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大全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大全优秀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一篇】

上半场:滑稽而惊险的劫机事件。

本以为是睡前散文,没曾想居然是惊险小说,好奇心宝宝我一口气读到凌晨两点,也只是读完了上半篇。两名英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一名美国人以及一名女传教士乘坐一个私人飞机逃离战争爆发的地区,计划飞往安全国家。但是中途,他们发现飞行航线变了,飞机驾驶员也不是认识的人了。中途飞机驾驶员居然大摇大摆地把飞机降落在一个不知名的山谷空地上,重新加满了油,然后再起飞!机舱里的四位乘客四脸懵逼,然后随着飞机航行过程中的各种小冲突事件,四位乘客做出不同的奇特反应,都是你猜想不到的各种危机真实反应,譬如主人公居然因为前一天撤离战乱太劳累而在大家讨论时沉沉地睡了一觉。

在乘客的视野中,飞机一直沿着喀拉昆仑山脉飞行,一边是窗外的令人屏住呼吸的雪山、峡谷美景,一边是机舱内乘客面临的命途未卜的前景,可以说乘客的注意力都有点分裂、滑稽,但很真实。在夜晚临近的时候,飞机的油好像也是快耗尽了,飞机在高原上颠簸迫降了,飞机尾巴折断了,轮胎爆炸了,所幸四位乘客没事。他们发现周围都是阴沉沉的黑暗,都是刺骨的严寒,再认真看周围的山峰一座比一座更高。唯一可能知晓这起事件背景情况的飞机驾驶员在迫降过程中突发心脏病,处于昏迷状态。第一天晚上这拨四个人留在机舱躲避严寒,第二天一早他们很巧地遇到了一支十多个人的队伍搭救,这个队伍跋山涉水把这遇险的四个人带回一个恢弘的喇嘛寺庙。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野外遇险后获救的故事,绝对不是。更多精彩在下半场。

下半场:笨拙而惊讶的真相。

这一行人来到了喇嘛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亦见识到了各种奇观异景:这里有巍峨的雪山,有富饶的山谷,有友善热情的居民,喇嘛寺房间里有中央供暖系统,有抽水马桶,有庞大藏书的图书馆,有中国风格的精妙莲花池以及四角亭子,还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中国满族女子在弹奏钢琴。唯一不太和谐的是喇嘛寺的人总是对这拨人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答,令这拨人着急和跳脚。

借着喇嘛活佛邀请单独会谈的机会,英国大使好不容易搞清楚了这趟匪夷所思的绑架和旅程的背后笨拙而令人大跌眼镜的真相(这里不剧透),却莫名其妙地陷入了另外一个尴尬的境地:活佛要求他对他的三位伙伴暂时保守秘密。于是,这行人四个人一边不时打听进山脚夫的消息,希望执行最初的离开计划,一边享受喇嘛寺的热情款待和蓝月谷的各种美丽舒适,欢乐祥和。两个月时间很快过去了,带路脚夫一直没有来,四个人对是否离开喇嘛寺,离开长生不老的极乐安宁世界的态度却发生了分化。

虔诚心很强的女传教士打算留在蓝月谷,建立基督教堂传教,改变这里人们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受到外界警察通缉的美国金融人士发现了蓝月谷的秘密之一,这里有大量金矿可供开采,因此计划留在这里干一番大事业;在家有妻儿和父母的英国副使迫切地希望离开这个极乐世界回到自己家中;而知道了太多太多喇嘛寺庙惊人秘密的英国大使却进退两难,留在蓝月谷,他是活佛选中的接班人,他可以修行和长生不老,离开蓝月谷,外界则是不可预期的战争和衰老、死亡。

英国大使的最终选择如何?中国满族小姐为什么会出现在喇嘛寺?那个飞行员为什么要突然劫持这毫无关联的四个人?蓝月谷令人大跌眼镜的秘密到底有哪些呢?大家可以亲自去读一读这本书。

思考:快乐是什么?

对于去和留的选择题,我想我的明确答案是离开,这可能是射手座对自由自在的一贯追求。但是这部小说确实引起了一些思考,当外部都是战争和罪恶的时候,人们渴望进入一个桃花源世界永久躲避纷纷扰扰;可是当人们面对桃花源世界的永远欢乐祥和、永远富足安宁,不病不死,长命百岁的状态时,人们是否真的会感到快乐呢?可能并不会。

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

勇气和改变或许可以带来快乐。小说中的满族小姐在喇嘛寺庙永远年轻貌美(虽然她已经年近百岁),永远得到别人倾慕,但是她最后出人意料地跋山涉水走出蓝月谷,在重庆再次出现时,她变成了周围人见过的“最老最老的女人”,但是我不得不说她是勇敢的。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二篇】

《消失的地平线》这本由希尔顿著的书籍,一直是我必读书单中的一员,最近,在重庆开往西安的高铁上被我读完,前后共花了5天的时间。读这本书说了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一是在中秋出差前的两天突然在晚上写作的时候,于微博上看到了有关这本书的话语,也就触动了我要读这本书,二是马上要出差了,出差的过程中,睡觉前、飞机上、高铁上都会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而这样的时间,我更愿意读一本书。于是,在出差的前二天就在京东上拍下了四本书,出差的前一天这本《消失的地平线》和《寻找时间的人》也就到了我的行囊中。

可以说,到今天,这本书我已经读完有3天的时间,为什么迟迟没有总结一下,主要是脑子里一直回味着这样一本书,回味中,不得不说,这样的文字,正如那香格里拉一样让人着迷,让人思索,甚至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写一些什么。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美丽的香格里拉,也许因为和自己有过到过洁净之地--泸沽湖和玉龙雪山的缘故吧!泸沽湖,湛蓝的天空,清晰的空气,如画般的景色,飘扬的经幡,旋转的转经筒.....都让人整个心被水洗了一般;玉龙雪山,飘荡着的浮云,白白的雪,飘着的雪花,高处的山峰,脚下的峭壁.......让人心中一颤,有一种不由自主地从脚到大脑的精神升华。于是,就在要写文章之前,翻起来书中香格里拉的描写,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翻找到,而脑海中却又那么一幅文字说不出的画面。再细细翻找,才发现,书籍中并没有大篇幅对于香格里拉的描述,这些画面都是康维看到的画面断断续续的感想汇聚的画面,能找到的一个还算段落只是:“可是这里,在香格里拉,一切都处在深深的平静之中。没有月色的天空星星也使劲地闪烁着光芒,而卡拉卡尔的顶峰亦透出一抹淡蓝色的光彩”。

这样的画面,我想对于我来说,既神秘又亲切吧。亲切是像极了冬日在老家,写完1篇文章,然后到院子里看到满天的繁星,衬托着冰冷的空气,望着远处的山峰的感觉;神秘,正像着何地“藏地密码”般给我留下未读完的神秘色彩,像《藏獒》带着无限的遐想。

关于书的后续,我更希望,确实有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存在,那是洁净的灵魂的寄托地;我更相信,确实存在时间的永恒,因为无求无欲,所以时间暂时得以停止;我更相信,康维在香格里拉的召唤下,又回到了那里;我更相信,送康维到医院的那个女性,就是那满族小姑娘(因为离开香格里拉,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年龄);我更相信,满族小姑娘暂时的离开,正像张所说的那样,为了保证香格里拉的秘密,为了带康维回到永恒的香格里拉。

为什么如此说,我想更是对于当今世界的警告,警告世人,如果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最后的香格里拉也会变为汹涌澎湃的海水(正像在读的《寻找时间的人-永恒之地》中描述的世界一样),而目前的地平线将最终消失。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三篇】

从得知此书后,就知道了稻城亚丁这个地方。书是今年读完的,稻城亚丁也是今年走完的。

感叹书中写到的:人与自然只有“适度”才是完美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这一点,香巴拉似乎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想要逃避残酷现实时要寻找香巴拉,极力希望没有烦恼、竞争、背叛等等,但当人们得到利益、金钱和权利时又时常将香巴拉抛掷脑后,希望自己永远能得到这些,不需要任何人间天堂。

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淹没了远方的地平线,我们似乎感觉到地平线在消失。可是,当我们的视线穿过这些重重叠叠的钢筋水泥时,可以发现地平线就在眼前,从来不曾消失。不要让物理空间的局限蒙蔽了我们灵魂视线的无限。

如果你愿静下心与自己交谈、与自然畅谈,请带上这本书,去稻城亚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灵魂找回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四篇】

希尔顿1933年问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秘境之地”香格里拉中,“适度”这个词,被喇嘛寺那位儒雅、睿智、博学、神秘的张先生反复提起。所谓适度,就我个人的理解,可能就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对你个人而言,最恰如其分的程度或者界限,这个“度”不多不少,不浓不淡,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则不及。比如,偏爱的食物不能贪多,要适度;中意的人和物不可过度痴迷,要适度,否则就可能“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其实,这样的理念和思维在中国人的认知范式里,并不陌生。从很小我们就曾被父辈耳提面命“过犹不及”,“适可而止”,“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等……仿佛所有的事情一旦跨过那个界限走向极端,就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这样的思想,与我们的先贤孔子所重视的“中庸之道”不无关系。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连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上层建筑”之事上,也只求达到一种旷达豁然、尽力而为的状态。从崇尚极致的西方世界而来,原本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大使馆领事康韦,在世外桃源一样的香格里拉,也生出了““追求极限,永不止步”这个口号远没有“尽力而为,适可而止”合理,甚至有些迂腐”的观点。

生活在高压下的现代人,焦虑感无处不在,业绩争第一,收入争第一,孩子成绩得第一,衣食住行争取事事处处都能出人头地,艳压群芳。古今对照,不能妄断孰优孰劣。因为,对于“中庸”,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多我们这一方振振有词的辩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宁做凤尾/鸡头,不做鸡头/凤尾”“追求卓越”“做到极致”等等……时代不同,人的认知理念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一个平和淡定,知足常乐的古人穿越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说不准就会被人嘲笑讥讽为不上进,没出息呢。

其实,在极度的追和求背后,往往都是填不平的欲望在驱使,而欲望的源头则有众多的缘由。一个整体欲望高度膨胀的社会,焦灼、浮躁、不耐烦就会俯拾即是。而只有适度,中庸,不争不抢,知足常乐,一个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和正常运转。在书中所描绘的这个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唯有遵从这样的适度信念,一切在现如今的世界来看,美好到不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得以顺理成章的存在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第五篇】

想起买这本书来读,是在去完香格里拉以后。我说的香格里拉,不是中甸,而是稻城往西南110公里的日瓦亚丁。这里风景如画,只能如此形容,因为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描述方式。藏区的文化,骤然不同于汉地,虽是有些艰苦,却对自己同样有着吸引力。这座小小的村落,被冠名“最后一片香格里拉”。这个时候才开始去想,为什么,美的如此的地方,就该被称作香格里拉,这个由一个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名词。

书本的故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小社会,为了保持足够的居民,不停地从外界找寻并增加成员。这是一个唯美的空间,无论是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人与人的关系,还有那长生不老的秘方,都是世间人想要追寻的。

小说最终只是小说,这样一个具体的香格里拉,只会是在小说中。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那么,她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我总认为,香格里拉,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给一个自己的定义就足够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就是可以让自己躲过所有烦恼,躲过所有喧嚣,可以静心停留的地方。至于是否长寿,其实并非就是那么重要。

如果要去亚丁,十分简易,读完小说再动身。那个时候,亚丁不会让你失望,会让你明显感觉,香格里拉,就是这里,我找到了。

61 3131622
");