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春晚观后感素材(通用3篇)
春晚精彩纷呈,传统与现代交融,精彩节目展现文化魅力,欢乐氛围温暖人心,团圆时刻增添幸福感。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2025年蛇年春晚观后感素材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2025年蛇年春晚观后感素材汇总 篇1
20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亮点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歌曲《父子》,歌曲《父子》以血脉亲情温暖了无数家庭。
舞台中央两位歌唱家杨洋和佟铁鑫拉手坐着,用音乐相互诉说父子内心间的情感,催发了我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不禁想起了因为工作不能离开的父亲,眼睛不由的湿润了。父亲为了我的成长,为了支撑我们这个家,常年在外奔波劳累……
“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苍老,成为你的包袱;我会一直把你搀扶,就像当初,你带着我走出人生第一步”,在平白如话的歌词中,写出了父子两代人的血脉与亲情。我想,不只我会被感动,电视机前无数的观众也许和我一样,在偷偷的抹眼泪。后来看报道,表演者佟铁鑫与杨洋,在排练当中也数次被这种情感所打动。是啊,父子亲情,怎能不动人呢。
这首歌用父子两个角色对唱的形式是以前很少看到的,尤其是他俩娴熟精准的演唱、美声和流行的融合,把父子间含蓄内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歌曲唱到一半时,杨洋忍不住流下泪水,更是触动了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佟铁鑫和杨洋化身‘父子’,把父子之间微妙的感情细细地道了出来,两代人的配合真的挺让人感动。
《父子》这首温情动人的歌,我一定要把它学会。
2025年蛇年春晚观后感素材汇总 篇2
“有春晚,好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了很多人们过年的习惯。毕竟自1983年举办至今,央视春晚已经远远超越了作为一档综艺节目的意义,成为了深受亿万中国人喜爱的黄金文化品牌。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殷殷期待,央视20xx年春晚以“大美中国梦,金鸡报春来”为主题,演出共分四个篇章,为我们烹出了一道精美的“年夜大餐”。
“东西南北中”,全民乐融融。今年春晚共有5个会场,除北京主会场外,4个分会场主持人带领着观众领略了上海的“光”、凉山的“火”、桂林的“水”和哈尔滨的“冰”。如此4个分会场的设置,在让观众欣赏不同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东西南北中”全民联欢的热闹氛围。东方明珠底下唱歌、哈尔滨冰灯节吃根冰棍,短短几分钟内观众就能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年味”惹人陶醉。
“大屏+小屏”,一起闹除夕。今年央视首次围绕春晚精品节目、四地分会场风土人情和演出幕后花絮等推出VR节目点播,观众只需打开“央视影音”、“央视综艺春晚”或“央视资讯”客户端,拖拽手机屏幕,便可720度全景看春晚,带上VR眼镜更能一秒“穿越”会场,还能在候播大厅和明星大腕“偶遇”,甚至走进演员化妆间和他们聊聊天,使得春晚这道“年夜大餐”更“劲道”。
“网络大数据”,资源化。全媒体直播系统是今年央视春晚的又一进步,其能够实现传统电视信号和新媒体信号的混合制作,然后对接演播室,做三级切换,同时分发到电视屏幕和两微一端,达到报道资源的统筹优化利用。依托网络大数据平台,春晚还能够进行互动数据的实时采集,解析参与观众的年龄分布、地域分布等,再通过STUDIO+系统接入,最终呈现到电视直播大屏上。
“创新为主勺”,大餐更劲道。央视春晚在创新方面做足了功夫,演员集体演绎的小品《天山情》就堪为春晚历人数最多的小品演出,也是首个全部由少数民族演员演绎的小品节目。作为央视春晚关注度的节目类型,今年语言类节目涉及民族团结、家庭亲情、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诚信友善、社会新风等题材,不但总数创下近年之最,新人作品所占比重也超过往届。
伴随着《难忘今宵》再次响起,春晚再度唤起了几代人的回忆。我们承认,面对数以亿计的观众,面对不同的口味和要求,任何人也不敢保证能够把春晚烹饪成为人人满意的“年夜大餐”。但客观而言,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青年新锐力量多、语言类节目多、亲情类节目比重大、四地联欢地域特点鲜明,其能够让观众在歌声中温暖、在笑声中团圆,已经为13亿多中国观众以及海外华侨中华儿女烹出了一道精美的“年夜大餐”。
2025年蛇年春晚观后感素材汇总 篇3
春晚本身具备这样的功能,它可以总结网语背后的流行文化潮流,也可以在宏大叙事下为语言增加更强的生命力,这是双赢的事情——流行语缓解了春晚的紧张感,春晚稀释了网络语言的荒诞感。
兔年春晚临近,节目内容曝光,据说语言类节目很调皮,使用了一堆网络流行语,比如冯巩说到了“主要看气质”,潘长江说了“好的不要不要的”,郭冬临与马天宇的节目,也都以“气质”说事。
以前春晚也爱用网络语言,整体效果而言,观众或还会觉得有点新鲜,但对于每天混迹网络的网民来说,能上春晚的网络用语,有一些已成“过去时”,毕竟网络流行语更新太快了。当春晚把网络词语当成“调料”放进节目中,网络上,网友们已经又发明创造了新的词汇。
春晚鼓励节目使用网络语言,是一个好的倾向,起码表明春晚“关注”网民,尤其是年轻人,想让年轻观众产生些亲近感。
由于观众都懂得那些网络流行语的含义,编剧和表演者对于网络语言的二次创作,对呈现效果来说很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网语的语境和用法,才能在创作中让语言呈现新的活力。
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表演者在说到某个网络词语的时候,瞪大了眼睛,提起了精神,加大了声音力度,用意想中能博得叫好的腔调,把那个词夸张地说了出来,结果呢?现场的观众买不买账不知道,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却是鸦雀无声的,网语没能起到预期作用,这是件挺尴尬的事。
但春晚又不能不用网络流行语,不用的话,意味着与观众脱节,因为现在的观众,十有七八是网民,一点儿网络用语也不碰,显得春晚在亲民方面做得不够。整个娱乐业都在朝互联网方向转移,春晚用网络流行语是大势所趋,兔年的春晚,应该更大胆地使用、更创新性地使用网络语言,为网语赋予新的注释,让观众为之眼前一亮。
语言类节目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方面还不够大胆,太过于遵循流行语的具体意义,没有在现有的语义里生发出新的解读。春晚本身具备这样的功能,它可以总结网语背后的流行文化潮流,也可以在宏大叙事下为语言增加更强的生命力,这是双赢的事情——流行语缓解了春晚的紧张感,春晚稀释了网络语言的荒诞感。经历过春晚检验的网络语言,很有可能在走进《辞海》的同时,更深地走进公众生活。
不仅语言类节目需要更有创意地使用网语,主持人的串词,音乐类节目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在需要语言表达的时候,也可以更多地适应网络流行语来增加春晚内容的丰富性。语言代表一个人的思想,春晚语言则意味着当下的语言活力,观众看春晚,除了会品评画面精致度、气氛活跃度之外,更多地会去注意言辞,那些言辞会构成春晚的“气质”,当小品演员说出“主要看气质”的时候,观众会得到暗示,去体会春晚的气质。
有时候,精彩节目的多少,不见得是评价春晚质量高低的标准,如果气质对了,春晚一样能赢得掌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