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晚会观后感【最新3篇】

荣誉 分享 时间:

晚会精彩纷呈,展示了各国文化的交融与合作的愿景,传递出和平与发展的强烈信号,令人深思未来的可能性与希望。这样的盛会,是否能真正促进全球合作与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2025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晚会观后感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2025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晚会观后感

2025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晚会观后感 篇1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未来。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一带一路”是历史传承与现实需求、未来愿景的有机结合,被誉为“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发起的最广泛、面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近x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和项目落地不断推进也足以表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领头雁,中国的发展会为世界经济复苏创造更多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各国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同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比,第x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活动更丰富,相信成果也将更加丰硕。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合作大计,推动共建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一带一路”将更多地造福沿线国家人民。

2025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晚会观后感 篇2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在20xx年9月和10月由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方法,是大国崛起所依托的时代精神。“一带一路”构想与“中国梦”的理念相辅相成。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在思想上,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普通公民,我时刻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国家和国际的动态在学习上我,认真学习每一科专业课课程和选修课程,取长补短,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业,我还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不断开拓视野,为日后迈向工作岗位做准备。在工作上,时刻都不忘本身的职责所在,认真完成领导老师安排的工作。生活中,我朴素节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尊敬师长,平时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融洽和睦地相处,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与需要帮助的人。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社团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注意克服本身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2025北京一带一路峰会晚会观后感 篇3

一、 “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内涵和战略意义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短短不到一个月的10月3日,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又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对外开放的宏大战略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从世界地图上不难看出“一带一路”连接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提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xx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向西开放、内陆腹地开放前沿已成“新常态”。同时, “一带一路”写入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而且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关注,已有6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响应并愿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二)“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

“一带一路”蕴含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都以经济合作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特别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次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主要体现了“五通三同”。

“五通”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沟通是保证——达成政策共识,利用好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求同存异,为项目建设开启政策绿灯;设施联通是优先领域——重点是交通设施建设,解决欠发达地区交通阻隔,物流和人流不便的问题;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不断消除贸易壁垒,加强信息互换、海关、认证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国家间贸易和投资;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通过市场运作来筹集资金,在设立丝路基金基础上、发挥各国融资、民间资本、商业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的作用;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开展广泛的人文交流,加强媒体合作、旅游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沿线国家民众的广泛支持,不断增进彼此合作和理解,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三同”就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合作共赢。就是通过实行以上“五通”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溶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造福各国人民。这样,在亚欧非广袤大陆就将出现一个新生的巨大经济活跃地区,将对全世界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十三个沿边、六个沿江和十八个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都在东南沿海,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失衡。“一带一路”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必将使中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

二是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xx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的“入世”对全国经济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新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贸易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最近几年来国际贸易机制又在发生了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是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 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中国恰好成他们的投资乐园,中国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长期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新的出路,目前许多处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所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就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发展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和电力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更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四是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防产业转移的需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为主。有关数字显示,1979年至20xx年的三十三年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亿美元,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已经具备了生产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到20xx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中国生产要素流动的新趋势,将中国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61 433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