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读后感解读优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贾谊的读后感解读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

在学生会也待了一年多了,回顾这一年多的经历,我感到既充实,又欣慰。我和这里的同学、同事一起学习工作,不仅增进了了解,沟通了感情,建立了友谊,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就这一年多的工作来说,我觉得有所得也有所失,今后还要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努力。

要继续提高认识水平。特别是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提高工作效率,也要防止急于求成。对各项工作要充分尊重现实,体现层次性,区别对待,循序渐进,注意把握规律性。要更加严于律已。对工作总体上要高标准、严要求,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要求新求细求精,以身作则,要注重发挥好、保护好大家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生气勃勃的良好氛围。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二篇】

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如他在解读《弟子规》“泛爱众”之一时通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来说明“人所能勿轻訾”的道理。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公孙龙的'人,很有学问。他有很多弟子,都各有特殊才能。有一天,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过来也想做公孙龙的弟子。公孙龙就问他有什么才能。他说“我嗓门大,很多人都比不过我。”公孙龙就问众弟子谁有大嗓门,弟子们都说有,公孙龙就让众弟子和那个人比一比。于是他们跑到500米开外的一座小山后,朝着公孙龙大声喊。()可是弟子们的叫声一句也听不见,那个人却声音洪亮,听得清清楚楚,公孙龙就收他为弟子。其他弟子见比不赢,就经常欺负他、嘲笑他,说嗓门大算什么才能呢,我们老师可是个斯文人,他要你这个嗓门大的人有什么用呢?有一天,公孙龙去拜见燕王,要过一条河,河面很宽,可是河边一条船也没有,对岸倒是有一条小渔船,怎么办呢?如果不能及时过河可是要耽误拜见燕王啊。公孙龙就叫那个嗓门大的人叫,对岸的船夫听见了,就过来载他们过了河。通过这个故事,钱文忠教授指出那种“笑人无,恨人有”的心态是不对的,告诫弟子们要尊重别人的才能,哪怕这个才能表面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有时也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是历史故事,听着这些故事,让人强烈地感到我国是一个文明之邦、礼仪之国。每天听他解读《弟子规》,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然更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明白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三篇】

《水浒传》这本书大家应该很熟悉吧,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施耐庵老先生。行了话不多说,现在就来了解一下人人都崇拜的晁盖,晁天王吧!

晁盖,本来很有名,自从劫走了生辰纲后更有名了。后来,又去做了梁山的山寨之主,许多好汉都愿意跟随他。

大家一定认为晁盖是一个不懂计谋,只管做事的粗大汉吧。不,不是,大错特错。晁盖其实比谁都会算计,他聪明的很,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做上山寨之主。

在后面,真的开始暗斗了事情是这样的,晁盖这伙人不管带回来的是谁,都收下了,而宋江这伙人只因带回来个偷鸡的就要砍头,你说这是不是非常可气呢?再说,晁盖当年偷了那么多钱,那么现在怎么还不砍头呢?所以说,明争暗斗早就开始了!

《水浒传》里有许多让人猜不透的地方,大家快去猜猜看吧!作者:吕彦辰。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四篇】

这本书很精美,很简单,是一本小书。

这里面说的方法,也很简单,易行,但是是否能够坚持,因人而异。

按说,这本书如此精美,我不应该折页,但还是折了,因为书是拿来使用的。

我先说我折了哪些页。

p34。关于英雄主义和内疚。作者被当成英雄,不是因为修复错误,而是因为午夜在办公室为工作拼命的精神。如果你足够细心并且有留意别人发邮件时间的习惯,你会看到,很多it人士的发信时间晚于零点。我一直尽量避免这个毛病,我是反其道而行之:作为一个时间管理的践行者,那个时间发信会让我失去公信力。这一页是个好故事,所以我折页保存。

p37。拥抱变化。“应当更加频繁地提供反馈和接收反馈。”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

p51。直接和立即反馈。我曾经和长云探讨正向反馈的事情,他用wii来举例,用wii来进行锻炼,wii会立刻告诉你动作是对了还是错了,如果对了,对人来说就是一个正向反馈,激励人不断地进行下去。在时间管理中,反馈非常重要,所以有些时候别人问我,如果坚持不下去怎么办,我的建议就是找一个人来监督,做到了就奖励,做不到就惩罚。

p55。放下。现在很多人的麻烦是,必须要做出姿态,紧张是一种有用的姿态,会让上司感觉到自己是在用心,所以很多人采用,但是紧张成了习惯并不好,有碍于身心。放下,放松,可以帮助身心恢复平衡。精神紧张的坏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容易忽略,或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幸运儿。

p58。具体的放松方式。其实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好是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

折页是一些切片,适合于我的。番茄工作法,我早就知道,一直感觉,适用于soho,因为他们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把握,而不是象身在职场中的人,时间需要由上司、客户、下属等支配,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不同的感觉,以前的看法,有些片面了,事实上,番茄工作法的实质,我认为是教给人一种对时间管理的态度,再加上相配的方法和工具等。就番茄工作法本身来说,专注是要旨,设定25分钟或者超过25分钟,全凭个人自由,但在这个时间段里,思想是否能够高度集中,精神能否达到专注的状态,取得怎样的成效,这更重要。

我从去年开始,读书的效率大幅提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专注,在读书的时候,我几乎不做别的,而且即使同是读书,不须讳言,在假期里效率也会更高,因为少打扰,这样的时候,其实我是在使用番茄工作法,只是我的时间间隔,不是象25分钟这样短,而且我也不是严格地按照定好的时间+休息+定好的时间这样,对于番茄工作法,我认为,开始的时候,可以严格地遵守,养成习惯以后,就可以灵活地应用,抓其实质,而非形式。

对于一个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人,头脑里会有一个无形的番茄钟,时刻在提醒。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五篇】

《弟子规》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教育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经典之作。

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施以及会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说实话我对于弟子规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只能算是初学者,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有必要进行一番尝试。以此来督促自己以及学生践行弟子规,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做一个身心和谐的人。

它让我明白我们在苦苦寻求幸福的真谛、追求完美而不得时,只因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颗心。我们应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并以此来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周围人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我相信《弟子规》把至真、至诚、至善推演出来,值得每一个人领悟终生。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六篇】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念书,里面纪录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或许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兴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或许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集美娱乐场可以获得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几多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几多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泛起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获得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或许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肯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权衡的天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尔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越发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七篇】

三字经它本身丰富的内涵,用她无尽的底蕴指引着我们,她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三字经》作为传统的启蒙教育,在讲完了对自然界的认知以后,就开始告诉你怎样为人处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基本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么在《三字经》中,仁义礼智信的排列顺序能否打乱,又为什么要把仁排在最前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七集。

全文:

在人间,尤其在我们传统的中国,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以五开始的,对应于五行,那就是仁义礼智信,所以《三字经》接下来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义礼智信,分开来讲,比如讲仁讲义讲礼讲智讲信,在诸子百家里头,早就已经有了,这五个概念分别来讲。但是将它们综合起来,成为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个系统,进行了这样的排列,我接着要讲,这个排列是有道理的,这是汉代儒家学者的工作。当时叫五性,就是五种性质,五种最重要的性。汉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根据《白虎通》经典的解释,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后来大家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样东西应该是经久不变的,应该是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的,它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

也许大家会讲,五常吗,五样最重要的东西嘛,我可以讲仁义礼智信,我也可以讲信智礼义仁,我也可以讲义信智仁礼,我可以把这个先后的次序我可以打乱了讲。因为,反正是五常,五样东西嘛。大错特错,我们忽略了《三字经》这三个字不容紊,绝不允许紊乱,这是非常重的语气。

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仁者爱人,我想一种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仁,这个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过去叫仁人,讲仁义的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声誉叫仁声,大家知道佛陀,都知道释迦牟尼,一个印度人,大家知道佛陀还有一个名字吗?在早期叫能仁。早期的中国人看见从印度传来的佛教,buda,他不知道怎么翻,佛陀是音译,那么佛陀传达出来什么呢?早期的中国人也把他和仁挂钩,叫能仁。再说的俗一点,大家嗑个瓜子,嗑出来的还是个瓜子仁,吃的干果里边是果仁,你怎么不吃瓜子皮啊,怎么不吃外面裹的壳啊,你要吃那里面的仁啊?因为里边是好的,是最好的东西,是可以吃的,是有营养的。所以仁在中国古代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仁义礼,后面接着的是智和信,这个顺序为什么不容紊乱?这里边就有传统中国思想的一种精义在。按照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东西,但是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如果没有仁义礼为前提,智和信可以是很可怕的。很简单,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仁义道德,也不守礼仪,不遵守社会次序,说咱们哥俩儿商量今天晚上偷一个东西,这个大楼有一个柜子,我比较傻,我抡着斧头我说把它劈开,咱哥们儿给它拿走。你很聪明,你说不用不用,咱们去做钥匙,悄悄打开,轻松地拿走。你说哪种更坏?你聪明了反而坏了,有智慧反而做更大的坏事,更能够掩盖做坏事的痕迹啊。如果在这方面再讲信那就太可怕了,今天晚上咱们说好,咱们偷一个东西,咱们一定去,绝不反悔,这社会就乱了。所以古人的心思是很细密的,诸位,仁义礼智信,这个顺序绝对不允许紊乱。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文忠寄语:智和信必须以仁义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不然的话,有智慧的坏人,守所谓信用的坏人,那比一般笨乎乎的坏人,说话不算数的坏人,恐怕更可怕。

我在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成语“情同朱张”,那么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姓朱,叫朱晖,一个姓张,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晖很讲信义,很讲信用,但是两个人原来并不认识。后来两个人有机会到太学里边作为同学了,两个人才熟悉起来,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嘛,老乡嘛,但是也并不是来往很密的,更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混在一起,扎堆打牌,打麻将,没这事。同学了一段时间,两个人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家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晖讲,讲什么呢?说我身体不好,今天呢我们俩同学的缘分到了,我们俩要分头回家了,我有一事相托。朱晖也摸不着头脑,就看着张堪,说你要托我什么呢?张堪就讲,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当时两个人身体都很好,这个朱晖也没当回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但是分手以后,果然,张堪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生活非常的艰难。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原来也未必很密切的朱晖的耳朵里,朱晖就不断地给张堪的妻子和孩子以资助,去关心他们。年复一年,这就弄得朱晖的儿子不理解,朱晖自己也有儿子啊,就问爸爸,说父亲,您过去和张堪没什么交往啊,并没有什么深交啊,您怎么对他的家人如此关心呢?朱晖的回答是:是的,我的确跟张堪不是相交很深的,不是来往很密的,但是张堪在生前曾经将他的妻儿托付给我,他为什么托付给我而不托付给别人呢?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够辜负这份信任,我当时没说什么,实际上,我在心里已经承诺了,所以我要守信,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吧,诸位,对吧,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头,因为朱晖在家乡是一个非常扶危济困啊,非常有公益心的一个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么在古代怎么来褒扬你,怎么来奖励你呢?往往是一个办法,让你的儿子也出来当官,征辟你的儿子,征辟朱晖的儿子,给你一个当官的机会。到了这个当口,大家知道朱晖怎么做的吗?朱晖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儿子,古人说犬子,我的儿子呢,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您要让他当官的话,我看恐怕不合适。我向您推荐一个人推荐我的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儿子推荐给您,让他有一个去当官为民众服务的机会。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好多好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的来历:情同朱张。我想这个故事和很多其他的故事一样,足以说明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看重一个信字。这里头并没有合同,并没有文书,甚至没有一句公开说出口的承诺,但是朱晖这么去做了,我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反思的。

讲完了五常,那么大家知道,《三字经》接下来一定是讲六。

童声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这里面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这个六谷没错的,五谷也对的,为什么呢?稻子不算。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所以《三字经》讲六谷,而更古的人讲五谷,北方,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呢,是稻子算的,但是黍和稷只不过是同一个品种,是什么品种呢?就是我们讲的黄米,现在大概没什么人吃了,咱们现在都吃白米,但是也许老人还知道,有一种黄米。这黄米里面分两种,比较黏性的叫黍,比较筋性的叫稷。那么这两种并起来算一种,也叫五谷。我想这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些日常的知识。

《三字经》既然讲完了六,理所当然就得讲七。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七情,喜,喜悦;怒,愤恨;哀,忧伤;惧,恐惧;爱,爱恋;恶,厌恶;欲,最后一个,欲望。只要你是个人,是个正常的人,你都会有这七种情感。但是,儒家认为,虽然这七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但你却不能由着它来,你要对它有所节制,用理智去制约。人的情感终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约,这就是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的情感,需要发散,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是有个限度,到礼仪,要符合礼仪。我想儒家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有参考价值,而在现代社会,我想人啊,特别需要控制的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

文忠寄语:人特别需要控制的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

就有的时候你看见财物了,看见物质的好处,你不要随便伸手,你先要问你该不该拿,合乎不合乎礼仪,合乎不合乎仁义礼智信。

解说: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否则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有可能造成情感的失控。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范进20岁的时候就开始应考,20岁的时候他就去考试了,连续考了30多年,名落孙山,一直考不起,比较倒霉。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因为他把全部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上,没有空去照料生计,所以家里已经很破落了。他娶了一个太太,是一个屠夫的女儿,卖肉的一个女儿。终于到51岁那年,又去应试,这下好,总算考取了一个秀才。秀才不容易的,诸位,比如秀才娘子,也就是范进的太太,这个屠夫的女儿从此就可以传红裙子了,可以穿红的绣花鞋了,不是秀才你再有钱,你敢穿一个试试,古代是很有规矩的。其实范进接着第二年再去考,考举人的时候,他自己没抱太大的希望。他岳父也讲,我看你考了个秀才就不错了吧,回来招几个学生教教,也谋几个银子,你这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你还想考举人,考中举人就叫老爷了。举人跟秀才不一样,举人是文曲星下凡啊,举人就不是人啊,是天上的星星啊。大家要知道,在传统中国社会,你很难见到一个进士的,在家里,为什么?进士都出去当官去了,进士一定要出去当官,而在传统中国是有严格的回避制度的,你河北人不能在河北当官的,你必须跑到也许湖南去的,江苏人不能在江苏当官的,到安徽当官。所以在老家看不到进士的,哪里有进士,进士都在外头当官。老家最厉害的老爷就是举人啊,举人老爷,那很厉害的。哪知道,范进这好运一来没个头,举人也考取了。这一下怎么样?他接到了喜报以后,描写是两手一拍,笑了一声,我中了。他中了,他接到报,然后往后一摔,晕过去了。范进就晕了,那旁边的人一看,这是举人老爷晕了,赶紧给他水喝,把他给弄醒。弄醒了以后,范进又跑起来,一面拍手一面大笑,哈哈哈哈,中了中了,好了好了,我中了,笑着往外飞跑。这一跑,一跤摔在池塘里,摔在池塘里以后,范进还站起来,从池塘里站起来,两手沾满了黄泥还在那儿拍,说啊,我中了。他没中了,他疯了。他中举是中了,可是他也疯了。这个故事是很凄凉的一个故事,范进在长期失败,得不到成功以后,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成功,他的情感没有办法控制,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自己的喜。他的喜再也不能接受理智的制约,所以疯了。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批判传统科举制度的残酷无情。但是换个角度看一看,难道不也可以说明人的'情感,应该接受理智的制约吗?制约的标准是如何,“止乎礼”,只要你符合礼仪都可以。这个例子说白了,很容易理解。诸位在家里爱穿什么穿什么,你愿意在家里穿得很凉快也可以,只要没人见到。但是你如果一旦进入社会,说你要去上学,去要上班,你也这么穿?肯定不行,你得合乎礼仪。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平稳,才会井井有条。

文忠寄语: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才会和谐平稳,井井有条。

童声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上面讲的八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照制作乐器的材质进行分类。匏是指用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就是用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现在还有人吹这个埙呢;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上面蒙一层皮革;木是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有一种叫敔,这大家很少听道,但是大家知道现在在华山一带,有一种老腔,这个老腔在演唱的时候突然会跑出来一个人扛着乐器,什么乐器呢?一条板凳,一块木头,在那儿敲,这也就是,在老腔里面保留着中国古代用木器做打击乐的痕迹。那么石就是玉制的,比如磬;丝就是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琴、瑟;竹子就不用说了,笛子都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分类法并不一定科学,但是呢传统中国就是这么分。这么分有它的道理,这是属于专业的音乐范畴的问题,我们不在这儿讨论。我只问大家一件事情,我们平时经常说哎呀,这个人吹牛皮,对吧,吹牛嘛,那牛当然不能吹,你肯定是吹牛皮,我倒请问大家,吹牛皮到底什么意思?大家一般认为吹牛皮是说大话,那牛皮能吹大吗?诸位,那么厚一牛皮,你怎么给它吹大吗?它多大就多大,你干吗不吹一个更有弹性的东西,为什么叫吹牛皮啊?实际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这个,跟八音相关。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鼓你是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调,你讲那事跟这个没关系,是否夸大倒在其次,当然我们现在都忘了,所以老说吹牛皮。传统中国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位,能够使人相互理解沟通,成为朋友。最好的朋友叫什么?知音。

知音的故事牵涉到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是。

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的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他为了使自己的琴技能够更上一层楼,这个俞伯牙经常带着琴到河边没有人的地方去演奏,苦练琴艺。那么有一天,已经成为一代大师的俞伯牙,他依然很勤奋,就在一个下雨天坐上了船,沿着江慢慢漂游,一边欣赏淅沥淅沥的雨声,一边情不自禁,拿出琴演奏起来。演奏演奏的时候,过程当中,俞伯牙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根琴弦弹了一下,这很奇怪,他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这种小小的杂音,怎么琴弦会动,他马上就知道,有事。他就觉得有人在偷听他弹琴,俞伯牙抬头一看,发现岸边树林旁边蹲着一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当然就是钟子期。俞伯牙把船靠岸,请钟子期上船,说您那么喜欢听我的音乐,钟子期说是是是,那让我为您演奏一曲。演奏完一曲以后,俞伯牙问钟子期,你什么感觉,您听到了什么?钟子期说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大惊,他弹的正是《高山》,他没有事先告诉他,我的曲子名叫什么,俞伯牙觉得太奇怪了,那我再为您弹一曲,您再听听看。又弹了一曲,钟子期的回答是多么浩荡的流水啊,这俞伯牙服了,他弹的曲子正是《流水》。那俞伯牙觉得,你那么理解我的音乐,就称为知音,你了解我的音乐,这也就是一个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就从这儿来的。两个人相约,俞伯牙说我要出去旅游,古人都要旅游我们讲过的,等我回来以后,我到您府上拜访,我再为您演奏。等伯牙旅游回来的时候,钟子期去世了,他们两个没有能够再碰到。俞伯牙按约到钟子期家拜见的时候,看见的是钟子期的坟。俞伯牙带着琴,在钟子期的坟前,再演奏了一曲,非常的凄凉、哀婉,演奏完了以后,伯牙把自己最珍贵的琴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烂了,从今往后,俞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这就是“伯牙摔琴”的故事。可见在传统中国把音乐看得有多么的神圣,赋予音乐多么崇高的一种价值。当然同时,如果像我这样的人听俞伯牙弹琴,他弹高山,我肯定说,哎呀,一土堆啊,他弹流水,我说哎呀,一水沟啊,那就是什么,那就叫对牛弹琴。我就成牛了,那就是风险很大,听音乐的风险是很大的在古代。

《三字经》讲完这个以后,接下来就讲了单数最大的一个数:九。

童声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族。九族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法制关系密切,为什么?一人犯罪的话,最重的刑罚是诛九族。灭九族已经够残酷了吧,可是大家知道秦始皇还经常灭人家的三族。李斯被腰斩,李斯就是被灭了三族的。什么叫三族呢?三族是指父系的九族,母系的九族,妻家的九族,所以是几千口人杀的,这是非常残酷的。而到了明朝以后,杀九族还不过瘾,才有了十族。十族什么呢?加上老师一族。师生关系,这也是一族。所以在明朝,招学生的风险很大很大,如果一个学生被灭门,明天你老师也被揪出去砍头。当然学生拜老师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你拜一个老师不巧被杀,哪怕你毕业了,我也给你揪回来杀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当中很残酷的一面,今天当然早就没有了,这非常残酷,这种传统就不值得继承,这还了得!那么讲完这九族以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亲属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生从小应该学习哪些亲属相处的礼仪?这个请大家听下一讲。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八篇】

三字经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完《论语》之后,这一讲将讲述《孟子》《中庸》《大学》。那么亚圣孟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社会还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读《三字经》第十集。

全文:

我们在上一讲用了整整一讲的篇幅讲了《三字经》关于《论语》的12个字,那么关于四书,按照《三字经》的排列顺序的第二部,也就是《孟子》。《三字经》又是怎么说的?孟子者7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就是《孟子》一共7篇,它的核心内容是两个,道德、仁义,这是《孟子》的关键词语,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讲。首先我们恐怕还是应该弄清楚孟子这个历史人物的一个大致情况,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像孔子一样,曾经想投身于政治活动,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遍访国君,但是同样也像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不怎么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不怎么能够满足当时国君非常现实的要求,因此不被重视。有一次,孟子的故国邹国,孟子的家乡和孔子的家乡鲁国之间发生了争执,两边打起来了。打起来了以后,邹国的官吏,当官的,死了33个人,而邹国的老百姓在旁边束手旁观。照道理两国相争,官员都扑上去了,你老百姓还不跟着官员上吗?邹国的老百姓没有,在旁边看热闹,导致邹国的官员死了33个。那么邹国的国君会怎么看呢?那毫无疑问是指责老百姓的,怎么我官死了那么多,老百姓一个都没死。孟子怎么看,孟子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孟子对邹穆公讲:活该,谁叫你和你的臣子平时那么残忍地对待百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们的老百姓,今天总算是找到报复你们的机会了。这是孟子的思想,这是孟子的言论。孟子甚至还主张,坏的君主,不仁义的君主,是可以废掉的,是可以让好的君主替代的。这些思想的光芒,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能够让我们激动。孟子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引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最宝贵的,社稷,江山社稷,社稷第二位,君为轻,国君是最不重要的。国君在人民、社稷、国君三个里边,国君排老三。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这在先秦诸子里边真正是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思想。

孟子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办法让统治者接受,更不必说他能讨得统治者的欢心了。举一个例子,朱元璋,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是因为读到了《孟子》里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朱元璋勃然大怒。虽然《孟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四书已经是参加科举考试必读的书,题目就是在四书里出的,但是这个皇帝看到这些话,非常生气,采取了两个措施。哪两国措施大家知道吗?第一,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因为原来孟子和孔子是在那陪祭的,是配享的。我们这边供奉着孔子,旁边有孟子,都可以享受后人的献祭,享受后人的敬礼。朱元璋觉得孟子不行,剥夺他这个资格,下令把孟子从孔子旁边给搬走,不让你待在庙里,当然等于剥夺了孟子的地位。第二,朱元璋更狠,朱元璋下令把《孟子》里面类似的话全给删了,编成一个比较“干净”的《孟子》的本子,当然这是他所谓的干净。所以我们要知道,在明朝的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固然是各个要读《孟子》,但是,他们读的《孟子》和我们今天读的《孟子》不大一样。我刚才引用的这些话,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在明朝的《孟子》版本里是没有的,因为统治者不爱看。但是《孟子》毕竟有它的力量,所以统治者对《孟子》的心态很矛盾。还是拿朱元璋说,朱元璋开始时候那么强横,到他的晚年,朱元璋又去读《孟子》,是不是他读的是原本,还是他读的也是删掉的本子,我们不知道。他突然读到这么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大为赞叹。这段话的意思讲,就是如果上天要把大任,一个巨大的任务,一个使命,交给某一个人的话,那么首先要使他的心志,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能够忍受苦难。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我们讲筋骨强健,能够经受劳累疲倦。饿其体肤,还要饿他,使他能够忍受各种苦难,做好承担大任的准备。当朱元璋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又不禁拍案叫绝,一下又非常感动,觉得孟子说得好。干什么呢?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再搬回去,再搬到孔子旁边,再享受后人的献祭。同样是朱元璋干的'事情,这很可以彰显《孟子》这部书和孟子这个人坎坷的命运。

和《论语》的这种简约、含蓄相比,《孟子》有非常多的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所以《孟子》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我们今天来读《孟子》可以看到好多精彩的地方,我在这里选取孟子和两个国王的谈话。有一天,孟子去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战国七雄之一)你要搞好的政治。那么齐宣王当然他心里是不打愿意干这个的,认为你孟子很迂腐,你又不能帮我一下子立竿见影富国强兵,你又不能帮我灭掉对方,你又不能叫对方规规矩矩向我磕头、向我臣服。他也说不过孟子,但是这齐宣王又不愿意背负这个恶名,就说我不愿意施仁政,他也不愿意背这个恶名。齐宣王干嘛,大家知道吗,耍无赖,就面对孟子耍无赖。这无赖是怎么耍的呢?他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说我要实行仁政,好的,但是寡人我有毛病,我有什么毛病呢?我好色,我实行不了仁政,我有病,孟子的回答是什么呢?孟子的回答说好啊,好色有什么关系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谁不爱自己的女人呢?假如国王你能够把自己好色之心推广开来,能够使普天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就好比谁啊,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但是并不妨碍你实行仁政,你只要把你好色之心推广去,你不也能施行仁政吗?你喜欢女人,你应该让世界上别的女人也有一个归宿,你应该尊重别的男人也喜欢自己的女人啊,这不就仁政了吗?这个齐宣王一想,好像光说自己好色,他自己躺地上打滚了,已经承认自己好色了,好像还挡不住孟子。又来了一个,还不行,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我还有个毛病啊,什么毛病,我比较好财,我开始好色,我现在好财,我也实行不了仁政。那孟子怎么说呢?孟子说,好啊,你好财好啊,好财有什么不好,谁不喜欢财物呢?周公的先祖公刘也喜欢财物,都喜欢财物,可是他老人家和百姓一起富国强兵,大王您如果能和百姓分享财物,这不就是实行仁政了吗?你实行仁政有什么毛病呢?没有啊。这就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极其精彩。

那还是这个齐宣王,孟子看看大概也说不动他,齐宣王反正躺倒了跟你干的,满地打滚,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突然孟子又听说齐宣王喜欢音乐,齐宣王是个音乐迷。孟子说,好,如果大王能够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很不错了,齐国就有指望了。所以孟子的思路是非常的独特的。为什么喜欢音乐,而你这齐国就会好了呢?孟子就跑去找齐宣王,说大王,听说都在传,说您喜欢音乐,哪知道齐宣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不知道他是耍无赖,还是说真话,还是不好意思,齐宣王怎么回答呢“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就是寡人我不是喜欢先王高雅的庙堂音乐,我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如此而已,那意思要给孟子挡回去。孟子说,好啊,国王你只要好音乐了,你真正喜爱音乐了,先王之乐和现在流行音乐是一样的,齐国有救了,齐国有希望了。国王这一下摸不到头脑了,我都说我好世俗音乐,那么不高雅了,你还说齐国有希望,那孟子说得是什么呢?这一段话历来有不同的读法,我比较认可的读法,应该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你一个人享受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别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呢,哪种快乐?国王不傻,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得民心,他不能说我一个独乐,我一个人高兴,我谁都不理。他回答是不若与人,那当然不如和别人一起快乐啦。孟子说,好,你既然是有这个说法,孟子又问了“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与少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还是与多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这两种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国王一看,已经被孟子套进去了,只能回答不若与众,那肯定是跟人多的一起快乐了。大家看,孟子是多么会诱导人,多么会说服人。但是我们也只能很悲哀地看到,我们更多的只能领受到孟子的无奈,因为他也没有能够说服齐宣王。齐宣王依然好色,依然好货,依然好世俗之乐,没见他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仁政来。这是一个例子,他跟齐宣王的。

另外一个例子,他跟梁惠王。(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国王)孟子去找梁惠王,也是要说服他,你要好好把国家管理好,孟子找了哪个切入点呢?很绝,孟子问了梁惠王这个问题,说大王,用这个棒子,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这梁惠王也不傻,没什么不同,这能有什么不同呢?反正都把人给杀了,没什么不同。孟子问,既然这两者没什么不同,既然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都是一样的,那么请问大王,用刀杀死人和用那些恶劣的、坏的政治来杀死百姓,来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呢?他把这个逻辑给建立起来了,那国王也只能回答,那也没什么不同,那等于承认坏的政治可以杀人。所以孟子接下来就去直接教训这个梁惠王,说国王,您的厨房里现在挂满了那种皮薄膘厚的肥肉,你的马厩里头有健壮的马,可是您的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满了他们的尸体,这等于是居高位的人率领野兽来吃人。就说你居于高位,你是国王,你不施行仁政,率领一群野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杀,人都感觉到恶心,看到两只野兽自相残杀人人都不愿意看,何况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你居然公然率领野兽出来吃人,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大家看,这就说孟子和两位国王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孟子》里比比皆是。多么的机智,多么的雄辩,多么的仁厚,但是终究是多么的无奈。

童声孟子者7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我们讲了四书里的前两部,《三字经》排列当中,一部《论语》,一部《孟子》。那么四书里的其他两部,《大学》和《中庸》,它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其实这两部经,我们在以前多少都涉及过,那么在这里呢,我们要花比较多的篇幅换一个角度去讲述它。《三字经》首先讲的是《中庸》,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就这12个字。这12个字,它的含量也很大,解释起来也很困难,这里边有相当的一些东西需要加以说明。《中庸》的作者是谁?《三字经》很明确说了,也就是说是子思写的。那我们前面多次地提到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其实在孔夫子去世以后,儒分为八。儒分为八的意思,实际上就说儒家后来有八个主要的派别,而子思之儒,子思这一脉的儒家就说八派当中的一派,现在看来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派。《中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毫无疑问,我们在这里不是一个长篇大论的场合,只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儒家典籍里边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为浓厚。

文忠寄语:《中庸》在儒家典籍里,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浓厚。

那么,大家也许会问,那么能不能用尽量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一说《中庸》究竟在理论上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有什么特别的贡献?我想最好的办法,最老实的办法,表面上看也是最偷懒的办法就是用《三字经》的六个字来: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还比较好讲,就是讲处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不偏。不要走极端,以一种比较持中的态度来处事,来做事。“庸不易”就不那么好讲了,历来的解释都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多少有点差距。一种说法“庸”是指经常,永不变化,持久,永恒这样的一个意思。说法一:“庸”代表永恒。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中不偏庸不易就是讲中就是不走极端的这种德行,这种品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永恒的。“中”乃是永恒的,如果要这么解释的话,中庸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庸是庸常之意。说法二:“庸”代表平庸。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来讲,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那么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宋朝的理学大儒程子曾经说过,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那么看样子《三字经》很有可能是从程子的话里面总结出来的中不偏庸不易。所以我想结合宋朝儒学大师的话,大概是前一种解释比较稳妥一点。换句话说,“中”不走极端乃是永恒的德行。

文忠寄语:“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这是永恒的德行。

童声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那么四书的另一部《大学》,又有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解释的呢?《三字经》用了12个字: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12个字,修、齐、治、平,用12个字。这里的前六个字没有问题,《大学》的作者是曾子,这大概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最起码前面的一部分是曾子。(曾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儒家代表人物)书名《大学》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这当然不是指今天的大学,不是指今天的大学、中学、小学这个大学。关于这个书名,我们的前人,也无非是两种说法。一种说大学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广博之学的意思。非常广大,非常博大的学问。另一种说法,这个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讲的,是指什么呢?君子达到从政之学,那等于讲大学讲的是君子去从政的这么一种学问。无非是这两种说法,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人之学。我想这两种说法其实可以互补的,并不见得就有什么冲突,不必非要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这两种解释可以并存。《大学》它的重要就在于,它提出了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这两个概念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核心观念。对于三纲领和八条目我们今天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什么是三纲领呢?那就是《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呢?《大学》的宗旨就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也就是说,《大学》的三条宗旨,《大学》开始的第一句。什么是八条目呢?这个八条目,《大学》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八个条目在里头,也就是说古代那些打算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如果你想这么做,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那么你首先要什么呢?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假如你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你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假如你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那么你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行。假如你想修养自己的品行,那么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你的心思要端正。假如你要端正自己的心思,那你先要使自己的意念很真诚,诚其意,你意念要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你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就在于考究、了解、认识万物的道理。《大学》非常强调这个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中国,无论我们今天怎么去认识这八条目,在中国古代传统当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确实是按照这个八条目去度过他们一生的。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付出了整个家族的生命。那么,这个八条目的核心在于哪里呢?这个八个条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呢?这个八条目最重要的条目是哪一个呢?《大学》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明白告诉我们,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得以什么以修身为本,你都得修养好自己的品行,这是最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枢纽。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就是说没有听说过本乱了的,你修身修不好的,你别的还能做得到。你自己的品行修不好,你家里还能太平吗?如果每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不太平,你这个国家还能太平吗?如果天下每一个国家都不太平,你这世界能太平吗?也就是说你天下能太平吗?这是《大学》告诉我们的中间环节。那么《三字经》还举出了哪些中国传统典籍希望学子们能够进一步去阅读呢?请大家听下一讲。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九篇】

暑假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三字经》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解他内容的,我相信并不多。他可以说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中华历史及道德观几乎都浓缩在这一千多字中了。脑袋中常常有这样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墙,里面一个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书,下面的小孩子们一字一句的念念有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边还像模像样的摇头晃脑。不由的又想到小时候,在爷爷的桌上找到一本《三字经》,便不知由来的好奇的看起来,但是那三个字三个字的文字,却又实在不懂,可有糊里糊涂的看下去。现在想想,不由一笑。

钱文忠教授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么《三字经》便是几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里面尽是一些数不清的财富;人人都曾听说过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但却无人去打捞。

在古代,《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但是却没有正式的见解流传下来。对于《三字经》我们居然没有完全理解的把握,这种现象,直到钱文忠教授解读了《三字经》才得以消除。

《三字经》是国学之经典,中华文化的伟大尽展其中,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独具魅力而又璀璨夺目,而三字经不愧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最耀眼的珍珠。

贾谊的读后感解读【第十篇】

《培根随笔》就是一部写道理的文章集锦,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声情并茂的人物,只有无限的讨论与研究,真是是物必谈,无所不谈。

本书作者,自然就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一六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为首席检察官,一六一七年成为掌玺大臣,一六二年被封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贿,从此下野,脱离官场。一六二六年死于实验。本书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还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纪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虽说专讲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诗能满足想象而称其为魔鬼的酒浆。而有些话也是经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颠倒这莫过于爱情与嫉妒。

本书也似乎是借助《圣经》来说明道理。

从书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识。

培根随笔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们在生活之中总会不经意之间说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只要用心记录,你也一定会成为培根。

61 322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