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第一书记村情调研报告【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村第一书记通过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村情,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如何推动村庄更好发展?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村第一书记村情调研报告【精编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书记调研报告【第一篇】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xx县妇联选派我到xx乡xx村担任第一支书。xx县委办、县国税局、县妇联党支部、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是结对帮扶单位。为全面掌握该村实际情况,我与工作队一起深入xx村开展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基本了解了该村贫困人口现状,在深入分析该村贫困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帮助该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面貌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帮助xx村早日摆脱贫困。

一、xx村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县西北边陲,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7公里,地理位置较为偏远,xx村距乡政府2公里,共辖10个村民小组,居住点较为分散。目前,全村共有168户639口人,其中xx占总人口的35%,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从人员年龄构成看,全村18岁以下162人,18—45岁191人,45—59岁159人,60岁以上127人。从受教育程度看,全村18岁以上人群中拥有高中学历人数为30人,占5%,拥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6人,占1%。

xx村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四面环山,田土面积少,全村耕地面积仅200余亩。该村山林资源较为丰富,山林面积共有5400多亩,主要出产楠竹和杉木。同时,因未过度开发利用,该村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虽然道路等基本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走访中,发现村内没有学校、医疗诊所,网络信号也较差,村民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个别村庄因位置偏僻,出行条件较差,连日常生产生活运输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从收入来源看,该村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山林竹木收入。据统计,每户每人平均拥有山林18亩,按照目前楠竹5元/根、杉树15元/根的价格计算,一年竹木收入每户约3000元。二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该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400人,占该村青壮年人口的80%。

二、xx村贫困人口主要特点及致贫原因

为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底子,我与工作队人员分成两个组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对拟摸底调查的43户逐户进行了走访,根据实地走访调查情况,其中困难的有22户33口人,比较困难的有8户17口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居住条件差。从走访对象居住条件看,该村目前有10户居住在泥土房中,4户没有住房依靠租房或居住在亲居家。比如,xx村5组的赵春桂,因外出务工意外致残,无力自主建房,现在租住的民房四面透风,家中基本没有现代化家具电器,居住条件较差。二是患病、伤残或年老贫困户多。走访中,发现该村贫困户患病、伤残和年老人员所占比例大,约占总贫困人口的60%。比如,该村4组的周东连、唐起军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7组的xx、xx、xx,8组的xx等几人都是残疾人,个人收入较低。三是留守老人、儿童多。从走访的43户来看,不少家庭多是年老父母及幼小子女在家。5组的赵远联,母亲在家,本人外出务工。四是家庭负担重。部分贫困户家庭因父母年老患病、子女就读等日常开支较大,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负担。比如,该村9组的邓远英,妻子是哑巴,3个子女目前都在读书,每年学费就达5000元左右,仅靠户主每年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再如,该村9组的曾凡友,妻子患有支气管炎、哮喘,3个子女均在就读,同样仅靠户主一人在xx打零工支撑,家庭负担较重。五是外出务工收入偏低。根据与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交谈得知,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零工或在工厂流水线工作。比如,该村9组邓远英,常年在家周边地区打零工,打工年收入1-2万元左右。

综合调查情况,经认真分析,xx村贫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在与部分群众的交谈中发现少数群众存在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认为xx一直以来都是贫困地区,自身贫困主要是因为“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偏僻的地理位置,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在如何实现自我脱贫方面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少数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国家扶贫就是直接给予资金扶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思想。

二是文化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xx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民对教育普遍重视不够、对教育的投入偏低,不少村民初中毕业就辍学待业。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多参与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打工收入不高。

三是基础条件较差。目前xx村通村公路基本上实现了硬化,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如,自然村偏多,居住分散,不利于整体规划建设新农村。村内无基站发射塔,网络信号覆盖率低,村内宽带连接率低,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手段单一,信息总体仍然较为闭塞。

四是产业发展滞后。虽然xx村拥有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但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如,山林资源较为丰富,楠竹、杉树种植面积广,但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带动全村致富能力弱。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几点想法

一是坚持以思想扶贫为先导。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xx村要实现脱贫致富,首先要想方设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推动xx村群众“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扶贫政策宣传要精准。要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真实有效地宣传到位,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正确认识扶贫的真正内涵,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摒弃自暴自弃、甘于贫困的消极思想,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心,又要帮助贫困人口认识到国家扶贫并是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纠正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错误思想。二是典型模范要树立。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群众通过解放思想、勤劳苦干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如该村支部书记,在生活水平较高、年纪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下田劳作。说明在同等环境下,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脱贫致富。因此,要注重从贫困群众身边树立典型,用身边的模范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外部氛围要优化。坚持用好的环境影响人,大力倡导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民风,摒弃“等靠要”、“吃救济光荣”的不良风气,通过好的村规民约,营造人人向上、争先脱贫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一要建立健全扶贫台账。进一步全面摸清扶贫村贫困人口状况,严把审核关口,真正把贫困人口纳入到帮扶范围,分门别类建好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要坚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户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每一户每一人制定一套帮扶措施,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精准帮扶、措施对路、取得实效。三要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扶贫人口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随时掌握贫困人口状况,帮助解决脱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三是坚持以劳务输出为重点。劳务输出是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快速脱贫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xx村地少人多,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决定了劳务输出是该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方式和手段。一要加大宣传引导。要积极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解放年轻人思想意识,破除各种思想顾虑,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勤劳致富。二要加大教育培训。一方面,要增强xx村村民的教育意识,加大对适龄儿童的教育投入,对因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要加强与教育基金会及其他教育慈善机构合作,确保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全村整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青年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与县就业服务中心、县职业中学的联系,帮助xx村村民提升职业技能素养。三要帮助联系务工企业。强化与xx村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络联� 同时,加强与县工业园的联系沟通,积极为贫困人口联系适合工作岗位,引导贫困人口外出务工。

四是坚持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帮扶投入力度,加大xx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建立移动信号发射塔,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服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基石。同时,要因地制宜大力探索实施异地搬迁扶贫,通过异地搬迁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针对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疾或因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要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群众申报低保、五保,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五是坚持以发展产业为根本。一要做好“山”文章。依托村内丰富的楠竹和杉树资源,大力引进和扶持本地能人发展竹木加工型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增加本地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依托山上野生菌、竹笋等特色产品,包装开发绿色食品,结合农村淘宝等现代营销模式,打开山区绿色生态食品销售市场,增加村民收入。二要做好“水”文章。充分利用山区污染少、水质优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比如,经调查考证xx水质十分适合养殖娃娃鱼,且具有较好的销售市场。建议适度开发娃娃鱼规模养殖,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三要做好“山水”文章。立足xx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空气质量好等独特优势,且境内具有风景优美的峡谷资源,可以尝试引进有眼光的战略投资者包装开发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书记调研报告【第二篇】

xx庄村位于张汪镇镇驻地东南公里,隶属张汪办事处,西距104国道,东靠马庄,南邻辛庄,北邻杨楼,交通不太便利。XX年以来,村里先后建立了农家书屋和体育健身广场,硬化了部分道路,安装了路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面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

全村共192户,725人,其中经商或外出务工人员占多数;享受低保12户,其中残疾人5户,五保老人1户。全村共有耕地近800亩,均为水浇田,人均耕地亩,位置分散,由于土地存在级差,每户村民的土地都分成若干块,这样给种植和收割带来了很多不便。土地以种植粮食为主,一年两季,粮食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少部分地块种植土豆或蔬菜。

一、村基层组织

xx庄村设立一个党支部,现共有党员17人,入党2人。村“两委”成员共4人,全部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全村党员年龄层次偏高,年轻党员偏少,年龄段分布十分不合理。此刻支部正大力发展,把村里思想觉悟高、致富本事强、在群众里有威信的青年吸收到组织来,今年经过公推直选新发展了两名年轻的,均在30岁以下。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党员“三会一课”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召开座谈会,对农村党员一线创先争优情景进行调查了解,对群众反映较大的党员进行约谈,要求限期整改,跟踪问效。

二、xx庄村经济状况

全村团体经济无收入,大项开支经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筹资酬劳解决,村民人均年收入约9000元,低于全市XX年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务工、经商等非农业行业为主,约占家庭收入的%。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1、抓班子,带队伍,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

在班子建设上,旨在凝聚班子的合力,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坚持学习制度,带领村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和农村各项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想方设法发展经济

充分利用好村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切合实际,办几件惠民实事

对生活有困难的特困家庭和低保户为他们争取政策和资金,开展一对一联系困难户,为他们送温暖,缓解了这些家庭的生活困境。进取协调各有关部门利用优惠政策帮忙村里实施道路硬化,不断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让村民们感受到交通方便带来的实惠。

书记调研报告【第三篇】

按照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安排,经过市委组织部的选拔和培训,我到xx街道挂任“第一书记”。经过驻村入户调研,对该村的基本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位于xx市东北约5公里处,南与东沙河前荆河沟搭界,东靠荆河河道,北与俞寨村相邻,西靠滕平公路,现有人口1498人,383户,耕地面积1200亩,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与外出务工、种植、养殖。常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辖区内有森林公园、荆泉水厂、招商引资企业9家。近年来,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居“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下,居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先后获得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市、街道多项荣誉称号。

1、生活环境方面。后荆沟局,道路平整干净,房前屋后井然有序,住宅整齐划一,家家门前水泥路,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户户通上自来水,夜晚照明路灯,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

2、卫生教育方面。居内高标准建设了市级合作医疗定点卫生所,有效解决了百姓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教育方面村投资150万元建立了荆泉小学,不但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还为附近5个村居孩子上学提供了方便。

3、社会保障方面。先后为人民办理了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同时为居内一些因病、因残致穷的家庭办理了低保救济,真正做到了让辖区群众不为自己老了、病了而发愁,让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幸福。

二、组织建设

现有党员36人,居两委成员6人,其中女干部1人,大专学历3人,两委交叉任职1人。该居在支部书记侯波、居委会主任侯钦亮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特别是村干部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当选上任后,为了总结换届时的承诺:工作中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顺应人民群众,加快经济发展。应该说是一个主体素质较高,富有活力的队伍。

三、经济情况

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生活发展85%来源于外出务工,近年来在xx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由市政府征地65亩建设了湿地森林公园、供全市人民饮水的荆泉水厂。荆泉水厂坐落居东,居两委全力改善市水源地的环境大力打造宜居环境。招商引资辛圣装饰、瑞祥纺织、好美制衣、威滕电子、美亚家具、永强水泥等9个厂子,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

四、计划生育情况

现有育龄妇女300人,一胎184人,二胎91人,多孩16户,女扎77人,放环177人,计划生育工作历来是比较难干的工作,还有历史遗留问题,面对困难村干部有着一种敢碰钉子,不服输的精神,建立了计划生育“平面户况”显示图,让每户尽显图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遏制了计划外生育现象的发生。

五、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工作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该居存在着干群关系缺乏沟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相对还比较滞后、计划生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和谐稳定。下一步,我将团结居两委成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街道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居实际情况,一是加强现有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制订完善党员学习制度,采取定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定期传达市、街道最新会议精神,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切实提高现有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居里的高学历人员、复员军人、致富能手等非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集中座谈、专人帮扶等方式,使其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三是强化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每月义务劳动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对居内环境卫生进行清扫,对居内困难户、五保户进行帮扶。

2、完善居各项规章制度。务实管用的制度,是推动组织建设上水平的重要保证。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两会两票”等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能力。

3、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一是统筹安排、责任到人。居两委班子成员和计生专干,施行包组包户责任落实到人,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切实增强人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意思;二是制订“计生工作例会”制度,每月5日前社区领导、村两委班子成员、计生专干召开计生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工作,找出不足,安排本月工作,做好心中有数,指出工作重点,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加大计生宣传教育力度。将计生工作纳入党务村务公开,在居组主要道路刷写规范醒目的计生宣传标语,发放计生优惠政策等有关材料,按要求分类整理各类档案材料统一装订成册,接受群众监督。

书记调研报告【第四篇】

中央确定20xx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旨在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融为一体,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山东省选派“第一书记”正是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近几年来,东营市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加强,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但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思想观念陈旧、满足现状,破壳经济难以实现、环保意识不强导致污染十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因为山东省东营市率先从县直属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担任县镇下属的村或社区的“第一书记”,属于全国首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能为调研提供充足的素材和社会基础。因此选择其中发展较好的东营区、广饶县和利津县作为调研的典型。

以广饶县为例。20xx年5月广饶县率先提出了一百位“第一书记”下乡的政策,以推动地方农村建设的发展。这些干部分别担任广饶下属一百个村的“第一书记”。广饶县规定,“第一书记”按照摸实情、定规划、理路子、强班子、办实事、建制度的思路开展工作,全程参与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各项工作,以培育“五好”为着力点,打造先进典型村;保障“五有”为着力点,提升相对薄弱村;以突破“四难”为着力点,整顿转化后进村;以破解“三少”为着力点,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以建设“四型”社区为着力点,打造社区党建品牌,做好帮弱促强和培育典型工作任务的落实。广饶县这种创造性的举措,一方面可以加快建设广饶的新农村,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广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饶农村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广饶提出的新思路,将为中国新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广饶县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推广。但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此次调研成果将有助于将东营区、广饶县、利津县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对建立长期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章契机——20xx年创先争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年

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诸如村支部经费不足、干群关系不协调、村干部理论素质不高、党建工作方法简单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步伐。

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村支部经费不足,通俗说就是村集体没有收入。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得到减轻,政府收入却相应减少。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而改革后国家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增强,村里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公共土地,也不敢征收村民的土地,因此很多村就成了赤裸裸的“空壳村”:只能依靠上级政府下拨资金弥补缺口,维持各项工作运转。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又没有明确的配套文件,只能挤占办公经费的支出预算,如此杯水车薪,怎能不制约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样的村里,也根本拿不出钱为群众兴办公益事业、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从而导致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缓慢。

其次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建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从干部自身的角度讲,农村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是制约党建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原因,也难以满足农民致富的需要。农民盼望着干部能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服务,可现实情况是一些党员干部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对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学习不深、把握不准、理解不透,改革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也不强。而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中,又普遍存在平均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年轻后备力量难选拔的现象。从村民的角度看,对于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老一辈人已经认定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不愿意接受什么变革;新一代年轻人尚处在迷茫中,他们更多的选择外出务工而脱离了村里。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准确把握党员群众思想脉搏,开展好基层党建各项活动变得格外艰巨。在当前复杂的农村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党建的方法简单陈旧,工作方式不够灵活:老办法不管用,而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又不顶用,使得党建工作和农村下一步发展变得尤为困难,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推进。

再者就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发展,但新时期新环境下面对新的环境挑战又需要有新的调整,调整意味着创新,而创新也意味着有可能失败,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村干部要带好这个头,更要使村民齐心协力,一同创新。

还有文化、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养老、困难户等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去克服,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有很多问题是现在农村发展所必须解决的。

中央政策领跑基层党组织建设

村第一书记村情调研报告通用11篇

会议在农村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党的基层领导等方面做出了相关部署。在制度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在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方面,首先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同时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20xx年02月08日,中组部召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扎扎实实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确定20xx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部署。中组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创先争优迎”为主题,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基层组织建设年要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工作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抓落实,就是把党的以来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把已有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全覆盖,就是坚持一抓到底,抓到支部,让每个党支部都积极行动起来,每名党员都自觉参与进来。求实效,就是扎扎实实抓几件实事,解决几个突出问题,防止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受欢迎,就是贴近基层需求,回应党员关切,顺应群众期盼,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通过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提升,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进一步提升,选任渠道不断拓宽,教育培训得到加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得到提高,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得到加强,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党员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务工作力量不断壮大,报酬待遇有稳定保障,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活动场所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有制度得到落实,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央确定20xx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旨在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融为一体,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要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党的和全会提出的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完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召开。

第二章成效——“第一书记”帮扶作用逐渐突显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建工作是此次中央决定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诸多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各地下派“第一书记”帮扶任务中重点抓的工作。因为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三农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为国家所重视。

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每个村的“第一书记”采取先调研,再对症下药的做法。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任务是发展农村党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人们对入党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党员年龄偏大、已经不能胜任新的工作,新党员思想观念陈旧,年轻的后备力量缺失,都给党建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有困难就要解决,各村的“第一书记”各显神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庐山社区将其下属的六个行政村的党建工作一起抓,科学定位社区党组织职责,成立了庐山社区党总支,重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使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一书记”根据其中五个村的村级经济比较薄弱的现状,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品牌,成立了五个村级党支部和一个稻花香特色党支部,街道班子成员担任党总支书记,五个村支部书记兼任党总支委员,庐山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从而做到以党建统领农村事务发展。

赵家村在党建工作方面积极开展“三会一课”制度,这也是目前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是党中央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即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以及按时上好党课。

这种看似简单的办法,却也是增强党委班子和农村干部战斗力、凝聚力的最有效办法。因为会议是定期召开的,党课也是需要定期上的,每一次召开会议或是上党课,都会做到以下一些工作: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党支部贯彻落实的计划、措施;定期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发展新党员和接受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选举支部委员会成员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研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及党员发展对象,评选优秀党员;结合当前形势,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反复的教育与宣传,可以很好地提高党员的思想意识,及时贯彻中央的决定,对下一步工作的决策、部署、开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对于非公用制企业的党建工作的意义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显得格外重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用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非公用制企业的党员人数较少,而且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团党组织,就导致一些想入党的思想先进的员工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已经入党的党员不能很好的起到带头作用,企业往往缺少凝聚力和先进思想的指导。对此,东营市的一些区党工委、团区委也开始着手在一些非公用制企业设立团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培养优秀党员。

以胜利开发区党工委、团区委在山东正辉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团委,委派“第一书记”为例来说。20xx年5月16日,共青团山东正辉集团委员会成立,刘劳动书记任企业“第一书记”。正辉集团位于东营市胜利经济开发区,下设三家全资子公司,虽然员工只有160余人,但年产值却高达个亿,是石油装备企业中的龙头。虽然企业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但若没有党支部的领导或是党员的带头作用,非常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成立团委是新形势下集团职工队伍建设、基层群团组织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手段保证,也是使像正辉集团这样的非公用制企业实现二次跨越的必要手段,即从松散式小作坊式民营企业向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综合性集团发展。更是充分发挥青年职工主力军作用、提升集团士气、凝聚企业人心的重要保障。

刘书记到来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131”的党建模式,即在非公用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中,发挥党支部这一政治核心的作用,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三个支撑点,抓好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有效载体,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和良性运转,破解了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的难题。首先,第一个“1”是突出党支部这一政治核心作用,把建立健全基层党建长效机制作为非公用制企业党支部作用发挥的有力保障;其次“3”是指健全工、青、妇组织建构,构建企业党建支撑点,发挥工会的广泛联系作用,加强对企业工会的领导,密切联系党组织与企业职工的联系,搭建党群沟通平台,积极锻炼、培养、吸纳优秀分子;最后,第二个“1”是指抓好企业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宣传企业的核心理念, 破解了非公用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难题,帮助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利津县的三阳纺织有限公司的党支部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方式,结合公司自身的状况,在党支部层面、社会层面、公司职工层面搭载了相应的活动载体,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激发党员的积极性。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正所谓“想致富,先修路”,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老百姓能感受到的“第一书记”到来后带给自己最切身的利益。因此,“第一书记”们下驻帮扶驻村后,完成初期的调研工作后,就开始根据本村的具体问题来改善基础设施的情况。

首先是路面的硬化。这在城里人看来并不是什么问题,条条柏油马路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已成习惯,因为大部分村支部没有集体收入,因此根本拿不出钱来修路,有一条整洁的大路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而对于有桥的村子,多年的陈旧老桥也为村民们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一书记”到来后,上级部门也拨款一部分资金,就可以用来改善路面状况、修整桥梁,同时也帮助书记们在村里迅速树立起威信,方便进一步开展工作。

其次是电网、水网的改造铺设工程。虽然中央很早就提出电、水、网络的村村通计划,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即便是在东营市这种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缺少资金仍是头号难题。同样的,近年来,通过上级部门拨款、政府补贴等方式向村里进行财政支持,才逐渐解决了村民用电难、村里没有路灯夜间出行不便、饮用水卫生没有保证、电视信号差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

再次是村容村貌的整治工程。具体的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修建完善排水系统、实施村庄绿化、健全环卫保洁工作,力争做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从而真正改善村民们的生活环境。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新形势下,把握农村发展新特征,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然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将持续加大。二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时期城镇化率将超过50%,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三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在资源短缺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国内外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压力增大。我国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增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金融危机后农民外出务工增速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遏制,缩小城乡差距任务艰巨。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而在现实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多方面因素:农村经济不合理,村镇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镇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等等。

我们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全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书记”各显神通

针对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各个村的“第一书记”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根据实际情况解决村里发展的困难。

概括说来,“第一书记”们都尝试了以下几种创新模式。

首先是打造属于自己村的自主品牌。比如庐山社区的“稻花香”,甚至专门为此设立了一个稻花香特色党支部,如此可见书记的良苦用心;还有颜徐村的生态草莓、抗氧化梨等有机果蔬,村里的“第一书记”徐书记非常有商标产权意识,为了更好的推销自己村的产品,他先后为这些有机果蔬注册了“颜华”、“环悦”、“颜徐”三个品牌,还申请了多个绿色认证,为村里经济作物的下一步推广扩大做好了铺垫;还有龙西村的“龙须丸子”、小杨村的老粗布,这些品牌一旦成功推广出去,慢慢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牌子时,市场需求就会迅速增长。

其次是成立农村合作社。合作社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但真正能把这个合作社做好、做大,真正能服务于百姓却是不容易的。因为合作社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机制能确保它平稳地运行下去,如果无法运转下去,村民们就会对此失去信心,积极性会严重受挫。最关键的是开办的合作社要符合民情,最大限度的满足百姓需求。比如北塔村和颜徐村的沼气合作社,因为由村民家中收集的各种秸秆废料而产生的沼气真正用于村民家中,并为此省下了一大笔煤气费,村民们体会到了切身的利益,才会积极加入、支持村里的工作;同样的,利津县新村的闫书记根据本村以畜牧业为主的特�

再有就是创建生态园林、开展旅游业。生态旅游是时下比较热门的一种旅游选择,而东营市周边的农村可以依托便利的交通资源和庞大的消费人群发展独具本村特色的生态旅游。比如王营村在建的“鸟巢”生态大棚,将普通的蔬菜大棚改造成一个具有观赏性的立体果树园林,再加上先进的无污染的无土栽培技术培育出的有机韭菜,更是吸引城里人观光旅游的最大亮点;再就是小杨村的农家乐,虽然小杨村的村子规模不大,但充分利用当地的诸如“槽子井”、“葫芦湾”这些具有民间传说的旅游资源,还有精美耐用的老粗布,再依托村子紧靠公路、交通便利这一地理优势,非常适合开展旅游业。

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发展新型产业,由传统种植业向一些高效产业转型。比如,前邵村的菌种种植,通过成立合作社、聘请专家、种植灵芝等名贵中药材,不仅使自己村里的居民富裕起来还带动了周边的几个村子一同致富;东坝村的张书记眼光独特,他发现村民主要依靠传统的简单地种棉花来维持生计,而繁重的劳动力和不稳定的市场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经过观察,种植蓖麻子的土壤要求与棉花的要求基本一致,又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引进蓖麻子后不仅为村里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也为村民保住了基本的底价,真正做到了保底增收;北塔村的书记们也根据本村多数人从事橡胶、皮革的加工这一特点,积极招商引资,创建并规划了一个工业园,也为周边的村落解决了近1000人的工作问题。

还有就是由但一定纯耕作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既环保又能增产增收。具体做法因地而异,具体说来有粪便循环利用,种植的果蔬或者庄稼的桔梗入鱼塘作饲料,鱼塘的池底回收做废料等等,因为操作起来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目前很多地区尚未采用或处于试验阶段。

做好基层群众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第一书记”们下乡扶贫,就是要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百姓的困难,满足百姓的需求。而从不同单位下派的“第一书记”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利用自己所擅长的工作来更�

“医疗卫士”篇

前邵村的王书记是从市里卫生局派下来的,来到前邵村后,他发现村里的医疗卫生建设十分落后,很多村民有病往往不去看,最后原本的小康之家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了。针对这种情况,王书记先后筹资20余万元帮村里建设了“健康一条街”,做到街道的硬化、绿化、美化,并设有健康宣传栏39块,电线杆健康宣传箱36块,同时还编印了《健康生活方式》,分季节发放给村民。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就医直通卡”、“健康咨询卡”、“下乡义诊”等活动,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健康咨询和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庐山社区更是将医疗服务下放到社区,在社区里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力争为村民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引导村民们健康生活。

“教育先锋”篇

鲍王村帮扶的独到之处在于教育。来自市教育局的田书记一上任,就为当地实施了教育帮扶计划:联系捐赠和调拨了价值60余万元的物资,联系大型公司为村里小学捐赠了价值23680元的书包、5000元的图书,这些捐赠物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子及其周边所辐射的7个村的教育条件。除此之外,田书记还大力支持了“一加一,手拉手”的教育帮扶计划,旨在让市里的优秀教师走进村子,带来新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同时带动当地的教师走出去,更新教育方式,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北塔村也十分重视村里的教育,甚至把幼儿园翻新后与村里的支部大院盖在了一起,在节日期间与小朋友们一起庆祝。

“新型农民学校”篇

当前,东营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实现城区的生态文明,还需要一大批生态文明乡村作基础、作支撑。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质量和进程。因此,东营市动员各县各村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动员全市上下做好创建新型农民学校的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党员群众素质,更好地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创建新型农民学校是一项创新型实践,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转变教育培训的理念,创新教育培训的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为此,东营市找到了“三个着力点”来扎实推进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

一是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当前,东营市农民培训资源很多,但是职责不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按照技术种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要求,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既统筹各级党校、农广校、各类专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所的专职师资力量,又要聘请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二是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开展教育培训的类别也不同。必须坚持“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紧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活需要,大力培训农业新科技和现代农业适用技术特别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掌握的实用技术,及时传递新的政策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积极推广新的生产经验、经营经验、理财经验,热情推崇新的创业观念、生活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广大农民不仅学到脱贫致富的本领,而且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

三是采取务实管用的教育培训方式。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必须树立“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理念,坚持“开门办学”,依托涉农企业、农村经合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把课堂教学推向田间地头,将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而所谓新型农民学校最大的亮点在一个“新”上,新型的最大魅力,莫过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时令不一,农事繁多,不在农村,难以体会农民的艰辛。农民学校把那些农民群众认可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聘为兼职教师,走上讲堂。一方面从感情上和农民拉近了距离,这些人的成功经历和丰富经验足以让群众信服,他们传授的经验,教授的技术,农民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更贴近农村生产实际,这些人有很多本身就是农民,他们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细枝末节”问题,话能说到农民心窝里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当然,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在农民学校中的作用同样重要,他们的宏观意识更为强烈,往往能带来最新的农科知识,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而新型农民学校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更是吸引人所在的地方。相比一味在课堂上干讲,很多村子采用“室内教学+户外远教+田间课堂”的三位一体式教学,并结合一些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可以多形式、多载体的进行学习培训,更容易让人理解掌握。

新型农民学校的兴起,还能有效扭转人们对农村帮扶的观念。多年来,上级部门对农村的帮扶多是“输血”式的外力帮扶,解一时之渴。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面貌,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做文章。新型农民学校的出现,为农民培训、提高素质开辟了道路,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可以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大课堂,追求破解难题的途径,探求丰产丰收的希望,由此迸发的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第三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没有什么路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更是如此。尽管国家制定了很多惠民利民的政策,“第一书记”们也极尽所能,但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设施的利用率太低,有些设施或设备的启用出发点是好的,但使用率太低,比如一些农家书屋摆放的书籍都落满了灰尘,很显然是很久都没有人动过了;然后是农民的思想过于保守,有些村子,尽管村书记一遍一遍地做工作,甚至带头行动,但村民还是难以舍弃传统的简单粗放的种植业,不愿意去尝试,不愿意任何冒险;还有就是一些地区虽然迅速发展起来了工业,但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周边村子的环境,又为村民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再就是一些村书记的想法是好的,但落实起来难度过大,几乎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

面对这些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置不管,必须坚持,坚持去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循序渐进;也必须思考,认真思考问题的根源何在;必须倾听,去近距离倾听村民们的声音,真正为村民们着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书记驻村工作汇报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第五篇】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今年4月份,我被市委农办(扶贫办)选派到新县浒湾乡郑店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任职以来,在市、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与郑店村广大干群一道,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大局,坚持从“双薄弱”村整治入手,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迅速掀起农村改革发展热潮。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虽然有过几年驻村帮扶工作经历,但要想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我认为一切得从头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我坚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学习,增进沟通。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二是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入村伊始,我始终坚持做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展开调研,针对农村工作实际,拟定调研课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不断的涉猎和熟悉乡村工作情况。三是勤于锻炼,积累经验。为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我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主动深入到浒湾乡农村改革发展最前沿郑店村开展工作,主动深入到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林权制度改革中去,主动深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中去……。通过两过多月的潜心调研和悉心收集、归纳和总结,我与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制定了郑店村三年发展规划,并聘请县建设局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三年内“修通一条路、开发一块田、整修一条河、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的“六个一”目标,着力将郑店村建设成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市级示范村,为郑店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蓝图绘就,重在添彩”。发展规划制定后,为确保规划如期实现,作为第一书记,我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来凝聚发展合力。创先争优树标杆。通过开展创争活动,我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兑现承诺,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培养和发展3名预备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增素质。借助当前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我坚持与村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还专门组织村干部和种养能手到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浉河区五星乡蔬菜种植基地等先进村参观学习,不断灵活学习方式,增强村干部学习兴趣,开阔村“两委”班子视野。“4+2”工作聚民智。为增强村内大事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针对性,我与村“两委”一道深入村组调研,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按照“4+2”工作法的工作程序对严重制约刘湾、北坳、关冲、代洼四个村民组发展的生产生活道路进行硬化,得到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通过“一事一议”,群众自筹资金近9万元,修通了3公里的路基。半年来,全村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都顺利开展,件件都走在了全乡前列,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认和支持上的转变,村班子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来,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根据郑店村富余劳力多和山场资源丰富的实际,一个方面是要走出去,组织群众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为此,我多次与市、县劳务培训部门和相关务工企业联系,组织群众到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信阳电子学校等地培训,联系县“阳光工程”到我村现场培训,帮助群众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外和国内、省内企业务工,使郑店村外出务工人数迅速突破了500人。

另一个方面是深挖村情,走出一条大力发展山场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道路。首先是围绕山场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郑店村山场面积大,但绝大部分是板栗林,目前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为此,我积极与市、县国土部门联系汇报,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对村里符合条件的板栗林进行土地整理,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种植油茶、茶叶等经济作物。目前,县国土部门已到我村进行了实地勘察,签订了1000亩土地整理协议。同时,对山场上无法进行土地整理的板栗林,着手进行品种改良。为此,我专程到信阳农专农业科学系邀请尹健等3位专家到山场实地察看,化验土壤成份,现场诊断论证,研究改良对策,并多次到市、县科技部门寻求技改项目支持。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争取科技改良项目资金3万元,拟于今冬明春建设板栗品种改良示范基地一个,力求以科技带动,促进产业发展。其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郑店村地域优势明显,离乡镇和县城较近。我积极引导当地种养大户发展大棚蔬菜、规模养殖业等。目前,一个10多亩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建成了,一个小型淮南猪养殖场动工兴建了,一个散养固始鸡养殖场建成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日渐高涨。

在村集体无任何收入来源,群众经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面对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要想在短短几年内得以改善并非易事。按照省里提出“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我坚持从郑店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急需改善的基础设施,编制出分期分批实施的项目规划。为了争取项目,在自身单位市委农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在省、市、县涉农部门间,开始了“化缘之行”。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先后争取到市科技局安排的板栗品种改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一个、市交通局安排的熊郑湾至刘湾、北坳、关冲、代洼村组道路建设项目一个、省财政厅批复的农业综合开发损毁项目一个,到位项目资金73万元。尤其是争取到市交通局安排实施的熊郑湾至刘湾、北坳、关冲、代洼村组道路建设项目,彻底解决了我村4个村民组近600人反映多年而没有解决的出行难问题,群众十分满意。目前,熊郑湾至刘湾、北坳、关冲、代洼村组3公里水泥路已经铺设,村内河道治理和文化广场建设正在启动,预计12月中旬可以实施完毕。同时,我还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为浒湾乡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损毁项目,为两个省级贫困村——苏畈村、李榜村各争取到了15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项目。项目的逐步实施,让一个因长期上访不断,长达数年无项目资金投入的郑店村群众乐开了花,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好评。

在争取项目的同时,我还组织编制了郑店村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将郑店村纳入国家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申报了新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老区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交通村组公路建设项目、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等,申报资金达156万元。

任职以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引导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还需开拓,跑项争资力度还要加强,农村落后基础设施亟待解决等。下一步,我将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与郑店村广大干群一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力争在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有所作为。

65 346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