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优推14篇)
影片通过外星人的视角,探讨人类自私与毁灭的倾向,呼唤和平与反思,值得深思与警觉。是否能改变未来?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1
或许故事的结局不太完美,毕竟这一切只是小范围的人们知道,就算这样,美国军方还会有可能在事后封锁消息,而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文明的交流也会就此湮灭。当然,另一个可能就是美国军方把所有的事情都公布,号召全世界人们一起努力,完成我们的进化;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上所说,人类作为群体的智慧是如此的自以为理性却又是如此的卑微、愚昧和低下。其他政府会怀疑这是美国的阴谋,而很多人又会借机图谋不轨……世界依旧会生死存亡未定,人类本性的邪恶和毁灭性将在克拉图走后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就是人类……
然而我们又能不能因为这而再次让人类灭亡呢?行走在车水如龙的人类文明里,灯火辉煌,人情灿然;在夜空中俯瞰脚下人类的城市,村落,纵使你依旧记得在那里有无尽的悲欢离合,勾心斗角,有生存的压力,世事的丑恶;那里有你的厌恶,你的愤怒,你的无助,你的呼叫……但是当你发现他们即将化为虚无,在这个星球上不再留下丝毫的痕迹,当你看到胡夫金字塔像失了水的散沙般坍塌,长城只是留下一道粉末,当下一季的智慧生物回望时,我们已经连寒武纪的生物都不如!因为我们文明没有留下痕迹!这样,你有勇气放弃这个文明吗?我们作为文明很糟糕,狂野总是轻而易举淹没理性的奋斗,但是我们又不愿意丢弃,因为在某个夜晚,仰望星空时,我们才知道,我们之外的世界如此荒凉,如此可笑的永恒却没有思想,我们的骄傲,因为文明的另一层卑微下的伟大……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2
这部影片实际上1951年同名影片的翻拍,说的是“大众男神”基努·里维斯(在片中饰演高智慧外星生命体)因饱含自己星球上自然效应(温室效应)之苦,“奉旨”来到地球,看看人类是否有能力改善地球的环境,解决温室效应的问题,看看地球人是否有资格继续活在地球上(这是跟温室效应杠上了吗?还是为侵略地球所找的借口?)……然而一系列的伤害行为最终让他决定毁灭这颗星球上所有的人类,让地球从头开始自然抉择……直到认识女主詹妮弗·康纳利和她的继子……
如果不是知道这部电影是翻拍旧版的,压根就想不到翻拍郁闷和原作之间的联系……不过后来分析整部影片,它的不足之处的确也非常符合上个世纪的电影(主要指美国)的一些特征,比如说人物塑造欠缺深度,剧情太单调,立意比较简单等等。而这些也就是这部影片不够好的地方。
人物塑造上,基本沿袭了上一代的电影“风格”,深度不够——“男神”基努·里维斯所饰演的角色给人的感觉太机械化(外星人就是外星人,一点外星人的感觉还有心理活动都没有?),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是一副深不可测的“面瘫脸”,如果男神扮演的是机器人,那基本还能说得过去,如果是非机械类的外星生命体,在笔者看来还是人物塑造的不够。除此之外,在整部影片的过程中,主角做为外星生命体,好像是在机械式地完整一系列的指令,并没有太多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穿插其中,使人物欠缺了一个人物塑造的一个纵深的维度(说到底还是“人物塑造”的问题)。女主和男二(继子,贾登·史密斯饰)在电影中依然还是跳不出人物角色的“框框”,即“只做分内事”,与主角和其他角色的联系甚少(除了女主詹妮弗·康纳利还具有一些情节的推动作用外),这些缺乏内在自我性思考和“周边连结”的人物塑造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3
以上是美国国防部长的信条。
但如果你去问奇努李维斯饰演的外星人,他会说的是:“唯一好的地球人,只有死掉的地球人。”
二人所处立场虽截然不同,在思想根源上却是完全一致的,都充满了一种“先进文明”生杀予夺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改造冲动,如果允许用一个老词来形容,我想可以称之为帝国主义思想。
我想起以前看的一个以反战反殖民为主题的小故事: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两个茹毛饮血的土著部落正拿着石矛互相残杀,文明人来到岛上,他们说:这些土著人真是野蛮之极!于是他们向两个部落出售现代军火,让他们得以跨越文明发展进入热兵器时代。拜军火贸易之赐,文明人国家的经济大为发展,于是这种无视善恶一致卖军火的做法开始受到国内道德家的抨击,他们开始改变在该岛的政策,选择一个比较接近他们心目中“文明”模式的部落予以支持,只提供给他们最先进的武器,甚至亲自派军队上阵,帮助这个部落去屠杀其它部落。他们宣扬道:“这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试问,这些所谓文明人究竟比土著进步在哪里呢?
外星文明那种救世主的傲慢,要么你们按我们设想的方案重组社会,要么你们毁灭的二选一,和美国在世界各地干的事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们比自己眼中“落后野蛮”的地球人又文明到了哪里?分明是一个夸张放大的美国罢了。
所以这部戏可以看成是美国人对自己政府行为的自嘲:有一天橫的遇上更橫的,美国遇上了一个比自己更傲慢的“先进文明”,用美国处理第三世界国家的方式来处理美国,于是美国人对电影中外星人的指责便十足吊诡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不人道的,你要给我们改正的机会!但以“先进文明”去改造“落后地区”难道这不是美国人一直所奉行的逻辑吗?美国那时以什么立场去指责外星文明对地球文明十足傲慢的横加干涉?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4
这辈子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片。
没记错应该是央视一套周日晚福克斯剧场的开篇之作,后来才有了地心游记、时间隧道、气球上的五星期…
晚上八点半和老哥眼巴巴地守在电视前,看罢已严重超过了平日的睡眠时间,酷酷的机器人和黑板上的算术题给一个十岁的孩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二十年后重看,这个冷战思维十足的寓言故事并未过时,而且惊喜地发现怀斯的处理很有味道。
作为五零年代的科幻片,片子对机器人的态度和现今主流的悲观论调大不相同,XX星球的人类将兵权完全托付机器,全然没有任何对机器自我意识的担忧,有那么点人主内,机主外的味道。
希望我的下一代科幻启蒙也会如此精彩!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5
影片主要讲述了外星人来袭要拯救地球,但却不拯救人类,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正是毁灭地球的罪魁祸首,然而他们的到来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恐慌,导致美军千方百计想除掉外星来客–克拉图(基努·李维斯),然而武力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科学家海伦·班森(珍妮弗·康纳利)用人类的真感情和爱把克拉图的想法改变,从而使克拉图和他的外星“光球”离开的地球,并挽救了人类。
这类科幻片通常都是很简单的剧情,完全通过电脑特技来达到震撼的视觉效果,《地》片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美军的庞大阵容,还是世界各地同时生气的“光球”都让人感觉到了灾难的恐怖;也有人说该片是在讽刺美国自己,我有50%的赞同,当真正的危机到来时美国显的是那么的无力,不像他们在世界上那么的Powerful,自我讽刺的同时,该片也给人类带来或多或少的启示,人类正在毁灭地球,那么人类也可以自我挽救地球。
影片的结尾非常好,很简单的片尾点题,在克拉图带走最大的光球后,世界的一切都停下来了,包括总统代言人的手表,地球停止了转动……每次看这种片子都是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途径,真希望中国也能与世界同步上映这种好的片子,让更多人在电影院里感受震撼。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6
虽然是科幻片但我更觉得像宗教片。似乎圣经已经把救世主的模式确定了,由于人类的虚伪或者惨戮将要被毁灭,会有救世主宣传福音,一些人得救。电影里说由于即将被灭亡所以人类才会被改变,可能死亡对人类来说有算是一个终极意义吧,不过人终究一死,如果不贪心什么时候死那死亡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没有终极意义那人生所遭遇的一切还有什么价值呢?如果没有价值生活似乎就没有目的,活下去就是一种惯性。所以宗教的永生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即使是唯物的人似乎也可以借用永生这个概念,电影里说,宇宙不会浪费任何一种资源,死后你的存在只是换了种形式罢了。所以存在感似乎不会消失吧。想到libera的一首歌里的歌词,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I am not there,I do not sleep,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across northreand’s bright and shining snow.愿一切都好,做一个好的人,如果永生就更好了,如果真的要下地狱那也顺从天主安排吧,阿门。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7
在这部电影里面,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个小孩开先一直在叫嚣着杀了他杀了他,小孩说如果是他父亲,就会杀了他,我是否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意识形态,遇到有危险的事物就是毁灭,就像开场的时候,主角刚出光球,就有人开了枪。
美国是可以持有枪支的,枪支这种东西是一种防身利器,给人一种很强烈的安全感,如果遇到比较危险的事情,他们都会带上枪支(参照多少美国电影)。在中国,没有枪支,没有这种防身利器,最多就是拿把菜刀(少数不遵守规则的除外),所以大多数人都比较温和,不具有欧美那种强烈的攻击性,社会比较和谐。
正如在网上看了一句话,”晚上十二点后我一个人敢在成都非夜市区闲逛,在亚特兰大你敢吗?“当然,近年来美国的对华宣传很到位,特别是电影、书籍、新闻等等软侵略,再加上中国内部新闻媒体为了制造噱头,报忧不报喜,导致新闻联播被失真,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思维发生转变,受美国文化侵略影响,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8
记得很久以前自己在找这个片子,但如今看了之后却不清楚当初的动机。
我记得这部片子是我很小的时候看到过的!当时还不懂事!但是非常的震撼!小的时候看完这部电影后还和小朋友一起学那个机器人假装从眼里放出那道死光!哇!好酷啊!恩恩!不错的电影!但是放在这个年代来看的话现在的高科技处理已经冲断了以前高科技处理的鼻祖!但是在现在这部片子已经成为历史!在当时那个年代无人能比!
不要因为它是51年的电影而嫌弃它。现在的科幻电影都走入了歧途,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对人类和科技之间的关系的哲学性思考,而过分地追逐特效场面表达,月球、黑客帝国系列等是90年以后少有的亮点。
本片算是典型的50~80年代科幻片,情节有力主题深刻结局开放,这些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忘掉那些幼稚的特效——虽然事实上美国当时的特效已经做得基本等于我国现在的水平了。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9
差不多是将近六十年前的电影,看起来犹如时光倒流。里面的科幻情节和特效在今天看不值一提,关于对外星人的描写也已经被各种模仿和颠覆过了……唯一喜欢的是那个时代电影特有的拿腔拿调。
刚看的时候一直不能适应这种拿腔拿调,这样的口吻和镜头今天看起来一定是一个低俗恶搞。可在那个年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语言……真的想知道当年的人们在看着片子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科幻片的经典样式,开场的外星人降临段落被之后的影片不断重复,几乎涵盖了此类影片所有的影像策略:雷达站、政府反应、世界范围内的恐慌人群等等。2.借鉴于黑色电影的视觉元素。在街道上的夜景戏明显借鉴了黑色电影的布光方法,当克拉图第一次去寄宿时,面部完全被黑色遮盖,这不仅是一种惊悚的效果,也是对他并无害的身份的一种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当电灯点亮之后,他立刻又被柔和的照明打亮。3.对种族主义的暗示,作为他者,尽管他并没有任何与地球人相区别的外貌,仍然被视为威胁造成了普遍的恐慌。4.结尾的讲话,是对那些刚刚兴起的共产主义国家讲的吧,1951正是冷战开始不久,韩战正激烈,苏联导弹逐渐取得优势的时代。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10
从昨晚的热烈讨论中足见有许多人在关心着,也在身体力行着环境保护的事情。这当然值得褒奖。
可是我总觉得,这个问题在根儿上就不是那么方向正确。
保护这个词,从来都是用在强者与弱者之间,从来都是大的保护小的’,强的保护弱的;环境是什么,他/她/它为什么需要你的保护?环境是比我们弱还是小?
这样的说法,根本上是人们借着科学理性狐假虎威。因为手中的科学,就以为自己能掌控环境,破坏了环境,然后在修补环境。美其名曰保护环境。伪善的人们哪……
其实,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在人们眼见身边的环境今天不似昨天,今天糟糕甚于昨天,身体的某个部位昨天好好的今天就疼了痒了变样了,才开始抓后脑勺了,人就是这么短视和近视。
人们为了环境做点什么,不是保护环境,而是保护自己。自我保护从来都是人第一位的事情。所以无论你借着环保的名义做了什么都没有那么大公无私。
关于环境问题,人不改变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态度,不理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无法改善环境恶化的状况的。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11
地球停转之日——无论是片名还是在影片当中,这都是一个象征。
1951年的原版《地球停转之日》我并没看过,但这也许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我可以把翻拍的影片当新片来看。
坐在电脑前,我只能通过影片中的一些画面想象出,如果在电影院看这部影片将是一种多么震撼的享受。尽管没有机会去影院,我同样被片中所阐述的主题所打动。
对于美国电影,我最佩服的除了拍摄的特技和演员的演技之外,就是暗示性的批判精神。在《地球停转之日》中,我们只要稍加留神,就会发现导演对美国**野蛮的军事行为直白的、生动的披露。对于一个不明来历的外星生物,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攻击,理由则是怀疑对方有危险。
这跟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怀疑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如出一辙。
当基努里维斯被抓之后,我们也可以从那个暂时“代表**”的胖女人身上看到自大、蛮横的一面——显然这种态度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贯作风。
尽管上述这些并不是重点,但是导演斯科特德瑞克森,通过几个小的细节就把美国**的或者说人类的盲目自大甚至自悲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佩服。
片中的几句经典的对话让我过耳不忘:克拉图(基努里维斯扮演的外星人)“你代表人类吗?”
这几句简单的台词不但雷人,而且仔细品味特别有意思。其实克拉图此行的目的正是想给地球人一个机会,但遭遇到人类一系列无礼的态度之后,他的同伴“大铁人”终于决定了消灭人类,从而达到保户地球的目的。然而,克拉图与女主角海伦(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人类并不像他们之前见到的那样野蛮和无知,克拉图最终为了拯救人类而牺牲了。但用他的话说:“宇宙中没有死亡,只有转变。”
看了这样一部影片,我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描小,更多是知识上和思想上的渺小。
如果站在宇宙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这不正是我们与克拉图的区别吗?克拉图说人类缺少改变的意识,其实不仅仅是这些,缺少的,还很多。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12
这部影片从剧情来讲还是单调了些,只有一条主线,刚开始还说到了女主和继子的家庭关系,原本也是一条非常明了的故事线路,不知怎么的,电影说到后面就不再强调了,活生生地掐灭掉——后来笔者假设,如果这条线路依然存在至片尾,男二(贾登·史密斯)的视点往后退一点,“以退为进”,做为“家庭关系”故事线路的砝码,然后把故事的主要焦点集中在男主和女主的关系连结上,或许还能为剧情增加一些深度,电影的层次也更分明了。
该影片的立意也没什么好说的,翻拍作品,并非致敬作品,立意也一同承袭了原作:说的就是外星人“奉旨”来到地球,看到你们地球人那么嚣张,所以要“代表地球消灭你们”,给你们一点教训,让你们知道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balabala……老掉牙的立意却没有足够好的剧情和人物来铺垫、生长,整个就一上个世纪的白开水换了个现代点的茶壶——而且茶壶还没那么好。
虽然说故事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观众们也知道,没有完美的作品,是作品总会有瑕疵(但谁会在意呢?观众们花钱去电影院,不过是想一饱眼福)。《地球停转之日》的故事张力还是有的,做为科幻片,特效也说得过去。
以上就是《地球停转之日》400字观后感范文的相关内容了,写观后感是一种很好的个人成长和文化沉淀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13
小时候看过这片子,但是记忆实在很模糊了。
应该感互联网。前两天看了翻拍的烂片,除了觉得剧情没劲外,还觉得那个机器人似曾相识,于是大量搜索,深入了解,得知为翻拍,毅然醒悟这就是本人儿时看过的科幻片,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让我对科幻片着了迷,直道现在,还像小时候那样对飞船太空人有股幼稚的痴迷,哈哈~~
于是斋戒沐浴之后重温了这部经典黑白老片。小时候我只看了最后一半,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Gort慢慢走进屏幕时坚硬的压迫感,地面上的倒影缓缓变大,配音越来越猥琐粗重——突然停住,眼罩又慢慢拉开,闪出一片光。这个情节现在看来催眠效果大于欣赏吸引力,但要知道儿时的我可是看得把眼睛瞪酸了都舍不得眨一下呢。
这电影赞誉很多,再加上时代背景,具有了技术上和政治上双重的高度,属于比较牛的科幻片。不过对我来说呢,就是最简单的原罪,因为这部电影,我深深陷入了科幻片的罪恶深渊,不得自拔,愿主惩罚我看更多科幻片来赎罪吧。
《地球停转之日》观后感 篇14
此片讲的是一个高级外星文明的代表在地球的查访。近几千年大肆活跃在地球上的新物种——人类,令地球不堪重负。为了拯救地球,外星文明在安插“眼线”对地球进行评估后,派代表对一切进行终结。
出现在这部电影中的文明和地球文明十分相似,思考方式相似,沟通异常顺畅,连它们毁灭人类的动机也是那么像人类自身可能产生的。更像是人类的无限升级版。而在实际的人类社会中,纷繁复杂的文化造成不同国家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即便在中国,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也有太多让人无法理解的理所当然。正如我们经常以“野蛮”形容原始人一般,能以脑电波控制物体的外星人看待人类很可能会产生维度的差距感。至于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到底能否与外星文明沟通,目前仍是无解。
除了对这一点心存疑虑之外,影片所塑造的外星文明形象理智、冷静,配上基努里维斯那张东方化的禁欲感脸庞,素有的略微僵硬的神态和动作反应,确实符合人类所构想的无限遥远的自身。影片也少见地以一种较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类这个物种,不再是同《复仇者联盟》《星际迷航》中邪恶性格鲜明的黑暗外星文明的必然斗争和必然胜利;不再有《超人》《神秘博士》的庇护——这种庇护更多反映人类的自大和自恋。在本片中,人类显得并没有那么“值得”。在也许是历经几亿年洗礼的文明面前,一个仍执着于生死的万年物种看起来并不如地球这个孕育场更重要。事实可能也确实如此,影片本可以在这个方向进一步深入,但或许是迫于人类必须“LIVE AND PROSPER”,影片匆忙地逢迎于人类幸免于难的结局,缺少说服力,不免让人遗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