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的标准(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优质课的标准(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优质课的标准1

[关键词]优质课 评价指标体系 研制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传熙(1986- ),男,广西临桂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广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LSZ2012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18-02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培养新秀,以点带面,各院校都举行了各种教学竞赛,教学竞赛业已成为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客观、公正地评价优质课质量,是正确地引导教师钻研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研制优质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则是开展优质课比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也是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

一、优质课教学的含义及优质课的评价内涵

优质课教学是相对于一般课教学来说的。成功的优质课教学,不仅反映了一般课的教学状况,而且对于一般课教学有示范性、导向性、探索性,其质量和效率都比较高。开展优质课教学比赛,就是以“优质”来带动“一般”,使“一般”向“优质”迈进。只有一般课教学不断提高质量,达到“优质”水平,才能称得上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更高水平的优质课教学的出现。如此螺旋上升,教学艺术就会日臻完善。

优质课的评价,实质上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优质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考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经过充分准备的优质课,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效能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体现出教学改革的成效。因此,优质课教学中必须折射出参赛者一是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教育思想要正确,教学观念要先进,教改意识要强烈;二是要求除了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论等教育理论外,还要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此外,还要求参赛者对当前教改动态、教研成果、教学评价技术等有所了解,甚至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等科学常识。

二、优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1.优质课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思路。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部分,对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优质课其实是一堂教学质量好的课,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来展开,即从课题的引入到课题的展开直至课题的解决。因此,优质课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即在德智体三方面的情况。教育方针是指引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指针,它对整个教育活动有着定向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组织方法的采用等,都要符合教育方针。其次,评价指标体系还要遵循教学理论,因为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议、练等教学行为要体现出教学理论的思想火花,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再次,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系统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系统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整体效益。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把优质课教学系统分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四个子系统,然后根据系统论的定量分析原则,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这四个子系统进行量化、赋予权重,并对子系统对应的评价指标内容(要素)赋予等级和权重。再根据系统论的有序性原则,把课堂教学从始至终列成课题的引入、课题的展开、课题的解决这三步有序活动。最后,评价指标体系要简明易行,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2.优质课评价表。根据优质课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思路设计出优质课比赛评价表,如119页表所示。

3.优质课评价表的特点分析。评价标准的组成部分和层次,叫做评价指标体系。恰当的评价标准,其特征有“三要”:一要把教学原则、教学规范、教学技能作为评判指标的内涵,促进教师为搞好教学发挥创造性,使出高招数;二要简明具体,易于执行;三要能被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接受和运用。这里说的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备课的5个“会”和上课的6个“会”。上课的6个“会”,包括会组织教学(教学准备完善,善于调控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抓住关键,层次清楚,环节紧凑,节奏适当,纪律好);会寓教于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思想实标渗透德育,遵循整体性、针对性、感染性等原则,把教育寓于教学之中,体现学科的德育功能);会讲授和训练(讲授内容编排科学,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教师的讲、写、念、问、演示、示范等活动与学生的听、说、读、写、看等活动安排有序、和谐);会板书(板书、板图设计合理,字迹清楚、工整、规范);会演示(教具操作规范,演示效果好,善于用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分类指导学生(因材施教,优生和困难生都得到提高)。这6个“会”,与教学质量相关度高,又易于观察到教师上课的特色,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其作为评判指标的内涵,使评价具有科学性、方向性、群众性和可行性,这是客观、公正、合理评课的主要依据。当然,评价的指标体系只包含这6个“会”是不全面的,还必须有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指标。此外,还要通过“权重”来区分评判指标的主次,不能等量齐观。

本文研制的优质课比赛评价表是根据教学最优化理论,从课堂教学共性着眼,选择与教学质量相关度较高的因素作为评判指标,制定后又在系(部)内备赛中试用,并发至各教研室征询修改意见,比赛开始前评委集中学习时领会指标体系含义,可以说这个指标体系是教研的成果。这个指标体系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当作一个系统,按组成层次分为4个子系统和20个因素(创新因素另记);子系统和评判因索不涉及课程具体内容,适用于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20个评判因素都量化为分数,并按权重分为4个评分等级,级差按“有差别,不过大”的原则确定,评价结果由因素分、子系统分、总分三级综合形成;利用权重来体现比赛的侧重点在教学方法上;考虑到教师是经过各系(部)推荐或者选拔参赛的,先赋予参赛者70%的基础分;要求用平均值法确定参赛者的成绩。由于指标体系的这些特点,因而比赛成绩离散度小,既照顾了心理需要,又使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确度。这从评价标准上保证了评价的准确性。

三、评价表的应用

1.选定评委。优质课比赛评委人选要求的条件是具有教师系列的高级职称或者从事教学管理的校领导。评委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这就从评委人选上保证了比赛评课的准确性。

2.评价办法。评价方法科学是保证评课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教师优质课比赛为避免评委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认识和情感的倾向性、情绪的好坏等因素渗入评价中,使评价带上主观色彩,因而确定评价程序是:阅读教材和教案;听课做好笔记;课后独立评分;赛课全部听完后再调整评分,并按评分高低排出名单;把评分表和名单交评委组工作人员统计排出比赛名次;评委组对赛课作评议和总结。这个过程中,除了反复强调认真执行评价标准外,还提出赛课未完前不准对某门课的得失成败或评分高低议论,以免相互影响。听课是获取评价信息的主渠道,要求评委听课要认真笔记,既要观察教师的具体表现,又要观察学生种种反应,对“一言堂”或热热闹闹的课堂都不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主要分析是否贯彻了教学原则的各项要求,是否体现了教学化理论。上课是备课的实践,因此,还要把上课情况与教案中的目的任务、内容编排、方法设计、程序安排等作对照,判断执教者对大纲和教材钻研是否深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是否清楚。

[参考文献]

优质课的标准2

[关键词] 优质体育课 评价标准 备课 学习兴趣 运动损伤

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算一节好的体育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体育课的评价。

一、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备课基础

无论哪个学科,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认真准备,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努力钻研和处理好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备课中精心准备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汇总广大教师的思想,将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各种最好的教学措施都考虑在备课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备好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体育课的课堂效率有普遍提高,而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当然,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采取新型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使学生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摆脱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都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利用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大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真正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中心任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行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选拔制度,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使学生和教师把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评价制度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体育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二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三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正确地运用。

三、优质体育课,必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授课中,我们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步骤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目标和学习动机的关系来编制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技术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满足兴趣,实现目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空前的发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比如,由学生选定热身的组织形式和练习内容,由各小组自行组织实施,学生可以创编热身操,也可组织游戏,教师只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愉快的热身,并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热身时便发挥出主体作用。还可以让学生自制辅助学具,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也就浓了,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预期目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教师的主导性。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会成为放羊式的教学,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体育课才会成为有效而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

四、好的体育课,一定要将预防运动损伤放在第一位

运动损伤,是体育学科中一个新的代名词,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我们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挫伤、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损伤、滑囊炎、腱鞘炎、骨骺损伤、髌骨劳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脑震荡等。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要从根本上预防运动损伤,平时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预防运动损伤,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 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使学生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不必要的学生损伤,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导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

2.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

3.授课中要对学生加强保健指导

教学中对学生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更要加强医学观察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禁止伤病患者或身体不合格的学生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要认真做好场地、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具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指导学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遵守体育卫生要求的自觉性。

优质课,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优质课的标准3

关键词茶叶感官审评 岗位技术标准 课程内容选择

一、茶叶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员岗位的技术标准与要求

(一)茶叶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员(评茶员)岗位的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许可证制度。《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明确规定:企业和质检机构承担茶叶感官审评的人员,必须经统一的培训,取得国家特有工种“评茶员”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相应的检验工作。由此可见,茶叶生产企业除了要配备普通意义上的质量检验员外,还要同时配备“评茶员”。评茶员是茶叶生产企业通过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获得QS认证的必要硬件。具备良好的茶叶感官审评技能是茶叶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员岗位的基本要求。

(二)茶叶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员(评茶员)岗位的技术标准

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基础是生产过程必须严格遵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根据《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规定要求,茶叶生产企业的评茶员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必须要严格按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该标准是茶叶法定检验的国家标准,更是茶叶生产企业评茶员岗位的技术标准。所以评茶员只有熟练掌握该国家标准,才能按照标准对茶叶样品进行正确的感官审评,成为合格的评茶人员,这也是中职学校《茶叶感官审评》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中职学校《茶感官审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目前,我区中职学校普遍采用“2+1”的培养模式。由于前半段集中在校学习的时间过长,生产实习滞后,加之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强,自觉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的比率比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教师一般比较少有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对生产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了解不透,容易造成教、学、做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 结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

(二)《茶感官审评》课程操作能力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

1. 《茶感官审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茶叶感官审评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能,根据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要求,评茶人员应能通过对茶叶品质的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因子的评定来判定茶叶样品的优次,并根据各项因子的优次给出相应的评语和评分。从茶叶感官审评的特点看,茶叶审评结果正确与否,关键在于人的因素,茶叶品质的色、香、味、形是依靠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正常的敏感性将接收到的“信息”(品质实况)传递给大脑,然后由大脑经过综合分析做出判断。这就要求评茶人员除了具备正常的感觉器官机能外,还必须积累相当丰富的茶叶生产及茶叶品质的经验,才能具有专业评茶人员特有的对于茶叶各项因子优次感应的敏感性。

2. 中职学生在学习《茶感官审评》课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中职学生由于年纪、生活阅历及兴趣爱好等原因,90%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接触过茶叶,对于茶叶的各项品质因子的优次体验基本是零体验,更不用说对茶叶品质优次与茶叶生产的关系有所认知。而评茶人员需要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的正确感知来评定茶叶样品的各项因子的优次,这本身就需要评茶人员自身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积累。比如在茶叶香气因子的审评中,绿茶香气中的熟板栗香属于绿茶香气中比较优质的香气,但是有不少的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吃过熟板栗,根本没有熟板栗香气的体验。再比如在茶叶滋味的审评中,茶叶滋味的醇厚和平淡,苦涩的程度,回甜的速度等这些体验,不可能由教师讲授学生就可以理解,只能是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在教师的帮助提示下慢慢地建立自己正确的感觉体验,最后才可能具备相应的茶叶因子优次审评的能力。

由此可见,《茶感官审评》课程的基本要求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巨大的差距。

《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设置与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矛盾。在目前国内可以选用的教材中,没有专门为中职学校编写的教材。例如我校选用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感官审评与检验》教材由于是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培养的,所以理论部分所占比例比较多且编写比较细致,实训内容也同样是容量很大,需要的课时数至少120课时。而我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分配给这门课程的课时最多只有50个课时,加上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有必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茶感官审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三、中职学校《茶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及反思

(一)课程内容选择设置的指导性标准、实施的主要途径及教学基本目标

1. 以茶叶生产企业评茶员的岗位技术标准作为课程内容选择设置的基础

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是茶叶生产企业评茶员的岗位技术标准,是所有茶叶感官审评工作的基准。茶叶感官审评操作过程是否正确,茶叶样茶各项因子优次审评打分是否准确,对茶叶样品各项因子出具的评语是否精准,都要建立在审评过程是否严格遵守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基础上。熟练理解、掌握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茶感官审评》课程的首要目标与基本要求。对于初次接触《茶感官审评》课程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学习、掌握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茶叶感官审评理念,为茶叶感官审评实训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把强化教学实训作为课程内容实施的主要途径

《茶感官审评》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茶叶感官审评要求评茶人员自身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依靠自身感觉器官的正确感知来评定茶叶样品的各项因子的优次。茶叶感官审评的这个特点与中职学生对于茶叶的各项品质因子的优次体验基本是零体验的实际情况互相矛盾,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在《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开展教学实训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不断实训达到积累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优次的感觉体验,让学生能尽快具备单独地、正确地进行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的技能。

3. 确定《茶感官审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基本目标

在《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理论部分以国家标准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为重点,理论课授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2%;以实训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训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6%;课程考核也是以学生对3种绿茶进行审评的实际操作过程与结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这种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数接近1∶2比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最快的让学生融入茶叶感官审评的工作情境中,迅速地积累茶叶感官审评的经验,初步成为具备一定茶叶感官审评能力的评茶人员,实现《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教学基本目标。

(二)以绿茶感官审评内容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生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的基本技能

1. 把绿茶感官审评确定为《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核心教学单元

目前,广西绿茶产量和销售量都占全区茶叶总量的70%以上,其中名优绿茶产量占到总产量的20%以上。根据广西茶叶生产的现状,以及针对中职学校《茶感官审评》课程课时安排少,学生零基础的特点,把绿茶感官审评选择确定为《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核心教学单元,并把绿茶感官审评内容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并进行操作考核的核心内容。以一种方法――茶叶品质顺序排列(五项因子)审评法为突破点,化繁为简,可以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绿茶样品感官审评的实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更快地积累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优次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对绿茶审评各因子优次鉴别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反复的绿茶感官审评实训,让学生在绿茶感官审评的操作步骤、结果判定、评定分数、合理运用评茶术语的反复实践、总结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茶叶感官审评的理论知识,从而扎实地掌握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技能。

2. 《茶感官审评》课程核心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设置

(1)理论教学内容: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绿茶审评为例),课时数6节。

(2)实训内容:绿茶精制茶审评(4次)(普通绿茶),课时数12节。

(3)实训总结讲评内容:针对每个学生在每次实训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果判定及评茶术语运用的合理性进行总结讲评,课时数4节。

(4)考核内容:三种绿茶样茶的感官审评,课时数4节。

(三)以花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茶叶的感官审评为补充,举一反三,不断促进学生对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优次的感知能力的提高

1. 在学生初步掌握绿茶感官审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花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感官审评内容作为辅助学习单元,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3种种类的茶进行茶叶感官审评的实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内容,渐进式的比较学习八项因子、对样评审方法等内容,可以到达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品质优次的感知能力的提高。

2. 《茶感官审评》课程辅助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设置。

(1)理论教学内容:八项因子审评方法,茶叶对样审评方法,花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感官审评。课时数10节。

(2)实训内容:茉莉花茶、红茶、铁观音、普洱茶、六堡茶的感官审评,课时数12节(学生选择参加其中3种茶叶的感官审评实训)。

四、总结与反思

根据茶叶生产企业岗位技术标准重新选择设置《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有利于解决我校授课课时有限,中职学生对于茶叶各项因子品质优次感知体验零基础等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的掌握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如何针对学生茶叶感官审评操作技能的全面性加强培养的问题,这将是未来我校《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怎样进一步整合、优化及选择的思考实践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农艳芳。茶感官审评与检验[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2.

优质课的标准4

关键词:优秀课堂;目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59-0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管理与被管理者双方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直接作用者。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协作下,在学校提供的良好平台下,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课堂,创建一个安全、有序、相互支持、有益于教学的环境,是许多教师、课堂管理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一、优秀课堂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课程和课堂改革越向纵深推进,优秀课堂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认为,创建优秀课的目标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学生层面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优秀课堂的创建活动,能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认真的听课、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探究未知领域的能力。

2.教师层面 就教师而言,要上一堂优秀课,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教学技能,并能根据教学对象和学科特点,做到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随课堂实际情况能适时调整,力求达到“讲授清楚、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抽象深奥的专业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创建优秀课堂,不仅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的平台。

3.学校层面 课堂的优劣、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师生成长的速度甚至方向。优秀课堂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同步发展,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专业发展迅速,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学校办学理念更趋先进、教学模式更趋高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有助于建设优良校风。学校在学生认可、教师认可及社会认可中走向良性发展、优质发展和快速发展。

二、优秀课堂的创建方法

关于优秀课堂创建方法的研究,更多的关注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上,往往忽略了学校层面。学校是课堂教学的平台,创建优秀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简单概括为“三观”:教师观、学生观、学校观。

1.教师观 对于教师而言,一堂优秀课需要分三个阶段实施: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建设。①课前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上一堂优秀课,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熟悉专业、教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课堂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工作即通常所说的“备课”,不仅仅只备本门课程,而是应该遵循“备专业-备教材-备学情-备方法”规律,循序渐进。备专业。在备某门课程之前,应该先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这样授课内容才能达到岗位需求。同时,应该熟悉与本课程相关联的其他课程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教学过程中能够流畅的承上启下,使学生认识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备教材。一堂优秀课,不应当仅仅包含本节课堂内容,而应贯穿本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一门课程的高度上,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而非孤立的教学知识点。备学情。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若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习惯、甚至学生的性格,这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方法。对于职业教育领域而言,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得到大力倡导。教师应根据相应的职业行动要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②课堂实施?摇一堂优秀课的核心在于课堂实施,课堂实施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两方面。优秀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合适、教学手段合理、专业知识准确、逻辑缜密。同时,还应有优秀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应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关注学生的到课率、专注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协作下,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③课后建设?摇优秀课堂不仅仅在于课堂实施这个环节,还应关注它的延续性。优秀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关注本课程的反馈评价。要提高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就必须研究那些符合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确定学生现有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要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甚至可以收集那些学生常犯的错误资料,作为反馈性的教学材料;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等应及时捕捉、归纳与总结,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

2.学生观?摇 对于学生而言,一堂优秀课亦应分为三阶段:课前预习、课中专心、课后复习。这个观点虽说老生常谈了,但是对于现在的高校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并未做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上应专心听课,跟上教师授课节奏,使教与学同步;课后复习过程中,应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切磋琢磨,巩固专业知识。

3.学校观 创建优秀课堂,学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应努力创设更好的教学和育人环境,为教师提供专业、自主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意识的提升。同时,学校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设优良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选萍,周芳,等。高效课堂教学的“优秀元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2):106-108.

[2]樊学艺。新课程背景下优秀课堂标准探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1(4):69-70.

[3]周荣,王保田。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师艺术表现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9):107-108.

优质课的标准5

关键词:课堂 优质课 传统课堂教学 网络课 论优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68-02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人们一直在追寻更全面的优质课堂标准、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过去,优质课模式较单一,仅为教师面授和板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现今,优质课模式逐渐多样化,大部分地区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更诞生了以网络视频为主的网络优质课如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形式,而今后的优质课更注重的是公平与优质并重、理论与问题并举、移植与实证并行、开放与融合并论[1]。本文运用样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传统优质课堂在学生心中的标准,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法得出网络优质课的特点,最终得出优质课堂的共同原则。

二、优质课堂

1.传统优质课堂

传统优质课堂是利用板书教学、教师面授、学生坐听形式的好的教学课堂。通过对初中、高中、大学三个学生群体的问卷(253份)调查统计,把学生心中的传统优质课堂标准进行整理归纳如表1。

表1 学生心中的传统优质课堂标准

2.网络优质课

网络优质课的定义及分类

网络课程是指把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形式而展现的课堂表现形式,最具代表的就是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

慕课

简称MOOC,是由具有实力和权威的组织或个人为增强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学习化而与互联网的开放课,其特点为:(1)免费性。只要在网络慕课的平台上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进行慕课学习。(2)权威性。慕课的授课者都是知名大学的知名教师,他们的讲课经过严谨的布局和分析,可作为所有课堂教学的权威代表,具有前沿性和真理性。(3)高效精品性。网络慕课一般是10到20分钟的小视频课,制作精益求精,时间虽短,但讲授内容包含了学习的重、难、疑点,轻松易懂,学习者没有长时间学习的疲劳,且可选择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进行高效学习。(4)交流方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知识惑点可借助免费交流的平台,立即与其他学习者或老师进行交流咨询,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与干扰。

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微课还具有慕课以外的特点:(1)短时性。微课的教学视频只有核心内容组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把时间压缩得更短,结构更加缜密。(2)针对性。微课不以课本章节知识点分节讲授,而只是针对某个学习突出问题或学科知识点进行讲授,内容具体,一个问题一个主题。(3)创作性。微课内容微小,涉及众多领域,草根研究、趣味创作不胜枚举,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讲授者。(4)易传播性,微课视频内容少,所以成果会更加突出,传播会更加快速、便利,更容易转化研究成果。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2],决定学习权利的角色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让学生在家中通过网络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只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场所,其特点在于把授课的主要任务落于互联网上,它的课程结构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同时具有了慕课、微课及其它一些网络课模式的特点,这让它所达效果胜过单一网络课程教学或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3]。

网络优质课的共同点

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等网络优质课的共同点如下:(1)无成本且可重复的学习。它是以视频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上,学习者只要拥有网络任何时候都可以反复学习,直到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为止;(2)自由而纯粹的学习。网络优质课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地点、没有任何多余的束缚,是一个只为学习而存在的学习环境;(3)高质量且高效率的学习。网络优质课要面对全世界的学习者,任何的不足都可引起强烈的反应,因而它的课程设计必须精益求精,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优质课;(4)网络优质课是把传统优质课进行模式更改,制作成为网络视频,实现传统优质教学资源向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变[4]。

3.优质课堂的论优原则

通过对传统和网络优质课模式的讨论得出优质课堂遵循的几个原则:(1)应用导向原则 新时代下的优质课堂设计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5],好的课堂不只是为了学习者学到知识,而是学习者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2)教学有效原则 教学效果突出是一堂好课的本质特征,网络和传统优质课堂都是为了培养目标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它们都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而达到教育目的。(3)教学多元化原则 课堂优质化即保留传统课原有的优点,又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及课堂扩展活动而呈现多元化特点。(4)学生中心原则 网络优质课为学生塑造了自由、高效的学习环境,是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和提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教学模式[6],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质课营造了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各方面教学因素达到优质的最佳状态。塑造的环境和营造的气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以让学生能有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5)科学评价原则优质课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只有尽量避免片面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才能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科学正确地评价优质课[7],应是遵循科学依据,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理智的、公平的进行评价。

4.课堂教学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建议

教学优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对优质课的重要性不够认识。面对教育的模式改革,很多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没有改变,不明白教育改革目的为何,教师只是为上好课而上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无责任心,教学行为的不端正等都让优质课的普及与推广举步维艰。

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不完善。教育只注重教案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学效果和实施程度如何并不深究,对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策和具体措施考虑甚少。

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及观念依然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盛行,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填鸭式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8],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倍感痛苦,成绩决定学生一切的落后观念让学生失去多向发展的潜力,破坏了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对于优质课的评选,大多是通过试讲、公开课、赛课等形式产生,评判的标准由学校及老师决定,这不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而脱离教学对象评判出的优质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

解决办法建议

增加对优质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普及和推广优质课的运用,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师不负责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奖惩机制。

在制度上进行变革对课程的实施提供政策指导,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处理不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环境[9],共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改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教、引导学生学为主,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和遵循认知规律的学习观[10]。

优质课评选应是以学生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设计和构思,从当前受学生喜欢的课堂入手才是最有意义和有价值。

三、结论与研究意义

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变化,课堂教学如何改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改革是课程优化的重要手段,教学有效、受学生喜欢是优质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指向、教师基本素质、教师技能方法、学生自身习性是影响课堂好坏的重要因素,而学生中心原则、教学有效原则、教学多元化原则、应用导向原则、科学评价原则就是一节课的论优原则。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传统与网络优质课的讨论,为优质课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为课堂论优标准的统一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8):92-94.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0(4): 46-51.

[3]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 (5):37-40.

[4]廖宏建,吴涛, 庄琪。精品课程中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 2006, (3)7:77-79.

[5]陈阳。刘雷艳。 浅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建设[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 (2) :92-93.

[6]吴也显。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88, (1)1:12-15.

[7]谭广。如何正确评价优质课[J].中国学校体育, 2000,(1):10-15.

[8]杨云云。图书馆推广MOOCs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01):151-157.

65 707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