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幼时记趣汇聚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中生幼时记趣汇聚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神游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全体朗读。
二抽查复习情况。
三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观察dd联想dd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dd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作业:41页一二。
补: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散文家,著有《浮身六记》。
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出处!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二篇】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三篇】
作者邮箱:tomato4526@。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目标: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沈复。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四篇】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阅。
读。
两课时。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1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五篇】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1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x藐小x鹤唳x凹凸x
沟壑x庞然大物x怡然称快x
土砾x项为之强x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拔山倒树而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之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观之正浓
4)项为之强
5)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1)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3)神游其中而
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x2必细察其纹理x
3定目细视x4见二虫斗草间x
5观之正浓x
1沈复,字x,x代作家,著有《 》。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x,记叙了x,
x,x。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六篇】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
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全体朗读。
2.生字词。
稚zhi藐miao鹤heg淚li怡yi凹凸aotu砾li邱qiu壑he庞pang。
3.实词积累。
余:我。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赏白鹤青云图。
三:神游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全体朗读。
二抽查复习情况。
三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观察――联想――想象。
观察仔细:细察――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特。
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七篇】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8、作业 :(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2)鹤唳云端。
鞭打蛤蟆: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八篇】
我是今年新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名新教师,面对的也是刚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的新学生,因而目前总体来说应该处于一个初步学习阶段。无论对我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都可谓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幼时记趣》作为初中阶段孩子们正式接触的第1篇文言文,在学习是也是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具体反思如下: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正式接触的第1篇文言文,当然,在第一单元中也有文言体的短文《寓言二则》,但篇幅较短,内容也较为浅显,因而我把它视为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开幕式”。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文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唱歌曲《童年》,然后和他们交流了各自的童年趣事,通过师生互动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趣事,不过,他用的是文言文来写的,需要我们来挑战一下。”随后我让学生们在疏通文章(即常规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翻译,让他们以沈复的老师,父母,同学等身份以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作者的趣事,结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了解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具体事情,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一种整体的画面感。
与此同时,我在这个过程中相继点拨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等,并同时穿插师生的诵读,这样就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在第一课时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作为刚刚从教的教师,我的课上的还不够成熟,对有些内容把握的还不到位,今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好每一课。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九篇】
童年是花样的,如阳光射出的多彩,在单纯中沐浴出最真的乐。时光荏苒,年少的我渐渐长大,那些“乐趣”却停留于回忆中芳香沁心。
——题记。
小时候的我酷爱看古装片,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大侠,拥有称霸武林的绝顶武功和过人的天资,一袭白衣,孤身一人,行走于江湖之中,诛灭所有坏人,替天行道,面对那些被我所救的人淡然一笑,然后匆匆离去,从此江湖中留下一段关于我的传说……每当我幻想自己的侠客生涯时,便会不自觉的傻笑,因为这我也没少挨骂!
有时看到电视里的大侠在使剑时,我会激动地拿起吸尘器管跟着舞,准备充分的.时候,还会将毛巾被披在身上当披风,腰间系根红裤带,再挂上用纸做的玉佩,甚至是家里那把古董折扇也会带上。正式开始后,我便手持“利剑”手脚并用,从床上蹿到地下,从里屋跑到外屋,既敲门把手,又敲暖气管,再配上自己的解说词,那玩的是不亦乐乎!
我的童年生活就这样慢慢过去,慢慢留在心中。
现在,我不再迷恋武侠片,也不再幻想着当大侠,那些旧时和我一起玩的小朋友,有的也离开了那个院子。
当我以为自己也将忘掉这一切时,不经意间,它却又如此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原来,那些最简单、最纯真的快乐是如此深刻,伴随着我长大,在疲惫时给我力量,我想那些曾经的玩伴们也会有这种感觉吧。
初中生幼时记趣【第十篇】
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1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学生讨论制定)(3分钟)。
目标设想:
1、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
上一篇:五年级过年放鞭炮最新10篇
下一篇:小学大课间范例(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