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的认识【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数学教案的认识【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一篇】

1、在说说、折折中认识梯形,观察感知梯形的特征。

2、能给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梯形分类,并能数出每一类有几个。

3、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具: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学具:幼儿两张大小不同的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

一、通过讲讲、折折认识梯形,观察感知梯形的特征。

二、幼儿通过猜测图形的变化,感知梯形的特征。

三、师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后,说出梯形特点。

师:“这是什么图形?猜猜我会把它变成什么?”

通过折一个角的形式,教师结合手势,帮助幼儿明确长方形变梯形的方法。

梯形的特征:由四条边组成,还有斜边把这两条平行的边连起来。

四、尝试在长方形的纸的基础上折出梯形,进一步感知梯形是有两条平行的边和斜边组成。

交待要求,明确折法。

师:“在我们的桌上,老师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长方形的白纸,请你也用折一折的方法,把他变成梯形。

五、幼儿操作,动手折梯形。教师提示幼儿把折好的梯形及时放入篮中。

六、鼓励幼儿交流介绍折梯形的方法和过程。

师:“你是怎样折梯形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七、幼儿操作,能给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梯形分类。

幼儿通过抓抓、分分,感知图形可以按形状、颜色、大小分类。

师:请你从篮中抓一把图形,数一数一共抓了多少图形。

八、自定图形特征分类。

师:这些图形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请你帮它们分一分。

九、游戏“跳格子”。根据教师口令选择不同图形,快速分辨梯形。

师:“在圈里有许多大小,颜色不一样的图形,请你听口令跳到相应图形的'格子里。”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二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摄氏度。

师: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3摄氏度。

师: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3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2)小小气象记录员。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2、练一练。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师: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正数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练习一4。

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水中的鱼烧好的鱼。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三篇】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一)认识梯形。

1.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四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了解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正确读写钟面上的任何时刻。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1时=60分。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表。

1.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屏幕,谁能说说我们班的同学在做什么呢?

生:这是早上我们在站队准备进教室。

师:对,你能说说我们在早上什么时刻到校吗?

生:早上7时30分。

师:这幅图上我们在干什么?是什么时间呢?

生:这是我们上课的时间上午8时。

师:你能用两种方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能。

师指名板演(7时30分7:30-8时8:00)。

师:整时和半时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看这幅图,你能说出现在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10时45分,同学们正在做眼操。

师:你对有关时间的知识了解得真多,老师相信你也一定是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看来除了整时和半时,生活中还有许多时刻也需要我们来认识,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

2.认识钟面。

师:你们想快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想。

师:好。那我们首先要了解钟面上都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然后再和同桌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顺序,有条理。

生:时针和分针,12个数,大格,小格)。

师:每两个大格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呢?

生:(5小格)。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从12到1中间有5个小格,从12到2中间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12到3呢?12到每一个数中间各有多少个小格,你能算一算吗?把它填在书p81上。

集体订正。一共是多少个小格?板书:60个小格。

师:分针每走一个小格就是1分,你们看他从12走到1,是几分?从12走到2呢?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了几个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那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就是60分。

3.读写钟面时刻。

师:我们知道了分针指几相对应的分钟数,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xxx同学的作息时间。

黑板贴出三个钟面图:

早上出门午休时间下午大课间结束的时间。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表示,说出自己的方法。

7时5分、11时35分、2时20分。

7:05、11:35、2:20。

师:注意5分不足10分时,要在5前面写0占位。

师小结:要读出一个时间,必须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大格,就是几个5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这是下午大课间结束的时间(2:55)你知道这是几时几分吗?

我们在看时间的时侯,不但要看清楚时针和分针,还要注意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时和分的关系。

4.时分关系。

师:老师拨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地记下钟面上的时刻。

出示钟面(12时),学生自己写时间;

分针、时针同时开始转动,当停下来时(12时30分),学生自己写时间;

再次转动分针和时针,停下来时(1时),学生再写时间。

出示(12时和1时两钟面)。

师:比较一下,时针和分针各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针从12开始转动,转到了1,走了一大格,是一个小时。

分针从12开始转动,又回到了12,转了一圈,是60分。

师:时针和分针同时开始转动,同时停下,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生:1时=60分。

5.拓展练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老师的时间安排吗?那老师就给你们看看我的作息时间表,你能说说老师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吗?(学生说)。

你能把这些时刻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吗?

集体订正。这是我每天的时间安排,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认识时间一课后,也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一句话,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这句话在哪里,谁找到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拓展延伸:

生:再继续拨到8:08,学生读时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吗?

生:奥运会开幕式。

师:对了,就是在2008年的8月8日,晚上8时8分,第29届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加油,为北京加油!

6.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五篇】

93~9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1.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出示一个小球,小球上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摸出装有许多图形小袋里的圆

问:你是根据什么特点摸出这个圆的?

(提示: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并出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形?

(如果有学生说球体是圆,出示实物乒乓球说明其是立体图形,而不是圆,指出它的截面是一个圆。)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思考: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r及半径的概念)

教师提问:半径的两端在哪里?

你可以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试试看?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是多长呢?记录下半径的长度。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d)

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你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是多长?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知道了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6)你可以在课始老师甩出的圆上找找圆心、半径和直径吗?

(8)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板书: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你可以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吗?

(9)出示书本p95页练习十七的第一题。(口答完成)

4.教学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请学生自学书p115下面一段,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2)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画圆的步骤: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由此发现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2倍。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三、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

《周髀算经》中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1.出示一个正方形。

2.操作: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在这个正方形内画出最大的圆吗?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学生小组探究)

西方数学和哲学史上历来有这样的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从今天起,让我们试着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美妙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各种生活现象,相信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厚!

四、欣赏延伸

2、欣赏图片(书本97页后9幅图片)体会圆是最美的图形。

五、解决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1、说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当我们“蹲下来”看学生时会发现:生活的经验,已经让他们对圆有所了解,所谓“零起点”是教育的谎言。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教者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教者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整节课的设计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主体与主导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在时空允许的情况下,用自已的脑子思考,用自已的眼睛看,用自已的耳朵听,用自已的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最终理解了概念。

另外,学生的对圆的特征的发现又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要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以学生而动,应以情境而变,随时捕捉教育契机。只有“静心等待”,教师才能在进行着表演的同时,欣赏到学生那更加精彩的表演!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六篇】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

(一)圆的形成过程。

2、教师提问。

(1)明明拉着绳子围着教师走动,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你知道吗?(明明和教师的距离没有变化)。

(2)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引出圆心)。

(二)联系实际。

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处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三)画圆。

1、介绍圆规的历史。

2、教师介绍画圆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3、教师强调。

(1)圆规两脚距离不能变;

(2)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

(3)起点和终点要重合。

4、学生练习。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画圆。

(2)学生自己练习画圆。

(3)学生按要求画圆(两脚间距离为3厘米)。

(四)认识半径、直径和两者间的关系。

1、认识半径:教师在圆内画一条线段,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

(1)教师说明: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3)学生反馈:你画了几条?长度呢?如果还有时间你还能画多少条?

(4)教师小结并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追问:你圆中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为什么不相等呢?

(5)补充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认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

(1)观察:什么叫直径?直径有多少条?长度呢?

(2)教师小结并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用字母d表示。

3、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出示图片:练习)。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七篇】

幼儿园小班设计这个数学教案,教幼儿认识数字4,复习4以内数字的数数。教学的过程也遵循了先让小朋友口头说数,再说出总数,最后用变魔术(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按数字4取物,并且给予奖励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此课堂既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了数字4的学习,也激发了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在的幼儿基本上已经掌握基本的数字概念。一些简单的数字认识。所以进行数字4的教学就比较简单了。

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数量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2.认识数字4,知道它代表的实际意义。

1.关于学习数字4的ppt。

2.准备一个箱子,装有4朵花,4只笔,4个小兔子玩偶,4个小球等等。

1.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4”,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黑板上这个数字4,你们觉得它长得像什么呢?”(幼儿:像红旗、小船、企鹅……)。

2.过程:(一)a.打开ppt,先放一张苹果的图片,提问小朋友有几个苹果;再加一张苹果的图片,再问幼儿;再加一张苹果的图片,继续问幼儿;最后再加一张苹果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总数(4个苹果。)。

b.(放香蕉的图片)用同样的方法手口一致点数4跟香蕉。

c.(放草莓的图片)用同样的方法,请一位幼儿站起来数数,并说出总数。(说对了给予表扬,说错了就耐心指正。)。

d.(放西瓜的图片)用同样的方法,再请一位幼儿站起来回答。

(二)a.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术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待会儿老师会说一个数字和一样东西,请小朋友仔细听好了,老师会请一个厉害的魔术师来变魔术啦!

b.教师:“四只兔子!”(请一位幼儿上台,去魔术箱里找四只兔子并拿出来,边拿边数,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提示。幼儿拿对并且说对了的话老师奖励一朵小红花。)。

c.教师继续:“四只笔!”(方法同以上)。

d.教师再继续说:“四朵花!”(方法同以上)。

e.(教师观察幼儿学习的成果,根据实际情况或幼儿的兴趣来决定请几位幼儿上台尝试。)。

3.结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数字4,小朋友们都学习的非常好,也非常积极,所以老师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送上一朵小红花。

要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复习数字4和4以内的数数,第二天来幼儿园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八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九篇】

1、通过操作掌握球体、圆柱体这一名称,感知它的特点,能找出与它相似的物体,能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2、发展幼儿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教学的乐趣。

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皮球、圆形纸片、圆柱体小积木。

1、出示一个圆形纸片,启发幼儿说出它的.形状。

2、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圆形纸片、一个小皮球和一个圆柱体小积木,让幼儿自由的玩,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用手去摸摸,或在桌上滚一滚、比一比,找一找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幼儿掌握球体。

4、再出示圆柱体小积木,请幼儿在教室中找出与其类似的物体。

5、指导幼儿观察它的上、下是什么形状,用手从上至下摸摸有什么感觉。

6、组织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老师总结。

7、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和圆柱体。

1、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的安排过少,教学设计背景单一,幼儿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后,增加手工操作的课程,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切实掌握整个课程内容。

2、对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考虑过于缺乏,如粉笔这个教学背景,物体小又较隐蔽,大多幼儿查找不到。教学中应带领幼儿在教室及附近进行辨别、查找。

3、整个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可以,不足在于和幼儿配合较少,今后应加大与幼儿的互动。

4、如果重新上这堂课应尽量考虑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加大教学的范围、时间以及互动效果。

数学教案的认识【第十篇】

1、认识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与梯形、椭圆形与圆形的特征,发现它们的异同。

3、体验学习与操作的乐趣。

1、知识准备:已学习过正方形、圆形的特征。

2、物质准备:提供大小、颜色不同的正方形、梯形、圆形纸的胸卡、图片,圆形铁丝圈若干, 师幼共同收集3种图形的物品排放在活动室中。

一、以“小客人来做客”引题,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

(1)出示长方形,幼儿观察:它长什么样子?(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2)拓展思维:有哪些物品像长方形?(门、窗、尺子等)

(3)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但长方形是对边一样长。

2、认识梯形。

(1)出示梯形,幼儿观察:它长什么样子?(有4条边,上下两条边不一样长,两条斜边一样长,上面两个角与下面两个角一样大。”)

(2)拓展思维:有哪些东西像梯形?(梯子、花盆)

(3)比较长方形和梯形的异同: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长方形对边一样长,梯形对边不一样长。

3、认识椭圆形。

(1)出示椭圆形,幼儿观察:它长什么样子?(没有角,只有边,弧线围城鸭蛋圈,圆圆扁扁真有趣,一个圆形在肚中)

(2)拓展思维:有哪些东西像椭圆形?(鸭蛋、盘子)

(3)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椭圆和圆的边都是光滑的,但椭圆形比圆形更扁更长。

引导幼儿思考并分组操作:将正方形变成长方形,长方形变成梯形,圆形变成椭圆形。

1、幼儿佩戴图形胸卡,根据胸卡上的图形找到相应图形的家,学说完整句“我是xx形宝宝,我找到了xx形的家”。

2、寻找活动室中像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物品,用“我找到了xxx,它像xx形”的句式向好朋友或客人老师介绍,并将找到的物品送回相应图形的家。

活动延伸:

1、将材料投放到区角,引导幼儿继续玩“图形变变变”的游戏。

2、回家后继续寻找像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物品,把它记录下来,带回班上与同伴分享。

59 253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