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读】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1000字]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范例4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音乐学论文写作【第一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也越来越丰富。传统教学中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言论,此时也显得十分的不合时宜。对于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社会的进步,还有教学体质的健全。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上,关于作曲理论的课程,也受到了更多学生的青睐。本文在对高校的作曲理论课堂进行实际的观察后,得出一些自己的理论和看法,希望能帮助我们的音乐老师,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改革;策略运用

音乐没有国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音乐,都会有一份自己独特的印象。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是音乐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成音乐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关于它的学习,和实际技术不同,作曲理论更多的是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其中所含的内容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一直讲音乐学的作曲理论课程,当做重点难点之一。但是,由于音乐教学的完善,不少学生意识到,作曲理论知识,恰恰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

一、老师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高校音乐各科老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素质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思路,多是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这种方法尽管在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实在是有着诸多的限制。所以,传统的观点必须得到改变,尤其是在高校音乐的教学中,音乐教师的素养必须要不断的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提高其音乐技术和美学理论方面的修养。老师在实际的素养提升中,要重视自己在横向方面的延伸,由于音乐作曲理论中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并且同一些复杂的技巧内容有所勾连,所以,我们的作曲理论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自己身上那知识结构浅、涉及面窄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社会上的专业机构,来对自己在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可以和自己年级组的音乐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当然,交流的动向并不要局限在自己这一科目中,只要是音乐方面的老师,都可以进行深度的沟通,了解不同的情况。这样的沟通交流,也更符合音乐作曲理论教学的特点。老师们不妨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感想,定期展开研讨会,这样的交流方式,能够让老师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加以改正;认识到别人的优点,进行借鉴。

二、帮助学生对教学引起重视

由于高校的教学体制相比较高中而言,宽松了许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由于作曲理论课程,在音乐中的表现力不是那么的明显,以及学习内容的复杂和枯燥,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它的学习,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少有发言,对于老师的提问,也是能敷衍就敷衍,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笔记习惯;更有甚者,拿缺课当儿戏,在课堂上只是摆弄手机,故意迟到早退。这些现象,一方面是老师的督促不利,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于作曲理论这门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它对于自己的以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要想进行音乐作曲理论的改革,我们的老师首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对作曲理论的学习引起重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证。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意识,认真的犹如到课堂上来,首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作曲理论课堂的重要性。老师不妨在音乐这个大的知识框架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作曲理论在各种音乐表现中的应用。像管弦乐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内容,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曲内理论在这些音乐中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作曲理论、重视作曲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一些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音乐作品,并且引导学生试着根据那些内容来进行一下创作。出现错误时,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只有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逐渐的掌握音乐作曲理论这门课程的深切含义,并且使自己的音乐知识不断丰富起来。

三、用多元的方式激发学生灵感

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相比较于实践和声乐学习来说,可能形式上、内容上都有些枯燥,并且对于学生在记忆力上有很深的要求,在学习中,也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运用能力。经过实际的观察发现,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作曲理论的课堂上,教学理论相对来说太过于单一,有的是满堂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有的是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进行死记硬背。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多样看待音乐的能力,那么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学生怕是也拿不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来。

结语

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中,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还要运要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满其创作灵感。有趣的学习氛围,在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还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注释参考

[1]刘晓晖。普通高校音乐学作曲理论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21:146.

[2]张金石,林国花。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作曲理论课程改革[J].林区教学,2010,09:104-105.

最新音乐论文(精【第二篇】

原来,这口磬和饭堂的一口大钟,它们在发声时,每秒种的振动次数—

—频率正好相同。每当小和尚敲响大钟时,大钟的振动使得周围的空气也随着振动起来,当声波传到老和尚房内的磬上时,由于磬的频率跟声波频率相同,磬也跟着振动起来。发出了“嗡嗡”的响声。这就是发生振动的共振现象,也叫共鸣。

你注意过吧,胡琴的下端都有一个不小的“肚子”——蒙上蛇皮的竹筒。当你兴致勃勃地拉起胡琴时,琴弦的振动通过蛇皮会引起“肚子”中空气的共鸣,使发出来的琴声不仅响亮,而且音乐丰满,悠扬动听。人们把这种“肚子”叫做共鸣箱。你瞧,扬琴、琵琶、提琴、钢琴等乐器,不都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共鸣箱吗?

除了共鸣箱之外,人们利用共振现象来做的好事还不少呢。

建筑工人在造房子的时候,不论是浇灌混凝土的墙壁或地板,为了提高质量,总是一面灌混凝土,一面用振荡器进行震荡,使混凝土由于振荡更紧密、结实。

大街上的行人,车辆的喧闹声,机器的隆隆声——这些连绵不断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还会损害人的听力。有一种共振性的消声器,是由开有许多小孔的孔板和空腔所构成。当传来的噪声频率与共振器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就会跟小孔内空气柱产生剧烈共振。这样,声音能在共振时转变为热能,使相当一部分噪声被“吞吃”掉。

此外,粉碎机,测振仪,电振泵等,也都是利用共振现象进行工作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共振现象也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当军队过桥的时候,整齐的步伐能产生振动。如果它的频率接近于桥梁的固有频率,就可能使桥梁共振,以致到了断裂的程度。因此,部队过桥要用便步。

在我国西北一带,山头终年积雪。每当春暖花开,山上冰雪融化,雪层会离开原来的地方滑动。往往一次偶然的大吼声,厚厚的雪层就会因为共振而崩塌下来,因此规定攀登雪山的勘察队员,登山队员不能大声说话。

我们要将共振充分运用到各个科学领域,还要防止共振现象给生活、工作、环境带来危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索。

音乐学论文写作【第三篇】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为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适宜的发展沃土。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富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对中西方艺术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西方的艺术大多是建立在立体化思维基础上,但我国传统艺术则主要是建立在线的思维基础之上,在传统音乐中的具体展现就是单一旋律思维是音乐思维的基本形式。但是站在艺术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话,这种思想即“真、善、美”三者的统一。传统音乐正是具备真善美三类因素的艺术形式,借助于文化现象呈现出欣赏主体的面前,通俗来说就是音乐魅力的所在。

一、传统思想影响下的音乐人文精神

纵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了解到,其存在和发展的脚步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政治上的需要,需要以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为依托,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就像很多传统音乐文化都深深的被儒家和道家思想所左右。

直到今日,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无时无刻的不在接受着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这些思想的渗透方式是无声无息的,往往在我们不自居的情况下就会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且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很多思想内涵,这些都是儒家所倡导的“仁”反映的思想,儒学的基本特征是仁、义、礼、智、信,是把理想的道德和伦理意识作为衡量处世做人的价值标准,主张利人利己,强调爱人,对等,互利和诚信等原则。因此,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更能通过“爱人者人亦爱之”的儒家思想得以展现,渗透了“不独享其享,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道德理念。且在距离感上更加接近自然,在无形中使传统音乐受到了自然的熏陶和感染。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讲究声音“中正和平”,强调“礼乐治国”与“和而不淫”。但是贯穿于传统音乐发展始终的思想理念却一直都是“天人合一”,这也是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所追求和达到的,即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的统一,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代表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主流文化。早在春秋时期的五行音乐思想中就曾认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在其思想观念中认为只有使音乐平和才能够促使阴阳调和、人心和乐,如果声不平的话则会造成阴阳不调以及民离神怒的问题。

就像《吕氏春秋》一样,正是根据阴阳家和道家思想的综合借鉴,以五音配五时,十二律配十二月构成宇宙图式,在其主旨上更加注重对自然统一的追求,并且在音乐文化方面也一直主张平和、适中,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天人合一为主要内涵的传统音乐就是从此时期开始得以形成。而直到《乐记》的出现,在其人文精神上更加强调音乐能够做到以气和天和人进行沟通,促使天人之间能够进行互相感应,进而做到改变自然事物,影响到社会政治方面的相关决定。到此阶段标志着以天人感应为主要人文精神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走向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音乐在人文精神上具有自身的独到性,能够从一个侧面发现出相应的品质光辉。

此外,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并发展下来,并在过去的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中一直影响着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必然存在着许多可取之处。从我国历代文化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上看,老庄哲学中存在着浓厚的虚无思想,这种思想曾引导无数文人隐居山林,逃避纷扰的社会,以谋求心理上的平衡。然而,老庄哲学中体现出的泛神论以及相对自由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同儒家的“入世”存在着精神上的关联。所谓儒道互补,这构成了我国文人雅士世代相传的机制。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的不在接受着道家文化的影响,这些思想的渗透方式是无声无息的,往往在我们不自居的情况下就会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而这种思想观念不仅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刻影响,更在很多方面成为了人们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成为了全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而从另一方面的层次上来讲,这些思想文化进过历史的发展和沉淀,已经能够适应各种文化阶级的需要,成为一种具有比较稳定地文化结构。并直接作用到传统音乐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形成上。曾经有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音乐比较倾向于庄子的“静”,认为这种特质可以用来培养“知”,启发“慧”,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得道家思想在当时的音乐艺术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对人性的解释上,庄子和其他思想之间也存在一定共通之处,认为人应当被动的回归自然,不应具备自身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性跟好的保存。

二、结语

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除了具有重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剖析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实质上是从独特视角上去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重新的认识,通过相应的分析来得出展现出其对于传统社会的影响意义,更能够折射出对当代社会和艺术的借鉴作用。在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中,或许自然才是能够与人性最好结合的载体,因此通过传统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来表达自己希望“真、善、美”的统一愿望。

音乐学论文写作【第四篇】

摘 要:在王耀华先生所写《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一文中, 作者告诫万千学子, 要将音乐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当成学术积累的过程, 可谓是给困惑中的学子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在音乐表演中同样需要这种“滚雪球式”的积累方法, 表演者通过独特的个性创造积累、二度创作中音乐文本解读与再创造的积累、音乐协调能力的积累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的积累, 使表演逐步做到收放自如、生动感人。

关键词:音乐表演; “滚雪球式学术积累”; 重要性;

一、引言

王耀华先生鉴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切实感受和体悟, 写作了这篇《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 提倡应该把音乐学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作学术积累的过程, 并提出从学科理论构架、专题性理论及相关资料、研究方法、论述角度和论述方式四个方面去入手进行所谓的“滚雪球式”积累。[1]所谓“滚雪球式”积累过程, 即在音乐学研究中将每次的研究成果看成一个小雪球, 十次乃至数十次研究下来, 小雪球们逐渐汇聚成大雪球, 而数百次下来, 大雪球便可堆积成一座小雪山, 如此循坏往复。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间的桥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表演艺术家试图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演唱或演奏的方式, 最为精致和完美的呈现给观众。音乐作品是对某个特定历史背景或某个典型艺术形象的高度概括, 音乐表演并非仅是奏响音符, 它是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二度创作, 对艺术形象的深入挖掘和意境的升华。笔者认为“滚雪球式”的积累方法对提升表演者的音乐表现力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独特的个性创造靠积累

(一) 表演者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音乐表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对作品的个性化创造始终不能脱离该作品内在的规定性, 个性须寓于共性之中。就创作者而言, 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创作本身就是其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个性的释放。表演者也有其自身的生活阅历的积累, 表演的过程也是一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诠释的再创造。表演者需依据作品本身来决定表演的整体框架和风格, 比如在钢琴演奏中, 需遵循作曲家原意, 不能歪曲了表演风格, 这是所有表演者都必须遵守的“共性”规则。

(二) 不自觉积累与自觉积累的结合

1. 不自觉积累。

所谓“不自觉”, 可以理解为“无意识”, 是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不会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一种非理性现象。[3]这些无意识的非理性现象无数次的刺激人的大脑, 使得某种抽象的感觉被不断强化, 作为一种思维定势沉淀在人的无意识深处, 融入在人的潜意识中。不仅如此,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 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依赖, 自然就已不再是原初的自然, 而是历史的自然;历史也从此不会是单一的历史, 而是自然的历史。以俄罗斯为例, 其国家整体音乐氛围浓厚, 音乐教育系统发达, 普通民众对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文化都有相当的了解, 国民的整体音乐素养很高。

2. 自觉积累。

“自觉”的积累应该从理论、技巧、情感表达和舞台表演这四个方面去理解。首先,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伴随表演者学习的整个过程。技术技巧理论知识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舞台表演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作为表演者的终生学习内容。即在演唱演奏中, 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都能够从宏观上提升表演者对作品的认识, 以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诠释, 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其次, 技术技巧是表现音乐的前提和手段, 表演者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打磨,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以钢琴弹奏艺术为例, 钢琴技术和技巧也随着作品和乐器的变化在不断创造中, 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触键方式。再次, 作品情感的表达需要不断积累。表演者自身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能力, 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作品深入理解并结合自身感受来进行诠释。在平时的学习中, 表演者通过不断的模仿、揣摩、想象、创造去积累这些情绪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

三、二度创作中音乐文本解读与再创造的积累

表演者把谱面的标记转化成演奏的音符传达给观众需要“二度创作”, 这就是对音乐文本的诠释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忠于对文本的精确诠释, 同时表演者又具有创作自由。

在二度创作时, 首先会涉及到如何对音乐文本进行解读的问题。音乐文本是一种动态的文本, 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自身具有其背景和上下的语境, “文本的解释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必须从文本及其相关的语境中去寻找意义的过程, 这一相关语境, 一层是文本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一层是文本与其实践主体及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在二度创作中, 表演者对诠释过程中“度”的把握, 也就是个性的把握。音乐文本虽然是理解和诠释音乐的基础和前提, 但表演者具有自我意识, 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因此二度创作都会带有表演者的主观创造性, 乐谱仅仅只是一个提示。同时还要兼具表演者自身的个性, 这个过程都需要在学习和积累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四、良好的音乐协调能力靠积累

(一) 表演主体与乐器的协调

在表演过程中保持身体与乐器之间的协调是实现良好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对于器乐演奏者而言, 身体动作的合理性是影响演奏协调与否的关键因素。躯干、臂、腕、手和脚等一系列的动作需随着音乐而动, 演奏者要设计合理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走向、起伏, 通过一系列的配合找到最省力的动作和最合适的音色。演奏者不仅要表现出音乐的横向线条, 还应该表现出纵向和声。对于演唱者而言, 自己的身体就是乐器, 所有的发声器官包括嘴、胸腹、气息均需做到良好的配合和协调。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有意识的逐步完善自己的技术。

(二) 表演主体与音乐表现力的协调

表演者始终要与音乐的内在规定性协调一致, 具体表现为音准、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对于表演者来说, 做到以上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日常训练中, 就是要打好基本功、提升音乐表现力和表达出作品情感。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 表演者不仅要准确做到谱面上所记录的音乐符号, 还应该透过音乐文本分析, 通过有乐感和感染力的表演传达出音乐的内涵, 不断提高表演者对音乐的敏感度, 把握不同的音乐情绪。在学习过程中, 对音乐文本的正确解读和准确演绎要靠年复一年的积累, 表演者通过反复分析、推敲、聆听、模仿和再现, 直至实现个性的创造, 这些都需要一点点来积累。

五、稳定的心理素质靠积累

要克服“怯场”这一不良心理, 表演者首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 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增加表演的信心, 在一遍遍练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 并分析出原因, 反复尝试去找到正确、合适的练习方法和表现方法。其次, 表演者还可以经常参加演出实践, 使自己在心理上逐渐适应有压力的环境, 这也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途径。如果在表演中出现某些小纰漏, 一定要镇定自若, 把小错误对表演的影响减到最低, 以保证表演的整体完整性。最后, 表演者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表演者一旦情绪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冲击, 就很难聚精会神的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去, 因而也会大大削弱音乐的表现力。

六、结语

音乐表演者功力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 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位优秀的表演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 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力, 历经岁月的沉淀和磨练, 终将音乐中最纯熟的技巧和最深切的感情溶于一体, 将最美的音乐表演传达给听众, 达到心灵深处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J].中国音乐, 2016, (04) :67.

[2]王耀华。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J].中国音乐, 2016, (04) :67-68.

[3]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44.

65 287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