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通用5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通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第一篇】
近期把夏老师的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是写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的后一本书,前一本书关注的是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这本书关注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相辅相承,对应于理论和实践。
两本书的质量都非常高,实施这本书读起来更容易些,设计这本书更偏理论化。本书的读书笔记或书中提到的工具也同样会记录到豆瓣相册中。一个好的专家绝不是空谈教育理论,而是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思考好的教学设计模式,同时也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实施的痛点。
全书共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介绍国际上的先行国家、地区和学校是如何实施项目化学习的;第二章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意味着什么;第三章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学校层级;第四章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教师层级。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HTH、P21、BC省、新加坡的项目化学习情况。关于HTH有一部纪录片《Mostlikelytosucceed》,也非常推荐观看,看国外项目化的例子,会让人觉得理想的教育应该就是这样,你可能没法完全一一列举它的好处(呵护孩子的兴趣,培养核心素养,锻炼综合能力等),但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认同感。当然也无需神话项目化学习、神话国外的教学理论,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肯定也存在其不足的一面。关于这点我的深切思考是一些数理基础的训练而言,直接做题夯实基础更为有效(如中科大学生刷吉米多维奇的高数练习题),再如啃谢惠民老师的《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或其他老师的大部头书籍如舒幼生《力学》,这种晦涩书籍对人的思维与毅力锻炼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可以极大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培养超强的数理逻辑能力,这对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帮助极大。
第二章介绍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从百年前中国建构的历史开始讲起,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引入中国,时任南高师附小校长的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进行探索和创新改造;俞在一些关键的实施问题上做的探索如下:
①、对课程内容进行领域的综合化处理,同时非常注重技能训练
②、灵活的课程表设置,并根据当天事件和学生学习情况生成随后的课程内容(教师研讨会在那时提出,教师共同讨论研究问题)
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编辑教材和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编写适龄的教材)
同时俞还为教师和学生的实施过程设定标准,教师的实施过程共有八大标准,关注儿童自主探究和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过程中的探究和反思、设计中的团队领袖的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的实施过程共有十八大标准,这些标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设计、反思、报告、合作性讨论、发表观点和见解、提出假设与做验证、组织调查、合作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这些标准我认为实际就是评价的制定,夏老师的项目化设计设计书籍也详细介绍了全程评价的多个维度,但制定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价要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填写又不刻意与虚假。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俞做的一些工作还是很有前瞻性,并且俞也没有一味接受外来教育思想,而是在其基础上探索和创新改造。俞也带给当今实施项目化学习带来了一些启示:
①、中国建构不是一次成功的,需要持续地科学地关注具体的“做”,这点类似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实践去检验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反馈纠偏,才能接近完美的项目化学习。
②、依据中国国情为师生的实施过程订立标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中国的国情与国外还是有巨大的差别,很多学者以芬兰(PISA)、HTH等为例,但中国的国情是中国是一个教育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稀缺,城镇与乡村、城镇与市级、市级与市级的教育资源都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只有先“吃上饭”,才能考虑“吃好饭”。以我读书的时候为例,在乡村教学的老师数量极少,有些老师实为“赤脚”老师(与赤脚医生类似),或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我在读四年级时语文与数学老师就是同一人。后来去到县城小学又着实感到了教育资源与教学水平的差距,县城的多媒体设备齐全,课外活动丰富。再后来去到县城最好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更是如此,聚集了全县最好的教师与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是远远优于其他学校。
③、实施成功需要充足的教师数量和高水平的教师。如王素老师所言,采用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懂套路、懂方法,而我们的教师大多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单一学科,参与的跨学科项目较少,或对项目化学习的了解也较少,也不是特别认同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无疑给开展项目化学习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④、实施的成功重在“细节”,在新的教学设计结构中,平衡传统教学法的内容、比例、序列、时空资源。正因为推行项目化学习容易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水平、学校层面、家长期望、升学等),因此在实过程就需要做妥协。从传统的教学法一步一步改进,逐步革新。
针对不同学段的项目化学习定位,夏老师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进行项目化学习是可行的,项目需要关注儿童的声音,驱动性问题来自幼儿真正感兴趣的问题,项目更具有生成性和延续性,从一个项目中生长出另一个项目,而不是用固定的预设的项目区框住幼儿;侧重培育幼儿的学习品质,锻炼幼儿的执行能力,培养计划性。
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提出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将所学知识和真实世界建立起联系,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这一使时期的项目同样不应该片面强调学生的项目成果,应侧重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学会反思项目历程,同时还要珍惜和重视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新想法,引导学生评估他人的想法。这一时期的学科项目、跨学科的比例有一定的提高。在项目选择上仍需要考虑其领域覆盖面的均衡,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提供项目的多元选择,即使在同一个项目中,也可以提供指向不同学习程度和类型的任务。
高中时期的项目化更多关注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驱动性问题往往来源于更本质的学科重点问题,或是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组织中发现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像真正的领域专家一样参与到研究和产生成果的过程中,对研究成果的可信、可靠,所运用的资源、工具、技术的复杂性都有所要求;这一时期的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比例有所提高,项目周期可以更长,可以有持续一个学期甚至几年的项目。项目选择上,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支取,也鼓励学生在新的项目中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时期的项目应该让学生在探索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上提前感受和分析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擅长之处,澄清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更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第三章介绍学校层级的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分析了学校层级的学科项目实施路径以及跨学科项目实施路径。学校层级的项目化学习实施需要学校有较高的自由度,从而可以实现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其中探索3的实例“智造小农家”的项目经历了完整的入项、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成果、出项、反思阶段。整体感觉十分具有参考意义。可以再搜集上海的PBL的课例,做一些整理与吸收。
第四章介绍教师层级的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中国建构,具体到教师如何开展实施项目化学习围绕六大维度,研制实施方案、入项探索、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成果、出项与复盘,讲述相应的工具,给教师搭建学习支架,以促使教师能够更好开展项目化学习。
专家的顶层意见永远也只是意见,而教学实施的落地则需要不断实践去检视理论的正确与否。教师参加各种报告、分享讲座,但这些是否真正从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了考虑?生命倏忽易逝,百代兴废转瞬成空。唯爱与信仰成就人类的永恒,成就个体永恒的内心安宁。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第二篇】
教育需要在21世纪发生改变。当世界各国将教育目的聚焦在核心素养时,做事与做人的教育便备受重视。目的变了,手段就必须变革。假期阅读了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受益匪浅。书中的很多理论知识与案例,让我对情境教学、驱动性问题、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等有了新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我简单地来谈一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国家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等新观念成为语文同仁热议的话题。回顾语文教学的转型,我意识到,转型的背后是“素养”二字日益向实处向深处挺进。而项目式学习恰好切中了“素养”的肯綮。“素养”这个词被照亮了,拓宽了我们语文人的教学视野。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以知识为本位,积重难返,当我们以素养为本位时,就有可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本书中作者用“博士和农民工如何识别空肥皂盒”这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素养的形成为什么离不开“情境”。博士为了识别出空肥皂盒煞费苦心,耗费大量精力研究出甄别系统。而农民工仅仅搬来一个风扇便解决了问题。这两种方案到底孰优孰劣?在需要节约成本的小作坊中,博士大概要被归入缺少学习素养之类的,因为他缺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但是如果使用方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用流水生产线、无菌车间等,那么博士的方案就变得合理了。在上述案例中,人没有变,方案没有变,变的是情境。这种在不同情景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我们常常批评我们的孩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不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在“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一章中,夏博士的见解一针见血:学习素养不等同于知识的累积,而应该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便是能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便是“素养”。培养具备这种学习素养的人,是教育所要追求的全部要义。
这个例子让我知道知识和经验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解决问题的人没有根据真实情境调动自己的经验智慧,灵活决策并给出最佳方案。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只像是一个引子,并没有贯穿学习过程。比如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们通常会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情境,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便将这些零碎的情境抛掷一边。学生不需要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转化信息、根据信息建模、做决策,不需要分析不同的情况,只需要一个范式可以套用,不需经历心智转换,所以素养得不到在真实情境中提升。
只有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夏博士提出真实情境需要用任务来驱动:激发内在兴趣动力。当学生的学习起于真实的情境,始于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的内在兴趣就会被激发,内在动力也会被激起。
斯宾塞曾说:“应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把控者,通过语言描述——提问,促进课堂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书中关于驱动性问题的阐述给了我很大启发。所谓驱动性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本身推动了解决问题和推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激发自己查找信息、学习关于此问题的知识和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将问题解决当成评价,逼着学生被动地去学习完成任务,而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吸引下能自发地去学习新东西。《项目化学习设计》这本书指出,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联结点,将书本学习和有主题的实践作联结,是一个学生学习的转化器,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和鲜活的实践整合在一起。驱动性问题像学生学习的导火索,开启学生心智的自由,就像在学生心中抛出一颗小石子,激起一层层涟漪,扩大思考的范围,让心智在各个方面上自由涌动。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说明知识的获得应该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驱动性问题的本质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真实”的能够激发兴趣的情境,这个情境像一个故事背景一样,是有人物、有目标、有挑战的。什么样的问题是驱动性问题呢?就是让学生有代入感,同时又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此外,它又是指向核心知识的,需要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书中也对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提出建议: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将本质问题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以“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问题”为例,大多语文老师习惯了知识点的教学,所以比较擅长提的是具体内容问题。比如在讲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时,基于文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圈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动作的词句。具体内容问题因为太具体化而难以让学生迁移,可以对此做适当的提升。一个适合的驱动性问题,就是要去除其中具体的细节部分,成为更上位和指向本质概念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这个问题会让学生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形象”这个概念,并且将不同文本中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找出并巧妙运用。根据这几条建议,再根据书中的具体实例,可以在问题设计上有所突破。
聚焦学科项目化学习
书中关于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阐述让我对大单元整体学习的理解更深入、设计思路更清晰。比如“试景师的私人手册”这个项目,它是指向一类写景文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它的设计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本质,用“情景交融”这一关键概念,用“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这个本质问题重构已有课文,用“如何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试景手册”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社会性实践,保证了语文的核心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学科项目化学习比传统的学科学习形式更多样,比学科拓展活动更系统、更实用。
从中,我清晰地认识到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知识观指向的是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能力的整体理解,定位更综合、更上位。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原来学科学习从低阶开始并且主要在低阶徘徊的特点,学科项目化学习更强调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探究式的学习历程打破了原来学科学习中单课落实的特征,而是从经验单元的角度进行重新设计。我们在上学期所进行的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中,借鉴了很多书中的设计思路。统编教材五上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落实了两项语文要素的训练。一项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另一项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为了不断点亮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认知和审美、建构学生创造性复述训练的认知体系,我们进行了《讲不厌的民间故事》这个大主题,并以此为总任务,将字词学习、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融合,整合三个子任务、六个活动进行学习,引领学生走进神奇曲折的民间故事情节,感受民间故事的表达特点,习得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阅读中外民间故事的习惯。本单元的大单元情境教学,立足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任务驱动为他们搭建支架,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切实提升了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掌握民间故事的读法、学法迁移应用到其他民间故事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
通过对《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的阅读,我发现项目化学习可在语文学科与学生语文素养之间铺设通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突破、去成长。当然,项目化学习也不是包治百病,对于项目化学习,我个人觉得还是要以批判性态度创造性使用。毕竟,教育太复杂了,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的组织形态是完美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项目化学习也有它的边界和适用性。我们始终要记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心智自由的人。项目化学习只是在此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的最好的载体之一。让各种学习模式共存,呈现参差多样的学习样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方是生命常态。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就是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实践与探索。望我们继续学习,用项目变革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第三篇】
今天,完成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第一本书的阅读。说实话,虽然在教育行业,对于专业度这么高的书,自己读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经历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其实,读完之后,书中的很多知识在脑海中还是一片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的读书其实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很难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这不禁让自己想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时为学生强调,想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紧紧的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课后总结复习,才能尽可能多的完成知识的转换。为了不再走之前读一本忘一本的老路,今天,特意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做了一个小结。刚开始做小结,自己对之前读书的时候做的重点或标记,又重新通读一遍,虽然也回想起了很多的内容,但是知识脉络还是无法做到清晰的梳理,而想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概貌,就想是不是从目录着手会更方便。于是,我从新翻回目录,根据目录中的条条标题以及所对应的页数,以最简短的词汇或语言对每个标题做一个简略的总结,只求了解每个标题中所讲的内容方面,这样可以根据目录以及标注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布局,也能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书本脉络。这个在目录的指引下,做完脉络梳理之后,对整本书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对本书大致内容的理解上也更畅通了。在内容上,为了解决课堂中真正学习的产生,本书从六个维度来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这六个设计维度形成学习设计的系统,一个维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维度,比如驱动性问题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实践和成果的质量高低,而知识定位是否核心与准确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维度。因此,项目化学习,并不是学科的活动化,也不是不同学科内容的主题拼盘,而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者心智转换,创造出新成果。
纸上谈兵终觉浅,所以在上周日,在互加观看了PBL项目化冬令营学习汇报会,直播中,十一个小组的项目化学习报告和北师大京师项目研究院院长罗颖的点评,也让自己对这本书中的项目化学习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知。也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教育前沿道路上的不断尝试与摸索。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前辈。最后,让我已本书最后一句话来做一个结尾:“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心智自由的人,让自己的心灵在各个方向上持续涌动,让自己永葆开放的学习心态,是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在教育这条路上,也让自己用自己的行动来坚守。学无止境,我们都在路上,我们一同前行……《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第四篇】
本学期,我所加入的黄佩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每一位成员推荐了夏雪梅博士的著作《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拿到书,“项目化学习”几个字扑入眼帘,吸引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阅读。
读到书中第六页这样一段文字时,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段话是这样的:教育领域的项目化学习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而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实践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素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项目化学习作为培养素养的一项重要手段,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实践。与克伯屈时代相比,当前,国际主流的项目化学习更强调设计思维和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做事中理解概念,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的迁移。
反复读这段话,我也在不断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根据观察总结发现,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会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可能知道了很多知识,但他们会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呢?有时候我也发现,学生也提不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老师应该怎样改善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呢?我觉得读了这段话我有了答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回想起了本学期我在执教《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文字理解“风的声音”的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拂”字和“吹”字。我指导学生做“抚摸”和“吹气”的动作,以此体会风的不同特点,理解大自然的时而温柔,时而充满威力。学生兴致很高,认真做着动作,用心体会,课堂充满活力。我想这就是“做中学”吧!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做动作,领略了黄山的美景和怪石的趣味。这应该是初步的“学中做”吧!
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空前提高,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追求并达到的目标。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我虽然刚开始阅读了前面一部分内容,但却使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大体翻阅了一下,了解到这本书中同时还介绍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学核心价值问题,也是作为学科教师的我始终要问自己的问题;书中更有很多课堂教学实例,都吸引我认真阅读下去。我会在寒假中边阅读边思考,在下学期,利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指导我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更专注、更主动、更投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读后感【第五篇】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夏雪梅博士的著作《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通过这本书,让我从理论的高度上来理解如何设计高效课堂,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来提升教师素养和学生的学习素养。
夏雪梅博士曾经这样提问过:“语文、数学学科可以进行项目化学习吗?在这些学科进行项目化学习是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些学科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课时够吗?一线教师有能力开发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吗?”这些问题几乎是语文、数学基础学科学与教变革的“标配问题”,也可以看出来自方方面面的改革阻力。有时候,上级教育部门往下进行任务布置的时候,落实到学校、班级、老师、学生等具体单位和个人身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有时因为对上层设计没有理解透彻,在实行环节就会出现虚假现象。比如学生活动看似丰富,其实在主要学习领域、学习方式上还是趋于传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拓展型或研究型课程的项目化学习质量不高,活动热闹而思维含量不足,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根据观察总结发现,学生有可能知道了很多知识,但解决不了问题;
学生有可能很会吸收知识,但提不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有可能学习了很多解题方法,但情境一换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是驱动我们对自己课堂进行变革的原动力。
在细致地研读了这本书后,我制定了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决定在新学期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课程教学。结合暑期进行的统编语文教材培训,根据新教材单元性强、易于整合的特点,采取项目化学习单元探究的方式,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教学。而且项目化学习的单元设计要比一般的单元设计更凸显探究性与高阶思维的特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包容、整合程度更高。因此我希望在新学期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通过实践探究来验证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真实与高效。
项目化学习可以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在中国背景下,以一个学科为主要载体,聚焦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用项目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是中国课程改革的可行道路之一,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可行道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