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优推10篇)
直观性问题揭示了人们对事物表象的误解,强调深入思考的重要性,是否能更好地理解复杂现象?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1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是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作用。【批注:直观性指向思维过程,是为思维过程服务的,对注意力起发展和深入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实际,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不是整节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批注:引用直观性是为了使学生思维从形象向概括性过渡,形成抽象思维,直观性是帮助抽象思维的形成,而不能是反作用,如果影响了形象思维向概括性思维的过渡,那老师的直观性问题就是失败的。动画过多或比较花哨的PPT也是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抽象思维的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水轮机活动模型,意外形成的彩虹,就干扰了思维的形成。】
运用直观性原则需要教师很高的技巧,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素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形成情绪记忆。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哪一个阶段使用。重要的原则是:直观手段只是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 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思维的直观性。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课后收获:直观性问题一定是指向思维过程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的知识可视化,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更有意义,因为学困生只有通过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果无法形成过渡,说明对知识还是不理解。比如:乘法口诀只是背诵不会运用,无法从绘画直观向符号直观转化,说明抽象思维没有形成。文中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事物用绘画符号、三角形或圆形、方块代替,由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我想,学过的词语,写了很多遍,学生也还是写错,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直观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这一章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直观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对有的学困生来说是抽象思维,对优秀生来说是形象思维,这与学生的背景知识有关,也是学生的认知的差异。直观性问题教学对各科的学习都有帮助,对物理教学来说,可以通过实验看到现象,进而揭示本质。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把道理讲清楚。通过草图、示意图等符号,发展抽象思维。总在,通过直观性教学,让知识“活”起来,实现知识、生活、生命的共鸣,达到理想的课堂的三重境界。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2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官道口中心小学杨秀婷
曾经有一段时期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流行使用课件教学,好象离开了课件,这一节课就不是一节好课,而如何合理使用课件这个问题很
多教师都没有仔细思考过。如,为了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精心设计了某个环节,希望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然而,也许是太过于精心准备了,课件中出现了很多美丽的图片,学生
的思绪却没有因为你的设计而理解知识,反而被你的精心设计的课件所吸引,他们的眼睛再也没有离开过那幅画,他的思绪已经离开了课堂,根据你的课件浮想连翩。有的老师的设计时考虑到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可能会不集中,于是盲目的在课件中穿插一些声音,以为这样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实际上这在具体的操作中,过多的声音,尤其是与课堂主题无关的声音反而容易转移学生注意力。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后也印证了我的这些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对于课件中的直观性的手段的运用其作用也仅仅是在作用于思维,而事实中使用不当,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这样反而会妨碍他们去思维。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3
读《谈谈直观性问题》有感
江宁小学 何生倩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读这本书,教师教学大有益处,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还提出了要研究孩子们的思维特点。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是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个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学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平静地接受他们的一些“落后”。但是更重要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做的是,怎样平衡学生这种片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努力:
一、教会他们阅读。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讲,学生看见了越过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阅读的兴趣。是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中领悟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美术里的阅读就不仅仅是读懂文字内容了,它还包括读懂一幅画,读懂画里面的内容、含义,以及做绘画者作者像要表达的情感。为一名美术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这一阅读的空间,比如在教学设计时的“欣赏大师作品”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上网或从课外书籍中寻找阅读一些与美术名画有关的资料、背景;在课堂学习中也要选取适当的时机让学生阅读名师作品,品读出生活的美,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提高自学能力,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二、要教会他们思考。很多绘画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是因为不愿意动脑筋,将绘画当成一件苦差使。 “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画不好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作为老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帮助,创造一些思考上的“楼梯”,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顺着这些问题,引导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
三、珍视他们的好奇心。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我们要特别珍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应付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
四、给于他们艺术美的自信。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时候一个无意的动作就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简单的表扬都会在他们的心理激起层层涟漪。上美术课时,我喜欢在练习课上给学生批改作业。上公开课的时候需要将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自己点评同学绘画作品的优缺点。但是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有两个课时来完成一节美术课,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因此在练习课时,我会带着红笔花大半节课的时间来给每个孩子进行改画。并不是简单地批改好等级、时间就可以了,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好了自己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的亮点,再对他们的画进行专业上的分析及修改意见。没一幅画的背后都有故事,学生很容易会通过这种联想(或者叫编故事)的方式,来对画面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学生自己评价之后,我会肯定他联想的画法,并且帮他认识他还没发现的亮点,比如他画面里的主体物画的很精致,大小合适,画面色彩很丰富,需要改经的意见就是适当的填上背景,让画面更加完整等。
那么是不是做到了上面这些就一定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变得好起呢,不一定吧,应该说,一个孩子的变化远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快,它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教育者以极大的耐心去浇灌这些刚刚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点耐心、多点希望!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直观性问题的书籍,让我对于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直观性问题是一个抽象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在现代科学和哲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直观性问题的本质和应用,让我对于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直观性问题的基本概念。直观性问题是指人们在对于某些事物进行认知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直观上的困惑或疑虑。例如,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和落下?为什么时间会流逝?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直观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于直观性问题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直观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或科学的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设计和创新领域中,解决直观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心理,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在教育领域中,解决直观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解决直观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思考。直观性问题涉及到哲学、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需要我们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探索。只有通过不同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直观性问题。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于直观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解决直观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跨学科的探索,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这个话题,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5
在读完《谈谈直观性问题》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直观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本书中作者详细讲述了直观性在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让我对直观性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语言方面,作者提到了直观性对于沟通的重要性。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而这种表达方式往往也会更加直观。这让我想起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和小孩子说话时,会更倾向于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艺术方面,作者提到了直观性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一个作品能否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往往也与作品的直观性有关。这让我想起了一些电影或者音乐作品,在它们的创作中,导演或者音乐人会尽可能地通过一些简单而直观的手段,让观众或者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科学方面,作者提到了直观性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直观的图表或者实验现象可以更好地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和研究科学问题。这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一些科学实验,教师们总是会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来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总之,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直观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欣赏艺术作品,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我相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运用直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直观性问题对阅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希望通过对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读者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直观性问题的本质,并且在阅读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6
直观性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阅读了有关直观性问题的文章后,我深感必须谈谈这个话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直观性问题的概念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直观性问题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问题,如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或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理解。在现代社会,直观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直观性问题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比如,在设计师的工作中,直观性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在市场营销领域,直观性问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从而推出更受欢迎的产品。因此,直观性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总的来说,阅读有关直观性问题的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直观性问题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直观性问题无处不在。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直观性问题的技巧,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7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识中。
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8
直观手段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兴趣,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一条好办法。他指出,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
1.直观性是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直观性适合儿童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小学生的情绪记忆。
2.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才是需要的,这是智育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手段,绝不是目的。
3.要逐步实现由实物直观、绘画直观向词的直观的过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采用各种直观手段,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情进行思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采用绘画直观,尤其是符号式的绘画,有利于发展抽象思维。词的直观,这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一步。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9
今天读了苏老师第三十条建议《谈谈直观性》的问题。苏老师说: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成都,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直观性教具。现在跟随着教科书很多时候都会给配备上一些直观性的教具,例如数学上三角板、量角器、长方体、正方体等,在语文和英语上有一些和课本有关系的挂图头饰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使用这些教具,引导学生对我们讲授的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但是直观性的使用正像苏老师说的那样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的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现在想一下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教具真的没有考虑那么深刻的,没有深刻地思考直观性教育和知识的联系或者迁移。作为直观性教具苏老师给出的建议是我们一定要亲近大自然,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让我们教学的知识一定能够和大自然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语文上,当孩子们学到一些词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让孩子们把学到的词和大自然的美好链接在一起,这样是直接把知识转化为了现实生活,这就是知识最重要的迁移。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的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这应该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我们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不要只是填鸭式灌输知识,而是一定要用到这几个要素来设计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和社区中去感受到知识的美好。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英语教学,我记得我原来在上低年级英语课的时候我总是喜欢那身边的具体的事情来让学生们把学习到的抽象的英语单词来具体化。例如学习“desk”、“chair”等词的时候我会让孩子们在教室里自己寻找,在学习到颜色词的时候我也会让孩子们找找自己身上有哪些颜色,看看那个孩子发现地最多并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来。
今天学习了之后我知道这些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链接到教室的具体事物上,但是我们更可以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因为每一次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的时候我都能够看到孩子眼中的光,这样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有序分组引导孩子们有具体的观察或者造句的任务,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轻松学会和课文有关联的知识点。
苏老师还给我们提出建议,说黑板不仅仅是写字的,更是孩子们可以用图画或者示意图来表示知识点的,另外可以在讲解不同的知识点的时候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这一点我深表赞同,给不同的粉笔赋予不同的含义,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激发起孩子脑中知识的关联和掌握的深度。另外一点就是教室里面应该多备几块活动的黑板的,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画画,自由画草图或者讲解问题用,这样给孩子们创造不同的环境激发起孩子从内到外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来。
谈谈直观性问题读后感 篇10
书中第30条,谈到教学中的直观性问题,“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教学中,尤其是培智教学中,使用直观形象,不但能很好地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使教学内容直观话、具体化、化难为易的作用。
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才是需要的,这是智育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手段,绝不是目的。要逐步实现由实物直观、绘画直观向词的直观的过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采用各种直观手段,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
上一篇:升旗仪式观后感怎么写【热选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