品返流日本,扰乱日本市场。 (3)积极开展海外市场推广。农产品出口海外,推广工作是关键。日本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农户紧密配合,按计划、分步骤、有目标地积极开展这项工作。推广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开拓并扩展销售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手段;重点推介品牌农产品;注重向来日游客推广日本食文化和食品。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强化政府功能。政府在农业管理中应主要定位于宏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农业企业和农民(农场主)所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上,切实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保障人类健康和消费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防止欺诈、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国家利益为主要内容,政府部门理应承担重要职责,要突出政府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我国政府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需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3)加快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发达国家政府根据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的需要,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多层面、分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通过该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测。我国政府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 (4)建立认证体系。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产品认证工作,通过实施产品认证,向市场提供一种可以信任的证明。除了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外,发达国家还普遍在生产企业中推行HACCP体系认证,强调企业自身的作用,同时重视认证标签的管理。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起步比较晚,我国政府应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组建不同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2.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积极发挥企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能动性。对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应对,仅仅依靠企业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企业与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充分发挥应对主体的法律功能,一起来对付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要应对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需要企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主动发挥作用,这是成功应对机制的重要方面。 (2)灵活的应对策略是成功应对壁垒的关键。发达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应对机制,其适用的是有关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的一般性规定,但是其灵活的应对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日本的第一种自助式的措施策略,其单独或者纠集它国进行集体制约,包括单独采取对等或者报复措施、或者形成战略集团进行攻守同盟。 (3)提高争端应诉能力。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其不但有灵活的法律应对机制,同时争端解决的实践能力很强,可以说,正是因为最终能够顺利的通过争端解决来处理壁垒纠纷,发达国家多了一道防护墙。从这里看出,对于技术贸易壁垒,不仅要从如何应对入手,即使在争端解决中也能体现绝处逢生的本领,才能不断提高争端应诉能力。 3.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方面 (1)合理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是促进农产品出口实施农业保护的关键。如果仅仅是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强制性,很难达到政策预期目的。只有依靠经济利益诱导,农民才会朝着政府农业发展目标努力。因此,在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手段中,财政和金融手段是保证政策目标责任制实现的关键。 (2)确立出口农产品的品牌战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了以富裕阶层为主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大、单价低、特色少品牌缺,处于国际市场的中低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培育自己的农产品 名牌,占领国际高端农产品市场是振兴我国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第四篇】
关键词: 畜产品贸易 政策演变 国内支持 政策调整
一、我国畜产品贸易的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争取国民经济元气的恢复,我国实行了高度指令性的计划体制。我国一直是畜产品的生产大国,但新中国初期主要用于国内消费,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中畜产品所占地位较小。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逐步加快了畜产品外贸体制方面的改革,有力地推动畜牧业的对外开放和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畜产品贸易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演变的角度看,我国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严格的计划管理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我国实行了高度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切对外活动均实施严格的计划管理,畜产品的贸易也自然落在这个框架里头。畜产品贸易完全由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负盈亏。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china tuhsu)成立于1949年11月23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国有外贸公司,以土产品、畜产品、茶叶及其深加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为主要经营范围。畜产品的进出口实行外贸专营,计划进口量根据畜产品的国内供需之间的计划差额决定,计划部门按照进口计划水平筹措资金并决定畜产品的出口水平。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的贸易畜产品范围对应生产部门的畜产品范围,二者完全受控于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该阶段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出口创汇和调剂国内畜产品的余缺。应该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该阶段所采取的这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以及保护畜牧业健康发育的目的。
(二)放权过渡管理阶段(1979-199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但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渐进的,是在摸索和尝试中逐步推进的。这一阶段,我国改革了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逐步放权向市场化方向迈进。1984年9月,国家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从此,高度集权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垄断全国畜产品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畜产品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畜产品外贸自主权,畜产品外贸公司在各地不断成立,数量显著增加,比如1989年成立的延安市土畜产品外贸公司、1990年成立的温州市土产畜产品外贸公司、1900年成立的吴江市外贸公司黎里土畜产仓库等。我国还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畜产品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鼓励出口;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家逐步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畜产品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中国畜产品贸易政策和体制改革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国家对畜产品贸易开始实行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但计划成分依然明显,畜产品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口创汇的功能和作用仍然突出。畜产品出口规模自1978年以来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肉类出口量由七十年代的30万吨左右,增加到八十年代的40多万吨,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
(三)入世准备阶段(1992-2001)。该阶段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围绕“复关”和“入世”加快了对整个贸易管理体制的自由化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向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增加从事畜产品贸易的企业数量和类型,连续大幅度降低关税,深化汇率体制和价格机制改革。1992年至1997年,中国连续4次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其中1996年4月降低了4900个税号的关税税率,1997年10月再次降低了4878个税号的关税税率。经过几次大的降税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由1992年的51%降至2001年的21%。逐步取消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加强农产品双边贸易谈判及反倾销调查等。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畜产品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畜产品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畜产品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
(四)入世后的全面开放阶段(2002-2009)。2001年底,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意味着我国将享受到更多的优惠,也意味着我国将履行更多的义务和约定。入世后,我国在畜牧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减让承诺。首先,逐步降低畜产品的关税。中国承诺到2004年将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由入世前的21%降到%。至2004年实施期结束时牛肉由入世前的40%降至12%、猪肉由20%降至12%、禽肉由20%降至10%、酸乳由34%降至10%、禽蛋由23%降至20%、奶酪由50%降至12%等。其次,对一些重要的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比如羊毛加入时配额量为万吨,2004年增长至万吨。我国政府还承诺对出口的任何产品不再实行补贴政策,包括价格补贴、食物补贴以及发展中国家可以享受的对出口产品的加工、仓储、运输补贴。该阶段我国还制定了农业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法规,建立转基因产品生产许可证登记和销售标识制度,加快了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制度建设等。至于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政策,笔者将在下面部分做详细的探讨和归纳。
二、入世后我国畜产品贸易国内支持的政策调整
入世后,我国政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wto框架的限制和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多边贸易规则和国际竞争环境。我国政府在入世后便逐年进行着支持政策的调整。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政策目标的调整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畜牧业有关政策设计的基本背景是短缺和供不应求,因此支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畜产品的自给自足,满足国民对畜产品的数量需求。相应的措施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目标展开的,并形成了一整套相互完整的农业政策架构,进而塑造了数量导向型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源配置格局及相应的技术体系,但产品的质量、市场流通与贸易、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保护、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消除与缓解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却很少作为政策目标考虑。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畜产品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告别了短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畜产品的数量基本得到了满足;加入wto后,我国的自给自足政策所依赖的封闭经济环境也不复存在这就要求农业政策目标由单一的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及生态等多元目标转变,畜牧业战略布局从立足于国内资源和市场向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转变。概括地说,入世以来,我国畜产品贸易支持政策目标的变化体现在更多关注农民和牧民收入的增长、更加注重增强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三方面。
(二)政策内容的调整
《农业协议》对农业政策分为农业支持政策和农业保护政策两大类。农业支持是指政府对农业提供:一般性服务(如研究、病虫害控制、 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检疫、市场促销、水利等基础设施服务);以食物安全为目的的公共储蓄;国内食品援助;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支持;自然灾害的救济支持;通过投资提供的公共调整计划;地区援助计划;通过资源休闲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或储备计划等。这些能在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条件下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称作“绿箱政策”。农业保护是指政府对国内农业生产与贸易采取的财政补贴、价格干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措施达到刺激国内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向农业转移收入的目的,其结果替代和扭曲了市场机制,称作“黄箱政策”。wto的宗旨促进自由贸易,消除贸易壁垒,试图通过多边贸易协议加以限制甚至消除农业保护。
入世后,我国政府在自觉遵守wto的基本规则,取消了原先不合规定的一些保护措施,逐步放开国内市场,有步骤减少和消除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加大了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调整是适应wto规则的必要要求,有利于我国更早地融入wto平台之中。对畜牧业的支持政策主要有:加强了有利于畜牧业科研水平和畜牧业抗灾能力的一般性政府服务;加快促进畜牧业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市场化建设;加强给畜产品生产农民适度的生活保障、保护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畜产品的检疫检验技术与质量标准的研究,促进绿色畜产品的发展。税收政策方面,在2003年12月31日发出的中共中央2004年“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中,对农民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即全面降低农业税税率,又对部分地区实行免征农业税的试点,使农民因此减免农业税234亿元,免征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68亿元,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116亿元,对农民购买良种补贴28亿元,对部分地区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5亿元,合计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2005年的中央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力度,又减免农业税220亿元。2008年全年用于扶持畜牧业的中央投资达130多亿元,能繁母猪每头补贴由50元提高到100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由15亿元增加到21亿元,奖励数量由253个增加到332个;特别困难奶农临时紧急救助政策、祖代蛋鸡补贴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奖代补等支持政策也迅速出台,畜牧业产业扶持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地方畜牧业的财政投入方面,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我们举四川省为例,2008年四川省政府对四川省畜牧业投入的专项资金达亿元,比2007年增加亿元,是历年来中央和省财政投入最多的一年。在生猪和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退耕还草工程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7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强调,在加大对畜牧业金融支持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方面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实行对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用以减轻养殖农户的负担,降低生产成本等手段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
(三)政策配套的调整
畜产品的支持政策主要是指wto所规定的“绿箱政策”,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支持政策、财政补贴支持政策、金融促进支持政策。但畜产品的有效贸易不能单单仅靠这些支持政策,还需要配套政策的调整与跟进,比如国内畜产品市场的规则与制度建设、畜产品市场的流通建设、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控、畜产品安全检验等等。我国在入世前后,加快了建立和健全有关农业市场的规则的步伐,比如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产品质量标准等政策,特别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法律法规方面,先后出台了《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新《货物进口许可证管理办法》、新《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重要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分配实施细则》、新《外贸法》等。建立了一大批统一开放的畜产品国内市场,建立了一些大型的畜产品专门批发市场,建立了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并存的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了对市场规则市场流通的管理和监督。我国还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在畜牧业产业政策方面强化和加大了畜产品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制定了更多的与国际接轨,能促进畜牧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畜产品品标准体系、流通政策、外贸政策等。这些配套措施与支持政策一道成为我国畜产品对外贸易的坚强后盾,对维持我国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入世后我国畜产品的贸易形势与修补性建议
在畜产品贸易政策演变和支持政策调整两条主线背景下,我国畜产品贸易在入世后的表现总体是稳定和正常的。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持续增长(见表1),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亿美元,增长了倍;出口额由由2001年的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亿美元,增长了倍;进口额由由2001年的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亿美元,增长了倍。2008年是我国畜产品贸易增长的最顶峰一年,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分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畜产品的贸易逆差问题。1993-2008年我国畜产品前7年进出 口贸易都是顺差,从2o00年至今连续9年都是逆差且逆差呈扩大走势(见图1)。2000年是我国畜产品由顺差变为逆差的第一年当年逆差为亿美元,为 9年逆差的最小值。2000-2008年连续 9年逆差,2o04年逆差曾达最大值亿美元,2005年有所缩小为亿美元,但2006年又继续了扩大趋势,逆差创新高为亿美元,2008年更是急剧扩大为亿美元,同比增长%,成为9年来的最大值。
表1 入世后我国畜产品贸易额的变化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贸易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净出口
-
-
-
-
-
-
-
-
-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入世后我国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且趋势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对畜产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不断地增加和提高,关税税率的大幅下调,使得国外的优质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国内的畜产品竞争力显得有所不足;虽然劳动力优势使得畜产品出口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但生物技术性壁垒、质量检验、食物安全标准等限制性问题却困扰着我国畜产品的出口。
笔者认为,我国畜产品贸易的政策演变与支持政策的调整都是国家政府结合国内外时局变化所做出的科学分析和判断、精心准备和执行的结果。这两条主线是与时俱进的,是正确的。但局部性的问题,即畜产品贸易的持续性扩大化逆差,需要我们给予关注。笔者在此,提出修补性的建议如下:(1)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和销售。主产区重点抓政策落实、抓效益提升、保护基础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平稳增长;销区要做好产销衔接、努力挖掘生产潜力,确保大中城市“菜篮子”畜产品供应。(2)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把春秋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有机结合,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畜禽流通环节为关键,以边境防控为突出环节,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兽医工作机制,强化兽医队伍建设,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加快兽医科技进步,全面参与国际兽医事务,提升动物疫病防控综合能力。(3)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质产出。有关部门要保持高压态势,加大专项整治力度,要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采取坚决有力的综合措施,把各项工作提升到新高度。通过奖励等措施推进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确保畜产品的优质产出。(4)强化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创新体制机制,合理调配力量,加强整合,探索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执法体制机制;按照执法和服务并重原则,提高畜牧兽医执法和公共服务水平。(5)推进畜牧业的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鼓励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批发市场等产业化载体的成立和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加工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特色品牌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2006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r].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马述忠、曹瑛杰。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变迁及成长环境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1).
[3] 钱克明。加入wto域我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9-23
[4] 阎占定。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j].理论月刊。2002(9):67-69
[5] 杨鸿宇、李。浅谈加强我国畜牧业的金融支持[j].四川畜牧兽医。2009(9):7
[6] 温思美。农产品国际贸易[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7-201
[7] 鲁德银、雷海章。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j].财经研究。2002(2):8-13
[8] 薛允平。2008年我国畜产品贸易分析与2009展望[j].农业展望。2009(5):33-36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evolvement of our trade policy in animal by-products has overall gone through four phases involving the strict planning management, the decentralization management,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wto accession, the full liberalization after the wto last two phases were divided by the wto accession, and at the time the government made an obvious adjustment in the animal by-products’ support policy of its objective, content and policymix and so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the animal by-products’ trade and some suggestions will be introduced.
keywords: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第五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着力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建立以骨干龙头企业和大型购物广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物流园区为支撑,各类中小流通企业和特色市场为补充,各种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商贸物流体系,推动城乡市场、内外贸易、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与物流配送联动发展,努力提高我市商贸物流业竞争力,促进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框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是认真组织实施“1234”发展计划,即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总目标,以改造老城商业中心和建设新城商务中心为主要任务,强化市场带动、商贸集聚、物流辐射三大功能,建设迎江、大观、宜秀区和经济开发区四大商贸物流板块,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商贸物流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力争用3-5年时间,把建成立足当地、辐射周边的商业中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长江流域重要的物流中心,放眼沿江、面向全国的贸易中心。
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连锁经营销售占全市消费比重在“十五”期末基础上提高20个百分点;基本建成港口物流园和“菜篮子”物流园;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冷链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成一批在区域市场中有竞争力的批发市场和商贸、物流大型企业(集团)。
基本形成中心商务区、县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和集镇商业中心构成的商业体系,培育市场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功能更加完善的商贸物流、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加快典当、拍卖、直销、汽车拆解等新型行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
二、商贸物流规划发展的重点
(一)加快建设区域性商业中心。重点推进老城商业中心改造,加快新城商务中心建设,着力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和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推动人民路步行街改造,扩大老城中心商业圈,推进人民路五号地、原二轻商场、原造纸厂北厂区、原市肉联厂、市青少年宫、汽车站等地块的商业综合体项目设计、规划和建设。加快新城商务中心大型现代城市商业集群建设,推进商务中心项目工程进度,做好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工作。推进集贤南路、开发区南铭商贸城等商贸项目进展,加快北部新城商业中心建设和大观区政务中心的配套商业发展。综合改造和整治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建设功能齐全的示范商业社区。
(二)大力培育专业大市场。依托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辐射周边、各具特色的年交易额过10亿元、100亿元的批发市场,争取培育一批部级、省级重点批发市场。重点是加快建设集商品交易、产品加工、物流配送、资金结算、贸易会展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和金属材料、建材、汽车、五金机电、农机、农资、农副产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一批新的大型市场建设项目,突出市场特色和市场定位,强化产业集群,增强市场辐射能力。各县(市)要结合区位、产业等优势,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全面推进港口物流园、“菜篮子”物流园、铁路北站物流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加快建设港口物流园指挥中心和五里庙、马窝、长风三大物流基地。支持工业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医药等大型重点流通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水产品、肉食品、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冷链加工和物流配送系统,提高市场供应应急保障能力。规划建设铁路北站大宗农产品交易、集装箱运输等大体量仓储物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联合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区域物流和开展跨区域物流合作。鼓励生产型企业分离并外包物流业务,逐步将生产企业的仓储物流引入各类物流园区。同时适时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
(四)加快建设加工贸易承接地。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各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合作,继续争取经济开发区进入商务部在东部沿海各省设立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围绕各开发区发展导向和产业集聚特点,设立面向沿海特定地区的“园中园”,由沿海开发区、大型企业设立专业园区,或由沿海大中型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共同或自主对外进行产业招商,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着力引进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
(五)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经济性酒店、主食加工配送企业等向社区和城镇发展连锁经营,促进商务企业加大皖西南及皖鄂赣区域市场的开拓力度,支持中邮、新华书店等企业发展特许经营。研究制定商务领域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重点批发市场建立电子信息交易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网上商品交易会、农产品对接会和消费品采购大会等,扩大电子贸易,开展信用销售、电子刷卡消费无障碍街区建设。
(六)加快建设农村流通新体系。着力建设覆盖农村、城乡互通的现代流通网络,重点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家电下乡”、“双百市场”和“东桑西移”等工程,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推动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商贸物流企业、加工生产企业开展农产品直接采购,开辟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发挥粮食、供销、邮政等流通网络优势,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行农村流通“一网多用”。
(七)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年销售过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施销售、利税翻番计划。继续培育和支持一批重点商贸企业进入部级、省级重点企业队伍。鼓励商务企业与国外大型连锁企业合资合作,兴建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大型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市设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等。
(八)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着力抓好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进度,规划、储备一批商贸、市场、物流等方面的后备项目,建立商贸物流发展项目库,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861”行动计划和市“3231”工程。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项目包装和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专家评审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督查与协调。
(九)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认真组织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和农机下乡,开展下乡巡展和大型展销活动,完善销售、保养、维护、加油等服务网络,努力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节假日大力开展购物节、旅游节、文化节、嘉年华等假日销售活动。加大信息产品促销力度,推动数码、高清、动漫、游戏等电子产品销售。开展家具、家电、家纺及家饰产品促销。加强工商联手,扩大我市地产品销售,加大传统服装、服饰和地方工艺品、食品等特色商品宣传推介力度。结合我市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增加个性化、差异化商品供应。
三、加强商贸物流发展的政策扶持
(一)建立商贸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年起,市财政每年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促进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流通方式推广、城市社区商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监测网络体系、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商品储备与应急调控、流通企业技术改造等引导力度。专项资金实行本级财政预算和总量控制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由市财政局、商务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度经济工作部署和商贸物流发展重点,确定每年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
(二)支持商贸物流和加工贸易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重点支持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市“3231”重点工程的商贸物流项目,以及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重点商贸物流建设项目,支持重要商业地块的开发、重点商业街区改造与规范、大型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重点建设项目或特色园区建设,支持发展商务信息化建设,扶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主要给予贷款贴息和适当补助。关于商贸物流领域的招商引资,执行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
(三)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做强做大。对国家和省、市重点商贸物流企业,给予项目和政策上的优先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发展直营连锁,扩大对外投资与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区域市场。鼓励企业争创“中华老字号”,开发新产品、发展新项目,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实行农超对接。
(四)支持开展规范化社区商业试点。重点支持编制社区商业建设规划,继续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扶持企业建立社区绿色回收亭,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设标准化的菜市场和社区标准化百货店、生鲜食品超市连锁店。发展大众便民理发、家电修理、社区书店、经济型快捷酒店等。实施商业节能降耗工程。
(五)支持建设城乡一体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支持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和汽车、二手车、金属材料、建材、旧货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更加完善的农村消费品、农资商品、农副产品和农机流通体系,改善城乡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流通秩序。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与生产型企业开展横向联合,直接建立产销关系,扩大我市地方产品销售。
(六)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障机制。重点是加强市场运行监测,扶持市级生猪活储基地,新建蔬菜批发交易大市场和迁建机械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开展肉食品冷链加工、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开展净菜加工、保鲜、配送和农残检测。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企业配送(仓储)中心,加强粮食、食用油等日用生活必需品的储备。
(七)落实规划土地支持政策。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政策精神,对商业、市场和物流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对保障市场供应的粮食、食用油、蔬菜、肉食品、水产、成品油、食盐等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按仓储用地对待,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适当下调。城市建设新居住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不得改作他用。在城市改造中,涉及中华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应在原地妥善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圈内置,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八)工商管理的政策支持。对连锁经营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对进入市重点支持的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的企业,由市场、园区的主办方为其统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出具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和核准经营范围手续。
(九)实行积极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取消与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不相符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公布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的各类收费。对政府确定面对解决低收入群体洗浴问题的便民浴池,享受居民用水价格。落实工商企业用电、用水等同网同价政策。
(十)实行税收优惠的支持。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产品以及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农产品,按13%的抵扣率计算进项税额抵扣。商贸物流企业当年新招聘下岗失业(持证)人员,且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在年底前办理审批手续的,按每人每年4800元的定额标准,依次扣减当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在年底之前执行未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
上一篇:竞争管理范例实用4篇
下一篇:你真的了解蒙氏教育吗(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