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升旗仪式主持词(优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幼儿园升旗仪式主持词(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唐汶简介及预览【第一篇】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是对前两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的再次提升与集结,承接了之前睿智、精炼、清丽的风格。通过一个个蕴含生活哲理的故事,简约而鲜明地说明了选择与放弃对于生活、工作、人生的重大影响。在当下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做好每一个抉择,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把握当下,活在当下。选择与放弃,是一种心态、一门学问、一套智慧,是生活与人生处处需要面对的关口。昨天的放弃决定今天的选择,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赢得精彩的生活,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定风波【第二篇】
关键词:公开课 诗词教学 方法
按照学校惯例,每个教研组每年都要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教研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展示一堂公开课。今年我选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完之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很多思考。
对于这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所以上课时紧扣字词,主要运用诵读和总结来讲解课文。之后主要通过讨论来总结词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提炼词句来体现作品铺呈的壮阔或从容的场面。
课堂上除了诵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比如“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叙事方法,了解作者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整体而言,这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没有经过试讲而是直接进入听课班级去听课的。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能够较快的解决,但是对于像“《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给出恰当的表达,总是词不达意,而学生对我的点拨也是启而不发,因此纠缠时间较多。也正是这一点激发我的思考,诗词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的意蕴应该更重要,语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这些点。这是我在上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一点。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古诗词,很多同学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却很难总结或表述其特点和意蕴,往往都只是老师按照参考书上所说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记忆、模仿,而更多的学生是听过就丢过,因此考试时就答非所问。这在高一阶段表现得更明显。
课后,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大家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但是却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把问题都归咎在学生不学上。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这里我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讨共鉴。
第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人物传记,因为大家知道古诗词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诗都是和作者人生经历相关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等等,都是通过景或事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第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比如让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或作节奏指导,或者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一遍,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等等。通过读让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让她们体会字词沉降所渗透的个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定风波》赏析【第三篇】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④轻胜马,谁怕?一蓑⑤烟雨任平生。料峭⑥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⑦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即苏轼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②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苏轼这次到沙湖,是来相田。
③吟啸:吟诗长啸。表现出一种不为风雨所困,洒脱自若的神态。《晋书・谢安传》:“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④芒鞋:芒草编织的鞋。
⑤蓑:蓑衣,用草编制的雨衣。
⑥料峭:风寒貌,多指春寒。
⑦斜照:指夕阳。
⑧萧瑟处:指上片风雨“穿林打叶”处。
[译文]
不要听那雨滴穿过树林落在叶上的响声。又何妨低吟长啸缓步慢行。拄着竹杖脚穿草鞋步行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什么可怕,烟雨中穿着一件蓑衣过此生。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微有些冷,斜阳照着山头却像是把我接迎。回头看来时萧条冷清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歇天还未放晴。
[赏析]
这首词表达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惊破起调的“穿林打叶”之音,显示这来袭的风雨具有的声势!但词人,却“竹杖芒鞋”吟啸着从容而来,表现一种旷达洒脱,险夷不变,笑对苍茫的神态。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仍旧坦然乐观。从词中,我们能看到他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写出了词人遭遇坎坷顺其自然。人生不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时,对人生中的风雨也就无所谓了。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遇到坎坷愁也没用,不如旷达一些。这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词构思新奇巧妙,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旷达。全词体现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了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
[千古名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高楼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
自恨开迟还落早,
纵横只是怨春风。
――唐・王维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唐・李煜
桃花嫣然出篱笑,
似开未开最有情。
――宋・汪藻
苏轼《定风波》赏析【第四篇】
内容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都能够乐观面对。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而这一性格特点在他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本文通过赏析其著名的词作《定风波》来了解苏轼的人格特点。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人格特点;有差别境;无差别定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苏轼于嘉佑二午(1057)中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一
我们知道,人生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总是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贬谪生涯居然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而对苏轼打击最大的大概就是“乌台诗案”了。1079年,正直的苏轼因为写诗批评新法的弊端而被逮捕,并被下狱,被关押数月之久,这就是“乌台诗案”。政敌们欲置苏轼于死地,赖多方营救,苏轼才得以免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虽然出狱,但被贬黄州。在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刚被贬谪时,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可见,当时东坡的心里,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对人生的无奈。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直至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的喟叹。但毕竟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都能够乐观面对。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被贬黄州期间也是如此,三年的谪居生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渐渐地,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缓和过来,重新开始变得乐观。当然不是那种肤浅的乐观,而是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乐观。而这一在他当时所作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比如下面这首作脍炙人口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急雨骤,但词人的态度却那么从容不迫,潇洒自得,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他认为竹杖芒鞋还轻快胜于骑马,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我们知道,竹杖、芒鞋(草鞋)本是村野农夫所用之物,如今都出现在词人身上,客观上也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我更爱这竹杖芒鞋,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仅一个“轻”字,便刻画出东坡那满身、满心的轻松来。“谁怕?”的反诘正是建立在他面对风雨的态度之上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任达与倔强,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其中的“一蓑烟雨”既表明词人愿将自己比作农人,同时又暗示他一生顶笠披蓑都出没于政治风雨之中。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雨,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里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因此此时东坡的心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豁达、平和。可见,在这首《定风波》里,“一蓑烟雨”象征着社会生活尤其是仕途中的风风雨雨,作者对于它们都淡然视之,风雨不惊。
二
在这首《定风波》的下阕,作者转入写雨后的景色与感受。早春三月,寒风料峭,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人变得更为清醒,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正是在这种景色与心情的转换之中,词人回想起刚才所经历的风雨萧瑟,只是淡然一笑,“也无风雨也无晴(情)”正表明了他那种随缘自得的宁静心境和旷达的胸襟。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就是如此。“莫听”两字劈头而来,便将那些风风雨雨全部抛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真是不一样的襟怀,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谁怕?”以反问句出之,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什么样地苦都吃过了,还怕什么?“微冷”一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地感受——这些风雨是轻微的,不但不令人害怕,反倒可作欣赏。最后,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上。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词人巧用双关,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不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当然,“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任运自在的人生态度的支撑下,苏轼才安然地度过黄州时期的贬谪生涯。也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使得苏轼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让晦暗的生命变得一片澄明。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之所以妙绝千古,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就在于词人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又何必过于在意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呢?
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词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每一个人的人生境遇是有差别的,同一个在生命中不同时期的境遇也是有差别的。这本来极其平常。但许多人却看不开,一遇到挫折,总是怨天尤人,对于各种名利得之则喜,失之则忧。这其实毫无必要。而苏轼则不一样,因为他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境遇怎样变化无常,都能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保持心灵的平静,可谓是达到了“于有差别境中能常入无差别定”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苏轼成为了后代知识分子仰慕的对象,绝非偶然。
张伟,周梅,云南昭通学院中文系教师。
上一篇:在职证明汇总4篇
下一篇:团体工作意见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