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的文章(精彩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哭的文章(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哭的文章【第一篇】
爱哭鼻子的同学
我班有一个特别爱哭鼻子的同学,她的名字叫章丹丹。她长得有点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柳叶般的细眉,水汪汪的眼睛,红扑扑的瓜子脸,两条细长的小辫。因为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所以同学们都叫她“林妹妹”。
一天下午活动时间,我没事干,忽然想起看过的一个笑话,便跟她开玩笑说:“如果天上掉下一个宝贵的东西,你要不要?”她不知我的用意,笑呵呵地说:“不要。”我立马一脸坏笑地说:“天上掉下的是一张脸,你不要脸了?”她一听,觉得我伤害了她的自尊,便哇哇大哭起来。没办法,我只好连哄带劝地说:“别哭,别哭,我错了还不行吗?”她这才停止哭。
还有一次,我约她和几个伙伴一块儿玩跳皮筋,一不小心,我的发卡刮了一下她白白嫩嫩的小手,划出了一道红印儿。我忙冲她说:“对不起!”可是已经迟了,她早已大哭起来。没办法,我只好向她求饶。她这才破涕为笑。
章丹丹真是一个爱哭鼻子的人啊!
[啄木鸟医生]
这篇习作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比较到位,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结构完整,首尾照应。但美中不足的是:外貌描写与下文哭鼻子的事例衔接有些不够自然,内容不够充实。同时,文题也不够诱人,文章写得有些平铺直叙。
建议做如下修改:
1.将“林妹妹”这一外号用在文题中,不仅可吸引读者眼球,增强习作的趣味性,还可为全文设下悬念。
2.开头可通过与林黛玉作比,引出要写的人物,点明文题,设置悬念。这样既可增强习作的趣味性,又会使习作产生波澜。
3.细致刻画两个典型事例中章丹丹哭鼻子的细节以及“我”看到她哭鼻子时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形象,充实习作内容,增添习作的趣味性。
4.文末可补叙出主人公姓名,照应开头,使习作结构严谨。
[康复出院]
我班有个“林妹妹”
《红楼梦》里有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我班则有一个特别爱哭鼻子的“林妹妹”。“林妹妹”其实不姓林,只是长得有点像林黛玉―――柳叶般的细眉,水汪汪的眼睛,红扑扑的瓜子脸,两条细长的小辫,加上她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所以同学们都叫她“林妹妹”。
说起哭鼻子,“林妹妹”真和林黛玉有一比呀。
一天下午活动时间,我没事干,忽然想起看过的一个笑话,便跟她开玩笑说:“如果天上掉下一个宝贵的东西,你要不要?”她不知我的用意,笑呵呵地说:“不要。”我立马一脸坏笑地说:“天上掉下的是一张脸,你不要脸了?”她一听,觉得我伤害了她的自尊,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开始时她还强忍着,脸蛋憋得通红,眼睛闭得紧紧的,泪珠大颗大颗地落下来;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便哇哇大哭起来,嘴巴咧得像小喇叭……没办法,我只好连哄带劝地说:“别哭,别哭,我错了还不行吗?”她这才停止了哭。哎呀,真是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还有一次,我约她和几个伙伴一块儿跳皮筋。一不小心,我的发卡刮了一下她白白嫩嫩的小手,划出了一道红印儿。我忙冲她说:“对不起!”可是已经迟了,她早已大哭起来。只见她嘴巴张成“O”型,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落下来,鼻翼还不停地抽动。我劝她,可怎么也劝不住。没办法,我只好假装跪地求饶,她这才“扑哧”一声破涕为笑,可脸上还挂着一串串的“金豆豆”。她该不会是水做的吧?眼睛里面是不是有条“银河”呢?
呀,差点忘了告诉你“林妹妹”的大名了,她叫章丹丹!
哭的文章【第二篇】
关键词文本 教学 视点
视点是文本阅读的切入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从教学形式上看,它是搭建文本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连结点;从文本内容上看,它常常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接受心理上看,它给读者提供了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找准一个好的视点,可以使文本解读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也可以让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准合适的视点、顺利走进文本深处呢?笔者以为,就文本内容而言,抓住其关节点、动情点、升华点和矛盾纠结点是有效途径。
一、抓住文章的关节点
文章的关节点是体现文本内容、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所在。关节点常常表现为文章的标题、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行文的线索等,以文章的关节点为视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切进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1.以标题为视点切入文本。
标题是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高度凝练,是文本灵魂的窗户。透过标题可以直达作者的心灵。比如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者是怎样扣住这五个字写的”和“五个字中哪个字最主要,说说理由”切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重点就比较容易。再比如教学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以“文中直接写听雨的文字集中在哪里”和“找出描写作者听雨的感受的词句”切入文本,学生也很容易就能抓住这篇长文的主要内容。
2.以反复出现的语句为视点切入文本。
反复出现的句子是作者想强调或者要强烈表达的意思。抓住这些句子,自然就能抓住文本的核心意思。以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为例,文章的前半部分,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甚至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出现了四次。以此为视点,寻找老舍说不出的原因和他说出来的方法,老舍对北平深沉的爱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是知道得太少无法说,其次是爱得浓烈无从说,再次是言语贫乏无能力说。但老舍还是说了,他运用了类比法,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象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语文的知识和语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3.以行文线索为视点切入文本。
很多文本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告诉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就能深入理解文本。
以劳伦斯《鸟啼》的教学为例,我以鸟啼的特点,尤其是以其变化为视点,层层深入,剖析文章:①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能体现鸟啼特点的词语或句子。②简单分析鸟啼声发生的一些变化。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④由此思考作者是如何礼赞生命的。⑤作者写这些的意图何在?当我们逐渐归纳出劳伦斯对死的正视、对死的豁达、对生的期待,将“向死而生”具象化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作者真挚的情感――豁达与期待。具体来说,当生命被生活推向困境的时候,我们应该像鸟儿一样展现出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直面艰难困苦,笑傲风霜雪雨。
二、把握作者的动情点
作者的动情点往往在作者或直接或间接抒感之处。以动情点为视点,能让我们快捷地把握、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浅白平易,不难理解。教这首诗可以抓住作者的动情点,设问激疑,反复捶打。“读罢泪沾巾”是作者情绪情感的直接表达。以诗人为什么会“泪沾巾”为视点,引导学生玩味上句中的“尚”字,体会“尚”字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朝代更替,人生沧桑,大英雄“而今安在哉”?这就让人伤心落泪;再联系注释上《晋书・羊祜传》的内容和作者的遭遇,体会作者藏在诗句之外的伤感,那就是羊祜为国效力,颇多政绩,名传千古,与山俱传,可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无所作为!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品味首联、颔联一气而出的人生感叹,才能获得丰满的艺术享受。
再看《想北平》。以探究文末作者“要落泪”的原因为视点组织文章后半部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理解老舍对北平的浓郁情感。在他看来北平城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人为之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舒适、自由、自然。“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平凡琐碎的生活见证了老舍与北平的亲密关系,北平真正融进了老舍的生活,真正深入到了他的血肉肌肤中。当他由衷地感叹“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时,他的思绪凝固了――1936年,老舍正在青岛教书,身在异乡无法享受北平带来的清福。更为糟糕的是,当时日寇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国家危如累卵,北平危在旦夕,假如家园沦陷了,又如何享受这份朝思暮想的清福呢?!所以作者越写越激动,“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特别是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可以说是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留意情感的升华点
情感的升华点体现的是作品的思想价值和作者的审美品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从为文的一般规律看,情感升华点往往在诗文的结尾部分。以情感升华点为视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处。
以杜甫《兵车行》的教学为例。很多人会将目光聚焦于唐朝开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不幸,聚焦于作者对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事实上,这样的解读并不完整。对诗歌本身而言,这样的视点也浮于表面。笔者以为,只有以诗人情感的升华点为视点,抓住诗的结句,仔细玩味,才能悟出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
《兵车行》中,诗人情感的升华点在诗歌的结尾,即“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一句以景作结,蕴藉深远。教学过程中,笔者以“鬼哭什么”为视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哭”字的作用和内涵。其作用一是照应篇首的“人哭”,二是深化诗歌主旨。“鬼哭”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照:哭自己、哭家人、哭社会。哭自己少小离家戍边、老大还要继续艰苦戍边,哭自己叶落无法归根,哭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哭家人饱受官吏压榨甚至心理反常,哭父母老年丧子,哭妻子中年丧夫,哭子女幼年丧父;哭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更重要的是“古来白骨无人收”,这样的社会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了,或许以后还会继续下去。这样将杜甫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他在作品中反复流露的悲愤之情和悲悯情怀才能呼之欲出,诗人诗史般的叙述和诗圣的情怀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作家与作品在“彼岸”为我们营造的思想的美丽花园。
四、关注矛盾的纠结点
矛盾是思想的来源,越纠结的矛盾,越能促使人迸出思想的火花。关注矛盾的纠结点就是关注作品中固有的矛盾之处和我们认识的分歧之处。如果我们从这两处切入教学,就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期待”,就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鲁迅小说《药》的主题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夏瑜开导阿义,阿义却打了夏瑜嘴巴。夏瑜被阿义打了,还说阿义“可怜”。“可怜”一说让小说中的人物感到不可思议――康大叔觉得匪夷所思,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更是无法理解。
“到底谁是可怜的”,在阅读过程中就自然形成了“矛盾”。我们以“到底谁可怜?可怜在何处?”为切入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夏瑜说阿义可怜,是说阿义没有觉悟,不懂为自己抗争,说明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花白胡子先前没有理会康大叔的话,认为夏瑜被打,不值得可怜,后来明白了是夏瑜说阿义可怜,于是与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一致认为夏瑜“疯了”,可见他们与阿义都是可怜的一类。他们说夏瑜可怜,是说夏瑜命就快不保了。读者看夏瑜可怜,是因为周围的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也就罢了,连他自己的母亲也不理解!这不是革命者的“可怜”吗?可见,夏瑜说的“可怜”,并非简单地可怜阿义、可怜自己,还包括可怜他的家人、他的族人,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这样以矛盾点“可怜”一词作为视点,引导学生探求文本主旨,文本就能越读越深、越读越新了。
再以话剧《雷雨(节选)》的教学为例。苏教版必修四选的是第二幕中的一场戏,写鲁侍萍被周家赶走30多年后与周朴园的再次相见。当周朴园在鲁侍萍的再三提示下认出她之后,鲁侍萍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有学生认为这是曹禺的败笔,充满仇恨的鲁侍萍怎么可能有小女子的柔情?也有学生认为,尽管剧本中并未交代此时鲁侍萍的神情,但这是一种真实的人性体现。我们以这个意见分歧为视点,鼓励学生从剧本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很快有学生通过之前诸如“老爷没有事了?”“说不定,也许记得”“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等动作性语言的揣摩,认为此处确实能感受到侍萍此时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与仇恨无关,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无关,与人物所处的时代也无关,仅仅与人的本性有关――这是鲁侍萍抛却了所有外在的因素,展现出的人性中最真实、最柔和的一面!
由此,我们看到,《雷雨》轰动整个文坛,固然与剧本情节的紧凑集中、结构安排的巧妙周到、矛盾冲突的紧张激烈分不开,还应该与23岁时的曹禺写出了人类最真实、最普通的情感有关,这种情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哭的文章【第三篇】
举例如下:
抱头大哭:形容非常伤心或很是感动的样子;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行号巷哭行: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们极度悲哀;号啕大哭:形容放声大哭;秦庭之哭: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穷途之哭: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神号鬼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抱头痛哭: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干啼湿哭:无泪和有泪地哭,形容哭哭啼啼;街号巷哭:号哭于大街小巷,形容悲痛至极。
(来源:文章屋网 )
哭的文章范文【第四篇】
鬼哭狼嚎:如鬼哭泣,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可作谓语、定语、补语。
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号啕大哭:号啕大声哭;放声大哭。
痛哭流涕: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涕泪交加的样子。
上一篇:小学校本教研总结【优秀4篇】
下一篇:经典幽默笑话【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