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经典文献,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智慧,令人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我十分喜欢旅游,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对于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才对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迈洒脱呀!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双脚,走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生命履行了这句话。

徐霞客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立志要踏遍祖国各地,寻访长江源头。长大后初心未变,便开始游历各地,没有先进的仪器,他就用脚丈量,用眼观测。腿疾复发时,他忍着病痛也要爬到长江源头。路上遇到强盗抢劫,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损失辛苦得来的数据。徐霞客生命最后几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说法,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徐霞客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章,如《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被徐霞客热爱祖国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奔走于中华大地,途中的艰难险阻没有吓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坚定。徐霞客的事迹让我明白:坚持铸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坚持诞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2

今天,我花了1时28分40秒看《典籍里的中国》。看完之后,我非常震撼,好几个节目都让我泪流满面。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典籍是《尚书》,古人叫《书》。主人公是伏生,他一家人非常爱《书》,视《书》如命,爱子因保护《书》而被土匪残杀。妻子宁愿冻死也不愿烧《书》取暖,最终永远留在荒野里。伏生痛哭,那时候,我也流泪了。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纣王残害许多人,他们的儿子前来向周武王诉苦。最后,姜子牙劝他,周武王为了老百姓,向纣王作战。

现代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2000多年后的发明物——电灯、图书馆、手机。

《典籍里的中国》告诉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书,要爱书,传承中国的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3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如果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因为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

现在《尚书》只剩下28集,我们要保护好它们。《尚书》不仅写了历史和修身的要点,更多的是历史的辉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5

它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但是它仍然年轻,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而有一部名叫《典籍里的中国》的纪录片,让我更加了解到中华文明的伟大。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知道,这部纪录片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6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

通过这部戏,我认识了一生爱《书》如命的伏生爷爷(本名伏胜);伐纣的周武王;代皇上听《书》的晁错。

这里还有很多名人名言名曲,例如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出自《尚书。牧誓》节选。

我还认识了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荆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就是华夏九州,多民族的九州,物产丰盛的九州。

我知道鲧治水用堵塞之法,禹治水用疏通之法,已被尊称为大禹(原名姒禹),他的父亲是姒鲧,本是治水之人,可九年不见其功,便流放至羽山,才换大禹治水。大禹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呢!

我看完这部戏后非常感动,还和爸爸妈妈玩了记九州,太高兴了,我和爸爸妈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感觉文字都活了过来,中国古籍离我更近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7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非常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它通过演绎典籍中的故事和思想,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的智慧和价值。

首先,节目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戏剧演绎方式,将典籍中的故事和思想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观众。这种演绎方式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享受,更让观众在心灵上得到触动。通过戏剧演绎,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典籍中的精髓和智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节目选取的典籍都是非常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著作。这些典籍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通过演绎这些典籍中的故事和思想,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最后,节目还通过邀请嘉宾进行讲解和解读,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典籍中的内容和思想。这些嘉宾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讲解和解读不仅让观众了解到典籍中的表面信息,更让观众领悟到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智慧。

总之,《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非常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它通过演绎典籍中的故事和思想,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的智慧和价值。通过观看该节目,观众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8

每期必追的《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本草纲目》叙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先人李时珍历经四十年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完成一部划时代的巨作,被世界称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行医一生,告诫李时珍: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书更难。但李时珍说:百姓需要,总得有人要做呀……李时珍考证本草,犹为注重实地考察,集成历代本草,以纲目分之,总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为辅,列出各种药物的形状,附以气味、主治、还有药方,甚为实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医书。

当看到先人李时珍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巨作无法刊刻,他满头银发还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时,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节目最新颖也是最让人拍手叫好的是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先人李时珍穿越到现代,他恭捧着自己修撰的《本草纲目》时,好像真的是圆了先人没亲眼目睹巨作刊刻的遗愿。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9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0

我刚刚看完了《典籍里的中国》的第一集《尚书》。对于这部聚焦中国古老典籍的纪录片,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见识。

在《尚书》这一集中,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这些文献记载了尧舜禹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情形。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勤勉克己,无私奉献,他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每天都在劳作,最终成功地治理好了洪水。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认识到了勤劳和毅力的重要性。

整个纪录片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对古老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片中的解说词更是堪称经典,它们不仅富有诗意,而且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典籍中的内容。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它让我更加珍视和敬畏我们的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文的决心。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学习中文,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老典籍的魅力。

总之,《典籍里的中国》是一部极富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的纪录片。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文化,那么这部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

61 3900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