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经典古诗词优推21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朱熹经典古诗词融汇理学思想,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人生感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字字珠玑,令人沉思,何以传承千年?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朱熹经典古诗词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诗人朱熹的古诗 篇1

《日用自警示平父》

朱熹〔宋代〕

圆融无际大无馀,即此身心是太虚。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

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更莫疏。一日洞然无别体,方知不枉费功夫。

朱熹古诗词 篇2

《劝学诗》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经典古诗词 篇3

《晚霞》

朱熹〔宋代〕

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

上方杰阁凭栏处,欲尽馀晖怯晚风。

讲学遗址 篇4

仙游枫亭文昌阁前身为会心书院,始建于隋代,初为庵堂。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亲书“敬义堂”为匾。明嘉靖四年(1525年)更名“会心书院”,后几经兴废,1996年在遗址复建文昌阁。

朱熹经典古诗词 篇5

《训蒙绝句万物皆备于我》

朱熹〔宋代〕

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

故须万类皆我具,只为中心太极存。

朱熹古诗词 篇6

《偶题三首》

朱熹〔宋代〕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诗人朱熹的古诗 篇7

《题赤城观》

朱熹〔宋代〕

落日空山秋气清,泠泠古木乱蝉鸣。仙人一去鹤不返,剑客重来丹已成。

静对竹炉烟缕直,细看月窟桂华生。此身旧有蓬瀛约,玉简归来问姓名。

江西省上饶朱熹纪念馆 篇8

江西上饶朱熹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园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殿前大门两侧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

诗人朱熹的古诗 篇9

《白鹿洞书院》

朱熹〔宋代〕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朱熹著作 篇10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朱熹简介 篇11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典故 篇12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连环巧问 篇13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经典古诗词 篇14

《墨梅》

朱熹〔宋代〕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装。

诗人朱熹的古诗 篇15

《南乡子·落日照楼船》

朱熹〔宋代〕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朱熹人物评价 篇16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 篇17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为官正直,体察民情 篇18

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文集》卷10)。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同上)。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 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

诗人朱熹的古诗 篇19

《岱山岩访陈世德光同年》

朱熹〔宋代〕

一钱一剑出新州,五柳凭谁添酒筹。岱壑何嫌松共老,碧波偏向桂招游。

不为身后百年计,自是人间第一流。我欲门前张雀网,先将车辙到山头。

朱熹古诗词 篇20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朱熹〔宋代〕

纳湖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

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

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船斋

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丽泽堂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蒙轩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风拂面凉。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淙琤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听雨舫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梅堤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朱熹古诗词 篇21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朱熹〔宋代〕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65 4465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