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篇】

目前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是在总结过去多个版本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国外及港台地区教材编写的优点,经过大范围的调研编撰而成的。历史教材中不但引入了史料、加入了插图,而且在文字表述上也有所创新,改变了教材呆板、缺乏真实感、不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弊端。更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形式上更生动活泼,体现了教材编撰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时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可行性的特点。现行教材只要学生认知,就能激发兴趣,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创新教学方法

1.强化历史知识点的识记。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且不能够出错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知识的识记,而知识又能够体现能力。所以说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谈运用历史知识,更谈不上用唯物史观分析研究历史问题,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但是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就不可能搞清楚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其他年代。因此应强化历史知识点的识记,用知识点的记忆促进思维发展,以思维带动知识点的记忆。

2.教会学生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在讲述《匈奴与秦汉的和战》这节课时,要跟学生说明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这就是核心):主要是因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委曲求全地嫁公主,从而使刚建立的汉王朝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

3.教会学生认知历史。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纵向、横向贯通讲解,就能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教材中对每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做了分述。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革命任务和对象,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亿万农民逐步铲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上述纵向贯通的总结,形成专题系统,就从总体上把握了这一问题的全貌。

4.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史实。如对党的遵义会议就可以从政治、军事、思想、领导集体及个人作用等多角度总结历史经验,阐述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归纳讲授一些历史概念,诸如“氏族公社”、“冷战”等,弥补当前我们所用教材的缺憾,同时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进一步增强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5.明确把握历史课教学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 所以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的鲜明而深邃的主题。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一主题,不能仅满足于制作图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历史遗迹及风景胜地等这些具体活动培养的朴素的情感,而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高度,也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起点高,理论深刻,政治思想性强,情感内涵浓烈。

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篇】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落后进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3知识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4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

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 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历史必修3知识点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

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2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3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4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历史必修3知识点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3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

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阿拉文库。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阿拉文库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4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三篇】

一、要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这是培根的名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的重要性。中国人也一直很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如中国古代史上的《资治通鉴》。我们的领袖也是一直很重视历史的,同志对历史的重视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对明朝的历史的研究了解尤其透彻。他不仅学习研究历史,而且在自己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大家都熟悉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总结了项羽的教训。他的《论十大关系》就总结了苏联的建设教训。同志在1996年的时候,,曾经专门邀了八位历史专家给他将授历史知识。邓小平同志总结中国的建设历史,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领袖们之所以拥有大智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化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懂得了学习历史很有价值,那是让我们更有知识,更有智慧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学生机械重复,死记硬背,随着要记要背内容一多,容易背前面的忘记后面的,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上,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相片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播放相关的历史或考古纪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第四篇】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的古今历史,也囊括了世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纷繁错杂的内容相互交织,覆盖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多个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材目录是整部历史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完整脉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材目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们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教材目录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下文将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促进教材目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教学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鸦片战争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常玉铭。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魅力中国,2013.

65 339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