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对联精编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七言对联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言对联1
一、绝句的排序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有五绝和七绝两种。不管是五绝还是七绝,它们都是截取律诗的一半组合而成的。因组合不同,可以有如下四种形式:(一)截取律诗的前四句,即首联和颔联,其中最后两句要对仗,如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二)截取律诗的中间四句,即颔联和颈联,由工整对仗的两联组成,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三)截到律诗的后面四句,即颈联和尾联,其中第一、二句必须对仗,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截取律诗的首尾四句,即首联和尾联,这种情况除第二、四句押韵外,没有对仗的情况,如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以上四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根据律诗的押韵和对仗的规则,绝句的第三句都不要求押韵。
因此,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再根据它的相应规则去寻求解答。
例如:下面这首诗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①春阴垂野草青青②满川风雨看潮生③时有幽花一树明④晚泊孤舟古祠下
根据上面所讲的规则,很容易看出,这首诗属于第四种类型,即由首尾两联组成,诗中无须对仗。第“④晚泊孤舟古祠下”不押韵,因此,它应当是第三句。从诗中描绘景物的顺序来看,是由远及近,因此,可以断定这首诗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④②。
又如:下面这首诗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①不肯过江东 ②生当做人杰
③至今思项羽④死亦为鬼雄
根据上面所讲的规则,因为第②和第④句工整对仗,构成完整的一联。所以,这首诗属于第三种类型,即截取律诗的后四句,由颈联和尾联组成。“③至今思项羽”句不押韵,因此它是第三句。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②生当做人杰”的“杰”字是仄声,应为首句,而“④死亦为鬼雄”的“雄”是平声,应为第二句,故这首诗的排列顺序为②④③①。
二、律诗的排序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
首句不押韵的:
(1)仄仄脚
五言平起,七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2)平仄脚
五言仄起,七言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首句押韵的:
(3)仄平脚
五言平起,七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平平脚
五言仄起,七言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从上述五律和七律的平仄规则中,不难看出:不管首句押韵不押韵,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式中,第三句结尾为一个仄声字,第七句结尾为两个仄声字;而在五言仄起七言平起式中,第三句和第七句的结尾两字都是仄声字。因为律诗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所以,我们在确定律诗是哪种起式时,只要考虑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就行了:第二个字是仄声的,它就是仄起式;是平声的,那就是平起式。懂得了这一点,律诗的排序问题就好解决了。
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确定律诗的起式。由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确定它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
2、根据末尾两字的平仄确定第三、五、七句;
3、根据仄起平收和对仗的规则][找出与第三、五句对应的第四、六句。
例一:下面这首《安定城楼》,要判断它中间四句的顺序,应该怎么排列?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
A.
B.
C.
D. 。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雏竟未休。
(1)王粲春来更远游(2)欲回天地入扁舟(3)永忆江湖归白发(4)贾生年少虚垂涕
因为“递”是仄声字,所以这首诗属于首句不押韵的“仄起式”七律。在备选的四句中,第(2)(3)句与第(1)(4)句都是很工整的对联,到底怎么排列,哪句在前,哪句在后?根据“仄起式”的七律第三句末尾是仄声字的规则,在上述四句中,只有第(4)句“贾生年少虚垂涕”中的“涕”字是仄声,而其他各句末尾的字都是平声,因此,只能把第(4)句安排到A的位置。排好了第三句,根据对仗和押韵的规则,理所当然,“(1)王粲春来更远游”则应当排在B的位置。同理,因为“发”字不押韵,所以,“(3)永忆江湖归白发”应当是第五句,即在C的位置,而“(2)欲回天地入扁舟”则应当在第六句的位置。即按(4)(1)(3)(2)的位置排列。
第二:下面这首律诗《登楼》中间四句的排列顺序是: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A.
B.
C.
D. 。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1)北极朝廷终不改(2)锦江春色来天地(3)玉垒浮云变古今(4)西山寇盗莫相侵
按例一的解法,因为第一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中的第二个字“近”是仄声,且“心”与“临”谐音,即押韵,所以,这是一首首句押韵的仄起式的七律。在“北极朝廷终不改”句中,“不改”两字都是仄声,故这一句是诗中的第五句,即在C的位置。与之对应的只有“西山寇盗莫相侵”,故(4)“西山寇盗莫相侵”是第六句,即在D处。又因为“地”为仄声,而“今”为平声,故“(2)锦江春色来天地”应为第三句,即在A处,“(3)玉垒浮云变古今”则应在B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上述中间四句的排列顺序应当是(2)(3)(1)(4)。
下面再举一首平起式的五律来说明。如:下面这首诗中间四句的排列顺序是: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A. .
B. .
C. .
D. .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言对联2
春到堂前添瑞气,辉盈庭内起祥云。万福频臻
迎新春八方进宝,逢盛世四季招财。气象万千
祥光满户人财旺,瑞气盈门福禄临。一元复始
吉气祥光开泰运,春风淑景乐平安。百顺为福
遍地祥光临福宅,满天喜气入华堂。日月增辉
新年顺景开鸿运,佳岁平安发大财。万里春回
新春大吉行鸿运,佳岁平安照福星。万事顺心
福门鸿运连年盛,宝地财源逐日增。景泰春和
出外顺时财就手,居家欢乐事从心。门迎百福
好运迎来四季福,新春送到八方财。普天同庆
吉星照地全家福,鸿运当头万事通。百花献瑞
福临宝地千秋盛,财进家门万事兴。淑气宜人
四海财源来宝地,九州鸿运进祥庭。百福骈臻
开门见喜财源进,举手迎春瑞泽来。竹报佳音
玉地祥光开泰运,金门旭日耀阳春。出入平安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平安是福
天开美景春光好,人庆丰年节气和。大吉大利
人逢盛世精神爽,岁转阳春气象新。瑞气祥云
春风惠我财源广,旭日临门福寿康。积善人家
春风得意财源广,和气致祥家业兴。天顺人和
遍地祥光临福第,满天喜气入华堂。财源无限
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幸福安康
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宝呈祥
财发如春多得意,福来似海正逢时。家祥人和
一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同富贵春。日新月异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金玉满堂
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吉庆有余
云灿星辉皆是瑞,湖光山色最宜春。新春祥和
旭日晓含珠树影,和风晴护锦堂春。大展宏图
万户桃符新气象,群山霞彩富神州。好事临门
乐观山水情无限,积善家庭庆有余。幸福美满
厚德平铺千里锦,和风喜报万家春。和顺门第
朱门北启新春*,紫气东来大吉祥。平安和顺
五湖四海皆春*,万水千山尽吉辉。喜笑颜开
栋起祥云连北斗,堂开瑞气焕春光。四季平安
天将丽日舒清景,室有春风聚太和。有福人家
日丽风和春浩荡,花香鸟语物昭苏。美意延年
人逢盛世精神爽,岁转阳春气象新。欢喜坚固
三阳开泰生机畅,四海增辉喜气盈。迎春接福
春回大地喜盈室,福降人间笑满堂。康强逢吉
春回大地春光好,福满人间福气浓。万方有吉
天意回春生万物,人心乐善淑千祥。辞旧迎新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四季兴旺
玉地祥光开泰运,金门旭日耀阳春。斗转阳回
春风惠我财源茂,旭日临门人寿康。时和岁好
言对联3
2、上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下联:不饱真为却病方。
3、上联:门前学种先生柳,下联:岭上长留处士坟。
4、上联:野田黄雀行千里,下联:芹圃红楼梦百回。
5、上联:水月庵前出水月,下联:云霞观外看云霞。
6、上联:青春有志须勤奋,下联:学业启门报苦辛。
言对联4
该书右页为楹联图片。印刷得漂亮精致;左页是文字,把作者名号、楹联名称、质地、规格、释文,交待得明明白白,对于联语的出处、款识、钤印、鉴藏印,查找得清清楚楚;对于楹联的说明、作者简介、联语全文的注释、楹联艺术赏评,尽皆详加剖析-并且将何为楹联,其产生于何时,在历史各个时期如何演进、发展、成熟的,阐释得清清楚楚,从而帮助读者破解了楹联的奥秘,豁然开朗,了然于胸。获益颇多。
楹联是一种文学,在中国诸多文学体裁中,是一种最为普及,又最为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此种文学体裁,阅读的人群最广,几乎每个人都在读楹联,并伴随一生,婴儿刚刚呱呱落地。就为其张贴喜联,直到走完漫漫人生寿终正寝。又为其悬挂丧联。从阅读者学识层次来看,不论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还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出门入户也都阅读楹联。从楹联的覆盖面上来看。在中国的土地上,不论是穷乡僻壤的土坯草房,还是繁华大都市的高庙殿堂,凡是有人活动、生活的场所,都有楹联存在。从楹联的内容上来看,喜联、春联、节气联、婚联、寿联、灯联、言志联、名胜联、题赠联,应有尽有,诸如志士的节操,隐士的孤寂,清修的禅说,豪士的壮怀。闺房的欢乐,朋友的勉励,山川的壮美。历史的多变,社会的波澜,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从书法书写的书体上来看,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金文、甲骨文,无所不有。可以说,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阳春白雪,又最为下里巴人的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
“楹联”的原始时期指悬附于楹柱上的竖条形木质刻字装饰物。楹为堂屋前部的柱子,古建筑的厅堂,前后常有四根柱子,前两根独立支撑上枋及出檐部分的房顶,俗称“檐柱”或“明柱”,在建筑学上叫楹,因而悬附于其上的木联被称之为楹联。后来人们把楹联即挂着或贴在楹上边的对子。约定俗成为对联、楹联,历史极为悠久。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在两块桃木板上书写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在左右门上以驱鬼压邪的习俗。到了唐代,降鬼大神“神荼”、“郁垒”转化成“尉迟恭”、“秦叔宝”。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以后,逐步经过文人雅士的修饰提高,把汉语语言文学的所有修饰手法几乎都运用到楹联中来,衍化成写在纸、布、木等材料上的对偶语句。这种对偶句内容丰富,用语新颖。生动活泼,词藻典丽,哲理渊雅。要求又非常严格,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平仄要协调,对仗要工整,上下联内容要关联但又不得重复,成为我国精巧别致的文学体裁,全民族喜闯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
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楹联,《吴越春秋》描述,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一日,侍忠懿王(吴越王钱缪。在位于907-931年)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联句“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湖”于碧波亭亭柱。三十年后,按《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岁除日,蜀王盂昶(在位934年-964年)令学士幸寅逊撰词题桃符版于寝门,后蜀主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意“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意。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以上两幅对联。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文献记载的最早楹联。
宋元时期写楹联的文人雅士多了起来,朱熹,苏轼、娄明,赵孟頫、杨元成等,都有楹联记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也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苏轼是早期楹联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楹联作品古籍记载甚多,据北宋张邦基《墨庄漫步》记载,坡在黄州时,王文甫家在东湖,二人经常互访。一年除夕,苏轼到王家,王正在“治桃符”,也就是写春联,苏轼书一联于其上。“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说明桃符和春联是同时流行的,有的悬挂桃符,有的在桃木板上写春联。元代书写楹联的作者更加多了起来,据《坚瓠集》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望赵家,其主求作联,赵盂頫题曰:“春风阀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火喜,以紫金壶奉酬,说明文人的楹联,已经能够换取丰厚的笔墨润资。
明清楹联进入成熟期,出现了很多楹联大家,朱元璋、刘基、解缙、杨慎、祝允明、唐寅、海瑞、徐渭、史可法、董其昌,朱彝尊、翁方纲、梁同书、郑板桥、阮元、林则徐等。明朝初期书写春联成为时尚,《簪云楼杂说》就有这样一段“戏说”:太祖朱元璋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需加春联一幅。太祖并微服巡视,偶见独无之,询之为酶豕苗者,尚未倩入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竞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蛮银三十两,俾迁业焉。足以说明明代春联之盛,同时也说明楹联亦成为悬挂在厅堂的装饰艺术。
从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春联,尤其到了明代晚期,文人雅士间兴起了书联之风。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书家乐于以此酬应赠答。到了清代中期书风丕变,文人雅士好将书家以篆、隶、楷、草、行体书写的楹联,当作大雅悬于斋壁。撰写楹联成为时尚,盛况空前,它与书法巧妙地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术独创,并传入越南、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成为国际性的世界文学艺术。
早期的楹联墨迹原件,由于任其历史岁月的零落湮沉,没能保存下来,只能在古籍中寻找记载的联语。到了明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它的书法艺术和收藏价值,楹联墨迹原件受到社会所珍藏。让我们欣喜的是,《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集》中文彭与董其昌的两幅楹联,被专家公认为世间现存最早的楹联墨迹珍品。萧燕翼先生说:文彭的行书七言联,应是我国存世最早的楹联墨迹,书写得体有法度,咄咄逼其父,为文彭的真迹,十分珍贵难得。
文彭行书七言联:“满庭诗景飘虹叶;绕砌琴声滴暗采”。文彭长州(今苏州)人,为明代“吴门四家”文征明长子,生于1498年,卒于1573年。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书{去继承家学,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既有其父书法特点。又有古人遗韵,尤其篆隶,明弘治时期被视作“天下第一”。其弟文嘉当时也为艺坛俊彦,堪称“一门三杰”。此联语取自唐代诗人雍陶的七绝诗《韦处士郊居》第一、二两句,“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整诗描写的是秋景。前两句写院内,后两旬写院外,风光美好。琴韵悠悠。此楹联质地为手绘花卉笺,应为皇家御用,富丽堂皇,又配以文彭的秀美书法,相得益彰,亦显弥足珍贵。作为中国第一楹联墨迹,十分难得。此楹联墨迹曾经被原文化都副部长、著名书画鉴赏家徐平羽先生珍藏。又著录于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玉莲斋藏画》一书,显现其流传有序,不失为难得精品。
董其昌行书四言联:“群居闭口;独坐防心”。此幅楹联与文彭的“行书七言联”相比,虽然在时间上要晚了半个世纪,但董其昌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代著名书画家,他的书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直至清代中期,康熙(玄烨)、乾隆(弘历)都以董书为宗法。董其昌一生书法用力极勤,又享高寿,故传世作品极多。京、津、沪、辽、吉诸博物馆收藏皆有可观。但其楹联法书墨迹,确极罕见,根据现在的查考,可以说此件楹联作品。润中有苍,苍中有润,墨色干湿恰到好处,秀美中见笔力,笔墨中凸显习古功力。既是董其昌书法作品中极致的精品,也是董其昌唯一一件传世的楹联法书墨迹,可以说更为珍贵难得。从联语内容上来看,为一幅朋友间的勉励联。是董其昌写给项圣谟的,教导项圣谟修身养性,平时与众人在一起时,切记不要随意讲话。言多语失,谨防是非。自己独处时,不要有无益的妄想,以防伤身。史籍载,项圣谟与董其昌交往甚密,董长项43岁,项受益颇多,此联语即为极好例证。
而邵弥隶书七言联,应该是我国最早有纪年的楹联:“竹池裁酒邀山简;草阁题诗愧薛能”,款题“庚午嘉平长女祥裔索书”。“庚午嘉平。即明崇祯三年(1630年)腊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日嘉平”)。腊月为每年书写春联的时期。邵弥按照大女儿的索求,题写的这幅楹联。因为邵弥与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增、卞文瑜、李流芳、王时敏、王鉴为“画中九友”,好学多才艺,性迂癖不谐俗,希望女儿也能以古人山简、薛能为范,享受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人们相互交往中,求索或馈赠法书楹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交往的时尚。
而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楹联,不仅文采风流,还更有着独特历史价值。如冒襄“草书七言联”,“树吞三径月;采洗一瓢诗”。冒襄生于1611年,卒于1693年。32岁,明崇祯十五年,副榜用台州推官,不就。善书,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与桐城方以智、阳羡陈贞慧、归德侯方域为明季四公子。缘其为明遗老。人清不仕,联语故用典,借古圣,赞贤隐,草书亦极富创造精神,刚柔纵横,纵逸飞动,穷天地事物之变。发喜愕忧愉之情,激情充溢而不失矩度,为冒襄草书精品。此楹联曾经被清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孙承泽珍藏,又为近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递藏,流传有序,十分珍贵。高风翰篆书七言联:“壶尊有酒飨宾朋;钟鼎祈年宜子孙”。高凤翰为扬州八家,以绘画名于世,书法也独具风采,精通篆书,此篆书七言联。凝练道劲,貌拙气酣,富有金石气,与联语内容相配。更显高凤翰文化底蕴的深厚。朱彝尊隶书七言联:“雅有闲衿寻水石;但惊妙语杂风烟”。朱彝尊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尤擅长隶书,官检讨,后入直南书房,此楹联秀逸之处,颇具《曹全碑》笔韵。再加上楹联质地为宫廷手绘描金八宝云蝠纹蜡笺,富丽堂皇,更显珍贵。
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以朴为考古原树;其真自写斜阳花”。吴昌硕为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一生以诗、书,画、印“四绝”名震海内外。此联在用笔上,行笔、转折果断道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为吴昌硕石鼓文的精品。联语内容上看,吴昌硕的审美取向主张自然美。以朴为秀,联语引自南宋刘辰翁词《六州歌头》“斜阳外,芳草碧,落花红”,就更显贴切。齐白石篆书五言联:“大福宜富贵;长寿亦康强”。此楹联是齐白石先生书赠给章伯钧先生的。章伯钧是著名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光明日报》社长等职务,所以齐白石先生以篆书书写的联语相赠。畅适纵横,大开大阖,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表现力,为齐白石先生篆书精品。孙文行书五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联为孙中山先生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月在同盟会老友谢逸桥家“爱春楼”小住时所书。联语取《孟子·梁惠王上》:“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手迹老成持重,浓墨大书,豁达从容,风采神俊,为孙中山先生人格的映现。1927年杨永青先生荣任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时,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直至今日,仍为苏州大学的精神精髓,经典象征。梁启超隶属七言联:“窗外日光飞野马;洞中云气隐琅玕”。梁启超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此联是为李厚基任福建督军所书。联语上联出自《唐诗纪事·韩偓》,取韩僵因赵崇事贬官去福建赋诗一首中的三、四旬“窗外日光飞野马,案前筠管长蒲卢”。下联出自唐李坤《七律·华顶》颈联:“天外鹤声随绛节,洞中云气隐琅王于”。陈独秀篆书八言联:“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秀才出身,旧学根基深厚,上联出自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下联取自《宋书·武三王传》。楹联墨迹原为中央宣传部长梁寒操旧藏,篆书体势雄健浑成,十分精彩。蒋中正的行书十言龙门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诚心以求之,诚心以处之”。蒋中正文史修养很高,对于曾国藩著作、孙子兵法等都有较深理解。此联语是蒋中正为其得意门生、上将、宪兵司令张镇所书。读此联语,不仅使我们学到龙门联的格式,看到蒋中正的书法风采与文史底蕴,还能使我们了解到国共合作时期,张镇、张学良两位将军,对国共合作做出的贡献。茅盾行书十五言联:“听九州东风送艳阳,雄文五卷喜出版;看城乡抓纲以治国,派猛批揭”。茅盾先生是继鲁迅、郭沫若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代表,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务。从此联语,不难看出我国在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烙印。于非圈行书七言联:“风搂高敞风光丽;龙辔迂徐日景长”。此联为于非誾先生以宋徽宗“瘦金体”书写,更加文人气,洵然大家之风。康生草书四言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康生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至老练书不辍,此联是为中国人民大将肖劲光所书,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言对联5
一、谣谚
提起民间文学中的数字语言,人们立即会想到中国历代各地相传的《九九歌》,因为它当属民间文学与数字语言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也是最典型的一例。而它又有夏至《九九歌》③和冬至《九九歌》之分。④
1.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湖北·禹王庙
一九至二九,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北方大部分地区
2.冬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喳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河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湖南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其语言形式可知,它首先是一种民间歌诀,是有关基本数字乘积运算规律的歌诀。这种算数歌诀同民间画诀、艺诀之类歌诀一样,都具有谣谚性质。汉字一字一音,易于编成口诀,数字也是这样。
而《九九歌》俗称“小九九”,从“一一如一”起直至“九九八十一”止,这是现在的说法。在此之前的《九九歌》是起于“九九八十一”止于“二二如四”的。《九九歌》的得名即出自古代以“九九八十一”开头的“九九”。据汉韩婴《朝诗外传》可知公元前7世纪已有《九九歌》,而且在当时已是极为普及。此外,在《苟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诸子百家文献中也有关于“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九九歌》断句的记载。
据陈直《六十年来我国发现竹木简概述》可知,1908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简(公元二、三世纪,东汉或晋)和1930年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旗居延烽火台遗址发掘出的木简(公元前101年至公元40年)上即载有《九九歌》。这些实物证明,远在公元前已有了《九九歌》,流传至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了。《九九歌》从“九九”起改为“一一”起,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变异特征。这个歌诀简练易诵,朗朗上口,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算盘才得以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之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来自《九九歌》等数算口诀。
二、特殊的民俗语义
数字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修辞的特点,因此这些数字在具体语境中常常不表示数字本身固有的意义,而是泛指的、模糊的语义,甚至导出特殊的民俗语义。例如,形成于明清间的通州山歌《魏二郎》⑤的几个片段:
叫你郎哥哥不得进房的个门哎,我家养了一八、二八、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的个狗呀,叫你不得进园的个门啊,踏板上头摆青灰,帐子窝里挂了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个响铜铃哎。郎叫一声我的情姐姐啊,我有法子活他身哎,你家养的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狗,我买二十四个肉馒头喂狗群啊,调的个狗走啊你来接我,手拉手儿进园门哎,我再抓住你手儿穿桥过哇,不碰踏板上头的青灰印呀啊,我再带七七四十九张丝绵纸来,塞住你帐子里头啊七七四十九个响铜铃哎,郎说我家情姐姐啊,九九八十一难你难不住个我哎,不要用个推辞话儿哄小生啊。……
从东庄庙里请九个和尚,从西庄庙里请九个师丈,从南庄庙里请九个道士,从北庄庙里请九个尼姑,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三十六个僧和道,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天,大鼓大钹,大钹大鼓,丁零当啷敲起声。
……
类似的句子还有“十万八千里根汗毛儿啊吓得根根的翘啊”“限你三天三夜一要开条六六三丈六尺宽、六七四丈二尺深的大圆沟”等,其中的数字除少量的是实指外,其余的都是虚指。至于请和尚、道士作斋事要请“四九三十六个”的“九”,则是出自迷信习俗认为人亡魂归九泉之下,因而须合“九”。这个“九”已是民俗意义的了。再如纳西族民间史诗《创世纪》⑥中的片段:
三生九,九生万物,万物有“真”有“假”,万物有“实”有“虚”,真和实相配合,产生了光亮亮的太阳;假与虚相配合,出现了冷清清的月亮,……
恩余恩曼心不甘,扯来了三片叶子铺地上,采来了三丛青草做垫窝,摘下三朵白云做蛋篮。恩余恩曼生了九对白蛋,一对白蛋变天神,一对白蛋变地神,一对白蛋变成开天的九兄弟,一对白蛋变成辟地的七姊妹。……
依古丁那作法又变化,变出一个黑蛋,黑蛋孵出一只黑鸡,黑鸡没人取名字,自己取名为“负金安南”负金安南生下九对黑蛋,九对黑蛋又孵化,孵化出九种妖魔,孵化出九种鬼怪。
显然,《创世纪》中的“九”同上面山歌中的“九”的民俗意义是有区别的。在民歌中以数序作为连续陈述或篇章结构的手段和形式是常见的现象。但在这些“数序”中亦可反映出一定的民俗心理。陈驹的《壮汉民歌中的数序漫议》一文发现:“壮族民歌在使用数序时的另一特异处,是它表现出来的广大壮族群众对数字‘十’的酷爱,有时往往达到即使违背客观生活规律也在所不计的地步。”实际上汉民族数序中也存在这种情形。以什么“数字”作为数序,往往是同各自的岁时、信仰等风俗习惯相联系的。
三、随机性、任意性和抽象性
在各种民俗和民间文学中,数字语言的运用也有其另一个方面,即随机性和任意性,这同约定俗成性是相辅相成的。
数字游戏是传统的文字游戏习俗中的一种。汉语数字游戏是以奇巧着称的。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楹联:“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思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全联54字,上联巧用了“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下联妙对以“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十字,简练、精辟地概括了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着名军事家、政治家的业绩和主要经历。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千叟宴巧对》:乾隆五十年,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岁宴,赴宴的有3900人,其中一老人年龄最大,有141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乾隆出的上联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时候60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就是120岁,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岁,正好是141岁。纪晓岚稍加思索,便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70岁为古稀,两个古稀是141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恰好是141岁。“花甲”“古稀”都是中国习俗中用以代称岁数的称谓法,数字与称谓习俗在数字游戏中融为一体,可谓巧妙。也有以数字直接的。如辛亥革命后,有人针对袁世凯窃国复辟行径作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仪廉”,暗喻“忘八”和“”作为讥骂,一时流传颇广。至于以数字作谜,也很有情趣。例如“一貌堂堂,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不全,六亲断绝,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九归原,实(十)在无用。”其谜底是“菩萨”。此谜巧妙运用数序,以数序为题加以描述性发挥,套用成语,句句紧扣谜底,可谓巧妙有趣。在这些数字游戏中,数字语言除具有在一般民间文学中所表现的随机性、任意性之外,更加强了其抽象性。
总之,民间文学中的数字语言以其谣谚性、特殊的民俗语义以及随机性、任意性和抽象性为民间文学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高尔基:《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闭幕词》,《论文学续集》。
②高尔基给玛·格·亚尔采娃的信,《高尔基文学书简》。
③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汤文英唱、吴周翔记录:《魏二郎》,刊《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⑥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创世纪:纳西族民间史诗》,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参考文献]
[1]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陈驹。中华民间文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于秀芳,试论民间文学语言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1).
上一篇:文言文检讨书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