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读后感精选8篇
《孽海花》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黑暗,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追求自由的艰辛,令人深思。难道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孽海花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1
前段时间,由于适逢悠悠工作繁忙,劳累之下,回家之后,阅读的兴趣减退不少,以至于一部《孽海花》读了二周之多。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之前,悠悠所读《老残游记》也位列“四大谴责小说”之中。
《孽海花》的前六回,由金天羽所著。说起这个金天羽,真得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他于“一九0三在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与邹容、章太炎、蔡元培等共主推翻清政府,从事著译,鼓吹资产阶级革命。”(见冷时峻所撰写的《前言》)。其后,曾朴在金天羽前六回的基础上,进行“点窜涂改”,并陆续续写了后二十九回,终成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三十五回本小说全貌。据称,在写这本小说之前,曾朴与金天羽商定了“一个六十回的写作计划”,后来由于曾朴“病体孱弱”,未能完成。如今看来,实在让人感到遗憾不已。
整部小说以状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钧)与名妓傅彩云(影射名妓赛金花)的婚姻生活故事为情节主线,以同治中期至光绪后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为小说创作背景,着力表现了这30年间的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至于“结构工巧”的评价,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胡适就曾因为结构的事,而认为《孽海花》不过是一部“二流小说”,曾朴还专门就此著文进行反驳。
然而,说到“文采斐然”,悠悠对此倒是颇为认同。
曾朴在小说中,时常会很自然地运用一些典故,就像我们在唐诗宋词时常读到的那样,写得自然,写得平淡,写得贴切,看似无意,却让人惊奇,丝毫不露斧斫之痕,让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以及作者丰富的知识。
比如,第二十四回,在金雯青病重临去之前,作者写道:“等到小燕叫稚燕来看雯青,却已到了香迷铜雀、雨送文鸳的时候。”随后,菶如想去请西医时,“忽听里面一片哭声,沸腾起来,却把个文园病渴的司马相如,竟做了玉楼赴召的李长吉了。” 就这么短短一回书中,作者就运用了四个典故,而这四个典故,又是运用得确到好处,不仅增添了文采,更让人对金雯青的英年早逝扼腕长叹、充满同情,同时,又恰当地表现出金雯青留恋于贤妻美妾,却又撒手人寰的无奈、悲凉之结局。四个典故如同国画中的皴染之法,层层推进,读来更让人对金雯青之死痛心不已。
曾朴对主要人物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人物生动而又真实可信,形象丰满而又不乏个性,让人过目不忘。
比如,第二十六回,在金雯青去死之后,原本妓女出身的小妾傅彩云想重新入行。为此,作者写了一大段彩云对雯青原配张夫人的表白,完美地表现出了彩云率真的个性。作者写道:“陆大人说我没天良,其实我正为了天良发现,才一点不装假,老老实实求太太放我走。……老爷一向待我的恩义,我是个人,岂有不知;半路里丢我死了,十多年的情分,怎么说不悲伤呢!刚才太太说在七里悲伤,愿意守,这都是真话,也是真情。在那时候,我何尝不想给老爷挣口气、图一个好名儿呢!可是天生就我这一副爱热闹、寻快活的坏脾气,事到临头,自个儿也做不了主。老爷在的时候,我尽管不好,我一颗心,还给老爷的柔情蜜意管束住了不少;现在没人能管我,我自个儿又管不了,若硬把我留在这里,保不定要闹出不好听的笑话,到那一步田地,我更要对不住老爷了!再者我的手头散漫惯的,从小没学过做人的道理,到了老爷这里,又由着我的性儿成千累万地花。如今老爷一死,进款是少了,太太纵然贤惠,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地要?但是我阔绰的手一时缩不回,只怕老爷留下来这点子死产业,供给不上我的挥霍,所以我彻底一想,与其装着假幌子糊弄下去,结果还是替老爷伤体面、害子孙,不如直截了当让我走路,好歹死活不干姓金的事,至多我一个人背着个没天良的罪名,我觉得天良上倒安稳得多呢!趁今天太太、少爷和老爷的好友都在这里,我把心里的话全都说明了,我是斩钉截铁地走定的了。要不然,就请你们把我弄死,倒也爽快。”这段真情独白真可谓是痛快,如同决堤之水,一泻而下,而也只有像彩云这样的人物才能说出如此酣畅淋漓之话来。
当然,《孽海花》也有不足之处。悠悠意为,最大的不足是作者贪大求全。
小说试图想将同治中期至光绪后期30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及其相关的趣闻佚事都加以表现出来,然而,这是一个相当动荡的年代,甲午海战、广州起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些重大事件中任何一件事,足可以写一部洋洋洒洒的万言长篇小说了。正如悠悠前面提到的,《孽海花》的篇幅是相当有限,其描写也就难免就会蜻蜓点水,而无法深入刻画。以至于,相对于主要人物而言,有些人物就写得相当粗糙、单薄、表面化,形同过客了。
《红楼梦》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创造影响深远,许多人都以此为标竿,试图超越。然而,虽几经努力,终鲜有成功居其左者。《孽海花》当也属此,然而,终不能影响其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2
《孽海花》是一本极具震撼力的小说,不但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黑暗与欲望的世界。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下面是我对这本小说的读后感,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参考和思考。
1.作品情节
《孽海花》以青少年文学的方式展现了一幅毒瘤、偏执、冷酷而又悲惨的画面,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读者的关注。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主要围绕着两个人物展开:故事的男主角赵峰以及他爱慕而又给予严重伤害的女孩陈慧。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互相斗争的心理描写、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都让人惊叹。
2.人性探讨
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对人性的深入探讨。通过赵峰和陈慧之间的感情,作者准确地描绘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极端的部分,让读者得以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恶心。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揭示了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对人性产生的影响,让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充满欲望的世界上,保持良善的品性可能是非常困难的。
3.文学价值
《孽海花》是一本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小说。作者的叙述风格流畅自然,文字简洁而不失情感,措辞准确。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铺陈,以及对细节的刻画,小说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世界。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许多哲理性的思考,如对青春成长、爱情关系、人性探讨等方面的思考,可供读者深入探究。
《孽海花》是一部将人性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小说。它探究了一个充满奇特欲望的黑暗世界,涉及青春成长、爱情关系等多个方面。小说的文学价值较高,文字流畅、简洁而不失情感。阅读此书,可以让人们得到启发,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恶心,以及这个充满欲望的世界上极端品性对人性产生的影响。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3
中国文人作文很有趣的技巧是春秋笔法,秉承汉文化中一贯到含蓄,但不失文人的促狭。《孽海花》也是如此,通篇的串珠似精巧的人物故事,娓娓诉说了同治到光绪三十年间中国波云诡谲的风物世情。
原是知道它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却不知它晚到这个地步,竟是清朝未年的古典小说。近现代有影响力的文人作品多以白话为主,虽也不乏转型时期鲁迅这样文白相间的,但纯古典文学的题材,别开生面。从文学结构上而言,《水浒》、《儒林外史》一样,由无数人物及故事串连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文学作品。当然不乏戏份吃重的角色,但究竟不像《红楼》、《西游》一般,主线分明。书中虽说以苏州状元金雯青和花魁傅彩云故事为线,但书到中途,作者却毫不留情的结束了男主角的戏份,转而重开一面新的人物,结构松散,故事零碎,不过作为政治历史演义文学,也无妨碍。
金雯青,风流儒雅的苏州状元,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符号。他求学入仕,既有着文人的清高风雅,读书人建功立业的追求,同时也有着文人好色软弱的致命弱点。最无奈的是,他因循守旧的那一套,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系统中是无可动摇的正确,但在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却必须被丢弃,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误,是整个制度的功败垂成。读书人想要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看起似乎是正义且光明的,然而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科举制究竟培养的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呢?金雯青一听到旁人谈古治今便一头雾水,他哪里懂这些,他会写诗、制八股、结党、狎妓,但要让他真做个顶用的官,却是奢望。他在出使德国时,遇到美丽的俄国无政府党中坚人物夏雅丽,沉迷于对方的姿色,出主意让洋人催眠师捉弄她,被夏雅丽发现以枪威胁时却口吃腿软,还是妓女出身的傅彩云帮他拿钱消灾。清朝的使臣大人还不如一个女妓有胆色,这样的政府何其不堪!在德国花了大价钱买的中俄边界地图却是假图,差点引来牢狱之灾,多亏同僚奔走相救。出使期间,金大人在楼下治《元史》全然不知姨太太傅彩云在楼上和小厮阿福鬼混,更不知自己风流多情的姨太太和德国军官瓦德西还有一段露水情缘。回国后丧命,也因次为引子,发现彩云与阿福的苟且,却又离不得美姬不得不原谅,因此埋下心病。去了阿福,还有唱戏的孙三公子,成了马夫们的绿毛笑料,无脸见人,活活气死。便是这样无用的封建官僚,何德何能,解救中国。
庄仑樵,金雯青的知己好友,封建官僚文人的典型代表。自小父母双亡,由堂兄抚养,读书聪明,考取功名,而后取翰林小姐为妻,嫁妆尚可,便辞别堂兄到京城自立门户。(当真是白眼狼!)妻子早逝,自己不善经营,把家财败光,倒还大发牢骚:“这瘟官做他干嘛?我看如今京里的尚 侍、外省的督抚,有多大能耐呢?不过头儿尖些、心儿黑些,便一个个高头大马,鼎烹肉食起来!我哪一点儿不如人?就穷到如此,每顿饱饭吃,天也太平了!”(大多文人做官也不过为此)气愤之下,回忆起听闻过的贪赃枉法之事,便有了一个念头,“趁着现在官阶可以折子的当儿,把这是统做一个折子,着实参他们一本,出出恶气,又显得我不畏强御的胆力,便算因此革了官,那直声震天下,就不怕没人送饭来吃了,强如现在庸庸碌碌的干瘪死!”(一语道尽文人名利双收的伎俩,古往今来多少文臣不过图一名耳!)上了“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折子,果真庄仑樵官运亨通,今儿参这个,明儿参那个,成了个人人怕的鬼见愁,“满朝人人侧目,个个惊心”,“说也奇怪,人家越怕,仑樵越得意,米也不愁没了,钱也不愁少,车马衣服也华丽了,房屋也换高大的了,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诺,气焰熏天,公卿倒屣,门前车马,早晚填塞。”一派权势富贵逼人,也不过是上了几个折子。清流们“朝一个封奏,晚一个密折,闹的鸡犬不宁,烟云缭绕,总算得言路大开,直臣遍地,好一派圣明景象。”一语道尽了封建官僚体系的昏聩腐朽,朝上济济英才,要么是为了富贵,要么是为了留名,倒没有一个真经世治国的。庄仑樵此人结局倒也不出人意外,朝廷重用派出地方办理军务,这等拾遗补阙的直臣,可叫他当笔杆子,叫他卖弄些小聪明,真到国家大事却是半点无用,危害社稷,最后吃了败仗革职充发,也算是了他轰轰烈烈一场的心愿了。何钰斋,又一位书生意气的文人官僚。国家危难,外邦启衅,读书人们也纷纷坐不住了。清流党们,自诩人间麟凤,台阁鹰鹯,学问做得好,那自然也做的好官,治的好国。朝廷重文臣,派庄仑樵帮办福建海疆事宜,失败受谴,钰斋帮办北洋事宜,走运的顺利,便想当然的挂起了文武双全的招牌。做了几章《孙子十家疏》,刻了1篇《枪炮准头说》,便弃笔人戎,立志汗马。结果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纸上谈兵,滥用军饷,贻误战机,最后一败涂地。甲午海战的大败,也宣告着这个王朝的日暮西山。自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变革图新也不过是垂死挣扎,当初的煊赫繁华也只是未日的狂欢。
饱读诗书的文人尚且如此,当世的女子更不堪一提。作本书的女主角彩云,出生红楼,不过身逢乱世,也做得了官家二夫人,使节夫人,后半生耐不住寂寞,借着壮元内宠的名头又重新挂牌,回到名利场,“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热热闹闹,自有她的一生,不提也罢。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甲午海战后自顾不暇予取予求,放任不管,治台的民兵和郑姑姑率领的番女拼死抵抗,尤为壮烈,虽败犹荣。风起云涌的时代,愚昧无知终将会被历史所抛弃,侠肝义胆的英雄才能留名青史,随着腐朽的清廷一同没落的是于社稷无用的官僚主义文人、纸上春秋的选官制度。历史终将迎来新的秩序,改朝换日天地新,新国度,新国民,新气象。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4
最近这几天在读《孽海花》,读的还是非常津津有味,尤其状元郎雯青与青楼女状元彩云相遇结合以后,带着她出使欧洲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她的社交能力让人觉得有趣。而国内记录的旧社会文人们的事情则有点看着五味杂陈,就是太独特太无意义太迂腐太可笑也太可悲了。不知不觉中读过了威毅伯和他女婿家里的那点事,当时没想那么多,后来查阅了一下历史才发现:那里面有个年轻有才的小美女是张爱玲的奶奶,她也是李鸿章的闺女,这下才把文学泰斗张爱玲与李鸿章联系起来。
李鸿章选女婿的故事,被写进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书中的威毅伯、庄仑樵,人人皆知是影射的是李鸿章和他的女婿张佩纶。
那么在李鸿章选女婿的过程中,发生哪些趣事?在李鸿章的后代中,又出现了哪位家喻户晓的名人?
李鸿章给年满22岁,冰雪聪明的女儿挑选的夫婿,是当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且仕途不顺,刚刚被朝廷流放归来的“大叔”张佩纶。
那这个到了大叔年纪的张佩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让李鸿章刮目相看,甚至把女儿嫁给他?
张佩纶,1848年出生,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后来在朝廷中担任言官。九年言官生涯,张佩纶针砭时弊、刚正不阿,朝廷中因为他的上疏而摘掉顶戴花翎的官员不在少数。他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并称为“翰林四谏”。
可能正是他的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让李鸿章很欣赏他。
同治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是少数力主抗战的官员,结果朝廷派他以三品钦差大臣名义,前往福建马尾督军。在这场战争中,因为中、法两军实力悬殊,结果以清军失败告终,张佩纶只能撤离。
经此一事,张佩纶名声扫地,声名狼藉,被流放张家口。然而李鸿章依然心系张佩纶,在其流放期间,施以援手,给予帮助。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张佩纶夫人边粹病逝,两年后,张佩纶流放期满,承蒙李鸿章不弃,张佩纶在李鸿章身边做了一名文书。
也是在这时候,李鸿章拍板,将爱女李菊耦许配了张佩纶。
当时张佩纶正好四十岁整,而李菊耦二十二岁,外界并不看好这段婚姻,可能包括他们两个人自己,对这段婚姻也不抱太多期待。
两个人一起煮茶、画画、读书、下棋,说明这两个人是有共同爱好的,能玩儿到一块去,所以两个人还是很幸福的。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菊耦为张佩纶生下了一个儿子——张志沂(yí),五年后,李菊耦又为张家诞下一女——张茂渊。
张志沂与黄素琼结婚后,在1920年9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诞生了一个女儿——张爱玲出生了。
起初她的名字还叫张煐,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填写入学表格时,母亲黄素琼觉得张煐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便给她改名张爱玲。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很多书中的人物,是以她现实中的家族成员为原型的创作。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写过一本《我的姊姊张爱玲》,他在书中透露:《金锁记》写的是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述一家,《花凋》是影射张爱玲的舅舅,《创世纪》有六姑奶奶李经溥的影子……以至于张爱玲把一众亲戚都得罪光了。
真是,虽然名门望族日落西山了,但是人家毕竟是骆驼,后代也都很强,不光有钱有势力,在知识才华各方面也不是一般家庭出身的好比的。就像最近火爆的万柳书院的小公子哥,人家那随便玩玩就是豪车、多少钱砸在小游戏里,墙上一幅画就值几个亿。这些东西让若干网民心里有点失衡自叹弗如,甚至会有点承受不了,感叹投胎的重要性。那假如人家祖上是国家栋梁或者起来闹革命为国家诞生以及人们的福祉奉献巨大力量的人物,像李鸿章那样,或者其他什么将军那样,那普通人的祖上则是安安生生过日子活一生,这是早就决定了的,早就拉开了差距,不必在这一代不平了。要想让自己的后代也像少爷那样,就得学习李鸿章等名流或者有难的时候起来闯,干下一大部伟业才行。那就省的子孙后代们将来发牢骚了。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5
知道《孽海花》这部小说,源于中学的时候学过1篇选自《老残游记》的课文,老师向我们打包介绍了中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
《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长篇小说。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
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
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时放时收,东西交错,给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觉。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故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日前开始阅读《孽海花》,前言介绍得知其作者其实有两人,首先由清末民初金松岑(金天翮)撰写1到6回,第7回起由曾朴续写,全书35回。水绘江南孤陋寡闻,记忆中一直以为作者只是曾朴一人,甚是惭愧。更为惭愧的是昨晚看完全书的最后一回:“燕市挥金豪公子无心结死士 辽天跃马老英雄仗义送孤臣”,最后一段是:
【(老汉王二)说罢,把斟满的一杯酒,向四周招呼。满厅掌声雷动中,忽然从外面气急败坏奔进一个人来,大家面色都吓变了。正是:提挈玉龙为君死,驰驱紫塞为谁来。欲知来者是何人,为何事,且听下文。】
至此我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没有写完的名著!于是再次回到小说的前言,文中介绍说曾朴着手《孽海花》的修改和续写,直到1930年完成第35回为止。以后因体弱多病,无力再继续下去,1935年病逝于常熟。不注意看以为完成了作品的全部呢。后来上网查询得知《孽海花》的始作者金松岑先写了6回后将原稿寄给曾朴。曾看后,认为”是一个好题材”,对小说写法提出一些意见。金松岑本是诗人、学者,自觉“究非小说家”,遂与曾朴共同酌定全书60回的回目,改由曾朴续写。如此看来竟然还有25回没有写完,实在遗憾!不过仅有的35回已经足以奠定其文学史地位,位列四大谴责小说之列,遗憾之余更多钦佩和欣慰。文学界类似的情形,最有名的当属《红楼梦》了吧,曹雪芹文稿只留存了前80回,遗失部分由他人续写,最有名的续作者为高鹗,对《红楼梦》作为一步完整的小说流传功不可没。
近年来水绘江南每年阅读书籍在八十册上下,但是迄今为止四大谴责小说无一未读,实在惭愧,更不知《孽海花》作者之一曾朴几乎用生命在进行创作,对于这样一部最终“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地位”的文学名著,阅读之际还曾抱怨其文字繁杂段落过长,阅读吃力。回想起来,心下惭愧,更受触动,叹息自己虚度人生,几乎蹉跎一世,不能给社会或者说起码给身边的人做点什么或留下点什么有益的事或物。
且容我捧起《老残游记》,先把这四大谴责小说的其他三部阅读完毕吧。
追记:20xx年12月30日晚阅毕《老残游记》,竟然发现它也是一部没有写完的名著!作者虽然曾经写了续集,但是据说共有14回,今仅存9回,非常遗憾。书籍的最后一句同样是:老残诧异不解何故,正欲询问,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自己真正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羞愧难当。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诚不我欺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孽海花有感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6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以戊辰年高中状元的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关系发展为线索,将三十年间的政治变化进行了描述,金雯青是清末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特的悲剧性。金雯青的悲剧既是他自身人格矛盾的结果,也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的压迫下产生的必然结局。看似是讲述状元的悲剧,实则是以小见大映射日落西山还不断挣扎的清王朝,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体现了特殊年代中国文化的冲突和嬗替。
金雯青是《孽海花》中的主人公,曾朴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中国在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约三十年的历史洪流中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嬗变中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和价值选择,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精神风貌。”而金雯青便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主人公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也有过探索和抗争,也有让人值得肯定的一面。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所存在的社会意义和悲剧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特殊时代因素解读
时代
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汉地主阶级联合实现统治的封建政权,但满足贵族处于政治权力的中心,对汉族官员多有猜忌和限制,导致了内部的迂腐、不团结、不思进取。晚清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封建的清王朝危在旦夕,这个时代需要的不再是像金雯青一样的传统文人,而是勇于革新的新兴知识分子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
制度
清末处于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封建制度的弊端暴露无疑,屡次受到强烈冲击,即将被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已经传入中国,并且被少数新兴知识分子所接受,各阶层也准备通过起义等一切可行的方式让中国也实施较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文化
面对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要使这一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就意味着要背叛已牢牢盘踞在他们灵魂中的封建传统文化,显然是完全不可能。因此,他们注定始终不能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并心甘情愿成为它的囚徒。
自身
面对以上叙述的种种情况,金雯青仍然没有孤注一掷的胆识,走的依然是封建传统士大夫的科举之路。而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源头,八股文已经无法服务于新旧交替的晚清时代,从小一直信仰的天子也无法成为他的依靠,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局限性迫使他不得不承受急剧变化的社会,自食恶果。
金雯青的悲剧命运解读
“确立悲剧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原因,对于悲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悲剧艺术作品才能对社会的本质或某些本质的方面,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揭示。”
首先,金雯青的人生经历约等于封建传统文化和满清王朝历史演变和发展轨迹。金是被传统落后文化毒害的典型人物,他尝试着接受西方思想,但因旧文化的束缚又都以失败告终,或者说只接受了冰山一角,根本不足为用。这是数次农民起义和改革失败的缩影,其死亡的悲剧也象征着清王朝终将不可挽回的走向覆灭。
其次,是对清末文人劣根性和伪装的谴责。金一举夺得状元的头衔,是个纯正的道学儒生,但并未把儒学对人的道德约束真正刻到骨子里,表面上是因母亲去世悲痛万分连夜回老家奔丧,实际却在守孝期间去茶楼妓馆寻欢作乐,并偷偷纳傅彩云为妾,这种典型的伪孝行为和传统文人形象在古典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最后,金雯青作为高中的状元,按理来说应是当时国人之佼佼者,更何况在国内是享誉极高的西北地理专家,但一出国门,就被普通商贩骗得花高价买了一张假地图,误己误国。状元尚且如此落后、愚昧无知,体现了对落后知识和思想的反思和批判。
傅彩云的悲剧命运解读
傅彩云是《孽海花》塑造的比较成功的形象。她以清末民初的名妓赛金花为原型,经过曾朴的艺术加工,使她成为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女性形象。王祖献在他的《<孽海花>论稿》认为傅彩云“是非常成功的形象,是一个‘放诞的美人’是一个被娼妓、纳妾制度歪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她“除风流放荡外,还有聪明伶俐、有见识,比较善良,有一定的反抗性等特点”。“彩云这个人物,有见地,有手腕;又温顺,又泼辣;刚毅果断,伶俐聪明;既苦于受人虐待,又善于虐待他人。她早年的可怜的卖笑生涯。迫她锻炼出一副讨人喜欢的伶俐性格:后来的豪侈的命妇地位,又使她养成一种令人痛恨的残忍心肠。这些作者都描写得很好。全书凡写到彩云的地方,莫不有声有色。”首先,她与金雯青相识,状元与也算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典型的才子佳人结合的模式,虽然借此摆脱了妓女的地位,但在封建社会中仍然不受尊重、为大众所蔑视。
其次,光绪年间,金被派出使他国时,夫人因出身于“名门”,适应不了外国风俗中的“握手接吻”,相比之下傅出身于妓女,使她很少受到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的影响,恰恰为她提供了思想的准备,能够迅速融入西方的文化和生活。傅得到了象征着身份的“诰命服”后代行夫人之职,使她在社会上获得了短暂的尊重。从两人登上萨克森公司的船开始,就体现出了傅对新鲜事物接程度较高以及较为先进、开放的思想,又因之前寄人篱下,所以在察言观色和机敏辩答为常人所不及。到达德国后,她已完全忘记了自己卑微的出身和一些不堪入耳的过去,反而凭借自身姣好的容貌、出众的社交能力在西方上流的社会交际圈中颇显风姿,“彩云容貌本好,又喜修饰,生性聪明,巧得人意,倒弄得艳名大噪起来。”偌大个柏林城,竟没有人不知道傅彩云是“中国第一美人”。甚至和阿福、瓦德西纠缠不清,尤其小说描绘瓦和傅离别之景时诗情画意,完全一幅西方式自由恋爱。在后期与金的争吵中,傅一副“句句刺心,字字见血”的模样,可见其对传统礼教的不屑和西方文化的完全接受。
最后,虽然傅有过以上一段令人艳羡的生活和对传统的激烈抗争,但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最终为了生存还是重操旧业。
综上所述,都谴责了旧社会对女性绝对性的束缚,在千年礼教面前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
四、结语
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悲剧除了自身的局限性以外,无疑与特殊的时代有莫大的关系。这部谴责小说借主人公的视角以小见大,记录了清王朝的衰败,同时对部分腐朽的文化委婉的进行谴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著。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7
看完了《孽海花》,曾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新2版第1次印刷。刚才豆瓣儿了一下,发现1980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过另外一个版本的《孽海花》,三十回本且删改较多,嗯,我手里这个叫新2版,又是个增订本,同时出两个版本,而且这个增订本的发行量也是四十多万册的,不只是何用意。这本书一开始有一大段张毕来写的“前言”,1962年8月31日写的,1979年11月8日修订,1962年张毕来调到民盟中央工作,居要职,1980年,也就是修订之后的那年,他当了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从前言还可以看出,本来此书是要在1962年就出版的,然而可能是遇到了风波,直到文革后才得以出版。前言大概说了说这部小说的背景、特色,我是第一次读《孽海花》,感觉张毕来的介绍挺不错的,只是措辞造句总让我感到一种向封建势力资本家算账的口气,本来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他写的意思也是说这个小说的种种好,可那文字却有些的好像是张毕来与曾朴之间苦大仇深,就好像《孽海花》是棵毒草,充满的那些资产阶级的阴谋诡计都被张毕来无情的揭示出来了的样子。用贬低谩骂的口气说褒扬称赞的话,我这算是开眼界了,只是不知道这是1962年时候的原原本本写的呢?还是在1979年改成这个样子的了。作为1篇政治文字的标本,我感觉其文学价值倒确实与《孽海花》不分伯仲了的。 《孽海花》的整个书写过程约30年,三十回分成三部发表在不同时期的小说刊物上的。《孽海花》原定六十回,是当年曾朴与金松岑商量好了的框架格式,可惜没写完,后来人又有《续孽海花》和《新孽海花》之作。30年,书写跨度如此之大,且当时又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风雨交加的时代,而曾朴又是那时候的弄潮儿,这部小说的言论主旨不能从一而终也就可以理解了。比如说主人公金汮在第二十四回的时候就死了,比如说前面说的“阿剌伯”后面就写成了“阿拉伯”,可见一斑吧。金松岑开始做此书时,是想记录洪均出使德、俄、荷、奥各国,重金购买一张错误的中俄边界图带回国,结果导致一场政治风波,洪钧因此郁郁而死,这整件事儿。不过我感觉是,很多详细的国外风俗他写不下来,就不写了,交给曾朴续写。曾朴与洪钧以及当时朝廷内的高官显宦交往密切,大概看了金松岑的文章,觉得过于单薄,就决定改写并铺张成一部时代纪录片。嗯,我想就是因为这个,那在头几章里出现的“本书的主人公金汮”就在第二十四回被实在且毫不留情的病死了。《孽海花》的男主人公死了,女主人公,也就是金汮的老婆——傅彩云,真名叫赵彩云,后来成了天津鼎鼎大名的赛金花,我看也只是一个配角,事情涉及到她的时候,就把她叫出来交待交待,或者当事情没办法贯穿下去的时候——晚清各种革命、战争的事件要想仅仅用几个朝廷命官当线索是很难囊括得如此之全的——就把她拿出来穿针引线。都是配角儿了,实际上这本书也就没有主角可言了,线索也就难免左冲右突,叫“晚清的那些事儿”我看也不为过吧。就像张毕来在前言里说的,这本书是想以一件事几个人物为主线,贯穿无数大大小小的珠子,这样的结构,主人公一定是要在时代漩涡的中心才方便,可金松岑一开始选择的主人公却是个冷门儿是处偏锋,曾朴续写此书的困难之大也就是可想而知了。到底是和晚清高知混过来的文人,曾朴运用了大回环的动作竟然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让我佩服得不得了了。 前一段时间看的那本儿《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也是如此,想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主线,叙述苏联二战前的满国风云,不过雷巴科夫对人物和地点选得巧妙,恰好是众多人物事件的交叉点所在,不选他选谁?所以他在讲故事的时候一直从容,没有出现像《孽海花》这样的疲惫神色。曾朴是说完了东又说西,又得让读者感觉这东西的跨度不是那么突兀,处于情理之中,高难动作啊这是,所以我看此书的时候那心情不比看成龙的功夫片轻松多少。 这还不算,曾朴又找了一件更难的,在这本小说里众人皆知见诸报端的大事件,他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他写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很难获知的,属于八卦一类的私房事儿,我想其中胡编乱造的也不是没有,可人物事件都言之凿凿,看着看着就让我信了八成。好像是为了增加此书的可信度,在这本《孽海花》的最后还附有刘文昭增订的小说人物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对照表。在前言里,写了曾朴与各位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他是洪钧(小说中叫“金汮”)的义侄兼徒孙,是汪鸣銮(小说中叫“钱唐卿”)的女婿,又与翁同龢(小说中叫“龚和甫”)、张樵野(小说中叫“庄小燕”)接触较多,我想有好多史书上看不到的但酒桌上能说到的事儿,曾朴都给一一的记下来了,而且不是那么几句牙慧,而是大段大段的事情和议论,串在小说里就给发表出去了。晚清宪政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宗旨义理,用这种聊天式的口吻以每个人的高论的形式写下来,让我看着也较读历史书来的清楚明白,而且亲切不少。本来历史人物都也是曾经活过的,本来他们的思想也不会像盖棺之后的定论那么死板么。 这样一种写法,让各位历史人物在时间空间上发生了互动,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儿,转眼谁有对这件事儿上说了什么话作了什么评论,这又影响到谁谁谁的下一步举措,把一段历史有机又鲜活的交给读者,这是中国历史小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小说家的特色。一段历史说忘就能被忘了,偶然想起来也会有好多为什么无从解答,但总得给后人一个交待,虽然这个交待现在的小说家已经不怎么放在眼里了,现在有报纸,如果你想了解那段历史,就自己翻报纸去好了,但当时的小说家可得肩负这个责任的,他得让后人明白,原来都发生过什么,你该恨谁该爱谁。这里的爱恨,也就掺和上了小说家的裁判权,或者说,小说家对历史的作用说不定要比历史学家们大得多了。不过,中国的正统思想一直是把小说当成下里巴人的作为,可能是因为这个吧,当年和曾朴有交往的高官显贵们恐怕都不会想到曾朴会是一个写小说的,所以当时在他面前猫三狗四的传递小道消息也没感到什么妨碍,大不了被捅出去的时候死不认账么,可这曾朴把这些话都白纸落上了黑字儿,书又比人活得时间长久,我才能在这一百多年之后从这本儿《孽海花》里把他们的风骨或者嘴脸一览无余了。 从“谴责小说”的角度看——这是当年鲁迅册封的——《老残游记》看来是写的最不咋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记录的领域还是窄,时间跨度也不够大,《孽海花》的涵盖面够广泛,《官场现形记》我还没看,不过据说比《二十年》要窄一些。《二十年》里的不少事儿,什么清末旗人的生存状况,当时京沪津对外通商的情况等等,在《孽海花》里也有体现,但着墨不多,《孽海花》围绕的都是历史大事件,如甲午海战、广州起义、戊戌变法等等,虽然内容里都是些周边的闲话,可触及到的事儿都是核心的。如此核心的事儿,用的语调却又是《海上花列传》的那种,鸡零狗碎细致入微,虽然都是官话,只有几句吴方言,这是此书的奇妙之处吧。此外也有演义传奇性质的叙述,这样的叙述都是以人物讲述的形式出现的。 还有更奇妙的,就是写金汮出使的那几章,描写国外风土人情景物仪俗等等用的都是地道的中国话,亦文亦白,就连外国人的对话也不例外。平时我看惯了现代的大白话甚至翻译腔儿搬过来的国外作品,如今有这么1篇儿文采飞扬的中国人写的外国赋,也是开了眼界。管石柱上雕刻的天使叫“飞仙”,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管纽约自由女神像叫“菩萨”。语言上这么一转换,国外的那些事儿好像离自己也不是那么远了,也都带上了一股世俗的味儿。老上海的小说里好像这么写国外文明的也不在少数,这可能与当时的把“报纸”叫“新闻纸”这样的阿拉文库有关,嗯,这样大篇幅的用中国本土的官话写国外风物的,我倒还是第一次见呢。这至少说明,跳出现有的看惯了的时尚词汇,用一套更贴切更有感觉的词汇来说事儿来写小说,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词汇可以左右思维方式,我想搞文学的朋友们都会懂这个理儿吧。
孽海花读后感范文 篇8
中国文人作文很有趣的技巧是春秋笔法,秉承汉文化中一贯的含蓄,但又不失文人的促狭。《孽海花》也是如此,通篇的串珠似精巧的人物故事,娓娓诉说了同治到光绪三十年间中国波云诡谲的风物世情。
原是知道它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却不知它晚到这个地步,竟是清朝末年的古典小说。近现代有影响力的文人作品多以白话为主,虽也不乏转型时期鲁迅这样文白相间的,但纯古典文学到底是少数。《孽海花》独天德厚的历史背景加上古典文学的题材,别开生面。
从文学结构上而言,和《水浒》、《儒林外史》一样,由无数人物及故事串连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文学作品。当然不乏戏份吃重的角色,但究竟不像《红楼》、《西游》一般,主线分明。书中虽说以苏州状元金雯青和花魁傅彩云故事为线,但书到中途,作者却毫不留情的结束了男主角的戏份,转而重开一面新的人物,结构松散,故事零碎,不过作为政治历史演义文学,也无妨碍。
除开文法结构的工巧外,书中的人物也颇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金雯青为代表的最后一代封建文人在外族入侵、工业革命、民主意识萌芽特殊历史时代,彻底走向衰亡,新一代觉醒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金雯青,风流儒雅的苏州状元,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符号。他求学入仕,既有着文人的清高风雅,读书人建功立业的追求,同时也有着文人好色软弱的致命弱点。最无奈的是,他因循守旧的那一套,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系统中是无可动摇的正确,但在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却必须被丢弃,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误,是一整个制度的功败垂成。读书人想要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看起来似乎是正义且光明的,然而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科举制究竟培养的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呢?金雯青一听到旁人谈古治今便一头雾水,他哪里懂这些,他会写诗、制八股、结党、狎妓,但要让他真个做个顶用的官,却是奢望。他在出使德国时,遇到美丽的俄国无政府党中坚人物夏雅丽,沉迷于对方的姿色,出主意让洋人催眠师捉弄她,被夏雅丽发现以枪威胁时却口吃腿软,还是妓女出身的傅彩云帮他拿钱消灾。清朝的使臣大人还不如一个女妓有胆色,这样的政府何其不堪!在德国花了大价钱买的中俄边界地图却是假图,差点引来牢狱之灾,多亏同僚奔走相救。出使期间,金大人在楼下治《元史》全然不知姨太太傅彩云在楼上和小厮阿福鬼混,更是不知自己风流多情的姨太太和德国军官瓦德西还有一段露水情缘。回国后丧命,也是因此为引子,发现彩云与阿福的苟且,却又离不得美姬不得不原谅,因此埋下心病。去了阿福,还有唱戏的孙三公子,成了马夫们的绿毛笑料,无脸见人,活活气死。便是这样无用的封建官僚,何德何能,解救中国。
庄仑樵,金雯青的知己好友,封建官僚文人的典型代表。自小父母双亡,由堂兄抚养,读书聪明,考取功名,而后娶翰林小姐为妻,嫁妆尚可,便辞别堂兄到京城自立门户。(当真是白眼狼!)妻子早逝,自己不善经营,把家财败光,倒还大发牢骚:
“这瘟官做他干嘛?我看如今京里的尚侍、外省的督抚,有多大能耐呢?不过头儿尖些、心儿黑些,便一个个高头大马,鼎烹肉食起来!我哪一点儿不如人?就穷到如此,每顿饱饭吃,天也太不平了!”(大多文人做官也不过为此)
气愤之下,回忆起听闻过的贪赃枉法之事,便有了一个念头,“趁着现在官阶可以上折子的当儿,把这些事情统做一个折子,着实参他们一本,出出恶气,又显得我不畏强御的胆力;便算因此革了官,那直声震天下,就不怕没人送饭来吃了,强如现在庸庸碌碌的干瘪死!”(一语道尽文人名利双收的伎俩,古往今来多少文臣不过图一名耳!)
上了“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折子,果真庄仑樵官运亨通,今儿参这个,明儿参那个,成了个人人怕的鬼见愁,“满朝人人侧目,个个惊心”,“说也奇怪,人家越怕,仑樵越得意,米也不愁没了,钱也不愁少了,车马衣服也华丽了,房屋也换高大的了,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诺;气焰熏天,公卿倒屣;门前车马,早晚填塞。”一派权势富贵逼人,也不过是上了几个折子。清流们“朝一个封奏,晚一个密折,闹得鸡犬不宁,烟云缭绕,总算得言路大开,直臣遍地,好一派圣明景象。”一语道尽了封建官僚体系的昏聩腐朽,朝上济济英才,要么是为了富贵,要么是为了留名,倒没一个真经世治国的。
庄仑樵此人结局倒也不出人意外,朝廷重用派出地方办理军务,这等拾遗补阙的直臣,可叫他当笔杆子,叫他卖弄些小聪明,真到国家大事却是半点无用,危害社稷,最后吃了败仗革职充发,也算是了了他轰轰烈烈一场的心愿了。
何钰斋,又一位书生意气的文人官僚。国家危难,外邦启衅,读书人们也纷纷坐不住了。清流党们,自诩人间麟凤,台阁鹰鹯,学问做得好,那自然也做的好官,治的好国。朝廷重文臣,派庄仑樵帮办福建海疆事宜,失败受谴,钰斋帮办北洋事宜,走运的顺利,便想当然的挂起了文武双全的招牌。做了几章《孙子十家疏》,刻了1篇《枪炮准头说》,便弃笔从戎,立志汗马。结果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纸上谈兵,滥用军饷,贻误战机,最后一败涂地。甲午海战的大败,也宣告着这个王朝的日暮西山。自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变革图新也不过是垂死挣扎,当初的煊赫繁华也只是末日的狂欢。
饱读诗书的文人尚且如此,当世的女子更不堪一提。作为本书的女主角彩云,出生红楼,不过身逢乱世,也做得了官家二夫人,使节夫人,后半生耐不住寂寞,借着状元内宠的名头又重新挂牌,回到名利场,“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热热闹闹,自有她的一生,不提也罢。
书中倒有几个外国女子和一个台湾姑娘,堪称英雄。一位是俄国无政府党成员夏雅丽,她出身贵族,受异母姐姐信仰的影响,立下舍身救国的大志,加入虚无党,致力于通过革命推翻俄皇的压迫。明明是统治阶级,夏雅丽和一众贵族少男少女们却深恨政府,愿意牺牲富贵投身革命。最终,夏雅丽假意嫁给俄皇心腹,既为革命党谋来了武器资金,又借机闯进皇宫逼迫俄皇赦放革命党人,召集国会。最后被砍去双臂,犹暴起伤侍卫一眼,后被处决,壮烈牺牲。激励了另一个党员鲁翠姑娘,几年后也将炸药投向俄皇,事败被捕,临刑时道:“我把一个爆烈弹,换万民自由,死怕什么!”这是夏雅丽一死的余烈,让人肃然起敬,不禁热泪盈眶。正是有这样有信仰的国民,才会有有信仰的民族!
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甲午海战后自顾不暇予取予求,放任不管,台湾的民兵和郑姑姑率领的番女拼死抵抗,尤为壮烈,虽败犹荣。
另有一个英国姑娘与法国姑娘,尽管爱上了同一个男子,但她们的骄傲也让人折服。洋务出身的留学生陈骥东,办差不利,情场却颇为得意。拿着买船甲的钱著书《我国》,用才子名头混迹欧洲上流社会,娶了法国夫人,又勾引了英国姑娘肯为他远赴中国,只瞒着自己的法国夫人(古往今来,出轨都如出一辙),两个家庭,分身乏术。“法国夫人只道她丈夫沾染中国名士积习,问柳寻花、逢场作戏,不算什么事。别人知道是性命交关的事,又谁敢多嘴,倒放骥东兼收并蓄,西食东眠,安享一年多的艳福了。”简直是对中国名士最大的讽刺,眠花宿柳反倒成了名士的招牌了,无怪乎文人误国。纸包不住火,法国夫人得知丈夫金屋藏娇,来探明所以,已知对方是英国人,而不是“向来马马虎虎”的中国人(中国女性可悲可叹),既站在同一条人权法律保护下,为维护爱情的专一,用枪来决斗爱情的归属。这等刚烈,叫人佩服。
风起云涌的时代,愚昧无知终将会被历史所抛弃,侠肝义胆的英雄才能留名青史,随着腐朽的清廷一同没落的是于社稷无用的官僚文人、纸上春秋的选官制度。历史终将迎来新的秩序,改朝换日天地新,新国度,新国民,新气象。
上一篇:生命纪录片的观后感【汇集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