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精选6篇】
纪录片深刻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反映出教育、心理与家庭环境的复杂关系,孩子们真的能承受这些压力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篇1
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课上我们观看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这个纪录片讲述了五名中国教师赶赴英国,在当地的一所充满浓浓英国本土风格的中学中进行为期四周的各个学科的中国式教学实验的故事,这五位中国教师信心满满,觉得英国学生应该和中国学生一样,可以通过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来接受知识。在来到这个英国中学之前,这五位老师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最棒的,因为许多中国学生在这种严厉认真的教育方式下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然而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中国老师们仿佛遇到了困难。
首先,在课堂纪律方面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就有差别,中国学生一贯的思维方式是尊重老师,学生们都遵守着各种教育他们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心集体、孝敬父母的规章条例,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而英国学生受到本国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并没有中国学生那种对于自己教师的敬畏之心,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他们都不愿意做到,并不是说他们的态度有问题,而是各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英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课堂纪律与学习态度上的截然不同。在中国这种尊重教师的大环境下,对于把被学生尊重当作习以为常的这几位教师们,突然被转换到英国这种对于教师毫无敬畏之心的松散环境里,他们的那种自信满满逐渐变成了忧心忡忡。
其次,教育方法的不同使得中英教师的教学实施效果也不相同,比如中国教师在英国讲述勾股定理的时候,运用了中国的传统方式,就是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按步骤讲解公式: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余弦等于临边比斜边,正切等于对边比临边,这种干枯的讲述对于有自制力、有基础、有学习欲望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完美的知识接收方法,而对于英国学生来说,他们觉得无趣且乏味,对于这种讲授方式完全无法接受,根本没有听懂,在他们找来英国数学教师讲解后,他们才听懂。英国教师的讲解方式是用英语单词谐音记忆来进行的讲解,中国教师根本无法想到这种方式,这种讲解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无法使其他非英语母语的同学们完全听懂,就如同我们被背诵九乘九算法口诀一样,对于中文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讲只需要背诵,效率极高,对于英国学生来说,也许让他们明白口诀的意思更为困难,这个假设和前面的勾股定理是一样的含义,可以说是教育方式方法不同,可以说是无法比较的一个中英教育命题。
还有存在于体育课上的区别,这段纪录片如同剧本一般,来自中国的体育教师扮演了一个凶神恶煞一般的教师形象,掐着手里的秒表,冷漠的要求同学们做各种体育运动,而英国的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给他们加油打气,我觉得这个记录片在这一段里恶化了真正的中国教师,有很多中国教师都是通情达理体谅学生的,对于体能不好的学生会有额外的帮助,对于体能好的学生也有表扬和鼓励,并不是纪录片中所记录的那种不近人情,冷若冰霜的教师形象。
我认为整个纪录片仅仅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中国教育教学现状和一部分的英国教育教学现状。在国情不同的基础上,国家内部的分化也是十分强烈的,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且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中国的各方面竞争压力都很大,在这种国情下,唯一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就是高考,通过高考可以使无数学生改变命运,所以学生们的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平时的各种小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压力下,他们就需要进行学习,然后一步一步地读小学、初中、高中。 所以自然而然的,中国的教师与他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趋向于严厉认真,不苟言笑一般。但是英国的社会大环境和中国不同,英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十分完善,学生们对于进入社会后的竞争不是十分强烈,整体的状态轻松愉悦。
其实英国的教育分为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大多数的公立校都十分松散,学习氛围不浓厚,学习进度慢,课业压力小,而私立学校截然不同,私立校里的师资力量强,培养的学生也趋近于专业人才,课业压力等同甚至超越中国大多数学生,学习进度快,今后从事的方向也不同于芸芸众生。中国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方面并没有多大区别,公立学校广泛普及,私立学校较少,其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可能有些许不同但是更多的是为同一目标服务,所以其教育成效也算是相近的。对于公立私立学校方面,两国在教育方面就分为四种教育方式,由此可见,教育的差异性对比十分强烈,所以这部纪录片不能代表广泛的中国与广泛的英国,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小范围差异对比。
最终,在那次考试中,中国课堂教育下的英国学生比同级的同学们成绩高了很多,但是中国教育胜利的结果其实也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说明这种教育方式在这段学习生活过程中对这些学生产生了影响。我们要对比的不仅仅是一段成绩,而是对两国的教育进行对比,我们所要做的是取长补短,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不断地对比过程中使两国的教育都能进步。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对于中英教育都有了一个大致认识,但是我认为这些都过于片面,不足以代表整体,只能表现出中英两国部分教师的部分想法与思考,而且这部记录片多少有剧本的程度存在,并不是以极其客观的视角阐述,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两国教育有阻碍,可以供中国教师和英国教师参考,来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与教育系统。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篇2
该纪录⽚讲述的是五个中国⽼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所中学,实施四周中国式教学实验的故事。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在⼀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但是,⽤中国的教学⽅法来教育英国的学⽣可⾏吗?实验中,中国⽼师接管了⼀个有50名学⽣组成的九年级的英国学⽣班级,这些学⽣是在四个星期的时间⾥,要穿统⼀的校服,每天早上七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时,中间有两次吃午饭休息时间,每周还举⾏⼀次中国升国旗,课堂上主要是记笔记为主,同时还参加集体练习等活动。
中国的教育模式,其实本质上就相当于是⼴撒⽹多捞鱼,中国所谓的应式教育是以牺牲部分⼈才的特长,但给社会培养出来了⼤量的基础⼈材为主的教育主旨。中国以前⼤学严进宽出
现在开始严进严出,以后也必然会更加严谨。中国教育或许不是最好的教育,但是作为⼀个受到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我希望并且相信如果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会是⼈才。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我会严格的要求⾃⼰,进⾏⾃我批评,我只是不喜欢把竞争看的很重。”当那个学霸⼩姑娘在体育课上扔铅球总也扔不好的时候,她哭着说道。像这样的对中国教育的不适应在⼏乎所有的学⽣⾝上都或多或少的发⽣着,这种不适应与其说是英国初中⽣对中式教育的反感,不如说是⼀群内⼼对各种事物的感受都还⽐较纯洁的孩⼦,被迫⾯对以最终结果为唯⼀⽬的和以成功与否为价值尺度的教育时,所作出的本能的抵触反应。
纪录⽚中有⼀段是⼀个学⽣因为她喜欢的歌⼿单飞,脱离乐队,⽽在考试之前痛哭。就像⽚⾥科学⽼师说的那样,中国的孩⼦也会喜欢流⾏⾳乐,⽆论好与坏,但是中国的孩⼦不会在考试之前为此痛哭流涕。
我们每个⼈的天性都是⼀样的,⼀个婴⼉出⽣在中国和出⽣在英国并不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天⽣热爱⼀切美好的事物:⾃由、快乐、友谊、欢笑等等,我们痛恨竞争,我们痛恨⽐较,尤其是当我们并不擅长这么做的时候。
然⽽不同的是,中国和英国不同的是,就像教中⽂的⽼师说的“英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让所有的学⽣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他们可以尽可能的延长⾃⼰的以兴趣为驱动的学习⽅法,尽可能的延长他们对事物本⾝那种纯粹的追求,慢慢的,这种延长会融⼊进他们的⾎液,变成他们⼀⽣的价值观。⽽在国内,对于很多⼈来说⼤概⼩学的结束就意味着童年的再见,就意味着不再拥有对知识那么纯粹的追求,每个⼈,⽆论学习好与坏,⽆论是否热爱所学的学科,都会再潜意识中将取得好成绩考⼊好⼤学作为⾃⼰的最终⽬标,这⽆可厚⾮。
所选的⼏位⽼师都有着很⾼的学术⽔平。数学邹⽼师来⾃杭州外国语中学,A-LEVEL数学教得很好。英语李⽼师来⾃南京外国语中学,还是校长,⽔准更⾼。科学与体育⽼师来⾃英国的华⼈⽼师。
整整前三周的教学,深深困扰于学⽣纪律。⼀开始是随意讲话,慢慢都不听课,发展到最后有半数的学⽣逃课,不参加晚⾃习,极其出⼈意料。期间学校领导也来视察过,但依然⽆济于事。不得不让⼈深思。中国教育赋予了⽼师⾜够的权威,让其⽆论教得如何,由学⽣来适应⽼师的课程。家长赋权给学校,学校赋权给⽼师。好的学校,这⼀赋权甚⾄不需要家长同意。移植到英国,学⽣对填鸭式教育的枯燥产⽣的排斥,没有学校与家长的强⼒⽀持,就很难解决,课堂纪律问题会始终存在。
中国教育是⼀种更简单的输⼊的教育,对于⼀个社会多数⼈群具备竞争及⽣存的能⼒⽽⾔,是有效的。背诵、反复练习,牺牲⼀定的欢乐以获得能⼒,这些是中国教育的精华。它不迁就单个学⽣。但学⽣的成长多数时候确实需要付出努⼒,没有反复练习,根本不是尽⼒做好。英美教育的强项是培养有创造⼒的精英,对于⼤多数⼈⽽⾔,则显得昂贵⽽迁就学⽣的快乐。
“保持安静,不准讲话。”在课堂上,中国⽼师不断地如此斥责英国学⽣。英国学⽣不像我们这些从⼩被“听话”教育训导的中国同学,但他们在课堂上被迫接受⽆聊的满堂灌输时,英国学⽣开始了明⽬张胆的反叛。英国同学有的在课堂上唱歌,有的把烧⽔壶带进课室,上课喝茶。当中国⽼师说“就是因为你们在课堂上不听话,不遵守纪律,所以你们的考试成绩就是⽐中国学⽣差!”类似的话,我在中学⾼中听的多了。“如果你们在不努⼒,你们就会⽐其他班落后。你们就要输在起跑线上!”
中式教育,每天上课做题超过⼋个⼩时,完全以考试题⽬为讲解中⼼,这种教育当然⾼效,中国学⽣的平均成绩肯定⽐英国学⽣⾼。强调听从⽼师命令的中式教育,使得学⽣独⽴能⼒差,当他们离开教室时。正如英国学⽣⼀阵见⾎的指出,在学校,你必须接受⽼师灌输的意见,⽆条件的服从⽼师权威,那么以后,⾛进社会时,就像流⽔线上的产品⼀样,乖乖的接受既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篇3
关于BBC的三集教育纪录片,之前教育心理学老师也让我们看过,并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思考。
一、背景
刚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很惊讶,感觉中国老师被妖魔化了。BBC纪录片的名字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可是视频里中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现在中国的主流教育方式,那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方式,现在应该被放进博物馆了。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对中式教育充满负能量的视频呢?而为什么在这样“残暴”的中式教育下,学生的成绩竟然比英式教育好呢?那就要从这个视频诞生的背景来说起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了一个测试,叫做“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而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25名以外。这极大地震惊了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感叹现在英国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小,特别是数学,和别的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和中国,普遍认为英国学生的数学比中国学生差3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这个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在这个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教师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执教。要求完全按照中国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期一个月,然后对学生进行水平考核。在执教的这一个月中,BBC进行了全程录像,力求真实的展现其教学过程。
在查阅资料室发现,对于PISA测试的科学合理性,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赵勇系是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这种比较根本称不上比较。此外,PISA排行榜曝光最多的是数学成绩。因为数学是机械式学习,英国学生在PISA的这场大惨败堪称经典案例。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表现如何,多大程度上过上更忙、更富有、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充实的生活。评分的人并不关心这些。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就像视频里一个英国学生说的,中国的教育就像是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是国家的合格公民,而忽略了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发展。英国,或者说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他们理应有充分的自信,那为什么英国政府却对这个测试趋之若鹜?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二、目的
因为中国老师来英国数量的限制,在这一个月的执教中,一个中国老师往往兼任两到三门课程,比如科学老师杨君,就兼任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教学。一个月过去了,考核结束了,中国老师一顶三教出的学生成绩竟然比英国老师自己教出的学生成绩更好,中国老师完胜。记录片很快被剪辑出来,可是,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似乎全是负面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慢,中国老师在课堂上极力的维持课堂秩序,甚至让爱说话的同学单独坐在一边,让调皮的学生站到教室门口。可是,这些措施似乎没有多大效果,学生反而觉得很好玩,到最后学生与老师矛盾越来越深重。师生之间的对峙似乎越来越激烈,学校的教务主任也有所耳闻,于是进行了深入查访,他随机走进课堂观看学生的上课情况,结果当然很吃惊也很遗憾,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教出好学生来的,他们觉得他们看到的景像再坏不过了。我想如果我的课堂是这样,毫无疑问会很抓狂。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中国老师的教育方式在视频里看是很简单粗暴的,甚至我这种一直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都难以接受,可是学生们的成绩比接受英式教育的学生好呢?既然中国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已经被考核证明成绩更异,那BBC应该认可才对,又为什么会剪辑了一部充满负能量的记录片呢?事实正如中国老师杨君所言,这一部记录片的剪辑是有失偏颇的,有很多学生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的镜头被BBC剪掉了,留下的都是调皮捣蛋的。担任中式学校校长的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也表示:“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而且参与的邹老师说,在他任教的南京外国语中学,每天下午四点就下课了,不会出现每天12个小时的情况。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像南京外国语中学那样,但是在我所见到的大部分学校里,也不会出现这么严苛的制度。接下来邹老师的话让我惊讶。严苛的教学制度和满墙贴的孔老夫子语录都是制片方规定的。我认为英国方面在选拔老师时,肯定是听过中国老师讲课的,对于现在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有起码的认识的。而且我们知道英国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分。打个比方,公立学校是“平民教育”,而私立学校是“精英教育”。之前看过一句话:英国的阶层分化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完成了。学生在公立学校是不用交学费的,相应的他的教学质量并不高,管理也不是很严格。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学费昂贵,学习压力并不比中国学生小,一些顶尖的私立学校学生管理甚至比中国大部分学校还要严苛。公立中学在各个方面都秒杀私立中学,而在本次试验中,选择的是博航特公立中学,为什么不去英国顶尖私立中学伊顿中学呢?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中国中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数学、科学表现优异,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基础教育表现出浓厚兴趣。英国教育大臣更是率团到中国考察,准备引进中国教学模式以改造英国中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但是,对于引进“中国学校模式”,英国上下并未达成共识。政府积极推进,可学校老师、家长并不怎么“感冒”。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实验就成为双方论辩的重要证据——中国老师究竟怎么教学?学生感受如何?中国教学模式能否在英国推广?借助对比实验的结果,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试图增加直观性和说服力。
这次教育实验,我认为说白了就是一次“炒作”。而在媒体“炒作”的背后,隐藏的是英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及其决策机制,显然,政府想引进中式的教学成分,而其他参与决策的组织却并不认为有这个必要。。欧美国家的教育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有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力。政府的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征得不同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认可。具体到英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双轨制”:一轨是私立教育,主要通过私人出资办学,也被称作“贵族教育”;一轨是公立教育,主要通过居民纳赋或称国家出资办学,也被称作“平民教育”。在公立教育办学方面,不仅学生家长、国家机构,就连纳税人都有教育决策权,这就是英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也是“中国式教学”被“热炒”的英国国情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BBC炮制了这样一个实验,以期给整个社会以震撼,让大家去激烈的讨论,思考英国教育改革的方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问题只有争论,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从暑假开始,关于这个教育试验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BBC的目的也达到了。
3、“师夷长技以制夷”
过多拘泥于这个教育实验的背景和BBC的目的,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该有的态度,那是那些阴谋家的事儿。我们就单纯来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吸取英国或者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长处,思考应对的措施。
视频中一些片段虽然有戏剧化的效果,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偏重灌输式,而西方教育多倾向启发式。比如中西方两大哲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中西方的教育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多为提问启发,而孔子则多为回答问题。我们要去借鉴西方基础教育过程中,如何给学生自我空间。我们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性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总的来说,让学生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机会。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变选拔为育人。从历史看,中国教育文化原本具有浓厚的育人特色,侧重在“德育”方面。然而,选仕制度在中国确立后,选拔“入仕”开始演变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并积淀成一种文化。相反,教育本身的目标追求是什么,反倒变得“模糊”起来。BBC制作纪录片的初衷,尽管可能是想引导英国社会深入研究并借鉴中国教育,但是,它也启发我们研究并借鉴英国教育,特别是反思中国教育自身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文化的积弊并加以改进。严格地说,选拔只是教育的衍生功能,育人才是其主旨。变“选拔文化”为“育人文化”,才是中国教育文化重建的正途。否则,在“选拔文化”背景下讨论教育改革,一切都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
以上是《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篇4
01
我们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和英国在文化交流中得知在英国孩子们学习时间就只有6个小时每节课时期也特别短,而在中国每天孩子们一大早就得起床背着繁重的书本,赶往学校,每天在学校度过近14个小时,这么繁重的书包,这么多的时间不得不承认中式教育的压力,在英国的孩子们看来中式教育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魔鬼训练般,他们虽对中式教育不适应但他们对考试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两国的老师用着本国的教育体制,到最后看期末成绩测试哪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更年煽动学生们积极与热情,英国的学生学不进去时居然带了个电热水壶来教师泡茶以消磨漫长的学时,他认为中国的学生是每时每刻都在受人摆布,而英国的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在英国中式学校给学生带去中式文化、中式价值观和中国历史,也许中式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思维自由 判断性思维以及创造性。但中式教学法教学生们合作,团结。毕业典礼上,是庆祝完成学业的机会而对中国 英国老师来说这是长达四周的教学成果,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的比拼结果揭晓的时刻。最终中国以独一无二的中式教育赢得了比赛。
02
BBC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立场很不公正客观,很明显地暗示观众:英式教育的优越性。在这为期四周的试验中,变量本身就是不对等的。
片中的英国学生因为跟不上中国老师的进度,难以适应中国老师的;满堂灌;而丧失对了课堂学习的兴趣,继而导致课堂纪律散漫。疑问一:中国的五位老师在此没有教学进度的压力,为何要一味地追赶进度?
再者,英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双轨制,精英阶层都就读于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才是普罗大众的收纳所。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考试竞争的压力,自我动力不足,学生当然可以尽情都享受快乐教育。而英国私立学校像中国的公立学校一般竞争激烈,学生孜孜不倦。这部纪录片倾向性太明显,愚化百姓,固化阶层,政治服务目的不要太明显哦。
关于科举一个很好的社会学解释: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然而换到现代社会,科举对应的不应该是高考,而应该是公务员类型的考试。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而高考不同,选拔出的孩子是要去大学继续学习的。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都是各个学科的底层知识,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到了大学就会发现并没有卵用。从人的发展角度说,是很低效率。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篇5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播出一时赚足了眼球。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Bohunt公立学校试行中式教育,以对比中英教育。教学对象是9年级学生,为时4周。期末考试这个班的数学、中文与科学成绩依次为()、()与(50)完胜英式小班,赢得了比赛。
但随着节目的播出不少网友批中国式教育是:压抑的、思想不自由的、刻板的、毫无创造力的教育。即使结局完胜,但是他们依旧认为那不过是高分低能的体现。中国式教育的功过是非很难说清楚,这里不多评价。然,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中国网友们一味的去指责中国教育真是如此不看,追捧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的西方教育是真正的西方教育吗?而这种所谓西方教育又真正的是适合我们的吗?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吗?
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我的答案是:Bohunt公立学校体现出来的只是西方教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下述材料可论证)。而这种西方教育一部分并不适合于我国现状。自然,在此阶段这不是我们所要去追求的。
Bohunt School是一所公立中学。在英国,中学也分公立和私立,而二者之间的学生素质、教育方法有着天壤之别(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如此)。公立中学依靠的是国家资源,因此学校规模大,福利很好,免学费,上课氛围自由松散,学生课业轻松;而私立学校学校规模很小,入学门槛高,学费高昂,学生课业任务相当繁重。总体而言,私立中学的水准远高于公立中学。以学校为单位的A-LEVEL(英国的“高考”)成绩全英排名为例,前100名学校中,私立学校占90%,前300名中,私立学校占80%以上。虽然不少公立中学在教学质量也很优秀,但只要是公立学校,学生都是良莠不齐,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旷课率极高。(此资料摘自《南方周末》)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需求量极大。而多少人欲“除之而后快”的应试教育不得不承认是高效培养人才的有力手段。而人才的培养没有捷径,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了的情况下,追求创新求异、纵横驰骋才有可能性。基础知识的学习跑不掉必须坚持中国教育常用之法“填鸭式”的教育。在理解基础上进行高强度重复训练,效果较好,有利于长期记忆,进而亦有助于加深理解。由次可见,从人的记忆曲线来说,人人鄙弃的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手法在教育这条路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Bohunt公立学校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过于“轻松”的氛围,在我认为如此的轻松是过于松散了。这种“放养式”的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可行性比较大,但并不适合9年级学生的。9年级的学生大约在13-14岁之间,心理机制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如此过于松散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不能保证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那么,之前也有提到,基础知识都不牢固,那么创新求异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所以,一个相对严苛的环境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必要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不无道理。
你是否在找工作的时候后悔当初自己没有更努力一点可以上个更好的大学?你是否在文艺晚会看到其他人大放光彩而自己捉襟见肘没有什么可以拿上台面的时候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学舞蹈,音乐?而当初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今后要面临的情景,或是当初的你和现在的你想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你的后悔是你在权衡之下发现你更想要的是优秀的自己。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篇6
观看影片后最大的感触是中式教育非常注重守纪和尊师。就像影片第一二集里中国的老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管理班级纪律,上课不准讲话,坐姿必须端正,不能在教室里喝茶…上课学生应该全体起立问好,老师讲话时学生应该做一个认真的听众,课堂上应该听从老师的指导…
在我看来这些都跟我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学生看来,课堂守纪是必须的,我们认为起立向老师问好是早已习惯和必不可少的事。在影片中我看到英国的学生非常排斥班规,排斥规矩,自己上课不守规矩还要影响其他同学,我并不赞同体罚,但是我觉得把那些捣蛋的孩子分开是对认真学习的其他孩子的负责与尊重。我认为,规矩这种东西,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英国父母一直纵容宠溺孩子,那么就容易出现孩子在早早年纪就偷吃禁果然后怀孕,或者把男女朋友带回家过夜的情况。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设定底线,所以他们不知道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们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在学校要尊师重教,而这些是中国父母从小就会教育孩子的。
我们再来看看影片的结尾,中国班的英国学生加倍了学习时间,考试成绩就提高了10%。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教育不仅仅只关乎考试分数。教育是为了让人全面发展,为社会做贡献,更重要的是毕业以后学生拿到的是比毕业证书更重要的东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