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试解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对新闻娱乐化的浅析1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经济利益;传播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的特点。一些新闻虽在内容上趣味盎然、在形式上灵活多变、在视觉上目眩神迷,使受众沉浸在轻松消闲的娱乐氛围中;但另一方面,带着强烈的娱乐气息的新闻,不仅大大降低了新闻自身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削弱了新闻报道的文化品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着不良影响。毕竟,新闻过度娱乐化绝不是新闻娱乐功能的最大化。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1.新闻内容娱乐化

现在无论是民生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政治新闻,其内容无不被娱乐化渗透。特别是一向以严肃著称的政治新闻,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外,更多隐秘信息也不断被挖掘,政治人物的私密生活也频频曝光于公众视线中。如,因欧债危机下台的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其任期内总是会因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花边新闻博得媒体的大幅版面。还有对体育新闻的报道,记者除了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描述体育赛事本身外,其实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淋漓尽致地调侃运动员的发型、着装、表情以及赛场之外的娱乐生活。伦敦奥运会开赛不久,每天都会有、等劲爆字眼充斥眼球,这些“背后的故事”甚至能在第一时间抢占网络新闻的头条。

2.新闻报道形式娱乐化

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在新闻传播方式上极力追求通俗化,以达亲民之目的,从而又可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一味过度制造娱乐效果则会降低新闻的价值。比如,现在很多新闻媒体为达到轰动效应,非常“与时俱进”,喜欢用网络上最新最炫的流行时尚用语来对新闻内容二次加工,或采用游戏中最潮最酷的名词来“润色”新闻标题。殊不知,现在流行的很多看似很娱乐、很通俗很亲切的网络用语其实充满了挑衅的色彩。最近发生在重庆的持枪抢劫案,很多有娱乐精神的媒体将作案嫌疑人称为“爆头哥”,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因为“爆头”被游戏玩家视为高技术和眼界准的表现,用于此显然不合适。新闻娱乐化成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

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利益就越是诱人,一些媒介很难抵挡商业化的诱惑。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中国特色的新闻媒体,其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遵循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意即什么样的商品最好销售,消费群最大,获得的利益最多,就生产什么样的商品。即使新闻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商品,但商品性俨然已成为其挥之不去的特征。尤其是在大多数人都追求娱乐休闲的消费社会,生产更多的“娱乐”从商业的角度说就是生产更过多的效益。当然,在新闻传播的语境下,过多的娱乐会让低俗、煽情,诽谤等新闻泛滥。

2.受众的心理需求

如今在心理上,人们追求工作后的全身心放松,很多人视娱乐为经济富足的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因此,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趣味性、刺激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从众心理又很容易导致更多的人有意识地去大众媒介处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以求找到与别人的共同话题,增加社交机会。反过来,受众的这种行为又进一步放纵了媒介对新闻娱乐化的追逐。

3.官方的默许

大众媒体能乐此不疲地提供着娱乐化的新闻产品,光靠市场利益的驱使是远远不够的,这当然还需要相关话事人或管理者的承认。换句话说,是政府的许可才让这些娱乐化的产品能在媒介市场大行其道。如今,我国的媒体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政府的财力显然不可能支撑所有媒体的生计,但如果新闻传媒可以靠生产、销售娱乐化的新闻实现自力更生,对于传媒自身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于政府而言自然亦是省心不少。

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1.文化品位降低

新闻过度娱乐化夸大了娱乐在新闻中的分量,强调了新闻中的煽情部分,它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来迎合普罗大众,而不是从客观的陈述新闻事实出发来引发舆论,所以,仅仅为了娱乐和迎合,新闻难免不陷入“三俗”之中。对受众来说,虽然满足了感官上一时的刺激和,却丢弃了新闻内容的内在价值。正如许多学者认为,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不但会降低新闻作为文化表达形式的品位,也会导致社会整体文化品味的降低,甚至阻碍大众独立思考的能力。

2.信息传播功能弱化

新闻传播的首要功能是信息的传播,但当大众文化成为了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主流,大众化、娱乐化也就成为了现代新闻媒介的主要特点:商业广告铺天盖地,消闲娱乐五花八门,各种俗套层出不穷……在市场经济制约下的大众娱乐文化中,新闻节目自然戴上了娱乐化的“画皮”。新闻从业者把精力放在了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上,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炒作上。新闻不再是供人阐释判断的信息,而成了被精心打造的娱乐消费品,使得受众在应接不暇中头晕目眩。

3.媒介责任流失,公信力下降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宣传工具,除了赚取能保障其持续发展的经济收益外,向社会传递信息、传播文化、提供教育等更应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些媒体在轰轰烈烈的市场角逐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轰动不罢休,走向了极端娱乐化,更有甚者不惜丧失职业道德而虚张声势,欺骗受众,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各种新闻纠纷也随之而来,媒体最终会得不偿失。避免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媒介走向市场化,更加促使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扩大。即使市场对媒体有一定的“矫正”功能,但在金钱的诱惑下,媒介自身难以达到自律,所以很难将新闻娱乐化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此时,需要相关部门行使管理职权,制定相应管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娱乐化的负影响。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新闻传播自由,在我国,政府与媒体属于上下级关系,适当的监管反而更能促进新闻传播的有序发展。

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受传者,这就要求大众必须具有一定的媒介知识、道德意识,法律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无论是作为传播者的大众还是受传者的大众都可以对新闻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进而可避免新闻被人为地娱乐化而误导大众。因而,加强民众媒介素养教育是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手段之一。只有当大众的整体觉悟提高,才会真正具备监督媒体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一艘航船的话,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及复杂的气候情况。”可见,媒体在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事实上,面对新闻娱乐化泛滥的形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会经受空前的诱惑和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新闻把关人的道德自律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远离庸俗、低俗和媚俗。

结语

美国学者尼尔?波斯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曾忧虑地提到过:“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毋庸置疑,新闻走上过度娱乐化之路,势必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伤害。鉴于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

[1] 孙薇,浅析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J],企业文化,2004(12).

[2] 张喆,浅析我国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现象[J],美与时代,2011(6).

[3] 尼尔?波斯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2

摘 要:当前,新闻娱乐化已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现象。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在增强视听效果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弱化新闻传播功能、导致媒体公信力危机等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新闻娱乐化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尝试给出解决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特点;对策

新闻娱乐化,日渐成为了新闻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弱化了新闻传播功能、导致媒体公信力危机以及新闻节目低俗化等等。

一、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目前,大部分新闻节目一改往日传统的采访、编辑、播报方式,而是以娱乐的表现形式来呈现新闻。

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传统的政治和经济类新闻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娱乐性的报道内容大幅增加。将名人趣事、百姓民生、犯罪事件与明星隐私等新闻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在娱乐化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都市报。就马加爵事件来说,各地媒体大量报道了此次事件,无论是在追踪、查找、拘捕,还是狱中、审判等过程,都大肆地挖掘出相关的新闻。如马加爵的家人、马加爵平时的习惯和爱好等等,并且,详细的报道了马家爵将四位同学一一杀害的全过程,报道的非常详细。

报道形式上,主要强调了新闻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近几年,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媒体,都在报道形式上有所变化。纸质媒体在新闻编辑上,多采用大标题、多图片,并且在版面上采用组合式或连续式的结构,尽量给读者以感官的刺激。电视媒体也在尽可能的创新,以期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它大胆的突破了传统新闻的报道风格,加入了娱乐的元素,首创了“调侃新闻”、“说新闻”的方式。不仅在叙述上有所改变,而且在题材选择、编辑风格、报道视角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都表现出强烈的追求世俗化的娱乐效果。从之前的在传统新闻中适量加入带有人情味的新闻,到现在的一味追求新闻的娱乐性,将新闻变得文学化、故事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问题

大部分节目已选择新闻娱乐化,而在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却偏离了节目的最初定位,不惜使用低俗的内容迎合受众与市场的需要。这是目前在新闻娱乐化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新闻本质的迷失与新闻价值判断的失准

真实与公正是新闻的本质,也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公信力源泉。但现在有些媒体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上做出了很多改变,例如为了新闻的画面感强,不惜大量使用偷拍的手法与画面,或是让“现场重现”等等。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往往会让观众忽视新闻事件本身。另外,一些新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会制造假新闻。

(二)过度新闻娱乐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危机

新闻媒体本应扮演着舆论监督的角色,却因新闻内容的过度娱乐化而造成公信力的危机。新闻过度娱乐化必将存在新闻内容不真实、节目类型单一与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媒体的公信力逐渐降低。从而就会影响媒体的舆论引导的作用。电视新闻应该具有的高格调和高价值,随着过分娱乐化而消失了,或者说被淡化了。

(三)新闻娱乐化会令传媒淡化社会责任

媒体如果一味的追求新闻的娱乐化,将会忽略新闻所承载的舆论导向和批判功能任务。媒体有责任让公众充分了解新闻事件,并且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例如,自从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以来,媒体上就频频出现各种“门”。很多本应该是隐私的事,经过媒体的大肆炒作后就会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部分媒体在选择新闻材料时,考虑的多为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三、对新闻娱乐化的对策与建议

新闻娱乐化现象已普遍存在,并且已被受众逐渐接受。但所有现象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为减少新闻娱乐化对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应该在内容上避免低俗化,担负起社会责任,逐渐走出一条具有娱乐化特色的新闻之路。

(一)正确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度

娱乐不是低俗,所以,新闻的娱乐化必须适度。当严肃的新闻被包装成娱乐的一种形式时,它提供给观众的恐怕更多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目前的问题主要是“过度娱乐”,所以媒体必须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首先,媒体必须明确新闻的首要任务,新闻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传达信息,而娱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新闻报道必须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并担负起责任,以为受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为主。其次,为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可以适当增加娱乐性的内容,以期满足受众的心理要求。最后,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坚守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追求关注度的同时,必须要做到传播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内容。

(二)坚守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内容必须要真实,如果不真实,也就不算是新闻。媒体必须要保证所传播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只有真实的内容才能引导受众。在新闻娱乐化的今天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才是值得报道的新闻。

(三)新闻工作者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发展一般意义上的积极有利的广播电视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四、结语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多多少少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就像社会发展当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也有其合理之处,有些节目合理的“娱乐”新闻,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但新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心骨,就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应该加强自律,坚守新闻的底线,把握好娱乐的度。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闻娱乐化浅析3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媒介的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十年间西风东渐,这种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进入我国传媒,具体表现指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媒介为了追寻受众的满足、追逐商业利润、迎合受众的口味进行的新闻娱乐化包装。一切很像西方出现的一个新概念―infotainment,即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词,它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

一、新闻娱乐化及现状

新闻娱乐化是一种趋势和广义的概念: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国目前相对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多数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和改良的基础之上。国内对新闻娱乐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大体定位是: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的娱乐化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视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等引起的电影娱乐热潮波及到了电视领域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叫“躲避崇高”;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习美国肥皂剧的《我爱我家》等情景喜剧的蜂拥而起,以及《还珠格格》、各类帝王戏和王朝戏等古装戏说剧掀起风潮。紧接着便是1997年湖南卫视开播向港台娱乐节目学习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以及《欢乐总动员》《幸运52》《开心辞典》《超级女声》(克隆《美国偶像》)等娱乐节目纷纷上马。

近几年被众多媒体热炒的娱乐新闻不胜枚举,张国荣自杀,马加爵杀人案,陈凯歌痛斥恶搞、杨振宁忘年恋,艳照门事件。明星,王室,名人,自杀,丑闻,忘年恋,第三者,这些新闻要素部分迎合了受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具体来说,新闻娱乐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追逐感官刺激和享受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传者权威地位的消解和传媒对受众的关注愈发明显,受众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市场经济规则和收视率直接挂钩的利益诱惑令传播者极力满足受传者的口味,甚至不惜夸大信息本身所含有的娱乐元素,以达到抓住受众的目的。

2、新闻写作趣味化

这里所说的趣味是指大众传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倾向于趣味化,力图博受众一笑,“跳楼秀”、“钉子户”、“范跑跑”,这些新名词使民工讨薪,建设拆迁,生命价值的探讨等严肃话题变得非常轻佻。其它大量充斥报纸的奇闻逸事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看后产生惊奇紧张放松的娱乐效果。传媒取悦受众要求新闻要素要有趣。

3、学会讲故事

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遵循的是“事件中心”原则,目的是展示故事的本身,追求新闻故事的可视性、悬念性、娱乐性,突出小说叙事中的戏剧冲突之美。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经常采用的手法“某某真的是怎么样的么?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还另有隐情?”报道就像讲故事一样,设置悬念,吊起观众胃口。新闻故事化、煽情性的报道方式是大众媒介娱乐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4、肤浅化的报道

肤浅化是指媒体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拒绝深层次的思考。娱乐节目不说,很多舆论监督型报道也只是停留在感性描摹的层面,思考不足。例如:随着艳照门的炒作,很多相似的新闻报道风生水起,而在报道过程中,媒体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艳照本身,而不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此种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5、知识的娱乐化

以电视为例。当前知识在电视上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政府性民间性的大小选秀赛事都以加试文化知识标榜品质,而《开心辞典》和《幸运52》等节目皆是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的严肃性自然让位于知识的娱乐性。

二、新闻娱乐化成因

1、社会成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来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轻松活泼的幽默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娱乐新闻于是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从受众角度看,有受众消费相关产品,这种产品才有存在的可能。欧美传媒大国凭借着资本和技术的强大,积极向中国文化市场进行文化输出,韩流、日流、美剧流生生不息。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受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的威胁。

2、经济成因

截至2003年底,我国拥有报纸2137种、总印数亿份,广播电台306个,电视台360个,广播电视台1300家,广播节目1933套,电视节目2058套,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僧多粥少,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遵循市场经济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

3、部分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批判和舆论监督和导向功能,国内就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某些电视台直接喊出娱乐的口号。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杨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更是爆出有媒体操纵杨丽娟的丑闻,媒体从业者自身道德约束不强甚至缺失也是导致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原因。

三、新闻娱乐化利弊

1、新闻娱乐化一定的合理之处

(1)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体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可观的回报。比如超女第一届湖南卫视的巨大收益和由此而引发的各大电视台的纷纷效仿;譬如江苏卫视《人间》节目虽然争议巨大,但收视率一直很高,由此带来的广告效益自然不可小觑。

(2)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随着传媒走向市场直面竞争,传媒也从高高在上转为贴近生活、群众,必须走到普通老百姓中,传播者为中心逐渐被受众为中心替代。考量受众口味和趣味成为传媒自身研读的重点。

2、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1)新闻庸俗化。许多娱乐新闻已经娱乐到庸俗甚至低俗的地步,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这类内容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明星婚变、大款寻“二奶”、“婚外情”等各种丑闻,对社会价值观导向非常不利。

(2)媒体社会责任和公信力减弱。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而一味追逐娱乐化,也容易导致媒体在受众眼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削弱,会让受众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严重怀疑,包括对传媒从业者个人。

四、娱乐化遵循的原则

在新闻报道中添加娱乐元素是可行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它应该遵循“适宜、适量、适度、适时”的原则。

1、适宜适时

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灾难以及关系到人的尊严等严肃的新闻事实是不能拿来娱乐的。民生新闻中很多民生疾苦的事件显然不宜拿来娱乐,在人类遇到重大灾难和危险(比如非典、汶川地震等)的时候同样不宜娱乐化。媒体要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2、适量适度

如果媒体每天给予受众的娱乐化新闻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报道的新闻,必然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一味迎合社会浮躁的心态只会加深这种心态。娱乐元素应该只是导引受众接受的契机而不是报道的主体。在处理娱乐受众与迎合受众的关系上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试解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如体育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

媒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用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排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 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人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程度加深,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在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

三、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

四、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兴趣,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

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

浅析新闻的娱乐化5

[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行,人们生活步伐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从简单、单一的获取新闻信息,发展到人们更希望可以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新闻信息。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港澳台地区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对待新闻信息的制作方式,对此,在我国的传媒制作人中也不时刮起一阵效仿之风。在人们这种需求下,我国的新闻信息也在朝着作为一种可以休闲生活的方式,在一点点的转型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怎样的制作新闻信息的方式更能让受众喜爱,成为了新闻从业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传播 需求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97-02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崛起,广播、电视、报纸都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同样,随着人们生活步伐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大多数人更希望可以在轻松、诙谐的氛围里获得所需的新闻信息。新闻娱乐化现象随之产生。而这种现象尤其在省级及地市、县级地方媒体中愈加明显,这是新时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现代新闻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本文就将从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和受众需求两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对未来新闻制作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什么是新闻娱乐化

随着时展,科技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普及,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这期间,又由于中国社会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与全球同步的状态,因而这种信息膨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尤为巨大,甚至有学者用“信息爆炸”一词来形容。随着市场经济模式开始主导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业媒体无论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变革,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而这种现象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热潮为标志,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推向了高潮,并不断蔓延到各媒体,包括迅速发展的网络。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新闻娱乐化的定义为: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二)新闻娱乐化的特征

“娱乐化包装”的新闻栏目,通常是各大媒体使其新闻娱乐化采纳的通用手法。很多地方媒体会选择启用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娱乐人物做新闻节目主持人,并使其成为该节目核心的人物、象征性人物,让节目人格化。另外在节目的播报方式上,也会放弃传统的播报方式,而是采用闲聊式或是其带有主持人个人特色的等多种娱乐或半娱乐方式。在节目选题上,经过“娱乐化包装”的新闻栏目,会更加注重强调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甚至还会使用戏剧化的表现手法。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

(一)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纵览目前各大频道的新闻栏目,绝大多数都在冠以轻松、明快的新闻播报的呈现形态。那么,关于新闻娱乐化成因的分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市场需求。各大媒体就是都看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才接连不断的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商品,以此来取悦受众,创造更高的收益。

(二)新闻娱乐化市场需求举例

在此仅以在2012年末一举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例。这部被誉为2012的年度黑马的影片,在岁末年初票房越过了12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影史之最。查看与《泰囧》同期上映的影片,前有冯小刚的《1942》,后有成龙的《十二生肖》。论喜剧的资历,初为导演的徐铮显然不能与冯小刚媲美,而论成本,徐铮这部仅投资了3000万、大部分靠朋友友情出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就更无法与成龙相提并论。那是什么让这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小成本、无厘头影片,在岁末年初的贺岁档电影市场里大展身手,出人头地呢?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答案:迎合市场需求。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利弊分析及平衡发展

新闻娱乐化进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发展规律及模式,对新闻事业发展的作用也早已显现。这其中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娱乐化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满足观众对新闻信息与娱乐的双重需求,也有可能对社会风气及社会安全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正确认知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利弊,既可以指导新闻从业人员日常工作方向,也可以引导受众合理接受和欣赏媒体产品,实现社会环境的大和谐。

(一)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利

随着近十年来国内传媒事业发展的不断向前,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大众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百姓也越发直接感受到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这些发展和变化都受到一个规律的支配,就是市场规律。简言之,就是受到百姓手中的遥控器或者鼠标的支配。由此可见,大众传媒以新闻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所代替的时代已经开始。也正因如此,新闻娱乐化为新闻界带来了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新闻处理方式。而这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效果从媒体日常工作中普遍应用的收视率调查数据里就可以直接体现。

举个例子,在吉林省的电视市场里,在2001年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频道之分,2001年,吉林省电视台在原有地面频道统分不清的局面下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4个专业频道,其中都市频道以关注民生为基准定位创办了一系列民生类资讯节目,并迅速占领市场,在省内地面电视媒体收视市场独占鳌头,抢占了先机。但此时的都市频道所出品的资讯节目也只是停留在正统新闻报道模式的框架内。直到2007年,随着地面频道竞争的日趋激烈,资讯报道节目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以及新兴媒体及新媒体报道方式的不断涌入,促使都市频道在这一年开创了吉林省内第一档运用娱乐化手段包装的新闻资讯栏目《说实在的》。节目起用在吉林省内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栏目剧演员周全和大洋担任主持人,以两位主持人在演播室内对口调侃的方式串联出新闻资讯内容。节目甫一推出,就在业内创造了一个新节目收视指标增长最快的神话。据当年由专门为吉林电视台提供市场调查服务的央视索福瑞公司的一份专项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9月至12月间的短短70余天的时间里,《说实在的》栏目收视率由最初的(%)攀升至(%),市场份额由最初的(%)攀升至45(%)(以上数据皆为平均值)。而此时这档节目所处的时段为每天下午的17:20分时段,这一时段在当时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垃圾时段”。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全国的电视行业并不鲜见,可见新闻节目经过娱乐化手段包装之后确实为电视节目的创新和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弊

在大众媒体乐此不疲的推进新闻娱乐化进程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新闻娱乐化现象所暴露出来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导致新闻业逐渐走向“媚俗”。而这些负面影响的产生究其根本,亦是源自市场支配这一元素。在市场的作用下,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迁就”受众的口味。而这种“迁就”一旦过度,就会产生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后果。在这里依然以电视媒体为例,如今电视荧屏新闻节目琳琅满目,而一些电视节目,尤其是一些地面频道出品的新闻节目为了迎合本地受众的观赏口味,策划了一些接地气儿的娱乐化表现形式。如山东地区的“拉呱”,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南方地区的“清口”“脱口秀”等表演形式如今都能在各地的新闻节目中找到“嫁接”的痕迹,而在此过程中有些新闻媒体过度专注于吸引受众眼球,将炒作当做是披靡的利器,致使有些节目已经达到“不堪入耳”“不堪入目”的程度,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近年来,各级新闻主管部门在纠偏纠错方面的工作强度明显增加就是个有力的佐证。如果说纯粹的娱乐新闻娱乐化无可厚非,但严肃的政治、法制和经济新闻被炒作或者是通过以猎奇的手法演绎后,就形成了新闻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新闻过度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四、小结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现代传媒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无可争议的是这一现象在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推动了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脚步。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现象过度发展所衍生出的“新闻泛娱乐化现象”和“娱乐化的伪新闻现象”都容易将严肃的新闻事业引入歧途。因此,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认清并重视这一点,这样才能够更多更好的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又纯粹干净的电视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刁迎庆。浅谈新闻的娱乐化。江淮晨报。

65 1823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