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及其教育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幸福及其教育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幸福及其教育1

在我国,“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应该是1998年首次出现在檀传宝的博士后报告里。我1999年从南京师大博士毕业,毕业论文是《幸福教育论》。“幸福教育”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影响还不大,但是它却预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我还记得博士毕业后不久,一位江苏的校长得知我在研究幸福教育,就说:刘博士,你这个幸福教育很好,应该找一些学校来做呀。当时我跟他说,我做不了。《幸福教育论》我虽然写出来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我感到庆幸的是,到现在为止,不断地有一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幸福教育作为研究的主题。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主题就是幸福与教育。当时参加年会的专家都写了这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后来陆陆续续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出来,于是制造出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小高潮。另外,有一些学校也在探索幸福教育的实践。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好像是2003年,武汉有一所学校的校长给我寄了一本没有正式出版的书,书名就是“幸福教育”。书虽然写得比较简单和粗糙,却让我知道在武汉那边有一个学校在做这个东西。后来,陆陆续续地有一些中小学跟我联系,他们也在做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好像变得越来越热了。它可能反映了我们大家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担忧吧。在目前这个教育形势下来提幸福教育,其价值怎么说也不为过。看到有这么些中小学在实践研究,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我觉得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前面我们做的理论研究,按照我的理解,那只是幸福教育的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这一半,我们前些年一直在等待,在寻找,但没有找到。今天我们找到了。我们说,理论的一半加实践的一半,这个幸福教育才是完整的幸福教育。

在很多人谈论和实践幸福教育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解释幸福的时候有两种倾向要反对。一是像诗人一样,以文学的手法,使用很多比喻,把幸福说得玄而又玄,或者停留在谈幸福的个人化感受,把幸福描述得见仁见智,没有用科学的语言揭示幸福的实质,幸福感受背后的机制,所以不能给实践者以可行的操作指导。另外一个倾向就是把幸福等同愉快。我要明确地声明: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教育也不是愉快教育。愉快教育把人的情感分成两极,就是所谓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它相信愉快是积极情感、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而消极情感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所以愉快教育就是要利用学生的愉快、快乐、欢乐等等一些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习,而避免另外一些不好的情感。但是我们要知道,把愉快当作积极情感,把痛苦当作消极情感,这只是心理学的理解。不同学科对情感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从伦理学来说,有些愉快是不好的。因为伦理学区别所谓情感的价值是根据道德场景、道德规范来认定的。家里面有什么悲伤的事情,你流泪,你哭泣,这是积极的。教育学对情感性质的界定也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你这个情感是不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不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去理解。如果我们教育学照搬心理学上的概念,往往研究不下去。如果教育只是讲究愉快的东西,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那是行不通的。

要理解幸福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去把握。

我们都长大了,当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幸福童年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在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中,不光有我们的欢笑,也包括我们的苦难、哭泣、痛恨,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有,各种各样的情景都有。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就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好,幸福的童年也好,一定要有东西在里头,只有做了事情以后才会找到有回忆的东西。记忆总是与经历融在一起。没有经历,就无以记忆;没有记忆,就无以回味;没有回味,当然就没有幸福。你没事可做,也就意味着你当时的人生价值没有赋予在你当时的工作当中。所以,你要过一种幸福的生活,那你首先要有事情去做。我们经常说,要给孩子创造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机。你作为家长可能以为无忧无虑就是幸福,但是当这个小孩子过得无忧无虑的时候,他也就没什么东西值得回忆,也就谈不上幸福。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幸福的婚姻不仅有同甘,也有共苦。夫妻两个人,一致对外,共同承担生活的磨难,那也是幸福的。幸福的婚姻生活,我把它理解为同甘共苦的生活。有时觉得很奇怪,婚姻生活当中,共苦容易,同甘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生活美满就意味着目前的各种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满足以后,需要层次就得提高,这时需要层次往哪个方向提高,夫妻之间可能还会有分歧,弄得不好,两个人就拜拜了。不容易离婚的时候常常是夫妻两个共渡难关的时候。共渡难关是需要两个人团结的,这么一团结,这么一凝聚,往往就可以把它理解为造成人生幸福感受的一个要素。所以,幸福的婚姻与贫富贵贱无关,而是看夫妻之间是不是一条心,是一条心的,你这个婚姻一定是幸福的。

透过这些生活琐事,我们认识到,首先,幸福“要做事情”,“事情”是主体价值的载体,是幸福感受的载体,通过做事情,主体找到了安放自己、投射自己的客体;其次,幸福“要与客体融合”,因为“融合”而产生出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都是幸福体验。幸福不是哪一种情感(如愉快),而是喜怒哀乐背后那种融合感,正是融合制造了幸福感受。所以,幸福不是愉快,幸福感也不是任何个别化的感受描写所能够囊括的。我们只有抓住“融合”才能理解幸福的实质。

融合是通过什么机制去形成的呢?是互化融合。所谓互化,就是主体与工作对象之间的相互转化。一个是外部的客体变成主体的东西,我们叫客体的主体化;另外一个是我们主体的东西投射在客体上面去,叫做主体的客体化。这里面“化”字很重要。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吃饭,吃饭是客体主体化,我们要把饭里的东西吸纳进来,变成我的力量。当这个饭被我们消化的时候,我这个吃饭才是幸福的,如果这个饭我消化不了,即使吃着山珍海味还能幸福吗?

懂得了幸福的融合实质和互化机制,我们才能够科学地操作幸福教育。接下来我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幸福教育如何开展。

幸福教育应该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毕竟学生在校期间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面占有很大比例,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是少部分。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成就感、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课堂教学里面的感觉。那么,幸福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在认知上要对学生形成挑战性。为了对学生形成挑战,你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是什么,当你了解目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才能提出更高的东西,你才会对他去形成挑战。那么这个更高的东西从哪里来呢?我们一般从教材上来。所以,你要形成挑战,第一你要研究学生,第二你要研究教材,使教材既适于又高于学生,从而形成教材与学生的互化。我们经常要求老师研究教材,但是我们老师总觉得教材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一看就懂。可以这样说,一看就懂,说明你理解还不透。你要把那个一看就懂的教材看得不懂,要从无疑处生出疑问。老师对问题的设计体现出老师的功夫。一个基于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胜过十个表面的、肤浅的、简单的问题。老师有时候问的问题非常简单、肤浅,不值得思考,更不值得小组讨论。问题没有内涵,没有思维含量,就说明老师对学生、对教材没有足够的研究,要么在学生既有水平之下把教学设计得花里胡哨,要么超过学生理解水平只落得启而不发、自问自答。你的教学没有挑战性,课堂也就没有幸福感。第二,在情感上要有感动力。情感可以用三种方式去激发,第一种方式就是以情激情。喜怒哀乐写在脸上面的老师,他讲课是很容易以情激情,这个情感是靠感染力,靠移情。第二种方式叫做以行激情。动作可以带动感受,因为人有一种心行一致的倾向。我的行动是什么,我在心理上就会下意识配合这个行动。第三种是以理激情。用道理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人的情感和动物的情感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的情感当中有理性的东西。理通了,什么都通了,而且还会变成一个自觉的行动。所以说晓之以理是我们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最根本的、最管用的一个办法。当然,选择哪种方式决定于我们的学习内容、老师的个人气质以及学生的特点。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另外一半。为什么叫做学校教育的另外一半呢?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做加法,那么课外活动就是做减法。减法的教育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宣泄出来,表达出来。幸福教育就应该是加减结合、加减平衡的教育。加法过度,这个学校的氛围肯定是压抑的,减法过度,这个学校的氛围肯定是乱糟糟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多元智能获得表达的机会,课外活动当中还可以养成一些社会性的素质,课外活动更能够宣泄压抑。国外有各种各样的节日,比如说狂欢节、愚人节等等各种节日。这些节日并不像中国的节日那样很严肃,有些节日就是创造一个条件让你宣泄。因为人工作一段时间一定要放松、放假,否则这个人就会崩溃。你放了假,让这些人去发泄,这个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

第三方面我们看一看幸福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传统的师生对立关系,属于猫鼠对着干的关系,这种关系没有互化融合,所以与幸福无关。二是目前盛行的师生对话关系,教师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而是在没有等级、计划、目的和强制的情况下各自“表达”,以获得相互理解和融合(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这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关系。但是,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而是师生作为一般人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关系在教育领域的简单移用。师生的教育关系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教育(学习)主体,教师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要站在学生的同边。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第三种关系:同边关系。同边就是教师站在学生一边,与学生打成一伙,成为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力量。对立关系中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成长的最大障碍(蒙台梭利语),对话关系中的教师是学生打交道的外在对象,而同边关系中的教师则是学生借以成长的“自己人”的力量。你跟学生同边了,才能够给学生安全感,才能够体会学生的心情,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性情脾气、态度、价值观,成为学生安心指望、足以依靠的精神港湾和支持力量。当你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代表学生的时候,你所提出的要求也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目前,教育界有个广受认可的说法,就是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因为表扬可以促进学生、改善师生关系,批评则会抑制学生、破坏师生关系。这个说法是很荒谬、很危险的。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方法,任何教育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看教师是如何使用的。如果教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即使表扬也往往被学生认为是别有用心的阴谋,批评更是被学生怀疑其公正性而不服气。师生同边了,教师的一切办法都是为了学生,而不是对付学生的,表扬和批评都可以发挥出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效果。可见,表扬或者批评本身不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师生双方是否“同边”才决定这些教育手段能否改善师生关系,能否产生教育的力量,能否形成师生融合的幸福关系。

浅析幸福教育的理念2

摘 要幸福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上满意的体验和感受。幸福的实现需要进行幸福的教育。幸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寻,并在追寻中获得幸福。幸福教育需要准确把握其理念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不断地完善幸福教育理念,促进幸福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幸福教育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解的深化和把握,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回归。幸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幸福教育是将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培育人的感情为目的,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全面透彻的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不断的推进幸福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与幸福

(一)教育的含义。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二)幸福的概念。何谓幸福,简言之就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人们对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上满足的体验和感受。

(三)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1、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现实中每个人都向往幸福,都在追求着幸福,都希望能得到幸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幸福。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体会、感受到幸福。因此,教育是获得幸福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们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幸福观,才能端正自己对幸福的认识,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不移的追求幸福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教育开拓人们的视野,是他们深刻的意识到幸福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这两种生活状态都得到了满足才是幸福。教育还能提升人们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需要去体验和感受的生活状态。只有接受教育具备了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才会有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动力,最终获得幸福。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人们掌握追求幸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育还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教育是促使人们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

2、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一种感受,是一种心理需求,不是单纯的物欲的满足而是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过程,是积极生活的整体状态。幸福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用人文精神对人的生活状况予以关怀。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不仅让人们体验、感受幸福并最终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创造幸福,所以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要求。如果教育不能够带给人们幸福,那么这种教育也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幸福教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和“幸福的教,幸福的学”的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对人发展理解的深化和把握,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幸福教育把人的生命作为教育对象,引导学生走向幸福,认识和善待自己的生命,对人性进行善性的启发,理性体认,追求真善美。

(一)幸福教育要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就是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树立现代的生命观,使学生树立起真正感受生命尊严的生活方式来,并且教育要真正走进个体,充分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不同的生命潜能,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生命活力。幸福教育将教育的目的回归人的幸福生活上,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的状态,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善性启发和理性体认,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使学生在有限的生活中体验到无限的意义,在短暂的世俗生命中领悟到永恒的幸福。

(二)幸福教育要走进生活,在现实的教育中,幸福教育就要创造可能的生活,尽可能地向现实转化,从而真正的理解幸福教育所蕴含的理念。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强调幸福教育,就是要求教育活动要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能把教育看成是生活的一种必要的手段,让他们把教育也看成是一种生活,并通过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时时刻刻的深入到自己生活中去,增进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热爱生活,激发创造精神和开拓意识,不断的充盈精神生活世界。

(三)幸福教育提升精神。实施幸福教育就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幸福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真正的触及到学生们的心灵,用心灵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彼此的精神境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真正地感受到幸福教育的内在魅力,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充实生命,创造幸福的人生。

三、幸福教育的特征

(一)幸福教育具有整体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种教育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幸福教育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改革的深化,幸福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幸福教育的整体性特征,同时根据幸福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认真的分析幸福教育的特殊性,只有准确的把握了幸福教育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幸福教育才能提高和升华教育的境界,积极的引导人们更好的去追寻幸福。

(二)幸福教育具有全面发展性。幸福教育的全面发展性体现在两点: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发展的全体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幸福教育是关注人的多方面的发展,重在对人的整体性人格进行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幸福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幸福教育还要面向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幸福教育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幸福教育的创造性是指幸福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师生各自发挥主体创造性的教育。在幸福教育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根据教育的实际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创造教育实施的过程。然而幸福教育的创造性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条件的,是和现实教育的主客观条件相联系的。幸福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幸福教育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动的进行教育实践。幸福教育的理念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幸福教育就是使教育与幸福并存,在教育中使人们体验、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接受教育。积极地引导人们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2]郑樾文。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13.

作者简介:董家谱(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教育学。

幸福教育核心概念初探3

摘 要 狭义的幸福教育是人本教育,广义的幸福教育或幸福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指除了狭义的幸福教育概念外,还含有健康教育、最优(佳)发展区、成长关键期、最近发展区、快乐教育等内容。

关键词 幸福教育;核心概念;内容

2012年2月7日,笔者申请并个人微博朝幸福研究院,并拟创立其下属的系列研究所,其中含教育研究所,它含有幸福与教育融合的意思。当幸福和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生成幸福教育概念。2012年11月29日,提出中国梦概念,其具体表现的第三点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的“幸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或与教育的融合,就生成幸福教育概念。关于幸福与教育的关系,有句通俗话叫做“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它阐述了教育和幸福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笔者认为,狭义的幸福教育是人本教育,广义的幸福教育是指能促进学生幸福包括终身幸福的教育都是幸福教育。下文就幸福教育的核心概念作一个初步探索。

一、核心概念一:人本课堂(或教育)

学校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实施。人本课堂的内涵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生理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上课前避免学生饥饿、口渴、排泄和保障头一天及午睡充足睡眠。(2)安全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避免和调解学生生命受到威胁及保证学生上课前不生病,如避免学生上课前打架、争斗、争吵等和不生病,以保证学生上课前健康身w和以平静的心理状态上课学习。(3)归属和爱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保证学生对课堂的热爱之情、归属感和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接纳、爱护、关心、鼓励和支持等。(4)尊重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渴望知识的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学习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5)求知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满足学生在课堂上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满足学生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认识到理解、认知和解决疑难问题是一种美的需要。教师在人本课堂上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能解决疑难实现成长和发展。教师在人本课堂上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满足(1)(2)(3)(4)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依次满足(1)(2)(3)(4)(5)(6)(7)是优质课堂的保证和保障。

人本主义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人本课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和教育激扬学生生命的保证和保障。人本课堂或教育中的学生是幸福的;人本教育是狭义的幸福教育。

二、核心概念二:健康教育

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包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里主要说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有人把健康比作1,事业、金钱、地位、荣誉是后面的四个0,没有健康的1,后面的事业、金钱、地位、荣誉的0都没有意义,都不成立。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了。健康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幸福教育的实施前提;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幸福教育。俗话说,健康是福。

三、核心概念三:最佳(优)发展区

关于最优发展区的理论主要有气质说和九型人格理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最优发展区。发挥气质优势,克服气质缺点成为教育者实施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这个先天,可能指的是人的先天遗传气质;后天指的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发挥和张扬先天遗传气质优势,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克服其气质缺点,生成良好的性格成为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发挥和张扬先天的遗传气质优势的重要意义。

四、核心概念四:成长关键期

洛仑兹认为:在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如果错过这一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称为“关键期”。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学生幸福和终身幸福,这样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五、核心概念五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快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

六、快乐教育

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教师通过人本教育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另外,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中,他提出了实施快乐教育的几条原则和方法,这几条原则和方法是:(1)保护孩子快乐的天赋;(2)智力培养中拒绝惩罚和暴力;(3)让孩子经常做一些运动;(4)到大自然中开启孩子的悟性。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快乐,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

七、小结

健康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是狭义的幸福教育。除此之外,最优(佳)发展区、成长关键期、最近发展区、快乐教育也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 曹竣云。人本和谐课堂刍议[J].新课程,

作者简介

曹竣云(1979-)男,汉族,湖北大冶人,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滨湖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育硕士学位,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经济学和历史文化研究。

65 1820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