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实用【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实用【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一篇】
第一段:引言(150字)。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他的卓越贡献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袁隆平90余岁的高龄并未阻碍他对科学事业的热情与追求,他每天仍坚持工作,并鞠躬尽瘁,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长期科研实践中,袁隆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和体会不仅对其他科学家有启示意义,也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借鉴意义。
第二段:勤奋和毅力(250字)。
袁隆平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事业,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曾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追求,要在一点一滴努力上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积跬步致千里,取得真正的成功。”袁隆平在水稻杂交育种领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信努力付出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他用自己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将科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三段:合作和分享(250字)。
袁隆平一直强调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和分享,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取得更多的突破。他在科研过程中积极与其他科学家展开合作,并进行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他相信,只有让所有人团结合作,携手共进,才能真正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他经常与年轻科学家交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断创新,为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段:坚持原则(250字)。
袁隆平一生严守科学研究的原则,始终坚持科学道德和职业操守。他从不为名誉和利益而追逐,在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他始终将科研事业和社会责任视为自己的使命,不断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民。他坚持严谨的科研方法和态度,对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段:影响与启示(300字)。
袁隆平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他的坚持、勤奋和毅力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他的合作与分享精神告诉我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才能推动科学事业快速发展。他的坚持原则的态度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操守,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总结:袁隆平作为优秀的科学家,他的心得体会不仅仅适用于科学领域,也能够为每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追求和探索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勤奋和毅力、合作与分享、坚持原则的品质,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多的贡献。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二篇】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三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精英未来学校五年级四班的一名同学。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敬佩的科学家,我自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所敬佩的科学家。他的名字每个人都应该不陌生——达尔文。他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曾出版过《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参加同年12月27日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他在环球旅行时,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名为草芦的’植物。船舱只有窗户才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竟只向窗户的方向弯曲并生长。由于物种起源的耽搁,他在晚年才开始对此的研究。最终,达尔文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展示了这个细节让他做出的一些试验以及其结果。从这件事情,我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懂得细心观察、留意周围一切的人,连草芦那么细小的一点变化都能看得到并且加以仔细的研究,直到提出新的论点。
1858年,达尔文决定把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达尔文已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但他对研究生物学仍抱着极为谨慎的态度,并且不满足于一时的成果,不停的充实。不仅如此,他对研究的执著精神也值得每个人学习。比起居里夫人的三年研究,二十年这个数字更加令人震撼。二十年,如此漫长的时间,达尔文本可以去做别的研究,提出更多让他再获荣誉的论点,更可以依靠当时的《物种起源》而安心度日。可他却花了这么长时间去充实一个已经成型的蹲点,这种不断改进充实的精神,更让人臣服。
我们应该吸取达尔文身上的精神:严谨而细心、坚持不懈。我相信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哪个地方,只要有这样的精神,一切都将不那么困难。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四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精英未来学校五年级四班的xxx同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敬佩的科学家,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我最敬佩的科学家--霍金。“宇宙大王”霍金一九四二年出生在英国牛津,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毕业被授予博士学位。曾获得沃尔夫物理奖等奖。
霍金在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绝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大夫预计他只能活两年,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后来,又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但他还是坚持工作,还说:“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正是这样,他撑过了许多年,直到20xx年,他已经70岁了。
我最敬佩他的坚持不懈,当时他都生命垂危了,但他还是向往着光明,丝毫没有放弃。就像海伦·凯勒一样。而且自己当时被大夫说活不过两年,他却奇迹般的打破了这个时间的记录,这靠的是他坚强的意志和他对光明的向往。他生活也非常乐观,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且他尽管在轮椅上,却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活泼好动,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牢牢的抓住他。在我作业特别多的时候,我觉得肯定不能早早的完成,一开始对自己就失去了信心并且放弃了追求,于是很晚才完成。但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定能行,牢牢的抓住任何一段时间,不松手,就会快速的保质保量的完成。所以可见内心的观念是多么重要,只要你不放弃希望,希望也不会放弃你。
霍金还有一次跟一个具有性的教授打赌,尽管那个教授声望高,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作出对宇宙的猜测,尽管最后错了。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成功,因为它不仅敢跟一个声望较大的一个教授打赌,而且也收获了一些知识,更肯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这种不怕出错的精神也特别好。内心有一些想法应该勇敢的说出来,不管对还是错,不然总是确定不了这个疑问,而且错还才可以让人进步。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坚持不懈、乐观和不怕出错。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五篇】
袁隆平,中国农业科学界的传奇人物,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和奋斗,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问题。在他的科研工作和人生经历中,袁隆平总结了许多心得体会,对于我们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社会人士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分为五个方面,介绍袁隆平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不断努力向前。
首先,袁隆平在科研取得突破时,常常坚持“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信念。他在杂交水稻的研发中,面临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攀登科学的高峰。在他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质疑和阻碍,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并迎头而上,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永远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取得突破。
其次,袁隆平强调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在他的科研工作中,他常常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方法。他不断寻找新的科学解决方案,勇于尝试和创新。正是因为他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才使得他在杂交水稻的领域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当今社会,创新成为了时代的号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不断践行科学精神,推动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第三,袁隆平追求卓越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科研工作中,他要求自己严谨论证,精益求精。他有时会反复实验上百次才得出一个结论,不畏艰辛,不怕吃苦。他的严谨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为他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科学研究中,只有严谨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袁隆平学习严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将科研推向新的高度。
第四,袁隆平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始终秉持为人民、为国家的宗旨。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还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和国际合作事业。他始终把为人民、为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为人民、为国家的宗旨,勇于担当,积极回报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袁隆平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最后,袁隆平深深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社会的需求。他经常强调科学研究要依靠实践,要与社会相结合,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他始终关注和直面国家粮食问题,投身杂交水稻研究,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他的精神告诉我们科学研究要与实际相结合,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切实解决社会问题,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袁隆平的心得体会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发人深省,他的科研精神和人生哲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向袁隆平学习,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为人民、为国家,努力做出贡献;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牢记袁隆平的心得体会,秉持他的科学精神,每个人都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六篇】
第一位,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在地质领域的贡献,对于新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
从研制“两弹一星”所需的铀矿,到发现石油,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再到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等,李四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多个称号。
特别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钱学森的贡献无人能比,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两弹”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实战阶段,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而他在航天领域内的突出贡献,则为日后的中国航天快速发展,迈进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又获得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第三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长期隐身埋名,默默工作多年,为新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的艰苦奋斗下,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四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被誉为“两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不论是原子弹的模拟分析、研究设计,还是氢弹的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邓稼先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可以说,他是“两弹”走向成型阶段的关键一环,贡献极其巨大。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五位,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今天津宁河区),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原子核理论领域内的空白,而且在氢弹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于敏负责研发的氢弹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了“于敏结构”,为氢弹后续的小型化、实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在氢弹领域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而著名的“于敏结构”,不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来者,都无法在技术领域对其形成压制或者突破,可谓独步天下。
2019年,于敏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第六位,是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辽宁瓦房店,被誉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中国卫星之父”。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后来又担任中国第一颗遥感测控卫星、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同时,他又是中国通信、气象、地球资源探测、导航等为主的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还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可谓实至名归的“中国卫星之父”。
1999年,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七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县,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发明出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著名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仅使中国人民填饱了肚子,也将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2004年,袁隆平荣获“世界粮食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八位,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从中医药典籍和中草药入手,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研发出了“青蒿素”,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世界多国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九位,是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193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在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领域,拥有着极高的造诣,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不论是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还是爆发于2019年的“新冠疫情”疫情中,钟南山都冲在第一线,为抗击并有效控制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0年,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并在《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中名列第一。
第十位,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1945年出生于吉林辽源,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
在担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期间,南仁东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带领团队接连攻克多个技术难关,确保fast项目落成投入使用,使得我国在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领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9年,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并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七篇】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一)。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位于中关村腹地的吴文俊的家,朴实无华,五个居室里几乎摆满了书。古今中外的书包围着一张陈旧的藤椅、一张斑剥的书桌和两台电脑,这就是吴文俊的工作间。吴文俊78岁的老伴陈丕和捧出了一叠获奖证书: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这次是他第8次获大奖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丕和最了解吴文俊,淡淡数语,仿佛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他是一个搞学问的人,一心只搞学问。”
剑兰、龟背竹……盎然的绿色使房间里充满了温馨和暖意。五六十年代添置的红木家具虽然显得陈旧,但图案依旧精美,见证着这个家庭的风霜雪雨,见证着吴先生的攀登科学之路: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的吴文俊仍然抓紧时间从事科研。科学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过。
(二)。
在吴文俊的学生、中科院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山的眼里,“吴先生是一位典型的科学家,是创新的典范,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我们尊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更因为他的人品,因为他的学问。”
早在半个世纪前,吴先生就把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45年前的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3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读后感【第八篇】
在205月22日13时07分,敬爱的袁隆平爷爷去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哭声与悼念传遍四方。他享年91岁。他不仅仅代表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其实也是代表了中华明族的品质。
他本是一个少爷,本应安安分分的读书,却甘心下地种田,在努力了26年,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无数的压力之下,他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可他并不想就此止步,他没有就此满足,他带着助手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而每一次获得新的.进展,都可以让更多的人吃上米饭。
杂交水稻是袁爷爷辛苦发明的成果,而他的技术却不像一些欧美国家藏着,而是无私的给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让全世界的人都吃得上饭。他这种无私的精神,获得了许多国的尊敬。
在电视采访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精神特别的好,虽然耳朵有些吃力,但他的乐观和积极,是肉眼可见的。一般的老人到了他这个年纪心态早就迷离了,可他却还在想着如何让更多人吃上饭。
袁爷爷的去世,让我感到可惜。但他给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和乐观的精神,却是不朽的。
下一篇:教师研修随笔感言(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