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鉴赏(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艺术设计鉴赏(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初中综素艺术赏析【第一篇】

从小我就觉得艺术是高贵优雅的,是我们平常百姓所不能深刻接触的。但长大了我才懂得是我错了,艺术不仅属于所有人的,更加是属于生活的。

音乐,它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高尚的艺术。我认为它是所有艺术当中最绚丽多彩的,因为它可以触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当我们的情绪高涨到不能向谁发泄的时候,只要听听音乐,那一切一切的烦恼都如烟云消散开了。

人们常常在生活中背负着太多的各种各样的压力与问题,不知道身上要背负着多少伤痕才叫安分与成熟。他们都烦恼着生活的压力,可是当一听到音乐心情就会格外的好,好像所有的压力都不存在了一样。不知道心情如音乐还是音乐如心情,但是音乐就好比心灵的导师,解除你所有的烦恼与压力。

而我最欣赏的是贝多芬的《命运》,当我听到这首《命运》的时候,我好像成为了上帝,看见了他。我掌控着他的命运。他的命运不是很好,人生的道路十分的坎坷。首先是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经常被人们伤害着,打骂着;再接着又是妻子病亡,人破财亡。他非常的难过,有非常的痛苦,渐渐地,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想到死亡,去寻找他的妻子,想跟他的妻子永远的在一起。当音乐再次变得高潮的时候,他就仿佛看见了希望之火,便决定继续坚强的生活下去,又对生后充满了信心,又继续活了下来。

而我最喜上的就是贝多芬的精神,是因为贝多芬热爱音乐的坚强与毅力。尽管贝多芬二十八岁听力下降,晚年失聪,可是贝多芬他却依然热爱音乐,继续创不朽的作品。

望生活处处充满着艺术,处处充满着音乐。让我们与艺术对话,与音乐交流,让音乐触进我们灵魂深处。音乐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我们需要它。

艺术赏析【第二篇】

《猫》的由來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湯瑪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Sterns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Lloyd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

永远的《回忆》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有《猫》这出音乐剧。看《猫》,很大一部分人会关注这首令人动容的歌曲,不管其它时候《猫》怎幺跳怎幺舞怎幺闹,演唱《回忆》的时候都是演员最深情、观众最感动的时刻,这也使得该剧更具有生命的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主角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据说在临近首演的时候,导演依然对剧中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导演的要求。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导演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导演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回忆》。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为此,导演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导演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会心满意足地哼着《回忆》的旋律踏上回家的路。至今,全球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Streisand),贝里?马尼洛(BarryManilow)和多明戈(PlacidoDomingo)等。《猫》剧的音像和唱片销售在全球也已经突破了4千万张。

《回忆》--Memory

词:TrevorNunn曲:AndrewLloydWebber

Midnight,notasoundfromthepavement(午夜、路上寂静无声)

Hasthemoonlosthermemory(月亮也褪去记忆了嗎?)

Sheissmilingalone(她笑得多孤寂)

Inthelamplight(街灯下)

Thewitheredleavescollectatmyfeet(枯叶在我的脚下堆积)

Andthewindbeginstomoan(风儿也开始哀鸣)

Memory,allaloneinthemoonlight(回忆,当我独自在月光里)

Icansmileattheolddays(我的笑只在往昔)

Iwasbeautifulthen(那时我多幺美丽)

IrememberthetimeIknewwhathappinesswas(回忆当时才知快乐是什幺)

Letthememoryliveagain(让回忆重新降临)

Daylight,Imustwaitforthesunrise(晨曦中,我等待太阳升起)

Imustthinkofanewlife(我要为未来思虑)

AndImustn''''tgivein(而我不能放弃)

Whenthedawncomes(当黎明到来)

Tonightwillbeamemory,too(今夜也将会成为回忆)

Andanewdaywillbegin(新的一天就要开启)

Burntoutendsofsmokydays(每日都像燃烧的烟雾)

Thestale,coldsmellofmorning(霉味充满着清晨的空气)

Thestreetlampdies(街灯熄灭了)

Anothernightisover(又是一夜过去)

Anotherdayisdawning(又是一个黎明将至)

Touchme,it''''ssoeasytoleaveme(靠近我,离开我多幺容易)

Allalonewiththememoryofmydaysinthesun(让我独自回忆,回忆昨日美丽)

Ifyoutouchme(如果你靠近我)

You''''llunderstandwhathappinessis(你将明白快乐的意义)

Look!Anewdayhasbegun(看!新的一天已经来临)

编曲小记

已经记不得第一次听到这首《回忆》是什幺时候的事了?(不过肯定是在1981年5月11日之后)印象中最初是透过收音机收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Streisand)的演唱,实话说、当时只是觉得好听,但说不上感动(可能当时年纪还轻无法体会歌中的含意吧)。而后复经过了许多年,某日在台北的唱片行见到了一张安德鲁?劳德?韦伯的音乐剧精选CD,看到其中有《回忆》这首歌曲,同时还有《歌剧魅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等韦伯的经典之作,而且都是原汁原味的「原唱版,于是带回家小心翼翼的拆开CD封套,一首一首歌曲的逐一品味,就在《回忆》的歌声响起时,我立刻就被英国女歌手依莲?派吉(ElainePaige)如天籁般的嗓音深深吸引,当下我便决定要将这首歌曲改编用吉他演奏。自1997年,《回忆》做为我的音乐会返场曲目以来,每每在音乐会后总会有不少爱好者向我索要乐谱,足见此曲确实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此次借由《吉他中国》发表,除可省去我一再复印的劳顿希望可以一飨所有的吉他爱好者,也希望可以一飨所有的吉他爱好者!

演奏提示

首先就像演奏所有的作品一样,在演奏每一首作品之前一定要做一些「功课,这些功课包括对作品的概括认识(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曲式、和声),其次就是作品的实质感情内容,诉求的表达情境,最后才是研究谱面上的左右手运指法,决定音乐的处理。如同我们在弹奏《卡门》一样,如果我们连作曲家比才是谁?卡门是谁?它所使用的素材、音乐创作手法和歌曲的歌词内容都不清楚的话,又如何能弹奏出《卡门》应有的韵味呢?

当然这些工作都齐备了也不一定表示就能弹出动人心弦的音乐,因为所有的科学研究最终还是必须回归到音乐性的表现上,而这种音乐性的表现既是主观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对美的客观感应和接受是否与主观条件达成一种平衡、和谐、或称共鸣更合适吧!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就绝不可能感动别人,而能感动自己的演奏者也未必能感动听众,因为演奏者自身对美的感应和标准是否与“众”的水平一样,这恐怕唯有通过音乐会这种形式才能检验得出吧?

言归正传,如前文介绍,《回忆》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歌词内容感人至深的音乐,所以在演奏时首先一定要充分的把旋律的歌唱性和音色掌握好。节奏方面,8/的拍子其实也可以将它视为4/4拍来弹奏(就是三连音、三个八分音符为一拍);除此,演奏的速度虽然提示着「自由,但这个自由并不是表示演奏时可以随意变换速度,而是指在演奏中应当充分运用弹性速度(rubato)来增加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

技巧方面,唯一可以多所着墨的只有封闭和弦及泛音,编曲时因为考虑到乐器的共鸣和转调(D大调和A大调是吉他可以得到最佳音响共鸣的调性),加上原曲旋律及和声进行的需要,所以封闭和弦使用得较为频繁也就在所难免,不过这些封闭和弦都不是非常复杂的,只要稍加练习应该都能驾轻就熟的应付裕如。至于结尾处的泛音,并不一定全部都要使用人工泛音,有些连接或把位变换的地方也可以采用自然泛音。

艺术赏析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鲁迅 杂文 艺术性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库。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往往不够全面,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见,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辨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世人所欣羡时,鲁迅却写道:“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仪’,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当钱起的“曲终人不见”被人们认为“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表现的是永恒”,推此一联为诗美的极致时,鲁迅却说从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全诗分析,是不好证成“醇朴”或“静穆”的。该诗为应诗而作,自然无法在考卷上大发牢骚。但如再读钱起的《下第题长安舍》,“一落第,在客栈的墙壁上题起诗来,他就不免有些愤愤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鲁迅先生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正如李白会做诗,就可以不责其喝酒。如果只会喝酒,便以半个李白,或李白的徒子徒孙自命,那可是应该赶紧将他‘排绝的’。”(《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如果只取其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在知同代之人论当今之世时,更多地显示出了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艺术性。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忆刘半农君》里,鲁迅在肯定刘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刘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并且“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但鲁迅仍承认刘的为人,“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纵然后来两人因思想差异弄得“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激动的。”

可见,鲁迅先生后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待事物全面分析,一分而二,区别对待。

总之,我们要按照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性进行赏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能够相互印证其艺术性。

参考文献 《伪自由书前记》。

2、《灯下漫笔》。

艺术赏析【第四篇】

关键词:江南四大名园;山水;建筑;植物;意境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1304

1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尤其是江南园林,以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1]。

我国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优厚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自然条件方面,放眼全球南北纬30°线附近区域,沙漠辽阔,高山纵横,惟有我中国之江南,因其特殊的海陆位置,受到了来自西太平洋以及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特别关照,雨水充沛,温湿宜人,水草丰美,万木葱茏,为江南园林造园艺术中大量植物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人文环境方面,突出的人文精神是江南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核,士大夫文人信守“儒”、“道”、人本主义道德观,形成了强烈的操守意识,“内圣”的人格模式使他们在与融合过程中时时发生碰撞,园林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一方净土。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隐归田园江湖成为文人古典园林的基本主题[2]。这也使得造园者在设计私家园林时常常寓情于景,用景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在众多清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上海豫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和无锡寄畅园被誉为江南4大园林。造园艺术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人退隐心理的折射。出世、隐逸是江南园林体现最多的一种思想,然而这隐逸中又往往夹杂着挥之不去的隐隐的入世思想,因为入世的教育太根深蒂固了,所以江南园林虽然是园主们享受高贵而闲适的生活的场所――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城市和山野的风光,但园林意境却折射出仕子们浓郁的书卷气和淡淡的怅然若失的复杂心情[1]。

2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

整体布局,注重关联

比起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可谓是朴素秀美,小巧玲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江南4大园林十分重视整体布局的完整性和景物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豫园中部的会景楼,面南背北,外形高耸,周边建筑较少,地势开阔,以山水景观为主,登楼可观全园以及园外的湖心亭。又如留园庭院与园林划分明确,组合绝妙,大小庭院布局合理,搭配得当,其间以长廊为脉,通幽度壑,变幻无穷。再如拙政园整体布局平面曲折,高低错落,以水为中心,空间开阔,层次深远,亭台楼榭大多临水而立,造型别致精美;中心水池聚散有致,清广漫远;池北岸丘壑起伏,万木葱笼;池南岸建筑集中,小院相连;池中设有一大一小两座岛山,将水池分成南北两部分,丰富了景观层次(图1)。更有寄畅园邻梵阁翼然凌立,饱览惠山景色,使园内外景观融为一体,达到了“身在小园中,尽收园外景”的艺术效果。

手法灵活,尤善借景

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如寄畅园凤谷行窝厅堂两侧通道门处,日可见龙光塔高耸云霄,夜可观惠山九峰之月。借景手法的运用不仅考虑到构图上的需要,更发挥了意境的烘托作用。凡是晚钟、晓月、板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物以直抒胸意,如“野墉,水浸,花坞,夕阳迟”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怀的方法。例如豫园大假山前有碧池,后有萃秀堂,旁有游廊,体量都不大,皆为衬托大假山这一主景。

豫园中还采用了“屏、隔、通”等造园手法,使园内布局颇为有序,景点多而不乱。具体说来,豫园地处闹市,所以用“屏”的方法,四周以高墙围闭,使园林得以闹中取静;豫园虽面积不大,但景点众多,布置不当容易产生繁杂之感,故采用“隔”的方法,用花墙分隔成6个景区,自成体系,各有风格;同时各景区之间又可“通”,各式各样的曲廊、门洞、小径接连其间,使游人常在转身投足间步入下一个景区,给人以隔而不断、含而不露的美感。寄畅园“大园包小园,小中见大”的做法,也是“隔景”手法的体现。

留园中部景区以山水为主,景色秀丽,建筑造型优美。园门在花园南部,直接邻街。进门后经小天井及狭长的陪弄曲廊,至内门厅庭院,方可见花木湖

石小景,稍显园林气息。透过一排图案精美的漏窗,隐约可窥园内景色。穿厅进入园内,眼前豁然开朗,顿觉美不胜收。进门至主景区的这段空间的处理,巧妙运用了空间收放、光线明暗变化及漏窗透景的手法,起到了先抑后扬,引人入胜的效果,是我国园林空间处理上以小衬大的经典之作(图2)。

山水浓缩,天地精华

园林的4大要素是山、水、植物、建筑。古往今来,不论是古代的“游囿”,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家宅园,凡名园均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成了古典园林的基调。江南4大名园均属山水园范畴。但江南私家园林大都建在城内宅旁,不可能有天然的秀山丽水,故城市园林的山水处理只有靠移来之功了,将自然中美好山水,再现于园林[3]。

叠山有两类,一为写意假山,一为相形假山。写意假山是取真山之姿容,将其气势风韵,加以艺术概括、提炼,重现于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例如上海豫园有一美女石,形如美女,设在路旁,游人皆驻足欣赏。当然,假山也包括置石,“园可无山,不可无石”。例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孤置湖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表现出“皱、瘦、漏、透”的特点,令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理水是引泉凿池或对原有水体的利用和改造。“石令人古,水令人远”,说明水的重要性,但理水手法有高下,效果有优劣。例如苏州拙政园是仿太湖芦汀山岛的风光,全园以水为中心布置景点,池水处理,务求其迂回曲折,一览不尽,是和一般苏州园林集中用水相对立的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分散用水还可以随水面相对狭窄的溪流则起沟通连接的作用,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具有一种水路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图3)。拙政园就是以这种方法而给人以深邃藏幽的感觉[4]。江南园林水池都是自然式的,池岸斗折蛇形,犬牙交错,自然活泼,水则百折千迥,有始有终,有聚有散,收放有度。

建筑素净,清丽雅致

江南园林的素色调同江南的建筑相吻合,如果说宫廷园林较为“浓丽”的话,那么江南园林则显得十分“绮丽”。白墙灰瓦、青灰的湖石、青砖掩映在翠绿的花木丛中,形成了江南园林清新雅逸的风格。“江南园林里很少见色彩强烈的色调。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色”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对象。这种观念与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等论调有关。由于深受“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之类观念的影响,造园者最终选择了黑、白、灰为园林的基本色调,以体现高洁素朴的审美观念(图4)。金碧辉煌、铺锦列绣的色彩不合乎中国文人“素淡空灵”的审美追求,远不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得自然可爱。古人认为“华美”让人浮蹂多欲,“淡美”则让人清心寡欲,这种美学思想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对中国人的色彩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5]。

草木衬景,季相分明

江南园林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在意境的塑造中,植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很大的关系,即同一空间因风、雨、日照情况的不同也有印象的不同。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形态、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天气特点也随之改变,形成了季相分明的景观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兰雪堂夏有荷花碧叶田田,花朵点点,清香阵阵,冬有“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美景;而留听阁饱含“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情,听雨轩则取“雨打芭蕉”之意;秫香馆北有一望无际的农田,丰收季节,稻谷飘香;离宫中的南山积雪亭则是通过春、夏、秋、冬时令的变化,雨、雪、雾、晴等天气变化来全面加以观赏;“紫气春霞,鹤声送来枕上”,其设计思维与听觉相关;“纳于顷之,收四时之烂漫。日竟花朝,宵分日夕”。其设计理念又与时间的变化相关。这种以求诗的意境美的设计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6]。

静噪相宜,虚实相生

静观布局是满足游人视点观赏的要求来处理景点,在总体上形成一幅鸟瞰图。江南园林中设计土山的原因之一即是为了静观布局的需要。而动观布局是随游人的行进步移景换,景色如一幅国画长卷,本来静止的景物,也相对动起来,徐徐映人眼帘,美不胜收[3]。实景是指不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出现或消失的景物,如山水、楼宇、草木等,而虚景则是指由于外界条件变化,如光照、风象、温湿度等的变化而形成的看得见摸不着的景色。例如拙政园的倒影楼,楼前有一棵古树,树形苍劲有力,楼面有树影,水中有楼影,虚实相映,颇为生动(图5)。

寓情于景,意在笔先

江南古典园林就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6]。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做详细的体察。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老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例如豫园的游廊正中粉墙小隔断前立有一状似柔腰美女的太湖奇石,名为“美人腰”。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要体察入微,敢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磐石。因其不仅在质,而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

如拙政园的扇石亭,虽仅一几两椅,但一借东坡居士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就营造出高雅的情操与意趣。可见中国园林的环境设计不仅有自然山水的形式,更是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美。

游居结合,日涉成趣

拙政园西区占地约,也是以水池为中心,建筑花木分布周围的格局。园内建筑精美,装饰华丽,为晚清风格。西区主厅位于水池南岸,是一座南北两厅共处于一个屋顶之下的鸳鸯厅。北厅名曰“卅六鸳鸯馆”,南厅名曰”十八曼陀罗花馆”,两厅中间隔以木雕屏风。卅六鸳鸯馆北邻荷花池,池中园蓄养有鸳鸯,于馆内欣赏鸳鸯戏水是一大乐趣。十八曼陀罗花馆前有一小院,明末清初,院中植有数株山茶花(曼陀罗),花开时灿烂若锦,当时名人雅士无不以一睹花容为人生一大快事。南北两厅除适合观花赏景外,还是园主宴客、听曲之所。厅堂门外死角各建有一耳房,在筵席会客时是奴仆等候之处,唱戏听曲时可作临时后台,冬天还可以起到阻挡寒风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游”与“居”的巧妙结合。

拙政园一进门便有6条性格各异的道路可供选择,左通、右达、上山、下洞,另有2条园路。主人虽世居此地,却可每日来往于不同道路,感受不同的园林风景,正所谓“日涉成趣”。

3 结语

我国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当时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人文环境[7]。20世纪以来,社会格局飞速变化,意识形态日新月异,如今人们生活在工业、电气、信息、商务的时代,每天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电灯、电话,高速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离开了自然,自然也少了一份“自然”的味道。而古人直至清代也没有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这些“玩意儿”,人生寄希望于仕途,官场失意则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颐养天年。作为新一代的园林设计师,我们不能回到那个时代去亲身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找理由崇洋,而应当努力从现存的清代江南私家园林中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发现他们的影子,品味他们的意图,学习他们的造园艺术,以求在我国新一代的园林建设之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现华夏文明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匡 健。浅析江南园林折射出的江南文人处世心态[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07.

[2] 曹林娣。论江南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3.

[3] 范 青,李 秀,杨会容。论江南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8~40.

[4] 毛琦红。拙政园的理水研究[J].美术大观,2009(3):112.

[5] 何 征。论江南园林的小巧与淡雅[J].美术观察,2005(8):97.

65 1778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