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的培训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表演专业的培训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表演专业的培训1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模特;职业技能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56-02

一、服装表演需求的市场分析

中国最早出现时装表演是在1930年。1980年,上海服装公司率先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模特的需求越来越具体,其身影、面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包装袋、广告张贴、化妆品标签、路牌广告等,到铺天盖地的宣传。服装企业与模特相互营销,企业通过服装表演引导消费者,展示最新的流行趋势,吸引新消费者,建立新的沟通渠道,树立零售商领袖地位。介绍新产品的作用,介绍设计师,推介一个新主题说明服装产品的分类,说明特殊商品的供应,是模特表演的营销作用。

模特行业也要适应多方位、多层次商品经营和市场的需要,如服装企业的试衣模特、从事市场推销零售的商业模特、从事国际时装的走秀模特、从事广告拍摄的摄影模特、企业文化宣传的形象模特、辅助展示产品的网络模特、特型局部的展示模特等。模特业在实践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形式,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国际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推广,中国模特的面孔被国外服装公司所接受,杜鹃、刘雯、裴蓓、莫万丹的身影出现在巴黎、纽约、米兰、伦敦等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秀场。亚洲的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纷纷晋升于世界服装之都的行列。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既是服装加工企业、媒体和时尚活动的聚集地,也是模特公司、摄影师和造型师的聚集地,对模特的推广非常有帮助。企业经常举办产品会、品牌订货会、企业年会、产品目录拍摄等活动,对时装模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二、服装表演专业与培训机构概况

服装展示对载体的文化内涵要求较高。专家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传媒模特”和“培养复合型的企业模特”的新理念,即“能说、能演、能策划、能编辑”或“能设计、能表演、懂陈列、懂营销”的知识型多元化模特。培养其职业化能力,既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模特职业生涯规划的愿望。

目前,全国模特教育形式多样,主要有:

1.社会力量为主的非学历专修班和短期班。1992年12月8日,第一家模特培训机构新丝路模特公司、培训学校成立。随后诞生了莱西模特培训学校、一鸣模特培训中心等。

2.正规院校为主的学历班。从1989年苏州大学首家在大学里设置了服装表演专业,至今,全国开设有服装表演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近80所。以广东省为例其层次包括:具有服装表演的本科院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具有服装表演专业的高职院校,如惠州学院、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服装表演专业的技工院校,如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

3.正规院校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联合办学。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姜培琳时装模特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成人大专班(两年制)、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大专班)等。

国内各种类型的模特教育机构普遍偏重于服装设计、影视表演的培训,这反映出我国模特种类比较单一、教育严重失衡的特点。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顺应市场需要的兼具综合能力的服装表演专业势在必行。在此大环境下,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成立了服装设计与时尚传媒专业;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则将其服装设计专业面向服装表演与营销方向。这两所学校已经进行了职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发展的新探索。

三、广东省发展服装表演职业的地区优势

1.服装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广东省是服装生产基地。1989年12月,纺织部下属的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中国服装》杂志社等单位获准在广州五星级的花园酒店举办首届中国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现在广东省拥有26个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广东拥有服装企业3万多家,具有规模的服装企业2500多家,拥有涵盖面辅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场在内的完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深圳(女装),虎门(时装),惠州(男装),中山、园洲(休闲服),南海、小榄(内衣),普宁(衬衫),佛山(童装),新塘、开平、均安、大涌(牛仔服),潮州(晚礼服),大朗、澄海(毛衣),张槎(针织)等地。仅深圳一地,服装业年产值1200亿元人民币,出口89亿美元,有服装企业25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多人,自有品牌1000多个,在国内大城市一类商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广州省在服装产业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省份所无法企及的。服装产业的细分化对服装表演模特的需求量很大,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学习服装表演的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比较多,并且比较容易出成绩,如具有专业高度的南方新丝路大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CCTV模特大赛、广东旅游城市的形象小姐大赛等。2010年广州亚运会成功的举办、2011年深圳举办大运会,需要很多在校受过良好礼仪培训和表演训练的形象优秀的礼仪、翻译、志愿者,来展示大学生的风貌。

3.院校联合举办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制作与模特表演大赛”。还有直接面向大学生自己的服装大赛,如“广东省大学生时装周”,“广东大学生民族舞蹈大赛和服装设计与演绎大赛”等。它们不但体现服装设计的功力,而且,用自己学校的学生作为服装模特,展示学院的综合实力。

四、学习服装表演综合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将服装表演专业与相关视觉营销专业相结合的毕业生,可与国内外模特经纪公司签约成为模特专业人才;或从事服装表演教学工作。随着服装表演专业的壮大,模特培训学校、培训公司和机构师资的完备和扩充需要具有综合性的教育人才。其毕业生可担任服装会的编导、服装设计师、模特经纪人或担任时尚节目主持人,从该专业走出的成功人士,既有模特孟广美、李艾、吴佩慈等,也有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模特马艳丽,以及由模特进军影视娱乐市场的瞿颖、林志玲、于娜、韦杰、胡兵等。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成为一专多能的优秀艺人模特。

就业还可以向人物造型方面发展,就职于影视公司、电视台、演艺公司、婚纱摄影公司等也可以担任时尚杂志模特、服装杂志助理、色彩工作室的形象顾问等。成为职业礼仪培训教师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需要。

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还可以选择在校期间考取形象设计师证书或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中高级化妆师、市场营销师、色彩搭配师资格等级证书;专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专升本,获取该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五、服装表演类学生的招收

广东省不断创造条件,拓展多元化招生渠道,围绕服装行业的繁荣,形成模特行业集群,成为模特生源的主要产地。据调查,山东省自2006年起每年都在青岛举办模特推介会,面向全体本、专科院校推介考生,每年参加推介会的考生达400―500人。模特的报考已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是生源有效、可靠的保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模特经纪公司、表演艺术团体和体育类中学,为模特的招生输送人才。

1.技能性院校在吸引生源上可以根据本身的情况出台一些招生政策:

(1)“宽进严出”。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可以降低分数线进入复试。入学后,通过各个专业课的考试把关才能毕业。

(2)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模特表演特招生免交第一学期学费。该政策可以在职业技工院校中推广。

(3)拿到国际奖项、专业职业奖项的选手,入学以计划外或特招、免试的条件招收。

(4)在校期间,参赛得奖的学生减免当年学期的学费,鼓励学生参赛,为学校争光。

2.很多学校有独立的服装表演专业、服装设计与服装表演专业、表演艺术专业(服装表演)、时装设计表演与服装营销、服装表演与策划专业、时尚造型与服装表演专业等。职业技能院校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招生方向,对生源是一种吸引。

(I)服装表演与时尚传媒方向。以主持、声乐、舞蹈为专业支撑建立服装表演专业,突出才艺方面的特长,让学生全方位接受表演艺术,提高艺术的综合素质。

表演专业的培训2

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是专业能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而言,构建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掌握艺术规律,熟悉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市场趋势以及具体业务流程,服务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完成某一项单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专业课程间的关联性不强,割裂了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学生缺乏对职业岗位上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整认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专业课程间的横向打通,同时在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下,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为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进一步突显职教性特征,把企业项目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模式已成为表演艺术类专业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传统课程改革为项目化课程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度、组织、考核等要素进行重新设计,不可忽视的是,在完成课程体系重构之后,学校应该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为目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配套调整,以适应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

二、高职表演艺术类师资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展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能力有待提升

表演艺术类专业在专科层次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就业岗位均与本科层次存在较大区别。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在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逐渐得到推广使用。然而,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开展项目化课程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教师在选择项目时,未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基础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导致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不够理想。又如教师在组织项目实施时,出现项目进度与教学进度发生冲突的情况,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完成。

2.教师普遍缺乏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

与众多西方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要求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验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在招聘专任教师时,较少把应聘者的业界工作经历作为一项硬性要求。由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如今活跃于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是国内外各大音乐院校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他们本身从本科类音乐院校毕业,所受音乐训练也主要是传统本科式演奏、演唱或各类音乐理论研究,不仅在工作前从未接触过职业教育,也非常欠缺从事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比例偏低依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非双师素质教师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岗位职责、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不够熟悉,也较难有途径能够利用企业资源来辅助教学活动,容易出现项目化课程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职场发生脱节。此外,在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战指导能力的行业专家人数偏少,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也不利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系统开发与连续应用。

3.教师的团队协作不够充分

如今,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产业与产业间,行业与行业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增。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演唱、演奏或表演水平不是其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熟悉与音乐表演活动相关的策划、表演、制作、销售等职业角色的基本流程,能够为台前幕后提供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以项目化课程为切入点,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在课程内部、课程之间融入不同知识点与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而教师间的相互配合与紧密合作,将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但是,传统课程对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要求不高,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间缺乏沟通,跨专业方向间的教师交流也不多。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部分专业教师对专业方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重视。在进行项目合作时,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音乐作品的后期制作、音乐产品的营销到音乐产品的呈现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足够认识,项目下各成员的合作不够紧密,既不满足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三、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项目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建议

首先,必须为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给予良好的机制保障,并探索在学院层面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对全院的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配备专业人员负责,从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与职业发展三个维度,以“组织化、系统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式”[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应为职业教育教师需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理念的职业实践、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2]四项能力的提升提供全面支持。通过创新培训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引导教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保证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教学发展需求。同时,教师发展中心应基于文化行业从业者的素质特点,为教师开设相应的职业素质教育培训项目,重点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抽象思维、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

其次,为适应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要求,在师资队伍的建构、优化、培养与发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改革和创新,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引导教师着重发展项目教学能力

探索与实施项目化课程的目的在于,在文化艺术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背景下,突显职教特色,强化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和职业技能的训练。项目化课程教学活动,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它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项目选择、项目组织、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能力。

因此,针对部分教师在项目化课程中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将提高教师的项目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院系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行业演出、数字音乐制作、音乐培训、策划营销、灯光音响控制等项目包的实操活动,从而提高其项目实施能力。另一方面,院系可以通过举行教学研讨会、交流会、专题讲座、示范公开课等形式,对教师实施项目化课程的教法提出建议,帮助教师将其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获取的新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信息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投入到项目化课程教学里面,并为教师包括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组织、项目的评价在内的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提供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

2.培养专兼结构项目教学团队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行业经验较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外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师资配置,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美国为例,美国职业教育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师范教育机构培养的正式院校毕业生,现任教师培训后改行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从当地相关行业选取有经验的专家成为职业教师。[3]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解决教师团队行业经验不足的途径是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大平台,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将教学团队建设成由学院专任教师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优秀专兼结构项目教学团队。当前,高职院校在构建专兼结构教学团队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因教师数量不足造成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过于饱满,无法保证挂职锻炼机制的落实。二是兼职教师的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通过充实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使专兼职教师数量和比例满足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依照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要求,保证专任教师每学年的下企挂职锻炼天数,将挂职与教学、科研以及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相结合,支持教师到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参加行业技术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和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合作行业企业实现互聘共培,鼓励专任教师考取“乐器演奏员”“歌唱演员”“灯光音响师”等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和薪酬体系,从文艺团体、音乐文化公司和培训机构等单位中遴选和聘用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骨干演员、各类音乐制作人、乐器营销经理、音乐培训主管为兼职教师。考虑到从行业选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未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因此,要着重提高其教学能力,帮助其完成从技术专家向教育者身份的转变,确保其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来承担项目化课程的教学。

3.组建紧密合作的项目教学团队

表演专业的培训3

关键词舞蹈专业 职业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我国的舞蹈职业教育,从建国初期的以培养专业团体舞蹈演员为主的单一培养目标,发展到今天面向全社会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其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处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如何认真把握市场对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变化,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舞蹈人才,已经成为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从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面分析

分析近年来我国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不平衡性显而易见。

以上个世纪80年代为界。80年代以前,各专业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85%以上分往专业团体。而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国家大中专毕业分配政策改革后,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从业行业发生很大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面更加广阔,除选择到专业团体任舞蹈演员外,社会各厂矿企业的专业相关岗位,如工会、团委、中小学、幼儿园等群众文化岗位成为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的毕业生还自主创业办演出公司、舞蹈培训学校;有的毕业生成为艺术培训部、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演艺公司的签约职员。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已被注入了新的内容。

(二)从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就业职业能力分析

随着舞蹈艺术在社会的不断普及,市场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已远远超出原有专业范畴。在一项针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表演技能是完全可以应对工作的,但是表演往往不是其毕业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更多的他们需要辅导、协调、编导等方面的技能。越来越多的相关岗位需要的不仅是舞蹈表演者,更需要舞蹈职业劳动者——从事舞蹈及与舞蹈相关的职业,要求舞蹈专业学生不仅自己掌握舞蹈的相关表演技术,还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专业辅导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培养集表演、辅导、编导、评论、管理等方面专业职业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舞蹈人才,是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最新培养目标。

(三)从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分析

我国的舞蹈教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在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总结的长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的舞蹈教育很大程度受到苏联舞蹈教育体系的影响,注重学生自身技术、技能的训练、舞台表演训练,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显示出其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加之我国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有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生在职业岗位预期上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而当面对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知识结构缺失、力不从心则成为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

舞蹈专业教学如何匹配人才市场需求?怎样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从业能力的、合格的劳动者?建立一个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内容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它是人们职业生涯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从业者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一项对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我们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领域。而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单纯的体力劳动转向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单一的技能劳动转向复杂的心智技能劳动;个体独立劳动转向群组合作劳动。

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内容已不仅仅是指“劳动能力”,职业岗位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纯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它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继续学习等综合的能力。因此,从业者的独立制作工作计划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及决策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作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理所应当地被纳入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

笔者认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大模块(图1):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

(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

1.职业道德培养。2.质量意识培养: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视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3.工程意识:工作要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模块化。4.团队精神:要有团体工作精神、全局观点,明确总体目标,明确如何为总体最优而努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

1.运用人文精神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辅导、排练的能力。(即:开始教学、辅导、排练前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案头工作、网络查询,通过各种方法为进入正式工作项目做思想、观念、概念导入)2.“扒碟”能力及排练舞蹈作品:能独立全面模仿影像资料作品并独立排练舞蹈剧目。3.能够独立表演舞蹈剧目,掌握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的分析方法与表演技术。4.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了解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能独立担任舞蹈教学及指导、辅导工作,掌握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方法、技能。5.舞蹈音乐旋律模唱及表述能力。6.对国内外不同民族的主要民俗文化及艺术精神有所把握。7.舞蹈编导基本能力的培养。8.舞蹈评论的基本能力培养。9.民间素材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10.综合晚会组织能力的培养。

(三)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2.管理常识的培养。3.普通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4.协调、沟通、公关能力的培养。

三、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关键指标的践行

一般说来,一个舞蹈从业者的作品表现能力、作品模仿能力、舞蹈音乐的驾驭能力、晚会节目的组织编排能力等被视为舞蹈专业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做出修改和更新。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在原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必须增加行业职业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课,如《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等;此外,还应加大学生综合实践课的开出量,如《剧目》《民间舞》等。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关键指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作品表现能力

作品表现能力的培养,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传统核心内容,通过基本功、民间舞、毯技、剧目、身韵等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从学生的基本能力、软度、开度、技巧、弹跳、舞蹈感觉、民族风格、表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最终使其在身体表现力、刻画人物能力和舞台综合表现力等舞蹈职业必备的基本能力上,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成为舞蹈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作品模仿技能

作品模仿技能训练,即扒碟能力训练。

随着声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传媒工具的大力普及,舞蹈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较之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业内从业者更多地从VCD、DVD、MP4、电视以及网络中学习舞蹈、传播舞蹈。如一首歌一夜之间能传遍大江南北,一个舞蹈作品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电视很快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不同舞台上。而这样的传播速度,使舞蹈作品的模仿(即扒碟)成为从业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市场的这一变化,促使舞蹈行业不得不迎合和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开始扒碟,或为了再现作品(即自己上台表演)、或为了辅导(即指导别人上台表演),于是扒碟能力训练便成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扒碟能力训练步骤为:1.解读舞蹈作品的能力。扒碟前的案头工作应该从解读作品开始。分析作品的背景、内容、情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从而达到驾驭作品的目的。

2.动作模仿力训练。动作的模仿,是扒碟训练的关键内容和主要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训练计划。一般来说,可以以一个八拍为一个训练句子。先教会学生听音乐、数节拍,解决节拍问题后,可引导学生一拍一拍地模仿动作,直至将一个八拍完成。当第二个八拍完成后,教师必须注意前一个八拍动作的记忆,引导学生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不断地把前面学的动作与新学的动作,用和音乐的方法反复练习。这样不间断地“从头连”,在扒碟完成后,整个节目的框架立起来的同时,学生动作也达到熟练的程度,为学生自如驾驭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3.学生的表现力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力,要以解读舞蹈作品为基础。当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心思想、艺术风格有了一定的理解,动作的模仿已经完成,接下来的训练就应进入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驾驭能力的训练。以表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外化出来,从而达到表现作品、刻画人物的目的,使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作品音乐的理解力训练

对舞蹈作品音乐的理解,是完成舞蹈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分析作品音乐,包括节拍、旋律、乐感、主题等,使学生能够借助音乐的表现力演绎作品、刻画人物。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驾驭能力的目的,在开设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课的同时,应配套开设《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

(四)项目教学法在剧目课中的运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以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没有意义也是不需要的。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必要的基本功、民间舞、毯技等技能训练具备的同时,以剧目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和训练学生,使学生将所学技能综合运用,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当扒碟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程度,项目教学法应成为剧目课的重要训练内容。

剧目课中,学习节目的排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获奖舞蹈节目、优秀舞蹈节目作为排练课的训练剧目。引导学生在扒碟之前就开始思考:我现有的技术技能,能否胜任这一节目?我现有的水平能否将这个节目学下来?这个节目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主题动作是什么?它在整个节目中如何发展?音乐的特点、节奏的处理、灯光、服装、舞美、道具问题的处理、排练时间的协调、节目演员的组织、教室、服装制作、演出场地的租借、协调等,都成为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技能的积极建构者,面对认知领域复杂的真实职业环境,他们必须探索、发现、建构甚至重组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动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五)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

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是舞蹈职业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当作品表现能力、作品模仿能力、舞蹈音乐的驾驭能力、舞台综合表现力等基本具备后,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后环节。有别于舞蹈编舞课,晚会节目的编排和组织主要强调晚会总体的把握,观众欣赏情绪的高低、涨落的调节,节目与节目间的互补、互衬,整台节目欣赏的愉悦性、艺术性等。在完成了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训练后,可开始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的辅导和训练。

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正在全面进行,改革的方向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现代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以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教育思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将积极构建有效平台,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舞蹈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的增强,为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注:本文的项目名称:构建高职高专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项目编号:2009B151)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沈勇。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行者黄炎培及其教育思想[J].民办教育研究,2004(5).

表演专业的培训4

关键词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调研

随着艺术特长生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舞蹈艺术特长生的相关教学活动也更加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邢台市第五中学在多年舞蹈艺术特长生教学工作开展中,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完善,在舞蹈特长生的培养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全国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舞蹈学生,为社会舞蹈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生源。但是,在显著成绩的背后,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生培养工作也面临一定制约因素,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对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教学工作进行了调研,对其舞蹈特长生的培养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当前河北省舞蹈特长生人才塑造的总体目标,以及邢台市五中舞蹈特长生的培养方案,提出了自身的想法和合理的建议,以促进邢台市五中舞蹈艺术特长生教学工作的创新改革,成为邢台市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教学的典范,实现学生的舞蹈梦想,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艺术舞台。

一、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现状

由于特殊时期的客观因素,课题组以电话访谈和网络调查这两种方式,就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了调查,对当前该校针对舞蹈艺术特长生展开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了大致的了解。该校的舞蹈艺术特长生来源于邢台市的不同地区,大部分舞蹈艺术特长生都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基础,从小接受过系统的舞蹈专业训练,因而在舞蹈艺术特长生生源这一块是较为有保障的,奠定了本校舞蹈艺术特长生扎实的专业水平。只有一少部分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形成了显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舞蹈基础不够扎实、舞蹈表现力不足以及综合素养欠缺等几个关键的层面。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功训练、专业技巧训练、表现力训练、实践训练这四个主要的环节,这几个步骤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塑造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能力,以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艺考的大军中发挥稳定的表现,获得理想的成绩,步入梦想的大学。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基于舞蹈艺术特长生的基本功、专业技巧、表现力、实践训练,确实能够较为系统地打造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来拓展舞蹈艺术特长生的综合能力。因而,课题组也较为客观地对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提出建议,以完善舞蹈艺术特长生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舞蹈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策略探究

(一)夯实舞蹈专业基础对于舞蹈艺术特长生而言,想要在舞蹈专业考核中发挥稳定的状态,必须确保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因而,就当前邢台市五中的舞蹈人才培养来看,加大舞蹈特长生专业基础的训练力度依然是关键。在专业考核中,舞蹈艺术特长生的基础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考生的舞蹈基础、软开度、舞蹈表现力等,都是考核的重点。所以,舞蹈教师要利用好特长生在校训练的宝贵时间,以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训练来拓展学生的舞蹈基础。不仅要做好舞蹈动作的示范,还要确保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艺术性,通过不同阶段、不同重点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来夯实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基础。比如,先从简单的站位动作入手,将各种柔韧性、软开度训练的元素融入其中,夯实学生舞蹈基本功。然后再加入扶把练习,加强学生舞蹈动作的重心训练,呈现优美的舞蹈姿态,为之后的舞蹈作品诠释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扶把训练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加强了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控制力,能够充分地感受舞蹈动作内在的力量性和空间感,使学生对不同舞蹈动作的技巧感受力更强,掌握不同舞蹈动作的完成技巧。下一步就是延伸到把下训练,学生可以脱离把杆的辅助作用来独立完成舞蹈动作,进一步为舞蹈艺术特长生的舞蹈表演做好铺垫。大量技巧性的把下组合练习,拓展了学生的舞蹈表演技巧,增加了舞蹈动作的难度。最后再加入较难的舞蹈技巧性训练,根据舞蹈艺术特长生个人的基本功,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比如,控制力薄弱的学生可以重点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平转动作完成不好的学生可以专门进行这一动作的高质完成,不断地夯实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基础。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由浅入深的专业性、系统化训练,使舞蹈艺术特长生具备了全面的舞蹈专业基础,能够满足舞蹈舞台表演的需求。

(二)提升舞蹈专业训练的技巧性舞蹈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需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所以,在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舞蹈专业的技巧性训练,使其能够完成更多的舞蹈作品表演。在此环节中,针对舞蹈艺术特长生训练和拓展的舞蹈技巧集中在空中和地面舞蹈动作的训练中。一方面,舞蹈教师要根据舞蹈艺术特长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舞蹈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切勿拔苗助长,盲目地加强对舞蹈艺术特长生的舞蹈技巧性训练。学生的舞蹈技巧性训练要围绕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这两个基本点。所以,舞蹈专业基础扎实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可以根据自身综合条件,进行舞蹈动作各种高难度的技巧练习,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爆发力,使舞蹈动作的审美感受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可以进行一系列高难度的翻腾动作的训练,在舞蹈表演中可以将其作为自身舞蹈技巧的展示,灵活地运用更多丰富的舞蹈肢体语言来诠释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加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运用舞蹈艺术特长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学生舞蹈感悟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舞蹈的表现力。在舞蹈艺术特长生舞蹈动作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能够将舞蹈动作内在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抽象性的肢体语言丰富地表现出来,营造生动的舞蹈情境,将自身的情绪融入舞蹈意境当中。再如,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灵活应用也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如果舞蹈表演者在进行舞蹈作品呈现时,面部表情凝重,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反,不仅给自身的舞蹈表演加不了分,而且会降低舞蹈表演的艺术性和审美度。所以,学生要懂得通过表情和眼神来传递舞蹈的思想和情感,把握自身舞蹈表现力的核心要素,吃透舞蹈内在表现的精髓,使舞蹈的情与形进行完美的融合,营造不一样的舞蹈表演效果。此外,舞蹈艺术特长生对于音乐乐感的训练也很关键,音乐乐感对学生舞蹈表演力的影响也很大。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相伴相随,失去音乐润色的舞蹈,就如失去了灵魂。所以,舞蹈艺术特长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品鉴,会在无形之中加强舞蹈的表演感染力,使学生积极地发挥肢体语言来诠释舞姿的美感,使舞蹈表演更具艺术生命力,整个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变得灵活起来,用丰富的舞蹈感染力和表现力来提升舞蹈表演的价值。

(四)强化舞蹈艺术实践能力舞蹈艺术特长生最终的专业能力需要在舞台实践中得到锤炼和展示,所以强化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是最后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生动的舞蹈舞台表演,不仅考验舞蹈艺术特长生是否能在几分钟之内完美地诠释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自身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以及高超的舞蹈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所以说,舞蹈作品的表演囊括了舞蹈艺术特长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能力训练,为其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舞蹈水平的舞台。因而,让学生完全发挥出自身的舞蹈能力是非常难的。在具体的舞蹈教学开展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多元的舞蹈实践平台,通过多次的舞蹈汇报表演,来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根据每一次的舞蹈表演效果来不断地反思和完善,以应对将来的专业能力汇报。将舞台当成考场,不断地演练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能够在舞蹈艺考中发挥出稳定的水平,展现自己高中三年的舞蹈专业学习成果。

表演专业的培训5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 模式 改革 音乐剧演员培养

2004年5月,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主创的第二版音乐剧《中国蝴蝶》在西亚斯国际学院五周年校庆上正式演出。《中国蝴蝶》的全部演员都是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在校师生担任的,该剧目要求学生既要能唱还要会跳。我们经过三年的培训,终于排出由我们学生自己表演的剧目。当时我们邀请国内知名的歌剧音乐剧方面的专家前来观看,受到很高的评价。借此我们也受到外国专家的真诚邀请,当然,此剧目还有许多地方不是很理想,现在仍然处于修改之中。

随着音乐剧在我国的兴起,21世纪社会人才的需求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广度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也被作为一个重要改革提到了重点。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全国已有的音乐院校大部分都建立了音乐剧训练班,因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音乐剧是一种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体的高度综合艺术,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更为灵活的竞争能力。对学生演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成为重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即使不从事音乐剧表演,也仍然能学有所用。本着这个目标我们制定出一套教学模式。

一、教学体系的完善

第一,强化声乐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我们采用的是武秀之教授的科研成果,“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武秀之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声方法,主要的训练手段有:假声位置状态的训练,[:请记住我站域名/]低八度训练,憋气训练,倒吸训练,真声唱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采用多种上课形式,一是大课,二是小组课,三是声乐个别课,即小课,是一对一的上课。首先是上大课, 由武秀之教授亲自主讲,主要讲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由来,什么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如何结合的;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时所使用的手段有哪些理论;讲述歌唱发生的原理,让学生认识、了解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理论。其次是声乐小组课,声乐小组课是将学生按男女分开为五人一组,或者七人一组,按组上声乐小组课。通过一起训练,然后再进行逐个汇课,在汇课的时候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时其他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可从中受到启发,共同受益。另外在小组课上,个别课的老师也参加小组课,主要是听课,因为在小组课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毛病和问题,有的是呼吸问题,有的是共鸣问题,有的是吐字问题。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受益。学生在小组课上,不仅自己要唱,还要听别的同学唱;不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听到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毛病和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学生受益匪浅,老师也通过听课提高教学的综合手段。再次是个别课的训练,对每位学生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教师除了要上小组课上的内容以外,还要重点训练歌唱状态、发声技巧、练唱声乐作品等手段。教师通过听小组课,为个别课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得很快。

第二,进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本着对全能型歌剧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聘请戏曲专业的老师来学校作为专职教师。我们的经验是从戏曲学校或剧团招收学生,因为戏校的学生经过了三年或五年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舞台上的唱、念、作、打和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在舞台上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舞台调度,而且他们练就了做演员最基本的精气神,有了这点功力,演戏的点就找到了。因此,我们招收这样的学生,只进行声乐和舞蹈的转型训练即可。而现在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戏曲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差,有的戏校甚至把戏曲专业变成表演、礼仪、舞蹈等来扩大生源,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源受到严重的影响。2002年招收的学生全部是中学生,别说表演,就连站姿都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胆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加大戏曲基本功的训练,从走远场、运手、台步、手绢舞、扇子舞等的训练,经过一年的基本功训练后,第二年进行戏曲片段的描红,通过演戏曲片断,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进行舞蹈训练。在进行戏曲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每周要安排四节舞蹈课,把学生的舞蹈按快慢班分开,针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重点进行舞蹈形体训练,解放肢体,使身体能够整体协调放松,经过严格的把杆训练、芭蕾的五位练习,一年的时间使学生能基本上掌握要点。第二步进行舞蹈组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表现力。在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参加学校的各种舞台实践,丰富经验,学以致用。这样经过一年乃至两年的舞蹈训练,学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综合训练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要想做一个音乐剧演员,必须具备能歌善舞、边唱边演的能力。这也是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最大难点。因为将歌唱、舞蹈、戏剧表演三者集于一身同时展示,无论是身体上或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唱得好的一旦跳起来,唱得就不会很自然,有时甚至唱不出来。而跳舞好的要在跳的时候唱,他的舞蹈同样会受到影响,每每是气喘吁吁,更别说优美的表演了。往往是顾此失彼,苦不堪言。那么,怎样解决唱与跳、唱与表的相互矛盾呢?

无论是唱歌的时候要跳舞,还是跳舞的时候要歌唱,都会经过一个很不协调的阶段,因此必须经过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结合的不容易。但是此时,要记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跳舞与唱都需要呼吸,也都需要起一个“范”。由于舞蹈的呼吸支点与歌唱的呼吸支点不同。找出这点不同,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只要将舞蹈与歌唱的呼吸支点放在同一个支点上,而且要同时起“范”;当然,舞蹈的呼吸要求向上提气,而歌唱的呼吸要求向后、向下走气。但是舞蹈腰板是挺拔的,挺拔的腰板后腰处有一个用力的支点,正是这个支点才保持了后腰是挺的。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求后腰挺直,把气息的支点放在尾骨上,而且在歌唱的时候后管要保持通畅。这时我们就要训练在挺直后腰的情况下,找尾骨的支点作为支点,让舞蹈的气息支点来适应歌唱的气息支点,在这种状态下,强化训练就会加快结合的步伐。笔者的学生曾经训练过一段边跳边唱的戏,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协调,跳着唱不出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唱的时候跳不起来。但是经过一周的训练后,他已经能够边跳边唱了,到演出的时候,他能够很自如地演下来,当然学会边跳边唱还不够,还要会演戏。戏曲上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比较接近边跳边唱。特别是青衣、花旦、武旦等基本上是边唱、边舞、边演。例如《拷红》里的红娘的唱、舞、表的统一结合,就很说明问题,如“在绣楼我奉了,哪个呀海咿呀咳,我那小姐言命”……其中有一个跑圆场,充分体

现了唱、说、舞、演的完美结合。再如《中国蝴蝶》中,四九的一段唱《两个秘密》,这首曲子节奏感强,有旋律轻快的现代舞的感觉,这一段不仅要求能边跳边唱,还要把四九诚实里透出机灵的可爱感觉表演出来,这种情况下,戏曲上要求的心到眼到手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做到这点,在舞台上才显得有精气神,才能吸引住观众。总之戏曲上的精华,我们必须学会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唱、舞,才会有“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专业分流,突出重点。由于任何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有缺陷,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被淘汰。因此,面对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毕业去向,把所有的学生进行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后进行一些分流,对适合搞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继续加大专业的培养力度。把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其他的专业分配,可适当增加其他的知识学习,如艺术管理专业、化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舞台设计等。另外,还要突出重点、个别突破,针对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培养。条件好的学生,往往是接受能力快,要给予重点训练,无论是在声乐的作品演唱还是戏曲身段的练习上,都要给予最强度的作业练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重点不突出,在排戏的时候主演上不去,托大家后腿。条件一般的学生、有偏科的学生往往是情绪很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巩固基础,分清主次,重点击破,这样的学生是多数。如某学生的舞蹈感觉很好,唱得很一般,就可以重点练唱,舞蹈先不练,天天练唱;声乐好的学生,就可以重点练舞蹈,这样去个别突破。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锻炼队伍。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教室里培养不出来歌唱家,必须加强舞台实践,多练多磨多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但是,一到舞台上就跑样了,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给他们排一些小节目在舞台上演,演十场下来他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再排一些大节目演,每次演完后再进行总结,给他们提出不足。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第三,要培养音乐剧的“星”。我们的队伍中要真正的有那么两三位,即使是一位也好,唱、跳、演都非常棒,既有实力又有魅力,能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眼球的“星”。当然我们也必须像足球比赛那样团结一致,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可见音乐剧演员的“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就像一张王牌一样不可缺少,某一个演员因为某个剧而成名,而这个“星”自然也会给某剧带来明显的效益。

参考文献 :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

65 887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