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第一篇】

记得在念中文系的时候,我就在教育学课上邂逅了苏霍姆林斯基,阅读他的著作,让我见到了一个教育家对每个学生全心全意的爱,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付出。工作后,我决心把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这条“平凡之路”当做一场最特殊的旅行,用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方式奋力前行。

2020年7月,我“临危受命”中途接手一个高二班级担任班主任。担任班主任让我意识到我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还只停留在“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的层面,作为班主任,只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未免显得有些单薄,我必须开始思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真正成功的教师并不仅仅教授孩子以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启智与修身。

我意识到当一群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深深被他们的老师鼓舞,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这动力应该是一个共同的“远方”。于是,我开始思考我的学生怎样才能在我的引导下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呢?

我应该引导他们在书山瀚海中体会到课本与真实世界的关联,认识到知识不是背记、不是枯燥的概念,是我们存在的方式,我们诗意栖居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他们应该学会主动渴求知识,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真正的“博学雅行”的“博雅班”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我的兴趣、我写作灵感的源泉。更是一位老师与母亲的爱与关怀。我每天躬身于班级,从早上六点多踏入行健楼,即使没有晚自习也选择在晚上十点离开。我每天停留在教室里,观察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自习、午休时间是否加班加点,我观察他们堆积的书籍和试卷,观察他们和谁一起学习,观察他们用什么方式娱乐放松。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观察,我发现班上有几个很特别的学生,我必须先激活他们才能带动全班:彭同学踏实认真,却不太自信,自认为自己作文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女生,化学、物理学起来也比较吃力;罗同学数学物理天赋高,但英语学习消极;王同学物理天赋高,但行为比较随意,经常迟到、欠交作业,激情晨读也不愿意开口;黄同学性格开朗活泼,数理化都有天赋,字写得好、英语基础也不错,但对自己要求不高,自高一把手摔伤后,欠交作业成为了习惯性动作。

于是,这几位学生成为了我谈心谈话和单独辅导的重点对象。我单独给彭同学进行作文辅导,在单元考试中贯彻落实,此后每篇作文都写得非常出色,在单元考试中化学一举夺魁,找到了学习理科的自信,多个科目遥遥领先。

对那几位学习动力不足的男生,我选择在午饭后、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找他们谈心,用看似随意的谈话拉近我们之间距离。罗同学缺乏视野,我推荐他去长沙参加湖南省物理竞赛,有了大赛经历,经历“长郡”洗礼,他开始正视自己的英语学习;王同学因父母离异性格外热内冷,他极度渴望关爱,我谈心管教双管齐下,让他认真审视自己的天赋,再也不迟到早退,慢慢融入班级,并且经常为同学解决物理难题;黄同学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我亲自检查他各科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且把班上同学提出的数学、物理难题丢给他,让他用讲题加分弥补自己欠作业扣除的德育评分,他不仅不反感反而觉得讲题是来自老师的肯定,学习状态有了很大的回升。

在朝夕相处中,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文能通语文英语地理历史,武能拍照画板报陪他们跑操。他们惊叹于我丰厚的学识,我被他们的坚韧、乐观鼓舞。“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当学生尝试点亮自己,他们便开始有期待,那些旁人梦寐以求的大学,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虚空的词语,他们是一个一个执拗的梦想。我珍惜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次体验,这正是我前行的力量。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第二篇】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一本教育经典著作。在教育领域中,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作者以平实、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花了大约半年的时间,每天在安静的晚上,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中。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像是一颗种子,落在我的心田,生根发芽,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中,有几条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提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我也逐渐尝试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内心,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另一条建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使我想到之前在课堂上总是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后,我尝试调整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中应用这些观点后,我发现教育变得更有意义和有趣。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捷,我也因此获得了许多教学上的成就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的建议,更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经典。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真谛,还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尽管当前教育领域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得到了许多实际操作的指导。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目标和方向,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坚信,《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将继续引领着我前行,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指引灯塔。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第三篇】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可我并不喜欢读理论书籍,感觉味同嚼蜡,劳而无功。但当我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之后,顿觉获益匪浅,深受启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和经验的结晶,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鲜活的实际事例。捧读此书,仿佛就是在一个静谧的晚上,一个教师在与我分享他这一天的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丰厚学养和思想,自己的心灵也慢慢地得到教育智慧的滋养。尤其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给正迷惘的我点亮了一盏温暖的明灯。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世界上没有完完全全的“后进生”。方仲永的聪明早慧与齐白石的大器晚成也鲜活的证明人的认知发展有先后,成长有早晚。作为老师,我们必须科学客观地看待所谓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把世俗上的“后进生”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思维尚未完全觉醒的孩子,另一类是天赋尚未完全发掘的孩子,还有一类是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明显滞后于普通孩子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尽如人意,可他们都是发展中的人。身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前进的自信心。也许他们还只是沉睡的雄狮,正待我们去唤醒。

首先,他们有着极强又极脆弱的自尊心。在“后进生”这个心灵枷锁的桎梏下,他们又会自卑,感觉抬不起头。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足够的尊重,帮助他们重塑自尊。我班一个“后进生”与隔壁班一个“优等生”同名同姓,也许只是为了好区分吧,大家习惯性的在他们的姓名前加上“小”和“大”。一次上语文课时,说到他们,一个调皮的女生说:“他们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他那本就没抬起的头埋得更低了。我知道他那颗脆弱的玻璃心又碎了一地,于是将语文课变成了班会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终于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来都是优秀的,都要踏踏实实地走在地上,并且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能不断进步。课后,我再次找他谈心,给予多方面的鼓励。他也终于扬起了头,苦瓜脸上也展露出了笑容。

其次,他们很难取得跨越式的进步,我们的原则就是只要进步。举手的勇气是进步,端坐的自律是进步,听课的专注是进步……我们要细心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只有他们感受到自尊,能够自信,追求进步,才能不断尝试,逐渐向好。

学生,都是上天赐给老师的礼物。“后进生”更是晚春的花朵,如果我们施之以爱、教之以方,就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第四篇】

我有幸读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作为工作七年的我,一开始满怀激情,但慢慢地觉得教师就是做重复的工作,与孩子们打交道,日复一日的工作让我身心疲惫,没有一点激情。直到读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狭隘,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懂得孩子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才能真正的融入他们的生活。

做一位快乐成功、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我觉得做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个孩子就像一朵花,不同的花花期不同,园丁要根据花的特点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育方法,然后静待花开。老师要像园丁一样,发现孩子的特点,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像小花一样,能找到自己的花期,然后开放。我将班级后进生分为三种情况:学习困难的学生、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既学习困难行为习惯自制力又较差的学生。我会多跟他们接触、交谈,有空的时候常跟他们谈心,如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谈谈他们假期怎么过;谈谈他们父母、家庭的情况,也谈一些学习方法,这些有意无意的谈心,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特别是他们点滴进步,我都要在班内大肆宣传,使他们成为班级核心,让他们有自豪感,从而鼓起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合作分享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好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以此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合作分享中,更要注意细节,引导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对待孩子们,多多鼓励他们,他们更会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勇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孩子,才会更加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教育既面临着挑战,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因为我们有更大更广的途径来汲取营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方法能力,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正是因为在包容、繁荣的环境中才得以生生不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更要响应党的号召,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做一名有思想、有爱心的教师。

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第五篇】

使知识活起来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核心教育观念之一。前期与工作室成员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交流过不少各自的观念,很受感触。现行物理教学中,对标讲概念的问题依然很严重,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死的,只能够储存在大脑里,而不能够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运用,而且不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为什么学生大脑里的知识是死的?因为很多需要建构来掌握的知识是我们直接灌输的,很多需要去运用的知识,是学生记住的。尤其要警惕的是,很多中学生乐于靠背诵来获取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清楚仅靠记忆是发展不出真正的物理思维能力,更发展不出真正智慧的。

知识要想是活的,第一要通过情境建构来帮助学生掌握,第二要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在生活中让物理概念拥有鲜明的形象性,建构起知识与物的关系,比如,进行“速度”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场景:飞速的高铁与慢慢行驶的汽车,通过学生熟悉社会的场景,让学生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是有快有慢,怎样比较物体的快慢呢,从而引入与“速度”相关的探究课题。再比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的含义,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有何异同?为什么猴子捞不到水中月亮?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教学也就活了。

中学生学物理,完全可以对比生活经验去大胆的合理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诱发学生猜想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我们也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和家长只是通过概念知识卡片来让学生去背记,那肯定是错误的做法。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获取知识?就是要去解决疑问,去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或者是其他各种关系。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是使学生面前出现疑问。这个疑问就是交集点。什么是交集点呢?就是各种因果联系或者其他联系交集的地方,是能够统摄一节课的那个关键的概念。比如学习“光的折射”时,让学生看“鱼在哪里?”的插图,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从而提出: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的猜想,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可以首先播放一则学生溺水事故的报道,进行安全教育;然后播放有人躺在死海上,悠闲地翻阅着报纸的一段视频。学生看到这种情境会产生很多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的猜想。这样的疑问才是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学生会调动起原有的经验来努力尝试解答。教师这个时候要能够监控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学生原有知识的欠缺,通过讲解来弥补这个空白,并且通过提问和点拨,让所有学生都能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建构的过程。只有获得的知识是活的,那孩子的生命才能够是鲜活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61 2592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