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第一篇】
最近有幸拜读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有关教育方面论述非常全面的书籍,具有非常可参考性和可借鉴性的指导意见和方法。里面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有关教育方面的案例和经验,理论分析全面,且可操作性很强,从学生到老师,从幼儿到中学,从学习到生活等等。如果一位初入职的老师认真研读,对其经验指导更强,快速成长为有经验的老教师,当然这其中需要自己不断的总结和磨练。
由于这本书的篇幅过长,我也只是通读了部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下面就分享《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一章节,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竞争性的引导,让学生先认可这个老师
学生对个别老师的热爱明显强于其他老师,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尤其是新来的老师。刚刚入职的老师,没有什么人缘,没有学生基础,他为了让学生快速认可自己,快速的接受自己,所以他会想法设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甚至是讨好学生,在短时间内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
也许会有人认为只有新来的教师才会这样做,其实细想下同一批招进来的老师,为什么有的老师周围经常围满了学生,课堂氛围也很好,而有的老师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关系。我们初入一个新的环境,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和别人进行竞赛。因为只有自己竞争胜利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这样学生很容易变成你的粉丝。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这是一件让你引以为荣的事情,那么你就要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培养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像物理这样相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对付的学科,我们不能一味的强加学生去记去背,这样只能让学生把学习物理当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应该展现物理美的一面,让学生发现物理美的所在,逐渐喜欢上物理。激发兴趣,其实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学生自发的喜欢物理才能从内心接受物理。
我们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方面可以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出发,让学生接受你,认可你,最后才是喜欢你。怎样提升自己的魅力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做一个会微笑的老师,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或者从课堂中的语言,行为动作等角度出发。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更多的物理兴趣小组,或者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接触物理,认识物理,最后完全融入其中。
3、把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
在大学的理科专业,物理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来对待,几乎所有的理科专业都会渗透物理知识,课件物理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其实,物理对生活、科技等各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更应该将其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
在课堂上,我们会讲授一些技术、机械、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这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许你的不经意间的讲解,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许会励志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贡献。当然科学是严谨的,也是广泛的,我们只是作为引导者来泛泛而谈,将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不仅提升了物理的定位,更能吸引学生加入学习物理的阵营中。
4、组建物理专业教室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就是要有一个物理专业教室,作为老师,每天在这个教室工作一两个小时,可以备课,可以专研书本,可以指导学生。总之,这个教室是专为物理服务的,做一些与物理相关的事情。
其实这个物理专业教室,我们一直都有,那就是物理实验室,我们经常在里面教学生做实验,或者进行物理相关的活动。包括播放物理科普视频。我们只需要将实验室简单改造,使它更具有物理的氛围,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可以在墙上粘贴物理名人的励志故事,或者当前物理前沿的科学发展现状。
在成立物理专业教室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吸引学生来加入其中。这个类似于社团活动,我们要做前期的策划活动,安排相关的老师进行指导,当然我们的物理专业教室是广义的,不仅仅是做实验,或者讲课。我们更应该脱离书本,打开物理的大门,让更广阔的,与物理相关的事物进入其中。做好策划,做好宣传,吸引有志学生加入,这里是专业的物理教室,专业的物理课堂,专业的物理天地。让学生的物理天分尽情的发挥出来。
5、成立物理读书角
在之前我们都知道英语角,从来没有听说过物理角,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组建物理读书角。我们成立读书角,不仅仅是来读课本,更多的是专研物理难解问题之角,也可以成为思考之角。为什么称为思考之角,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学的好的学生都善于思考问题,善于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候并不是他们有多么勤奋,多么聪明。而是他们善于专研,善于思考,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退缩,遇到难题就胆怯。
所以,成立读书角一方面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物理,如何去思考物理。另一方面是解决当前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不再有后顾之忧。物理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撮而就,更不能急躁。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大量的学生,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可有有问题的学生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以此可以作为宣传点,让更多的学习加入到读书角中,共同探讨如何学习物理,如何提升物理的学习效率。
有些学生遇到问题之后,自己如果解决不了,也不向别人去请教,仍在那里,最后就不了了之。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吃亏的只能是学生自己。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这种学习的弊端之处,让他们大胆的,勇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读书角正好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之处,是专门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不怕你有问题,就怕你不敢提出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想方法,为提升物理的学习共同努力。
6、努力唤醒
在提升学生努力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教师肯定会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单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学生自发的去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有这样一类学生,天生的雷打不动,油盐不进,对物理毫无兴趣而言。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如果老师依然是正常的教育教学,最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这时候,只有先唤醒这些学生才能畅谈后续的学习情况。
他们是对物理不感冒还是对所有的科目不感冒,我们要和家长进行深入的交谈,寻找问题的所在,包括在家里的表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让我们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以便后续和学生能顺畅的交谈。也可以和之前带过他的老师进行交流,对学生的过往表现有个定性的了解。是否以前也是这种表现,还是现在才出现的这种状况。在从侧面了解完之后,我们最后在和学生本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当然,我们也许会碰到态度冷淡,甚至烦躁的学生。也许这并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事情。可以和心理老师对接,寻找心理上的讨论。安抚情绪是前提,让学生冷静下来,从心理不在排斥老师,我们才能想办法开启其他方面的工作。总之,唤醒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老师,要有耐心和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畏艰险的去带动学生。
7、总结
如何让学生成为你的粉丝,作为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对物理的认知,提升学生对物理的认知。学生成为你的粉丝,也许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许是对物理的认可,不管怎样,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去服务。
老师作为引导者,永远要走在学生的前列,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时刻要为学生着想。物理学习的发展举足轻重,为国家科技的前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作为底层的教育工作者,也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我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许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去做,去努力,再微弱的光芒都将带来星火燎原之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第二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对我而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这样的好书。教学之余,我再次拜读了这本著作,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收获。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儿来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写教案、制作课件、上课、写教学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在各个方面给教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每天都在疲于应付,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二、关于获取知识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我们要尽量使自己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四、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
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读了这一部分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备课。
2、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3、把学生当成朋友。
4、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作 文 吧学生。
五、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如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举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例子,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手段的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永远是上课吸引学生的一个主题,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时要充分考虑:我的这一节课拿什么吸引学生?
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注意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形成高涨的情绪和智力的振奋,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注意追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这样他们不容易开小差。
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对课堂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书中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要提高教学法的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个人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联系到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的时候,看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份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时也不能盲从,要有目标,学习前应充分思考好从哪里入手,不要忽视细节。
七、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功夫是一般学生的好多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应当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医生对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从来都是以鼓励的言行让他们来战胜病魔,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勇气。那我们的教育也应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认真去思考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啊,当我们静下心来,从书架上请出那些大师的经典,让朴实温润的文字濡染浮躁的心田,让智慧之光助燃摇曳的心烛,我们才会对教材中的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才会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去引导、影响学生,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用经典助燃学生阅读之光,使他们在语文课堂变得更活跃、更睿智、更美丽;孩子们的心,也因书香的课堂而愈加明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第三篇】
众所周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书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说来惭愧,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我自身并不是一个能每天坚持读书的人。寒假,在庾老师的安排下,我开启了我的读书之旅,虽然也是断断续续,但是也有非常多的收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从多个角度不断的提出阅读的重要性,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感受到阅读对教师自身成长的影响以及阅读在教育中产生的巨大力量。下面我就想从“阅读”这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我分享的主题是“阅读,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每天坚持阅读,要终身阅读
在书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当被问到用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其实这种备课就是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其实,现在看来,一桶水还远远不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要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那么就要不断地阅读,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增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就能不断地观察每一位学生怎样学习,遇到哪些障碍,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反思我们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是要上一节公开课,可能我们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网上或者是教参上搜集大量的资料去精心的准备一节课,但平时的日常备课更多的可能就是照抄照搬一些现成的教学设计或课件,我们的阅读,大多只是碎片化的、功利性的信息浏览,缺乏出自本性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求。我们时常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读书,所以今后,我将以此次读书交流活动为契机,利用闲暇之余,多读一些教育名著,多读一些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的好书,以此来为自己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后进生”更需要阅读
在我们的教学中,每个班级都存在一些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记忆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理解力往往都比别的学生弱很多,这类学生也常常让我们感到“头疼”,当然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有这样的学生存在,我常常对这些学生感到很无力,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提高他们的成绩,在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苏霍姆林斯基给我指明了一条方向,让我豁然开朗。在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读书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多地读些书。”
书中举了一个名叫“费佳”的学生的例子,费佳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算数应用题和乘法表,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给像“费佳”这一类的孩子们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读这些习题,就像读一个个小故事一样,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动脑思考,之后苏霍姆林斯基还搜集了一些专门供“费佳”阅读的书籍,慢慢的,费佳的学业就赶上来了。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那么我们当老师的,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所以,我们不妨试试,让“后进生”也进行大量阅读,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98条“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适合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由。”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年轻的老师们每个月都要买三本书作为自己的藏书,而在选择自己的藏书时需要记住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要能教给他们怎样的生活。每当他在书店里为自己的藏书挑选教育性的书籍时,他总是竭力思考,每一本书给他的哪一个学生阅读最为合适。
读到这里,我不禁佩服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用心来。反观我自己的教学,平时让学生阅读,可能推荐更多的就是每学期语文课本“快乐读书吧”里要求学生去读的一些书,或者是与讲到的某1篇课文相关的书籍或文学作品,但是并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情怀,让学生去阅读的是适合“自己的”书,我想这是要建立在了解每一位学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之上才能去做的事情。一本好书,会深刻地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决定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其实,每一本与学生相遇的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位相遇的“老师”,只有因为契合而产生了共鸣,阅读效果往往比说教好上许多。
所以,我们老师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要努力帮助学生去寻找那些真正适合这个时代青少年阅读的“自己的”书,这样才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成为他们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四、充分发挥图书角和图书馆的作用
在第27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认真考虑一下,你的每一个学生是怎样以及在哪里利用(不是“度过”,而是“利用”)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而且要利用得合理?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所教学的学校里,课间或者休息的时候,学生们无所事事,有的调皮一点的学生甚至在楼道疯跑打闹,追赶嬉戏,这样不仅浪费了儿童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对书的爱好应当成为首要的爱好,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了。并且苏霍姆林斯基也给出了可操作的建议。首先是先建立班级图书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一至三年级由教师挑选合适的书籍放在教室的图书角,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读什么书。然后,从四年级开始,就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向他们介绍书籍,建议他们可以借哪些书来读。其实,我们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每个学校也都有图书室,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图书角或图书馆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所以图书角或图书馆就流于一种形式了,我们老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图书角或图书馆的作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让学生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在班级图书角或在学校图书馆里,捧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书籍去充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尽情地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
以上几点感悟,是我在读《给教师的建议》中感受比较深的,也是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欠缺的,更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地阅读,汲取书中的养分,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也成就更好的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第四篇】
假期里我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百条建议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这种身处一线的年轻班主任,感触颇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通过读他的作品,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如何批评和表扬学生方面以及对“后进生”的关怀。
批评和表扬是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并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评和表扬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实践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却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的智慧和慈爱并且也看到自己的无知与短视。
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谴责性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会发生效力,要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他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无知。通过拜读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温馨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师表扬的愿望,同时,也有不愿被老师批评的自尊心,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让学生们感到温暖,用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批评,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对性格内向、敏感度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不满的表情或是不满的体态语来教育批评。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们谈心,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美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教师来讲,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做好事。而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就会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自私自利,虚伪。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适时表扬。
在课堂上,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优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要抓住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每一次的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们,每一次表扬都要有强化下一次进步的作用,老师的表扬要机智,要适度,不能让学生们因受到表扬而变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质量的表扬。
在我带过的学生群体中,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反思过去,我有时候也可能习惯一些行为过失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径一事,不长一智,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时常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首先,我深刻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我想: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也能体会到,当孩子对我们说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只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记得有人问起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育何以会如此成功。斯霞老师将她几十年教学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热爱学生,永远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孩子,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孩子在感受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最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这些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真正地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保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