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实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循环经济;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12-02
一、引言――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将区域经济与广东,将广东中小企业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看成是一种相对宏观经济的背景下的一种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效益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从教育政策学和企业管理的常规模式,以及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输入的互动研究出发,人才培养与输入有序的衔接政策法规,达到资源共享等;加速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成果与区域经济的转化的速度和普及力度;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区域化经济互动提供新经济视觉。探讨适合现阶段广东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输入发展正确的路线的模式途径,有效的配置、整合市场资源、有效地发挥市场导向,从而保证广东中小企业与职业教育以及循环经济的正常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研究的着眼点
(一)中小企业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在发达国家,美国政府早在1953年就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小企业的部门――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ve,中小企业署),从立法、融资、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多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法国政府每二至三年就会制订一个新的计划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并专门设立一个国家控股的投资银行――法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与担保业务。日本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隶属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中小企业厅。
广东共有76万多户中小企业,数量、产值居全国之首。95%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广东全省GDP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建立了70%以上的企业高新技术中心;发明专利65%以上、开发新产品80%以上。
(二)探讨广东的中小企业状况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1.职业技术教育定位模糊,行政管理体制混乱。本来,职业技术教育是由高中低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所构成的完整体系,目前却由于各自为政的辖制所割裂,难以对企业形成准确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渠道。
2.需要加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要建立通道,探索产学合作教育新途径,令职业技术教育面向“产业化”,并制定相应激励机制,让中小企业积极对职业技术院校敞开大门,使学生得以在工学交替中获得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
3.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人才战略研究已经突显重要。中小企业决定一国经济活力和实力,进而决定国家命运,这是很多国家发展经验反复证明的一个规律。可惜,当今中国,公众、媒体和一些经济部门,倾心于“世界500强”之排名,着力于“航空母舰”之打造,事事优惠和扶持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人才质量与人才输入的发展关注不够,措施不力。
4.中小企业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中上型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中小型企业因为资金有限,对市场、对需求普遍难以作仔细的调查分析,难以发现机会,往往急于求成,韧性不够、盼望投机,盼望一个产品、一个点子、一个人、一个会、一个广告就使企业上去了。许多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却仍在原地徘徊。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缺乏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因此,企业紧缺的人才找不来,重要的优秀人才留不住,人才流失的问题日益突出。
5.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缺乏有序衔接与政策的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小企业“共生理论”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培养中小企业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日益发展的中小企业急需职业技术教育为其强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中小企业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服务面向,是职教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毕业生今后就业的主渠道。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就业为向导,就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
三、提出对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输入战略性研究的思路
1.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广东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关系,这是一种循环经济的关系。
2.从研究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输入研究的模式出发,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小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因素与动力;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对技术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以满足中小企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共享。
3.从经济学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下的校企管理、校本管理;从经济学的政策出发,探讨研究发展广东区域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实现途径的政策措施保证下的产学研结合中的责、权、利,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4.从经济学的企业管理与股份制合作等模式中,大胆探索在人才培养与输入实现途径的前提下的区域经济与教育经济融合的大集团与国际合作、竞争的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在人力、物力、才力的整合,最大化的实现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竞争实力,从而解决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输入的实际途径;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输出的关系,提高循环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5.探讨有利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互动政策刺激点。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科研、实习与培训模式、办学模式;探讨适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政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与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竞争形式和运行模式。
四、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突破经济学与教育学的研究界限,将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小企业这一循环经济互动起来。探讨其战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性,为适应广东中小企业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迅速发展,探讨一种新的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公平合理、和谐、高速发展的循环经济效应模式和持续发展途径。
2.突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界限,将区域经济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输入研究的模式,看成是一种相对宏观经济的背景下的一种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模式。
3.突破教育政策学和企业管理的常规模式,在人才培养与输入的实现途中的如跨行业办学模式、区域经济产业办学模式、股份制企事业合作办学、校校联合办学,合作培训等资源共享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小企业共同协调发展;加速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输入成果与广东区域经济的转化的速度和普及力度;
4.突破国内外教育与经济理论的模式,为广东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输入的国际区域化发展提供新的视觉。
五、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预期效果
1.为广东中小企业建立技术人才培养与输入的秩序指导制度。该制度是在各地政府机关成立中小企业指导机构,应中小企业的要求,对企业中小企业建立人才培养与输入管理现状进行诊断,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为广东中小企业建立技术人才培养与输入库,为中小企业提供强劲的有效的人力资源,政府出资创办中小企业大学,实行职业技术教育,其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各地政府机关的中小企业指导员、中小企业团体的成员及创业者等。
3.探讨一种新的人力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公平合理、和谐、高速发展的循环经济效应模式和持续发展途径,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4.探讨广东技术人才培养与输入有序的衔接政策法规政策,是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输入的支撑点。
5.探讨广东技术人才培养与输入有序的途径、办法、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和对策。以广东区域产业集群为载体,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引导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性技术和行业技术的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建立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对循环经济做出贡献。
六、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输入路线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框架
首先,从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输入的互动研究出发,人才培养与输入有序的衔接政策法规,从顺利开展的政策研究出发,探讨适合我省区域经济的人才、科研与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小企业经济效应模式;研究国内外区域经济与人才培养与输入有序的衔接政策法规以及途径、办法、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和对策。
从广东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研究出发,从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输入的互动,研究人才培养与输入有序的衔接政策法规,探讨适合我省区域经济的人才、科研与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小企业经济效应模式;研究国内外区域经济与人才培养与输入有序的衔接政策法规以及途径、办法、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和对策,必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性发展和为广东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曾路,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吴玉平,卜艳萍。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9):83-84.
[3]王学栋。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日本政府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1,(2):43.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2007年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2
潘雄锋,男,湖南省浏阳人,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学学研究》、《管理评论》、《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科技论坛》、《资源科学》审稿专家。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天津大学焊接工艺及设备,获得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10月就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读硕士、博士,获得获得管理学博士;2007年10月至今,于大连理工大学任讲师、副教授。
二、研究领域
从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新功能主义的政府R&D经费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基于空间分布分析的我国区域科技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政府R&D经费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科学技术项目“海事系统港口建设费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机制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加快辽西北发展的人才环境建设对策研究”、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大连市科学技术项目“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大连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
三、研究成果
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委管理科学部认定重要期刊13篇,CSSCI源期刊25篇。曾获得200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和2010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四、主要论著
1、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我国电力消费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7期。
4、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6期。
5、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商业研究,2009年第4期。
6、实物期权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
7、世界科学多极化及中国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0期。
8、城市创新效率的Malmquist指数测算及差异分析,2009年第2期。
9、基于区域比较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管理评论,2010年第2期。
10、我国新能源领域专利地图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4期。
11、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时空演化的测度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2、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与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7期。
13、我国区域科技不均衡及其成因研究,管理学报,2011年第6期。
14、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5期。
15、城市创新生态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6、辽西北人才环境评价研究,人才开发,2011年第2期。
17、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5期。
18、专利技术许可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12期。
19、基于专利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趋同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管理评论,2012第2期。
20、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6期。
21、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时空格局动态演化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11期。
22、中国专利结构趋势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3、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的识别与分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4、专利许可、技术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成长,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第5期。
25、能力演化与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科研管理,2012年第6期。
26、基于空间效应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收敛性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第1期。
27、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互动关系研究,运筹与管理,2013年第1期。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3
关键词:新技术;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
新技术发展对于我国各项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在新技术条件下,我国路政管理单位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对于经济管理质量提升起到了技术支持作用。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经济管理技术人员结合本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以及信息化技术实践,开展了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措施应用研究工作。其研究目的就是利用实践研究过程,促进地区路政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推广。
一、当前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受到技术发展及管理理念影响,其应用现状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落后
在当前的经济管理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已经较为成熟。当前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集中在企业与市场管理领域,事业单位特别是路政管理事业单位中,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发展依然落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这种技术性的落后会造成以下的两个问题。一方面影响了专业管理质量。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专业管理模式是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信息管理技术,部分路政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专业化过程受到了阻碍,影响了管理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难以起到针对性管理过程中。非专业化信息技术的采用,在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难以针对路政工作的特殊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如在路产保护过程中,其公路资产保护的特殊性在当前的经济管理软件中一般难以体现,这就对这类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缺乏整体性信息网络,存在“孤岛”现象
在路政管理过程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管理区域的复杂性。如在路政巡查过程中,公路及整体沿线的自然环境都较为复杂。所以在路政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整体性网络建设工作一直难以顺利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受到网络瓶颈影响,出现了“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在路政经济管理内部工作中,网络整体性的缺乏会造成经济管理的不连贯,进而使经济管理工作出现各自为政的断点问题。而网络整体性的缺乏也会造成经济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脱节,进而造成路政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工作形成“孤岛”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极大影响了当前路政管理质量提升。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较为被动
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中,发展性眼光是促进管理质量提升的基础因素。单就路政经济管理而言,未来我国路政政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变革以及市场行因素对于路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影响,都是未来路政经济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中,依然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技术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处于被动位置的技术研究方式,难以起到发展性的管理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风险管理过程中,被动性解决模式难以就突发性风险以及新型经济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造成经济风险管理作用的降低。
二、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践措施研究
在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路政经济管理新形势,利用以下的实践措施促进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结合路政专业特点开展信息化技术研究
在信息化技术研究过程中,结合路政经济管理特点开展专业化技术研究,是促进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路政经济管理软件研究。在路政管理过程中,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集中在权益、政策与法规的保护过程中。所以在专业技术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针对这些专业特点开展专业管理软件的研究工作。如在经济统计技术研究中,如何体现出路政管理政策保护对于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开展专业统计软件设计,是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做好专业硬件平台研究。在路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灵活性与准确性硬件平台的应用,对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路政管理过程中,移动性管理平台的建立是其专业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如在路政管理实践中,以手机、平板电脑为管理平台开展的专业管理工作,对于路政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技术支持作用。
(二)利用高效网络技术搭建经济管理平台
全球化经济管理技术发展中,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发挥着技术支持作用。高效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经济管理平台的搭建提供高速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其主要技术包括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两个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有线网络建设中,技术人员需要以路政管理专业、安全与稳定性为核心开展网络建设工作。如在网络建设过程中,路政管理单位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建立专业内部网络架构,保证其管理网络的安全稳定。而在无线网络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应结合地区内道路与周边环境特点,结合专用基站与运行商基站集合的建设模式,在路政单位管理范围内建设全面覆盖的路政经济管理无线网络空间。在有线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联合支持下,路政经济管理全覆盖模式的建立得到了良好的保证。
(三)与相关部门形成覆盖性经济平台
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管理工作而言,路政经济管理工作起到的是辅的管理作用。正因如此,管理工作与地方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形成信息化平台,利用合作模式促进地方经济的有序发展,是其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可以发挥出以下作用。首先提高信息沟通质量。在经济发展管理过程中,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是发挥路政经济管理支持作用的重要保证。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跨部门与单位间沟通通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技术支持作用。其次是可以实现网络数据共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经济数据的共享,对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可以起到数据支持作用。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传输、分析、统计等工作内容,确保数据共享模式的实现。
(四)建立主动性信息技术发展体制
为了确实在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体现发展性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利用主动性技术发展模式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工作,是路政经济管理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主动发展的技术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积极地进行预测性研究。在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技术管理者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改革与市场变化发展形势,开展路政经济管理的预测性研究。这种预测性研究的开展,可以很好地预测路政经济管理与地方经济未来发展趋势,进而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其次是开展主动的系统更新研究。信息技术发展中,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更新是促进信息管理技术提升的重要保障。以实践工作需求为基础,主动开展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的更新工作,也是我们主动性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
(五)在路政整体信息化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在技术研究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路政管理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践工作内容与路政管理的其他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如路政经济管理工作与权益保护责任的结合,是路政管理经济保障作用的基础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路政整体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中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系统是其必备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路政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整合权益保障、行政执法等管理内容,保证其经济管理支持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路政经济管理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促进路政管理整体工作的技术基础。
三、总结
路政管理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性作用,是新形势下路政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路政经济管理研究中,信息技术的推广与采用,既可以在横向发展中促进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又可以在纵向发展中促进路政管理信息技术的全体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路政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姚远。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5(10).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4
[论文摘要]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学讲座》一书,再次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以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介绍国外创新研究的成果,如翻译出版了《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0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1年第1期)等。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技术创新就是在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的技术条件或水平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结果将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技术创新的结果,首先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我国对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才开始逐渐地从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模型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就是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所以各位经济学家在对于技术创新这个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这其中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结果衡量等等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目前技术创新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类别:一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政策研究、过程研究、环境研究等等;二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依据,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模型。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即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人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目的的社会行动。
二、《技术创新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有益尝试
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技术创新哲学进行思考的一个归纳,共分五章来展开叙述。第一章是绪论,作者总结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多重视角,说明了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意义。作者指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较少的社会学层面展开的,哲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则是处于技术创新研究的边缘。不过,他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的兴起持乐观态度,因为,技术创新中确实包含令人感兴趣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以便为技术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二章是技术创新本质论,作者从熊彼特、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经典论述出发,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特点,揭示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并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作者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加以总结为:(1)历史性(2)不确定性(3)创造性(4)过程性(5)协同性。对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作者提出,熊彼特最早对“发明”与“创新”进行了区分,借用日本学者森谷正规的话就是,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革新(即创新),技术本身无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总结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各种研究之后,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把握了技术创新的本质:(1)技术创新是主体参与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3)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
第三章是技术创新活动论,作者探讨了技术创新从创新决策,到创新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特点,说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和技术创新各阶段协同作用的必要性。现实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作为行为者的创新主体依一定的中介作用于作为行为对象的创新客体而使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同时发生改变的过程:创新主体把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等本质力量,完成“人的自然化”,而创新客体则按照人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被改造为适合主体需要的创新结果,变成“自然的人化”。作者指出,技术创新决策就是作为决策主体的企业家面对实然创新客体作出选择,从而形成技术创新活动方案的过程;创新R&D是从无形技术到实体产品的过程,是创新决策方案的第一个物化环节;生产技术创新则是从一品技术到多品技术的过程,标志着技术创新从技术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进入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市场创新则是从创新产品到创新商品的过程,即把创新产品变成消费者满意的创新商品;管理创新则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作者在分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后,指出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过程,相反,创新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并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馈回路在起作用。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科学”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历史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上一篇:《敬业与乐业》阅读答案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