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大学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能有效引导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大学德育优秀4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大学生德育论文 【第一篇】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受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界多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德育素质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思想素质方面,金钱至上的各种社会负面思潮影响日益增多,加之大学生群体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接受新鲜事物却比较快等特点,部分大学生理想观念淡薄,人生坐标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异化、扭曲,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有些大学生甚至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己、误入歧途、上当受骗乃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政治素质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匮乏、爱国精神淡薄的情况。部分学生认为政治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基本没兴趣关注,政治知识匮乏,从而直接导致了爱国精神淡薄。三是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诚信、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淡化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和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无不凸显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社会责任感淡化、缺乏担当的问题。四是心理素质方面,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能力弱。近期发生的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名硕士生临毕业季因学位论文、就业难无颜面对家长而在寝室自缢身亡的事件就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能力弱的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上述德育素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都以课堂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说教类的德育教育类型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为此,近年来,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始探索新的德育教育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和谐学校建设,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富有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从层次上区分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高校校园文化特别是行为文化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方法有积极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努力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是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积极探索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德育教育的良性互动途径

高校是文化人集中之地,知识密集,底蕴丰富。高校应该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三环节,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建优越的校园制度环境,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充分发挥德育环境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创造与校园精神相契合的校园物质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品德形成潜移默化的功能。

(一)加强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德育优秀7篇

(二)大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等事件和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学生表彰大会等环节,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近年来,广西各高校深入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学习,报效国家和人民。目前,广西多个高校都在开展以“我的大学•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讨论活动,通过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三)创建文明高尚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注重发挥文化育人、环境熏陶功能。

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第一,以高等学校自身的校园精神为主导,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成果、品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第二,通过总结办学经验,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把长期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良传统、文化特性和办学特色,凝炼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校园精神。第三,以建设高品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第四,加强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例如,2011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表彰活动中,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获优秀奖。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也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总结了学校历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该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志愿服务十载博览会倾情打造育人新平台》获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广西自治区特等奖。当然这只是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全区各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形象与品位,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更要充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其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用中华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师生,增进师生对广西世居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不断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最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各族学生和谐共融之风。如广西民族大学把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集中对各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师生党员带头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立志服务基层,服务民族地区建设。

大学生德育论文 【第二篇】

(一)对待他人冷漠自私,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的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而不是以自己为本。因此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之一即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事事以个人为中心,从不关心他人利益,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别人碰到困难时不屑一顾,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说,反而冷嘲热讽。与人交往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能对自己产生直接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建立长久的友谊和信任,鼠目寸光。碰到需要集体解决的问题时根本不考虑他人,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人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典型的社会动物,在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情况下,不尊重不关心他人,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必然遭到其他人群的厌恶和反对,从而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也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带来重重障碍。

(二)对待自己畏难怯懦,不思进取,自抛自弃

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个人精神。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困难和逆境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个人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实际上很大程度是通过不断地克服产生的种种困难而实现的。因此,要保证个人的顺利成长,并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类共有的美德。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环境较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碰到其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时,畏难情绪严重,不敢面对自己遭遇的挫折,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不思进取,自抛自弃。在大学期间,假如不能养成对自己的必要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是很难有很大的发展,遑论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了,而更有可能成为被人同情甚至鄙视的可怜虫。

(三)趋炎附势,蛮横霸道,缺乏平等精神

人文主义的支柱之一,是对平等精神的提倡。这也同之前所述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一脉相承。缺少平等精神的人,是很难真正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的。缺少平等精神的社会,必然是强者通吃,弱者生存困难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倡导平等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周边的人至少在地位上应当做到基本上的一视同仁。但是很多大学生受等级制度的毒害严重,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人卑躬屈膝、趋炎附势,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人则自以为自己高人一等,蛮横霸道。假如这种行为和风气日益泛滥,社会就有可能倒退到等级制度的传统社会时代,这是与人文精神所代表的时展潮流格格不入的,也理所当然受到道德和舆论的指责和排斥,最终对这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自我放纵,生活习惯极差

人文主义关注的自我发展,除了之前讲过的自强不息之外,同样包括对自身发展也很重要的个人自律。只有在拥有严格的自律精神的情况下,大学生才能抵挡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努力学习的过程之上。但是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校对其相对于中小学管理上的相对放松,以及缺少之前父母的严格督导,往往对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毫无抵抗能力,在生活上自我放纵。几乎在所有的大学里面,都可以看到某些酗酒闹事,甚至打架斗殴,出入各种娱乐场所的学生的存在。大学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大学生自我放纵,毫无自律精神的行为,毫无疑问会极大地影响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其自身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产生以上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

以上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既有如今社会大环境人文精神缺乏的因素,也和高校本身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的方式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重视不够密切相关。以下陈述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关心不够

因为各种量化标准的存在,高校最为重视的必然是能直接提高各项具体指标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某些关键考试的成绩,如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注册会计师的通过率、大学四六级通过率等等,相当多的高校甚至在招生的时候将这些成绩印刷在其宣传彩页上。当然,对这些量化指标的重视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极为重要。但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高校同样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培养上。但是,学生的个人品德是难以量化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精确量度的,因此虽然高校都很重视德育建设的问题,但根本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事实上除了开设思想品德课之外,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关心远远不够。

(二)大学生自身对人文精神的德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大学生认为其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自己的课程人物,最终能够顺利毕业,然后找到一份能安身立命的工作。而对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德育根本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受到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不仅不是自己品德上的缺陷,反而是自己提前适应社会的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利的事情。因此,对自己德育上的很多缺陷,如上述的自私冷漠、趋炎附势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自己缺乏自律放纵懦弱等不良品德也从社会上找到类似的榜样,处之泰然,认为进入大学毕业后的真实人生就应当是这样。只看到社会堕落腐化的一面,没有意识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三、人文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的创新路径

针对人文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必须对大学生的德育进行某些方面的创新,以保证其能符合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具体的创新路径如下所述。

(一)加强对社会上符合人文精神的事迹的宣传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因为其经常得到相应的不良事迹报道的信息。因此,高校进行大学生德育创新的第一步,应当是加强对社会上符合人文精神事迹的大力宣传。固然,我们的社会存在诬告助人为乐的好人的事实,但这种人同样受到社会的鄙视。大学生需要的是培养分辨动机不良的人的能力,而不是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冷漠自私。而且,社会上存在更多的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积蓄完全捐献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的好人,存在收留孤寡老人、遗弃儿童的善人,存在置生死于度外,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英雄,存在不顾旁人的嘲笑和无数的失败,不屈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总之,高校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上、各种宣传阵地上尤其是学校的学生网络上要占领德育建设的阵地,充分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正能量,是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德育建设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德育建设

如上所述,目前仅仅通过开设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建设的方式明显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人文视角下德育建设的需要。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对待其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团队精神等人文情怀。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大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机会。如组建各种学生很感兴趣的协会,组织各种集体性的竞赛活动等。学校可以考虑将学生参加协会活动和集体性的竞赛活动的频率、成绩以及具体表现纳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以实质性地增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德育建设的力度。使学生在同人交往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学生对自己自抛自弃、缺乏自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大学生信心的养成虽然最终是其自身的问题,但学校的适当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自抛自弃、自我放纵很大程度上是其得不到适当的关心和指导造成的。因此,学校应当特别关注某些行为和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加强与这些学生的双向交流,并动员有条件的同学对其进行帮扶教育,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情况下,使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德育建设有着本质上的提高。

大学生德育论文 【第三篇】

朋辈教育的概念内涵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或相当,具有类似生活、学习、境遇和背景的朋友和同辈。朋辈教育(PeerEducation)也叫朋辈辅导、同伴辅导(PeerTutoring),其核心是朋辈互助,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我教育,指朋辈群体成员互帮互助,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给彼此精神上的支持和学习上的帮助,相互启发、激励,通过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成长,并实现思想和行为改变的教育方式(姚斌、刘茹;王利敏,李永山)。

朋辈教育的特点

朋辈教育或朋辈互助,其主要特点包括内生性(或自发性)、平等性、互补性和天然性。内生性是指朋辈互助通常是群体自发形成的,即使有时需要外力启动或引导,但在运行过程中却基本不需外力介入,从而形成一个自运转系统;平等性是指教育与被教育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主体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宋玲,2011),这意味着朋辈教育是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发起,在朋辈成员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互补性是指朋辈教育过程中随着主题及时间的改变,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即遵循人际交往的互补原则,实现互动互惠(林识音,虢晶,2013),这意味着朋辈教育过程中每个成员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能够覆盖到每一个个体,发挥每个成员的主体性;而天然性则指朋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天然贴合的,使用日常生活语言而非高度提炼的专业语言,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这意味着朋辈教育能够摆脱教条式、说教式的教育形式,跟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贴合,从他们本身的成长实践中来,以朴实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相互支持,互相学习。

2朋辈教育的发生机制

朋辈教育的相对优势是能够通过发挥朋辈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作用。首先,朋辈教育发生在同伴群体中,而朋辈群体不仅是大学生最亲近、来往最密切的群体,也是个体情感和心灵的寄托和安慰、思想走向成熟、行动趋于理智的最为有效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是他们真正走入社会前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参照群体。而参照群体的活动目标、标准和规范会对个体的行动起到约束作用,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照群体的规范来与自己的行为进行比较,甚至修正自己的行为以保持与参照群体的一致性(刘豪兴,2003)。同时由于朋辈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如年龄、背景相仿),个体会更容易通过观察和模仿从而受到榜样的正面影响。因此,通过朋辈群体成员之间的比较、认同、学习模仿的互动过程,群体所形成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其成员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此外,动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这种先天的倾向需要有社会环境的支持,通过满足个体的自主需要、胜任感需要和归属需要,帮助个体有效地发挥其功能。支持性的社会情境能够促使个体更长久地坚持某项活动,使个体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更积极的行为结果。朋辈教育生效的机制还在于它更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支持性的群体氛围,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3依托朋辈群体开展大学生德育的应用模式

朋辈教育是群体自我教育,关键在于创造积极的朋辈群体氛围,以使朋辈成员在其中能够找到适宜的参照群体和优秀的学习模仿对象,并较好地满足其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这对传统德育模式所强调的管理和控制理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运用朋辈教育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德育工作者首先转变思想理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价值观和独立的人格,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以往研究关于工作模式的建议往往是从具体形式出发,本文尝试从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出发,以朋辈德育中教育者的工作角色为切入点,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实践,提出以下四点思考。

召集和培养者

召集并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朋辈群体是开展朋辈教育的第一步,因此德育工作者首先应承担召集和培养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目标与学生实际需要充分结合,找准切入点,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聚拢目标群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和宣传一系列贴近学生日常心理需求的活动主题,能够吸引有这方面心理成长需要的学生加入朋辈互助式的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心理剧表演、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此外,优秀成员的存在和影响力能促进模仿、学习和内化的过程,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朋辈骨干队伍是发挥朋辈教育内生性、互补性优势的关键。朋辈骨干队伍需要有候选和轮换制度,不断培养新力量,以保证队伍自身的延续和传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心理朋辈教育主要依托学生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两支学生骨干队伍进行,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公开招募以补充优秀成员,且定期会对心理骨干进行团体辅导、系列主题培训,以提升朋辈骨干的专业素质,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更广泛的朋辈教育展开。

平台搭建者

朋辈教育的平台是指教育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朋辈教育的效果,而提供的场所、指导、支持、奖励等资源,从而形成朋辈教育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空间,也是承载朋辈教育有效运转的载体。为了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的主体性,教育者在设计朋辈教育平台时需要注意转变角色,从指令发出者转变为资源提供者,为朋辈教育提供合适的土壤。目前朋辈教育工作中较多由教育者自上而下组织开展,如新生入学教育、党员教育活动、各种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也包括由教育者发出和策划,由学生社团(如校学生会)具体实施的各种社团活动。这种形式有指导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且通常有广泛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新的网络媒体的出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交互性、时空的无限性也为网络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教育者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技术新载体,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引导,扩大德育的覆盖面。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心理朋辈教育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建设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关注学生们常用的如人人网、BBS论坛、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及时掌握非正式朋辈互动的动态,因势利导,以朋辈骨干队伍为抓手,营造积极健康的朋辈教育网络平台。

宣传引导者

在保护朋辈教育的自主和自发性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当承当宣传引导者的角色,将德育目标融入到朋辈教育内容中去。通过宣传优秀典型、树立学生榜样,来传递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心理教育宣传工作方面,我们一方面依托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建设,如校园橱窗、海报、广播电台等载体,宣传所倡导的理念和品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为朋辈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背景;另一方面,我们还依托每年的大学生“5•25”心理健康节开展心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心理剧展演等形式丰富的活动,评选优秀的朋辈先进榜样,有意识地挖掘榜样自身的成长经历,以激发共鸣,达到更好地激发朋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激励。

规范和管理者

朋辈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确保朋辈教育工作朝着健康有序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效能,教育者需要建立健全朋辈工作制度,规范管理活动的组织流程,明确学生和教育者在朋辈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制定朋辈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跟踪反馈和改进机制等。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朋辈心理危机预防�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和朋辈支持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还设立包含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教师(辅导员兼任)、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内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并实施班级心理健康状况月汇报制度。此外,在朋辈心理骨干培训中,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为朋辈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为朋辈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大学生德育论文 【第四篇】

大学德育优秀7篇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德育的核心,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信念根基。荧屏上的经典作品均是从理想信念出发,借助于优秀人物的成长借古喻今激励我们的心灵。经典红色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完美描绘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教育与成长经历,浓墨渲染他们的人生理想、革命信仰,为我们营造了健康、向上、充满豪情的心灵偶像,类似作品还有《江姐》、《士兵突击》、《潜伏》、《建国大业》等。

(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点,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常见的革命主义题材作品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文本,还有众多的历史纪录片最终也将作品主旨升华到爱国主义层面。我们在仁人志士的牺牲奉献中、在探索强国之路的重重艰难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堪称经典的《复兴之路》《太行山上》《亮剑》等,一个个激情饱满的人物、一幕幕鲜活感人的场景,让更多的大学生铭记历史、不忘使命、勇拓未来。

(三)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只有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更好的服务他人、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那些服务人民、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人物已经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灵魂深处的楷模,像《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作品,铺以笔墨描述平凡的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克服自私主义,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性格

艰苦奋斗是党的革命优良传统,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继承的不朽精神。在如今和平幸福的今天依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独特法宝。弘扬艰苦奋斗旋律的经典题材例如《焦裕禄》《创业》《孔繁森》等,再现不朽人物的伟大事� “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爱奉献”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所作为。

二、利用影视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开设影视鉴赏课程

影视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活力、教育蕴意,并凭借其独特的直观性、生动性、吸引力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载体,为此,教育部特将电影课纳入高效课程体系当中。通过开展中外影视鉴赏课,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行为辨析力和判断力,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为此我们要建立有效的影视教育机制,合理安排课程,培训专业的影视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伦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鉴赏影视作品,深究影视作品所折射的社会现象。

(二)组织影视创作活动

这是实现大学生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的良好手段,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创造者的转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组织影视创作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和提供锻炼机会,提供电视台、电台等基础场地,积极鼓励影视创作团队的发展壮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省市的学生电影节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创作,有所创新。

(三)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建立影片资源库

建立影片资源库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各类影片的教育作用,为学生获取影视信息提供便利。传统的爱国主题电影、国内外商业大片、青春励志系列、各时代的经典作品等等,均有各自的创作主题和思想内涵,所以学校应建立影片资源库或者校内流媒体网站,既保证提供高质量的有益影片,又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寓教于乐,创造规范化管理、高效化引导的局面。

三、结语

通过上述本文的分析,笔者重点介绍了优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德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利用影视文化加强大学生德育的现实途径,这对于更新德育手段、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深远意义。影视文化充满时代活力和教育意义,我们应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影视文化的德育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育境界。

65 3532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