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12篇】

零零七 分享 时间:

甘肃省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的魅力与厚重。珍贵文物与生动展览相结合,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珍惜。下面由阿拉网友分享的“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供您写作参考,希望您喜欢。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1

去年冬天,在机缘巧合之下去了甘肃省博物馆。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历史类的博物馆。我们一行人刚到博物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庄严肃穆的博物馆大楼。博物馆可以参观的有三层楼,包括了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甘肃佛教艺术展等多个展厅。游览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博物馆解说员,我们咨询的语音讲解自助服务后来也无疾而终。但后来有幸蹭到其他讲解员的解说,确实有不错的效果。

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城市,曾经也是盛极一时。从精湛的马踏飞燕、色彩艳丽的玻璃莲花托展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二;馆中魏晋丰富的壁画墓砖向后人生动的展示着当时人民的田园生活和家居生活;形象逼真的彩绘泥俑透露着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和精湛卓越的手工技巧。

在游览完博物馆后,不禁感叹,博物馆真是一个集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相比学校教育,参观博物馆的第一感觉是自由,没有固定的参观顺序,没有一成不变的说教,可以自由的徜徉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并且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没有课业压力,参观什么藏品全凭兴趣爱好。所以这一整个过程完全是美与知识的`享受。

我们一直在说“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博物馆的藏品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参观博物馆既是寻根寻源的的探索,也是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

博物馆教育是对历史的探寻、文化的传承,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比起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有许多优势。

首先博物馆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以实物为媒介,能创设出更加直观和真实的教育情景,用强烈的视觉冲突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比起传统课堂上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更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发展。

其次,博物馆课程更具综合性,既有对历史的探寻,也有美与情感的享受。这就对于分科课程来说,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博物馆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可以由工作人员讲解,可以讲解加动手制作,也可以模拟实地考察。多样的教育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也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2

踏入甘肃省博物馆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深深吸引。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博物馆的布局匠心独运,从远古文明到近代历史,时间线清晰明了。我漫步于各个展厅,目光所及之处,无论是精美的彩陶,还是珍贵的青铜器,都透露出古人非凡的智慧与技艺。尤其是那“马踏飞燕”,作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独特的造型与生动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古代艺术的无尽魅力。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所震撼。这些画卷不仅展示了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独特地位,还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看到商旅络绎不绝,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喧嚣。

博物馆内的互动体验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通过高科技手段,我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的生活场景,这种直观且富有趣味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甘肃,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如此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创造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教育。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保护、传承与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3

曾有过一次去甘肃省兰州出差的机会,这是一座有历史文化的省会城市。由于早就听闻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价值连城。所以,在业务之外,便挤出时间参观了这个心中向往已久的殿堂,也有幸在这里领略到齐家文化精髓。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的甘肃省博物馆,离中山桥不远,走一段路便到了。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藏品繁多,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在这里,我看到了马踏飞燕这件镇馆之物。而心仪已久的齐家文化中的彩陶也能在这里看到。

在甘肃省博物馆被,有一项展品是十分珍贵,且觉有十分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的',这就是远古时期的陶器。属于齐家文化的范畴陶器,纹饰十分艳丽多姿,美轮美奂。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在齐家坪发现遗址而得名。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

齐家文化的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特色非常鲜明。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

齐家文化的陶器基本是素面的,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

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介绍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典型器物,就一个三足器。齐家文化的陶工善于用粘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

通过这次参观,使笔者对齐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也惊叹,数千年前的人类有着非常高的智慧,能创造出如此美丽的陶器。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4

踏入甘肃省博物馆,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馆内丰富的藏品,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走进展厅,那精美的铜奔马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它身姿矫健,三足腾空,昂首嘶鸣,仿佛正要踏云而去。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围绕着铜奔马,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文物,它们共同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继续前行,彩陶展区也让我流连忘返。那些形态各异的彩陶,有着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每一件彩陶都承载着古人的生活印记,有的绘着神秘的符号,像是在传递着某种古老的信息;有的则塑造出逼真的动物形象,让人感受到当时人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从这些彩陶中,我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他们的辛勤劳作、智慧创造都凝聚在了这些精美的器物上。

除了铜奔马和彩陶,馆内还有众多的书画作品、青铜器、佛教造像等珍贵文物。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甘肃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参观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让我对甘肃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甘肃省博物馆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次参观都能带给人新的收获和感悟。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5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段,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周围均是茫茫戈壁,民间有“瓜州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这里夏季极热且少雨,每天围绕在耳边的,就是呼呼的风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瓜州通往敦煌的公路上有个十工道班,这个道班有16名养路工,共养护着39公里砂砾路。在当时那样要啥缺啥,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养路工们仅仅靠铁锨、洋镐,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战风沙、斗酷暑,筛砂铺砂,垫坑槽、铲拥包,确保了道路的平整畅通。在精心养好公路的同时,为了解决口粮问题,他们还开荒地、种粮食,取得了养路种地双丰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成绩,十工道班被评为先进集体,道班班长张富贵参加了1971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当周总理得知十工道班在一无牲畜、二无农具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时,当即要求新华社记者多宣传、总结这样的好典型。于是就有了《甘肃日报》“钢肩挑重担,铁手换新天”的报道。会后,周总理亲自安排为十工道班赠送了1台东方红75型推土机。

如今,这台推土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甘肃公路博物馆的一角,似乎在向来往的参观者默默地诉说着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博物馆里,一张照片就是一段历史的印证。行走间,我被一张老照片所吸引:照片上有一大堆人,个个笑容满面,都围着一杆秤正在称一把铁锨。看照片上人物的穿着及朴实无华的表情,就知道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拍。为什么会去称铁锨?经请教馆长,他告诉我,由于养护工作内容繁杂,考核难度大,那个时候,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根据铁锨的磨损量来考核完成工作量的多少。就是出工前称一下铁锨的重量,收工后再称量,然后计算磨损量,谁的磨损量大,就证明谁干的活多。这么朴实的考核方法,让生活在全面机械化时代的我们匪夷所思,铁杵磨成针需要磨多久?而一张铁锨在一个工作日内的磨损量用杆秤来衡量,那得挥动多少次铁锨,经过和砂石的多少次碰撞才能出现重量差?

我又驻足于沥青拌合场的.实景演示画前。蓝天白云下,炎炎烈日下,七八个养路工人正挥汗如雨,在炒拌沥青混合料。滚烫的沥青浇到砂石料堆中,顿时一股刺鼻的热浪扑面而来。工人们挥动铁锨,快速地翻拌混合料,要乘着沥青温度未降时将料拌均匀,否则铺到路上就是花料,车轮一碾压就松散了。炒拌沥青混合料是养路作业项目中最脏最累的活,养路工们不但要经受高温的炙烤、忍受刺鼻的沥青味,还要防止沥青溅出来烫着自己。可修补油路的黄金季节,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不要说干活,就是安静地在公路上站立半个小时,也会汗流如注,况且养路工们面对的的是100多度滚烫的沥青,还要快速翻拌,可以想象那样的工作强度是多么考验人的体力和耐性!然而,就是这样原始的拌合方法,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历经三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养路工用自己的汗水,挖翻浆、拌料、摊铺、夯实、整修路容路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面前的公路由砂砾路变成柏油路,由低等级路改造成高速公路,他们手里的铁锨、洋镐也被全自动拌合楼、摊铺机、压路机等现代化养路机械代替。现在,养路工们每天穿着鲜艳的橘黄色标志服,迈着轻盈的步伐去养护公路,全身洋溢着作为公路人的骄傲和自豪。

公路博物馆,承载了太多公路人的故事和过往,每一张照片就能讲述一段历史,每一件旧物就有一个难忘的故事。这些旧历史中有我熟悉的同事,也有未曾谋面的同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挥洒在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未曾享受花前月下的旖旎,也没有感受城市霓虹的灿烂,更错失了与家人妻儿的日日陪伴,青春有憾、人生有憾。然而当看到一条条笔直的公路宛如缎带在脚下延伸,当看到大货车不再在尘土飞扬中苟延残喘爬坡过沟,仔细想想,青春也是无悔的。

驻足博物馆,我脑海中浮现出公路前辈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场景,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施工方法极度落后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想一定是坚定的信念,是公路人对“扎根戈壁、甘当路石”精神的信奉,是“我精心养路、你舒心通行”的职业信念引领着他们在那样艰苦、荒无人烟的戈壁上执着坚守,这种精神将被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6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迎来了暑假。在暑假中我参观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甘肃省博物馆。

下了出租车,一阵清风便拂过脸庞,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雄伟壮观的甘肃省博物馆。淡褐色的大理石墙壁,让人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定睛一看,“甘肃省博物馆”六个大字镌刻在熠熠闪光的大理石碑。

在楼前留了影之后,我就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大厅。

大厅宽敞而视野开阔,又不觉得单调,给人一种简单素雅的.感觉。上了二楼,进入的第一个展厅,展出的展品都是有关丝绸之路的。在这里,军事和文化,被分成了两个展区。

在军事展区中,我看到了在古代被造出的弩机、箭。他们依然是“英姿不减当年”。这些老古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睢阳造箭,它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渠候宫。

接着我又进入了介绍文丝绸之路化与历史的一角。我对古代乐器最感兴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古琴和竖箜篌。古琴又名绿绮、丝桐、瑶琴,它的音色纯正,多是用于配乐,可是现在对于古琴既特殊而又复杂的弹奏指法,能够流畅地演奏古琴的乐手已经愈来愈少;而竖箜篌并不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是从遥远美索不达米亚的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境内的,由此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当我的心思还停留在那神秘的丝路花语之中,不知不觉之间,我又步入了古生物化石展厅,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古生物化石总共有着5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飞跃,那就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这里,我目睹了恐龙的英姿,以及由化石所叙述给我们的一些很久很久以前故事。最令我惊叹的还是出土于甘肃庆阳的黄河古象化石,它虽然早已成为了一片残骸,但那迟到了46亿年的咆哮即使是在此刻我也听得清清楚楚。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有关彩陶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展厅,那各式各样的化石以及瓦罐,使得我目不暇接。

临近中午,我们离开了博物馆。这次的甘肃省博物馆之行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多姿多彩、美丽的祖国!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7

踏入甘肃省博物馆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段段厚重的历史。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它们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最让我震撼的是“马踏飞燕”这一镇馆之宝。这匹铜奔马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三足腾空,一足踏燕,姿态矫健,仿佛正疾驰于广袤的草原,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透过这匹马,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喧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勇敢与智慧。

在丝绸之路展厅,我领略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从精美的丝绸到璀璨的珠宝,从陶瓷到金银器,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开放,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互鉴。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人心生向往。

甘肃彩陶展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色彩斑斓、图案丰富的彩陶,不仅展示了古代先民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看着这些精美的'彩陶,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乐声,看到先民们欢歌笑语的场景。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8

去安阳参观了殷墟历史博物馆有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巳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殷墟博物馆于2005年3月动工,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的建成弥补了殷墟一直以来都没有展示真品的缺憾!整个博物馆分为5个展厅向我们展示殷商文化:

1、大亦商厅;

2、青铜厅;

3、玉器厅;

4、文字厅;

5、特别展厅—司母戊鼎真品展示!

整个博物馆只有两件是复原品,其余都是真品!

这次去安阳,看到了博物馆里的各种出土文物,使我开阔了眼界,历史悠久的古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实物去研究,参观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遗憾,一是殷墟文化具有世界性影响,精美的殷商文物征服了不同国家的收藏家和美术爱好者;二是提醒参观者,这些流失到异国他乡的殷墟文物,仍需国人挂怀这件展品很遗憾的是只看到了底,没看到盖。安阳,驻足殷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看着那些文物,似乎触到了他们的脉搏,听到了他们的呼吸。

真为祖国有这么璀璨的文化而骄傲,更为有幸亲眼目睹而自豪此次殷墟之行,我们的收获都是超长的频多。当我们置身于殷墟博物馆时,看到的不只是精美藏品,还有历史尘埃,听到的.不只是专业讲解,还有心潮起伏。设计者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历史,感悟艺术,作为游客的我们则听到了来自先人的呼唤,内心不可抑制的思古幽情袭上心头,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终究是一种绝世的惊艳,此刻,我们感觉同三千年前那个谜一样的时代贴得很近,很近,这便是殷墟博物馆最大的魅力所在!

这次旅游,我也跟着你们再一次领略了殷墟的博大魅力,用心感受了三千年前的帝都历史。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9

踏入甘肃省博物馆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交织在一起,引领我踏上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探索之旅。

馆内,一尊尊铜器、一幅幅壁画、一件件瓷器,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特别是那被誉为“镇馆之宝”的马踏飞燕,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生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这匹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踏于飞燕之上,姿态矫健,仿佛正驰骋于广袤的草原,让人不禁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与繁荣充满遐想。

漫步于“丝绸之路”展厅,我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在这条古老商路上的交流与融合。从精美的丝绸到奇异的香料,从珍贵的'宝石到独特的艺术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段传奇,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甘肃彩陶”展区,色彩斑斓、图案丰富的彩陶让我驻足不前。这些彩陶不仅造型多样,而且纹饰独特,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不仅是古代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博物馆的每一块展板、每一句解说,都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离开博物馆时,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敬仰。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和学习中,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甘肃省博物馆,这座文化的宝库,不仅是我此次旅行的亮点,更是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10

于陇长于陇,尔来已有二十年矣,却有一种不知甘肃真面目的感觉,对甘肃的了解也只有从书本、传闻中知晓,不曾真正的全方位的了解甘肃。此番有幸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内心潮坪澎湃。甘博坐落于西站附近:外观宏伟、气势磅礴,屹然临架于繁华的西站,门前傲然挺立着“甘肃省博物馆”几个辉宏的大字。

博物馆博物馆,还真够博的。先说说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丝绸之路”吧。怎么说呢,也许有些外国人不知道甘肃,但他一定知道会宁;也许有些外国人不知道会宁,我坚信他一定知道在某个地方有个路叫“丝绸之路”。甘博内形象化的丝绸之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集光电、动画、声等于一体。启动开关,蜿蜒曲折的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就跳动了起来:阵阵驼铃、狂风肆虐、人声潮起潮落,想一想,我们的古人就往来于此间沟通着东西的文化、科技、军事。谱写着一道又一道的丝绸文明、华夏文明。

博者,广博、博深也!辉宏、举世瞩目的丝绸文明告一段落,映入眼帘的彩陶文明。说道陶,文明多会想到景德镇的“唐三彩”,而忽略了发源于我们甘肃的马家窑彩陶——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彩陶的花纹是似椭圆而非椭圆的尖形纹,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半山彩陶(发现于甘肃),它的花纹是水波纹。馆内还再现了我们古人做陶的工艺流程,栩栩如生。看看我们的彩陶、看看工艺流程,你就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古人:应运低下的生产力,却造出了如此精湛、辉宏的工艺,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悠悠华夏文明绵延数千里,而这一阶段的文明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听狂风在呼啸,浩瀚的大漠绵延数千里无边无际,我们走进了古代军事。在这里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却有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残海(想象,甘博内可能不是这个。)大漠上呼啸的狂风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远古时代:无边的大漠上屹然无数烽火台。可悲可叹的周幽王啊,“烽火戏诸侯,赢得美人笑”。唉!无奈啊,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又是谁说的女色不入儿郎。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文明,亘古至今,有忠于事业者也有忠于生活者,人之愿也,不可强!华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对老者的怀念,我们为之立墓看看这些辉宏磅礴的墓吧。无数金美德陪葬品,显示了身份与地位。生前岁拥有百万,死后能带走一分一文吗?百万、亿万之翁又怎样,多少帝王(人家是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的雕栏玉砌湮没在历史的风雨中,在岁月的长河中销声匿迹。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就这样苟延残喘的延续着,直到永远·······

广博的博物馆中有着无数的古玩器械,有的'精美绝伦有的随便一般化。有佛的化身——佛经;有书法竹筒;还有冰河时代的霸主—恐龙。历史古物应有尽有、无奇不有,只有你没见过的,没有你见不到。悠悠甘肃文明之多,尽列其中。

观博物馆有一看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恍若间梦游远古:神奇的四大发明;精明的钻木取火;精湛的彩陶文化;精美的丝绸。游牧、农耕文明不断兴起并发展,几千年的智慧,几千年的积累,几千年的文明铸就了今天的“零八奥运”,“一零世博”。展望未来。遥望昔日,今天的博物管换回来的记忆,每一件文物都是标志;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取不尽的财富;千年的文化史我们智慧的根源。

探索过去,实践今天,共创明天!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11

早上八点多,我和我的同桌从我们的住处出发,也就是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附近,前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甘肃省博物馆。两地相距六公里左右,我们本来打算步行过去的,考虑到博物馆九点就开门了,再加上我同桌的朋友中午过来,我们就选择坐公交过去,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参观博物馆。

于是,我们坐上了31路公交车,也许是因为早上八点多,时间有点早,又或许是由于兰州人少,一路上,整个公交的座位都没坐满,根本就不用考虑让座问题。我事先查过腾讯地图,上面显示30分钟到达目的`地。然而事实上,我们只花了10分钟就抵达甘肃省博物馆了。我们拿证件领取门票后就进到馆里了。

博物馆一层未设置展厅,我们用手机拍下展厅示意图,发现整个博物馆面对参观者开放了7个展厅,第二层有三个展厅,分别是红色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古生物化石展,这三个展厅各有特色,展品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第三层有四个展厅,它们是黄河古象厅、恐龙展厅、甘肃彩陶展、甘肃佛教艺术展。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甘肃彩陶展厅,这个展厅的数字博物馆做得很好,数字化、可视化、可触摸、可创作,吸引了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可以说是比较人性化的、接地气的。因为传统的博物馆是大家只能看,而且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不可能让人去触摸、更别提创作了。如今,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博物馆,不仅让人能够360全方位地欣赏展品,还能让人进行再创作。还有,有些展品旁边放置了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可以听解说,等等。

就像彩陶,上面的花纹就是我绘制的。由于人们可以进行再创作,参观者完成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展品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这是非常棒的。还有,恐龙展厅里有一个展品可以触摸,旁边写着“摸一摸,沾点龙气,会更幸运!”这也是很接地气的,赢得很多参观者的好评。

此外,甘肃省博物馆内还设置了博物馆书店和咖啡厅,以及博物馆纪念品专卖店,有效地利用了博物馆资源,值得称赞。

由于我同桌的朋友要来,我们要赶去接她,在博物馆参观的时间只有2个多小时,但我真的感觉非常震撼——有视觉的震撼,也有心灵的震撼。我想,如果时间允许,我能待上一天,慢慢去欣赏那些展品,以便更好地体会我们的先辈们的智慧,去联想他们是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的。

甘肃省博物馆,下次再见!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12

期末考完毕后,我迈入了暑期。暑假期间,我参观了甘肃省兰州七里河区的甘肃省博物馆。

下了的士,一阵轻风便轻拂脸孔,尽收眼底的便是那高大雄伟的甘肃省博物馆。浅褐色的天然大理石墙面,令人觉得到一股浓浓文化艺术气场。定睛一看,甘肃省博物馆六个粗字刻写在熠熠闪光的天然大理石碑。

在楼边留了影以后,我也满怀极其兴奋的情绪走入了服务厅。

服务厅宽阔而视线宽阔,又不感觉简单,给人一种简易淡雅的觉得。上二楼,进到的第一个展览厅,展览的展览品全是相关丝绸之路的。在这儿,国防及文化,被分为了2个展示区。

在国防展示区中,我看到了古时候被造出来的弩机、箭。她们仍然是英姿飒爽风采依旧。这种旧物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时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睢阳造箭,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渠候宫出土文物。

然后我又进入了详细介绍文丝绸之路化与历史时间的一角。我对古代乐器最很感兴趣。在其中最具备象征性的便是古琴和竖箜篌。古琴别名绿绮、丝桐、瑶琴,它的音质正宗,多是用以背景音乐,但是如今针对古琴既独特而又繁杂的演奏弹法,可以流畅地弹奏古琴的鼓手早已愈来愈少;而竖箜篌并并不是在我国的古典乐器,是以漫长美索不达米亚的根据丝绸之路广为流传到地区的,从而能够看得出,丝绸之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这般之大。

当我们的思绪还滞留在哪神密的丝路花语当中,不经意间中间,我又踏入了古生物化石展览厅,在这儿,我掌握来到古生物化石一共拥有 五个十分关键的分阶段飞越,那便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一代。在这儿,我亲眼看到了霸王龙的英姿飒爽,及其由化石所描述让我们的一些好久好久之前小故事。最令我惊讶的'還是出土文物于甘肃庆阳的大河古象化石,它尽管早就变成了一片遗骸,但那迟到了46亿光年的怒吼即便 是在这时候因为我听得一清二楚。

然后,大家又参观考察了相关陶器和海洋动物化石的展览厅,那各种各样的化石及其陶罐,促使我应接不暇。

邻近下午,大家离开博物馆。此次的甘肃省博物馆之旅要我从初中来到许多专业知识,也要我更为喜爱我的绚丽多彩、美丽的祖国!

61 4172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