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字]寄诸弟书读后感(通用4篇)
书中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出深厚的兄弟情谊与人生智慧,令人深思,感动不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寄诸弟书读后感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寄诸弟书读后感30字 篇1
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
还信忽从天上落,唯知彼此泪千行。
韦应物生平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1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1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寄诸弟书读后感30字 篇2
人生的烦恼从何处来?事业不顺利又是因何而起?用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观点分析,都是因为错误的起心动念和言语行动。
阳明先生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过,让自己人生烦恼减少、事业顺利?今天谈谈我从《寄诸弟书》中获得的感悟。
阳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说》,主要是希望他弟弟要有求于学,首先要立志,这篇又谈到让他改过。所以《寄诸弟书》的核心词就是改过。阳明先生希望他的弟弟奋发学习,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切实用功。如何切实用功呢?阳明先生谈到人心本是光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里?惟患不能改,所以他认为改过就是即得本心。
我们立志勤学最重要的格物功夫就是要改过,改正过错,就是远离危险的过程。常言道,小人无过圣人多过,圣人都是多过的,因为他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凡是觉得自己没有过的,视自己为君子,视别人为有过唯小人的,却真真实实地是小人。这里阳明先生再次谈到为什么要改过,尧舜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
我由阳明先生想到我们自身:我们要兢兢业业,行精一之功,惟精惟一才能克除这些渣滓,回归道心的那份纯粹;才能达至中庸之道,长袖善舞、运筹帷幄。这就像我们扫地,要天天扫、时时扫,才能保持地面的干净。危即过,过即危,我们常常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以为都是别人有问题,在我们没有成为圣贤之前,我们这颗心就是长人心,不要高估自己,要时时自见己过,在这里他希望自己的弟弟要有一份永心,不要洗染即生以后再去改。
阳明先生说弟弟们应该趁着还年轻,还未形成怯心之类,甚至于穴是能够学有所成的,不然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后生可畏,年轻人前途广大,但是如果你到四五十岁还无闻,这里的闻不是没有名的意思,是还没有闻圣贤之道,还没有道上有所得。这个人一辈子基本上就浪费掉了,已经谈不上后生可谓也就没有后劲了,此生也就这样了。所以阳明先生说,不要因为浪费生命而徒增后悔。
这篇文章,虽然整体在说改过,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阳明先生说的其实,他的根本还是立志。所以真正的改过还要从立志说来。立志是人生之根本,立下圣贤之志后。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有些事情从理论上,在脑子里认为做得很对,但自己心里却觉得不踏实、不安。所以,本心其实有完全的辨别能力,就怕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被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所混淆,不能真正知道过在哪里,也就不能真正改正过失。当下这一恶念改了,本心自然呈现,但可能下一念又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要认为一念改过后便万事大吉。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我们不改过,是因为从本质上没有意识到过即危,过失会引我们走入歧途。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好,就会改过,否则就只是看外相。我们每天反省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做事时,不好的念头冒出来马上察觉,一旦不对,立即改正。预防在先,从根本上杜绝过失之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改过显得很是无力!改过要从自己的心上切实用功,凡事彻底,不流于言表。
寄诸弟书读后感30字 篇3
“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如:“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等等。这几句话足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都在改过和责善。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功勋显著,心力也达到很高境地,但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称自己“习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见他对自己要求是多么地严苛,胸襟是多么地伟大!
“慎独自律”在文中也不时看到,特别是这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就是说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自己也要有发现不足的能力。这又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的境界!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要应该学习阳明先生常思己过的克治之工,他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应常常“省察”,要静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不足,就要果断“克治”,身体力行。阳明先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所以,要去除人欲,必须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不断在“事上磨”,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二是要学习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别是慎独时候,即使别人不知道,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知行合一。
寄诸弟书读后感30字 篇4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王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
参加致良知学习小组已经两个多月,小组要求我们每隔一天要自学1篇,并和同修们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频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读。到发公众号时,就倒逼自己再精读几篇,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而且越学越有兴趣,收获也越来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译出来就显得有点吃力,找不到参考书籍,网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参考译文,只能凭着导读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来译,感觉译得还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们及朋友们的指导,欢迎交流,相互砥砺前行。
下一篇:《我和我的祖国》读后感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