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思想(实用3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人文主义思想(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人文主义思想1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人文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
人文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思想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反对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个性自由。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出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极大地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地向外传播,并且不断的得到发展。大约在15世纪、16世纪传到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不断地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个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莎士比亚写出了悲剧《哈姆雷特》来反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同封建势力的较量和斗争,大胆地批判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并以先进力量的暂时失败为结局,来控诉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莎士比亚的创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腐败、教会愚弄而不反宗教本身。绝大多数的人文主义思想者都是拥护王权的基督教教徒。他们对《圣经》的原文进行重新认识和解释,从里边找出人生而平等,不分种族,无论贵贱都是上帝的选民和仁慈、宽恕、博爱的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发展成最原始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主义是对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总结性继承、发展和变革,是人本精神和基督教精神的结合。
基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取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丹麦历史学家撒克莱?格拉马提库斯的《丹麦史》中。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贝尔佛莱斯特的《剧故事》中也有类似内容。一般认为《哈姆雷特》是根据托马斯基德的同名旧剧和其《西班牙悲剧》改编而来。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正处于封建教会势力和封建王权势力统治之下。虽然如此,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局限于教会和封建势力统治之下,而是通过基于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去,用人文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同封建思想文化和教会势力对抗。把只是单纯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大大深化了故事的主题。
二、人文主义思想在《哈姆雷特》中的表现
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他的父亲突然暴死,得到父王的噩耗后,他立即回国奔丧。其时,叔父克劳迪斯正要登上王位,母亲正匆匆要改嫁给新王。一连串不幸的消息使他痛苦不已,抑郁寡欢,厌世之情开始在他灵魂深处产生。正当新王与母后举行婚礼的狂欢之夜,父亲的鬼魂在城堡上空出现,向王子诉说自己的死亡真相,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谋杀而死的,克劳迪斯趁他午睡时,将毒草汁滴入他的耳中,毒死了他。父亲的鬼魂要王子为他报仇。哈姆雷特下决心替父复仇,为证实叔父谋杀父亲的真相,他开始装疯,在众人面前装出一副精神失常、语言癫狂的样子。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克劳迪斯开始怀疑起哈姆雷特,先后派遣哈姆雷特的老同学去试探他,被哈姆雷特看穿识破。一天,哈姆雷特乘一个戏剧班子进宫演出之机,授意他们演出了一出凶杀戏《捕鼠机》,邀请新王和王后一起前来观看。这出戏讲的是在维也纳发生的一个蓄意杀兄案,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他通过这出戏来影射其叔父克劳迪斯的行为,来证实事情的真伪。果然,在观看演出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面容失色、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戏未终场,便仓皇退席。鬼魂的话得到证实,哈姆雷特断定新王确是弑父篡位的叔父!与此同时,克劳迪斯为搞清哈姆雷特“演戏”的意图,授意王后找哈姆雷特谈话,同时派波洛涅斯躲在内宫帷幕后面偷听。哈姆雷特的母亲责备他对克劳迪斯无礼。哈姆雷特反唇相讥,言辞激烈,气得母亲一阵尖叫, 呼喊救命。帷幕后面也跟着发出声响。听到帷幕后的声响,哈姆雷特误以为克劳迪斯在偷听,便拔剑将其刺死。可倒下的却是老波洛涅斯。克劳迪斯害怕哈姆雷特会伤害自己,想出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匆匆派人把哈姆雷特遣送到英国,暗中让他们携信给英主,让英主处掉他。在去英国的途中,哈姆雷特发现新王的信件,将计就计,改写了文句,让遣送他的人到英国替他送死,自己则借通过海盗的帮助返回丹麦。这时奥菲利娅因父亲被爱人杀死、爱人哈姆雷特被遣离国,伤心过度,精神失常,后溺水身亡。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纠集一伙反叛者要为父报仇。不久,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提出挑战。阴险的克劳迪斯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决斗,他在雷欧提斯的剑尖上涂了毒药,在哈姆雷特身旁放了一杯毒酒,阴谋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在决斗中,哈姆雷特取胜。比剑休息时分,雷欧提斯乘其不备,用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顿时警觉, 夺下毒剑也反刺对方。雷欧提斯知道自己不能活命,当众披露了克劳迪斯的毒计。这时王后因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怒不可遏,怀着新仇旧恨,用毒剑、毒酒一齐加于克劳迪斯,杀死克劳迪斯,惩罚了这个元凶,报了父仇,同时自己亦毒发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嘱咐好友霍拉旭继续他未尽的事业让人们认识社会的真实面貌,更好地正视它、改造它。
人文主义在人物形象哈姆雷特中的体现
哈姆雷特算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形象。所谓“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概括了这个艺术典型的复杂性。把它视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占主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极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在《哈姆雷特》中冲突始终围绕王子为父报仇这个中心展开。哈姆雷特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他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和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栋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所特有的民主意识与人性光辉。哈姆雷特是个典型的学者型王子,他文武全才,光明磊落,而且作为艺术典型,人文主义的长处和局限在其言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一方面,哈姆雷特观察敏锐,长于思考和分析,具有思想家的全部素质。他由个人的不幸想到普遍的苦难,由宫廷阴谋看到时代动乱,从而把个人复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以外,谁还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世界’?这就是哈姆雷特改造社会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过分相信自己,太重理想。虽然,他勇于探索,但往往脱离实际,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却不相信他们,始终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步。在作品中,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不具备一个王子,未来国王的气度和胆略。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比如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把罪恶的国王杀死,而他却以为克劳狄斯是在向神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不仁慈,会受到神的责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一个王者通常是不讲游戏规则的,哈姆雷特为他所具的人文主义气质所害,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首先体现在哈姆雷特对人类的态度上,还体现在他对人和事物的平等观念上,更体现在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上。
人文主义在内容上的体现
人文主义思想2
关 键 词三代领导人/政治文明思想/特征/意义
一、三代领导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发展过程
所谓文明,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种有益成果的总称,标志着人类的进步开化程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状态。政治文明,则通常是指与政治愚昧、政治野蛮相对立的政治进步状态,即人类社会自国家形成以来所创造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是指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所创造和形成的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政治活动中当家作主或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至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理论就正式提了出来。但是,我国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却有着一个比较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先后继承关系。
1.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
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但是,他却有着十分丰富的相关论述。他的政治文明思想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两个部分。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一大特点。他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讲演,这就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当时,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任务是建国问题,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立这样的国家的问题。在这样重大的历史关头,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1]。并且就“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明确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1](362)在这里他明确提 出了这个共和国的领导者、革命的对象与任务、革命的性质等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他 还论述了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他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 —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365)毛 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思考和论述,可视为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的思考。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于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即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其他相关著作中。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时期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665)。(2)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是“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1](665)。(3)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即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而“我们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1](760)。即是说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4)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存在着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的矛盾和敌我之间对抗性的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即民主和专政的办法。(5)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 间的辩证关系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他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 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 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 。”[1](768—769)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
邓小平也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他的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相应论述主要有:(1)论述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他多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政治上发展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2)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这种人民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而且包括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文化民主等范畴。(3)论述了民主和法制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2]他同时指出:“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2](2·189)(4)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这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动摇,并且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2](358)(5)提出了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主要标准,即“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 能否得到持续发展”[2](3·213)。(6)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和目标。他指 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 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 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 。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要向着三个目标进 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第二 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 识分子的积极性。”[2](3·177-180)(7)指出了民主和专政的辩证关系。他说:“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 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 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2](2·168)可见,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从其丰富的内容来看,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的相互结合和辩证统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或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
转贴于 3.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
江泽民在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论述。他的主要论述有:(1)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概念和构想。其中最重要、最明确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91年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第二次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一次更加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民主政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在这两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论述中 他第一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明确界 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科学涵义、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并精辟 地论证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说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文 化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那么与政治发展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也就呼之欲出了。(2)总结了建党80年来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把它归结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见于2000年初江泽民在广东高州的讲话、2001年在庆祝建党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他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等文献资料。(3)提出了 衡量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2000年12月,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 :“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制度不同,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也必然不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衡量中 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 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 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 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在这里,江泽民是把生产力、人民民主、社会稳定、群众利益等四个方面作 为判断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优劣的四个标准。(4)率先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并对 其内容作了简单划分。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使 用“政治文明”的概念。他说:“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 设、属于精神文明。”(5)率先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并把其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内容。2002年5月31日,他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 业典礼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概念。他指出:“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他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他说: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至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就正式地相对完整地提了出来。
4.三代领导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理论内容
综上所述,根据三代领导人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前提条件是要始终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目标是要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或者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要加强、完善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左”倾冒进和右的危险,从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二、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1.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丰富和发展了“两个文明”的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只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提法和理论。而对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密切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社会政治制度范畴,一直缺少一个科学、准确的概括,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恰恰是对社会政治制度范畴的文明成果非常准确、科学的理论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的论述和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和理论的提出,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今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榜样。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曾经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但他并没有对“政治文明”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述,也没有来得及发表这方面的论著,更没有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此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虽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社会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问题,但都没有将其概括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和理论。因此,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提出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史上还是第一次,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必将推动社会科学领域更加全面的发展。
2.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摆脱了后社会主义陷入低谷的被动局面。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与此同时,由于我们认识不足,相关的具体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程序化、法制化建设没有跟上,一些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没有及时上升为稳定的具体制度,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进一步发挥,这无疑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来解决。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3.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次被提到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相互并列的高度,必将实现我国制度建设等领域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其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崭新生动的丰富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用了“六个更加”作为目标和要求。其中在“民主更加健全”的具体目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加以论述,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的顺利实现,必将对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到那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将更加充分地体现和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和较量也将发生很大的改观。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将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人文主义思想3
所谓的人文主义教育其实并非一种完善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随着人类的认知而不断进步完善的思想,面对不同的发展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期(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因为眼光的局限,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认知也就十分有限,当时的教育界普遍重视以古典语言与古典学科作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可全面发展的人才。[1]此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维多里诺认为,只有做到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才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而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对于人才的素质教育,即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力,还应该具备高标准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在该环境下有所作为。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目前,英语专业已不再是文史科类学生的专长,众多理工类高校都已开设了这一专业课程,理工类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科技英语人才(包括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等),但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科,致使理科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而缺乏人文知识,他们对语言的低敏感程度,让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明显弱于文科生。通过笔者对众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的自学与实践能力其实都不强,近八成学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来获得,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会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而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生长期受到哑巴英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在英语的口语表达方面十分吃力,自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2]鉴于这种畸形的学习状况,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自学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可以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传统的语言教学思想认为,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十分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则不闻不问。换句话说,教师只注重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维狭窄,知识局限且难以创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师就要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置英语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辅助理工科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只是被作为一类选修课来对待,如此设置虽说是为了让理工类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专业理论,但这种教学却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人文知识的普及。[3]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之下,虽然部分高校开始渐渐注重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到了真正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识却被再一次忘却,殊不知这种忘却恰恰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降低了竞争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一)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教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对于语言类知识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引路人,就更应该努力去改变自身对于教育的观念,让教学重新回归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尝试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去努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这种教育的探索与引领,会直接激发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在对专业知识理解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二)使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阶段就被灌输了重理轻文的思想。在选择就读英语专业时,长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就会让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学习上变得很吃力。面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英语教师就要尝试着去改变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构架,让他们走出理工类数据式思考的模式,逐渐培养出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如此一来,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对英语基础类知识的应用,而是要将学习的范围扩大,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包括学习人文知识与艺术理念在内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4]如今的语言学习者是未来的语言工作者,所以,面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常识,学生在早期的学习阶段就要试着去理解,去体味,真正做到对于英语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掌握。
(三)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上一篇:工伤事故分析报告精编3篇
下一篇: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