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度量》读后感【热选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书中探讨了文明发展的多维度,揭示了文化、科技与社会的交织,是否能引发对未来的深思?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文明的度量》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1

我手捧那这本书时,感觉沉甸甸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就像我们贴身侍卫一样伴随着我们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认真地阅读起来。不时被其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除了平时的日常用语、态度举止以外,还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上课听讲的学校课堂礼仪,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的交通礼仪,爱护绿化公物的社会礼仪,孝敬长辈的家庭礼仪……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处处体现着文明礼仪规范。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给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我去学习。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感想也很多。此时的我,脑子里出现了宽阔马路上,可以随处可见地上的痰、垃圾,为什么会有这些脏物呢?就是因为有些人不自觉,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又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人看见,没有什么大碍。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市容,影响了别人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这样做:上车时,我们都谦让一点,看见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乱扔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不破坏花草树木,爱护公物;在学校里,遵守规章制度,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互相帮助,让同学间相处得更团结更和睦;在家里,我更要孝敬老人,尊敬父母,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他们的辛劳……总而言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愿“文明礼仪”这棵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焕然一新,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美丽多姿,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和-谐温馨,希望礼仪之花开满人们的心间。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2

历史学家的困惑,在于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写就结局的故事——结局之前的剧情,对于活在当下的人们而言,实在难称有什么实际意义;而结局之后的情节,单凭历史学家的推演所找到的“可能”,又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历史研究真正的意义或许只在其趣味吧,知故事,看眼前,觉得太阳之下并无新事,可人世间又有那么多的注定,正等着被改写。一切仿佛了然于胸,一切有可能出乎意料。

伊恩•莫里斯的这本《文明的度量》,恐怕是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作者似乎写过一本更有名的书,叫《西方将主宰多久》,为“西方中心论”寻找论据。然后这本《文明的度量》,是对前者的补充。作者在作品里将文明成果量化进行比较,从而实现了“关公战秦琼”式的复盘。

作者对文明量化,所采用的指标是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姑且不论用这些指标来衡量文明的价值是否片面(当然作者也表示他只是选择它们作为“代表”),你如何用数值来表达一个地区文明的“能量获取能力”?它供养了多少人口,这些人口消耗的“食用能量”姑且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据,但“非食用能量”又如何表达呢?作者的推演看似复杂而充满可信度,但恐怕也只是“看起来”如此而已。作者所做的,很像是在本不清晰的远古文明遗迹上附上了一层足够大的白纸,用来“拓印”下某种痕迹,再把这痕迹根据作者脑中的结论进行补齐,形成一幅很宏大的画面,来证明“西方是如何主宰这个世界的”。

谈完了过去,作者也没忘记展望一下未来。在作者看来,尽管通过工业革命,西方一举拉开了与东方文明的差距,占据了世界的主导地位(在此之前,西方总也是略胜东方一筹的,虽然优势不明显),但东方在“人口组织”(也就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会在弥补了其余三个弱势项目之后,为东方带来“迟早的繁荣”,而这个时间,恐怕是在2103年前后(真是遗憾我们大概都看不到了)。而延缓这种状况的发生,恐怕是某种巨大变故,造成的停滞。

我不知道作者又怎样的用意,也无心揣度。作为书评人,我还是打算就本书来谈谈。首先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很有趣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思考点:文明究竟是否可以被量化,如果能,方法是什么。这也是本书在我看来“方法大于结果”的原因。然而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这本作品中似乎也存在不少原则上应该被质疑的问题。首先是方法似乎不甚严谨,之前已经谈到。其次是证据不足。书中反复在说有关东方,资料是极少的,所以很难得到准确衡量。但问题是,即使是“很少的资料”,作者的利用也是很成问题的,太多的“偏见”,恐怕会产生远大于作者自己所估量的误差。“先入为主”是另一个令人遗憾的方面。作者抱定了“西方中心论”,似乎有“拿着结果走过程”的嫌疑。

这是我对本书的看法。作为一本史学论著,新颖有余,但分量显然是不足的。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3

文明礼貌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我们最缺少的。现在,世界都在提倡着讲文明、爱文明。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栋梁,我们应该加入到讲文明的行列里。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对个人,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对集体,文明礼貌意味着集体的凝聚力。难道中国真的像外国人说得一样,是一个不文明的国家吗?今天上间操的时候,五年三班宋老师在操场上捡了一块纸,还告诉同学们要学习她。

在我的校园里,也有不文明的现象出现:有的同学在校园里不扔垃圾,可在校外就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趁老师不注意,马上把兜里的垃圾扔了。别看这是一点点小事,但是这时文明却十分重要,说不定老师就在你后面呢!讲文明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就在前几天,我们写了1篇《我喜欢的……》,不知道谁嫌自己写的不好,把纸揉成一团,顺着窗户扔了下去,正好让值周老师拣着了,定睛一看,是从我班窗户上”飞“下来的,班主任正生气呢。

哼!这人一点也不知道保护环境!将文明置于大街小巷,我们梨树区将会更加美丽、温暖。 我们身为中国人,就代表着我们的祖国,形象做得不好,也就侮辱了我们的祖国。只有时时刻刻严格和要求自己,要讲文明,要守公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别人错了要及时提醒他。那么,社会也就因为有了你的文明礼貌,而有了文明的风尚,而拥有了和谐的风气。

才能使我们的祖国不被外国人看不起,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地球永远保持干净、美丽。让中国成为一个世人都喜欢的文明的国家!从我做起,让文明礼貌之风吹遍大街。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4

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勤思好学的中国人细心地观察世界,耐心地解读着世界。中华传统的包容文化让我们乐意虚心接纳任何其他优秀文明和思想,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文明的度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读和观察世界的视角,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书中,斯坦福大学的伊恩·莫里斯教授用其独创的“社会发展指数”来解读人类过去一万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东西方之间的对比,更是其下功夫之处。丰富的考古证据、历史数据和现代社会数据等支撑起了其庞大的理论体系。而构成“社会发展指数”的四大支柱指标,则更是以全新的视角看世界、解历史。

第一个指标:能量获取。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作者所以提出此概念,就在于不满意今天谈及人类社会发展,过多地采用经济学家的标准,诸如人均实际工资、人均GDP、人均GNP和人均NDI等。作者所提出的“能量获取”是指“人类全方位的能量获取”。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食物、燃料、原材料。而其中燃料细致划分到:木头、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核能……不得不说,这个“能量”概念几乎已无所不包。作者通过相关的数据支撑,得出一些耳目一新的结论。关于中国的观点如:“汉朝的巅峰为公元1世纪,(能量获取人均)达到27000千卡。”

第二个指标:社会组织。初听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作者却是从上一个指标“能量获取”推理而来的。即,能量获取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组织的规模,也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数量。在经过海量数据分析后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城市规模数据也表明,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定居点规模的量级。农业国家似乎供养不起大约10万以上人口的定居点;农业大国似乎供养不起大约100万以上人口的定居点,然而,工业社会却能维系2500万以上人口城市。”同时作者还强调“如果没有化石燃料带来的能量激增,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和技术方面的收益,则没有人能生活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这些观点都相当具有启发性。

第三个指标:战争能力。关于这一指标对于社会发展有多重要,作者在该章节开篇,用描述性的话语来阐明,同时也再此唤起我们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回忆。“再没有什么事情像1840年-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样,使得西方主宰世界的局面变得如此清楚。一支小小的英国舰队在中国长驱直入,威胁要切断向北京运送粮食的大运河,并迫使清政府做出了丧权辱国的让步。”进而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事实一向如此,战争能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崇尚和平的中华文化而言,这一指标的出现是“扎眼”的,但反思之,如何防范被外在“战争能力”阻碍自己的发展?仍是应当重视的问题。

第四个指标:信息技术。这个词语,今天的我们最为熟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认为“存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于掌控智力环境至关重要,并且本身就是社会发展这个概念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不同于今天人们对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青睐,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却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信息技术”概念,并直言,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指数4个特性中最难衡量的。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5

西方为什么能够主宰世界?这是本书想要阐释的主要问题。而文明的度量成为一项主要的原因。那么如何度量文明?在这一章里,作何讲述了什么是社会发展,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运用大量事实阐述了分化、复杂性、进化、进步等一系列问题。接着第二章里讲述社会发展指数,从定量、东西方、时间几个方面讲解了什么是支撑着社会发展指数。接着继续探讨如何获取能量,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差异,以及信息技术影响了社会。最后讲述了度量文明的意义。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书,我读着有些困难,读不下去。但作者能围绕文明的度量进行深入研究,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讲述文明的意义,能够主宰世界,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资本的。那么我们呢?文明的发展程度,我们还有多少距离?

历史的发展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数据,我们从历史中的大事记看出,人类如何操控历史,如何在时间长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或者为自己所占据的位置找到更多理由。当然还要根据历史的发展,充实自己,占有最佳历史时间点。

进化,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当我们懂得参考,并能调控自己的发展,我想主导世界,我们中国,东方世界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社会发展中,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有目标。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6

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句话:“某些明显有利于自己的事,并不一定真的是天经地义之事。”

“我想,文明一定不是要可以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情。它应该首先成为使自己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中国不能回避一个关于所谓文明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文明概念在高标准的方面的林林总总的‘心安理得’,怎样抵消了人们寄托于文明底线方面的良好愿望。”

我一直都相信,“文明”该是一个国家始终关注的话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教育、宣传、普及。

我们不可否认今天的中国在教育上已经有了巨大突破,我们的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不够。

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有些东西还要再普及,直至成为年轻一代骨子里的信仰。

正如文章里所说,文明首先要使自己愉快。

看到文章的时候就开始反思,始终觉得自己没有真正做到最细致的文明。有些细节不去想不去反思就始终不会有改变。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7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为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西方为什么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而激烈争论。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文明的度量》正回应 了这一争论。该书横跨15000年的人类漫长发展史,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等进行阐述,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描述,以此追寻经济和 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进。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8

   如果说西方文明程度更高,从而主宰世界,那么文明如何界定、如何衡量?文明从哪些方面为其奠定了主导世界的基础?文明将如何决定国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决定21世纪的未来?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为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西方为什么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而激烈争论。全球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文明的度量》正是为终结这一争论而作。本书横跨15 000年的人类漫长发展史,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就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描述,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进。

    在本书中,莫里斯独创“社会发展指数”,结合考古证据、历史数据、现代社会数据等,从4个特性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进而对上一个冰川世纪结束以来15 000年的东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扫描,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

    通过这本书,莫里斯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还提供了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以及为何东方将成为未来的主人。

    最重要的是,对于关心中国文明演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读者,莫里斯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9

这本书上来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文明在西方发端,而不是东方,论述这个问题的图书浩如烟海,不过这次作者是要给文明进行量化,通过量化进行比较,然后来看看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发展取向。

怎么进行量化呢?这是一个问题,没想到西方对量化如此执着,研究如此深入,而且以前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作者只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而已。对文明如何进行量化,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选择的量化内容不准确,那么量化本身就可能变成了一场笑话。所以作者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白为什么进行量化,我们都能对那些影响文明的关键因素进行量化,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因素等等。

那么作者最终选择的是什么呢?第一选择的是能量的获取,第二选择的是社会组织,第三选择的是战争的能力,第四选择的是信息技术,一共就选择了这四个因素。

能量的获取,就是人均获得的能量千卡数,这直接影响到文明的发展,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因子,而且也比较容易量化,说到量化,如何选择时间段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漫长的文明历史上,间隔多久选取一个节点来进行量化呢?作者也没少下功夫,开始比较漫长从一万多年前开始,一千年一个点,然后是五百年一个点,最后就更详细了。量化说是比较容易,但是这每一个点的选择和计算都是要下功夫的,都是要考证的,作者收集了很多文献资料,也说明西方人对此早就有系统的研究。

社会组织如何量化呢?作者挺聪明,他选择的是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通过对历史上东方和西方最大城市人口数量的连线,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社会组织程度如何了。

战争能力换算成当量,信息技术用的是识字率,也挺有道理的。那么通过这些量化,制作出来一个表格,从表格中就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了,一目了然。作者不需要做结论,你一看就明白了。

东西方文明的发现,其实一直是西方领先,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一直领先,只是后来陷入了中世纪的低谷,而东方文明也是在一直紧追不舍,在西方进入低谷的时候,东方文明依然保持向上的势头,在唐宋之际超过了西方,可是随着西方文明开始复苏,而东方文明却开始走向下降,于是西方文明进入了现代社会,和中国相遇的时候,东方文明变得不堪一击。可是东方文明很多也跟着从低谷中开始复苏,于是现在有了日本的崛起,有了中国的崛起。那么得到的结论就是,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晚了半拍,所以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也要晚一阵子。

那么能不能得出东方文明就是在模仿西方,学习西方,重复西方的道路呢?我想仅仅从图表上看,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走的路线如此接近,只是说明了所有的文明都会沿着这个曲线发展进步。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10

我一直认为文明不仅仅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数来单一衡量,就比如我认为距今2500年的古希腊,人们的文明程度就高于当今之社会。因此,应该说,我是满怀希望的开始阅读《文明的度量》这本书的。可以说,作者伊恩•莫里斯是个历史学上的天才,他创新性的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设计出满分250分的“社会发展指数”,结合大量的考古和历史数据,为跨越1600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衡量和估算,主要集中在东西方发展的横向对比上,这也是这本书所肩负的研究任务——“为何西方主宰了世界,西方将主宰多久”。

在开头的两章中,作者采用计量史学的方式,抛出了他要研究的课题,制定了一系列度量的原则,商定出所使用的算法和思路,最重要的是明确了用来度量的四大特性: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这让我兴奋不已,仿佛即将踏上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可是,在接下来的四章中,应该说我是艰难而痛苦的将其囫囵下咽。在详细研究和分析每个特性的章节中,作者按照长短不同的年代跨度,利用有记载的文字资料以及合理推测,借助自己所构建的“社会发展指数”模型,为西方和东方的特性进行估分,再通过列表和线性坐标展现出其发展趋势。在这一百多页的解释说明中,作者采用严谨的证据来论证每个得分的来源和考量,但由于类似论文般的过于专业和枯燥,却令我看的昏昏欲睡。

就当我几乎后悔花了大量时间阅读这优秀而详尽的历史论证时,最后一章《让历史成为指南:度量文明的意义》成为了令我拍案叫绝的全书亮点。当作者将四个度量特性合而为一,综合展示16000年的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时,我渐渐从这单调的曲线中看到了文明的进程,看到了西方在%的历史进程中都领先于东方,而唯一的落后是自公元541年到1773年,这正是中国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分裂局面前期,到清朝乾隆末年六十三的弘历无奈立储的时候,八方来朝的鼎盛全部幻化在这东方超越西方的一小段曲线上。而令人叫好的则是为了避免能量获取这个占主要比重的特性淹没了其他三个特性的差异,而采用了各指标对数的总和来描绘曲线的方式,最终另外三个特性的敏感度被清晰的反映在图像中。例如原本平滑的曲线中出现了突然下滑的陡峭变化,让我们能够从中国西周灭亡以及西方后罗马帝国瓦解的历史中得到印证。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根据自己得到的研究结果,对未来100年东西方趋势进行了大胆的推测。

当我望着耗费了两百页的论述才最终产生的东西方社会发展曲线,突然发现之前大量枯燥乏味的数字推演都有了意义。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很喜欢考古学,幻想也能像《木乃伊归来》中深入金字塔内部,寻找法老王们留下的奥秘。可当我去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看到考古工作者对着不知道是兵佣什么部位的碎片,进行清扫、药水处理、扫描、记录等琐碎的工作时,我才知道什么叫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文明的度量》又给我上了这样一堂课,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行动力,也就无法得到心中的答案。

面对这本推演文明进程的恢弘著作,我对作者感到深深的顶礼膜拜,这种佩服不仅仅来自于他创新性的量化方法和有理有据的解释,更来源于他欢迎批评指正的态度。在文中,他事先已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反对声音并作出解释,并如他说的,本书正是为批评者提供“炮弹”来最终完善作者的理论。这种科学态度让我这个处女座在合上书本后,对自己的求知之路更增添了几分信心。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11

我发现要理解现实世界,一个是要做好横向比较,通过国际间的经济学比较研究来理解,另外一个是做好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大跨度角度看发展。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好书。用能量获取能力作为指标,对文明进行度量。从这里看中国,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峰在宋朝,但是依然没有达到西方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峰——罗马。应该说中国1000千年的文化优势,是建立在欧洲的文明倒退基础上的。而欧洲的文明倒退,则是不破不立,反而使得化石燃料成为了主要的能量来源,从而实现了文明的大跨越。而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是文明的衰落,其实仍然在稳步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远比西方来得慢,也就是说以人力、畜力、水力为基础的能量获取方式已经发展到头了,技术上已经比西方晚了一代,再怎么用功也比不过别人。这和诺基亚的倒闭一个道理,不是手机做得不好,而是差了一个时代。

通过这个角度看,化石能源已经走到头,谁能够在新能源上占尽先机,谁就有可能在下一个300年拔得头筹。这么看来,国拨科研经费1/4用于能源研究,还是不够。这其实是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应该说,读前感已经把要说的东西说的挺多了。《文明的度量》作为《西方为什么崛起》的技术支撑材料,总体上是从数字上给予较为公允的评价和估测。

最终的感觉还是一样,对于文明最为重要的衡量方式,是对能量的使用和利用方式。因为从人均食物、社会组织和军事能力几个方面来看,其最终的深层原因还是能源。食物的多样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均和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有密切关系。因为,要产生1千克蛋白质所要耗费的能源,是1千克植物食物能源的10倍。而在满足大规模人群的饮食消耗中,集约化的能源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战争能力上,现代战争的能力,其实比的就是对敌人单位有效面积的能量投放密度。而在社会组织能力方面,实际上代表的是一次性管理能源的总量规模。信息能力,看起来与能源毫无关系,但是却从总体上改进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所以,从未来看,能源为万事之先,绝对不为过。

其次,作者的傲慢,或者是我认知的偏颇,主要来源于对于他所提到的各项数值细项的打分。特别是对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时代的打分,存在着我感觉中的明显估值不准确。确切的说,是过于高估罗马的分值,过于低估的相同时期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分值。罗马总体比宋强,罗马军事比唐强,这让一个中国人如何接受得了。特别是让一个存在了500年,乃至1000年的祖宗还跑分跑到了前面,颜面上完全说不过去。

总体来说,文明的度量,开发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社会发展度量体系,虽然还有些不准确和需要商榷的地方,但是绝对到了可以开宗立派的高度,甚至是指导实践的作用。应该说,这本书的价值和作用,也是近2年来我评价最高的。

但是能不能流传推广开来,还有几个方面的事情要做:

(1)历史学本身流于考据,而忽视逻辑。注重细节,却缺乏宏观。特别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往往太糟糕。于是导致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流于想象。用量化模型描述历史,是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历史学的发展方向,只不过要把学界全部扭转过来还需要时日。国内史界,更需要时间西风东渐。

(2)目前历史学是隐学,经济学是显学,他的这套东西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是并不见得能入得了上面的法眼。人文社科类成果,如果没有政治的参与和帮助,推广起来还是很难很慢。

关于《文明的度量》读后感通用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12

文明,会使世界更加美好;美德,会使我们人类相处更加和谐。这是我对“文明美德”这四个字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国家领导人勤俭朴素的美德,还让我读到了普通老百姓背后的感人故事。

2008年5月12日,一场灾难降临,剧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静的校园,四川省北川中学初二(1)班,正在上物理课,地震降临,两位老师为保护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让我们想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名言吧。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生态不平衡,引发的灾害不可计数。国家领导人对此非常关心和重视,亲自来四川慰问。看到老百姓生活困难,,胡锦涛总书记在地震灾区只吃一碗米饭,一碗菜汤,我们为此感动,有时我还不想好好吃饭,浪费粮食,真是不对啊!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决定为老百姓造一片绿洲,他在一次,修剪树枝时不慎滑倒,导致了左腿粉碎性骨折,大家都让他休息,但是他拄着拐杖,又进入大山,他还把收下的酬金捐给了各个困难的部门,他们是我们的好领导啊。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位老百姓,身后感人的故事,值得我学习。山区的诚信老爹吴乃宜欠下很多钱,别人都以为他还不了的。但是他没有别人的帮助,省吃俭用,把钱一点一点地还了回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我们平时对老妈给的钱不知道珍惜,有时候会花钱大手大脚,看到他们的故事我知道了以后一定要合理使用,多积累一些,帮助有困难的人,或者买些实用的东西,如学习用品等,不能只想着好吃的零食。

这个学期我当上了副总队长,靠的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信任是怎么来的?靠得是我对别人的友善,对同学的帮助。别人信任我,我对别人也很守信。我们要养成好习惯,好美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13

   作者莫里斯是一位享誉西方世界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古典文学的教授。嗯,更厉害的是精通统计。懂历史、考古、文学、统计,这样一位综合型的研究学者,视角、野心和实力都不容小觑。

    在他的前一本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中,莫里斯强调“地理位置”这一要素,提出用地理解释历史,是纬度而非态度造成了东西方格局的变迁、西方的称霸世界。

    这样的解释路径并不新鲜,类似的如水、资源等等因素决定了国家势力的崛起与衰弱,在全球范围内都大有其市场,难分伯仲,谁也无法说服谁,更别说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所以,这一回莫里斯决定来个狠一点的,立志让所有的争论都在他手中结束。采用的方式,就是将《西方将主宰多久》的支撑材料集合成书,把底牌亮出来,将所有人的视线聚焦在材料的讨论上,转移了一部分对于结论的异议。

    另一方面的用意更加堂皇:为比较史学的量化做出贡献。历来,科学界偏向于承认使用数学理论得出的结论,定性分析是大势所趋。莫里斯将自己放在了大势的一边,无疑为胜算加了一码。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 篇14

倘使你失去了款项,不妨,人需要的不是身边的钱袋。

倘使你失去了今天,不妨,还会有明天。

但是,倘使你失去了文明,你就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神州,素有礼仪之帮患上佳誉,是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礼仪最精深,作为龙的传人,咱们就更因该讲求礼仪了。

这些就是我对文明的认识。想的起来我曾瞅见过如许一个故事,它的大意是如许的:

北京某大公司招聘,引来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竞相比赛,颠末一系列的遴选,其余5小我私家,接受最后面试。这些人都已过五关斩六将,以为最后的面试只是逛逛过场而已,无甚打紧。于是她们都满怀信心肠走进经理办公室。20分钟后,经理归来了,说面试结束,5人均未录取。竞聘者问为啥子,经理说:“20分钟就是你们的面试时间,你们未经同意便随便翻看旁人的东西,虽则你们都很优秀,但连最最少的礼节都不懂,咱们不要!”

是啊,即使再优秀,但连最基本礼节都不懂,那另有啥子用呢?

自这学期学期开始以来,黉舍就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文明礼仪”的勾当,我发明我以前的不文明习惯也开始转变。

以前,为了利便,我每每抄近路,不顾脚下的茵茵绿草,毫不留情地从上跑已往。现在,草坪边立起了一块块牌子,上边写着同学们本身想出来的温馨提醒语。看看它们,我不再好意思踩踏草坪。

其实文明礼仪可以表现在很多地方,可以表现在小事上,可以表现在大事上,可以表现在小我私家上,也可以表现在集体上。小小的一个细节,或一个动作,都可以侮辱一个国度的荣誉,可见文明礼仪非同凡响。

让咱们一起携起手来,一起讲求文明,让五千年的中华之光永远闪耀,让“礼仪之邦“这个赞美的称呼,永远挂在神州人的头上。

61 3949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