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例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例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第一篇】

她名叫宋玉超,个子不高,身体稍瘦,性格外向开朗带有点固执,颇有胆量,说话声音洪亮常常能为自己违纪辩解的滔滔不绝。平时和男同学玩耍在一起,从军训开始到接下来的一段学校生活中其存在问题暴露无遗。

按照学校要求必须穿校服,但是她却穿体现个性的牛仔休闲装,对体育活动概不参加,问其原因回答自己在暑假前骑车肩胛骨摔断,询问家长得知好久以前的事,现已康复。上课时在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看画报,做剪纸,照镜子,玩手机或者睡觉,经常迟到,偶尔旷课,作业不完成,老师发现后批评教育她不能虚心接受。自己的课桌一片狼藉,脚下周围垃圾满地,同学对她有意见,她确无动于衷。中午回宿舍经常影响同室同学休息,生活老师反映很强烈。,找她谈话当面答应改错,过后依然如故,按校规要求接下来她由住校改走读。

期中考试日益临近,同学们都在积极复习迎考,她却不以为然,结果在考场上发现她缺考,我焦急的拨通家长电话,家长很惊讶回答早去学校了,后来得知直到晚上9点才回家,她参加自行车俱乐部,去枣庄游玩去了,第二天返校后她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我接受校规惩罚让我回家反省吧,我回来后一定学习。"我迟疑了一下,最后同意了,一周很快过去了,却没有看到她来校,在我准备家访之时,接到了她爷爷的电话,老人无奈的诉说着这孩子在家表现:白天去溜街,晚上去网吧玩游戏,有辍学的念头。她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很少关心她,现在又给她添了个小弟弟,现在她心里很烦感,和父母有抵触情绪,说到这里老人哽咽了,然后提高声音最后给我说;"请老师挽救一下这孩子吧",然后挂掉了电话。我仿佛看到老人无助的身影和期盼的眼神,这时我从未有过的忐忑和不安油然而生,在夜色笼罩下的走廊里来回踱步,深深思索着……。

第二天很早我来到学校,安排住同一小区的同学陪同她一起来校,我提前在教室门口等候她的到来,嬉笑着把她领到我办公室,让她坐下。我很和气的询问她在家与在校的感受,她回答得很迟钝和羞愧,我抓住她心里进行正面引导,接着我夸奖她美术绘画有天赋,基本功扎实,在这条艺术道路上只要执着坚持,不懈努力,一定以后会有一番成就。接着我说你前期设计布置地班级文化氛围在学校评比中获一等奖,同学们都很称赞羡慕你,她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最后我告诉她老师和同学都看好你,相信你今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生,她站起身来点点头预言又止,然后转身走向教室。

接下来我与同学们做工作,借用学生的力量共同帮助她,让她在同学中间树立威信,找到属于她应有的自信,让她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在班级教导会上我与全体代课教师共同商讨形成共识,在课堂上多关注她,多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要有耐心的帮助辅导关爱她,使她学业循序渐进并能感受到家长般的温暖与呵护。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有意识的让她发挥特长,在班会课上总结同学阶段性表现时受表扬的名单中能看到她名字。在家长会召开前夕我提前邀请了她在外地打工的爸妈,在家长会上和她爸妈进行深入的交流,建议家长对孩子不仅是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的投入,我们家校齐心协力共同让孩子振作起来,健康成长。

时间一天天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开始变得遵规守纪,团结同学,融入班集体,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升,看到这里我内心深处感到一丝欣慰。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第二篇】

案例2、小胡,男,初三(1)班学生,初中就学于光明学校(私立学校,校风较差)曾学过武术。经常与同学打架造成恶劣影响,学校予以留校察看。从上一学期开始,与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关系较密,期末考试排名是班里倒数第二名。

以上两个案例的学生同属于“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一直是德育工作中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问题学生”的成因较为复杂。“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单亲家庭增多,父母离异或下岗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困难,社会上的游戏网络,“黄灾”泛滥和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等。这些都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侵蚀着他们健康肌体。另外,在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也有颇多问题之处。有时忽视了“问题学生”的存在,任其自流,对他们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等。因此,“问题学生” 除了具有一般学生所表现出生理和心理特征外,还具有品德行为偏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甚至有严重违纪和轻微犯罪的表现。他们对正面教育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个性心理特点表现突出,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等。对于案例中的两位同学,本人也跟他们多次交谈过,虽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但由于其基础较差在学习上还是没有进步。

本人是任教这两位学生的语文,这两位同学毫无学习兴趣,上课要么是睡觉,要么做其他事。我就在班上鼓励较差的学生,相信他们能跟成绩好的同学比一比到底谁学的好。在那一堂上,小徐不在睡觉了,竖着耳朵在认真听。我提出一个问题时,很多同学都不能回答,我注意到他能低声的小语,我就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马上就说:“小徐,请给出你的结论。”小徐红着脸低声地回答。当时,我在想这家伙打架倒不脸红,叫他回答问题时倒会脸红,这家伙还可以“救”了。于是,我就鼓励他:“你能否说的响亮一点。”他又难为情地大声回答了一遍。他一说完,我就赞赏道:“非常正确!”其他同学愣了一下,课堂里马上响起了热烈地掌声。无独有偶,在(1)班小胡身上也发生了此事。从那堂课之后,我备课时设计一些适合他们题目,每次他们也不会让我失望,经常得到表扬,时常听到学生跟我说:“现在小徐很用功学语文,把资料中的每一个题目做过了。”他们也经常来问题目,在期中考试中,小徐进步到了第10名,小胡进步到了8名。他们名次的提高主要是学习有了兴趣,各科不懂的问题敢于问老师,每天都能来办公室问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深得老师的喜欢。

在考试后,这两位同学对学习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兴趣。在期中考试后一个星期,学校召开了家长会。根据两位的家长反映,他们对所犯的错误较为后悔,并想把成绩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他们对我的信任对他们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学习态度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他们也向我保证在下半个学期在其他科目上再有所进步。我想这两位学生能在半个学期里有这么大的转变已是一个奇迹了,这些都是与所有老师们对他们教育的爱心、耐心、信心分不开的。

从小徐、小胡的案例中,我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有几分感慨有几分思考。

1 在思想上要有高层次的认识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看到,能否较好地实现“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体现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大局和社会综合治理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才能不断克服“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勇敢地担当起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历史责任。

2 爱心是赢得学生信任的根本

在探索“问题学生”教育转化规律时,我们发现缺少爱是“问题学生”产生失落的普遍原因之一。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爱,是实现教育转化的重要前提。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体现爱的教育中,班主任、教师处处要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为使学生不再度受到伤害,班主任对学生不能有过激语言,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有的只能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教师们要视学生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正是靠这种真挚的爱,正是靠这种爱的教育,才能架起了一座座师生间感情沟通的桥梁。由于我与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关系较为亲密,在大多数学生心理把我看成是他们的朋友,因此他们比较用功学习。小徐和小胡的转化,与我和老师们关心他们,没有歧视他们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3 培养自尊心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关键

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自尊心受到伤害。帮助他们找回自尊,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教育中,我们突出强调的是,教师要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自觉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能够给予客观的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回避他们的过去,激励他们重新开始。在案例中,两位同学的进步,正是因为我抓住了他们表现最好时刻展示给全班同学,帮他们找回了自尊。

4 严格管理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关键环节

“问题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是哪一天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量的积累和演变过程。于是,在教育转化过程中,一方面注意从具体抓起,从点滴做起,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原则,又在一些细微之处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要求,建立了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不急于求成,不怕他们违规违纪,允许出现反复,采取积极引导,循序渐进的办法进行管理,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空间。对小徐和小胡,只要他们犯了错误,我就会找他们谈心,时常去问问每天的作业是否都交了,或者是上课是否都能听懂,或者是近段时间有什么烦恼等等。

5 培育学习上的兴奋点

“问题学生”另一个特点,就是来自学习上的障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存在厌学情绪,对学习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同学说,只要不让我学习,让我干什么都行。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就明确提出是让孩子把九年义务教育混完,没抱希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对文化课程的教学用补一点、教一点、争取落实一点的办法,对少数学习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开点小灶,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6 激活“问题学生”进取心

“问题学生”中的不少人在原学校被视为“火星子”,不被老师所看好,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自尊、自爱、自护心理受到严重挫伤。那么,他们究竟有没有进去心,回答是肯定的。如何重新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班级要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教育活动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在许多事务中,我对案例中的两位同学采取的方法是多给表扬,少给批评,挖掘其闪光点。这样,他们无论思想品质学习行为都有大的进步。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第三篇】

主题式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想用好主题式案例教学,必须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题选定的适切度、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师生互动的倾心度和教学活动的效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五度”取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主题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主题式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案例并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1]主题式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题选定的适切度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走出主题选定的误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定主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于主题的选定一直存在着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题”式的误区。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主题,有些教师高举“经验丰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谓“主观经验”来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甚至还有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可想而知,通过这些完全来自教师的“自命题式”的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应然目标。

(二)宏观上定方向,微观上选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式案例教学要真正走出“自命题”式的误区,主题选定需要把握好适切度,即主题的选定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又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主题的适切,可以通过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有选择就可能会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且不管是适应问题还是择业问题,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的选定只从宏观上泛泛而谈,不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微观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无法扎根到细处,落到实处,其结果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阁”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微观指的是主题选定的内容上,而不是数量上,更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上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在宏观上定准方向,更要在微观上选好主题。

二、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一)积极:案例选取的应然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然而,纵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关键词往往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词汇,甚至有教师在呈现教学案例时的引导语也已经高度模式化,脱口而出的就是“来看这样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问题呈现课”或“心理疾病诊断课”,也难怪有大学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课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学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都被“问题”“障碍”“疾病”等消极词汇所包围和浸润,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取向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P2)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积极”应为成为案例选取的主导词汇。

(二)积极案例:引领学生的积极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无限潜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教师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就是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营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无限潜力。当然,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就要完全抛弃对心理问题的阐释。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依然很有必要了解个体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只是问题和困惑不应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话,可以向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问题设置的开放度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随案例呈现的是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如果说科学选编案例是前提,那么恰当科学地设计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不容忽视。[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实现问题与主题式案例的无缝衔接和有效搭配,问题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使问题能真正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案例,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升华。

(一)通过开放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同一个案例,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心理通道走进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完成对案例的剖析,领悟案例呈现的意义。如,在“情绪的调控”主题中,笔者曾设置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和压力,面对自身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实现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凭借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在个人发展上由量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变。针对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动来说,既有情绪也有意志。人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案例进行解读。当然,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真正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案例中的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出现?”“案例中的学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谈谈你对这些情绪调控方法的认识。”“你还能想到哪些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通过开放的问题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弄懂案例所阐释的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教学案例内在的隐性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时,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真正振荡心灵的共鸣,激发自身内在积极发展的动力,获得自主发展的力量。

四、师生互动的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倾心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倾心意味着用心,代表着真心。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倾心互动,教师倾心去聆听,学生倾心去表达,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期目标。

(一)教师倾心去聆听

聆听是一门技术,倾心聆听则是一门艺术。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来阐述时,教师要学会倾心聆听,用心聆听学生的体会,真心聆听学生的心语。教师通过倾心聆听,鼓励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表达;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地反思课堂、醒悟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倾心聆听不仅体现了对“人”尊重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实践策略。只有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晓他们心底的真实呼声。[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倾心去聆听,也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同理心”,才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困扰,体会他们的喜悦和悲伤,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准确敏锐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们的情感状态。[5]

(二)学生倾心来参与

理想的师生互动,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主动,更需要有学生的倾心参与。学生的倾心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用心地走进课堂,真心地融入师生互动中,用心参与、真心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倾心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而开设的,离开了学生,尤其是离开了学生的倾心参与,那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将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五、教学活动的效度

教学活动的效度即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效度是衡量主题式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活动的效度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价值追求。

(一)丰富学生体验是提高活动效度的关键

当前,主题式案例教学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悄然绽放,但不同的教师对其运用和掌握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教师对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如何,关键看教学活动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效度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教师在充分准备专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授课的风格也尽量幽默、轻松,避免简单枯燥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进行学习。[6]

(二)提升教师水平是增强活动效度的根本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为响应政策号召,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并为教师职后专业培训配备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职后培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胜任力。

作者:王福臣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

参考文献:

[1]张春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0).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严卫林。思想品德课主题式案例教学问题设计思路[J].教学与管理,2015,(9).

[4]薛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及其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第四篇】

我班有个学生吴某,是个女生,可是性格中却始终带着男生的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她虽然头脑灵活,为人比较热情,但自控能力差,上课随便插嘴、讲废话,甚至与其他班级学生发生矛盾,又或是做出课堂上玩手机、擅自留宿校外学生的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从一开始,我比较喜欢这个女孩子,因为和我很像,但是我的宽容却成为了对她的纵容,从一开始我讲什么她只是哼哼,到最后当面吵起来,越来越变本加厉。一度让我觉得迷茫,甚至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和她去交流。今年期中考试阶段,该生因为留宿其他学生,我让家长将其带回,该生忽然冲动地冲着老师喊她要退学,退学的原因就是班主任管得她太严,态度极其恶劣!一个星期后,该生从家里回来,依然要求退学,态度没有明显改变,一个个领导的签字让我的心冷了一截又一截,其实并不希望这个孩子离开,最后学生到了校长办公室,经过校长的一番劝说,学生决定留下,不再提退学的事情。

于是,我顺着校长给的思路,一路和学生交流下去,发现其实这个女孩这是太要强,太好面子了,而她的内心里其实并不愿意退学,而只是迫于面子放不下。这个女生清楚我对她的好,就她这样的心理,我提出大家相互改进、相互监督的意见,彼此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相处,该学生表示愿意接受,那次以后,该女生经常找我谈心,彼此的信任感加强,与此同时,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英语课代表工作仅仅有条,而我发现,原来师生之间只要多一分彼此的信任,相信会更好地去处理好师生关系!挽回一个迷失的孩子!

案例评析这样的学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她们,不愿和她们亲近,丧失集体友谊和同情。即使她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但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她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对策具体来说,第一,从情感上。动之以情,是思想教育的原则,也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即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要主动靠拢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从各方面给予她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有效消除她们的心理对抗。这样,“问题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第二,从行为习惯上。我们要求“问题学生”熟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规公约》等,并严格按要求规范自己。我们强调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仅要爱,而且要爱得深沉、持久。在她们违章犯规时,教师应予以细致的、恰当的、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使她们心服口服,并下决心纠正错误;还应要求她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收获和启示这样的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件易事;况且其转变也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65 568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