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书记沈浩先进事迹【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岗村书记沈浩先进事迹【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第一篇】

生平简介

沈浩生于1964年5月,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小岗村人心中的丰碑

追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上)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安徽省遭遇几十年罕见的一场大雪,皖东大地千里冰封。

凌晨5时,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石马新区村民殷广勇抱着4岁的儿子殷有宝,牵着6岁的儿子殷有强,冒着风雪,一步一滑,艰难地向前走着。

嘎吱,嘎吱„„1个小时过去了,6岁的儿子已经滚得浑身泥雪。58岁的殷广勇又背起殷有强,继续朝着村东头的小岗村公墓走去。

殷广勇是小岗村最困难的特困户,前一天借了20元钱,买了烧纸和鞭炮,一定要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去祭拜他家的大恩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鞭炮响起来,殷广勇带着儿子跪在沈浩墓前,老泪纵横:“沈书记,我和儿子看你来了„„没有你,我们全家早都饿死了。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和孩子都不能忘了你啊!”

86岁的邱世兰老太太,腰坏了背驼了,她冒着风雪颤颤巍巍拄着拐杖来到沈浩墓前,抚摸着墓碑,顾不得去擦腮边的泪水:“沈书记,我又来看你了。”行动不便的老人提前一天就到小溪河镇买了烧纸和鞭炮,第二天天不亮搭了一辆三轮车赶到沈浩墓前。

风雪中,鞭炮声不绝于耳,前来祭扫的人们扶老携幼,向墓地走来。天还没有亮,沈浩墓前早已摆满群众送来的鲜花。

沈浩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让小岗村的男女老幼在大雪中祭拜他?为什么他能让小岗村村民在6年中,又按了3次红手印,将他苦苦挽留?为什么他这位似乎不经意间来到小岗村的选派干部,能成为群众眼中最亲的亲人?

沈浩,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于2009年11月6日清晨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沈浩,在他生命最后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将名字永远铭刻在小岗村百姓心头,书写了小岗村改革25年后的新传奇。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莫以成败论英雄,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虽然沈浩不擅长唱歌,但朋友们相聚唱歌时,这首《壮志在我胸》一直是他的保留曲目。虽然唱着唱着,他就走调了,但脸上认真的表情,会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因为他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唱自己。

沈浩上学期间是班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因父亲过早离世,中学时代他曾一度辍学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沈浩才可以继续读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能上大学,沈浩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态,想把身边每一件事做好。

学习中,他刻苦上进,先后获得过“三好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生活中,他热情爽朗,关爱同学。学校发放助学金,按照沈浩家庭的困难程度,他完全应当享受一等助学金,但他每次都主动要求降为二等,把有限的一等助学金名额让给其他困难的同学。虽然只差几块钱,但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个同学父亲去世了,他捐了10元钱,这是他半个多月的生活费,他还倡议其他同学一起捐款。

大学时代,沈浩生活简朴,每天三餐只吃馒头咸菜,一年到头总穿着那几件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在同学眼中,沈浩是个“很阳光、充满活力”的人,干什么事都很积极,他还曾高票当选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同学们评价他:“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工作有目标,组织活动有计划,做事踏实努力,不服输。”

1986年7月,毕业前夕,沈浩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12月3日,记者在沈浩的遗物——《入党志愿书》上看到一段话:“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绝不叛党。”

23年前的誓言,成为之后沈浩23年人生的写照。为了人民的需要,他鞠躬尽瘁,矢志不渝。

“人活在世上,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

大学毕业后,沈浩被分配到安徽省财政厅综合处工作,历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职务。在综合处工作时,沈浩主要从事国债发行、兑付、销毁和指导地市国债发行管理工作。

时任财政厅综合处处长的李益国介绍说,当时国库券发行起步时间不长,许多人对此还不太了解,国库券发行、兑付和变现都比较困难,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倒买倒卖国库券的违法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沈浩深入调研,撰写宣传文章在媒体上发表,积极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等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交易,并及时建议成立国债服务部。通过一系列措施,圆满完成国债发行任务,开启了安徽省国债管理工作新局面,使安徽省国债管理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得到财政部的充分肯定。

据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回忆,那时他们都住在集体宿舍。有一年冬天冷得出奇,一天晚上,朱长才外出归来,看见沈浩的房门虚掩着,便推门进去,只见他裹着厚厚的棉被,蜷缩在床上,脸肿得很厉害,连说话都有些吃力。原来,为了赶印一份加急文件,他独自一人骑车去郊外的印刷厂,因路面结冰,被摔得很重,但他还是强忍着疼痛,坚持把文件送到厂里。看他伤得不轻,朱长才立即送他去医院。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沈浩又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办公室里。

在省财政厅工作的18年,沈浩就是这么一副硬骨头,坚韧、刚强、充满毅力,他以对工作的执著和出色的业绩,赢得厅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誉。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但限于自然条件、家族宗派矛盾影响,“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进富裕门”,村里换了几任领导,村民仍不富裕,发展压力很大。财政厅党组决定选派沈浩去小岗任职,找他谈话时,他当场表态:“只要组织信任,我就去,而且一定要干好。”

对于到小岗村,沈浩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心声:“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

2004年2月8日,39岁的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真情、实干让他走进村民的心里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沈浩义无反顾地来到小岗村。

迎接他的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柜、两条长凳,一间10多平方米西北朝向的小屋,冬天冷没暖气、夏天高温西晒。

沈浩就租住在村民马家献家的这间房中,一住就是6年,他人生中的最后6年。

在人们含泪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床边的7双鞋子都沾满泥土。小岗村人知道,那是即将竣工投产的1000亩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的泥土、那是正在建设的小岗石马新村的泥土、那是刚刚动工的小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户们庭院里的泥土„„

“东风吹落战云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这是沈浩生前很喜欢的一首诗,他将这首诗挂在自己的陋室中。梅花最令沈浩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2004年2月16日,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沈浩第一次踏上小岗村的土地。名满天下的小岗村的现实情况令沈浩十分吃惊。用“偏、穷、乱、散”4个字来概括当时的小岗村一点不为过:一条土路坑坑洼洼、破旧不堪,村里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但需要整整绕一个大圈,乘车至少要一个小时;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4万元;小岗村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一选举就有人捣乱,村里乱建房子、乱堆柴垛、乱倒垃圾;村里人心涣散,没有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来到小岗村后,沈浩才知道,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村民们对他投来的是怀疑的目光。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向记者介绍,沈浩刚来的时候,有的群众对他抱着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当着他的面就问他,“你一个省城来的年轻人,能改变小岗村面貌吗?”还有人说,沈浩来只是挂个名分,借小岗村名气“镀金”的,待不了几天就得跑。

村里有势力的人还提出要“岗人治岗”,扬言沈浩不走就要揍他。小岗村治保委员关正银向记者讲述,沈浩来了不久,小岗村有人指使外村的五六个人在一条路上将沈浩围起来,准备打他,还叫嚷着让沈浩“赶紧滚蛋”。幸好关正银开着摩托车路过,奋力救下沈浩。

一个村民承包的招待所,私接了村里的公共自来水给自家用。沈浩知道了,前去了解情况。谁知一见面,这个村民就用脚狠狠地踹到沈浩小腹上,一点都没防备的沈浩痛得倒在地上半天都起不来。

面对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复杂、村民素质亟待改善的小岗村,沈浩一个人的时候也落过泪,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是啊!小岗肯定是难搞,不然我来了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怕吗?要退缩吗?绝不!”

孤寂的夜,寒冷的陋室,一盏台灯下,寥寥数语道出沈浩的决心。沈浩想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融化小岗村的坚冰。

初来乍到的1个多月里,沈浩起早贪黑,围绕“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的话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3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108户农民家跑了两遍,将小岗村的根底全部装进心里。

沈浩踏实认真的作风赢得了村民的好感,也让村民真正认识了新来的沈书记。“沈书记没有架子,见到人总是笑呵呵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他都关心地问这问那,不把村民当外人。”2009年12月3日至7日,记者住在小岗村采访时,许多村民都这样讲出对沈浩的第一印象。

经过深入调研后,沈浩决定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等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认真开展“小岗怎样快发展”的大讨论,解放思想找差距,引导村干部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以前的小岗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富不起来。“是沈浩带着我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找准了路子”。

当时村民意见最大的是村里的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希望把村里友谊大道以东的1.2公里土路修成水泥路。沈浩决定,修建村中水泥主干道。一开始打算外包,对外招标,报价最少也要四五十万。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精打细算,最后决定由村里租机械,村民出工自己干。

修路的那段日子,每天天刚亮,沈浩就出现在工地上,晚上九十点钟才休息,一身泥巴一脸灰。扛水泥,拌沙浆,谁也看不出,这些修路人中,哪个是沈浩。

“有一次,车子轧倒了水泥模板,刚拌好的水泥熟料漏出来,沈浩一时找不到锹,急忙用手把水泥熟料一趟趟捧回路基。边跑边说,可别把这么好的熟料糟蹋了。”“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回忆说,他光想着为村里省料钱,自己的手却被水泥烧得鼓起大泡。

沈浩疼在手上,群众看在眼里。路修好了,大家一算账,村里省了近20万元!全村劳动力每人还挣了1000多元工钱。小岗村到县里比原先缩短20多公里。村民们看着晒得又黑又瘦的沈浩,纷纷说这个省城来的干部是“自家人”。

村里一些人长期占用村里的集体资产,群众有怨气,村干部没威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沈浩请来法律顾问,依法收回20间集体办公房、两台推土机和农用机具等集体资产,并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小组,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几件实事,让沈浩走进小岗村民的心里。信任取代了怀疑,敬佩赶走了冷漠。村民们说:“这样的好干部,是为小岗村办实事的,我们信得过他!”

“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

赢得小岗人的认可和支持,只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要让小岗村村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需要一个坚强的团队,需要广大村民齐心合力。

沈浩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这个村支书在小岗村的角色只能是个引导者,而不能代替村民决策,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是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把村民拢起来,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沈浩在日记中,这样给自己定位,也给自己明确了任务。

如何凝聚小岗村人心,如何共谋小岗村发展,沈浩决定从“两委”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程序,先后制定《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干部、党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初步形成“主要干部抓全面,一般干部管一片,党员包户搞创建”的工作机制。

结合小岗村实际,沈浩与村“两委”一班人为小岗村发展明确方向,确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和发展目标。

思路一变天地宽,小岗人的发展热情被激活了。

2004年,沈浩依托已建成的80亩葡萄示范园,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办起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优质葡萄发展到6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葡萄已成为小岗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人均增收2000元。

为突破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2006年,沈浩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产销合作社,不仅给村民们带去先进理念,推广种养技术,也解决了销售难题。

从2006年开始,沈浩弘扬“中国改革第一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始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有媒体报道说,“小岗村要重走集体道路”,沈浩的改革好像是在否定“大包干”。当时,顶着巨大压力的沈浩对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说:“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他坚信,“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沈浩引导农民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把土地租了出去,并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全村3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介绍说,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的顺利进驻,让小岗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农民除了拿土地流转的租金,富余的劳动力还可以在村里的企业优先就业,再拿一份工资,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的收入。

沈浩坚持走现代农业之路,建成一个占地两平方公里的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小岗村先后引进美国GLG集团到村发展甜菊糖生产加工,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等十多个项目。引进广州从玉菜业集团到村兴建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深圳普朗特集团到村创办生态农业园,引进“天下一碗”米线食品企业到村投资设厂,引进凤阳瑶海集团与凤阳国家粮食储备库到村联合投资发展物流仓储和粮油加工,这些项目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投资15亿元的GLG项目及时落地,村里有204座坟墓要在3天内完成搬迁。沈浩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事先就挨门逐户做工作,村民们终于在搬迁期限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那天在群众迁坟的现场,沈浩双手抱拳动情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了,我给你们的先人鞠躬了!”在场的村干部和企业代表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几年来,凤阳、滁州、合肥的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村,小岗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作为“全国十大名村”,每年到小岗村参观考察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何在小岗村发展旅游业,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一直是沈浩心中的重要课题。

由于京沪铁路隔开了小岗村与307国道的联系,长期以来,小岗人出行要绕行20多公里,这一直是制约小岗村发展的瓶颈。可是谁都知道,要想在繁忙的京沪铁路线上架桥谈何容易,更何况是为一个村修公路让火车停下来。然而沈浩迎难而上,他一次次去铁路和交通部门协商,不辞辛苦,不怕碰壁,用诚意感动人家,半年以后终于把项目跑了下来。在高架桥合龙的时候,京沪铁路专门为此停运了40分钟。

2008年6月,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乡亲们争相来到大桥上,村民们说:“这条路我们盼了多少年啊!沈书记带我们修通了这条路,我们小岗大发展更有希望了。”

路修通了,沈浩带领村干部在旅游开发上做文章,先后建成大包干纪念馆、农家茅草屋、文化广场等旅游休闲景点,还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小岗村已有19位农民办起了家庭宾馆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村民吴广德在沈浩帮助下率先卖起了花生、黑豆、麦粒脆饼等旅游小食品,每天净收入100元以上。小岗村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

如今的小岗村每天都有一批批参观者光顾,尤其是假期,还有来自合肥和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的大学生,他们打着校旗、戴着太阳帽、身背照相机、拿着笔记本,奔走在小岗村的每个角落调查、采访,成了小岗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谋划和谐村庄建设,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沈浩为小岗村谋划的振兴之路,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沈浩又开始思考和谐村庄建设,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为提升小岗人的生活质量,沈浩主动跑省里、市里和县里,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用于完善小岗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住房条件。2007年,沈浩争取来资金,全村每户发两万元加盖2层楼房,修复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当年,3个居民小区200多户村民入住新居。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时,就住在村民寇国秀家。她指着自家的新房子高兴地告诉记者:“沈书记给我们家发了两万元,我们自己又掏了几万元,现在盖起了楼下3间、楼上3间的大房子,连儿子今后娶媳妇的房子都有了,我什么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如今,走在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农户自己盖的2层小楼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侧,白墙红顶,一幅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过去污水横流、脏乱差的街道和低矮破旧的土房早已不见踪迹。

沈浩曾说,别看农民家盖起两层楼,但是走进家里,发现农村人家里和城里还是有很大区别。农民家里的物件加起来不会超过5000元,有的房间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沈浩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农民住进大房子,还要让农民买得起家电、家具,把大房子填满。

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为鼓励村民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工作,在沈浩提议下,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上专科的奖励3000元,上本科的奖励5000元。村里还办起幼儿园,乡亲们都说,现在村里小孩子爱干净了,懂礼貌了,见面会主动问好了。

村里还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组建腰鼓、花鼓表演队,兴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每周还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文化广场放映露天电影。

45岁的村民郭平先,是小岗村腰鼓队队员。“打腰鼓现在是我们对沈书记最好的怀念方式。”她告诉记者,腰鼓队是沈浩支持组建的。以前农闲的时候,人们一般是拉闲话、打麻将,还有人赌钱。现在农闲的时候,每天下午两点多,她都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打腰鼓。

沈浩,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他要把小岗村过去浪费的25年,在自己手里抢回来。他在小岗村工作6年,小岗村引进项目13个,到位资金2.3亿元,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是小岗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6年。6年来,再也没有一个小岗村村民上访。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600元,是2003年的倍。

沈浩,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在小岗村的2090天里,他写了19本工作日记,记录他每天的工作和心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沈浩没有一天不在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

2009年11月6日,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头一天刚刚写好的《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还摆放在他的案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组织建设、小岗村敬老院工程、GLG用地遗留问题的处理、从玉菜业奠基仪式筹备及遗留问题处理、村庄整治等年底以前完成以及需要常抓不懈的11项工作„„

在小岗村工作期间,沈浩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记者 刘声)小岗村人刻骨铭心的第四次“红手印”

追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下)

2009年11月7日晚,在“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倡议下,200多名小岗村村民含泪第四次庄严地按下鲜红的“红手印”,请求上级允许将沈浩的骨灰安葬在小岗村东头新建的公墓里。几位“大包干”带头人还请求上级允许村民们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干纪念馆,让小岗村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沈浩。

小岗村让世人记住了他们按过4次“红手印”。其中,3次都是为了留下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沈浩。

“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

对下派任期结束后是继续留下还是回省城,沈浩日记的字里行间以及他和朋友的交谈,都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漩涡。一边是几千名小岗村村民殷切希望他留下来、两次按下“红手印”的依依不舍;一边是92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6年不在身边的妻女渴望他回家的望眼欲穿。

他该何去何从?

3年前,第一个下派任期即将结束,小岗村出现令人震撼的一幕:小岗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要沈浩留下——“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严立学等98人的签名和98个鲜红的“红手印”。沈浩深知“红手印”的分量。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唤醒中国农村的“红手印”,那时是为了吃饭而“留地”;今天他们再次按下手印,是为了致富而“留人”。面对自己亲手培育、刚刚步入正轨的小岗,面对小岗村村民的“请求”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沈浩最终选择了留下。

他在日记里写道:“人生能有几个3年,如此这样地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他怀着对家人深深的歉疚,扛起一名共产党员对小岗人民肩负的历史责任,毅然选择留在小岗,成为安徽省那一批6000名选派干部中唯一留任的村支书。

又是一个3年,小岗村在沈浩的带领下驶向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第二个下派任期眼看又要结束。2009年9月24日,小岗村186名群众第三次按下鲜红的“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再次要求挽留沈浩。

小岗村村民们深情地写道:“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一位好的领头人。请求省委组织部、财政厅把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

留下还是回家,这个问题困扰着沈浩,让他难以抉择。女儿在萧县寄宿读书实在太苦了,92岁的老母亲更是见一面少一面,沈浩实在无法向家人说出继续留任3年的话。

在2009年春天的体检中,沈浩已经查出心脏有问题。之后他多次感到心脏不舒服、胸闷,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身边的同事劝他,他总是说等忙完这个任期再去查。他要在任期剩下的日子里,一天当几天用,尽可能为小岗的乡亲们多做些事情。

谁也没想到,生命有时竟是这么脆弱。

2009年11月6日凌晨,他太累了,累得没留下一句话,就匆匆离世。最早发现沈浩去世的是一早到他住处取钱的村民杜永兰。“沈书记怎么喊也喊不醒,原来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最让杜永兰想不到的是,沈书记人走了,但是答应借给她1万元看病的事还是办了。在沈浩的桌子上,整整齐齐放着捆好的1万元,那是留给她的。

群众的事总是时刻放在心上,自己的事却一推再推,直到无法挽回。这就是沈浩,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直到生命尽头,他还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在沈浩去世的前3天,“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对沈浩说:“沈书记,现在3年任期又到了,我们还想再‘扣’你3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每提起那天的对话,严金昌就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听到沈书记去世的消息,小岗村的乡亲们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音容笑貌、言犹在耳,那个热情爽朗、事事为百姓着想的沈书记,难道就这样走了吗?

“让像父亲一样的农民享福,就是让咱父亲享福了”

“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开的地方。娘啊,白发亲娘,儿在天涯,你在故乡„„朝思暮想,泪眼迷茫,责怪吧,我的娘,儿想你却不能去把你探望。娘啊,白发亲娘。”

沈浩一听到这首《白发亲娘》,眼角就会湿润。因为他知道,90多岁的老母亲就是这样在苦苦地思念着他„„不会唱歌的沈浩,2008年元旦在团凤阳县委组织的联欢会上,深情演唱了这首歌。虽然一开唱就跑调了,但他眼含热泪演唱的神情,令在场的很多人动容,久久不能忘怀。

许多人都知道,沈浩是出名的大孝子。早年丧父,兄弟5人,大哥也去世了,母亲一直由他照顾。

6年前,沈浩离开家的时候,母亲已是86岁高龄。因为妻子在银行工作很忙,沈浩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就与在安徽萧县工作的四哥商量,把母亲送回萧县老家。那天,母亲回萧县临上车的时候,沈浩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说:“老娘,儿子听从组织安排,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一时不能回来好好照顾您,请您到我哥那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说完,给母亲磕了一个响头。等抬起头时,沈浩已是满脸泪水。

把老母亲送回萧县后,沈浩一直觉得对不起母亲,每次回到老家,都要给母亲梳头、洗脸,晚上就睡在母亲床边的沙发上听母亲说话。农村家庭出身的沈浩经常对妻子说:“母亲受了一辈子苦,父亲早逝,也没有享过福。让小岗村富了,让像父亲一样淳朴老实的农民享福了,就是让咱父亲享福了。”

6年前,沈浩去小岗村任职,他的女儿沈王一才上小学五年级。当时,11岁的女儿不理解爸爸为什么离开自己和妈妈去那么远的地方当村官。妈妈告诉沈王一,村官是特别大的官,爸爸做的工作是一项很宏大的工作。懂事的女儿听了以后,临别前送给爸爸一张照片,背面写着:“爸爸,我爱你,不要做贪官!”

临别时,女儿朴实稚嫩的语言,成为沈浩来到小岗后,为官处事的原则。他把对女儿的爱,投入到对小岗村孩子教育的关注中,兴建幼儿园,翻修小学校舍。他对父母的孝,延伸至对小岗村乡亲们的爱,对父母未能享福的愧疚化为让小岗村民尽快过上富裕生活的不竭动力。

沈浩在小岗村连任后,因为妻子工作太忙,沈浩将女儿送到萧县老家的一所中学寄宿,学校生活条件不怎么好,教学质量也没法与合肥比,直接影响到女儿的学习成绩。沈浩常说,他做人问心无愧,就是欠家人太多。

“他太不在意自己,却始终牵挂着群众的冷暖”

沈浩原名沈明月,上大学时他将名字改为“沈浩”。他曾说:“我们男人不需要诗情画意,要响当当、浩浩荡荡做事情。”

沈浩把小岗村的乡亲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热爱。6年来,他始终与小岗人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农民,把无私的爱献给百姓,一心为民、浩浩荡荡为人民做事的公仆精神令人敬仰。

小岗村到凤阳县的路途遥远,为了方便工作,沈浩把家里的车开到小岗村,私车公用了6年。省财政厅每月发给他的工资,他不是拿去帮助了有困难的群众,就是垫付了村里出差的费用。然而,他对自己却吝啬得几近苛刻。

皖东的冬天,屋里没有暖气非常阴冷。一向节俭的沈浩,冬天就穿最便宜、实用的老棉袄,脚下穿的是从农贸市场花5元钱买来的老式棉鞋,羊毛衫破了很多洞还继续穿。实在冻得受不了,沈浩2008年才花120元买了一件蓝色羽绒服。

来小岗村前,沈浩的胃就不好,他的爱人在家每天都给他煲汤调理。来到小岗后,沈浩没喝过一口自家炖的汤。在租住的农户家谈工作,常常到很晚,他也不想麻烦房东,剩饭、凉饭端起来就吃,渴了连隔夜剩茶也喝。

在小岗村,谁都知道沈浩太不在意自己,但心里却始终装着百姓,牵挂着群众的冷暖。村民谁家有困难,沈浩心里都有一本账。“有困难,找沈浩”,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沈书记的房门始终是敞开的,连晚上也不关,群众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进到房间。他重情重义,心底坦荡,能把一颗心捧给别人,没一点儿个人计较。”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说。

6年来,沈浩一直在房东马家献家搭伙吃饭,每个月交600元伙食费。在马家献眼里,沈书记太累了,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天天忙到很晚。村民有个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来找他,两家吵架,甚至是小两口吵架都来找他。每次吃饭,叫他好几遍都上不了饭桌。“沈书记就是不烦,还让他们消消气、慢慢说。”

今年25岁的大学生村官赵玲告诉记者,沈浩在小岗村办公室有一把转椅,但他很少坐。他说坐在上面说话,就比来找他办事的乡亲们“高半头”,和乡亲们就有距离了。他更愿意和找他办事的乡亲一同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亲切自然,没有距离。有时遇到火气大的村民,见面就指着沈书记的鼻子大声嚷嚷,沈书记不生气,还给老乡们倒茶,再不讲理的人,气也消了一半。

200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突然下起暴雨,沈浩马上想到徐庆山一家还住在3间危房里。他从床上爬起来,拿把雨伞就往外冲。一路上,天黑路滑,深一脚,浅一脚,鞋子陷到泥里拔不出来,他干脆光着脚,一口气跑到徐庆山家。

一进门,看见屋里到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哗啦哗啦”直往下掉。沈浩跑到床边,急忙把孩子抱在怀里,并连声招呼还在发愣的徐庆山两口子:“还不快走。”折腾大半夜,才把徐庆山一家安顿好。

因为这件事,沈浩下定决心,要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他想方设法,四处筹钱。当年年底,第一批住宅新区终于建好。就在这年春节,26户村民搬进了新居,徐庆山一家也住上了两层楼房。

村民韩庆江的屋子漏雨,经济又困难,沈浩就组织村委会干部帮助他家修房子。“沈书记带人来给我修房子时,发现我哮喘很厉害,又把我送到镇上住院治疗。我在小溪河镇医院住了38天,没花1分钱,哮喘被彻底治好了。”韩庆江说,沈书记还安排他到小岗钢构厂当门卫,一个月能挣500多元。

沈浩心很细,看到“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的拐杖有了裂痕,生怕她摔着,到合肥出差时专门给老太太买回一根新拐杖。老人惊喜不已,逢人就说:“自己孩子没有操心到的事,沈书记都挂在心上。”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老大娘病得奄奄一息,沈浩在家庭访问中得知后,立即把她送到医院。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世后,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了,自己拿出1000元,赶紧给韩德国家送过去。

关友林全家6口人中有4人智障,生活十分困难。沈浩对关友林特别照顾,逢年过节,都给他家送去慰问金和年货,就连他家的被子、衣服都是沈浩自己花钱买的。

村里有位20多岁的智障青年关小伟,不知冷暖,冬天里还穿着拖鞋、短裤,坐在村里的友谊大道上。沈浩见了,赶紧脱下自己的外套,送他回家,还教育围观的人,“他已经够可怜了,不要欺负他。”

小岗村渐渐富裕起来,来小岗打工的人也多了。除了照顾小岗村的困难群众,沈浩对来到小岗村的外地打工者,也同样关心照顾。

50多岁的江西人老温来小岗村种西瓜,夏天就住在西瓜地里,蚊虫叮咬,卫生条件差。沈浩经常去地里看他,问他有没有吃的,生怕他饿着,还带他去洗澡。看他没有换洗的衣服,就把自己比较新的衣服送给他。西瓜成熟后,为了照顾他的生意,沈浩先后两次买他的西瓜,送到GLG公司的建设工地上,慰问夏天干活的工人们。

“为小岗倾注心血,我值!”

即使过年,沈浩也很少回家,而是为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送去慰问的钱和物,并与他们一起过节。离开家的6年中,沈浩回合肥不超过100天。因为没有太多团聚的时间,女儿和妻子的生日他合并安排在3月8日过,母亲的生日也合并与重阳节一起庆祝。

合肥的“小家”很温馨,但小岗的“大家”更需要他。6年的相知相处,沈浩已经融入小岗。

每年春节,大年三十很晚或者初一凌晨,沈浩才能赶回来和家人团聚。一回到家,他就开始惦记小岗的事情。刚去那年,操心牛棚倒塌的事,现在又在担心蘑菇大棚会不会被冰雪压倒,东边大严村的几户危房要不要紧,卫生院是否还有没回家的病人,几位“大包干”的遗孀过年可有难处。虽然年前,他给当年18户“大包干”带头人家里都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但心里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放心不下。

放心不下的沈浩,每年大年初三就铁定匆匆开车回小岗。有一年春节雪很大,公路上结了厚厚的冰。沈浩从未在这样的冰冻路上开过车,一路上,他紧握着方向盘,但还是出事了,一个打滑,他的车滑进路边的小沟里。幸好被一棵树挡了一下,他没怎么受伤,头脑还清醒。打电话请来几位村民帮忙,才把小车抬到路上,开回小岗村。

小岗村那间滴水成冰、简陋凌乱的小屋里,蒙着一层灰尘,与合肥舒适温暖的小家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想想几个小时前的车祸,沈浩难过得落泪了。想起临出门时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流着泪对他说:“孩子,要去,就要把人家那里的事情办好!”沈浩抹去泪水,又投入到小岗的工作中去了。

沈浩的付出,换来了小岗乡亲们的爱戴和拥护,小岗人对他就像亲人一样。2007年大年三十一大早,沈浩一开门,就看见门前坐着“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5岁的邱世兰老人。沈浩以为她有难处,忙问什么事,老人说要请他吃年夜饭。沈浩不忍打扰,连忙推辞,可大娘不依不饶:“20多年来,我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不行!”面对老人的一片真情,这一年除夕,沈浩和老人一齐吃了一顿普通却又难忘的年夜饭。

2008年4月,凤阳县进行行政村区划调整,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村合并,成立新的小岗行政村,管辖23个村民小组,共849户、3823人。

沈浩高票当选新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合并后,沈浩的压力更大,担子更重。在困难面前从来不低头的沈浩,在日记中写道:“为小岗倾注心血,我值!”

在沈浩小岗村租住的房间里,床头摆着一张醒目的照片,那是他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小岗村发展时记者拍摄的。那是沈浩一生中最激动、最难忘的时刻。

2008年9月30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得知沈浩是财政厅选派干部,是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支书时,总书记连声说好,并勉励他说:“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的激励,更加坚定了沈浩对小岗村发展的信心,沈浩曾兴奋地说:“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的艰辛、酸楚、冤屈都没有了。”

“他心里装满小岗村,唯独没有他自己”

沈浩曾对身边的好搭档、好友不止一次谈起过,如果组织再让他干3年,他在第三个任期内一定要做3件事:第一件事是成立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好好打造几家企业,让“小岗村”也上市;第二件事是在村北修建一条路,在村南修建GLG大道,不让卡车、载重车辆驶入小岗村中心的友谊大道,保证友谊大道两边就读的小学生、幼儿园孩子出行安全;第三件事,就是将小岗村南边150亩低洼地修建成一个水库,发展旅游业,再建一家酒店。

沈浩带着他对小岗村的美好憧憬走了。6年来,沈浩为了小岗村操碎了心,45岁的他头发基本全白了,平时全靠染发让自己看着精神点。沈浩比在萧县老家工作的四哥小5岁,但看起来他却比四哥老很多。好些久未谋面的朋友,私下都感慨:“去小岗前,沈浩还是个小伙子,6年后怎么一下变成小老头了,憔悴了很多啊!”

“沈书记把自己的事、把对家庭的小爱全都抛弃了,把整个身心都无私奉献给了小岗人民。他心里装满小岗村,装满了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伤感地对记者说。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沈浩去世后小岗人写的挽联,也是沈浩6年来在小岗村任职的真实写照。

过度的劳累,而且没有及时就医,使得沈浩没留下一句话,就匆匆离开了爱他的人们。沈浩的大学同学、蚌埠市委副书记毕小彬说,像沈浩这样突发心脏病,多是长期积劳成疾造成的,如果有家人在场或者抢救及时,即便是递上一杯水,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对小岗太有感情了,他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

沈浩走得太匆忙了,让家人痛断心肠。2009年11月8日,在凤阳县举行的沈浩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匆匆赶来的女儿沈王一扑在爸爸的遗体上,亲着爸爸的脸,撕心裂肺地哭道:“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说年底回家的吗?”“沈浩,回家吧„„”妻子王晓勤的呼喊声,女儿痛彻心肺的哭声,让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

一片丹心,两袖清风,噩耗传来恸九州。在沈浩先进事迹的感召下,近日一些干部通过多种形式,向安徽省委组织部门要求到农村基层工作,或到小岗村任职。

沈浩的大学同学、铜陵市经济开发区财政局副局长程啸已向组织部门报名,希望去接沈浩的班,到小岗村工作。他对记者说,自己对农村比较了解,原来经常和沈浩通电话,了解他的发展思路,很有信心把小岗村的工作做好。

如今,沈浩被安葬在小岗村东头新修建的公墓中。黑色的大理石墓碑庄严肃穆,小岗村的乡亲们在沈浩的墓周围种下几十棵松树。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他的墓前,总是鲜花簇拥„„

小岗人渴望吃饱穿暖,渴望生活幸福,用他们的红手印迎来了“大包干”;又用他们3次的红手印留住一个人,以及一个人长存的精神,这个人叫沈浩,这个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将再也不会和小岗村分开。(记者 刘声)

小岗村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体会【第二篇】

小岗村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体会

“沈书记,他人好,干的也好,我还能不送他?”

“我老了没用了,要能用我的命把这孩子换回来就好了!”

一位是72多岁的带病老爷爷,一位是86岁的老奶奶,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声音,正是这些朴实的言语寄托了小岗人民和凤阳人民对他们的好书记——沈浩同志的无限崇敬和哀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对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沈浩同志放弃省城优越的工作,舍小家为大家,在小岗村一待就是六年,最后倒在了工作的第一线。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

一、学习他对工作的那份热情与执着。刚来到小岗村的时候,沈浩同志也受到过怀疑,也想过想过工作上超脱一点,但是一旦深入到具体工作,他就身不由己。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独自流过泪,但是因为心中有对小岗村这片土地的热爱,沉下身子工作,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学习他刻苦奉公,不辞劳苦的精神。在小岗村6个年头,沈浩同志夜以继日,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过完年又急急忙忙的赶回小岗村。繁忙的工作中使他“过家门而不入”习以为常。在他的家人眼中,他是一位舍小家顾大家的人。在他生命的前一天,还处理了一起土地纠纷和滁州市军分区一位领导商谈拟建的国防教育园选址问题,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真谛。

三、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态度。村民谁家有困难他心里都有一本账。当他看到村里邱世兰的拐杖坏了,从合肥为老人带拐杖。在家庭走访时发现毛凤英老人因家境贫寒,常年生病在,立刻把老人送到医院,并承担老人的住院费用。如果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们都能向他那样,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时刻想着群众,一心为民服务,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很和谐,种种矛盾都能在基层得到解决。

四、学习他扎根基层,一往无前的信念。农村的工作环境是艰苦的,在20XX年任职工作届满时,村民们的挽留沈浩同志也犹豫过,但是当他看到小岗人民殷切的期盼时,他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为了小岗的明天放弃了回到省城工作的机会。

五、学习他抢抓机遇,实抓实干的作风。在小岗村的六年,他带领群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修了村内水泥路,整修了党员活动场所;发展旅游业,“大包干”纪念馆的新建,并先后引进了小岗面业、节能电器公司,美国glg集团,广州从玉菜业集团等企业。正是他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带领小岗村从一个贫穷的落后村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

范村。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沈浩同志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村官,我们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沈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第三篇】

沈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

时间:2009年11月09日

来源:《时事报告》

作者: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 沈浩

编者按:11月6日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传来噩耗,小岗村村支书沈浩意外去世。惊闻这个消息,《时事报告》编辑部上下都很震惊。去年11月17日,“时事报告厅”曾把沈浩书记请到中国农业大学,为现场400多名大学生讲述了他在小岗村的故事。报告会上,沈浩书记谈到小岗村未来发展的目标时说:“到201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要突破1万元,可用财力要达到1000万,我们的农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个亿。”这个目标尚未实现,沈浩书记却突然过世了。

报载,小岗村村民对沈浩的突然离世都十分悲痛和惋惜,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干部、贴心人,他的心里一直装着我们小岗,他是为我们小岗村的发展累死的,他真是当代焦裕禄!”去年的报告会上,我们感受最多也是沈浩书记对小岗村的责任和深情——他当天上午到的北京,下午在农大做完报告,当晚便又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小岗村。同样,当天报告会上,沈浩书记谈及自己在小岗村当书记5年工作的点点滴滴,语言朴实无华,在场的同学们却听得泪光盈盈。我们在此再将沈浩书记当天的报告全文登发出来,以纪念这位“新小岗村”曾经的领路人。

我是安徽省的第二批选派干部,2004年2月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在小岗村工作已经有5年了。第二批选派干部任期在2007年快结束时,小岗村的村民又摁下了手印找到财政厅,找到省委组织部,要求我留下来。后来,在6000名选派干部当中,我是唯一的一个留下来的,作为第三批选派干部连任至今。

下面我介绍一下小岗村。小岗村是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行政村,凤阳县大家都知道,这里出过朱元璋皇帝。小岗村地处淮河的南岸,它离最近的县城也有将近40公里,很偏僻,是几个县交界的地方。当年摁手印的时候小岗村还是一个小生产队,只有20户人家,其中还有2户是单身汉。后来到了1993年,因为小岗村有名气了,就和另外一个生产队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到今年年初还是一个不足500人,有1800亩耕地的小行政村。今年3月,小岗村又进行了调整,这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部分,把小岗村和另外两个行政村合并了。合并后的小岗村是一个有850户,将近4000人,有1000亩耕地的大行政村。发展的空间大了,任务也更艰巨了。

“大包干”让小岗村一年跨过“温饱线”,但为何20年没过“富裕坎”?

小岗村在30年前是一个什么状况?家家以要饭为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副主任,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也曾经和老婆孩子一起去要过饭,他说,那时候要到了干粮,回来才能吃一顿热乎的,要不到,连过年都没饭吃。吃粮要靠返销,花钱要靠贷款,生产要靠救济,生活非常困难,家家户户都出门要饭,还发生过饿死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饿死也是死,不如拼一下,大家就合计,把田分了,把地种好才能够有饭吃,结果他们就把地分了。到了1979年的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一次大丰收。有人就提出来,能不能让我们多干几年?当时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了这么一句话:“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结果下面也就没什么杂音了,这样就干起来了。当年不但给国家还了过去的贷款,而且还交了公粮,自己还吃不了。1979年年底,小岗村就过了一个很肥的春节,没有一户要饭的,敲锣打鼓,唱歌欢庆,这叫“一年越过了温饱线”。

但是,随之而后的20多年里小岗村又停步了。可能同学们会问,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就是从小岗村开始的。这么一个村应该让它带头富起来啊?也不然。我举个例子,很多学生在读高一时成绩很好,到高二也不错,到高三考大学时就没有考好。小岗村摁了手印,做了一个举动,被定义为改革第一村,应该是比较富,我原来也这样想。虽然我是安徽人,又在省财政厅工作,但是我以前没有去过小岗村,我去了以后的感觉跟大家一样——这个村怎么能是这样呢?后来我在那儿工作了以后,我觉得小岗村不富裕有它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虽靠近淮河但十年九旱,又是一个典型的分水岭地貌,生产基础条件非常差。一家人有20亩或者是多一点的土地分散在30个地块、40个甚至是50个地块,并且地块的形状和土质还不一样。小岗村村民就是在这种客观原因下依靠种地生存,而且还是用简单、粗放的种植方式,怎么能够富裕?很困难。第二个就是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文化水平还非常低,小岗人摁手印时,就两三个人是小学文化,只有一个人是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初中文化。到了第二代人,能吃饱就感觉是达到了最大的理想,也有点小钱花了,对于上学还是不够重视。第二代人真正读大学的还是很少的。这样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肯定很弱,市场开发能力就不要谈了。第二代人中也有想创业、想致富的,知道种地不行了,想搞一点别的,但资本从哪里来?没有原始资本,经济基础薄弱。贷款的话,在农村贷款是很困难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主观上的,当时摁手印的时候是冒着生死的危险,“如不成干部杀头、坐牢也安心”,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托孤的气氛在里面。现在他的愿望满足了,能吃饱饭了,用一句话说就是“小富即安”。可那叫什么富?根本不叫富。还有就是,小岗村出名后,又跟一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了,村里可能就会因此闹一些纠纷,不团结,影响了村里的发展。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缺少一个好班子。在我们国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们都认

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头人非常重要。但是小岗村多少年来没有这么一个班子。种种原因致使小岗村在20多年里发展很慢。

沈浩初到小岗村,六问小岗村,并组织村民进行思想大讨论——我们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想不想好?想好的话怎么加快发展?

我2004年到小岗村,给我的感觉是,这里还不如人家一般的村子富裕,这种状况实在不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研究。在我之前有很多的工作班子到那里去,都是干半年就干不下去了。老百姓对我们是怀疑的:我们小岗村人都搞不好小岗村,你们怎么可能搞好?村民们对小岗村的前景是迷茫的,没什么信心。我了解了情况以后首先开展了一次思想大讨论,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我出了几个题目:小岗村是怎么出名的?出名以后人家是怎么看小岗村的?社会上的评价对我们有没有帮助?我们后来又落后了,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想不想好?想好的话怎么加快发展的步伐?一系列的问题,从村干部会议到党员会议一直到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我们都在讨论这些问题。我带队参观学习,到华西村、到大寨、到红旗渠,回来的路上我在河南登封招待所开座谈会,让我们的党员代表、村干部分析,看看人家再看看我们自己,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大家都说,很惭愧,我们虽然有名,是穷出名了,人家那个出名是真地干出来的。他们当时感觉到,回去一定要团结,要好好地做。这个讨论、学习就产生了很大的效应。

回村以后我又做了一件实事,为了树立在村民当中的威信,我决定把村里的路修一修,当时小岗村的沥青路大概只有一公里,其他的都是土路,很破旧。我争取到了50万元的资金,当时规定是要工程招标的,开始也招标了,结果最多的要76万才包这个工程,少的也是60多万。而且,我是财政厅下来的,我知道这几年国家的支农支出是增加了,但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还不多,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还是有的。当时有个别的村干部提出来要承包这个工程,我坚决反对。我没有招标,提出来组织老百姓自己干。我们制订了资金分配机制,租来了机械,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我亲自带着队伍干了三天,制订了质量和进度标准,比如,一天一个班组能修70米,修70米之内,我给你7块钱1米,你修到70米以上,我就给你9块钱1米。之后我就是不去,这个路的质量也有保证了。大家都说这个路是我们祖祖辈辈要走的,大家一定要保证质量。有一天晚上,人都走了,机械也弄走了,但有一包水泥没有用掉,撒落在路面上,当时只剩下几个村干部,我就带头用手捧,给弄干净了。这事传出去后,大家都说,这个书记是来为我们办实事的,虽然人家是从省里来的。最后,大家比我还积极,机械也都会用了,结果我们保质保量地修了路,才花了23万块钱。路修好以后,我们就开了一个全村表彰会和总结会,因为20多年来没有这样集体干活了,这样一干,增加了大家的团结意识、互助意识,凝聚了力量。另外,干自家的活还可以拿到工资,又学到了劳动技能,大家都很感谢我,这一下我在小岗村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

通过引进人才,规模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旅游业,如今,小岗村的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2300元增加到6000元。但沈浩认为,小岗村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后来我们根据小岗村的现状提出了“三步走”振兴小岗村,那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

现代农业怎么发展?土地就是这样的土地,人还是这样的人,观念是有些转变了,老百姓也想种先进的东西,但不知道种什么,种什么不知道怎么管理,管理好了又不知道到哪里去卖,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想通过引进大学生,引进先进技术来带动村民。我们引进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来种双孢菇,当时有五六个同学到小岗村来考察,到现在真正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女学生,叫苗娟,她

现在已经是凤阳县的团支部书记了。2007年,又来了十几名大学生,包括南京农业大学的,襄樊的、河北的都过来了,还有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搞了一个创业基地。大学生不光是带来了技术,最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感染了我们的村民。村民们会想:人家一个女孩子家,一个小男孩到了这个地方,这么艰苦,能做这些事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什么不能做?一下子就把小岗村一潭死水搅活了。

大学生不光是带来了先进技术,而且以大学生为主体还成立了合作社。去年生产双孢菇还是单搞单干,比如收购稻草,他家是收5分钱1斤,我为了抢稻草,我就给6分钱1斤,这样搞,生产成本老是控制不住。今年,大学生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用工,统一购原料,统一销售,成本大大地降低了,这就是大学生起的作用。另外听说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有一家安徽的工厂一下子赞助了300万元资金,在小岗村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服务中心。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农村才渴望人才了,太需要大学生了。

现在讲一下开发旅游业,我们盖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依托这个我们开展了红色旅游,另外大学生创业基地、葡萄示范园也都是值得参观的地方。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小岗村应该是处处是看点,点点是风景,现在正在做4A级的旅游区。我们的“农家乐”红红火火。胡锦涛总书记在我们一个大包干创始人家里座谈吃饭后,现在这家的“农家乐”排队都坐不上,一天都是七八桌十几桌的饭,旅游业潜力非常大。总书记视察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有三万多人走进小岗村,跟农民搞互动,吃住在农家,所以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还有就是招商引资办工业,这是小岗村人的梦想,也是一个发展规律,每一个地方都是无工不富。我们利用小岗村这块金字招牌招商引资办工业,现在工业刚起步,我们有了小岗面粉厂、小岗钢构厂,还有小岗村人在外面打拼了多年回

来办的公司。小岗村在外面打工的人纷纷地回来创业,叫作“凤还巢”,这个非常好。

我们小岗村的生产这几年有了很好的发展,我也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另外,我特别注重从每一个环节中提高村民的素质。为什么我们要积极地推广“农家乐”旅游?主要是家里来客人了,卫生环境就要搞好,原来两口子吵架、骂人,客人来了就会不好意思再吵了。包括我们村的文化生活,我们成立了妇女协会、老年协会,一方面是丰富他们的生活,最主要的还是提升素质。

通过方方面面的事情,我在这几年里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要不然老百姓也不会摁手印把我留下来。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今年的大年三十,我要回家过年,早晨起床一开门,有一个妇女站在我门口,她说老奶奶要请我吃饭,她说的老奶奶已经80多岁了。老奶奶请她的孙媳妇在家里做了很丰盛的饭,她说,我请你吃饭你不要害怕,我不找你要钱也不找你麻烦,只觉得你在这里干得太不容易了,你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大的变化,我请你吃顿年饭表达一下我80多岁的老人对你的心意。当时我听了之后很感动,端起了酒杯我就喝了一满杯。结果村里的老百姓都来了,有的拿来腊肉,有的拿来鸡蛋、苹果,让我带回家,这种情形下,我有再多的苦也荡然无存了。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你只要真心地对待农民,为他们去办事情,他们就会接纳你。

这几年通过党的好政策,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通过小岗村人的努力,小岗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收入这几年是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的时候人均年收入才2300多块钱,到现在人均已达到6000块钱,我们安徽省平均是3400块钱的水平。我们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家里的电器跟城里人是一样的,手机是人手一个,有的家里还买了小轿车。

小岗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它太农村了,它是广大农村的缩影,它所发生的每一点进步确实也不易。当然,国家近几年在财政上有很大的支持,那都是基础建设投入,基础设施现在也基本完善了,有一家医院,有一所设施完善的小学,接下来还要设乡镇的银行,还有农贸市场,等等。最大的变化,我可以骄傲地给同学们报告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小岗村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小岗村人现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并且积极地投身和参与,与我刚开始去的时候相比,思想观念的变化太大了,现在说话都是谈发展,谈怎么赚钱,讲和谐,讲团结。还有就是我们的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这也是加快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包括村里的三个大学生村官,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借着胡锦涛总书记走访小岗村的机遇,小岗村描绘出新的发展蓝图。

今年9月30日,没有想到胡锦涛总书记能够走进小岗村。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走进了小岗村,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总书记又走进了小岗村,可见党中央和全社会对我们小岗村是多么地厚爱。这对于小岗村来说更是一种发展的最好最大的机遇。现在,小岗村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总书记也给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把生产能够搞得更好一些,农民的文化生活搞得更丰富一些,村庄搞得更整洁一些,也祝愿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又对小岗村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一,小岗村要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村,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企业家走进小岗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致富。第二个就是小岗村要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现在在做这方面的创新和实验。第三个,小岗村要成为致富创新的实验村。小岗村改革在先,成为了典范,应该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制度方面要创新,继续创新,这也是上级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和信任。

最后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农村。根据发展的形势,结合小岗村的实际,也是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给小岗村定了一个保守的目标:到201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要突破1万元,可用财力要达到1000万,我们的农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个亿。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小岗人坚持继续弘扬“大包干”的创新精神,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小岗村应该有一个好的发展,因为小岗村不仅仅是小岗村人的小岗村,也不仅仅是安徽的,它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因为有很多的国外媒体,包括国外想了解中国农村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岗村。

“大学生到农村,你要融合农民,但你不能被农民融合掉,你要当农民,你还要‘跳出’农民”。

同学们肯定会问,你在那个地方工作难不难?我是省财政厅的,我到农村去,别的不说,上厕所都遇到困难,你说难不难?我那么好的工作,我年龄也不小了,我在小岗村工作不止一次地流泪,你说难不难?这个村太有名了,别的村做一些事情可能很正常,小岗村一做就会引起很大的关注。小岗村人搞分田单干是敢为人先,实际上这里面再仔细地想一想,我有时也琢磨,分田单干实际上是一种不团结的表现形式,它要是团结就不会分了;但是它也透着一种团结,你要说它不团结又分不成,偷偷摸摸干的,有一户举报了就干不成了,这也说明小岗村内部的情况比较复杂。另外,小岗村中央关注、省里关注,县里更直接地引导,再加上镇的管理,从行政上是这么一揽子下来,还有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关注,新闻单位说这里是一个焦点,我就处在这个焦点上,你说难不难?但是我相信你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拥护你,你就可以大胆地往前走,当然你不能乱来,可以创新,但不能违法。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将来你们中可能会有一些大学生村官,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对你人生意义的是很大的。但是到农村不光是一腔热血,你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民的素质需要我们去影响、提高。要融合他们,但是不能让他们把我融合掉,我要当农民,还得要“跳出”农民做好引导的工作。我家里面也有90岁的老母亲,我有一个女儿正在上高中,因为我长期不在家,女儿的学业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今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在和总书记握手的那一刻,我所有的辛酸都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幸福感。这几年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因为小岗村不是一般的村,这是很不平凡的经历,这几年的磨炼对我的人生价值是一个提升,对我的人生也是一个极大的丰富。

最后,我有一个祝愿,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现在的“三农”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为它服务,为它创造,我真心地希望在座的学子有一大批人能为“三农”做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提问:沈书记您好,在听您作报告的时候我非常感动,我知道您在那个环境下会遇到种种困难。您在小岗村克服困难的动力是什么?

沈浩:我不说大道理,在小岗村这几年我的人生观和我的思想觉悟都在改变和提高。举一个例子,我原来在机关的时候也跟很多同事一样想当个处长,当厅长,工资再增加一点。但是你到了农村之后跟农民打交道,发现他们的幸福感很强,70多岁了还在地里干活,咱们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但他们觉得很幸福,这个给我的启发也很大。

另外,从当官来说,有的乡镇书记也是大学生,干了一辈子最大的理想是回到县里,能当个科技干部当个局长就不错了,人家也是兢兢业业地在基层做工作。

我是一个选派干部,我是从省里选派过去的,说白了,我本身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小岗村是不一样的村,我能在那里,首先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另外还有小岗村人对我的期盼,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还是支持我,帮助我,关怀我的,我应该要好好干。

小岗村不仅仅是小岗村人的,它成了中国农村的窗口。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国家干部,又是选派干部,本身有这种(带头建设好小岗村)责任和义务。我也考虑过、退缩过,但是我最终怀着积极地态度坚持到了现在。如果不是一种积极地态度,一种责任感的话,你说我图什么?其实,明年的这个时候,第三批选派干部的任期就结束了,但总书记的到来对小岗村来说是最大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你要不重视起来肯定就会错过。其实我也可以糊弄你(指小岗村),给你修修学校,打个井,修条路,你们也会说我好,不会有任何矛盾。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我必须要抓住小岗村这个难得的机遇谋发展。能做多少算多少,我今天是上午到这里来的,晚上马上坐车要赶回小岗村。我觉得做人要有一种责任感。

提问:沈书记您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合作社在小岗村的发展情况和一些成功的经验,谢谢。

沈浩:讲到合作社我一再强调的是,大家要吃饱穿暖,30年前一定要分田单干;要建设美丽富裕的家园,30年后一定要合作。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栏目走进小岗村时,我当时讲我们现在一定要合作。农民还是一盘散沙的话,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是很困难的,终究要依靠有组织的、农民自愿合作的形式,而且要靠村干部引导。小岗村有葡萄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双孢菇合作社。比如双孢菇合作社跟没有建合作社时相比,经济效益凸显,成本大大降低,产量也增加了,另外市场的话语权更大了。现在是多家收购商到小岗村来争相收购,过去

是他家卖1块钱1斤,我为了卖出去我就卖9毛钱,这样一来就降低了收入。说实话,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尝到了甜头不由自主地就会加入合作社。我们还想成立农民资金合作社,每家有一点钱合在一起就可以做事情,然后带领大家致富。合作社的建立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有效益,更主要的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互助,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我们从政策上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现在最困难的是什么?缺乏这方面的人,也就是说合作社的领军人。我不是贬低我们的农民,农民有朴实、勤劳、吃苦、大方等很优良的品格,也有自私、狭隘、嫉妒、相互不服气等不好的东西。已经分了30年了都习惯了那种分的理念,单干的话,一块有规模的土地要涉及到几十户人家,他种小麦,他种玉米,他种花生,七零八落的,就是种同一种东西,比如说水稻,种的品种也不一样,打农药的时候,隔壁的看到他打药了明天也去打药了,而且加大剂量。现在就是这种状况。我们要是合作呢?适度规模的地块要是种小麦就统一种一个品种,管理上可以统一管理,比如要打农药了,让一个人牵头,把这几十户统一起来,委托一个人来打药,控制好剂量,然后卖的时候还能够卖个好价钱。还可以统一收割,现在的小田块,60块钱一亩,人家收割机还不给你收。合在一起的话,首先劳动量降低了,第二是成本降低了,药钱、种子钱、技术服务包括收割费等成本都降低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却提高了,而且还可以卖个好价钱,所以一定要合作。搞新农村建设,生产要发展,首先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的道路。

提问:沈书记您好,我来自农村,您在去小岗村之前是干财政方面的工作,您刚才也说过向农村拨款的时候,即使是招标,钱到了农民手中还是会减少一部分,假如您现在再回到财政厅,怎么减少涉农支出“跑冒滴漏”的现象?

沈浩:你的意思就是如何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实惠。假如我回财政厅,要让我一下子改变现状还是很困难的。但是,假如要我负责某一块资金的话,我就会有一个创新和改革,要充分相信农民,让农民得实惠。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有一些项目性资金,比如要修一条道路,按规定应该招标。招标的话,农民怎么去投标?而且还要有资质要求,于是,就出现县里有些人打着公司的名义去投标,实际上还是个人在干。然后他用工如果用本地的工人还好,但是他不愿意用本地的工人,他中标了就想把这个利益最大化,就有可能偷工减料。本地人在本地干事,不太敢偷工减料,怕被人家发现,外面的人,你就管不了了。这些项目能不能给我们小岗村人干?有些事其实很简单,挖一条沟我们农民不能挖吗?挖一米你给他10块钱就行了,他干了自己的活还能拿到钱,这多好。但是按照现行的制度,资质、发票等很多问题,农民都解决不了,达不到招标的要求。我向省财政厅长也反映了这个问题,我们厅长说,现在是你沈浩在当村书记你可以这么干,有的村,要是真把钱给他以后,你看那跑冒滴漏的,还不如招标。前一段《焦点访谈》就报道过,有一个地方工程干得乱七八糟,钱都落在了村干部的腰包里去了。所以说,这确实是新时期的新课题,因为国家的支农财政投入越来越多,所以我向总书记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时期建设农村发展农村需要人员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村一级干部的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村这一级组织的管理。

沈浩先进事迹【第四篇】

沈浩,一名基层村级组织的带头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时代内涵,那满是红手印的书信,代表了群众最高的褒奖。泪水已然不足以寄托对群众贴心人的深深怀念,唯有沿着榜样的事业方向,前仆后继既往开来。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同样是在基层,干着平凡的工作,但沈书记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最不平凡的业绩,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一、学习他那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精神

从省城到小岗,从城市到乡村,沈书记作为选派干部,将自己庄严的出征誓言化成了无限的力量,奉献给小岗村。他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坚守原则、廉洁奉公、恪尽职守,扎扎实实做村官,群众的褒奖成为他心头的感动。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充斥着,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名基层的大学生村官,要坚守自己的入党誓言,承诺自己的口号,扎根农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学习他那与民共甘苦、为民办实事的精神

沈书记刚到小岗村的时候就发现,村里的道路淋漓不堪,村民们都渴望有一条干净的水泥路。了解到这些,他便立即跑上跑下积极争取资金,尽快开展筑路工程。修路时他天天和大家在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手被灼伤,全身满泥,他都毫不在乎。沈书记能如此,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做到与民同肩,不怕吃苦,奋斗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

三、学习他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精神

村民的孩子刚出生,母乳不足,家里又没钱买奶粉,沈书记便掏出自己的钱给孩子买营养品;村民生病没钱硬挨时他出钱送去急救,病愈后还给安排合适的工作;逢年过节都给贫困家庭送去慰问金和年货。丝毫没有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遇到村民有困难时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正应了那句至理——好官当“爱民如爱子”。出生于农村家庭的我,深知农村家庭的脊贫和困难,一旦遇到急事需用钱时,人们就会欲哭无泪的感觉。沈书记助人为乐的精神可嘉、可赞。

四、学习他那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常思新农村致富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定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但在实施时,却遇到了极大的苦难。要实施改革,根本在于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民大部分都不支持这一改革。沈书记便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解释改革的真正含义,终于村民都想通了,了解到这次改革原来是件非常有利于增收的措施。于是上下一心,创新改革一贯到底,短短的6年时间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要符合飞速发展的社会实际就离不开创新。我们新青年要学习沈书记的创新精神,应该更具有活力、更具有思想。

五、学习他顾大家、舍小家的精神

沈书记从省到农村,离开家庭一去就是6年,家里上有慈母下有贤妻爱女,天天望眼欲穿,盼他归家,而他并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当他看到村里那一张张朴实无华、黑瘦干瘪的面孔时,他的心就回不到家人跟前了,多少人在等待着他,等待着他带领大家走向富裕、走向小康。沈书记挥泪把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地压在心底,一心一意地扑到工作上。堪比“三过家门而不入”之治水大禹、“人民的好公仆”之焦裕禄。

六、学习他忠于党国、忠于人民的精神

65 682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