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城市意象读后感(精选12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城市意象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令人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否在不断变化中寻找归属?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城市意象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1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意象》是一本薄薄的书,一天便可以读完。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本城市规划的专业书籍,不如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城市漫步游记,就好像一个懂得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老朋友,带你穿梭于美国上世纪中叶的城市之间,用极富磁性的烟熏嗓给你讲述城市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广场。

凯文·林奇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并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三座城市做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凭借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自出生以来对城市的观察和直觉,一直认为对城市的规划要通过平面图,对城市的设计要用人视角度的透视图。一个城市的设计有与建筑设计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人的参与度更高。人作为城市的发明者和创造者,用自己的生活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气氛与文化。城市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人类高度进化的大脑?城市如何刚方便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城市如何才能提升人在其中的生活品质?凯文·林奇以宏大的视野,剖析了在城市的建设中,营造城市意象的重要性与可变性。

可能如今我们经常说栖居在诗意里,在水边安家等等,那些重要的城市意象和街道、边界、标志物一起扮演着角色……我们被亲近或者疏离。似乎我们是天生的对城市意象敏感之人。但是第一个提出城市意象的人——凯文·林奇,才是五十年后这些众人皆知的城市意象的开创者。其中对“公众意象”的发现最令我惊奇。“在此首要阐明的就是‘公众意象’的定义,它应该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以达成一致的领域。”我不禁思考: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公众意象”会怎样?对于一个游客和市民来说,“公众意象”是否相同?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如何才能区别,是否各具特色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城市必然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地域、气候、文脉、水文、历史、方言等必然不同,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字,急。我们太急于求成了。一个城市没有任何思考去规划和建设必然会没有好的“公众意象”,我们不得不反省。

书中所得,“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理想和传统,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通过一个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和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不好的地方”混乱、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正是我们以往设计所忽略或者因为设计者的臆断所造成的。

所以对于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我们要静下心来,寻找每个城市独特的的“公众意象”,建设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城市。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2

在城市的喧嚣中,我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城市的意象。它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缩影,是人们对城市的共同感受。

城市意象中,我看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喧嚣。这些元素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征着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是人们对城市的直观感受。

然而,在城市意象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同之处。在高楼大厦之间,我感受到了空间的狭窄和拥挤。在车水马龙中,我听到了喧嚣的声音和繁忙的交通。在人来人往中,我看到了人们匆匆赶路的面容和匆忙的脚步。这些元素也代表了城市的压力和快节奏,是人们对城市的另一种感受。

此外,城市意象中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元素。在繁华喧嚣中,我感受到了孤独和隔阂。在狭小的空间里,我感受到了自由和伸展。在匆忙的脚步中,我感受到了生命和时间的宝贵。这些元素代表了人们对城市的不同情感和体验,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的共同感受和体验,是城市的灵魂和的缩影。它代表着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也代表着城市的压力和情感。通过对城市意象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也可以更好地面对城市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城市意象是一部关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代表着人们对城市的共同感受和体验,是城市的灵魂和的缩影。通过对城市意象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也可以更好地面对城市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3

书中对于城市意象以及附属概念进行了作者自身的许多定义,同时手绘描图及城市街道实景图片的切入能够给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整本书围绕着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案例进行城市意象的铺展和研究。尤其强调城市给人连续性、连贯性的感受。虽然已经离成书六十多年,但是书中提出的猜想,对城市未来的预测等有一部分被验证,另一部分仍有很高的思考价值。对于城市意象的研究意在加强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印象性,希望城市最终发展为让人们生活欢愉的存在,而这点目标似乎随着时代的发展并没有逐渐实现,或者是在物质上靠近,却在精神层面上偏离。下面就按文脉顺序说一说我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城市设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事实上,它与音乐,美术等也具有共通之处。在他们那个年代,欣赏音乐除了广播唱片,就得去音乐厅等场所,诸如绘画等视觉艺术,也得到专门的地方瞧去。哪怕到了“高科技”的今天,视觉听觉的艺术欣赏,也得依托特定的场所和设备。而在城市设计中,巧妙地规划可以将视听融合在城市、城市中的人们当中,这里是融合,而不是糅合,是真正使之成为一个相适宜的整体。如城市中富有灵感的建筑设计,街头艺术家的壁画等。曾看到一个城市的社区广场里,路人们被艺术家感染,不约而同地演奏《欢乐颂》,那种聚集的陌生群体产生的共鸣或许不仅仅归功于音乐,更是因为城市本身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市民生活在城市当中,与城市产生了长期联系,城市的意象就是市民对于城市印象、记忆的合成。而林奇在书中做出了大量的自身理解和定义,“对城市的发展和它的形式一般是做局部的控制,只是过程的接续,并无最后的终结”。类似这种对于城市规划连贯性的强调在书中屡见不鲜。游客和居民对于城市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游客所经历的是一个浮光掠影的世界,而居民们很清楚城市作为生存环境的实际情况。作者希望城市能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欢愉的场所,从宏观上来看,成为生命的停泊或世界的绚烂的进展标志与节点,而对于城市合理,美好,具有前瞻和发展性的规划,或许就是规划师们将城市建设为理想中“乌托邦”的终极目标。

但就我个人的视角,即上文所提到的,现代城市的发展正在进行物质的靠近与精神的偏离。城市在设立之初应当是自由意志的集合,人们从荒野,森林,大山与海岛而来,是从散落在广大寰宇的群星而集成。这种聚居除了便利物质的交换以外,还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而现今在城市里,尤其是在城市高架上,看着两侧高楼林立,而一个一个窗户彼此相对或相邻,就像是一双双眼睛注视或视线平行,这种空间里很难有人会关注头顶的天空,落日或者好看的云彩。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城市即自然”是让人极为印象深刻的观点,城市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现今论道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窃以为这种说法从根本上就是将城市与自然割裂成两个整体。理论与实际脱节,规划者与使用者脱节,城市与自然脱节,当整体内部的联系被强调时,也许整体已经不复存在。

言归正传,书中着重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印象,尤其是印象的可识别性。就我而言,我的家乡在最近十年来发展迅速,这座城市从原来的小地方逐渐发展成一个高楼林立,高架环绕的大城,而我也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成长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知道这个城市正在向更好的地方发展,但我还是无比怀念年幼时附近机场飞机起落的轰鸣,印象中红砖白墙的小学和隐藏在丛林深处的废弃铁路。可是现在都不见了。城市为群体交往提供了一个共同回忆的基础,而我看来,这种基础正在不断的崩坏和湮灭。作者也提出了上文类似的担忧“感情的满足,交往的基础,概念的组织,这些赋予日常生活新的深度的可识别的环境的积极价值正在逐渐消失”,正如一个城市的普通人对于生存环境的怀念却无法被满足一样。我们知道城市带给人的感知应当是积极的,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但是这种创造与发展,应该依托于原有的基础而不是整个推翻重建。在保持不断发展的无穷序列这一追求同时,还应关注城市的使用者本身对环境感知的积极印象。

前面说到了印象的重要性,现在便来谈谈如何认知印象。这里同后文的城市阶级群体印象放在一起说。作者在这里研究的是“公众印象”,但是在洛杉矶的中部城区的研究中,群众的城市印象因为“阶级”,或者说,因为工作、收入等差距,对于同一城市标志,不同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认知的差异除了因为认知群体不同,还与认知的地位、用途、年代,空间,乃至社会氛围密切相关。书中用曼哈顿天际线举了很好的例子,”曼哈顿天际线的印象可能象征着生动、有力、伟大或者是神秘、堕落、拥挤等等。它的印象可以强调其中任何一种意义。”形式保持不变,可内涵会由于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而变化偏移,这种情况下,建立印象的形式无疑比分析内涵更轻松些。

书中对于选择的三个城市案例各有特色,富有特征的波士顿,路过的城市泽西城和拥有美国大都会典型印象的洛杉矶。在此具体的实验分析不做累述,主要谈一谈让人卓有兴趣的几点。

“人们多次叙述了因见到广阔视野而产生的欢悦。而我们城市中是否能使这种体验成为成千上万行人普遍的日常感受呢?这种景观可能会混乱和乏味,但如果精心考虑和规划,它会成为城市美的主题。”几乎是在读到这段话的瞬间,我想到了纽约的中央公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景观之一,坐落在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这种从钢铁森林突然跳跃到绿色海洋的感受,也许是每一个居民和游客的欣喜。

二是对于城市意象构成要素的划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我记得疫情在家的时候,老师叫我们思考城市新的意象,当时约莫晚上九点多,书房的窗户正对着高铁和高架,恰巧有列车呼啸而过,一时思绪万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展,这种扩展不仅仅是水平的,更是空间立体的变化。比如游骋在城市地下的地铁,遨驰在高架上的汽车,宏观层面从二维到三维,平面到立体的变化,已经突破了原来地铁之于城市印象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地铁入口那么简单。作者对于五大要素做出这样的连贯:“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限定,道路贯穿其中,标志散布在内”。我们仿佛能看到这些看似纷乱的要素组成城市的一张地图,而现在,这张地图正在上下延展,变成一个立体的衍生物。

简单的说一说我自己对于意象要素的感受,关于道路、边界与区域,感受最深时是在暑假晨跑时。晨跑的路径是从家到当时实习的公司。公司在新开发区的边缘,所以在高架下拐弯时视野被很明显的分为高楼大厦和旁边未被开发的荒草地,中间是道路。而顺着道路跑到转折点点,再拐过去,明明是你在运动,却仿佛高楼大厦向你迎面扑来。在这里道路作为很明显的边界,将城市建筑与身后的荒野隔开。而诸如节点和标志,日常上下班的交叉路口,你熟悉城市里的明显景点或者标志物等,类似人们熟知的大本钟,伦敦塔等,给人以参照和暗示。在这里我比较关注的是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波士顿铁路铁轨形成的宽阔开口肢解了城市,形成了“被遗忘了的三角地”,在书中对于波士顿的分析中,居民们对面积甚广的“三角地”却没有过多的印象,这就让人不禁想起特兰西尼对于城市“失落空间”介绍,林奇强调“必须注重边沿的分割能力”,这种边沿以外的区域是非常容易让人忽略的。像我一样晨跑中,吸引人的更多的是周围的高楼而不是另一边荒芜的土地。这种边沿的分割而导致的“失落空间”的出现,作者却早在六十多年前就让读者注意,不可谓思想的前瞻性。

至于区域,是指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城市的较大面积,并且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可以从内部去认识。这就和之前所提到的认知群体差异形成了一定的呼应。区域是被认知的具有内部共同特征的空间,而群体作为认知主体也因为内在的共同特征而被划分,这种区域与群体存在着对应关系。如唐人街、小东京、哈莱姆区等,区域和群体都具有鲜明特色。而在一般的城市中,在群体的薪酬、工作、社会地位等影响下,也会自发的产生集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的划分。

让人感兴趣的是,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曼哈顿因为在有秩序的交通框格中建立了界线明确,特征鲜明的区域,让人对区域的整体面积产生错觉,这说明区域内部结构的把握能够影响到宏观尺度。这种鲜明划分导致空间距离的心理错觉或许可以用在社区和道路规划上,减少因为建筑形象单一而让行人或司机感受到漫长枯燥的情绪。而作者对于洛杉矶本克山的描述,也是值得一提的。富有文化特色和地形特征的区域,因为被城市的高楼遮盖,道路的联系被切断而到这区域印象逐渐减弱到消失。“这本是变化城市的良机”,城市的建筑既然能够对周围区域产生印象减弱效应,那么对于城市建筑的合理规划利用也应能对于区域特色进行增强,那么找到建筑与区域印象的相关性或许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不同尺度下的节点也不一而论,林奇提到“如果以整个国家或国际的角度来考虑,一座城市也可看成一个节点”,在这里我进行思维的发散(放飞自我~)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会不会有一天人类能真正的走出地球,走近宇宙。届时,我们生存的地球会不会有一天变成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节点呢?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对于城市的理论和研究也将到达一个新的起点,正如上文提到的,这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穷序列…

在说完构成城市印象的基本要素之后,将这些要素整合来看也许会有另外的收获。这些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内在的联系构成城市的意象。甚至这些要素本身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节点可以成为标志,道路的交叉又是节点本身。我们从局部的要素到印象的整体的发现,林奇把它称为“连续的场”。这种少部分要素的变动会影响整体印象的变化,而如何利用这些影响的传导也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城市意象的一个要素在不同认知对象,不同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标志的体量大小会影响观察者对于区域尺度的判断,而道路作为具有统治性的意象要素,其对于区域整体意象的整合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铁站口是城市具有战略地位的节点,但其本身的道路连接却由地下看不见的道路组成。这样看来,地面似乎成为了交通网络乃至城市空间连接的阻碍。而将城市高架看作对公路进行立体的提升却并不突兀。如何将地下交通与整个城市结构构成网络?在整个社会都将目光投向天空时,或许放低视线,探讨开发地下空间也是个可供思考的选择。

“一个环境应与相应的文化类型相吻合,去构成和识别环境。各式各样的环境多少已经顺从了这种努力,因此在重新考虑城市形式时,应有可能使城市使用这种有组织的努力而不是阻碍它。”我们知道,在工业化后特别是近几十年,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种城市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中,原有的城市特色和印象大多数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来,城市正在失去它们本真的印象。在初期会经常出现只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城市传承已久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的初期规划中。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起步较早,规划者在初期就能发现规划中的一些问题,并且有能力去做出改变和引导,但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一昧地依托上游的规划经验,很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的重复景观。每个城市、区域在时间中都会逐渐生长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我们看现在世界上的知名城市大多都有属于城市本身的城市个性。这种城市特色的凸显不仅仅是为了坚守城市内在人文精神的考量,对于城市长远的发展也大有裨益。一些城市善于利用其独特的资源进行发展,像马耳他通过独特的海景吸引游客,歙县因其徽墨、歙砚被世人熟知。当我们听到南京,洛阳,苏州,听到柏林、纽约、曼彻斯特,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关于这些城市的印象。当一座城市能够发展为区域、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部分象征时,所收获的或许远远大于当初的改造和引导耗费。

如此种种,书中给人带来的启发还有很多。它让人深思,城市存在的意义,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它内部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板块的构成…我们所追寻的一个不断发展的无穷序列,同时也与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生命相关联。我们从浩瀚的宇宙觉醒,周围是无尽的虚空与混沌,在这颗尘埃般的蓝色星球上诞生,又从百亿人群里汇聚在一个地方。城市,或许就是生命的光亮所在。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4

《城市意象》是一本在建筑学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以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城为例,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并且首次把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城市的设计,其作者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h),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他是当代著名的城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任教30年。

他认为,市民通过这五个景观因素来识别城市的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造,而应探索每个城市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特点,并组织和发挥,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对这五个因素的分析中,他还介绍了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视性、通透性、支配性等设计特点,从而创造出一套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

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元素,而意象的概念更为抽象和深远,所以在这里我只能逐一理解书中提到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图象是观察者与环境双向互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不相同。

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

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

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结构、城市意蕴。城市个性:

城市与周围环境的区别性,以及城市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使得这种人格具有独立的存在和独特的意义。城市结构:城市图象必须包含对象与观察者以及对象之间的空间或形态关系。

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者提供现实或情感的意蕴,这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式的关系。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

大多数观察者将图象中的元素分类为一个中间组织,即复合形式。其中,道路为主导因素,边界为线性因素,面积为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为点参考。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安全性、传递性。实用性:

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安全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基本的现实使用安全保障。

传递性:要求城市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个体。

同时,通过三个城市的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城市形象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体现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可以适应环境,从周围的材料中提取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但同时,在这三种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存在显著差异。

①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②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③ 未经加工或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令人愉快,但它们很显眼。

④ 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水面常常被人们所关注和津津乐道。⑤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⑥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

⑦ 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乏,使人们喜忧参半。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市意象的结论:

“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求不仅是良好的结构,而且是诗意的和象征性的。它应该涉及到个人及其复杂的社会、理想和传统、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复杂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鲜明的个性将是发展强有力的象征符号的第一步。

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良好的地方,城市提供了一个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的地方。这种地方感本身会增强发生在那里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刺激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创造形象,以满足形象生动、易懂的需要。

“不好的地方”混乱、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丽城市形象的追求是不同的,但人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城市形象不尽如人意的特点。这些基本特征正是我们在以往的设计中所忽略的,也正是由于设计者的猜想。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5

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迄今为止,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主要包含以下五种元素:

1、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沿着道路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城市,其他城市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

2、边界

边界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比如海岸线、铁路分割线、开发用地边界、围墙等。这些边界可能将区域分割开来,也可能是接缝,将相邻的区域连接在一起。它在城市的组织特征中有重要的作用,

3.区域

区域是城市中中等面积的分区,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识别的特征,而让人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进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使用区域的概念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把区域还是道路作为主导因素。

4、节点。

节点是往来行程的焦点,他们是连接点,是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是道路的交叉或汇聚处,是一种结构转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某些集中的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或者缩影,其影响力向外辐射,并被称之为区域的核心。节点与道路的概念互相关联,道路的汇聚点是典型的节点。节点也有区域的概念互相关联,区域的集结中心也是典型的节点。在每个意象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些节点。

5、标志物

标志物是另一种典型的点状参照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识、店铺或者自然景观(如山峦)。标志物的主要作用是在一定距离内指示一个不变的方向,通常被当做辨认区域结构的线索。

处于不同的观察环境中,同样的特定事物也许拥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快速路对于司机来说是道路,而对于行人来说是边界。

在现实中,上述元素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中穿行,并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的互相穿插重叠,形成统一的城市意象。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会给人一个统一、清晰的印象,让人在其中与环境建立协调的关系,给人带来安全感。

环境中的神秘、离奇和惊喜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必须要存在于整个可以认知的整体意象之下,让人有兴趣花时间去了解和认知。杂乱无章的元素拼接会让人无法感知区域整体的结构,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混乱是绝对不会让人感觉愉快的。优秀的区域设计必须能够创造一个让观察者能充分发挥能动性的环境。

最好的感觉就是,熟悉,并且与众不同。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6

城市意象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城市意象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所吸引。

在小说中,余光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将城市中的人们、建筑、交通、灯光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他认为,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实体,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艺术和历史的承载者。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城市的魅力和复杂性。小说中所描绘的城市,不仅仅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更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场所。在城市中,人们通过建筑、交通、灯光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这些元素既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同时,小说中也揭示了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不公等。这些问题在城市的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但余光中通过小说中的描写,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同时也呼吁人们应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改进。

城市意象是一本充满思考和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了城市的魅力和复杂性,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作为一个文化场所的重要性。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当代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7

首先道路是观察者移动的路线( 街道、运输线、运河等) 。对许多人而言, 道路是他们想象图象中的主要元素。人们走在这些路网中,参观城市,梳立起他环境要素,建立相互关系,形成心中的城市意向。

当其它因素围绕时,道路通常支配着人们的意图。如果主要道路缺乏定义或容易与其它道路混淆,则总体意图将不太明确。道路能成为城市意向中重要的特征是有某些原因的, 包括经常使用、专门使用的集中、特有的空间特性、正面的特征、接近城市中专门的特征、视觉上显著, 或者在全部道路结构或地形学中它们位置的优越性。

第二,边界不同于道路的线性单元,它既不被使用也不被视为道路。它通常用于在区域中形成边界或在连续性中形成线性分割。它们是横向的参考,而非坐标轴。最强的边界在视觉上是显著的,在物理上是连续的,并且常常是不可克服的。

边界是一个重要的组织特征,尤其是当它连接没有特征的区域时,就像水墙勾勒出城市的轮廓一样。大多数城市拥有定义非常清晰的边界。伊斯坦布尔的意向, 举个例子来说,是被博斯普鲁斯海峡构成, 它同时为欧洲和亚洲交界城市形成边界。

水构成了沿海城市或滨河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边界。

区域是城市中的观察者“精神进入”的一个中型到大型的区域, 或者它有可识别的“连续性主题”自然特征, 这是根据肌理、空间、结构、细节、象征、用途、居民、维持费用、地形等得出的。有一些独特的因素,但不足以创造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只有熟悉这个城市的人才会考虑这个地区。创造一个更深刻的意向可能需要更多的线索。

区域可能拥有生硬的、精确的分界线, 或者也可能是渐渐消失在周围地域的柔和的不确定的分界线。

节点是一个点参考,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城市中的一个战略位置。它是人们运动的强烈焦距。节点可能是第一个交叉点, 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专有用途或自然特征的“主题性的集合”。当做出决定和提高注意力时, 交叉点和行进模式的变化是的节点意义功能更加重大。

然而当主导性的节点趋向于同时具有“集合”和“交叉”, 就具有双重的功能和自然意义, 譬如公共广场。然而,非本质的、有特征的自然形态可以使节点记忆更加深刻。

标识物是作为外部的点参照。一些诸如塔、尖顶、小山——是远方的, 作为一个特色可以在远方的各个角度的小一点的环境中的顶部被看见。相对于它的背景来说, 有明显的外形和显著的空间位置的标识物, 能更容易的被识别, 对观察者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

凯文·林奇认为标志物的一个关键的自然特征是单一性,“环境中的一些唯一的难忘的外表”, 通过使它们能从很多地点可视或者与它们附近的要素创造对比度, 那些“显著性空间”能建立标识物元素。一个环境是怎么用的也可能加深一个标识物的重要性, 譬如它的位置在于包括道路节点的交叉处。

这一系列要素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 所有的联合起来提供出整体的意向。区域由节点构成, 由边界定义, 被道路穿透以及布满了标识物……元素有规律的交迭并互相渗透。一批批的意向通常相互交迭并在一系列的层面上互相关联, 来反应地域的尺度。

这样, 观察者可以通过意向从街道层面到那些临近地段, 到城市以及更远, 就如身临现场一样。文中通过对意向特性的分析和总结,得出“随着联系的不断增加, 结构也就变得有了刚性, 各个部分在各个方向上都有紧密的联系, 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内部”的观点。这指出了城市发展的过程与几种发展形式。

( u* a3 {; h+ b9 k$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门时代艺术,但它与其他时代艺术如掌握音乐规律完全不同。

显然,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可能会被颠倒、中断,甚至完全抛弃。这本书论述了城市的面貌及其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8

《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

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了美国的三个城市,即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作为比较研究对象。

在书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识别和形象的概念,以及如何树立环境形象。本书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林奇认为,城市中的动态因素,特别是人们的活动,与静态因素同等重要。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零碎的,经常与其他感兴趣的东西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起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形象是人们心中所保留的。不同的人对同一地区的城市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只有同属一个群体、有着相似生活经历、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形成一个局不相同、一面相同的城市形象。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

林奇认为,图像形成过程是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双向过程。作为观察家,我们需要寻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形成城市的形象;同时,观察的对象形成易于我们掌握的城市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树立城市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意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同、结构和意义。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这就称为“识别”。

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这就形成了“结构”。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情的,即“意义”。三者总是一齐出现的。

书中通过对“出入口”的解释,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结构和识别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需要指出的是,有序的城市结构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更为混乱的城市也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们对于同一标志的形象看法会各有不同,对于城市特征的意义也是常常变化的,因此林奇建议:把精力集中到形象的清晰性方面,而让“意义”自由的发展是很有明智的。在《城市意象》这本书的第三章,林奇主要分析的是与城市形象的形成有关的五个物质方面的因素。

分别对每一种因素的定义及对城市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以三个美国城市为例。林奇的结论是,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得以构成的五个基本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这种意向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味。

“认知地图”就是这样一种意向性行为依据五个基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批判的观点——认识(甚至包括认识对象)都是人类主动地“构建”出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基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象”,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

在谈到城市形象的转变时,林奇列举了人们绘制地图的五种不同方式。他认为,市民通过这五个景观因素来识别城市的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造,而应探索每个城市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特点,并组织和发挥,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对这五个因素的分析中,他还介绍了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视性、通透性、支配性等设计特点,从而创造出一套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

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元素,而意象的概念更为抽象和深远,所以在这里我只能逐一理解书中提到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图象是观察者与环境双向互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不相同。

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

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

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结构、城市意蕴。城市个性:

城市与周围环境的区别性,以及城市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使得这种人格具有独立的存在和独特的意义。城市结构:城市图象必须包含对象与观察者以及对象之间的空间或形态关系。

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者提供现实或情感的意蕴,这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式的关系。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

大多数观察者将图象中的元素分类为一个中间组织,即复合形式。其中,道路为主导因素,边界为线性因素,面积为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为点参考。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安全性、传递性。实用性:

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安全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基本的现实使用安全保障。

传递性:要求城市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个体。同时,通过三个城市的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城市形象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体现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可以适应环境,从周围的材料中提取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但同时,在这三种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存在显著差异。

①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②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③ 未经加工或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令人愉快,但它们很显眼。

④ 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水面常常被人们所关注和津津乐道。⑤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⑥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

⑦ 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乏,使人们喜忧参半。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市意象的结论:“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求不仅是良好的结构,而且是诗意的和象征性的。

它应该涉及到个人及其复杂的社会、理想和传统、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复杂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鲜明的个性将是发展强有力的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良好的地方,城市提供了一个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的地方。这种地方感本身会增强发生在那里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刺激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创造形象,以满足形象生动、易懂的需要。“不好的地方”混乱、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丽城市形象的追求是不同的,但人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城市形象不尽如人意的特点。

这些基本特征正是我们在以往的设计中所忽略的,也正是由于设计者的猜想。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附录。它告诉我们各种定位参考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定位。最重要的是,这些都与人类的思维或文化有关。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

强大?或者其它。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

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最后一章应该看作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读书笔记的结尾来自这一章:“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求不仅是良好的结构,而且是诗意的和象征性的。

它应该涉及到个人及其复杂的社会、理想和传统、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复杂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鲜明的个性将是发展强有力的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良好的地方,城市提供了一个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的地方。这种场所感本

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把这样的话理解为作者对人本身的探索,一切的片段全因为人的参与而得以连贯。

凯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描述: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他在讨论“环境意象”这个词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东西,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

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这样的定义我随即想到的是景观,一切可观之景。然而凯文林奇似乎是没有这样想。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往后读起来,我记录下了他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在《城市意象及其元素》一章中,文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

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9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这项研究背后的工作,由Gyorgy Kepes教授和我本人进行指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完成。几年来,这项工作一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本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联合城市研究中心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个中心是由这两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城市研究活动机构。

任何智力工作,其内容的来源都多种多样,很难描绘。有几位同行的相关研究对本书的形成有直接均关系。他们是,戴维克兰,伯纳德弗雷顿,威廉阿伦索,弗兰克霍奇基斯,理查德多博,玛丽艾伦彼得斯 (现在是阿伦索夫人)。对他们所有人,我都万分感激。

还有一个名字应该和我的名字一起放在标题页上,只是他不必为本书的不足之处负责,他就是Gyorgy Kepes。本书细节的发展和具体的研究是由我完成的,但作为基础的概念是与Kepes教授交换多次后产生的。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我的观点。对我来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10

《城市意象》是一本在建筑学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以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城为例,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并且首次把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城市的设计,其作者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h),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

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 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的要素就丰富,意象的概念更加抽象深远,所以在此我只能一个个解读书中所提及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不相同。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

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

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结构、城市意蕴。城市个性:城市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惟一的意义。城市结构:城市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大多数观察者把意象中的元素归类成一种中间组织,也就是一种复合形式。其中,道路是主导因素,边界是线性因素,区域是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安全性、传递性。实用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安全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基本的现实使用安全保障。传递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在某一层面将自身意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城市个体。

同时,通过三个例证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拥有各自在城市意象上的明显优劣之处外,同时也反映出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①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②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③未经加工的或是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十分显眼。④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⑤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⑥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⑦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让人又心兴又烦恼。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市意象的结论:

“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

“不好的地方”混乱、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好的城市意象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是似乎人们对不另人满意的城市意象的特点大同小异。这些基本特征正是我们以往设计所忽略或者因为设计者的臆断所造成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城市意象读后感心得精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11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的巨作,作者本人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一.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二.边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区域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四.节点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五.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凯文林奇的另一部著作《城市形态》,也是一部规划巨作,结合此书一起翻阅,一定会受益匪浅。

城市意象读后感2000字范文 篇12

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

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当人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当来到了边界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入口。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入口就是一种边界。但时至今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想要分清城市的入口已经很难了。交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都为着越来越的人们服务。现在,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城市的入口,其实就是来到了这个城市的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

我认为,边界的概念在五种意象要素中描述的比较含糊,在我的理解中,边界可能是一条分割了两边区域的路或者水,或者一些其他的带状构筑物。就以西安为例子,最明确的边界就是城墙与护城河了,城门和吊桥充当了这条“边界”的入口。现阶段的西安明城墙,并不是最初的皇城墙。最初的唐长安城的皇城墙是距现在城墙大约有4、5千米的地方。现在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条明确的边界意象已经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带状的唐长安城遗址公园,一段在现在明德门小区附近,另一段在曲江。这些遗址公园不仅强调了历史,更是为了加强历史城区边界意象。

四、区域

区域是城市意象基本要素之一。多个区域组合起来就成了城市,从人们不同的社交中可以获得不同的感知: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域?城市属于多重结构的要素存在,一定划分着不同结构功能的区域,正是这些不同的功能,才有了人们对这个城市不同的感知意象。

在西安市中,小寨、大雁塔、高新、钟楼、回民街等就是泛指一个区域,因为一提到它们,就会联想到这个地方的整体性。如果你来到西安,起初听到回民街,一定会联想到可能是由一条干道构成。恰恰相反,它是由不同尺度的街道穿插成一个区域。这个区域里又细化了很多条小街道,比如西羊市、大皮院、北广济街等。各式各样的美食与具有传统民俗风格的小玩意都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游客服务,也是为生活在西安市的居民所服务。它所特有的魅力,都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场域,无论游客还是居民都会走进它,感受它特有的一部分。

五、节点

普遍情况中,一个具有魅力的城市都会有让这座城市闪光的节点,甚至一个节点的存在会引来关于这座城市一段美妙的故事。凯文·林奇把节点称为战略性焦点,指出节点如同区域分为内向和外向。城市的节点主要有公园、城市水系、广场等组成,它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认知意识中的凝聚点和焦点,有的节点甚至就是一个城市与区域的中心。一个优秀的节点在功能和形式上都会有比较完整的表达。

如同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虽然在周边高楼林立的建筑中,但在道路的汇聚下,开阔的视野,也不禁能够让人过目不忘。每当广场上的喷泉,大雁塔在宽广的广场喷泉陪伴下,显得那么庄严雄伟。此处也成为西安市优美的旅游景点和商业中心,幽久悠长的历史承载着西安市民的记忆。

六、标志物

标志物大家并不陌生,世界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物,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故宫,西安的钟楼。谈及这些标志物,就能联想到它们所在的城市,是这个城市的代表。

一些建筑被认为是意象的标志物时,可识别性还是取决于这个建筑的形态、材料和色彩。建筑群组成了城市,城市又是城市的集合体,也是城市空间的一种组合。不同的标志性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价值也会不同。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性特色并且是人们公认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构筑物,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城市地标。西安市钟楼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代表西安的一种符号,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古建筑,而是象征着西安的文化内涵,当然还有钟楼旁边的鼓楼、大雁塔、小雁塔、明城墙。它们在形态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所以它们也是西安城市意象的主要要素。

七、结语

西安城市意象空间绝对的以钟楼为单中心,依顺序以城墙、二环、三环路为圈状,钟楼南北的道路贯穿西安城区。在城市意象要素中,以道路为主导要素,边界、区域、标志物相互渗透,将城市链接为一个整体。

然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貌和特色,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认知感受,这种感受的不同,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差异。城市意象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城市文明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与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活动休闲是不可分割的。

61 3931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