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例(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例(优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第一篇】

担当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实践证明,担当和作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内核。一个堂堂的大国总理,日理万机,百事缠身,仍不忘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延安老区人民,遂抽遐过问关怀,表现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责任意识。那些在历史上敢于承担、为民请命的勋吏廉臣,被人民记载于青史书籍之中,传颂于口碑歌曲之内,而那些视百姓如草芥、以私利为荣耀的乱臣贼子,则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被人民唾骂千秋,以至遗臭万年。而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如延安一样的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缺乏担当作为和奉献精神,缺乏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和根本责任,是难以承担使命的。具体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个人,莫不是职责所关、任务所系,纵难为伟人之大事,敢不尽岗位之微功?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第二篇】

影片中,1973年6月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尽管总理在延安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2小时,但依然有忙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和流不完的泪。他拜访乡亲,嘘寒问暖,当看到乡亲们还生活困难的时候,他潸然泪下满心愧疚。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的这22个小时里,一个个温馨朴实的细节,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被真实呈现了出来,无一不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周恩来回延安》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22小时与乡亲群众的深入接触和交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并激励当代的年轻人们要学习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具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和旗帜,《周恩来回延安》将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困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提醒全党要努力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作为一颗小小的在审判机关工作的螺丝钉,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能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并亲历了伟大的变革——司法体制改革。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梨树法院全体干警如何上下一心、坚定法治信仰,做公正司法的守护者。在梨树法院,不忘初心的缩影就是那些将纷繁琐碎的工作做到极致,传递司法公平正义声音的法官们;就是脸露疲惫却依旧忙着协助法官进行起草法律文书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们;也是披星戴月、战严寒、斗酷暑,啃下了无数硬骨头的执行干警们;更是坚守法院安保一线的司法警察们。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第三篇】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影片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之后,重新回到工作了13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在周总理回到延安的22个小时中,看望了曾经的老朋友、老邻居。影片充满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中国共产党始终牵挂着革命圣地延安的百姓,重温《周恩来回延安》,从中感悟共产党员初心。

严于律己,勤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周总理的一生,两袖清风,为百姓呕心沥血,重回延安时已身患重症,但他仍记得曾经的邻居,叫得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周总理的袜子打着厚厚的补丁,发白的衬衫领子都快洗破了,身为总理的他并没有“搞特权”,知道百姓还过得艰苦,一定要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周总理为广大共产党员树立了好的榜样。

立足本职,服务于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总书记说过:“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想民所想,忧民所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总理带领延安人民撤退时,全力帮助放牛娃找到受惊逃走的牛,他知道,这头牛是牛娃家生活得以为继的希望。危急时刻,周总理不顾自身安危,以百姓利益为先,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

爱岗敬业,奉献于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周总理回到延安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短短一句话话浓缩了多少总理对人民真挚的爱。周总理离开延安前,郝大爷拿出原本攒着七十大寿用的小米送给总理,远道而来为周总理送行的百姓特意带来特产送给总理,总理没法拒绝热情的百姓,但是都折算成钱拿给他们。周总理就是这样,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坚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更加兢兢业业,爱岗敬业,不能辜负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奋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初心,即最初的坚守。向前走,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严守道德底线,勿做令人喷饭的事。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第四篇】

忠诚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公仆理想信念的主要衡尺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一生鞠躬尽瘁,体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生而无后,死而无灰,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闻和面对建国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和吃不饱饭的延安人民,他深感自责和愧疚,落下了涟涟老泪;看到延安人民将他深陷泥中的小车肩扛手推的动人情景,他热泪潸然、掬诚感谢。而几番番嘱咐、一次次拜托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实现“三年变面貌、五年翻一番”的目标,让延安人民吃饱饭、穿暖衣,也真切地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本色和共产党人宗旨。回顾历史,可学于周总理者,何止万千;联系现实,真达乎周总理者,不足万一。芸芸众生者,姑且不言,惶惶贪墨者,何尝有愧?以忠诚而鉴初心,以良知而行使命,的确已成为执政党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重任。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我们应当从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得到启示和感怀,重新校验自己的忠诚,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第五篇】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走进影院,去重温一代伟人的感人历史。影片讲述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短暂的22小时,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影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同时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61 2666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