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设计范文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园艺设计融合植物布局、空间利用与美学,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生态的需求,如何实现更完美的景观呢?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园艺设计范文实用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园林设计范文1

(1)园林构筑物。园林构筑物主要是大型景观建筑物,主要有亭子、阁楼等,这是园林施工中最主要的工程建筑,也是最难实施的工程;

(2)植物造景。园林设计中要绿化就离不开植物,而施工人员必须处理好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与衔接,并且要为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且付诸于合理的搭配才能够达到园林设计的目的,工程整体才能呈现出很好的色彩、形状、审美效果;

(3)景观照明。合理规划、布局建筑物与植物后,我们就需要考虑对景观照明问题。在适当的光线下,才能使景观环境看起来融洽、协调;

(4)景观排水。园林设计中,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造湖、假山上的瀑布都需要考虑到排水问题,必须要对景观设计合理的排水渠道,合理布局。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设计不够精密、施工计划不周密。在园林工程施工前,首先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但在中小型工程由于没有具体的园林设计中,施工缺乏权威依据,施工人员无法按照设计人员设计的理念来完成施工,就无法达到设计人员预期的效果;

(2)植物与环境不协调。园林设计中,盲目使用植物来绿化环境,但不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种植适宜酸碱度、温度等条件,导致植物在种植后不久就死亡,最后致使园林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盲目选择植物来绿化,而与整体环境不协调,也会导致景观整体效果发挥失常;

(3)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低。园林工程施工中,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选用的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他们没有专业技能,也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实际上不能达到规定的施工人员的标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施工计划正常施工,影响施工整体效果发挥;

(4)土壤、地形不合格。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常会遗漏土壤、地形因素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疏忽都会导致土壤不适合植物生长,都达不到预期效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只为赶工、节约成本而不对土壤测量,最终导致失误,造成损失,也就影响了景观整体效果的发挥;

(5)施工季节不当,工期不足。当前我国园林工程施工中,不考虑植物生长规律,选择施工季节不合适,植物存活率低,生长速度层次不齐,使得整体施工效果低下。此外,由于施工进度被管理人员强制压缩,导致施工中出现程序化施工,没有考虑环境实际情况,最终也无法达到工程预想效果;

(6)景观整体性不强。园林建设中为添加内容新奇程度而忽视整体效果的发挥,而整体效果才是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但是过多的新奇就会使园林景观分散独立,影响整体效果。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合理布局,才能使景观发挥整体效果;

(7)植被与周围环境不相配。植物生长后也许会影响整体效果与设施安全等,但这一点设计师却忽略了,最终导致园林景观达不到适当效果;

(8)施工后期维护不合理。园林工程结束后我们要对工程进行及时护理、修剪,保持工程效果,但是我们常看到植被中杂草丛生,我们必须要对景观定期维护修理以免景观失去原来的效果。

三园林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1)精密设计园林规划、对施工计划具体化。园林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及设计规划图来施工,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对施工计划与设计严格审查,精心编定。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植物适宜的土壤都严格调研、考察,细化每一个步骤,精确方案,制定出一个专业化精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其中我们就要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满足有关部门规定的各项指标。②设计不仅要精心构建,还要科学合理,设计出的景观不仅要有审美价值,还要有社会价值。③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所用植物的生长需求。如:酸碱度、温度、光照等。④设计要图文结合,这样才能让施工者全面了解设计者的构思,以便达到设计者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2)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进行绿化处理,充分考虑土壤、地形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且选择的植物要与环境相协调,考虑景观整体效果的展现。

(3)提高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园林建设主体是人,我们必须加强施工队伍全体人员素质,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责任心,对整个工程实施都要认真负责。严格按照园林设计和施工计划施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施工人员拥有较好的素质,对提高园林施工技术水平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严把人员素质关,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对施工人员定期培训,更好更快提高园林业建设水平。

(4)加强监督,避免失误。设计相关监督人员,其监督过程覆盖施工全过程,从设计、开发、实施、后期维修,我们都必须由具有高素质、强责任心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保障园林工程质量。整个监督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绘制的工程设计、制定的施工计划方案进行施工,严禁随意改变。

(5)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工期、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我们的施工也要选择合适的季节,一般根据选择植物的习性进行选择施工季节,坚决防止出现赶工、拖工的情况,以免错过植物移栽黄金时期。

(6)提高景观整体性效果。加强对景观整体协调方面的改善,以景观整体效果最佳为前提,充分考虑植物存活率、后期生长状况,提高整体效果,注重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优化景观整体景致,提高整体审美效果。

(7)加强后期养护管理。园林景观会在后期的使用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我们需要对园林景观进行定时维护,及时给植物浇水、施肥、修剪,在病虫害高发期,我们要对植被喷洒药物。我们在维护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程序化维护,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绿化环境,促进生态化发展,而不是短暂的经济效益,维护更是为了景观能够保存时间久,且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结束语

园林设计范文2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园林也担负着改善环境的重任,若在建设中,以破坏生态的代价,则有违初衷。纵观我国江南园林,多是风景如画,宛如天造,现代园林也可借鉴这一方式,除了维护自然生态外,以模仿的方式为其添加山水,尽可能还原自然风貌。在植被选择上,也要采取自然已有的植物搭配,不能根据设计师喜好进行选择,否者无法建立平衡的自然环境,园林的自然景观也将无法长久维持。

2融入当地文脉

中国园林讲求诗情画意。正所谓文章华美,只因意于笔先,再优秀的文笔,缺乏“意”的引导,也难成大器,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写意一直是精髓所在,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合理的立意,在结合一定的主题形式,使园林从整体到独个景观建筑,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如景观或建筑的建设时,尽可能采用仿古的设计,并以匾额昭示其名,如此便能够给人以中国园林的感觉。而实现上述方法,并不依靠表面功夫,这也要求在勘察时能够合深入的挖掘当地文脉,以当地的文化特征建设景观,并将其融入到园林之中,如此才能够具有真正文化气息。

3巧于因借拓展

西方园林建筑,习惯于采用“借”的方式,这一点也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虽然整体看上去,园林作为一个封闭的公园,但是并不妨碍将园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园林中。通过一定的设计,使视觉能够收入到景观,如此能够实现“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采用仰视、俯视等方式,也能够选择远借、应时而借等,如附近存有景观,但园林无法扩展至此,则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仰视借景,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够让风景实时进入眼底。总体而言,西方园林建筑的“借”,讲求于将景观放入到园林中,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着“借”的形式,其名为借势,实质上是指一种组合而来的美,如在园林中以绿色烘托红色,成包围之势,众星拱月,体现出红色区域的华美。在现代园林中,可直接采用2种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将园林融入到城市中,将园林与城市合而为一,以真正实现环境的交融,而借势则是园林建设的艺术手法,体现出宏伟、华美等气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运用2种方式,必然能够将园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功能极大的提升。5以小见大在上述内容中提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似,都有着写意的特点,而在园林中,则具体转化为“小中见大”。园林的空间往往有着限制,但是中国人总能够突破不可抗力的现实,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给以无限遐想。这一方法完全应归功于自然给人的启迪,通过江南园林能够发现,假山假水依然能给人以逼真之感,这边是完全根据自然的形态,辅以能工巧匠雕琢,才使得能够在意境上以假乱真。事实上,假山水无论在比例,还是形态上都与真实的山水一模一样,也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而创造的“小中见大”景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便是空间意境越发狭小。事实上古人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如错落起伏、蜿蜒曲折,在地形上设计出地势,同样仿照自然环境中的比例,但地势空间必须有效掌握,否则会由错落起伏变成凹凸不平,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设计。曲折的道路虽然降低可达效率,但是能够延长线路,再结合地势设置,使园林中的道路蜿蜒无尽,如此便可极大体现“以小见大”。若是整体场地较小,可采取大量面积的统一植被,如草坪、疏林等,已达成视觉上扩充场地的目的。

4结语

园林设计范文3

扩大功能需求

现代园林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最终是要为人们提供实用、舒适的景观环境。现代园林建设除了要保证园林建设的景观性之外,舒适性和实用性是第一需求,为了追求园林景观的最大化价值,必须实现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丰富景观要素

中国特色园林建设必须把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设计理论同园林设计相结合是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园林在设计形式、要素上都更为新颖和丰富,这就需要园林设计师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现代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与运用,现代园林设计需要营造现代环境,使得设计达到现代化的目标,满足设计在质感、色彩、透明度和光影上的要求。

2现代设计理论的原则

(1)最主要的原则是功能性。现代设计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现代的设计理论就是功能主义。在现代设计思想和现代设计理论的侵润下,必须强调设计的功用性。

(2)最主要的是服务内涵,不太注重形式化的要求,遵循设计的本质理念,坚持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3)简洁实用。现代的设计理论要求摒弃原有的设计形态及特征,运用最基础的几何单体,形成简洁实用的设计。

(4)遵循自然的客观要求下,不断实现创新。现代设计理论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思想,技术和艺术要相互结合,在遵循自然的客观原则下,不断改革工艺美术。

3现代设计理论三大构成因素

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设计理论的三大构成因素是色彩、平面和立体,这三大构成要素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

色彩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的轻重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色彩的浅重可以反映出轻重感,一般浅色的事物轻盈,重色的事物沉重,只有把握好色彩的轻重才能体现设计得主题。高明度的浅色系显得轻快,低明度的深色系显得稳重,那么在设计搭配上必须把握整体的协调性。

(2)冷暖色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色彩不光有轻重之分,更可以分为冷暖色系,一般冷色系给人以悲伤、肃穆的感觉,暖色系给人以欢乐的感觉。暖色系的园林设计一般可用于庆典、节日装扮上,像在广场上放着颜色鲜艳的花束造型,就是为了营造欢乐的氛围;冷色系则一般会用在较为悲伤、肃穆的场合。

(3)色彩忧郁和明快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彩纯度和明度高就容易获得明快感,色彩纯度和明度低就容易造成忧郁感。因此在园林设计色彩搭配时,必须合理把握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内涵。

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点虽然很小,但是点可以构成面,它自身的形状也具有很强的多边性。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可以把� 运用点的差异性组合,还可构造出富有韵律及节奏的意境,比如公路边上整齐划一的树,就营造了一种和谐的韵律。

(2)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点动成线,线是点的集合体。园林设计中常用的线就是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一般体现在道路绿化带、规则是园林等设计中,一般具有整齐、稳定的特点;曲线在园林设计中应用也很广,曲线能够最大程度上扩大园林作品的空间及视觉感受。

(3)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平面的构成三要素,点、线、面都在园林设计中都有运用。曲线形平面和几何形平面都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有所体现。几何形平面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散乱的。一般的对称的几何平面一般都体现在有纪念意义的广场上,像天安门广场就是标准的几何对称规则型平面。不规则的曲线形平面则较为随意,可以运用到街边花坛、小公园上。

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粒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粒体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在具体设计上也较为随意。在园林设计上可以体现为多种形状的树木,如圆球形、伞形等。粒体是集中于一体的空间,有较强的聚合感,可以给人以活泼、轻快的感觉,虽然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占地很少,但是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

(2)线体的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三维化的线就是线体,它可以由不同的形态来组成,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设计园林的时候要了解线体的构成原理,遵循均衡和对称的原则,呈现出左右、上下及放射形三种对称方式。

(3)面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空间的立体形式就是面体,可以展现各种形式空间的状态。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运用好面体的构造,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最佳的园林设计效果,必须协调好各个面体之间的关系。

4总结

园林布局设计4

一、园林布局的原则园林布局的概念

1)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须统一考虑,不能分割开来,地形、地貌经过利用和改造可以丰富园林的景观,而建筑道路是实现园林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将生命赋予自然,将绿色赋予大地,没有植物就不能成为园林,没有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不会满足园林的艺术要求。好的园林布局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要结合。

2)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二)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1)地形、地貌和水体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电影《城南旧事》中讲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积成山,在湖内布置水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活动场所,这样不仅改造了环境,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景观秀丽、环境优美的园林景点。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从远处运土把坑填平,虽可以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但不会有今天这样景观丰富的园林。

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阳公园中有很多大�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关于这一点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已有前车之鉴,一般居住区在建成后,要求很快实现绿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积种植草坪,同时为构图需要,配以一些针叶树,绿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没有注意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难找到纳凉之处,这样的绿地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在园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考虑远期效果,又要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

3)主题鲜明,主景突出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植物园的主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植物进行鉴定、引种、驯化,同时向游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类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因此,在布局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使主题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作中,绿化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重点,美化才能实现其艺术要求园林是由许多景区组成,这些景区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区在园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其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五节内容(四)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二、园林静态布局

(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1)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1)景物的最佳视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30cm,对景物细部能够看清的距离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类型的视距在250~300m左右,当视距在500m左右时只能辨认景物的轮廓,因此,不同的景物应有不同的视距。

(2)视域正常的眼睛,在观赏静物时,其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能看清景物的水平视角在45.以内,垂直视角在30.以内,在这个范围内视距为景宽的倍。在此位置观赏景物其效果最佳,但这个位置毕竟是有限的范围,还要使游人在不同的位置观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需预留较大一个空间,安排休息亭榭、花架等以供游人逗留及徘徊观赏。

园林中的景物在安排其高度与宽度方面必须考虑其观赏视距问题。一般对于具有华丽外形的建筑,如楼、阁、亭、榭等,应该在建筑高度1倍至4倍的地方布置一定的场地,以供游人在此范围内以不同的视角来观赏建筑。而在花坛设计中,独立性花坛一般位于视线之下,当游人远离花坛时,所看到的花坛面积变小,不同的视角范围内其观赏效果是不同的,当花坛的直径在9~10m时,其最佳观赏点的位置在距花坛2~3m左右,如果花坛直径超过10m时,平面形的花坛就应该改成斜面的,其倾斜角度可根据花坛的尺寸来调整,但一般在30.~60.时效果最佳,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其中1997年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花坛,其直径近百米,且为平面布置,所以这种花坛从空中俯视效果要远比在广场上看到的效果好得多。

在纪念性园林中,一般要求其垂直视角相对要大些,特别是一些纪念碑、纪念雕像等,为增加其雄伟高大的效果,要求视距要小些,且把景物安排在较高的台地上,这样就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2)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在园林中,景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景物要在不同的位置来观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根据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其垂直视角的差异划分为平视风景、仰视风景和俯视风景三类。

(1)平视风景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的风景。这种风景的垂直视角在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范围内,观赏这种风景没有紧张感,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特别强,这种风景一般用在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在园林中常把要创造的宽阔水面、平缓的草坪、开辟的视野和远望的空间以平视的观赏方式来安排。

(2)仰视风景一般认为当游人在观赏景物,其仰角大于45°时,由于视线的消失,景物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高度感染力,在效果上可以给人一种特别雄伟、高大和威严感。这种风景在我国皇家园林中经常出现,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体中,在德辉殿后面,仰视佛香阁时,仰角为62.,使人感到佛香阁特别高大,给人一种高耸人云之感,同时也感到自我的渺小。

仰景的造景方法一般在纪念性园林中常使用,纪念碑、纪念雕塑等建筑,在布置其位置时,经常采用把游人的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内的方法,不让游人有后退的余地,这是一种运用错觉,使对象显得雄伟。

我国在造景中使用的假山也常采用这种方法,为使假山给人一种高耸雄伟的效果,并非从假山的高度上着手,而是从安排视点位置着眼,也就是把视距安排很小,使视点不能后退,因而突出了仰视风景的感染力。因此,假山一般不宜布置在空旷草地的中央。

(3)俯视风景及效果当游人居高临下,俯视周围景观时,其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这种风景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这种风景一般布置在园林中的最高点位置,在此位置一般安排亭廊等建筑,居高临下,创造俯视景观。

另外,在创造这种风景时,要求视线必须通透,能够俯视周围的美好风景,如果通视条件不好,或者所看到的景物并不理想,这种俯视的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某公园原设计一俯视风景,在园内的最高点安排一方亭,但由于周边树木过于高大,从亭内所看到的风景均为绿色树冠所遮挡,无法观赏到园内美好的景观。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三种风景在园林布局中要很好地结合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平地、山地、河湖等地形变化,创造成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风景,使富于变化的风景为游人创造欣赏不同风景效果的条件。杭州园林中著名的“三潭印月”为平视效果,“灵隐韬光”为仰视风景,而华山、泰山等为著名的俯视风景。

(二)开明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处理

1)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同时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正是开辟空间,开朗风景的真实写照。

开朗风景由于人们视线低,在观赏远景时常模糊不清,有时见到大片单调的天空,这样又会使风景的艺术效果变差,因此,在布局上应尽量避免这种单调性。

在很多园林风景中,开朗风景是利用提高视点位置,使视线与地面形成较大的视角来提高远景的辨别率的,例如我国著名的风景点黄山、庐山、华山、泰山等,由于视点位置高,视界宽阔,成为人们喜爱的风景名胜,正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所留下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的风景就为闭锁风景。

景物顶部与人视平线之间的高差越大,闭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则闭锁性越弱。闭锁风景的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长时间的观赏又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内的风景均为闭锁风景。

一般在观赏闭锁风景时,仰角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人感到过于闭塞。

另外,闭锁风景的效果受景物的高度与闭锁空间的长度、宽度的比值影响较大,也就是景物所形成的闭锁空间的大小,当空间的直径大于10倍周围景物的高度时,其效果较差,一般要求景物的高度是空间直径的1/6~l/3时,游人可以不必抬头就可以观赏到周围的建筑,如果广场直径过小而建筑过高都会产生一种较强的闭塞感。

在园林中的湖面、空旷的草地等周围种植树木所构成的景观一般多为闭锁风景,在设计时要注意其空间尺度与树体高度的问题3)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对立统一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在园林风景中是对立的两种类型,但不管是哪种风景,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在风景的营造中不可片面地追求强调某一风景,二者应是对立与统一的。开朗风景缺乏近景的感染力,在观赏远景时,其形象和色彩不够鲜明;而长久观赏闭锁风景又使人感到疲劳,甚至产生闭塞感。所以园林构图时要做到开朗中有局部的闭锁,闭锁中又有局部的开朗,两种风景应综合应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在开朗的风景中适当增加近景,增强其感染力。在闭锁的风景中可以通过漏景和透景的方式打开过度闭锁的空间。

在园林设计时,大面积的草坪中央可以用孤立木作为近景,在视野开阔的湖面上可以用园桥或岛屿来打破其单调性。著名的杭州西湖风景为开朗风景,但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及苏、白二堤等景物增加了其闭锁性,形成了秀美的西湖风景,达到了开朗与闭锁的统一。

园林设计范文5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方兴未艾,导致城市园林建设如火如荼。近20年来,我国城市园林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园林学科,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从过去不太令人注意,一下子走到了前台。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好作品。但在园林规划设计百花齐放、成绩卓著的同时,作为专业人员,我们应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认清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愿将管窥之见与同仁共商。

一、袖珍园林多要素化

一块不大的公共绿地,却运用过繁过多的手法,使其成为设计者倾吐张力的实验场。某些局部可能精彩,但这种做法使节奏过于紧张,韵律缺乏统一,就像1篇文章有多个主题,有失章法。

二、设计标准豪侈化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三、简单设计复杂化

一些道路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就很不错,不必套上这样那样的理念。上个世纪50年代英雄纪念碑周边的油松,80年代北京机场路的杨林大道都是简单设计的典范,大气、恢弘。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殊不知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得浮躁和好大喜功。

四、广场设计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

五、绿荫不足硬质化

大树少、铺装多,且池底、驳岸也用混凝土衬砌,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六、居住绿地山水化

人居环境有别于公园,应多为居者设置绿荫和活动场地,过多叠石理水,危及老幼安全,深浅高差过大,影响居民出行。

七、居住区景观展示化在有限的居住空间中,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居住者却不得安宁。

八、集中绿地架空化

随着居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甚至把居住区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在地下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绿地变成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九、构图理念非哲理化

随意设计锐角、增加楔形、破掉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使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十、文化运用标签化

在绿地中使用不着边际的文化符号,使文化成了标签,牵强附会,走向“没文化”。

十一、电脑设计重复化

“天下景观一大抄”,电脑制图使设计师“克隆”起来更加方便,参加设计招投标,图板一大摞,有新意的少之又少。

十二、城雕作品庸俗化

基本功欠缺,功能与需求考虑不周,这种情况在城雕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城雕故作深沉,形象浅薄,欲拆浪费,欲留累赘。优秀的雕塑家淹没在人人搞雕塑的平庸中。

十三、植物配置与景区划分程式化

一讲植物造景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园”;千篇1律的“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果篱草相结合”云云;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需不需要,都设置水景等。

十四、反季节植树常规化

剪彩一瞬间,正是媒体报道舆论强势之时。为这一刻的最佳效果,留枝挂叶、不修剪(或很少修剪)——反季节栽大树成了一道新风景。这种加大成本和违背植物生长习性的做法,不应成为绿化工程的主流。园林成品需要生长期的支持,当年不可能收获最佳景观。

十五、猎奇潮流化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又光顾全国(最近有所降温)。虽然其中不乏成功作品,但作为潮流和时尚欠妥当。

十六、置景手段舞美化

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我们必丢掉园林的本分。

十七、城市湿地公园化

65 3493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