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报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数学是一门探索规律与逻辑的科学,通过数字与符号揭示世界的奥秘,应用广泛,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日常中发现数学的魅力呢?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数学小报通用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第一篇】

根据大纲学习:自学考试的每门课程都有大纲,一般考试内容都围绕大纲进行,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根据大纲学习;小编就是一拿到书,便用红笔将大纲的每条要点写在教材相应内容的边上,这样子在看书、学习时,心里便有数。

根据试卷查找内容:自学不同于有老师教,在自学时,无需按着教材的先后顺序,一开始便可做历年的试卷;根据试卷内容在书中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对教材内容理解,有时候一道试卷可做几天,这样子记忆反而会非常深刻。对于一些很难通过的课程,可上一些培训班。

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上班族本身烦忙,学习时间比较有限,但时间总是有的,在等公交时、走路时都是学习的好机会。自学考试习题通常带有一些小本子,上面有综合复习的内容,可放于包中,随时拿出来看。即使躺在床上,也能回忆学习的内容。自学是需要毅力的,需要坚持。千万不要考着突然停下来,有的人自学了十年也没拿到毕业证书。

数学小报内容范文【第二篇】

“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同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在拥有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过去,老师几乎都是要求学生在家做好预习准备,然而现行的数学教材基本以图文为主,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不知道该如何阅读教材。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浏览一遍教材就算是预习了,有的学生则干脆让父母教,这样的预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为此,我们把预习放在每节课的课前进行,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出示预习思考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预习思考内容去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的重点。

比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首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

1.学习目标

①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②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预习思考

①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有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就很明确了,预习时就能根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阶段是“汇报点拨”。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汇报,学生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有深有浅。在学生完成自学后,让他们把在预习中的收获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通过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由小组长收集组员们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本组的预习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以便学生汇报时做出必要的指导、点评。二是点拨指导,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去说、去论,给学生创造试错和纠错的机会。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学得到的方法做下面的练习:

+= +=

= =

=

学生完成练习后,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演算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再请其他学生对这几个学生的演算进行评改,并说出评改的依据,直到全班认可通过为止,最后学生根据演算的结果批改自己的作业,改正错题。通过点拨指导这个环节,给学生试错和纠错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判断和归纳能力。

第三阶段是“当堂训练”。在学生自学、讨论、汇报、尝试、点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查,及时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做到在课堂上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和作业。

第四阶段是“总结收获”。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总结得好,能使所教学的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升华,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在总结时,可先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结合教师的板书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本课学习的要点,最后由教师补充。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这样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提问式的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以及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的细节,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脉络清晰,可起到系统归纳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制定了“

“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创造能力,激发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首先是“个人精备”,各年级学科组长在开学前将每人的备课任务分配好,主备人于教案使用前一周备好课并以电子教案形式存放于指定文件夹,撰写的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要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有详细的教学设计过程。其次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集体备课每周不少于1次)、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具体做法是:各学科组每次开展集体备课时,组长预先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初步形成的教案,将自己对课标、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的确定,以及课中练习题的选择、教具的准备、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小结等一一作出说明,备课组成员根据主备教师的教学设想提出建议,形成“一人主讲、众人补充、质疑、解难、整体突破”的讨论形式,最后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的建议修改教案。第三步是“课堂教学”,主备人按照修改后的教案上研究课,备课组成员分别从学生的学习状态5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5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进行听评课。最后是“再次修改”,主备人在上完研究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的作业反馈等,同时根据备课组成员提出的修改建议再次完善教案。

数学小报【第三篇】

一、“学程导航”教学范式设计评比

1.参赛学科:所有学科。

2.参赛对象:全体任课教师,各同志可自行选择一门或两门学科参赛。去年参加过市“杯”教学设计评比的相关人员可以不参加本次活动。

3.设计要求:严格按“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要求进行设计。

4.参赛程序:

(1)报名:各校分学科填好《教学设计评比报名表》(见附件)于3月30日午前发送到#。

(2)比赛时间:

语文学科:X月日(星期二),比赛时间:15:00~17:00。

数学学科:X月日(星期三),比赛时间:15:00~17:00。

其它学科:X月日(星期四),比赛时间:15:00~17:00。

(3)地点:中心小学四楼大教室。

(4)内容:现行教材内容,具体内容当场宣布。

5.设奖:各学科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二、“学程导航”教学范式优课评比活动

1.参赛学科:所有学科,根据报名情况设语文、数学、综合三大组

2.参赛对象: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可自行选择一门或两门参赛。

3.比赛要求:严格按“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要求进行教学。

4.参赛程序:

(1)报名:各校填好《优课评比报名表》(见附件)于4月8日前发送到#。

(2)比赛时间:四月中旬

(3)地点:小学。

(4)内容:现行教材内容,具体内容提前一天宣布。

5.设奖:各组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三、下水文比赛

1.参赛对象:全体语文教师。

2.比赛时间:四月下旬。

3.比赛内容:当场确定。

4.设奖: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四、下水题比赛

1.参赛对象:全体数学教师。

2.比赛时间:四月下旬。

3.检测内容:各年级的《走进数学王国》、《数学书》上的思考题和《一课一练》上的“智力冲浪”,以及《小学生数学报》上的相关习题。

4.设奖:评选出

一、二等奖若干名。

五、“我的课堂故事”教学随笔评比

1.参赛对象:全体教师。

2.随笔上交截止时间:5月中旬。

3.报送办法

(1)参赛随笔的页面设置一律用16开纸设置,正文用小四号字,并在每篇首页左上角注明“第四届‘杯’教学随笔”。

(2)以学校为单位集体报送电子稿,并附清单。清单写清校名、作者、随笔题目。电子稿和清单(清单要制成Excel文件形式)发至#,也可直接拷贝至中心小学茅培新处。

六、骨干教师示范课

上课时间:4月底。

七、名师课堂观摩和名师讲坛

1.名师课堂观摩:语文特级教师。

2.名师讲坛:英语特级教师。

3.时间4月底

数学小报【第四篇】

一、实施办法

1.量化的方式

班级量化采用一组一张表格的记录方式,每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同一张表格上登记申报的荣誉称号。每一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表格上的量化分数由小组内专人具体负责,其他人没有加减分数的权利。量化时,组长按照班级管理规定给本小组内成员打分,副组长则同样依据班规给组长打分,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避免个人乱加分现象的发生,使量化分数更加客观公正。

2.量化的内容

采用荣誉申报方式来强化班级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管理自己,自觉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以及方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学生为实现所申报的荣誉称号,在遵守班规、班纪方面就要做到更好。因此。我根据班级管理的一些具体细节设置班级量化内容。表格内班级量化内容包括:课堂、学习、课间习惯、作业、卫生、两操、路队、午餐午休等,这些方面均有利于培养、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表格的最后一栏填写上本学期自己申报的荣誉称号。当然,量化内容的设置,也要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班级的工作重心来确定。

3.量化内容要具体

确立出量化的内容之后,班主任一定要把每项内容细节化,具有可操作性,即要让每个学生知晓量化内容的各个方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4.量化注重过程

对荣誉申报的量化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过程,注重落实。因此,每天都应对学生们就班级量化内容的某些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对量化内容的打分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本班的近期规范目标,进行集中性的日日量化。

5.量化分数的运用

在实施量化的过程中,量化分数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一科一种标准,不同的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像语文老师表扬一次奖1分,而英语老师一次就奖10分,这样我们在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候,在运用这些量化分数的时候,会因量化分数的标准不同而无法操作。此外,有的学生偷着会在量化表格中乱改分数,如把分数前面的减号加一道竖线变成加号,分数就会由减分变成了加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格中加分或减分的分值一定要不同,如加分可规定两个档次+3分、+5分,减分也可以定为两个档次-1分和-2分。标准统一后,偷着乱改分数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即使有个别学生偷着改了,也是无效的。

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让学生了解荣誉申报与班级量化管理结合的日的

学期初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当先把荣誉申报与遵守班规班纪来加强班级管理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告诉学生申报的荣誉称号,要跟整个学期的量化分数结合;同时,使学生明白,整个学期他的量化过程所得分数决定了他是否对所申报的荣誉有拥有权。只要他的量化分数优秀或有进步,他就会自然获得所期望的荣誉称号,不用再通过教师和全体同学表决。要是不合格,就一定不能获得想要的荣誉。

2.量化的具体实施过程班主任不要全部包办

运用此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放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自主管理的意识,要是我们再全面包办,那我们会更累,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当然该我们拿主意的也不能让学生去做,如量化的具体内容、类型、措施,就应由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来制定。因此,把想要通过分数量化来进行管理的方面明确化,教会学生,就可放心地让他们进行操作。在量化考核的整个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班主任手把手地教,很快就可以放心地定期监督了。

3.班级内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全班举手表决通过

学生对量化项目的实施要求进行深入地解读和详细地学习后,全班再举手表决。同意代表着在荣誉申报这项活动中,要自觉接受班级量化管理方面的约束,不同意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参与荣誉申报这项活动。学生深刻领会了参加荣誉申报这项活动的班级量化的具体要求;同时,表示愿意争取取得荣誉称号后,就会在学期内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班级管理规范及《中小学生守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达到学期初制定的目标。

4.班级量化管理措施要让家长知晓

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把这种做法对家长进行详细讲解,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还要抽出时间让每位家长详细了解自己孩子的表格量化分数,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家校结合对孩子开展教育。

5.班级量化管理表格逐日记录,定期评价

班级管理的表格量化要天天做,持之以恒,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同时,还要借助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措施是实实在在的。与其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班级量化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点

我们知道各行各业都在强调人性化管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运用这种措施的时候也应突出人性化管理。例如,一个书写认真的学生的作业和一个一直写不好。但努力想写好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相同的加分机会。再如,做眼睛保健操时,没有及时做,被班长第一次点到名,不能马上扣分,提醒之后立即开始做操的就不予扣分,扣分要从第二次开始。第二次点到名的就属于故意捣乱了。由于此项措施的实施,目的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因此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特别是在扣分上,千万不要走向极端,那样会把学生的热情一棍子敲死,远远背离我们的初衷。

与班级量化管理紧密联系的荣誉申报,让每个学生在学期的开始就确立出本学期的奋斗目标,而围绕这一目标确立的分数量化管理,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落实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好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由于这一活动注重过程,分数量化管理发挥的作用贯穿整个学期;同时,还让每个学生学会了承担,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最后每个学生都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一学期所创造的成果。

数学小报【第五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性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非常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新理念,给予学生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当面对七八十人的大班额现状时,我又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而不是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落于俗套呢?基于这样的思考,通过自我实践反思、同伴观课议课,我对大班额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究,发现小组合作的内容确定、过程实施、科学汇报、正确评价等都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慎选内容,确保小组合作的实效。

在公开课上总能看到形式多样的小组合作讨论,围成圆桌的、方桌的、前后桌的、4人小组的、6人小组的,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可有些时候,观课者就会发现,这样的小组合作要求不明确,指向不清晰,多数会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成了展示老师课程理念的一种摆设。

案例一:在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这节课时,老师先复习了等式的性质1和2(加减和乘除),再复习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明确了解方程的注意事项,这时出示了例题:3X+8=53,然后就直接?ρ?生说:“小组讨论!”群生愕然,茫然不知所措,听课老师也是雾里看花,没看明白他讨论的意图。

又甚或什么内容都让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得令学生一头雾水。

案例二:Z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下的“混合运算”时,出示8+3X5,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它的运算顺序。对于像运算顺序这样约定俗成的内容,学生探究的空间在哪儿?探究的价值何在?……

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会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快乐,教师品尝到教育的幸福。

案例三:M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六上《圆的周长》时,活动前,先明确要求,安排6人为一小组,测量学具袋中所备的4个圆形的周长与直径,进而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的规律,学生兴奋、惊喜,充分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也享受到了教学的幸福感、成就感。

通过观课,反思对比,我发现: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正确选择探究的内容是小组合作的前提,有探究空间的内容才有探究的必要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根据内容审慎地选择教学的方式。

其次,巧用智慧,有效实施小组合作。

当我们确定好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后,课堂上的教学实施最能体现我们教师的教学智慧了。面对七八十人的大班额,完全放手,学生会乱成一团,局面失控;教师挟制太多,又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如何做到收放自如?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

由于面对大班额的现状,我们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1)人数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没有与人合作的经验,难于组织,可以选择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的能力,可以选择3―4人一个小组;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小组合作的经验,可以选择4―6人为一个小组。只有分组合理,才能保证每个成员在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

(2)人员组成方面:最好选择异质互补的人员结构,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影响带动弱一点的学生,共同发展。

2.合理分工。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及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实施,开学初我对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了分工。

以4人小组为例,我为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号分工:1号学生是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小组的活动;2号学生是记录员,负责记录数据;3号学生是监督员,监督大家的活动参与及完成任务的情况;4号学生是汇报员,负责汇报本小组探究的情况及结果。这样分工后,学生慢慢就明确了自己职责,保证了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定期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在每个角色中都能得到锻炼与成长。

3.常态训练。

当完成了前两项的工作后,我们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上就要经常训练,长期坚持。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与操作办法才能得以巩固与发展,小组合作的教育效果才能得以延伸,学生的素养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再次,科学汇报,增加小组的凝聚力。

小组合作探究后,如何汇报也是一门学问。

课堂上,我们发现汇报时经常会让“强者”抢占先机,这样就容易出现学习能强的小组代替了弱的小组,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替了弱的学生,从而,隐藏了学生探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选择了让“弱者”先说、“强者”补充的办法。这样,学生的汇报就能够更真实、更全面,从而,让“弱者”得以锻炼与展示,让“强者”学会倾听与分享,同时,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最后,正确评价,激活小组的爆发力。

65 3443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