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精编3篇

小甜 分享 时间:

历史的沉重教训,反映出权力的腐败与社会的动荡,令人深思,何以再现辉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篇1

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这个年份,我想华夏儿女想到的一定会是100多年的甲午战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在读完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之后,我同作者写完书的感受似乎有几分相似,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反而更加的沉重。这是一本记录那段晦暗历史的战争回顾,它承载着国人耻辱的记忆。甲午战争的意义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日渐减少,反而更加的厚重。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让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悲惨记忆。这本书真正的给我揭开了战争的这一段历史,用严谨的史学作风阐述了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中国的路究竟该如何走。

在学生时代,老师讲到过这段历史,当时年少轻狂年纪的我恨那些反对禁烟、反对抵抗的人,恨他们的丧权辱国,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那个朝代、甚至是整个古代封建帝国的问题。那是整个封建帝国“一言堂”的悲剧。那个时代在皇帝的思维里,中国傲视“四夷”,甚至对英国的印象只是船坚炮利,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崛起引起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人一直处于麻木之中,一直在“天朝”的旧梦中难以醒来。之所以中国会被侵略,其实真的不应该去怪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朝代。那是时代造就的悲剧,那是多年延续皇帝“一言堂”的悲剧。古代社会一直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皇帝有才学、想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明、昌盛的,但如果皇帝是昏庸、荒唐的,那么这个朝代最终会走向极端的衰败。历史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一言堂”的悲剧,而在当下,在这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刻,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扎紧“一把手”在人、财、物权力管理制度的篱笆,杜绝“一支笔”、“一言堂”。

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拒绝“一言堂”,约束自身行为,善用手中的权力,不断自律、自省、自励,真正做到慎独、慎己、慎微。

第一,民主决策,群策群力。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我们应该主动拒绝“一言堂”。实行民主决策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由大家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个人的独断专行,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不做“土皇帝”。

第二,慎思谨言,一心为政。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领导干部应当慎言、慎行、理性地考虑得失,要做到诚信而不失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领导干部必须在需要面前要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要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要学会坚守,才能突显其公道正派、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优良品德。领导干部自身良好的品德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镜子,更是大力弘扬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人民给的权力造福于民,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良好习惯。

第三,以民为本,全心为民。人民群众永远是为政的基础和根本,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需要明确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工作中才能时时刻刻有为人民谋利之心、为人民造福之意。

历史的教训至今还深深地烙在那古老的铁炮炮身上,波涛拍打着炮台,其石壁上也会清晰地刻着这段惨痛的历史。历史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去书写。记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要真正能够走出历史阴影,实现社会和解与和谐,要做到的是“不计前嫌”,绝非“不记前嫌”。“不计”是种选择后的宽恕,“不记”是对历史的谋杀。

“当历史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又是一个甲午年,我国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我们要真正吸取甲午战争的教训,真正的做到杜绝“一言堂”,还百姓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篇2

读完了《天朝的崩溃》,我感触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个时期的腐败与黑暗。历史学家茅海建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后期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导火索。

在《天朝的崩溃》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天朝”是怎样崩溃的,但书中对多个问题的解释与论述,我终结出了“天朝”崩溃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国晚清时期,军事武器还是鸟枪等落后的武器,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而侵略中国的英军的武器炮弹、长枪等,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从兵器上来说,中国就已经输了。

第二个原因是士兵与军官的问题。晚清时期,军队人数很多,在人数上占据很大优势,但清军驻防懒散,难以集中,调度非常困难,并且,大部分的军队都是用来维护治安,保护皇城的,没有较强的作战能力。晚清士兵与军官腐败,没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同时,军队也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军队懒散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个原因是“天朝”在对待鸦片腐蚀民族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楚,开始一直认为禁烟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败无能,没有把这个问题与英国商人联系起来。并且,在初期,没有禁烟的打算,直到皇室内部出现烟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烟,这就反映出清政府没有一点危机意思,依据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还未清醒。

晚清时期的中国还是封建王朝,专制,黑暗,而此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无论是在军事,经济上,都远远的超过中国,正在走向巅峰,这就决定了,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必败。

天朝的崩溃是必然的,无论有没有鸦片,有没有英军侵略,这种传统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变,中国永远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强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天朝崩溃帮助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现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的对待每一段历史,从那些错误的,荒谬的事件中获得信息,以便更好的发展。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篇3

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我抽空阅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一书,这本书带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给了我不少思考。

这本书如同茅海建先生自己所说一样“我选择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理应发生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犯错误的,试图回答一些问题”。它以皇帝与诸位官员之间发生的故事为脉络,带我们认识了大清的政治环境,揭示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茅海建先生写的这本书的内容带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了那一段历史,那些在现代人看来很荒谬的事情,在茅海建先生联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变得非常直观,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研读价值的历史书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茅海建先生对琦善和伊里布等人的看法,在传统的主流观点中,琦善与伊里布是卖国贼,而林则徐则是大家公认的精度英雄,但是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茅海建先生从各种文献以及当时的情境出发,他设身处地地用当时的道德观念思考问题,将琦善卖国的证据一一驳倒,作者认为,琦善在促成道光帝“清缴鸦片”这一决定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琦善的卖国说其实来源于他对待英国入侵的态度,琦善其实主张妥协,但是事情在口口相传中必定会变味,由妥协变为投降,再由投降变为卖国,这一步步的深入,使得琦善被戴上了卖国的帽子。林则徐确实值得称赞,但是林则徐致力于研究英国的历史,了解对手的实力和战术,这在当时有着极其先进的思想,这值得百年后的我们去缅怀和尊敬他,但是作为一代大师,他也不能逃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最终还是无法阻止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中国的大门,使我们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看完这本书,我有以下思考。首先是表面上的一些思考,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思考看历史,有时候要辅助以必要的历史文献来说事,否则有些东西可能会被歪曲。就比如:现在日本教材中有些体现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情况。这个就是歪曲历史,历史永远存在,而史学家有些东西可能是错的或者具有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我认为在看待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去看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轻物谁下落快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亚里士多德脑子一拍就得出答案了,但是我们换到那个时代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还是为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结合测量工具的局限,我们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之处。

第三,每一个人都有功过是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采取客观的态度,更多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尤其是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在这个炒作横飞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多思考消息的真假,不能一拍脑子就充当看客,传播负能量,没有一个世俗的人能超脱世俗,每个人都会受到某一个时代的局限性,正所谓“明哲保身”与“令为玉碎,不为瓦全”两者的区别,有句话讲得好,那就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最后一点就是: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句话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真理性。

以上就是我看《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感想,看完此书,我最大的想法是:我成为预备党员之后,要多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科技创新,为我们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61 3627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