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最新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不平等带来社会动荡与经济停滞,削弱了共同体的凝聚力,难道不应引起深思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1

有一个词叫“乌托邦”,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充满了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憧憬,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尤其是在现实充满着不平等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描绘更加吸引人心。

比如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充满着乌托邦式的憧憬,也让无数人相信并怀揣美国梦(AmericanDream):即相信平等、自由、民主;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可以走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时至今日,曾经的“美国梦”已成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说“现在每个人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的机会少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即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等意思。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因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之一。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人均GDP每年都增长,但人们却越发贫穷、向上的通道机会变得越来越小……那是因为成为富人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掠夺财富;很显然,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夺取了巨大的财富。

击碎了美国梦的不平等

曾经人们相信:不管出身、不管背景,只要依靠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就能实现梦想。但现在现实的状况:越来越高的失业率、一堆空置的住房,对应着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已经让人很难去相信这句话。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GDP是增长的,但这种增长和普遍大众却是无关的,因为它的收益落入的是少数群体的手中。处于社会中层和底层的人,不仅工资停滞不前(其实就相当于减少,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而且还因为房价的变动,导致财富缩水(因为这部分人的财产绝大部分集中在住房)。

而工资毫无变化的另一面却是,少数高层群体的巨额收入,比如书中提到2010年的时候,CEO的年薪和普通工人的对比是243:1。看似欣欣向荣的增长,带来的却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这一切的不平等现象作者认为和三个方面有关:市场经济、公共支持计划以及社会力量。

市场经济本应该稳定、有效率地运行,这样可以保证平衡,但事实却是市场会变得极不稳定,甚至极具破坏性,比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比如不同地区的不平衡现象:一边是大量闲置资源、另一边却是大量失业人员。

市场的不稳定和无效率,是造成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本公共支持计划应该弥补市场的这个缺点,并进行调整、平衡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但这些反被少部分人利用,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定规则,将钱从社会的中底层转移到上层。

作者在书中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寻租”:即在当前政治进程中以我们中的其他人为代价帮助富人的许多方式,比如垄断租。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他们能利用手中的资源设置壁垒,抵制新进入者。

而市场经济和公共相关计划会一起塑造包括社会习俗和制度在内的社会力量,书中作者说的这段话,可以很明显看出这种塑造的可怕“老话‘无论赢或输,怎样比赛最重要’已经过时了,如今最重要的是你最后赢了还是输了。市场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表明你是赢还是输——你有多少钱。”

本应互相牵制的三种力量,却变成相互加剧了不平等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如此悬殊的差异。虽然上面的内容分析的是美国的情况,但是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需以此为鉴。

人生而不平,何来人人平等?

看这本书时,在看到有人说斯蒂格利茨凭借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环,在《不平等的代价》这本书中误导人们对于平等的看法。我却要在这里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你评判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你想要的做出客观的评论,至少你应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书中其实并没有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他自己也坦言不平等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适度的不平等是有必要的,因此他最终在说的重点是:不能让市场走向过度的不平等,分化成两个壁垒分明的极端阶层。

人的确生而不平等,外貌、智商、健康、家庭条件这些的差异,自人出生就存在,并且无法消除,这是属于客观的差异。但人又是平等的,正如法国的《人权宣言》里所说“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无独有偶,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也曾说:“有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

现在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不平等的代价》中说“另一种世界是可能的”。我们可以建立一种竞争性多、掠夺性少的市场运行机制,增加对社会的投资(教育、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建立一个尽可能平等的法制体系、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给人人以平等的权利。

有人可能会说知道了又如何,现实始终改变不了。其实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并不是现在的人才有的,孔子时就已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说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近代更是有无数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类似天下大同、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一类的想法。

这些“空想”看似空中楼阁般,但细想人类的发明创造哪一个不是从空想开始,从无到有的,所以想了、知道了,空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你说呢?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2

我对不平等的认知是:不平等不可消除。人性中本就同时存在着善与恶。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着好坏与不平等。就像硬币的两个面、磁铁的两个极不可能单独存在。他们是互为存在基础的。

《道德经》第二章就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善与恶,好与坏都是因为人有了立场才出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当你跳出自己的立场再看,也许善恶就不那么重要了。只是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才出现了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但是当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时,不平等是不是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呢?

平等只会存在于局部;对于全局也只有相对的平等和不平等。社会在发展中必定有一些人是用来被牺牲的,残酷但谁也无法改变。错误的修正往往都是由无辜人的牺牲换来的。战争之后才有和平,种族歧视之后才有了平等。这一切改变背后不都是伴随着大量无辜者的死亡吗?

当我们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这世界是残酷的。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就要争取占据有利的社会位置,做不平等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如何做到?就是不断提升对这世界本质规律的认知。规律无法更改,只有顺应。与其咒骂不公,不如努力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位置。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己顺应趋势。并在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强者。自然规律只尊重强者,人类社会的机器也只服从于强者。因为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的人也不值得可怜。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3

书的一开始,就用一连串夺人眼球的数字提出控诉:“1%的群体掌握着99%的命运,1%的人占据着99%的财富。这其实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的现状。究其原因,就是权力的不平等。”

这句话不是嫉妒,只是事实。

每个人都幻想过自己富可敌国,翻云覆雨,但是现实中总是处处碰壁、哭天抢地,然后又从难以维持温饱的贫困人民那儿获得安慰,同时更加攥紧自己手中的钞票。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渡阶段,人民物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事真的和gdp一样聪明可爱吗?

本书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在本书中阐述了美国社会中自由市场这一神话所造成不平等现状──不仅是结果上的不平等,而是与“美国梦”背道而驰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甚至民主制度的危害。有理有据,生动具体。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虽然这本书是关于美国贫富分化的,但这些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我们又是否能在恰当的例子中对号入座,反思一下不平等与中国梦的背道而驰呢? 有时候再想,会不会里面描述的那些因为贫富分化出现的消极影响其实一直在影响中国,但是**和学术界一直都没有提起过呢?

美国是一个思想和学习自由的国家。我觉得作者敢于用通俗的语言揭露中国共产党和上流社会欺骗人民的真相。

身为大一通识学院的一员,我对经济学的认知是还在《国富论》、在“看不见的手”。我们通过冷理论和冷计算来寻求最优解,并通过前人总结的刻板印象来分析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自由经济的科普书籍,我们自然会滋生一种天真的乐观情绪:

只要自由市场实实到底,整个社会都会繁荣起来,包括最底层的人也会因为涓滴效应而得到福利的提升。看着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国情也确实如此,但是比我们发展更深入和迅速的美国已经走向了歧路:最底层的穷人们似乎没有如期望的那样获得福利的提升。

斯蒂格利茨在他的书中指出,自由市场使社会不平等加剧。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叙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寻租。

所谓寻租,是指**或企业利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阻碍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为少数特权者创造获得超额收入的机会。作者强调,透过一般的供需法则,科技和稀有性塑造今天的分配不均过程中扮演某种角色,但仍有其他的力量在运作,那个力量就是**。作者在书中对金融行业,尤其是大银行高层的贪婪无耻进行了谴责,并对**对银行的“慷慨给与”行为进行批判。

作者叙述了社会不公平的危害和后果,只是为了醒悟:我们为分配不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对经济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生产力降低、效率低下、成长降低、不稳定升高。

减少这种分配不均的影响远远超过可能需要承担的任何成本。同时更是指出:顶层,尤其是掌握权势的人试图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框架讨论的方向,并利用各种工具、资源和诱因,以满足他们利益的方式去塑造信念。

而这一切,也让美国的看似平等和制衡的法治岌岌可危。,让“美国梦”的口号和标语摇摇欲坠。

是啊,当贫困的人群无力负担医疗、教育甚至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所谓“公平的竞争”从何谈起?硅谷常被视为科技时代“美国梦”的圆梦之地,可是硅谷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名校毕业且家境优渥。那些上完大学就得为了还助学贷款拼命打工甚或根本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梦又要到何处去寻?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作为一本经济学著作,它融合了政治、商业、民主、法律、社会等多个学科,这说明经济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看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作者在冰冷的数据之后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一个社会的正义和善良是什么?

一个“好的”制度,究竟应该站在少数既得利益者一边,还是站在大多数普通人一边?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议,只有当最贫困者、最苦难者的处境有所改善,一个制度才能称得上正义。这些人是不平等最深的受害者,最脆弱的群体。不平等愈演愈烈,世界各地轮番上演,美国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中国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又会怎样呢?我们只需在时光见证下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4

一提起美国,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经济繁荣,实力强大。然而在华丽的表面隐藏着许多看不到的隐患,我们看到大人物的风光却忽略了中低层人的苦难。

富人更富,而穷人更穷,而中层的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差:他们工资没有增长,可能在下降,普遍人甚至面临失去工作的危险;住房被抵押出去,甚至可能超过其本身的价值;本来的社会保障没有变好反而变差……极少数的富人拥有着全国绝大部分财产,难道这是公平吗?

泡沫经济确实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红利,但是,这些泡沫的受益者,主要是CEO,相比于企业家们,他们更不希望政府干预。而泡沫经济带来的税收增加也使得政客们放任此行为甚至乐于追求。对金融市场放松了管制及削减资本收益税率的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种泡沫必然导致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这就是代价。政府主导下解除管制,给予大公司尤其是金融部门充分的自由。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对当前美国所经历的低效率和低生产承担责任,这又势必使政府减少对公共资产尤其是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和各层次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这不仅使低收入者家庭生活负担加重,进而影响到教育部分的投入,孩子受教育机会及教育程度的不断降低又使得社会缺乏多样化人才,进而再次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1%的富人也会担心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存在,会通过从他们那儿拿走一些财富然后用于帮助那些底层群体的公共投资,这又引起了他们的心理不平衡,但我们不可忘记,这1%的妇人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更完善的法律架构,使得经济我们的经济运行得更有规律,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设计出良好的薪酬计划。比如说,在股市繁荣时通过股票期权这种形式回报给高管们。并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富差距,降低中下层阶级对富人生活的盲目追求与攀比,通过内在奖励提高人们对工作的满足感,从而慢慢缩小这不平等的带来的差距,增强资金的流动性。这样,在经济上我们已经使得这种不平等在足以控制或者说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了政治的稳定。那且来说说这种不平等在政治上的表现。经济阶层上的不平等通过政府和社会制定的决策进而将此不平等转移并且不加限制,美国正走上一条充满社会冲突的道路。为什么呢?因为,这1%的富人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本,而这些利益集团可以通过政府得到他们想要的:使那99%的人群坚信他们的利益并不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游戏规则是由上层阶级制定的,也是为上层集体服务的,并且还间接给了他们更多权利的政治进程,比如说贿赂。可是在这个社会,对于不平等的对待,多数人是会选择拒绝的,正如你有1000块,你需要分给另外一个人,钱款多少由你决定,如果你分给他400块,他还是乐意接受的,如果你分给他10块,那么显而易见的,他会立马拒绝,这种不公平的分配不如不要。这样一来,这个畸形社会制度必然会被大多数人所抛弃,而这就导致了政治上的不稳定了。认知塑造现实,看法影响现实。好在,这1%的人足够聪明,懂得帮别人“洗脑”,用他们的经济学知识糊弄下层人,他们通过框定一种思想:下层人得到的也必须是下层的东西。使他们从心底上自卑起来,这样就便于管理他们的心理,同时,还提出了激励工资机制,奖励他们的良好表现。这个方法一定时间内确实奏效,然而,思想变革是缓慢进行着的,这样的做法也将出现种种毛病,最终走向灭亡。强有力的政治模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在当下的美国,法律法规反映的都是上层群体的利益而非中下层群体的利益,而这种双极化,即最顶层与最低层的不断扩大当中层群体的掏空,已使这个社会严重变形,这日益增长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美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毕竟,钱能买到的东西有许多。所有人的正义正在慢慢被能负担起的人的正义所取代。综上,经济上的不平等不仅是拉开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掏空了中层阶级,社会结构严重畸形发展,而由上层阶级制定的规则,保护的是极少数人的利益,经济与政治相联系,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带来了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影响了司法制度的公正,而通过思想洗脑去改变下层群体的思想这才是最可怕的。

自古以来,不平等都是矛盾产生的根源。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荣誉分配的不平等,惩罚分配的不平等,情感分配的不平等,一切的不平等都会导致各种形态的畸形关系,小则争吵报复,大则战争革命。然而这个社会,注定存在不平等,注定随时有矛盾发生,因为我们所处的地方叫国家,一种具有浓厚统治阶级色彩的组织形式,阶级的存在注定了不平等的产生。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尽最大的能力,把太多的不平等逐步减少。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件易事;无可否认,我们必须努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文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5

为什么高度不平等造就了一个效率和生产率都欠佳的经济?

人不同于机器;人必须受到激励才会努力工作。如果人们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他们就难以被激励了。这是现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用效率工资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包括支付多少工资)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这实际上是一个多世纪前由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于1895年详细阐述的一种理论,他说“高薪劳动一般是有效率的,因此也就不算是昂贵的劳动,”虽然他也承认“人们将发现这一事实对分配理论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尽管该事实比我们所知的任何其他东西对于人类的未来都更加充满希望”

该理论的复兴开始于发展经济学,当时理论家们注意到营养不良的工人劳动生产率较低。不过这一洞见也适用于更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正如美国在“二战”期间发现许多营养不良的新兵的战斗力削弱了。

教育专家告诫我们:饥饿和营养不足会妨碍学习。这就是学校的午餐计划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美国人七个中就有一个面临着食品无保障,也就是说许多美国儿童的学习能力受损。

在现代经济中,与营养不良相比,其他一系列因素对效率的影响更大。中底层群体所处的经济困境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焦虑:住房会失去吗?能给予儿女一种日后使他们人生成功的教育吗?父母亲在退休之后如何继续生活?花在这些焦虑上的精力越多,花在工作场合生产率上的精力就越少。

经济学家森德希尔·穆莱纳桑与心理学家埃尔达尔·沙菲尔通过实验发现,在稀缺情况下生活经常会使人们做出令这种稀缺情况更为恶化的选择:“穷人以巨大代价借钱却仍生活贫困;忙人(时间稀缺的人)做事时时间不够,于是变得更忙。”

一项非常简单的调查结果表明穷人为了日常生存而消耗认知资源,而有钱人在这方面就无需花费。在这项调查中,调查者询问了从食品杂货店走出来的人在店里都买了什么并说出他们购物篮里几样东西的价格。穷人通常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而那些非穷人经常不知答案。

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钱来满足紧急需要,这种压力实际上削弱了可能有助于缓解这种情形的决策能力。当有限的认知资源耗尽时,人们就有可能做出非理性决策。

压力和焦虑也损害了新技能和新知识的获得。如果那种学习能力受到损害,那么生产率的提高就会放慢,这就意味着经济的长期表现将会出问题。

在激励员工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公平对待的感觉。虽然“什么是公平的”这一点并不总是很明确,并且人们对于公平的判断会受到其自身利益的左右,但是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当前工资差异是不公平的。

当公司高管们说,为了企业的竞争,就必须减薪,否则就得裁员,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在增加自己的工资,这就使得员工有理由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公平的。这种想法既会影响他们当前的努力、对企业的忠诚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投资的意愿。

任何一家企业都知道,员工越快乐,生产率也就越高;而当员工认为企业支付给高级雇员的工资大大多于其他员工所得,那他就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快乐的员工。

在解体前的苏联,工人们普遍觉得自己没有被给予足够的工资,那种感觉对于该国经济的崩溃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一句古老的俄罗斯格言所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开工资,我们也就假装工作。”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6

像很多同龄的业余经济学爱好者一样,笔者对经济学的认知是从《国富论》和“看不见的手”开始的。种种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科普书籍给了我们一个乐观的印象:只要把自由市场落实到底,整个社会就将欣欣向荣,包括最底层的人也会因为涓滴效应而获得福利的提升。眼看着自由市场在全球——包括中国——逐步深化,似乎“蜜蜂的寓言”即将成为现实了。

除了一件事:最底层的穷人们似乎没有如期望的那样获得福利的提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中指出,自由市场让社会的不平等变得更严重了。

自由市场的拥趸会争辩说,即令结果不平等,一个自由的市场给所有人公平的竞争机会,因此结果的不平等只是反映了不同人的天资以及——尤其是——后天努力程度的区别而已。斯蒂格利茨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客气一点不说它是刻意歪曲事实,这种观点顶多也只是一种幼稚的想象。当贫困的人群无力负担医疗、教育甚至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所谓“公平的竞争”从何谈起?硅谷常被视为科技时代“美国梦”的圆梦之地,可是硅谷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名校毕业且家境优渥。那些上完大学就得为了还助学贷款拼命打工甚或根本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梦又要到何处去寻?

在所有冰冷的数据背后,斯蒂格利茨提出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一个社会的正义与善?单以经济而论,何者是最当被优先考虑的指标:平均收入(也即收入总量),收入中位数(也即普通的人收入),还是最贫困人群的收入?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议,只有当最贫困者、最苦难者的处境有所改善,一个制度才能称得上正义。即使认为这个定义太过严苛,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起,美国人均GDP与收入中位数是呈背离之态的。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只让一小部分富人获益,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收入水平反而降低。于是斯蒂格利茨的质问可以简化为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个“好的”制度,究竟应该站在少数既得利益者一边,还是站在大多数普通人一边?

作为一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这本书中表现出了一位专业知识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现代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知识工作者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无视自己工作对社会带来何种影响,纯以工作本身为目的。伴随着“工作目的”的失位而来的是知识工作者乃至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淡漠。电影《谍影重重4》中有两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对白,专业技术工作者们用科技的、中立的、不带情感的术语来描述自己所做的工作,好像它们就跟其他任何科技工作一样与善恶无关,尽管他们所做的是操作无人机杀人和研发控制思想的药物。而真实世界里的科技工作者们又比这个强了多少?仅以笔者所在的IT行业为例,当拙劣的抄袭成为惯例、不负责任的娱乐充斥眼球、年轻人在“创业”的幌子下被垄断企业剥削然后用精神鸦片麻痹自己,这个行业中那些受过最优秀教育、拥有最便利信息渠道的知识工作者们承担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吗?

是以,尽管仍有层出不穷的数据与观点试图证明美国梦依然如旧、斯蒂格利茨是在危言耸听——例如两位美国的教授试图从数据中发现美国社会仍然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证据 (Rank, 2014),另一位台湾的评论者则不无道理地指出“不见得是‘因为’家境穷所以必然导致大学无法毕业或大学毕业后收入依然不高的‘结果’”(李賜賢, 2014)——但这些批评都没有打到点上,因为看待问题的方式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所能看到的结果,而一种高高在上的、远离现实苦难的、功利主义的视角本身就是斯蒂格利茨所要批评的经济学态度——同样的批评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工作者。

因此,如果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不自在,这就是斯蒂格利茨想要的效果。贫困、不平等、阶级分化……这些在我们印象中已经渐渐远去的概念是否仍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合上书本,走近那些贫困者、被损害者、被忽视者,你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7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50年来研究“不平等”起源和后果,《不平等的代价》是呕心力作,2011年第一次出版,今年再版有幸过,在全球遭遇疫情经济遇难时,必须要看看全球经济学家是如何剖析在 美国1%的富人为什么越来越富,为什么中产阶级被掏空?为什么穷人数量不断增加?

小时候看过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为多少国人绚丽了“美国梦”,后来大量外文片引进,才知道不光中国,美国本土的生活理念就绕着这个主题。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 社会 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移民或求学,他们放弃故土,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众多成功人士的摇篮。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上层群体必须努力才能保持低位,否则就是败家子,早晚滑向 社会 底层。就像中国的富二代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无能”、“啃老”的概念。

然而在美国,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上层人物的后代更有可能继续待在那个位置。”

因为富有的家长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更有机会把孩子送进精英大学。美国知名大学中的学生构成比例:大约只有9%的人来自底层50%的人群,74%来自上层25%的人群。

以此可看出,美国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穷人无法接受精英教育,然而,教育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美国价值观众关于公平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方面是机遇。美国一直视自己是一个机遇平等的国家,时至今日,富人垄断财富愈加明显,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世界正在遭受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困扰,不平等性急剧上升,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

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就是所谓全球精英开会讨论世界问题的会议。达沃斯CEO们在这些年会上宣传,自己的行动不但让股东利润最大化,还要为企业员工、所在社区和全世界创造更好的未来。

假如财富是张饼被分,意味着美国1%人得到这整张饼的五分之一,那么其他人得到的饼就变小了。然而事实上正好相反,当不平等加剧时,经济增长放慢了,大多数美国人得到的快饼越来越小。

因为事实上,高度的不平等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大多数美国人收入下降或者停滞不前了。

“涓滴经济学”是自由派人士在想贬低给富人减税的政策时所使用的一个词汇。

“涓滴经济学”没有作用,而我们的环境之所以沦落到如此危险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没有承担应该承担的 社会 责任。

事实就是: 美国富人变得更富有,富人中的最富群体更是如此;穷人不但变得更穷,而且数量也更多;中产阶级正在被掏空,他们的收入不是停滞就是下降。

整个过程其中暗含着一个现象:美国政治体制给上层群体过度的权利,而他们运用这些权利不但限制了再分配的程度,而且还制定了有利于自己的 游戏 规则,从公众掠取大量利益。

这种活动现象是这本书提到的一个经济学现象:“寻租”。

寻租的形式包括:政府提供隐蔽及公开的转让和补贴,减少市场竞争度的法律,现有的竞争法执法不严,允许公司侵占他人利益或将成本转移给 社会 其他人的法令。寻租,包括了垄断利润。

成为富人有两种方法: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掠夺财富。

美国的“寻租”现象正说明了是后者,那么也就揭示了整张饼并没有增大,但被富人侵占的份额却在增加。

我们曾经坚信上层群体是凭着辛苦和智慧赚到了他们的所得,他们赢得了我们的钦佩,然而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的银行业损失很大,但银行高管还是拿到了巨额奖金。

公司裁员,声称支付不起工资,却用省下来的钱增加高管的奖金。

由于人均GDP数据误导,美国看似做的很好,2008年的美国债务驱动的增长很难维持,看上去数据很好,那是因为上层人士的巨额收益展现的假象,但大多数美国人的收入和财富实际上是在下降的,正如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所说 “水涨未必船高”。

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众多的美国人失业,失去住所,他们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存款,大学毕业欠的几万美元的债,年轻人根本找不到工作还不起,在房产繁荣期贷款购买的住房要降价出售。

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前30年,中产阶级的收入几乎没变化的,意味着1978年—2008年收入无增长,那么经济危机中,肯定是难撑下去,很多中产阶级因此滑落到底层阶级,这个是我们中国经济繁荣下,无法想象的艰难境地。

然而,损失惨重的不该是富人吗?

不是!实际上,自经济衰退以来所谓的“复苏”收益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最富有的美国人的口袋,2010年美国创造的额外收入中的93%,都为最上层的1%美国人所得。

虽然富人在股市损失惨重,但是他们却恢复的又快又好。这次的金融危机加重了不平等,失业率攀升、失去的家园和停滞不前的工资……美国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成一个分层 社会 。

读《不平等的代价》让我们看到美国经济繁荣下的扭曲丑态,绝大多数美国人正经历着被操控下的困境。

1%的少数群体虽然享受着最好的住房、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生、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一样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意识到他们的命运是与那99%的大多数命运捆绑在一起的。纵观 历史 ,这些1%的群体最终都会明白这一道理,只不过他们常常明白得太晚了。

身为中国人,更看清国家为改善贫苦山区和农民生活做出的努力,作为中产家庭,也感受到只要努力勤奋,每一年正在不断的增加收入,保证生活质量和下一代的优质养育。

尤其是全球各国命题作文疫情袭击下,国家的权衡与政策措施,才凸显出应急状态下的敏锐和长远利益的努力,爱国爱家的思想更深入的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8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43年2月9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美国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主席。 他先后在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大学任教,为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重要贡献使IPCC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斯蒂格利茨博士先后在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主讲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金融学和组织经济学,包括在该校最受欢迎的《经济学》。他的数十名博士在世界各地任要职。

对于一个政治渣渣,历史渣渣,读这本书确实很难。所以书的开篇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读者重点感谢了妻子。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女人。也很欣赏这个男人在成功后还记得老婆。 这本书是从美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分析美国现在不平等的现状。书的结尾还给出了解决的方案。 此前并没有觉得祖国有多强大。当然我一直以祖国为骄傲。我深沉的爱着这个国家,无论它贫穷还是富贵。但是经过这次新冠肺炎我才发现祖国是如此伟大。生活在中国是多么的骄傲。中国可以快速控制新冠肺炎。把伤害降低到最低。全国都在合力解决问题。但是其他国家得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到现在也没有控制肺炎。 书中介绍美国很多人没有保险,但是在中国没有社保的人可以上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大部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农合保费便宜。报销比例高。 书中还用真实的数据反映出寒门很难出贵子。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孩子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小时候能学到的东西的多少。其实我原来很不认同这些的。后来真实的案例让我发现父母的眼界真的很重要。例子就是我表姐了。表姐家孩子喜欢画画。但是家里人反对,原因是学习画画没前途,以后不好找工作,只能当画家。其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美术的。大到房屋装修设计,小到各种生活用品的形状和图案。生活中根本离不开美术。所以父母的眼界,确实在很多方面影像的孩子。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没国。 中国虽然也没有完全消除教育的不平等。但是我们有相对平等的高考。不管出身如何。我们还有一次平等竞争的机会。 一共五百左右页的书,其中后边200多页的注释。像标准论文一样严谨,所有引用的数据都有出处。所以书中的论点都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 书中描述的不平等的原因。 一是寻租模式。意思是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它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寻租的根源是政府,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经过相应的生产劳动而将社会公众财富转移到一部人手中。寻租从根本上是与劳动和公平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害和浪费。 二是全球化管理。 三是种族歧视,包括找工作的不平等,贷款的歧视,税收的不平等。 第四章讲述了为什么不平等这么重要。包括不稳定影响产出,高度不稳定导致一种生产效率和生产率都较低的经济,激励薪酬的逆向照应。 第五,六,七,八,九讲述不平等的危害。 第十章是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包括经济改革议程,遏制上层群体的过度行为,帮助普通民众,政治改革议程。 这本全喷美国的作品看着确实过瘾。相信看了此书会让人对美国有很大的改观,也会对中国的各种制度进行一个反思。是否也有不合格之处。也会更加珍惜现在中国的美好生活。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9

斯蒂格利茨

高度不平等造成的不稳定会带来多种代价,还应对当前美国经济所经历的低效率和低生产率承担责任,比如,对广泛有益的公共投资的削减以及对公共教育支持的减少;对于经济(尤其是与寻租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巨大扭曲;对于工人士气以及攀比问题的影响等等。

降低了公共投资

当前经济领域的普遍观点强调私营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当我们谈到创新时,就会想到苹果、Facebook、谷歌及其他许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公司。但在幕后的却是公共部门:这些公司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整个美国经济的成功)都大大依赖于运行良好的公共部门。这个世界不缺乏有创造力的企业家,但最终结果(即他们能否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取决于政府。

具体而言,是政府设定了游戏的基本规则,执行着各项法律。普遍来说,政府提供了使社会和经济得以运转的软硬基础设施。要是政府不提供道路、港口、教育或基础研究的话—或者不能确保其他人提供,或者不能提供至少可让其他人建设的条件,那么日常商务往来就难以蓬勃发展。经济学家称这样的投资为公共产品(public good),这一术语指的是人人都能享用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益处的事实。

现代社会需要集体行动,即让整个国家全体成员行动起来进行这些投资。而来自这些投资的广泛社会收益不能为任何私人投资者所独揽,这就是把这类活动交由市场就会导致投资不足的原因。

美国和世界都已从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受益匪浅。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的州立大学和农业技术相关研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今天,政府资助的研究又促进了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技术进步。

几十年来,美国在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和各层次教育等领域一直投资不足。鉴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致力于削减赤字,且众议院拒绝增税,今后在这些领域的投资还面临着进一步的削减。尽管有证据表明这些投资对经济的推动效益大大超过了私营部门的平均回报并且也高于政府的资金成本,但削减还是实施了。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正是由创新所支撑的,也就是先前几十年里创新的结果。但是私营部门能够汲水的那口井(为了下一代的转型投资)正在枯竭。应用型创新依赖于基础研究,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够。

我们未能进行这些关键的公共投资,这一点不足为奇,它是社会财富不对称分配的最终结果。一个社会在财富方面变得越分裂,富人就越不愿意在共同需要的方面花钱。富人不必依赖政府来得到公园、教育、医疗或人身安全,这些东西他们自己都能花钱买得到。于是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

富人也担心强有力政府的存在——一个能够运用权力来调节社会中存在的不平衡的政府能通过从富人那儿拿走一些财富然后用于会增进共同利益或者帮助底层群体的公共投资。虽然最富有的美国人也许会抱怨我们现有的这种政府,但实际上多数富人就喜欢它现在这个样子:盘根错节难以进行再分配;过于分裂难以做成任何事,只能降低税收。

发掘潜力:机会的终结

对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公共产品的投资不足造成了一种经济流动性的下降。经济流动性的下降继而又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每当我们削弱机会的平等时,我们就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利用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人。

与富家子弟相比,贫困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教育前景的暗淡。家长的收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大学学费的上涨速度要远远高于工资涨幅,尤其是那些承担着教育70%美国人义务的公立大学的学费。但有人不禁要问:难道扩大助学贷款计划不能弥补差距吗?遗憾的是:不能,并且金融业在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天,市场上充斥着一系列不正当激励措施,再加上缺乏阻止滥用职权的管制,使得助学贷款计划不但没有帮助穷学生脱贫,反倒使得他们陷入进一步的贫困。金融业在学生破产时也不免除助学贷款,这就意味着贷款方并不关心学校的教育服务是否能提高学生收入。

与此同时,那些以营利为目的并给管理者提供了丰厚收入的私立学校成功抵制了提高贷款标准的政策,高贷款标准会令盘剥不知情穷学生的学校无资格贷款(拿了学生钱却提供不了能使他们找到工作挣钱还贷的教育的学校)。

有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即便年轻人看到了父母深陷债务负担,也还是要不情愿地申请助学贷款。实际上,选择这么做的年轻人为数众多,现在美国大学生的人均欠债超过了万美元。

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削弱了经济流动性并且从长期来看将会降低美国的生产力:家庭教育。关于教育程度的研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中下层人群都要为生存打拼(必须多干活才能维持生计),于是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就变少了。这样家长就不太能够监督孩子的家庭作业,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其中一项妥协就是减少对孩子的投资(尽管他们不会用那样的字眼儿)。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10

《不平等的代价》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位男士,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经济学家,他在多家著名大学任教,是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的联合主席。2001年由于“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教授社会职务有一长串,比如克林顿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等重要职位。他向读者解读了最富裕国度里的不平等。

如果说《女佣的故事》作者兰德更多的是从生活、教育、医疗等底层人民所必须倚赖的最基本生存角度来看待社会,斯蒂格利茨教授的《不平等的代价》完全是从宏观的角度,从经济、政治、社会、阶级、体制等方面向读者展示揭示市场残酷,掀开美国温情脉脉面纱下不平等的真相。

《不平等的代价》作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翻译张子源。

1.寡头的盛宴与平民的绝望

“美国不平等的根源是寻租泛滥,即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而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的人,拥有了99%的人都难以企及的财富。”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度,在21世纪的今天,想要找一份全职工作的人,每6个美国人中就会有1个找不到工作。仅仅3亿人口的美国,已经有大约800万个家庭失去了住所。这一点,兰德在《女佣的故事》中反复提到过,相对固定的住处是她和女儿生存中的很大障碍。

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指出美国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用整整一章带读者审视这些不平等,再用两个整章分析巨大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寻租与市场。

寻租行为导致了不平等社会的产生,新自由主义和无限制的自由市场行为,加速了不平等现象的发展,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中心思想“牺牲公平可以带来效率”反而断送了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上层人士通过看不见的手和塑造市场将钱从金字塔的底层移到上层,在通过寻租创造可持续的垄断。而政治仅仅是设定规则并挑选裁判。

除了寻租对美国社会造成的高度不平等,还有一种抽象的市场力量也对不平等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非常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市场调节观点。他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通过立法来设定游戏的基本规则,而不是放任市场进行自由调节。由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以及贸易全球化,更需要有超越市场的力量。

然后作者用了一个整章节解读了为什么不平等这么重要。

降临的背后是险象环生的民主制度和被不平等侵蚀的法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从政治和制度的层面思考不平等现象,他认为“这是一场1%上层群体一直获胜的战斗。”

2008年经济大衰退爆发以后出现的“占领华尔街(美国)”、“愤怒的一代(西班牙)”等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系列运动,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失败。他图让读者理解:投票本身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很担心1984会降临美国。《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49年的长篇政治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假想中的恐怖世界。接下来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从“正义”的角度解读为什么“不平等”已经侵蚀了法治。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中,认为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需要三个关键战场:1.制定治理经济学的法律法规;2.预算之争;3.货币政策及宏观经济的管理。作者认为“错误的法治只能保持并扩大不平等”。

最后,作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解决不平等的一些方法。作者认为:前方的路,另一种世界是可能的。

3.感受与建议

这本书对于平日不大关心政治和经济学的读者,阅读起来可能感到困难很多。由于大脑结构的略有不同,女性比较不关注宏观层面的信息和枯燥的专业术语,所以可能多数女性读者可能会认为本书专业性太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但是作为缺乏宏观视觉的广大女性来说,《不平等的代价》这本书恰恰是很好的拓展知识面、迅速了解当今西方政治经济层面知识的极好阅读。

这本书的排版缺点是:把全书的注解统一放在了书的最后,造成在阅读正文的过程中不得不来回翻页,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第6章非居然没有对1984进行任何解读,作者和译者都没有,这个不应该。

由于这本书的理论性较强,为了更好地理解,建议进行配套阅读;

1.《一九八四》(英)乔治奥威尔

2.《自由选择》(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萝丝弗里德曼

3.《市场的逻辑》张维迎

这是一份由非相关专业的女性读者撰写的书评,从感性角度来解读理性书籍。希望更多的女性读者能够和我一样读完这本书。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11

美国缺少机会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最宝贵资产—人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美国喜欢说自己是机会之乡,别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尽管我们能够举出白手起家的美国人的事例,但真正重要的还是统计数据:在多大程度上,个人的生活机会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教育程度?

如今,这些数据显示美国梦已经成为一个神话。今天,美国的机会平等比欧洲更小,实际上比拥有这些数据的任何工业化国家都少。

这是美国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的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之中。在2009-2010年的“恢复期”,美国1%的高收入者攫取了收入增长的93%。其他不平等指标—如财富、健康、寿命也都很糟糕甚至更坏。明显的趋势是收入和财富向上层集中,中产阶级被空洞化,底层则越来越贫困。

如果上层高收入者对社会做出了更大贡献则另当别论,但是大萧条显示了相反的情况:那些把世界经济及其公司带向崩溃边缘的银行家反而得到了巨额的奖励。

更仔细地观察上层就会发现过多的寻租者:有些人通过使用垄断权力而获得巨额财富;有些人利用公司管理上的缺陷而从公司收益中攫取过多股票如首席执行官;还有人使用政治联系从政府的慷慨中获利:或政府采购的过高价格(药品),或政府出售的东西的过低价格(如资源开采权)。

同样的,金融行业的部分财富来自对穷人的剥削,通过掠夺性的贷款政策和信用卡的滥用。在这些情况下,高层人士在牺牲底层人利益的情况下获得巨额财富。

如果存在涓滴经济学的真理或许不是坏事,即每个人都能从高层的富裕中受益。但是当今的多数美国人的日子都更不好过,真正的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比15年前的1997年的时候更低。经济增长的所有好处都到了高层。

美国不平等的辩护者认为穷人和中产阶级不应该抱怨。虽然他们得到的蛋糕份额不如从前那么大,但是由于富人和超级富人的贡献,蛋糕增大了很多,所以他们得到的那一片蛋糕实际上还是更大了。但是证据表明这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美国在二战后的几十年确实发展很快,如果和1980年以来的发展相比,之前是共同增长,此后是分开增长。如果人们知道了不平等的根源的话,就不会感到吃惊了。寻租扭曲了经济。当然,市场力量也发挥了作用,但是市场受到政治的影响,在美国则受到准腐败的选举金融体制及其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旋转门的影响。政治被金钱所操作。

比如,给予特权凌驾于其他一切的破产法给有钱人带来了财富却让底层的许多人更加贫困,该法并不允许学生贷款的取消,无论提供的教育是多么不充分。在一个金钱战胜民主的国家,可以预料,这样的立法会经常出现。

但是不平等加剧不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市场经济就做得很好,无论是GDP增长还是大部分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有些国家甚至降低了不平等。

美国则为相反方向的发展趋势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平等导致增长率下降和效率降低。缺乏机会意味着其最宝贵的资产—人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底层的许多人甚至包括中产阶级在内都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为有钱人需要很少的公共服务,担心强大的政府可能重新分配收入,所以他们使用政治影响力减税和限制政府开支。这导致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技术等方面投资严重不足,阻碍了增长引擎的发展。

大萧条加剧了不平等,基本社会开支的削减和高失业率带来了降低工资的压力。而且,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专家委员会在调查了大萧条的起因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警告不平等导致经济不稳定。

不过,最重要的是,美国的不平等在破坏其价值观和身份认同。随着不平等达到如此极端的地步,并不令人奇怪的是其影响已经体现在从货币政策到预算分配的公共决策的每个方面。美国已经不再是“人人平等”的国家,而是有钱人获得财富和正义优惠的国家。这体现在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危机(foreclosure crisis)中,大银行相信他们太大了不能倒闭,也不能被问责。

美国不再被认为是机会之乡。但是本来不应该这样的:恢复美国梦还不算太晚。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12

剥离人的超自然的天赋以及在漫长的历史中人获得的人为能力,仅仅考虑人刚从自然中造出来的样子,我们就可以看到,人这种动物,既没有某些动物那么强壮,也没有某些动物那么敏捷,但总体来说,人体的构造是所有动物中最完善的。只要他能找得到橡果充饥,找得到小溪解渴,还能在一棵树下睡上一觉,那么他的全部需要就都满足了。人类,生存在各种动物之间,凭借他观察和学些的能力,他获得了其他动物的生存本领,因而具有了任何其他动物不能比拟的优势:每种动物都只局限于一种本能,而人在最初也许没有任何一种本领,但是却学会了其他动物的生存能力。人能吃各种不同的食物,而动物只能分别吃其中的几种,因而人比动物更容易找到食物。

由于人类幼年开始就长期生活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中,不得不忍受疲劳,没有衣服御寒,没有武器防身,为了保护自己和食物,他们不得不和猛兽搏斗,并拼命奔跑以逃避野兽的追击,因而人获得了一种强壮的体制,并且几乎不会改变。原始人理解并能掌握的唯一工具就是他的身体。他的身体有各种不同的用途,而我们的身体则因缺乏锻炼什么能力都没有。现代技术使我们变得柔弱而笨拙,而原始人必须使自己强壮敏捷。他们随时准备应对一切变故,始终具备一切力量和技巧来是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关于疾病,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段疾病增多的历史,人类的生活方式极度不平衡,这使得我们的健康变得很脆弱。原始人是不会得风湿和痛风这一类疾病的,但是衰老却是人面对的痛苦中最没有能力缓解的一种痛苦。原始人很少得病,因而不需要医疗,他们受伤时也不需要任何护理疗养,他们只需要过正常的生活,不需要任何护理疗养。总之,不管医学对人类来说多么有用,原始人在生病时只依靠自然,除了疾病之外他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他们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

自然状态中的人,整日游荡于森林之间,没有劳役,没有语言,没有家庭。既不知何谓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于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于根本不能区分他们谁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所拥有的感情和知识与他的处境相称,他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他只关心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的智力发展也不超过他的幻想。即便他偶有发明,他也不能传授给别人,因为他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不认识,每种技艺都会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下一代人不会比上一代人有所进步,每一代人都从相同的七点开始生活。许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原始状态中;人类已经很古老了,而人本身却很幼稚。

人类最早的感觉是自己的存在,他最先关注的是自我保护。大地的产出为他提供所需之物,而本能告诉他如何利用这些事物,饥饿和其他原始欲望使他在不同的时间感受不同的生存体验,在这些原始欲望中,有一种促使他繁衍后代,于是人这种物种得以继续存在而不至于中断。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关注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使他们不得不发展新的技术;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接触,使人们觉察到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最终使人产生某种思考,或者说一种机械的审慎,这种审慎促使人类为保障自身的安全采取最必要的防备措施。这种发展的结果是人类产生的新的智慧,这种智慧使人增加了对于其他动物的优越感,使他们诱捕,驯服或是残杀动物。经验告诉他们,人类活动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幸福,因而,人能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共同利益,他可以依靠同伴的帮助;另一种是,由于彼此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便不能相信他的同伴。在前一种情况下,人们松散的结合在一起以满足某种需要,一旦满足便马上解散;后一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视自己的力量强大与否,采取不同的策略——公开使用武力还是诡计。这样一来,人类不知不觉获得了一种关于相互之间的义务以及履行这种义务获得的好处的模糊概念,但这也仅限于遇到眼前利益的时候才会想到,因为他们不会长远打算。

在最初社会开始的时期,一切的进展都是极其缓慢的,在这缓慢的进程中,人类的各方

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观念和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精神开始活跃,人类逐渐摆脱原始的粗野状态,每个人都开始关注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而人们之间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观: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或口才最好的人会受到最多的关注,这是迈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罪恶的第一步。在最初的差别中,虚荣和蔑视产生了,羞耻和嫉妒也产生了,新的生活所引起的混乱将原始的天真和幸福一起终结了。尊重的观念在人的心底扎根,每个人对所遭受的轻蔑所施的报复与个人对自己尊重的程度成正比。人类的活动已经显现出道德的影响,在法律建立之前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受伤害的唯一评判者和复仇者。这样一来,自然状态中所需要的善良不再适用于新诞生的社会。人们之间的碰撞越来越频繁,复仇手段也越来越残忍,对复仇的恐惧起到了严酷法律的作用。然而人类能力扩展的这个时期正处于自然状态的闲散和现在的强烈的自我主义的一种中间状态,这一定是人类最幸福最稳定的时代,因为这个时期最不容易发生变革,并且也是人类经历的所有时代中最美好的一个。

但是当人类不局限于从事那些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技艺,而是从事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时自由、健康、诚实和幸福就开始远离他们。在人们需要他人帮助的那一刻起,从一个人发现拥有两份食物的好处时,平等就不存在了,私有制就产生了。劳役成为不可避免的,广阔的森林变成了需要人的血汗灌溉的茂盛田野,奴役和悲伤随着庄稼一起发芽生长。智者洛克曾说过“没有私有制,就没有伤害”。

冶铁和农业技术促成了这种变革,当人类变得更加勤劳的时候,他们开始种植谷物,开始大量拥有种植谷物的工具。且对土地的耕种必然引起对土地的分配问题,而私有财产的出现,一旦被承认,就必然会带来最早的公正法则,因为要保护个人的财产,人们必须首先拥有一些东西。正是农夫的劳动赋予他权利获得他耕种的土地上的产出,也是劳动使他至少到收获时占有土地本身。然后年复一年,这种持续的占有就很容易转化为私有财产。

事情发展到这个状态,如果人们的才能相同,平等就可能会持续下去,然而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够保持这种平衡:强壮的人劳动所得较多,熟练的工能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聪明的人设法减轻劳动,即便是同样的劳动,一个人可以获得较多收入,而另一个人则难以糊口。这样自然的不平等随着彼此的联系不知不觉加深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通过他们不同的境遇逐渐加大,其影响更加显著,更加持久,并相应地开始影响个人命运。于是出现了际遇的不平等,财富的利用和滥用。这时,人的各种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我,这时一个人所有与生俱来的东西都在发挥作用,人与人之间有了等级和出身的区别,这些区别不仅包括个人财富的多少,能影响他人的能力的大小,也在于个人的才智、美丽、体力、技术、价值和智慧,只有这些品质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久之后,这些品质就成为人们必须拥有或者最起码假装拥有的东西了。“假装”便产生了傲慢的虚荣和欺骗伎俩,以及数不清的罪恶。难填的欲壑,对财富的热望,与其说是出于真实的需要,更多的是对于超越别人的渴望,这些欲望,激发人们产生相互伤害的阴险意图,以及一种隐秘的嫉妒。总之,一方面是竞争和对抗,另一方面是人们利益之间的冲突,人人暗藏损人利己之心。这一切灾难都是私有制的结果,也是不平等发展的产物。

在代表财富的符号发明之前,财富仅仅指土地和牲畜,当这些财产在数量和范围上不断扩张占据整个地球的时候,人们的土地彼此相邻,一个人只有通过损害他人的财产才能扩大自己的财富。同时,那些多余的人,他们或者太虚弱或者太懒惰,不能有收获,尽管没有失去什么,却变成了穷人,因为他们周围的一切都在改变,而他们依然如故,于是他们不得不从富人那里接受施舍或者偷来事物。这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就产生了统治和奴役,暴力和劫掠。对于富人来说,他们一旦体会到统治的乐趣,就会鄙视其他一切乐趣,他们一心只想征服和奴役邻居。

这样,强权者和弱势者都将他们的强权和贫穷视为一种针对他人财富的一种权利,在他

们看来,这种权利就是一种财产所有权。平等一旦遭到破坏,可怕的混乱就会随之而来:富人和穷人之间相互劫掠,最强者和先占者之间发生持续不断的冲突,不发展到战争和杀戮决不罢休。无论他们如何为自己的巧取豪夺进行辩护,他们都明白他们的财富基础本来就是不稳定也不是正当的。而且富人和他同等的人之间相互嫉妒,因而他们不能联合起来对付数不清的联合起来抢劫的人们。迫于形势的压力,富人们最终想到一个人类智慧所能想到的最为深谋远虑的计划,这个计划使他们的敌人变成对于他们有利的人,联合所有的反对者,给人们灌输新的观念,为人们建立新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富人有利就像自然法对他们不利一样。

怀着这种目的,富人就邻居们讲述一种可怕的情景:如果每个人都武装起来对抗他人,这样,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不可能得到安宁。讲完之后,他轻而易举地编造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诱惑别人实现他的目的。他说:“让我们联合起来吧,保护弱者免受压迫,制约强者的野心,使每个人的财产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保护。让我们建立公平和和平的规则,人人遵守,让强者和弱者一样相互承担义务,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命运的不公。总之,我们不能和自己作对,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汇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让它通过智慧的法律来治理我们,保护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抵御共同的敌人,维持我们永恒的和谐关系。”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穷人获得了一副新的枷锁,而富人获得了一些新的权力,天然的自由彻底被摧毁了,而保障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法律却永远固定下来,这种法律将富人的巧取豪夺变成一种不可变更的特权,为了少数野心家的利益,使全人类陷入无穷无尽的劳苦、奴役和悲惨的境地。这样一个社会的建立也使得其他的社会的建立成为必然,每个社会都迅速膨胀,不久就充满整个地球,直到地球上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使人们能够摆脱枷锁,将自己的头颅从一直一线相悬在他头上的利剑下移开。然后各个政治组织之间也打破了平静的自然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使理性和自然都震怒的民族战争、杀戮和相互报复,以及所有那些以杀人为美德标准的可怕偏见,因而,最正直的人们也把相互残杀当做职责,最终人们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却不知道为了什么。战争中的一天杀死的人数和攻占一座城池所使用的暴力,比在自然状态中所有时代整个地球杀害的人和使用的暴力还要多得多。这就是将人类分裂成不同的社会造成的首要后果。

政府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专制权力。政府不是从专制权力开始的,相反,专制权力却是政府堕落的最终形态。他使政府又返回到强者法则,而政府本身是为了补救这一法则而建立的。政治组织的建立是民众与他们选出来的首领之间达成的真正契约,他们双方都约束自己遵守其中规定的法律,而这种法律则是连结他们双方的纽带。人们在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将他们的意志集中成为一个单一意志,对这个单一意志作出解释的一些条款就构成根本法,国家的全体成员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根本法,并且根本法中其中一个条款规范着监督其他法律官员的选任和权限。根本法的权力包括一切维护宪法的职权,但不包括修改宪法的权力。这一切都必须伴之以荣誉,以保证法律和执法者受到公众的尊重。

政府组形式的区别,取决于在创立之初人与人之间等级分化的程度的差异,如果那时人们中间恰巧只有一个人无论在权力、品德、财富还是个人影响力上都非常杰出,那么他就会被选为唯一的执政者,这个政府就是君主制的;而如果有一群人都同样杰出,高于一般民众,那么他们就一起被选为一个团体,这就形成贵族统治的政府;又或者,人们刚刚脱离自然状态不久,他们无论财富或者才干都比较相当,那么,他们就共同组成一个最高的政权,这便是民主政府。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才能发现那种政府最适合他们。

尽管政府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最初,所有官员都是被选出来的。当一个人的财富不能影响到他人的时候,他的功绩能够让他占有优势。因为功绩给人带来天然的威望,或者由于年龄较长,他的处事经验和审慎决断的能力也是一种优势。无论是希伯来人的“长者”,斯巴达的“长老”,还是罗马的“元老院”,甚至仅从“领主”这一词的来源就足以看出老人曾经受到何种尊重。然而,越是老年人频繁当选,选举就越频繁,事情就越是繁琐。于是阴谋开

始酝酿了,派别逐渐形成了,党派斗争愈演愈烈,内战也爆发了,个人生命成了所谓国家幸福的牺牲品。于是最终人们又将回到原初的混乱局面,野心勃勃的官员们,从这种混乱的局面中渔利,将职权永远掌握在他们家族的手中。而人们已经习惯于依附、舒适、安乐的生活,再也没有能力打碎身上的枷锁,他们宁愿戴上更沉重的枷锁。然后,这些官员就成为世袭的了,掌权者也逐渐习惯于将官位看成自己家族的财产,将自己视为国家的主人,而最初,他们不过是一些官员。他们将其他公民视为奴隶,像清点牲畜一样将他们算在自己的财产之列,最终自诩为神,甚至是王中之王。

沿着不同的变革来追踪不平等的发展,就会发现,第一阶段的不平等是法律和所有权的建立,第二阶段的不平等是官员制度的设立,而法制权威向专制权威的转变则是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不平等。因此第一个阶段认可的不平等是富与穷,第二阶段是强与弱,

第三阶段是奴隶与主人,最后一个阶段的不平等是前两个阶段不平等持续发展的最终结果,直到新的变革彻底推翻了政府,或者重新回到法制的状态为止。

政治上的差别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官员与民众之间不平等的扩大势必导致民众之间不平等的产生,并且,因欲望、才能和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官员们篡夺非法权力来提拔一群走狗,将一部分权力分给他们。同时,人民在盲目的野心的驱动下甘愿受人压迫,进而想法设法奴役别人。从财富和地位的极端不平等中,从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才能中,产生了大量的偏见,这种偏见同时违反了理性、幸福和道德。掌权者费尽心机破坏民众的联合,在民众之间制造分裂。他们制造所有能引起分裂的争端,却又维持表面上的社会和谐,他们将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对立起来,使各阶层的人民相互敌对、彼此猜疑,以加强他们的统治。

正是从这种混乱和动荡之间,暴政逐渐抬起他罪恶的头,吞噬一个国家里所有健康完整的事物,最终践踏着法律和人民,在共和国的废墟上建立它的统治。人民不再有首领,也不再有法律,他们只剩下暴君。从这时起,再也没有品行和道德可言,只要暴君一声令下,正义和职责就黯然失色,盲从是奴隶能拥有的唯一美德。

这就是不平等的终点,一个圆圈的封闭点,一切又与开始的起点重合。这时每个个体又回到了最初的平等状态,因为他们同样一无所有,这样,一切都重新回到了强者法则,又回到一个新的自然状态中。这个新的自然状态与原初的自然状态不同,它是极度腐化的结果。此时,暴君是最强者,他是国家的主人,一旦他被驱逐,他连抱怨的权利都没有。他经由暴力建立的政权,最终会被暴力推翻。这样,一切又根据自然秩序行事,因而无论频繁短暂的革命带来何种后果,没有人能抱怨别人的不公正,只能埋怨自己的不幸或过失。

由以上论述可知,自然状态中几乎没有任何不平等,所有现在盛行的不平等来源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并随着这二者的发展逐渐加深,最终在私有制和法律建立之后,确立为永恒的合法现象。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13

书的一开始,就用一连串夺人眼球的数字提出控诉:“1%的群体掌握着99%的命运,1%的人占据着99%的财富。这其实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的现状。究其原因,就是权力的不平等。”

这句话不是嫉妒,只是事实。

每个人都幻想过自己富可敌国,翻云覆雨,但是现实中总是处处碰壁、哭天抢地,然后又从难以维持温饱的贫困人民那儿获得安慰,同时更加攥紧自己手中的钞票。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渡阶段,人民物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事真的和gdp一样聪明可爱吗?

本书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在本书中阐述了美国社会中自由市场这一神话所造成不平等现状──不仅是结果上的不平等,而是与“美国梦”背道而驰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甚至民主制度的危害。有理有据,生动具体。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虽然这本书是关于美国贫富分化的,但这些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我们又是否能在恰当的例子中对号入座,反思一下不平等与中国梦的背道而驰呢? 有时候再想,会不会里面描述的那些因为贫富分化出现的消极影响其实一直在影响中国,但是**和学术界一直都没有提起过呢?

美国是一个思想和学习自由的国家。我觉得作者敢于用通俗的语言揭露中国共产党和上流社会欺骗人民的真相。

身为大一通识学院的一员,我对经济学的认知是还在《国富论》、在“看不见的手”。我们通过冷理论和冷计算来寻求最优解,并通过前人总结的刻板印象来分析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自由经济的科普书籍,我们自然会滋生一种天真的乐观情绪:

只要自由市场实实到底,整个社会都会繁荣起来,包括最底层的人也会因为涓滴效应而得到福利的提升。看着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国情也确实如此,但是比我们发展更深入和迅速的美国已经走向了歧路:最底层的穷人们似乎没有如期望的那样获得福利的提升。

斯蒂格利茨在他的书中指出,自由市场使社会不平等加剧。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叙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寻租。

所谓寻租,是指**或企业利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阻碍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为少数特权者创造获得超额收入的机会。作者强调,透过一般的供需法则,科技和稀有性塑造今天的分配不均过程中扮演某种角色,但仍有其他的力量在运作,那个力量就是**。作者在书中对金融行业,尤其是大银行高层的贪婪无耻进行了谴责,并对**对银行的“慷慨给与”行为进行批判。

作者叙述了社会不公平的危害和后果,只是为了醒悟:我们为分配不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对经济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生产力降低、效率低下、成长降低、不稳定升高。

减少这种分配不均的影响远远超过可能需要承担的任何成本。同时更是指出:顶层,尤其是掌握权势的人试图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框架讨论的方向,并利用各种工具、资源和诱因,以满足他们利益的方式去塑造信念。

而这一切,也让美国的看似平等和制衡的法治岌岌可危。,让“美国梦”的口号和标语摇摇欲坠。

是啊,当贫困的人群无力负担医疗、教育甚至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所谓“公平的竞争”从何谈起?硅谷常被视为科技时代“美国梦”的圆梦之地,可是硅谷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名校毕业且家境优渥。那些上完大学就得为了还助学贷款拼命打工甚或根本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梦又要到何处去寻?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作为一本经济学著作,它融合了政治、商业、民主、法律、社会等多个学科,这说明经济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看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作者在冰冷的数据之后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一个社会的正义和善良是什么?

一个“好的”制度,究竟应该站在少数既得利益者一边,还是站在大多数普通人一边?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议,只有当最贫困者、最苦难者的处境有所改善,一个制度才能称得上正义。这些人是不平等最深的受害者,最脆弱的群体。不平等愈演愈烈,世界各地轮番上演,美国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中国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又会怎样呢?我们只需在时光见证下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几十年的不平等,造就了今日的美国。美国不平等的根源是寻租泛滥,即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而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真正创造财富的活动,却慢慢变得无人问津。对此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辩称:“牺牲公平可以带来效率。”现实却是不平等吞噬了就业,断送了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价》一书揭开了不平等的真相,并驳斥了各式各样的谬论。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精编 篇14

有一个词叫“乌托邦”,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充满了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憧憬,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尤其是在现实充满着不平等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描绘更加吸引人心。

比如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充满着乌托邦式的憧憬,也让无数人相信并怀揣美国梦(American Dream):即相信平等、自由、民主;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可以走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时至今日,曾经的“美国梦”已成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说“现在每个人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的机会少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即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等意思。

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因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之一。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人均GDP每年都增长,但人们却越发贫穷、向上的通道机会变得越来越小……那是因为成为富人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掠夺财富;很显然,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夺取了巨大的财富。

61 3904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