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汇聚【优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汇聚【优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第二篇】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共分十章,再加上一则附论《论治学之道》。而关于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书中前后呼应的说到是“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成另一种视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观照。”
请先允许我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对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一章总结出社会学研究的三个整体方向,并提出个体在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上的意义,强调将个人经历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以及透过纷繁多样的情境捕捉关联。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抨击了主流社会科学的两股主导趋向,一是“宏大理论”的夸夸其谈,二是“抽象经验主义”的边角零碎。
第四章阐释了社会科学的各种实用取向,提出问题应当来自于价值观,和一个伦理议题“人们并不总是对符合自己利益的东西感兴趣”。
第五章提出在米尔斯所处的历史时期,似乎委身科层建制中的精英们是否做出关键决策越来越成为历史变迁的源泉。
第六章阐述绝大多数经典风格的研究都介于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之间,避免内容宽泛,也要避免内容吞噬想法,并且提出梳理任何问题,必须先说清楚价值和面临的威胁,再次阐释问题来自于价值。
第七章阐述“社会学”特色就在于将某一特定特性与其他特性相关联,以求获得有关整体的概念,并强调边界的流动性以及应当专业化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不是恪守学院边界。
第八章提出社会科学所处理的问题关乎人生、历史,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并且有关任何社会的意象都有其历史特定性,而历史的相关性本身就受制于历史特定性的原则。
第九章提到理性与自由有着内在固有的关联,但并非合理性的增长会推动理性的实现。
第十章建议将注意力投向议题和困扰,让理性以民主的方式在自由社会中与世间人事紧密相关,并由此实现支撑着我们研究承诺的那些经典价值。
附论《论治学之道》,米尔斯从自己治学的角度阐释如何避免前十章中主流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学术过程中关于问题、关于方法、关于理论进行了阐述。
由于篇幅较长与记忆限制,以及限于个人理解,部分章节的梳理和内容可能会有失偏颇。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对本人来说前四章读起来非常生涩及枯燥,但是坚持下来,就觉得接下来的章节读起来没有之前那么难,而且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容其实是相互呼应的,或者说前后彼此关联且互相解释的,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也开始反过来更能理解前四章的内容。尤其是在读到“附论:《论治学之道》”时,感觉是米尔斯从自己的学术进程解释了整本书的内容,能从他个人的治学过程中理解到他关于主流社会学两种趋向的批判原因,以及他个人如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其中,“投身学术,既是选择一种职业生涯,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学会运用你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这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而这也再次阐释他的观点“个人经历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
此外,本章节中激发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一些方法,比如:重新梳理档案;轻松嬉戏的态度对待界定各式议题的那些词汇和短语;交互分类的习惯;考虑极端状况,思考你直接关注东西的对立面,来获得最佳洞见;有意颠倒你的比例感(微小东西想象庞大);用比较的方式把握材料;安排材料展示,会影响你的工作内容等,都让我觉得启发颇深。托德・吉特林对于这章的评价:“所有的研究生都该读读,因为它与其说是一部按部就班的说明书,不如说是学术工作这场冒险历程的备忘录。”可谓是言符其实,研究生读了本章会避免在初始接触科研或者说学术中一些基本的错误,并且学会如何梳理问题,以及问题的切入点。
当然,本书的其他十个章节对本人的启发也很大。让我意识到在未来读书和科研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而问题既不能囿于情境的细节,又不能太过宏大,要学会跳出常识。如果是社会学相关的问题应该来源于公共价值及实际意义,且纳入历史变迁的框架考虑。梳理任何问题,必须先说清楚它们蕴含的价值和面临的明显威胁,而这些价值及危险就构成了问题本身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的梳理应该包括明确关注一系列公共议题和个人困扰,并开启对于情境与社会结构之间因果关联的研究。同时,要明白问题首先在于要证明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去证明它。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第三篇】
作者米尔斯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深受德国古典社会学理论和米德的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内颇有建树。米尔斯批判了50~60年代在社会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分别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大理论”和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象的经验主义”,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面临着深刻的理论危机。而这本出版于1959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著作。
该书分共十章,分四部分。
第二至六章批判了社会学科几个久而成习的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的气质、各种科学哲学,点出社会学研究中脱离实质性问题而沉浸于概念王国中,或因受制于方法论的规制而背离社会学研究的初衷。
第七至十章是提出自己对“社会学研究”的理解,人的多样性、历史的运用、论理性与自由、论政治,这是作者的对研究社会学的新方法与新视野。
最后一部分是附论:论治学之道,其核心内容是米尔斯独特的社会学方法论。
诚然,我认为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实用的就是部分就是“附论:论治学之道”,值得敬仰的思想家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希望让两者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学术工作中,要学会运用个人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通过这一章,可以看到米尔斯全书的写作逻辑和行文思路,更为重要的是,米尔斯的治学之道,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是完全可以参考他的理论方法的,他一步步告诉我们做学术研究的具体步骤:。
1.建立学术档案。在这种档案中,个人体验和职业活动彼此交融,鼓励捕捉“边角闪念”,甚至是梦境。档案可以用来核查避免重复工作,也能节省精力。
2.维护学术档案。维护学术档案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生产,通过维护学术档案,并由此培养自省的习惯,学会保持内在世界的清醒。
3.定期回顾笔记。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应该出现三类中间讨论--关于问题、关于方法、关于理论,并重新导回研究。
4.阅读他人的笔记作为补充。总体来说,我觉得附论部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读吸收并且运用的。
下面是我自己基于个体和社会的一些思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里的,都是社会人,你是社会人,我也是社会人小佩奇,我们就会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对社会的改造过程,参与到时空变迁的发展过程。诚然,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于整个历史洪流来说,犹如蜉蝣之于沧海,渺小又短暂。那么,我们身处的社会,到底以何种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短暂的个人又是如何参与到社会的建构中,二者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着怎样的关联?我觉得这是社会学研究比较有意思的点。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帮助利用信息增进理性,看清世界、分析事件全貌的能力。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区分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这是一种视角的转化能力,即个体到现象级,由特殊性到普遍性。
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简单理解就是不能让所谓的“专业”的界限、“学科”的界限来阻碍这一思维能力在一般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发展与运用。也就是说,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内容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能够超脱个体的思维能力,就像是站到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一般从云层来俯瞰芸芸众生的世间百态,同时又要从高处走下来找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去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各个社会角色之间的关联,去参与现实和历史的建构。
形容的再简单形象点,就像我读这本书的痛苦感触一样,先把我的灵魂先抽离出来让它飘在半空中,去审视这个叫“小可爱”的人,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形成她这个性格和人格的、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力量使得“小可爱”是“小可爱”,而不是别的谁。进一步,她与在座的人的联系是什么、彼此之间如何沟通关联。再进一步,我们这群人为什么会坐在这里、我们的沟通交流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更进一步,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又是什么样子的、在人类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它的变迁、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再发散一下,离开社会学的框架,人类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宇宙的终极真理是什么,宇宙的存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意义又是什么。
当灵魂回归这个躯壳之后,“小可爱”还是该完成“小可爱”的个人使命,走完人生这场宿命。作为个人,我们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有能力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走向,不至于在社会历史洪流里无所安放而感到茫然。
用作者的话来说,社会学的想象力相当程度上就在于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成另一种视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关照。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尺度”,帮助我们面对“正在发生的各个社会结构的非人性的急剧变化”,并通过“控制在其身后发生的结构性变迁的方式”来处理个人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帮助我们找到“所珍视的价值”,以及“威胁到这个价值的要素”,以避免冷漠和焦虑的滋长。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第四篇】
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第一种偏向:
宏大理论。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因为问题变成:当宏观理论中排除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什么呢?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系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
不过,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二种偏向:
抽象的经验研究。抽象的经验研究是对方法论的抑制。研究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在阐述、解答问题的武断认识中,仅仅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中。就其研究结果而言,经常堆积成繁多而琐雪的细节上,却对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任何值得研究和确信的东西,除了形式,什么都没有。简单说,抽象经验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式的教条主义方法)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而这种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简言之,方法论似乎决定了问题。他们仅仅基于对方法的运用,而不考虑其问题、内容和领域。或许我们可以说,由于此类研究花费昂贵,对于经验主义者而言,在研究时常常考虑提供经费利益集团所关心的问题,这些利益集团的问题是分散且大量的。对此类研究的简单相加的总和,绝不可能达成对于国家的阶级结构、地位和权力的完整认识。就学术而言,这些流派代表了古典社会科学的退却。他们退却的手段是对方法和理论进行过渡渲染:而其主要原因则是它们与实质性问题没有紧密联系。假如真的只存在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高高在上,并肩站立,那我们的情况真的是糟透了:就其实践而言,由于宏大理论表现的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义,以及抽象经验主义所表现的形式的、空洞的精巧,使得人们确信,对于人类和社会,我们还知之甚少。
第三种偏向:
形形色色的适用主义。社会科学中的混乱既是道德上的,也是科学上的,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学术性的。要评判社会科学各种学派中的问题与方法,我们必须先确认各种政治价值和学术论题,因为只有知道它是谁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把问题陈述清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不能从自己信仰的东西里推导出应该如何行动。现在不管社会科学家自己是否真得愿意,或是真得知道什么结果,投身社会研究并出版成果的人要合符道德的行动,并且一般地也要涉及政治。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社会科学家随波逐流,没有对自己的处境做出判断。其实这种选择不会让人太人心烦意乱,因为大多数研究着都是为大公司、大集团利益直接服务。研究也就同样被科学家和其他人以意识形态的方式运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研社会科学不必然与科层常规和意识形态林提有关,这种相关包含在社会科学的多样化和混乱之中。我们必须搞明白政治意义是什么?政治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形形色色的适用主义。一种是自由主义的适用性,由于美国社会中经常出现分散的研究,对于事实调查的癖好,以及与此相伴的对多元主义含混的因果关系的信仰。导致这些社会科学家经常与具有权威的部分或组织相处在一起,在这个时候研究者往往被利益集团掌握,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掩盖事实的评判,更像是一种政治宣传,希望每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另一种是自由主义的新适用性。保守的适用性或是叫旧的适用性,更多是一种政治宣传口号;而新的适用性是指为在经济、政治、军事越来越占支配地位的组织的大制度目标而服务。自由主义更成为一种福利国家对社会服务的行政管理,人们在现代工业中的工作是在等级制度下完成,生活节奏和常态是用理性与非理性,高效与低效来形容,很多人更像是马克思所说的“被异化”的人或是韦伯所说的在“铁笼里”的人。然而,这些利益组织和团体却正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同样的是,美国的学术职业不能使人满足于学术生活,这一职业的声望一直未能与所付出的经济上牺牲相适配;学者们的生活往往一团糟,而许多学者的不满足由于发现远不如自己聪明的人却在别的领域获得声望和权力而加剧。所有这些意味着,美国学者的处境允许他们采用新的实用性,而不需要意识形态的转换,也不必有政治上的罪责感。
第四种偏向:
科层制气质。米尔斯说,抽象经验主义的技术方法及其科层式的运用,目前一般是结为一体的。并且将会造成一种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层制社会科学的宣传力度相当程度上声称在哲学上它是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吸引大批人的眼球在与它培训人比较容易,并提供给他们前程光明的工作。科层制的政治含义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军事基地、公司、广告中介机构和政府的行政部门。其实看上很简单,由于社会科学不是独立自主的,就不可能成为对公众负责的行业。由于研究手段更浩大,费用更高,它们将遭到剥夺。因此只有社会科学家以集体性方式对这些研究手段实行全面监控时,这种风格的社会科学才会真正实现自主。如果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研究依赖于科层制组织,他会丧失其个人自主性。如果社会科学包含科层式的研究,它会丧失其社会和政治自主性。如今抽象经验主义已经为科层组织所用,尽管它自然有其明确的意识形态意义,这些意义有时也被作为意识形态。如果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共享一种学术上的双方垄断甚或成为支配性的研究风格,他们将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景构成巨大的威胁,对理性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的角色的政治前景构成巨大威胁。
第五种偏向:
科学哲学。作者对于理论与方法宏观模式进行严厉的批判,一个研究者若是为方法和理论所控制,则无法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能竭力洞察其事。米尔斯认为,每个人在研究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方法论,而不是通常从某种自然科学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式这种小把戏和其他类似的规则,更容易导致科学不可知论而非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社会科学者不应该采用科学方法的教条模型,来富有成效地累积和发展他们的科学。因而,对问题的阐述应该包括对一系列公众论题和私人困扰的明确关注;并且这些阐述应该开启对环境与社会结构间因果联系的探求。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后感【第五篇】
这本书问世于1959年,作者米尔斯在当时的体制是失败的,终其一生都没有转为“正教授”,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社会学科长期以来的入门经典读物。在书中,米尔斯批驳了已有观念,给出了思考,抛出了问题,但却并未提供答案。他像阿基米德要找到一个支点翘起地球一样,颠覆了我们的旧有理论,将我们的思想逻辑库重新洗牌。
这本书让我们去思考社会所认可价值背后的观念。虽然某种价值观为我们一直所信奉或批判,但是经过思考,支撑这些价值的观念就真的站得住脚吗?我们一直赞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为我们一直摒弃的就断然是错的吗?当这种想象力扩散为民众的批判与理性精神的时候,我相信社会的车轮一定会是向前捻转的。
“社会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可见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包括了社会结构和以历史视角看待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在这本书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时,却变成了社会学的现象。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咖啡理念: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和谁喝,目的是什么和咖啡的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的变化而不同。当今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是由宏大的理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实用性构成,但是由于历史运用古板等原因这一体系在今天看来死气沉沉。米尔斯承认“共同价值”的客观存在却质疑“共同价值”形成的理由,他还批评宏大理论对于概念的盲目而偏执的崇拜是理论脱离了普及,成为了臃肿艰涩的概念。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外界其他的价值观念存在的关系,能够区分外来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念,从而不轻易受人支配。目前看来,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样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而个体内部也同样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
最终一个理性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而且有关人员能够始终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人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认识又会更进一步。
上一篇:穆斯林葬礼读后感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