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第一篇】

湖南省汨罗县白水镇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胡尊国

一、相关理论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 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0 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第二阶段: 1990—2004 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 2005—2015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12-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2030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城镇化增长率从30% 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14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 特色产业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 万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第二篇】

肃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肃州区情

肃州区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自西汉致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是酒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现辖15个农村乡镇,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有汉、回、裕固族等15个民族,耕地面积63万亩。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部署要求,以“富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肃州”建设为目标,依托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酒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张“国家级名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五个肃州”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增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673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9元,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大基数上的两位数增长。

3.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辐射周边乡镇,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需求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我区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从而带动我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关于破解负债建设和土地财政难题的问题 1.财政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使全区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品位逐步提高,特色更加突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来,全区通过向上争取和区级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

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财政投入、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使一大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和配套,有力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但从投入渠道和规模来看,城镇化建设政府投入的资金仍然占较大比重,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道路,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现状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随着我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沿用以往靠财政单一投入来建设城市,势必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镇化建设资金基本靠依托项目向上争取。而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仅中央财政预算根本顾及不到小城镇,省级财政也较少考虑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乡镇而言,乡镇财政已不是一级完全财政,支出靠区级下拨,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的压力自然落到了区级。而我区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

(2)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不畅。一是缺乏真正的融资主体。由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乡镇村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入驻乡镇的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三是缺少统一的融资平台。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整合小城镇辖区的有效资产用于融资和担保。

(3)缺乏有效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于项目资金大多实行条块管理,资金管理分散与交叉并存,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的前提下,项目资金难以实现“事前整合”形成合力。

从我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融通问题,在有限财力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应致力于在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形成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2.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区也加大了融资贷款的规模。近年来,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债务达到 万元,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中央、省、市财政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

我区在政府项目建设性举债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项目筹融资手段单

一、创新不够,重点城建项目的资金,大多是通过负债解决的,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举债,一些新颖的投融资方式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本级政府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二是项目单位融资过程中主体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偿债风险转嫁给财政,由于项目主体单位改制没有到位,采取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举债,有的贷款采用政府担保,给财政带来了直接的债务压力。

3.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情况

我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投资,缺乏招商引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吸引社会投资等融资渠道,近年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通过财政投资达 万元,占整个城镇化建设融资的 %。

我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三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四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情况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上划,我区所收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上缴实行省、市分享,区级缺失一块收入,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郊乡镇集镇土地的审批权限上划,城镇化建设融资缺少可抵押的资产。

建议协调市政府调整现行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分享政策,返还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市级分享部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5.我区财政收支结构情况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4,045万元,较上年增长%,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306万元,较上年增长23%;上划省级收入27,171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587万元,较上年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981万元,较上年下降%。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完成37,154万元,较上年增加7,500万元,增长%;地税部门完成62,681万元,较上年增加15,305万元,增长%;财政部门完成4,210万元,较上年减少1,828万元,下降%。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支出完成183,309万元,较上年增长%,其中:区级支出完成108,711万元,较上年增长%;省、市专项支出完成74,598万元,较上年下降%。

三、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1.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所必须投入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就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经预测,我区未来三年对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达 万元,其中:交通设施建设 万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万元,医疗卫生 万元,社会保障 万元,教育环境 万元。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及投资情况

经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区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达 万元,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投资、国债投资、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等,其中:财政投资 万元;国债投资 万元;银行贷款 万元;招商引资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 万元。

3.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新型城镇化是高成本的城镇化,只有依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才能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进而完成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我区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建议积极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多元融资渠道:

(1)土地运作。土地出让收入总体上虽然将趋于减少,但我区属于农业城市,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土地出让来进行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地融资过程中,要优化内部结构,减少增量土地出让收入,提高存量土地收入占比。

(2)债券融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公司债等债券,增加地方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3)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比重。

(4)进城农民工自筹。通过盘活农村资产,完善城乡产权流转机制,促使农民工带资进城,从而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初始资本积聚能力。

(5)联合开发基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等其它融资手段,也可作为补充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4.城镇化建设负债及偿还情况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及措施

为大力支持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区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争取各类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大力整合各渠道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1)积极安排建设资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我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安排区本级的强农惠农资金和配套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争取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资金,对利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奖励,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争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农村开展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的全面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资金统筹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资金筹集行为。结合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安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方式

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政府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来支持城镇化建设。

(1)营造投资环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券。随着我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机制、定价机制以及二级市场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尝试发行专门的城市建设债券如收益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之后的有偿使用能够为发行的收益债券提供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未来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收益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2)信贷资产证券化变“债权”为“股权”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组合,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结构重组,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和融通资金的过程。首先,将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债务进行分类,按照是否产生现金流和不同的现金流时限进行分类,然后,发行贷款的银行将这些产生现金流的贷款组合卖给一个特殊目的机构,现金流则被分配到不同的份额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帮助地方融资平台走出债务重重的泥淖,使其能够继续为城镇化融资做出贡献。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集中性风险,而从“债权”到“股权”的转变则使得地方政府面对社会众多投资者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对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利用。

(3)根据产业特征设立产业化基金

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不仅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还能使得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城镇化建设情况,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4)股权投资与信托基金并进

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债务性质资本远远超过股权性的资本,在债务融资方式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妨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PE、VC等方式充分利用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如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剩余资金,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城镇化。此外,可同时发展信托基金。通过信托基金募集流通中的剩余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公用事业,能够极大地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我区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土地经营收益支持城镇化建设

8.融资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营

近年来,我区积极主动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把加快工业园区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城市承载、辐射、带动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向上争取,财政补助,出让土地,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

我区唯一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模式,以园区土地等资产、集中供暖、污水管网等项目为依托,向兰州银行、建设银行等融资2500万元;依托甘肃省信托公司募集资金50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区在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建设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与融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

三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性约束,以及区域条块、行业分割,辖区范围内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本聚集和转化能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

五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建设目标及措施:

建立投融资体系,首先必须搭建投融资平台,要有一批投融资机构作为支撑,建立平台前提是整合资源。要按照“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用投入换收入”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线,对我区可调控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臵,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并形成投资滚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培植一批资产规模大,信用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的“借、用、管、还”一体化的政府综合性投融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吸纳各类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政府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使之成为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行使政府投资职能的主要力量。

先行建起五大投融资平台:

一是对已有的工业园区投资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和提升。由发改局牵头负责,协助工业园区发展投资公司,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改完善公司章程,理顺公司国有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组建公用行政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由政府筹建办公室牵头,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投资公司,以现有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和附属设施等国有资产为依托,通过资产臵换、运营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向商业银行融资,面向社会,吸纳资金,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融资服务,并对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国有资产经营。三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四是组建园林绿化投资公司。五是组建土地储备中心。9.我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在我区的各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酒泉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酒泉肃州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酒泉分行、中国银行酒泉分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酒泉分行、兰州银行酒泉分行、酒泉农商银行、甘肃银行酒泉分行、浦发银行以及18家小额贷款公司。

我区银行金融机构中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只有酒泉农商银行,其它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开展直接融资业务。酒泉农商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主要是以发起方式募集股金,截止2012年12月底,累计募集股金1852户,融资金额5亿元。

四、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 1.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及财政投入情况

我区2010年至2014年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累积达到 人,转移人口数量以 %的速度逐年递增,转移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为 万元,人均投入 元,转移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达 万元,人均投入 元,增长 %,农业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 元。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惠农政策及社会保障的政策调整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逐步推进,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各项社会保障等基础条件得到同步改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各项保障政策调整:

(1)要核定中央应承担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总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将现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扩大到农村转移人口,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对于这四项支出,要结合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理论,合理确定其主要负担主体以及相应的资金总量。其中,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应当确定为中央政府财政负担事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应支出。

(2)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促成地方政府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负担能力有高低,因此不能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自然分布而将相关的财政支出也自发分布在各地之间,必须由上级财政主持调剂。如上,在确定中央政府应负担的资金总量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就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总额、调整转移支付比例、修订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来调节地区间、城市间的实际负担水平,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能相互匹配。(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出时,都要适应农村人口的转移情况,调整本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方向是从农村向城镇调整,如调整城市义务教育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调整财政教育支出中农村与城市的支出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的社保补助结构等。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农业人员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相应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财政收支结构,我区财政支出根据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的推进程度进行相应的向城镇倾斜,协调城乡支出结构均衡发展。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城镇化建设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除从税收上给予优惠之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等激励手段,还要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份从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三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近期,xxxxxxxx区政府研究室就如何科学推进xxxx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不仅向往宽敞的马路、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优良的住房,而且希望依靠双手创造财富、成就幸福、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造城”,建好基础设施,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硬件环境;更要“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让他们“进的来、能就业、留得下”。

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圈地造城”,不是一味地让农民“脱脚上楼”,而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协调的城镇化。只有让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结构,才能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第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型”的城镇化。城镇化前面冠以“新型”二字,这个“型”,是指转型,就是实现农民变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设施”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城镇发展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向内涵增长的集约型转变。

二、可资借鉴的模式有哪些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能够集中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欧洲以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造村运动”和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特别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模式”,政府主导“以宅基地换住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产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力度大、速度快,但往往导致“土地城镇化”,农民合法权益易受侵害,造成“被上楼”、“被城镇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是市场自由模式。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坚持市场占主导地位,政府较少进行干预或调控。市场需求成为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目前,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90%。然而,这种过于市场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出现了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是过度郊区化、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城乡统筹模式。这种模式以大规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河南模式”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鄂州模式”为代表。“河南模式”以新乡市为例,该市3500多个村合并为9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一应俱全,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鄂州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尊重了农民的意愿,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

四是产业带动模式。欧洲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产业兴市”的道路,国内主要以“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广东和温州以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城镇扩张。湖北省也有代表,荆州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模式”走的就是产城融合之路,短短十二年时间,新沟镇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从万人增加到万人。可以说,“福娃”成就了新沟,一家企业带动了一座新城。综合来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最有后劲、最持久,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城镇化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发力

一是政府主导要“给力”。xx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启示人们,政府“有形之手”不可或缺,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如此,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实施规划引导,开展顶层设计,推进试点示范。过去,林区一些地方存在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乱建设无规划的现象,以致建了拆、拆了建,造成很大的浪费。近几年,林区政府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有形之手”发挥得很好,更加注重了规划的高标准和严执行,把握了关键环节,城镇建设呈现“八面玲珑”的鲜明特色,好的做法应持续坚持下去。

二是农民主体增“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过上城市美好生活是农民的良好愿望和迫切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龙港村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做得好,政府管住小城镇规划,涉及公益性项目由财政拨款支持,农民“自带干粮”就地城镇化,有效避免征地矛盾,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新路子。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城镇化建设,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产业支撑注“活力”。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城镇的“命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兴实体”、“兴产业”。我区是旅游区,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林区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城镇围绕旅游产业来建设。如木鱼镇依托旅游产业,成长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度假区”。松柏镇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推进“四化同步”试点建设,打造林海慢城。红坪镇围绕服务旅游成为旅游节点城镇。下谷乡注重发掘土家族旅游文化,结合“双神”国际旅游线路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重镇。大九湖坪阡古镇、红花风情小镇也是围绕旅游产业来打造。

四是增加就业要“加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活城之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得来、能就业、留得下”,这是城镇化的实质。林区政府要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业转移人口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进城农民创业致富、扎根城镇的热情。

五是绿色生态添“魅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xxxx架独特的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红坪镇、木鱼镇、下谷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木鱼镇、大九湖镇荣获国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绿色生态价值的魅力充分彰显。

四、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切忌“重物轻人”。现行的城镇化模式过于重视城市空间拓展,忽视解决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应是人在城镇、家在农村,不应是就业在城镇、保障在农村,也不应是只有物质保障而缺少人文关怀,必须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四道坎”,让“戴眼镜的”和“戴安全帽的”、“拿剃头刀的”和“拿手术刀的”都能在城镇有尊严地生活,让城镇成为全体居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是切忌“重近轻远”。哪些地方住人,住多少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保持什么样的建筑特色,这些都要求我们开动脑筋,科学设计,切实做到旅游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有机统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要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充分尊重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解决好旅游、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三是切忌“重建轻管”。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和配套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林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建设“一盘棋”,要把空中、地上、地下统筹建设,防止“重建设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防止今天建、明天挖、后天填;必须深层次地考虑居民的细小需求,配套建设停车场、商业网点等;必须“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以城镇网格化、数字化为手段,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推动城镇管理由“管住人”向“服务人”转变。

四是切忌“重外轻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便捷周到的服务只是城市的外表,真正让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其内涵和文化。我们要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立足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从城镇设计、城镇建设到人文涵养,都体现出浓郁的xxxx架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让xxxx架居民有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让海内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四篇】

一、现状与问题

*直辖以来,通过争取中央投入和吸收各方资本,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相继竣工投用一批重大项目,新增一批生产能力,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投资环境和发展成本有所改善。但是,由于三峡工程长期议而未决,经济社会发展欠帐大,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成为移民安稳致富、产业培育和社会功能再造的“瓶颈”制约。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一是总体水平较低。2005年库区城镇化率仅为%,低于全市的%;城镇化水平不均衡,最高的巴南达%,最低的巫溪仅%;城镇化质量低,城镇缺乏特色,用地规模扩展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二是城镇体系不合理。大城市竞争力不强,中等城市发展迟滞,小城镇发育缓慢,城市间缺乏合理分工,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交往不畅。三是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库区城镇和企业被动迁建,城镇功能尚不完善,要素集聚度低,缺乏特色突出、带动性强的产业支撑。四是社会功能培育不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或剧烈变迁,社会功能再造相对滞后,使潜在社会危机日益显现。

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低。一是从交通设施看,网络密度小、等级低,快速通道尚未形成,库区与外部通道、县际、城乡间交通不畅;现代化港口码头能力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通畅水平不高,2005年乡镇通畅率为55%(全市为59%)、行政村通畅率为9%(全市为%);铁路缺少纵贯南北的干线,东向通道尚未形成。二是从能源设施看,布局不尽合理,水能资源开发有限,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少,小煤矿和小火电比重大,安全隐患多,生态环境破坏大;供给网络不完善,电网可靠性差、改造任务重,天然气管网未全覆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以煤为主,比例近2/3;2005年人均电力消费量880千瓦时,仅为全市的75%。三是从水利设施看,缺少蓄水工程,特别是具有调蓄能力的大中型骨干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安全保障度低;病险水库多,渠系不配套,渗漏损失大;安全防护体系薄弱,特别是防治库岸滑坡和抵御洪水袭击的能力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进度缓慢。2005年复查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650万,占区域农业人口的54%。四是从市政设施看,承载能力不强,景观水平不高;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环卫设施建设尚需加强,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和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72%、90%和82%,较全市平均水平略高,但与库区承载长江生态屏障功能尚有差距。五是从信息设施看,供给能力弱,资源缺乏整合,发展水平不高,农村普遍服务任务艰巨,2005年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35%和90%(全市为52%和95%)。六是从社会服务设施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布局不平衡。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不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依托之间,城市建设与农村用地之间,基础设施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之间等,相互衔接不够、统筹协调较差。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较低,小城镇和区县工业园区布局不尽合理,对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支持乏力。三是管理缺乏有效整合,效率不高。水、电、气、通讯、广电等市政管网布局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对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紧密衔接和研究指导不够。

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一方面,库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财力薄弱,资本金缺口大。另一方面,库区地形地貌复杂,挖填方量大,施工难度高,技术措施复杂,抗震要求高,单位建设成本高于其他地区。

二、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库区城镇化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城乡关系协调、开放持续扩大、移民生计解决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系统;充分体现库区的历史、文化和山城、江城特点,促进基础设施系统与外部系统和谐共生,实现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扩展性;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促进各种基础设施的竞争与合作,引导基础设施系统形成合理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综合效能。

根据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现状和趋势,分阶段目标是: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现在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消除主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跟上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基础设施供给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发展指标参见附表。

三、重点任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完善功能、增强能力,加快构建衔接主城、辐射周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和城镇化载体。

(一)构建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体系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以及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加快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创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城镇居民现代化。

围绕完善设施、培育产业、改善人居,优化库区城镇体系。一是立足于把万州、涪陵、江津建成大城市,科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开展战略性环评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形成各大城市与*主城、国家交通干线、周边城镇之间的高效联通体系。创新城市开发模式,实施必要的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土地等要素集约利用。按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定位,为各大城市集聚要素和有序引导都市区产业、人口和功能疏解奠定基础。二是立足于参与建设*大都市,渝北、巴南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稳定、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关联互动、高端高效、循环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引导县城建设中小城市,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四是加强村庄整治。完善区县域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

围绕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增进人文与环境和谐,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积极建设城市主次干道、跨江桥梁、步行系统等,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拓展城市空间。二是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特点,加快水厂及供水管网建设,增强供水能力,提高供水水质,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竣工投用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积极推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技术和工艺,有序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市场化,保护三峡水库及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以创建山水园林城市为主线,严格城市绿线管理,划定城市绿地保护禁建区,加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的建设和自然风景区的保护,控制、保护、建设好城市的滨江带、山脊线、轮廓线。以城市绿化、公共绿地和城市道路、河道两侧绿化建设为重点,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地系统,展现“山城、江城”特色风貌。四是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厕及粪便、垃圾收集清运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五是建设城市减灾预警机制和应急系统。加快建立健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防灾救灾应急体系、抗灾保障体系,提高对各类灾害的防范能力和赈灾能力。六是认真解决水、电、气、通讯、广电等市政管网存在的布局混乱、重复开挖问题,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创造条件解决地下共用管沟和空间管网统一下地的问题,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二)构建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区域发展的先行条件。库区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以及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发展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互动,有序构筑库区综合交通运输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交通枢纽的总体要求,加快构筑以水运、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干、航空为补充,出境大通道、城际快速通道、城乡连贯的库区交通网,提高通达深度和快捷程度。一是加强水运建设。抓好骨干航道和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城、万州、涪陵枢纽港为中心,加强与公路、铁路、空港等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有机联动,逐步形成水系沟通、干支直达、布局合理、区域成网的内河航运体系,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二是加快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出境高速通道和县际公路,提高县乡公路等级。高速公路,建成万开、万宜、垫利、奉巫、渝湘、渝泸、*外环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三环、万涪黔快速环网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县际公路,实现县与县之间至少有一条二级公路连接。加快建设农村公路,重点推进乡镇油路和通行政村公路,增加路网密度。三是加快铁路建设。建成万宜、南涪铁路,开工建设渝利铁路,推进达万铁路改造、安常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铁路场站布局,增强枢纽功能。四是推进空港建设。完善万州五桥机场功能,积极推进旅游支线机场、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及第三航站区前期工作。

(三)构建清洁安全、保障有力的能源供给系统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能源投资的带动和最终需求的提高均将推动能源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统筹考虑和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结构、布局和能源供给,增强能源对经济的支撑力,须有经济、合理、清洁、可靠的能源结构系统。

围绕充分利用库区天然气、水力、煤炭等能源资源和核工业基础,积极构建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天然气主产区的优势,加强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脱硫能力,完善集气、净化、输气管网配套设施。推进天然气就地开发、就地产业化进程。实施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液化和川渝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二是加强电力建设。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推进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的大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并从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需要出发,适度建设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的火电机组。推进建设武隆银盘和白马电站、珞璜电厂三期、奉节电厂、石柱电厂等重大项目,加快*核电站、库区抽水蓄能电站、朱杨溪航电枢纽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完善库区供电网络,提高电网的输送容量、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三是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加强煤炭资源勘察和开发,扩大现有煤矿生产能力,确保大型火力发电及经济发展用煤。加强煤矿安全技改,建设奉节青龙等煤矿,增加煤炭供给能力。四是促进农村小水电建设。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水电“脱贫解困”、无电村建设和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构建安全可靠、适应需求的水利保障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之本。加强库区水利建设,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战略措施。

围绕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加快建成完善的水供给体系、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和水资源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增强水供给安全。实施大中型水利枢纽为主的水源工程,建成开县鲤鱼塘、忠县白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推进南水北调三峡水库调水等重大项目。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一批乡镇供水工程,争取早日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实施灌区改造工程,推进建设龙溪河、小江等大型灌区,完善渠系配套。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提高防洪安全保障度。结合沿江(河)等地形特点,实施提高防洪能力、治理地质灾害、改善交通条件、美化城市景观、增强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区县城市沿江(河)综合整治工程。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水源地保护和应急系统建设,确保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实施生态补偿调节,完成龙溪河等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原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推进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四沿”绿化、地质灾害防治、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保护与整治等工程。

(五)完善资源共享、普遍服务的信息网络

电信通信被誉为国家的神经系统,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传递信息的电信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完善信息网络,对推动库区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重大意义。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通信枢纽和信息中心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普及率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结构完善、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一是加强通信网建设。固定传输网重点加强网络升级改造,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移动网重点加快基站和光缆建设,建成窄宽带结合、移动方式灵活接入、信息资源丰富的通信网络。接入网建设重点采用宽带技术和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等,发展县城、乡镇和社区的宽带综合接入网。二是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容改造广电网络,提高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快建设城域数据传输网,重点完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保证网络安全性。按数字电视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和转换。三是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营销、投递网网点建设,推进局所特别是较大的局(所)电子化改造及经营、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营业网点布局,发展农村偏远地区的综合性的流动服务点。四是加强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社会服务等公益性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着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五是加强库区公共信息服务苑、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示范、远程医疗示范等信息服务设施,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六)构建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社会服务设施

围绕构建和谐库区,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创新,优先发展教育,繁荣公共文化,增进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库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促进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在科学功能定位、合理区域分布的前提下,推进科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打造三峡星火产业带。完善高教配套设施,推动库区高校加快发展。以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优化中小学布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优质资源为着力点,确保每个区县拥有1—2所优质高中,并创建一批市级以上示范高中。以“三化”需求为切入点,大力兴办和加强职业教育。二是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加强公益文化设施、农村文化设施和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启动20户以上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区县“一场一馆一池”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实施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增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卫生设施建设。以农村卫生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染病救治体系、紧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办法,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

四、政策举措

基础设施既是库区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要创新体制和政策,争取中央支持,加大地方投入,集聚社会资本,促进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战略规划统筹和重大项目前期研究

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各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行,对促进城镇化及发挥基础设施综合效益极其重要。要加强规划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特别要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之间的衔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项目之间的协调。在增强城市功能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各类基础设施规划实施评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研究并完善相关规划。

围绕区域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生态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基础设施问题的前期研究,有选择地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根据规划进度逐步安排实施,形成项目间的接续。基础设施建设在有序推进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关系全局、带动性强、意义深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二)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建设资本汇集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落实企业投资自,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一是争取中央投入。在市和区县级政府财力较为薄弱、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央投入仍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目标及政策导向,推出一批事关全局的骨干性和区域性的交通、水利、能源、市政、通讯等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支持,发挥好中央投资的带动作用。二是改革政府投资管理体制。调整政府投资方向,重点支持公益性和公共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制,加强咨询评估和稽察、审计、舆论等公共监督,逐步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三是创新金融机构支持模式。完善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机制,在市政府、政府投资主体和区县政府三个层面加强协调和沟通,积极争取贷款支持。组建三峡发展银行,培育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国家在专项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方面给予库区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四是创新社会资本集聚机制。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BOT、BT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在交通、能源、环保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须由财政出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也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制度。五是盘活资产存量。对有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行产权重组、委托经营、专营权出让等形式;对一时无法转让的项目,可通过质押贷款等筹集建设资金。严格控制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土地开发,其增值收益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六是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市里关于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法规,加强考核,分层管理,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促进科技创新与集约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科学建设和合理使用与科技进步密切关联。库区发展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是关键,其路径不外乎“开源”和“节流”。“开源”指开发建设新的项目,实现替代;“节流”指通过减少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要顺应现代化的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攻关,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科技含量。要制定具体措施,抓好试点和典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加强基础设施需求侧管理。基础设施安全最大的威胁在于低水平消费,它受消费意识和利用技术水平的双重制约。因此,必须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实现基础设施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等适用技术,建立集约型基础设施利用体系,运用价格手段调控电价和水价,促进节约用电和用水。工业节水以提高重复利用率为核心,城市节水以降低管网漏失率为核心;加快再生水回用步伐。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对主要工业用能用水行业的主要产品确定用能用水定额;倡导建立节地、节水型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建立节能、节材的节约型工业体系,建立节省运力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及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四)以保障就业和迁徙权为重点促进农民市民化

建立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改变对农民工防范式、歧视性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并突出对农民工的服务,促进农民工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农民工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规范农民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章制度,在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和要求方面,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统筹规划,积极试点,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坚决制止和纠正一些城市的行政、执法机关对待农民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通过行政服务和法律援助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维护基本权益。

五、若干重大问题

(一)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与政府间权责问题

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和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权责,有利于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统筹城乡发展和切实改善民生。

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根据市场化程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属于市场化的类型,即能够回收投资,且能产生资本积累的项目,如电力等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二是半市场化的类型,如公路、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通信、城镇防洪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和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相结合,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基本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即纯公益性项目和低收费项目,如生态环保、消防、城市道路、农业灌溉、农村人饮等,其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征收税费和投入部分经营性项目收益解决。

科学划分基础设施政府间权责。按照权责对称原则,合理划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作为市级政府,一是对接和影响国家重大决策,承担基础设施需求预测、总体布局、中长期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二是建立激励区县政府相互合作的利益机制和督导机制,让区县将地方基础设施规划融入全市总体规划,并引入竞争机制。三是有效规范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强自然垄断行业,规定服务质量、限制产品价格、保护公共利益;对具有替代性的基础设施领域,为竞争提供便利。作为区县政府,一是结合区县实际,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实施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二是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在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增加区县财政对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和部署,协助做好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立库区基础设施稳定投资渠道问题

库区属于国家生态敏感区,城镇化被动性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市场体系不完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为适应库区安稳致富、培育新兴产业、完善社会功能等紧迫需要,基础设施必须跨越式发展,急需国家特别政策支持。同时,随库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逐步建成投用,运行费用越来越大,市及区县财力难以支撑。为此,要争取国家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运行给予专项补贴。资金渠道:一是按开发者补偿原则,从三峡电站建设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二是按集团受益者补偿原则,从三峡发电收益中专项列支;三是按地区受益者补偿原则,由国家对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城市征收环境税费,用于补贴上游城市环境保护费用缺口。

若上述特别政策暂难实施,可以考虑:一是争取国家比照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模式,设立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用于库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补助。二是争取国家批准*发行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地方财政逐年偿还债务本息。

(三)处理好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保关系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库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部分地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方式,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突出。为此,要制定并执行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强对科学划定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资源开发“”管理,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方式和生产力布局;加大对水电开发、林业农业开发等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监管,防止造成新的重大生态破坏;严格保护城市的天然湿地、草地、林地、河道等生态系统和城市渠系和水体;城市绿化树(草)种应推广本地优良品种,严格控制对野生树木的采挖移植;禁止古树、名木异地移栽,防止造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库区水资源总量充沛,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和水环境保护任务突出的困扰。同时,随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水资源配置将面临新的格局。高度关注水资源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产业发展必须按水资源条件设置,适度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不能撇开水资源现状,盲目扩大,须以水资源供给能力为基础。积极推进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水资源利益协商和补偿协调机制。

65 1426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